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如题,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朗读者

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其实和爱情无关 它是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从德国每所中学到世界各地,这本《朗读者》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 《朗读者》是首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的德...

本哈德·施林克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长恨歌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

王安忆

[作品]周易

本书以清代武英殿刊刻的四卷本《周易本义》为底本,经传卷次一依其序。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以及《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诸传原文,皆译为通俗...

靳极苍

[作品]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

蒙曼

[作品]武则天

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王晓磊

[作品]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 家,对词的贡献尤大。本书以通俗易懂 的语言,以生平为经,以作品为纬,介 绍了这位女作家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文学 活动的概貌。为使读者更全面准确理解 李清照的生平和思想,尤其...

毕宝魁

[作品]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ISBN:9787810413428,作者:王立群 著

王立群

[作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讲述了:邱瑞祥的《楚骚中的梵音——柳宗元佛理诗辨析》(《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也是一篇角度较新的论文。作者将柳宗元诗歌中具有佛教意味的作品称之为佛理诗,并将其...

[作品]唐代文学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史两大传统中的唐代文学、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摘要)、20世纪唐诗研究的几点反思(摘要)、大雅的失落与召唤——唐代诗人的盛世论述与王道想象(摘要)等。

中国唐代文学会

[作品]唐宋八大家

本书介绍了唐宋两代八大家的古典散文作品,并对散文难点字词进行注释。

本社

最新跟帖
raykan

raykan

感谢邀请!这四位国学大师的传统文化根底都非常深厚,很难说是谁的深。我认为康震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说明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更胜一筹。大家慢慢听我说来:

01

首先,在回答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康震老师:


康震,男,1970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诗词、散文,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唐代散文文体发展、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等。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编委 。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

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 《朗读者》 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

02

下面,我讲一个康震老师的真实故事: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期经典咏流传,里面邀请莫文蔚唱了一首咏梅,莫文蔚来自书香家庭,这话一点不假,答案就藏在莫文蔚的名字里。说到这里的时候,撒贝宁灵机一动,就要考考康震老师,问康老师莫文蔚的名字后面的“文蔚"二字出自哪里?重点来了,因为这是撒贝宁的临时发挥,所以下面好几个老师都蒙圈了。这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书籍,看完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还要背诵下来那就是真的牛了。这个时候朱丹已经转过头来用手撑脸,一副吃瓜观众的样子。


只见康老师不急不忙说:”如果没错的话,这个《周易》里边,有那么一段话。‘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周易》是四书五经的其中一本,古代读书人必看书目,现在很多人都不看了,自从现代汉语变化以来,四书五经里的文字已经很难读懂了。

这里康老师不仅仅说出了出处,还顺便解释了(这应该是学者的习惯和点评的习惯吧),这句的意思比较丰富,但是总的意思就是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指改革创新,在形容一个事物不断在发展壮大……只是用了动物的毛皮来做了一个例子。一般的意思是形容君子通过修身养性,求知的过程会变得像老虎和豹子一样矫健而美丽。

03

康老师的古代典籍和诗词歌赋不仅积累得非常深厚,而且他的点评角度,鉴赏时刻也是能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就说明,康震老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没有平时的刻苦积累,那么这个临场发挥就不会这么完美了,所以在四位老师里面,我更欣赏康震老师,大家说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卖吕孩的小杨火

卖吕孩的小杨火

康震,王立群,蒙曼,于丹,这几位在百家讲坛上尽显风采,要说谁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厚,这恐怕不是我们这些学生所能评述的,因为评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绝不是简单的看他是否口若悬河、口吐莲花,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不仅体现在古典文化的积淀,还体现在他对古典文化的解读,以及古典文化在他身上的内化程度等等。所以我们这些小人物根本无法去评判一个文学大咖的文学功底,不过倒是可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人是那一个。



说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不是背几句唐诗,说几个典故就能体现出来的。必然要看古典文化在他身上内化于心,体现于行的程度。在这几个大咖之中,我更喜欢康震。不仅是因为他长得帅,主要是他的文化气质,博学多才,深深的吸引着我。对他的崇拜,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拜,就是对古典文化的迷恋。



王立群,蒙曼,于丹也各有特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大咖,在百家讲坛上光华四溢,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康震一些。

爱雪的蝎子

爱雪的蝎子

康震、王立群、蒙曼、于丹这几位都是古代文学的大咖。尤其是康震、蒙曼和王立群几位老师,更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做点评嘉宾,他们四位也都在《百家讲坛》做过节目,都能显示出过人的文化底蕴,看得出都有很厚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嘛!

