古诗: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猫猫_Eliane
想是生比升更形象生动吧。[我想静静]

lingerW小旷
如果你看过“海上日出”,就应该理解,明月相对于海,只能用“生”,不可用“升”。
我们先从“生”和“升”的原意上做一比较。“生”的意思有:出生、生长、从无到有、有活力的,发出等;“升”的意思有:上升、升起、从低到高。
当你看过大海,就会领略海天一色的壮美。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与天际浑然一体,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仿佛天幕都是从海里生出去的,何况一轮太阳和一轮明月。我们常说的“海上看日出”和“海上生明月”意境几乎相同。曹操也曾在观沧海里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海上生明月”的“生”字,不但使明月显得生动,有活力,更使大海显得深沉,厚重,博大,充满母性的光辉。一个“生”字把人的视线拉远,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底慢慢探头,生发,成长……,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感。如果说“海上升明月”,就失去了明月从无到有的意境,距离感拉近,失去了海的壮阔美和月的娇小美,“升”的意境就直白的显示为月亮从低到高的变化,也失去了诗的含蓄美和悠远美。
正是一个“生”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这首望月怀远成为永恒的望月经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浅眠眠
这就是古诗的妙趣所在。
一首古诗用字是极其讲究的,五言诗最短四句20个字,七言最短28个字,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广阔的意境,真的要惜字如金,传神为上。
海生明月,日薄西山何其传神生动。一个"生"字,点活了诗句,使明月更明亮更秀丽,有了感情色彩,彰显了水是生物之源的本质;一个"生"字化平庸为神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你看到语言的魅力,真不知比"海上升明月"这样平庸之句好上百倍千倍?
好的诗句是要有诗味儿的,何为真诗,此之谓也。

SevenCat
估计是笔误,写错了,其实生远远没有升有意境有动感。

vizitor
不要去钻牛角,古代"生″和“升″是通假字,同义。海上生明月,这里的"生"是指月亮刚刚从海际升上的意思,也可以用"升",作者用“生″生动形象一点。所以生和升通假。

寇 *
“升”是明月已存在,只是在上升高度;“生”是无中生“有”,一轮明月突然从海面上升起,给人一种莫名的壮美感和强烈的视觉震撼!張丞相可不是吃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极尽人类永恒之感受。在中秋这一天,因不能团圆(但明月圆圆),更加怀念不在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为今人尤其是大型文艺专场节目引用和唱颂!

雷公
升,还有诗意吗?

清清荷田
此诗用"生"字,是反应作者深刻思念亲人刻划情怀。月儿从东方升起人们都仰望观赏。为什么生我养我的故土及亲人,难道还不值得我怀念吗?!在此,作者用月亮“升”东海拟用“生”来刻划作者思亲澎湃的情怀

STOYI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为什么用“生”月,而不是“升"月?这个问题要真正解释到点子上,最好还是亲自到海上,去看看月亮是怎样从大海上"生"出来的。
我发现,诗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提炼句子使其更生动,而是诗人真正地亲眼见过明月是怎样生起的,这才如此写的。
在晴朗的没有云雾水汽的夜晚,面临大海,静静地凝望海天之际,先见于一丝灰白,继而逐渐变强,继而一丝白边逐渐变厚变大,待成为多半个银盘大时,由于波浪的颠动,银盘底部呈轻微模糊动态状,最后像是一跃而出的样子,彻底离脱海面,犹如胎儿之离母体,豪壮而新颖!
这就是古人写诗的严谨!这种精益求精、细察真实加之大胆想象相结合的精神值得吾等后人认真学习!写诗,除了情感与想象之外,对事物、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的诗句来。
谢邀!

lynn_zhang0227
诗中的“生”我感觉是产生升起的意思,感觉确实用“生”比“升”好,这真是作者之妙用,有同工异曲之妙!真的给人新鲜奇妙之感觉,确实更有诗意更有情调!

王大脸
升字没有文化内涵,虽是动词却呆板缺少意动,但生却道出一种活力,生气,希望

ManP Jiang
谢邀答。“升”,升起者也,平俗而无新意。“生”,拟人之法,孕育者也。由无而有,彰显突兀之意,且令人耳目一新。

xiyangyouyu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在古代,“生”有着特殊的含义,不只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还有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更有被称为盛唐之音的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大家会发现,几乎能用“升”的诗句,都会被“生”所代替。为什么人们对生情有独钟呢?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会发现,如果用升,所描写的事物只是客观的被动的,太阳升起,炊烟升起,只是客观的描写,显得平淡无奇。
而如果用“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它把事物赋予了生命力,仿佛是新生命的诞生,转客观为主观,化被动为主动,给人潜滋暗长,润物无声的感觉,“海上生明月”,我们读到的并不只是月亮升起,而是仿佛看到月亮由小及大,逐渐逐渐主宰夜空的过程,这种效果是“升”所不能及的,也正是人们钟情于“生”的原因。
前些天,网上一直在讨论,杜牧山行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其实我们会感受到,用生更好。如果是深,大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是“白云深处”,那又怎么能看到人家?因此自然也是白云生处更为贴切,更为传神。
所以,“生”在古代成了文人的最爱,诗词的宠儿,“生”在诗词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份饕餮盛宴,以此来品味诗词的美好。
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麒麟说
我想从文化角度,咬文嚼字,说说!升”与“生”。
任何运动的表现,都无法与生命的运动表现相比。
看“升”字,如见物理运动。例如:气球升上了天空。
见“生”字,如遇生命运动。例如:妈妈生下一宝宝!
古人的世界观,天地人,三才也,皆有灵。和天地以敬畏,循规蹈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母仪天下,大地母亲。都反映了古人天人意识。
诗人张九龄在离乡之时,望月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暗示自己离开生我养我的母亲,就如这颗离开大海的月亮。也暗示,虽离家,但会叶落归根,这是生命的道—有生就有死,入土方为安。但升起来的东西就不一定了,就会让人无以动感。
请汝再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请汝再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什么感觉?但愿:道是无情却有情。

翠儿
在此两句中,作者用生而不用升,我以为是:用升呆板机械,而用生更具灵性,把月写活了,使之有了生命。
此两句,出自张几龄的望月怀人,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选的题材。
但写的如此幽远,深情,绵邈,不是多见。
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张九龄中秋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