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大大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统治者为了美化自己,掩盖劣行,令御用文人篡改历史也是常有的事。

东张西旺
我是 @小女视觉 如果直接说历史是客观的或者主观的都过于片面,历史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有时候会发现许多历史被后人篡改,或者由于犯皇帝忌讳而会有改动,如宋代的黄袍加身和金匱之约等,有关历史大家经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皇帝为维护自身形象掩人耳目而加上的,历史上是否存在这些历史无从而知,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数不胜数,甚至还有后人凭空捏造人物,种种迹象,让许多人认为历史是假的,是人为的,是主观的,其实不然。
“历史是绝对主观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其实绝大多数历史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多历史都有比较信服的资料证明,只不过因为人的存在,或多或少会带上一点主观色彩的。因此,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去看待历史,这样可以得到,历史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我是 新人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多关注,或者有什么历史、文学、生活的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我,我都会一一回复,欢迎骚扰。@悟空问答

annona
我和大部分答主的答案不一样。
历史是主观的。另有类似历史真实客观存在的那种存在,却不能被叫做历史。
我们平时里所谓的历史, 就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 现象所做出的客观、忠实的记录; 历史的本质是 以事实说话; 每一时代人们所编纂的历史资料就 是客观的材料。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认为,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 律”和运行法则;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类科学理性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掌握这些客观规律和原则。
理性主义哲学的“真理观”认为, 存在着某种“客观”的、“不争”的“事实”, 即所谓“客观事实”。 人们的认识活动,只要符合这些客观的事实, 即是认识和掌握了真理。自从笛卡尔哲学诞生以 来, 近代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念就成为了历史学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基本原则。
但是, 这种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念和原则在 20 世纪却遭遇到严重的质疑和挑战。
事实上,历史编纂和文献是诗性的、主观 创作的成果, 不具有客观性 意大利哲学家本尼戴托·克罗齐指出: “历史 从来不是由记述构成的, 而是由文献构成的, 或 由已变成文献并被看作文献的记述构成的。
历史本身在任何一个意义上不是本文, 也不是主导本文或主导叙事, 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文本形式或叙事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换 句话说, 我们只能通过预先的本文或叙事建构才 能接触历史。
黑格尔也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过: “历 史这个名词有这么一种双重意义: 它一方面指事 迹与事象本身, 另一方面又指那些通过想象为了 想象而写出来的东西。
第一, 就历史的叙事方式而言, 历史在本质 上属于语言学、文学。
第二, 就历史叙事的表达手法而言, 语言学、 文学叙事的方法为历史叙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 描述和塑造对象的方式, 其中想象、猜测、推理、 比喻是最常用的方式。
第三, 人们对“历史”有三种解读和判断的 策略。 首先, 是情节化的解读, 即“通过鉴别所讲述 的故事类别来确定该故事的‘意义’,这叫做情节化解释” 其次,论证式解释, 即史学家为了最终说明 自己思想主张而对历史事件所进行的论证, 推 理、分析、评价。 再次,对历史的“意识形态内涵式”解释。
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历史 其实是在古人与今人的对话中不断重新阐释、重新建构的过程。
最最后,根据辩证法原理: “主观”是属于“客观”的主观, “客观”是 属于“主观”的客观; 没有“客观”, 也就不存在 “主观”; 没有“主观”, 也就无所谓“客观”。对于历史的本质而言, 没有“主观”的历史的要素, 也就没有“客观”的历史要素; 没有“客观”的历史, 也就没有“主观”的历史。历史, 就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既充满主观性, 又具有客观性 。