这几位老师,谁的文化根底更深一些?我觉得非康震莫属。

王立群老师有很厚的积累,据他本人介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的从教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个人觉得他主要是治学严谨,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很透彻。与王立群老师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从那时算起,《史记》伴随他已有40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道:"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蒙曼老师是主攻历史文化方面的优秀老师,有很深的诗词储备量,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也曾在《百家讲坛》做过多期节目:
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
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
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0年,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
2013年11月27日,16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 世界自信。
蒙曼老师治学严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做《论语》的讲解,对我印象很深,感觉有些高冷,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这几位老师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康震多一些。他语言风趣幽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作画,更是让他瞬间吸粉无数。看到他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每当出现有毛泽东诗词的时候,都会有他精彩的点评,语言的表达更是高大上。他还擅长用现代的语言诙谐的讲解历史上著名诗人的风流趣事。他的点评,不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他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点评某首诗词都会妙语如珠、精彩绝伦,比如当他讲到某位诗人在唐朝担任刺史职位时,他就会用“市长”代替“刺史”,语言既风趣幽默还能让人通俗易懂。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各种心灵鸡汤比比皆是,若干年以后若有人总结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特点,恐怕会用上一个词了,那就是“浮躁”。但是康老师也和我们处在同一时代,住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浮躁”二字,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仙风道骨。

写到这里,我想送给康震老师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于浮世

生于浮世

对这四位本人的排名是——

综合水平:康震第一,王立群第二,蒙曼第三,于丹第四;

语言表达水平:康震第一,蒙曼第二,于丹第三,王立群第四;

学术水平:康震第一,王立群第二,蒙曼第三,于丹第四;

文学演绎水平:康震第一,于丹第二,蒙曼第三,王立群第四;

学术严谨度:王立群第一,蒙曼第二,康震第三,于丹第四;

文化潜质:康震第一,蒙曼第二,王立群第三,于丹第四;

文化与艺术修为:康震第一,王立群第二,于丹第三,蒙曼第四。

以上是自己的浅见,真实看法。理由就是感觉。

木东

木东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也爱好文学。因此,这四位在一些节目里所作的点评我多多少少都听过,除了于丹其他三位都学识渊博,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点评的都很到位。尤其是康震在点评毛主席诗词时,真是充满激情,慷慨激昂,余味无穷。而于丹虽然不能说是胸无点墨,但是花哨浮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拍马溜须,信口开河,误人子弟,令人生厌。

jediwen

jediwen

此时俺正在答题区里浏览,欣赏各位同仁的精彩点评!几位老师才华横溢,都具有高深的古文化底蕴!令自己佩服的五体投地,歉于个人才疏学浅,无力做出深刻的解答,唯恐有隔靴骚痒之嫌!抱谦了!

瘋ふya ♀

瘋ふya ♀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 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这几年,网红文化盛行,各行各业都诞生了不少网红,文化界也毫不逊色, 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一大波文化学者相继走红,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堪称“造星机器”,它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荧屏桥梁,捧红了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腾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


王立群

王立群先生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归功于百家讲坛。王立群先生最著名的就是读史记。


史记是非常庞大的一本书,也是国人最熟悉的一本书,尽管熟知史记的大部分人只知道史记的名字。


王立群先生其实并不是真的读史记,而是讲历史故事,借助史记的幌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讲历史故事。


为了收视率当然可以这样宣传,但是也给人一种错觉,史记不过是一堆故事集,这也就大大的贬低了史记。

史记作为正史的源头,司马迁几乎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写下的这本书,如果知道后人用这种方式来讲,那么他会很懊恼的。


史记有五十二万多字,看似庞大,实际上记载了三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司马迁写出来每个字都是精心提炼的。他挑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标准的,而且人物的次序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更深层及的含义。


了解史记,我们如果仅仅读故事,那么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直接在网上直接就可以搜索出史记的白话文,那么我们还要听媒体传播干什么?正是史记的文字并不是那么简单靠着翻译就能够理解,所以才让史记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读史记首先要了解司马迁这个人,不能够理解司马迁这个人,史记就是一本故事集,正因为司马迁的存在,才让这本书有了不同的意义。


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写史记,因为为李陵辩解而下牢,“是以就极刑而无温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在汉朝意识形态的那么浓烈的时代,能够不按照当时的主流说法,“成一家之言”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史记之中很多事情给了我们答案,但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列传第一伯夷叔齐列传,就提出了好人有好报的问题吗?如果有,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首阳山?盗蹈日杀不辜,却能够安享天年?


