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wlf1314
它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想它怎样的,它就怎样的。

kunvsheng
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答案是:存在一个客观的历史,但是人们所了解,所知道的历史总体上只能接近于这个客观的历史,而不会等于这个客观的历史。因为人们无法了解历史的真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主观性所导致的历史被篡改,或者对历史的认识具有选择性。换句话说,真实的历史是不可知的,人们最多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而总体上无法掌握历史的真相。
我们所拥有的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等等,其对历史的记述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史书的作者受到种种的限制,或者是出于统治者的畏惧,使他们不敢按真实的历史去记录,或者是由于掌握的史料和史实有限,使他们无法写出完全忠于史实的历史著作。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史书时,一定要记住,这些史书所记载的,也许只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可能是歪曲了历史。
有人认为,相比正史,野史更可信,因为野史不会受到统治者的左右。但是,野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其作者对历史事实的掌握也会受到种种的限制,作者个人的偏好也会影响其记录的客观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村里的张三和李四打架了,对于打架的原因,双方对事情的起因各有各的说法,旁观者又有自己的说法。一个没有亲自目睹事件发生的人,根据这些说法,能否记录下真实的事件经过呢?答案是很难。即使是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人,对双方吵架的真实原因也不一定把握准确,比如双方以前也没有宿怨?双方吵架是因为当时表面看上去的原因引起的,还是因为历史宿怨引起的?事件目击者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史籍的作者大部分都不是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基本上是靠各种其他史料或道听途说来记录历史,那样,他们能够原原本本地记录下客观的历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在个别事件上史书的记载可能会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但总体上来说,记载的历史与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之间总是存在偏差的。记载的历史最多只能无限接近于真实发生过的、客观的历史。
因此,客观的历史是存在的,但人们基本上无法全面地了解或掌握这种历史,人们所知道的历史,往往都含有各种的主观性,因此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

新用户60161
个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的,记录历史时的人是主观的

chunyu513
客观超越主观为右,主观超越客观为左,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解释历史的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朗月
历史是客观的,只不过载体是主观的,而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都是通过载体去认知的,所以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历史是主观下的客观。
先从历史的具体发生时间来看。历史发生以后就不可改变,而且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是突发出来的。即便是所谓的突发出来,也是之前的一些历史线索所隐藏的只不过最后被触发了出来。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有人或者说载体,才可能发生。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离开不了人在其中的作用。对于人而言他们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历史人物是个人意志的。虽然我们说他们是代表当时人民的意志,代表历史的方向。但是很多时候也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决定因素。只不过他们的个人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即便如此,他们做出的决定也是主观的,其中有对有错,有顺应时代,也有违背时代。
当历史事件发生以后,自然会有后人对其进行记载。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它是可观的,不可改变的。但是对于记载他们的史书和记载他们的人,他们的叙事表达思考角度都是主观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于我们认识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的迷雾。当历史被记载下来以后,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已经被大打折扣了。因为记载历史的人很难完全抵住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意思表达。即便他认为自己很可观,也在某一个细节会出现历史的谬误,从而造成之后的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出现了与真正客观历史的相互矛盾。这同时也是对于历史研究的一种乐趣。
其实不只是历史,包括现在的一些新闻和消息也是如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确实没有能力去区分历史记载当中的个人情绪表达和客观的历史事实。而且真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确实也不那么重要,重在出话题。但是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如何在主观情绪的当中提炼出历史的客观性?却是这一群人一直在坚持并做的事。

elfin_2001
历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阅读历史的人是主观的。

猴子GOKU
我认为是相对客观的,也是相对主观的,这个要分类讨论。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史官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紧跟在皇帝或其他人身边进行实时生活记录的史官,一种是收集各种资料进行记录的史官。
像最近的宋朝大剧《清平乐》还原了宋朝史官在一旁记录朝堂之上的言论的场景,在侧置一案,奋笔疾书,这类史官很好地保持了一个记录者的中立性,即使是皇帝有不恰当的行为,也会严格得按照事实记录,只不过当要被制作成史书时,需要皇帝来盖章,所以那些被筛选不过的事实,就是我加了“相对”一词的缘故。
而另外一种是当王朝更替时,下一代的王朝要编撰史书时,在评价上一个王朝时,依靠的就是流传下来的史官记录资料,以及这个王朝对上一个王朝的主观评价,这二者糅合有所冲突时,当然是执笔者才有权利书写流传的事实了。