玉文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只手,上半部分是一个“中”字,意为“执中”。这个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历史的要义:客观记录所发生的事件。问题是,有客观就有主观,客观是相对的,主观才是绝对的,是人都脱离不了主观的束缚,那么历史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
借用《道德经》开篇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和名存在于万物,至于它是什么东西不能说,所有说出来得“道”,言出来的“名”,都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和“名”了。
历史同样如此,每一个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经人记录下来的历史,哪怕是录像机摄录下来的历史,又变成主观的了,严格来讲它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呢?笔者结合个人读史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对待历史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基本态度主观性和客观性,就像人手的正反两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政体,永不可分割。
1.历史事件存在的客观性要尊重
严格来讲,就不存在完全客观的历史,哪怕是“不走样”的影像资料,因为影像也是由人记录和剪辑的,选摄录素材和剪辑保存,就是主观加工。
即便时光倒流,让历史在我们面前重新展现,我们看到的也是“主观历史”,因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客观的历史有“选择性”地保留在记忆中,这也是主观加工过程。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历史“客观”的存在,对历史的研究探讨,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恢复“客观”的过程。我们对待历史的第一个态度,就是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虽然这个客观只是相对的。
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史料记载的基本“事实”为出发点,不能因为绝对客观的不存在,就怀疑一切,否则就会堕落为“虚伪主义”。
比如我们研究汉使,你总不能否认西汉十一帝的存在吧?你也不能否认刘邦推翻秦朝、打败项羽的基本事实吧?你也不能否认汉武帝对匈战争的历程吧?无论司马迁有多不靠谱,史料的基本态还是要尊重的。
2.史料记载的主观性要仔细辨析
新文化运动时,中国出现过一个“疑古派”,以胡适、顾颉刚和钱玄同为代表,撰写了一本古史辨,全文三百多万字。请注意,“疑古”跟某些人常挂在嘴边的“翻案”不一样,“疑古”是对客观事件的质疑,“翻案”则是主观立场纠缠,往往带有目的性和情绪化。“疑古派”表面上看,做的是改变客观事实,但其研究依据,却是从主观性推导为出发点。
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们发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基本事实胡乱质疑,另一种就是盲从,史书怎么写怎么信,不会加以辨析。
比如《史记》中的大英雄项羽,明显是被美化的形象,竟然被很多人视为偶像,还不断探讨,假如如何如何,项羽就能替代刘邦。又比如光武帝刘秀,史书中说他是标准的儒生,很多人不加辨析,没把握住他豪强的本质,产生误读。
史书中需要质疑,甚至可完全推翻的地方很多,盲从泥古,就失去了读史的意义。
3.抛弃“客观”的执念,和“主观”的情绪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固执于所谓的“客观事实”,拿史书当真理,不容许自己和别人怀疑。这样的人就不要读史书了,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你更偏激。
第二种情形的人也大可不必读史:陷于主观情绪。这种人有点可怕,往往对别人形成伤害。他们通常以道德大帽子,审判理性的学术问题。比如动不动搬出“翻案”之类的词,很讨厌!
对待历史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基本方法都说读史可以明智,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从历史中明智了?掌握不好读书的方法,史书就成了“故事会”,甚至热衷于野史趣闻,花边消息,那东西涨的肯定不是“智”。
笔者将十几年读史经验,与大家分享。
1.谨慎相信,多留心眼
初次接触一段陌生历史,笔者第一个态度就是选择“相信”,忠实地跟随作者思路,缕清历史线索,包括人物生平、关系、履历,以及重大事件。这就是对基本“客观”的尊重。
但是不能“缺心眼”,作者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可恨的地方,不能全信,要在某些看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号,就是你开启从“客观”承认,到“主观”审视的钥匙,也是“明智”的不二法门。
比如,《后汉书》记载邓奉谋反,说原因是吴汉屠城,引起邓奉不满。可是吴汉做得再不地道,邓奉可以向刘秀告状,造反针对的不是吴汉而是刘秀,史书这个解释说不通。
当产生这个疑问后,读史就变得很有意思。我开始有目的地将相关人物的事件、相互关系、利益冲突等等,放在一起研究,最后判定:邓奉谋反就是针对刘秀,原因就是几个月前册封皇后留下的后遗症。
此后,我将这个研究过程,写成一篇文章,获得了非常好的阅读量和互动。
2.摆脱情绪化主观
读书需要代入感,但是过于强烈的代入感,反而会让自己陷于情绪化,失去对客观的“执中”。
比如喜欢一个人,就把他想象成神,使劲“强迫自己”给他贴金,不喜欢一个人就踩到底,想方设法给他找加“黑注”,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一定要把自己当第三者,冷眼旁观,该喝彩喝彩,该扇嘴巴扇嘴巴,反正他也不能跳出来跟你打架。请记住一点,最可爱的人一定不是神,而是人,最可恨的一定不是鬼,还是人。是人就有血有肉,有令人钦服的地方,也有让人不敢苟同的地方。
史书不是客观的,读书的人需要客观的态度!
3.把握历史环境
历史是客观环境下的事件,离开客观环境,很多人和事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或者会发生严重偏移。所以,我们不能把今天的环境,强加到当时的事件上去。
这一点太重要了!很多历史客观的扭曲,就来自于环境的约束。比如,史作者的身份和立场,就暗含了环境因素的束缚,他们往往站在士族阶级的立场,和维护本朝统治立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主观加工。
这一条几乎是史书的通病,没办法,环境的因素谁也摆脱不了,有些事故意而为之,有些就是他本人的理念,假如你在当时,拿枪顶在他头上,他也会这么写。
比如王莽,我认为王莽至少是六四开的人物,正面占六成。但为什么在历史上声名狼藉,因为班固是东汉人,必须维护汉统,他又是儒生,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所以,必须彻底踩垮王莽。
所以,读历史第一个要清晰的就是历史环境,及当时环境下的基本特征。
4.博览群书,审慎思考
因为历史不能重演,所以所谓的探究历史真相,其实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我们只能穷尽可能的分析结论,加以甄别,推断最可能接近事实的“客观”。
因而博览群书很重要,对相关事件和人物,把别人的观点拿过来对照分析。
5.建立自己的历史观
读史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这是“明智”的必由之路。历史观的形成,其实就是个人价值观的模式固化,虽有弊端,但是更容易形成个人鲜明的特色,也更容易汲取历史的养分。
这一点,笔者尚处于起步阶段,不敢多言。
摆脱主客观纠缠,把握精髓为我所用笔者对读史的目的,归结为两句话: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也就是说,对历史“客观”的探讨并不是本质,我们所追求的是探讨过程中,能获得什么样的营养价值。
这就是读史的另一个层次,基于主观和客观的探析,着眼点却放在了个人的自我锤炼!
史学家眼中的历史,和历史爱好者眼中的历史,以及非历史爱好者眼中的历史,都是不一样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有人关注故事,有人关注代入感,有人把自己当做历史海滩边的拾贝者。
因而结果就是,有人认为历史就是毫无意义的消遣品,有人把历史当做个人的感情寄托,有人则把它当做自己的加油站。这种差异,跟历史的主观或客观无关,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判断”。
笔者认为,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历史是主观的,而且必须是主观的。因而历史于读者而言,是“千人千史”,而不是“万人一史”,它的终极价值就在于滋润后人的根系。