列传之二管晏列传,伯夷叔齐到管仲晏婴隔了几百年,这几百年之间出现了数不清人物,但是管仲的出现代表着个人精神的觉醒,同时也标志着封建秩序瓦解的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智慧去争取地位和权力,而不是周开始的血缘系统。


有的时候,不是观众接受能力差,而是传播者不能够深入浅出。


康震、郦波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论述了这两个人。

我斗胆梳理一下他们的求学历程:小学识字,中学背古诗,高中选择文科,大学研究古典文学。


这种历程在大家看来顺理成章,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两个人的水平受到质疑就是因为这种机械化的培养流程。


讲解古诗词,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难。讲解者不仅要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更是需要对诗的做法,词的填法进行学习,从小没有打下良好的根基,长大之后不能够潜心学习,仅仅浅尝辄止,为了节目而应付了事,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水平的不足。

两个人的评论水平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废话,他们不是通过分析而得出好诗词,而是先假定这首诗词很好,然后再找证据。


很难想象,没有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他们,怎么能够研究古典诗词。


诗词不是谁的专利,也有诗无达的说法,但如果是在根本上就错了话,也就没有诗无达话的说法了。


每每拜读顾随先生的诗词赏析,都有产生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而去读龙榆生、俞平伯、夏承秦等人的诗词赏析的时候,更是能够感觉出语言之美。

在这个连浮生六记都需要翻译才能看得懂的今天,我感觉到文化的悲哀。


当忙碌与生存成为借口,我感觉到的更是可怜。


反观二人,不过是披着学术外衣的娱乐明星,如果说娱乐明星捞钱还名正言顺,而他们借助着知识的名义捞钱让人感觉到斯文扫地。

蒙曼老师的国学水平更高一些,我比较喜欢有真才实学的蒙曼,讨厌灌输心灵鸡汤的于丹。


在国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谁都想从传统文化里挖出金矿来,于丹成功了,通过卖书,名利双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于丹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蒙曼上来了,越来越红。


近些年来,蒙曼的存在感远远高于于丹,蒙曼是央视成语大会,央视诗词大会和央视谜语大会的解说嘉宾,而于丹还够不上央视文化节目点评嘉宾的资格,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孰高孰低。


蒙曼在诗词大会上的点评很到位,娓娓道来,给人以人生的智慧。而于丹则不一样,她选择的论语、庄子之类的话题,基本务虚。

但她靠的不是扎实知识、独特的见解,而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讲授方法。她的讲授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的抽象概念,大幅度的扭动肢体动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排比句连篇的夸张表达方式。让人咋一听,好像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


仔细一回味,其实等于啥也没说!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己好好读读国学,然后再与这样的大师进行切磋或碰撞。大师不是圣贤,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是真理。他们只代表他们自己的理解与思想。

Nevermore

Nevermore

王力群老师文化功底深,应该排在第一位。喜欢康康老师的字画特别喜欢康老师讲解毛主席的诗词,康老师对毛主席的感情让人敬佩。

pennycrane

pennycrane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四位老师的传统文化根基都很深厚,难分伯仲。但在表现形式上精彩纷呈,各有特点。王立群老师,治学严谨,引经据典,思维缜密,滴水不漏,尽显学者风度。康震老师知识丰富,反应机敏,用典灵活,激情澎湃。无论演讲还是评点,尺度把控准确,深爱读者听众喜爱。蒙曼老师,底蕴深厚,沉稳老练,言简意赅,用典巧妙。其不温不火风格,任何时侯都易受到欢迎。于丹老师,才思敏捷,语言流利,富于激情,但峰芒尽露。遭学生封杀后,难以重振声威。

文秋仪

文秋仪

感谢邀请!

我是在《百家讲坛》上认识康震、王立群、蒙曼、于丹这几位古代文学大咖的,尤其是康震、蒙曼和王立群几位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做点评嘉宾,都显示出超人的文化底蕴,看得出,他们都有丰厚的积累,厚积才薄发!

