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在另一个角度,这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记载而得知的。
所以,客观乎?主观乎?
荷兰小猪
一、历史的概念是什么
为了能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特意查了一下历史的概念: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根据概念可以断定:历史即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这不是作者两头堵,绕圈子,是因为的确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且听我详细解释缘由。
二、历史既客观又主观
1.根据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可以断言历史是客观的。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确实真真正正地发生过,存在过。很多文物,文化古迹,诗歌,古建筑等都是对过去历史存在过,发生过最好的证明。
2.根据历史是指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可以得出结论:历史即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不能乱分析,乱研究,必须要有研究的材料和分析的依据。这个依据必须是历史史实。正是从这点出发,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在历史学研究中研究者难免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们知道理解和分析这些思维层面的东西就不好把握了。从这点出发,历史又是主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对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听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版本的重要原因。例如,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儿子。相信这个问题一定困扰着很多历史爱好者。一句话说的好,其实历史本身并不复杂,只是后来的研究者或者其他因素把历史搞复杂了。
要声明一点。在历史学研究中,即使造成了主观也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可能是受时代的局限,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的认知水平的束缚,最终导致了历史学中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的不符合。但是这个问题会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最终得到解决。
3.根据历史是指沿革和来历。那可以确定历史是客观的。如果把历史局限到这个层面,主观发挥的空间就不是很大了。历史沿革和来历必须有真实的考古和来历作为重要支撑,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知。例如没有人对我们的历史朝代顺序提出质疑,没有人对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提出疑问,就是这个道理。
三、什么原因造成了历史的歪曲
这里面我说的是历史的歪曲。而不是指历史的不客观。不客观的范围更大。造成不客观的原因很多,例如受技术水平局限、人认识水平的局限等导致的不客观。除了这点之外的原因其实都可以叫做歪曲历史导致的不客观。歪曲是指擅自篡改历史,使得历史偏离了原有的样子。
1.迫于压力篡改
经常听到一句话:历史就是对成功者讴功颂德,对失败者落井下石。我认为这句话的前面应加一个定语进行限制:在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自媒体不发达,人们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史书史籍。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谁都想死后落得一个好名声。所以,封建社会的帝王,竭尽全力要让书写历史的官员抹去自己的污点。
2.恩怨情仇
在封建社会的生活中,一位吏官不可能谁也不得罪,自身又没有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相信得罪他的人也不会少。那么在书写历史的时候,面对与自己有恩怨情仇的人物,他们很难做到完全客观,难免不加上一两句诋毁的话,淡化其功绩的话。如果吏官的道德素养不高的话,这种现象就会特别明显。
四、对待历史的态度
作为普通人物(历史研究者除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待历史特别较真:知道真相。这是错误的。历史已经过去,当局者更是早已入土为安,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会给出完全与历史经过一致的答案。
很多人也很喜欢认为:一些历史人物是通过阴谋诡计才取得成功的。颇有一副好像只有说了一些野史才有学问的样子。我认为这也是不对的。无论历史人物是通过何种手段成功的,只要他的成功对于社会进步是很大帮助的,只要他是历史正面人物,其实没必要纠结他成功的途径,必定他的结果是成功了,这是不会改变的。与其纠结不如好好学学人家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认同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沉底的主流官方说法。对于疑问,多读几本历史书籍,答案就在字里行间。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要让历史知识对我们的成长进步有帮助。
声明:本文为原创,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圣华塔尼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则是主观的!因而说,对历史而言,不存在单纯的主观或者客观,只是对于过去现实的不同理解而已!
ben少爷
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也是由人书写,也不反对他的主观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人善恶,立场,派别的影响,历史又有许多分类,比如正史,野史,秘史等等!
南的南方
非客观非主观!非不客观非不主观!
幽谷蓝月
发生的历史是客观的,你经历的,你看到的,你读到的,你听到的,却都是主观的人留下来的,记录下来的,或者参与进来的。所以一切记录,经历都是客观过去的主观回忆。别指望会有客观的历史记录,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结果,才可能会有一些客观的理解,但那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liuy93
客观的,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kjiazu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过去存在的一段过程。但一经写入书本,发出口唇之时则变成了主观。
audreyliutao
历史当然是客观的,大家都瞻前顾后回答起来,看起来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其实哪里有那么复杂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到:“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看到没,事情本身客观发生,记录本身也单纯,说得简单些:治平元年,常州天降陨石……
哪来的主观?
历史本身不说了,真实发生,当然也就是客观的,大家都没争议对吧?
题主所谓:“这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记载而得知的……”,那叫“史书”,对吧,大哥?
是某个人将“历史”记录了下来……
上面沈括的例子,记录的也客观,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揣测和评价,所以,即便是“史书”也可以很客观啊!
可是有些心术不正的历史学家,非要这样在史书中记载汉高祖刘邦:“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而已,刘邦降生。……”,谁也没办法,但是这也是“史书”。
所以,“历史”不会主观,但是“史书”会!
没错吧?!