mouliu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去修饰历史篡改历史。正如现在有个别的老赖,若干年以前曾经欠别人的钱,现在却说我已经还过啦一样。

moondance2006
反正我只知道,我是旁观的。

libing_
提出问题的,是"主观"上的人;回答问题的人,也都是各自按各自的"主观"看法,写出不同的答案。所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真实的历史,是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的。否认,歪曲与篡改历史只能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愿望。这个主观愿望,或是因为某个目的,或是因为需要,或是因为不了解、甚至于不懂什么是历史。
用科学、客观、辩证的观点分析总结以前客观存在的"历史",是我们处理现实社会问题与探索未来世界最基本的"主观"方式、方法。
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主观";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主观";我们热爱、评价、分析、探寻的历史,如果不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历史事实),我们岂不是在空谈与臆想?
所谓,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这实为谬论;没有失败者,哪有胜利者;掩盖历史真相的人,最终也会被历史掩埋。
由于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认识历史的层次不同;掌握历史知识的水平高低、深浅不同,我们对客观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表达理所当然的不同。
厚重、沉默与冰冷的历史,你承认不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它都在那"屹立"着,你可以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也可以去抹黑、去隐瞒、去偷梁换柱…,但,这仅仅是你对待历史的主观态度(恶意的主观态度)。
历史这面镜子,由时间与人类的经历共同铸造而成;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是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观"。
这回答历史问题的文章就是客观存在,你看与不看,它都在这里;能否把文章看完,就是你的主观选择。
屈之子,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欢迎大家评论与分享。

不可小西
前言: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正如题主所说:历者,过也,也就是真真实实发生的过去的事,这是客观的。史者,记事者也,也就是说是人,人是有主观意识的,依据自己的喜恶和立场或见闻而会有所偏差,是主观的。
所以,历史是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是相对而辨正统一的。
历者,经历,是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情很好理解,比如说194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它都发生了。
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不以时间的消磨、空间的变换为转移。
史者,写历史的人。是人,就有主观能动性。虽然写历史,史学家也一直的强调要客观。但鉴于记史者的思想定位和认知,有时甚至是外力,造成记录下来的文字与真实的史实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是主观的。比如说李世民称帝后就几次对史实作出修改。
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二十四史》也以演义形式出现,三国历史的代表作是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以演义形式出现的史实与艺术加工形式出现的作品,往往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脍炙人口而更容易流传下来。
还有句名言:历史是由胜利者编著的。
同样的史实,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历史对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甚至因需而异,这是历史认识的相对性。也有些人会对某些历史作出批注及解读,因而影响到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比如裴松之注《三国志》,近代郭沫若先生也是批注大家。
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我们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一个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
结论:所以历史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结合,是客观和主观的辨证统一。
OMG
历史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写历史的人。

golden
历史包括各个领域,有自然界中动植物进化史,亦有人类的进化史,人类文明史等等。
无论是哪方面的历史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虽然能够创造历史,但永远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在活动。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就会遭受灾难,比方说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虽然体现了当时的国人想过好日子的愿望,但由于违背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反而使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了。
所以说历史是客观的。