这几位老师,谁的文化根底更深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觉得非康震莫属。

王立群老师也有很厚的积累,他温文尔雅,严谨较真,治学特严谨,个人觉得,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很透彻。

蒙曼老师是主攻历史文化的,有很深的诗词储备量,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也曾在《百家讲坛》讲解“武则天”,语言质朴,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大咖,且有很高的造诣。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做《论语》的讲解,侃侃而谈,词句也丰富,我印象很深,就是感觉有点高冷,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这几位老师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康震多一些。他语言风趣幽默,声音元气满满,激扬顿挫,视角感染力特好!而且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作画,更是让他吸粉无数。看到他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特别是毛泽东诗词,他精彩的点评,语言的表达,更是高大上,他不拘泥于一字一词,而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妙语如珠、精彩绝伦,比如当他讲到某位诗人在唐朝担任刺史职位时,他用市长比作刺史,即幽默风趣,还通俗易懂。

写到这里,我很想用一句古诗,来表达我对康震老师的喜欢和敬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无地自容

无地自容

这四位老师都是如今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的权威学者,但论及文化根底,我更为推崇王立群老师和康震老师。


首先说说王立群老师吧,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资历够深,如今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历史小说作家、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

王立群老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带头人,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王老师研究《史记》,用《史记》里的故事去体味人生百态,从历史痕迹中参透生命真谛。


近几年,王老师也参加过一些综艺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一、二季,其中对诗词和文化的点评,更是让人醍醐灌顶。


比如,王老师在点评的杜甫的望岳时说,每当读到这首诗时就会想起两个成语“钟灵毓秀”和“登峰造极”,杜甫那么年轻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而泰山成就了杜甫“登峰造极”之梦,最终杜甫登上了中国诗歌的顶峰,这对青年人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又如,在点评杜甫赠花卿中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时说学界对这两句的解释是有争议的,这是因为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这两句表面上式赞美乐曲,实质是委婉地讽谏花卿,此曲只有天子才能听,你僭越了。事实上学校语文老师对这两句诗在解释上的争议很少注意,学生也不求甚解想当然地理解了。


将古诗词与现代文化现象、现代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古诗词在如今焕发光彩的最佳方式,而王老师也用他扎实的文化知识,带我们走进了文化的殿堂里。


再来说说康震老师,康震老师近几年活跃在各大汉语、诗词、文化类节目上,足足的吸引了一波年轻的粉丝,而其中最让观众们喜爱的就是康震老师对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了然于胸、侃侃而谈了。

康震老师是陕西人,而作为中国的西都长安就是坐落在陕西的西安,陕西可谓是隋唐文化的集中地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康震老师也与李白、杜甫等唐代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震老师早些年专研学术,并取得十分傲人的成绩,比如: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长安文化与初盛唐诗歌”(独立主持)

陕西省教育委员会专项科研计划“陕西古代文学史研究”(主要参与人)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唐代学士与文学”(独立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唐代散文史研究”(独立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唐诗研究史”(独立主持)

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参与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唐代文学教育发展史论”(独立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独立主持)


康震老师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正是他的博学多识,让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了解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


康震老师在节目中的每一次点评,都是饱含着自己的情感的,是诗仙李白的赞扬,对诗鬼李贺的惋惜,也是和诗圣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


王立群老师和康震老师其实都是在象牙塔里做研究的学者,尤其是王老师,七十多岁的高龄了还活跃在影视上,为的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为的就是将我们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部分让我们的年轻人们都知道,并深以为傲!


如今在年轻人眼中,这两位老师也可谓是“巨星”了,由此可见,以美为育、传播文化,两位老师做到了!

ye

ye

都是当老师的料!

背书都是能人!于丹老师还有些见解,可惜,鸡汤味道太浓!

现代与古代不同,古人博览群书就是学者,因为什么?因为古人的书籍有限,个人拥有的书籍有限,所以,看的书多就是本钱!现在不同了,百度一下,几乎是你需要的知识都有,背一下拿出来,高中生都能做到。

所以我说,书读的多呢!是见识,考核见识呢?需要随机性的,在没有预案的前提下,去解答,去解释,才是真功夫!几个准备充分的话题,你去查,去说!每个口齿伶俐的,反应能力较强的都可以做到。

至于说学者!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独特的见解。需要说明的是见解,不是见识!见识是知道的多,见解是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分析!

所以我说,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学者的阶层,不要专心于背书,太低级了!张口闭口的什么子曰,诗云的,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学者吗?是学者,就用自己的话去解释,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一句两句就道出精髓,不要云山雾绕地说了半天,自己都不知所云!

或许,现在的学者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背书,或许我擅自把学者的定义抬的太高了,也或是这些学者都深藏不露,反正我看不到有几个可堪学者的实力人物!