至于有些朋友还提到了什么“史官”,也就是那些可能主观记录历史的人!
只要他们带着个人评价去记录历史,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会“歪曲”历史,不管他褒扬或者贬低被记录人,都是一样的不客观行为!
我看到,还有朋友拿来一句“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令人哭笑不得。
您是想把歪曲历史的行为合法化是吧?
反正所谓的“法律”也是“胜利者”编写的……
可是你想想,细想想,他们记录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历史”了吗?
不是了吧?
都不是“历史”了,还谈什么“主观”和“客观”呢?
还什么“两面性”,什么“对立的统一”……,简直莫名其妙!
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史官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客观记录“客观发生”的事件!不带好恶,即便是“主观之人”写史书也不能有主观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叫“史书”,而后人才能在这样的“史书”基础上批注,点评历史……
有人还会问,我们怎么判定哪一本被称之为“史书”没说谎呢?
没办法,你我都不会“穿越”的法术,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其可靠性。
但是,即便我们没办法100%确定什么,依然可以从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历史“故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因为,很多的故事是有群众基础和共性的特点的。
就像我们小学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故事,鬼才知道是不是发生过,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十年义务教育的课文中,从这些类似的历史故事中,受益匪浅。
lllkkklklk
历史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总是会带上主观色彩
❤
作为唯物主义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相对主观的。
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我们关注还是不关注历史,它都在那里,每一天,每一秒,每个人,每件事,都在时时刻刻发展、变化、酝酿、爆发、消亡。
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历史。
展现在我们眼中的历史,往往是历史上有话语权的一方所记载。人是主观的,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阶层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
三.对人类历史的记载,绝大多数时间还是空白的。
相比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更不用说影像资料了,因此,我们对史前文明的记载,是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的,除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和传说,我们目前只能靠考古、科技来推测、分析,力图还原部分历史真相。
IrisLee
历史只有主观,没有客观。
人本身就是个主观的动物,你所有的看法想法都只是你个人的。即便你自认为站在客观或者他人的角度上。
也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而你的观点只来源于你自己所已知的信息并通过你的三观逻辑进行评判。
所以对历史了解的多一点的人或者三观更符合主流的人,逻辑更正常的人就会在外人眼中或者他自己眼中显得客观一些。
但是,无论你觉得自己如何客观,你还是代表着你自己的观点。
当然,有些人更可悲。
他不仅什么都不懂,还喜欢瞎说,或者别人说啥就是啥,墙头草一根。
前一种是喷子,后一种是应声虫,中间还有水军和吃瓜群众。
你说这些主观还是客观?
有颜猫
题目中的历史,有两个含义,一是事实意义上的历史,二是被人记录下来并被众人视为事实的历史。就前者而言,毫无疑问,它是客观的,事实本身再客观不过。就后者而言,就不一定十分客观了,因为记录者难免不被一己之见所左右而偏离事实。
对于过去的历史,我的观点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史书上记载下来的,不一定都是客观事实,需经多方求证,得到几种说法的验证,看起来也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和情理的,方可信以为真,否则不轻信。毕竟,历史上像司马迁一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坚硬骨头的历史记录者,不是普遍见于史官。
远的不用多说,就才过去几十年的往事,现在不也显得众说纷纭、相互对立吗?忠实地记录历史并非易事。
全信史书,不如无书,不信史书,无从知故。信与不信之间,考量着每个人的智慧、品格与毅力。写史不易,读史更难。
残剣_NJ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人的记载的多少而改变。记载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都是以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去记录。我们一般看历史记载都是片面地,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我们只能看多看这方面的记载去汇总,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那也仅仅是无限靠近历史事实的真相。
比方说回答一个悟空问题,如何看待秦始皇,秦始皇是事实存在的,他的功绩是基于什么巧合或者什么目的才达成的,或者我们认为它是功绩才会是功绩。统一六国,这是事实存在的,这就是客观,我们的主观就是,统一六国是功绩有什么什么贡献。其实这就是狭义的历史。过去的事情,是真实的,但我们看各种史书却不一定真实,“焚书坑儒”我们知道我们认为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因为史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可是谁又知道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坑的是儒生,还是术士,或者江湖骗子。又或者写史书的当时遭到迫害瞎写得?真实不真实谁的不知道。我们只能被动地去相信,这就是研究历史的难处,只能多方求证,查资料,看古书,又或者从某个古墓中得到些印证?
我们能看到的历史是主观的被动的。史学家们通过种种的研究印证,无限地接近历史的原貌,给我们呈现出的,虽然接近但仍然只是主观的。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我们不停的研究,就是为了印证曾经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后世究竟有什么影响,不管是启发还是教训,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今天,这就是我们这些想探究
独一无二的琴
总体看历史,定义必须是客观的。因为几千年历史文明不是一人操办的,是人类共同文明。我们可以评价历史,但不可以改变历吏,。历史就象一年的节气春夏秋冬,无人可阻变,自然会转换。可历史,人们会通常称之为文明,那就是一个阶级胜了,一个阶级失败了。由此可见历史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的。结论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