命y1样珍惜
历史是已发生事客观存在无论成败都是主观意识的结晶。她改变着主观思维又客观的展示自已所经历的悲哀和进步。

weiwanwan
就是实实在在存在;客观、主观并存。

桃叶小书生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一点回答,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搞清楚“历史”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的解释有四个:①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② 过去的事实 ;③ 过去事实的记载;④历史学。
回答“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至少对“历史”一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词典解释的前三项,过去的事实;二是指历史学,比如《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哲学味太浓,我把它通俗一点理解:历史书籍记载的事情是可信的吗?是否存在、发生过?
下面我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曹髦之死”来分析历史典籍的可信度。
曹髦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年,20岁被杀死。曹髦怎么死的?曹髦血气方刚,不堪忍受司马昭的欺辱,他一时冲动亲自带领300人向司马昭宣战,司马昭派贾充、成济带领3000甲兵应战,成济杀死了曹髦。皇帝被杀,朝政不稳,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趴在皇帝尸体旁边大哭,如丧考妣,下令把凶手成济灭了三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杀死皇帝怕天下人骂他“弑君”,逼迫郭太后下旨宣布曹髦的罪行。
曹髦为什么去攻打司马昭?他不知道必败无疑吗?三国志·魏书是这样记载的:
【原文】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举兵如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
【解析】高贵乡公卒,就是曹髦20岁死了。原因是什么?陈寿没有写。再往下写的什么?郭太后详细揭露了曹髦的罪行,他自取灭亡,死有余辜。郭太后自责,因为自己无德无才,选曹髦当皇帝是失职。本来认为曹髦爱读书可以成就伟业,后来发现他性情残暴凶狠。郭太后多次责骂曹髦,数十次建议废了他的帝位,曹髦怀恨在心,计划用毒药杀死郭太后,然后去杀死大将军司马昭。曹髦平时的言行不堪入耳,不灭了他真是天地不容。意思是司马昭和郭太后共同为民除害,杀死了曹髦。
历史上曹髦确实被杀死,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汉晋春秋有记载。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没有写原因?陈寿(233-297),原为蜀国人,作为亡国之臣入魏国,然后是西晋。司马家族的丑事他不敢写,他也害怕像司马迁写《史记》遭到“宫刑”。郭太后为什么颠倒黑白骂曹髦?她也是被逼无奈,否则生命难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
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曹髦20岁死。这是客观事实,可以写。怎么死的?历史家撰写史书资料供别人看,怎么写?他是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撰写,带有主观性。所以说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年青的物理家、化学家、数学家,没有年青的历史学家?《二十四史》是正史,但不一定是“真史”。今天我们读史书,要学会独立思考,对历史事件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否则越读越糊涂。

橙子思思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知道的过去的历史,至少主观的一面很大。
历史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两个概念“历史本身的存在” 与 “后人对历史的认知”。
第一,历史本身的存在,肯定是客观的,比如我们正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肯定是客观的。日军侵华,肯定也是客观的。
第二,记载历史则是主观的。因为记载历史靠的是人,是人就会有主关因素。如司马迁写《史记》,他也是加入了自己个人的主观情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写实与篡改,造就历史典籍,而后来的研究者们又拿这些典籍做证据,就更难保证客观了。
第三,历史学上还有一句话,叫: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胜利者写历史,必然对自己美化,对对手贬损,比如现在的一些抗日神剧。
第四,写历史的人都是有立场的,同样是记载新冠肺炎,中国的记载和美国肯定不同,能说谁更客观呢!
总之,我们确实没有必要非要把某一个历史事件搞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所谓的客观在别人那里就是主观。我们学历史的主要目的,除了记得来路外,最主要的,是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参照客观历史记叙,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提供最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更好地经营现在和未来。

greyowl16
历史的主客观之分真让人一头雾水,很难辦认出客观为主,还是主观喧宾夺主。后人能够把握的只是个大的纵向,可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撞腰;横向及细节无从了解,而细节又常常决定成败。早前一部较火的巜非常道》就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客观就是存在的事实,美国作家辛格说:"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实。"但历史是人用笔写在纸上的,不可能有今天的硬视频回播,所以难免有"我认为、我希望:之类成份掺杂。还是前面的辛格有言:"以为、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的",这就不是历史了。更何况记录写作者即使全部"现场直播",碰上后来者看不惯,要遭篡改。因此历史的主客观之分很难量化出比例。
我辈希望读到真实的历史之镜,所以对记录崔杼那点破事的史官分外钦佩。巜左传》记载,崔杼漂亮的妻子被齐庄公霸占。崔察觉后趁齐与妻幽会,暗中安排武士乱刀砍死了齐庄公。崔是齐国重臣,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从。"夏五月乙亥,崔杼杀其君光"刻在竹简上。崔怒杀史官。史官弟接替,崔照前吩咐,不从,又杀;直杀到第四个,仍然不从。崔怒摔竹简,叹气放人。都学这几位史官,今天我们就不必回答上面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