左一笔

左一笔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再中肯的评论都是一家之言。回答这个问题,都带有一种主观性。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声明这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传统文化根底排名:王立群——蒙曼——于丹——康震。

为什么把康震排在最后呢?请看下文——



从"中国诗词大赛"评委康震的一首诗谈起(清泉)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是一首类似七绝的老干体诗。诗的题目是"为中国诗词大赛第二季作",作者为大赛评委康震教授。何以说类似?因七言绝句不仅讲究韵,还要按一定的格律来写才行。所谓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有定位。一点都错不得。我们再看康震先生这首所谓的诗,用的是上平声五微韵,偏格,首句不用韵。我们不管康先生是运气好撞对了,还是蒙对了,反正韵还是对了,大不易。从首句的"大江东去"看,康先生似是要用平起平收式,但後三字"流日月"又不对了。"流"字当仄而平,"日月"处当平而仄了。二句的"古韵新妍竟芳菲","古韵新妍"对大江东去,应该靠谱,但接下來的‘竟芳菲’就不成了,"芳"字处当仄而平了,出律。再看三句"雄鸡高歌天地广"。按律詩的格律,一二句要相对,二三句要相粘,因此"雄鸡"二字處當仄而平了。又出律。再看四句"一代风流唱春晖"。本來,按照律詩的格律,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的原則,三句的"雄鸡"当仄而平错了,那么四句的"一代"处又当平而仄,又错了。反正整首詩一错再错,一无是处,不必细论了,所以说,这是一首类似七绝的"老干体"诗。

为什么说是类似七绝的"老干体"呢?"老干体"的明显标志是不仅歌功頌德,标语口号和空洞无物,更以官话、套话、俗語、熟语入诗著称。此诗首句便把古人的“大江东去”轻轻松松松地照搬过来为己用了,二句也是被人说过千百遍的套話。三四句的“天地广”、“一代风流”,无不如此。

由于每个人的学养、阅历不同,写出这种诗原不当厚非。但康震先生不一样。让我们来看一下康震先生是何许人吧。百度百科载: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博士,博士后。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及唐宋文学研究。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曾在《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

多么的冠冕堂皇!多么的耀眼昡目!

以康震先生的身份地位,以央视的场合,康震先生实在不该面对全国十几亿人写这样一首让人一眼就看到底的所谓的诗。因为这太容易让人们联想或质疑:以北京师范大学这等名校,其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这种水平吗?那他带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希望吗?北师大到底有多少像康震先生这样的教授?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还能为下一代的孩子做老师吗?他们还能教什么?我们以后的教育还有希望吗?

看来,人这种东西最容易犯的错誤便是得意忘形。如康震先生,被央视请来做評委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以其名头,只須与观众略略寒喧几句便可圆满收场。干嘛非画蛇添足,来一首诗?你真以为天下沒有懂詩的人了吗?悲哀啊悲哀!真替康震先生后悔。但木已成舟,沒办法了。最后,希望大家都快点忘掉这档子事。也希望康震教授吸取这次教训,把尾巴夾紧些,千万別再在人前露出来。

夏威夷的早晨

夏威夷的早晨

四位老师当中,王立群老师要比其它三位上《百家讲坛》早,他和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钱文忠他们一批的,和同期几位大红大紫的老师相比,王一直不愠不火,没有很大的关注度和曝光度,他没有阎崇年和钱文忠的争议性,也没有易中天和纪连海的娱乐性,更没有于丹炖的一手好鸡汤的本领。


和康震郦波蒙曼相比,王老师依然如故的低调,他们没事还喜欢到媒体出出镜,参加一些文艺节目,而王立群老师极少参加类似活动,一是年龄大了,二是不怎么适合综艺节目。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清照》等;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除了出版了百家讲他系列的相关图书之外,还出版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和成书研究等著作。王立群给人的感觉是老成持重,他最早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项羽。应该说,当时《百家讲坛》找他讲汉代人物,其实是想借着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火爆势头。王立群讲课,虽然也借用现在一些流行词语,但是他对于人物的分析,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更具体,也更带感情。但是,有时候的他对于人物的分析有点过度,脑洞稍微大了一些。


蒙曼。蒙曼最开始讲的是《武则天》,可能是因为她是女性的缘故,所以讲历史上伟大的女性,观众更加认可。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深谙大众传播之道,直到如何调动观众的胃口。也许是因为讲历史的男性偏多,所以蒙曼作为女性,更能够让受到关注。


于丹。于丹和王立群都是《百家讲坛》的的大腕,二人先后登上《百家讲坛》。于丹是北师大历史系交手,她主讲的《论语》,曾在社会上引发“国学热”。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也曾引发不少讨论。可以说,王立群是一个相当有学问的学者。他主讲的王立群读史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人们了解了千年前的史学巨著,领略了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

非洲大白妞

非洲大白妞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