兔子小新007
历史发展是客观的,但解读历史就可以是主观的了。
当年语文考试时,阅读理解的那些题目,恐怕让作者回答,也不一定和标准答案一样吧!
一句话,谁掌握了今天,谁就掌握了历史,实际上就是历史解读权。
历史书上记载的也不大可能都是真的。
就如司马迁记载的扁鹊,喝了师父给的药水,就具有了透视能力,可能吗?
但客观的是扁鹊可能医术水平比较高,主观的是后人的记载和解读

栩栩清风
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如同科学也解释不了周易八卦一样

菩提印象
主观的历史当客观的存在

肯德
历史的主客观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历史的客观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事情,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它叫第一历史。像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平三藩,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或事。但是真实的朱元璋是什么样,我们谁也不得而知,我们是通过正史和野史来认知的。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历史的主观。
二、历史的主观通过史书记载的人或事,可以流传到现在,这个是第二历史。但是他的真实性是否和第一历史相同或相似,我们学历史的有一门功课考据学,就是将史料进行校对。但是能不能校准,还得通过正史、野史、民俗、文物等进行比对,从而梳理出最接近真实的历史。
综上,历史的客观在于真实发生,历史的主观在于实际记载,而二者的桥梁就是考证。
fox
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但我们接收到的历史方面的信息却一定是主观的。
什么是历史?用大白话来讲,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都可以叫作历史。哪怕你刚刚说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件小事,比如你刚才去洗了一下手,那么“你刚才洗手”这件事就成为历史了。只不过,这样的历史通常来讲没有人会去关注而已,所以我们可能不会去意识到这居然也是历史。
“你刚才去洗手”这件事,它本身是客观的,是不带任何主观因素的。任何人也无法在事后再去改变你“刚才洗手”这件事。但是,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我们要谈论任何一件事情,这个谈论的主体是“我们”,是带有好恶感觉的人,那么,在谈论的时候,就必然会带上主观的色彩。假如你是在家里洗手,家里人可能会觉得你有些浪费水、或者洗得不干净,或者时间时机不对,而对你“刚才洗手”这个历史事件产生负面的评价,其表现可能是批评一下、唠叨两句。也可能觉得你饭前便后洗手做得很好、洗手的方法不错、洗得比较干净等等,而对你“刚才洗手”这个历史事件给予好评,其表现可能是表扬一次、小奖励一下等等。这时,我们再来看,“你刚才洗手”这个历史事件,是不是就有了主观态度在里面了?你的家人在向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外人转述这件事时,是不是就会带有他或她的好恶在里面呢?
推而广之,古今中外所有的史籍,无论正史野史,哪一部哪一本不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撰写或记录的呢?或许作者会有把这些历史尽可能记述得客观的愿望,但他或他们本身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层、自己的学识阅历、对历史的认知等等因素,必然地会对他的记述产生深重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就必然会打上主观的烙印。
拿我们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台湾问题来说,相信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人,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铁的事实。我们的这一认知,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受到的教育,是通过学习历史以及师长的言传身教一点一点形成的。但为什么在台湾,台独分子能够蛊惑那么多人,让他们相信与我们不一样的台湾的历史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肆意篡改历史,并通过教育、传媒等各种渠道、途径或工具,大肆渲染,造成部分岛内民众对台湾历史认识的偏差。这就是一个关于本问题的非常典型的例子。
所以说,历史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经主观判断而形成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luyaosy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却充满了主观意识,后人记录前人的功过善恶免不了要迎合当局者。
其实时间才是最好的记录者

黛希马克
既是历史,即以前发生的事实,那肯定是客观的!

dyndq
历史本身是客观真实的,可是我们学到的历史大多参杂了许多主观虚假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