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王东岳却称《易经》过于幼稚,大家怎么看?

闺。
王先生的观点总与别人的有那么点不同,若不这样怎能显示他的学问深呢!再者,王先生不懂辩证思维逻辑,而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辩证的,这正是他思想观点的最大不足,一个人的学问再大、知道的再多,若不与客观接轨,又有何用!也正是他缺少辩证思维思想,所以他根本不能理解易经的。(首)


雪之暴走
《易经》的难懂,是一个既定事实,因为至今为止,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人们并未取得共识。
《易经》为什么难读懂?有人解释说这书的内容太深奥了。深奥得难以读懂,甚至有人说这是外星智慧的产品,地理人根本不可能理它。
但是,细推究起来,深奥并不是难懂的原因。试想,数学、物理学深奥不,尤其是对于非专家的普通人来说,说它们是天书都不过分。但是终归是有人能弄懂它们。数学、物理学不断进步,并且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我们不是太懂,但能感受它的进步。而且,我们普通人只要接受适当的教育,虽然不至于人人都成为专家,但理解它们也并绝无可能的事。
相比较而言《易经》的“深奥”却显得有些不可思议。虽然有一个叫的“易学”的学科,但那些“专家”们却没有一个敢宣称已经读懂了《易经》,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未因“易学”的成果而有所改变。老师都是一头雾水,学生也只能在云里雾里了。
所以,才有人讲《易经》难懂不是因为它太过深奥,而是因为它太过幼稚。但是幼稚更不可能是难读懂的原因了。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幼稚,意思是说他太简单了,而且还是简单的有点可笑,像是个孩子一样。所以,形容《易经》幼稚无非是要说它的道理太简单了。即是道理简单,就更应该容易读懂才是啊。
好啊,那就请讲一讲《易经》那简单到幼稚的道理吧?但是,他还是讲不出来。所以,无论是讲《易经》深奥,还是讲它幼稚,都只是他没能读懂《易经》的托辞。人们都讲它深奥太常识化了,所以我要反过讲。
如果真能读懂《易经》,就不需要讲它深奥或幼稚了,只要向大家讲清楚它的道理,至于是深奥还是幼稚,大家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实是名不符实的。且不说它的内容两千多年不被人读懂,在学理上不可能成为某个文化流派的源头。在文化实践上也不是可以成立的事实。
我们说古希腊哲学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源头。这是因为古希腊哲学在古典时代已经发展成了一座高峰。经历了中世纪的沉寂,到文艺复兴时期忽然勃兴。
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从知识起源的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和斗争,一直到近代自科学的兴起。都是沿着古希腊哲学理性与思辨的道路前进着。自然科学所使用的很多概念源自于古希腊经典哲学著作。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直到今天,顶尖的科学家们在思考科学问题时,还常常到古希腊的遗产中找寻灵感。
所以,西方人常说古希腊是他们精神的家园。这在学理与事实上有着双重证据。
而我们讲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证据却不那么充分。一本不能读懂的书,一个讲不出所以然的道理,不可能成为任何学问流派的学理上的依据。说我讲的道理都建筑在易理的基础,却有讲不出什么是《易经》的道理,这能成立吗?
讲《易经》是国学的源头只是一些学者后觉的,并不存在从易学演化各个学术流派的实际过程。诸子文化才是国学文化的源头,至汉诸子有合流之势,并以儒学为尊。但是汉代儒学以演绎儒家经典为主。一经至千万言,不免枯燥烦琐。至晋衰落。
宋儒为重树儒学权威,苦寻其教条的理学根据,附会太极图、阴阳语、河图络书之类。其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动生阳,静生阴。阴阳动静乃生五行,乃成万物。人乃万物之一,其性五端皆具。由此推演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礼制,设为天地根本教义。这可能是《易经》为中华文化源头观念的渊薮吧。可这是后觉的,中国文化这么伟大,当有源头,找一找吧。就找到太极、阴阳、五行这些,并附会为易理。因为《易经》里根本没有太极图、五行之类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也不源于它。

德国足球_宋松
"易经"我知道,也曾经去读过,但太深奥,我自认领悟能力不是太差还是读不太懂。对古人我真的佩服,古人留下的瑰宝太多了: 诗经,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无法一一说清。
王东岳是谁?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吗?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一样东西能流传千年,能与"幼稚"两字挂钩吗?那么多令人惊艳的古诗词也"幼稚"吗?我们今人能写出吗?
自己祖宗伟大,我们后人不去崇拜,不去追赶超越,反而鄙视诋毁,什么心态?要知道韩国人是恨不得将我们古人留下的所有东西都抢过去的。
王东岳是什么东西?我不认识他,也不屑于去认识。一个否定自己祖宗成就的人不值一提。

三无先森
你还明白易经是源头,这就行了,你去看看长江黄河的源头,就明白他说的这个道理了。
婴儿也是我们伟大人类的源头,幼稚不?
所有思想都是人类对当时社会信息总量的整顿结果,生活在五六千年前的人们,连文字都还没有,他们能整顿出什么样的思想呢?

shchm
中华文化源于一根竹竿。所渭立竿见影"是也。先民无科技,插上竹竿,以其影长短判定日时春夏秋冬,以此算出了二十四节气,始有中国之农历法。并在无车马交通之利时,判定极北之地夏有不释之冰。伊始才有古数术,河图,洛书,终成《易经》,何为易,日月之括,易经先于文字,此为中华先民智慧结晶,本人少读,不知王为何人,只能哂笑。

路遥知途
大道至简!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一阴一阳之谓道,乐天知命故不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