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潇翛
长子,就是男子的第一个儿子;
嫡子,就是男子与正妻生的儿子;
嫡长子,就是该男子与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u571
长子:第一个儿子
嫡子:正妻生的儿子
嫡长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努力奔跑的老徐
古代的长子、嫡子与嫡长子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地位上的区别,财富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就己形成了,特别是在皇室里面更为突出,从周文王开如,朝廷明文规定皇位必由长子继承,周文王一生三个儿子,长子为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力,古代取名时似乎就是按照长幼有序排列的,泰为最,仲为二(有点象今天的仲春,仲夏:…一个道理)季力最小,但是三兄弟中唯季力已婚,而且还生了一个应梦贤孙,被文王称为神童降世,文王本就纳贤,意欲让季力继位,碍于皇室规则,又不能明说,积劳成疾,泰伯知其心中所念,主动带着仲雍谎称为父南山采药一去不归,文王死后,自然就成了继承人了,这个时候,泰伯闻信后携仲雍回西岐奔丧,季力(武王)禅让泰伯,泰伯毁容率众举迁江苏南庵,几年后被武王封为吴国,被孔子称颂,有诗为证,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酌樽湿中堂,尔来父子争天下,难得人间有让王。尽管当时当规章制度如此,但相互禅让並非不泛其人。而民间也一样盛行接长幼尊贵排座次,就拿吴氏一族来说,如果一夫多妻,各妻妾所产之子不管先产后产,正妻产的必然足长房,我氏东安支系祖娶三妻,各生一儿,第三位妻子为最早,,但名次排列在最后,八九四三家,正正因为如此,目前民间还保留了传下来的封建陋习,假如父母去一山,排位退是长子端的,长子若也去世了,就由长子之子继承,除此以外,长子没有什么其他特权,不在什么财产分配上的异同,正妻与妾身的地位,主要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妄可以扶正,丈夫也可以偏心,甚至可以休妻,反正妇女地位低,正妻的权威仅仅是限于在妾身的范围之内。

mfc
谢邀:我的理解。这种说法是在古代。皇宫里的称呼,皇帝的扑通妃子排行第一的皇子叫长子,皇上的正妻皇后的孩子叫嫡子,而皇后第一个皇子在皇子中排行老大的叫嫡长子。而扑通臣民家,扑通妾室孩子排行老大的叫长子,正妻的孩子叫嫡子,排行老大的叫嫡长子。

尐_.豬
古代男子可以娶一个妻子,还可以同时纳多个小妾。和妻子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嫡子,嫡子中最先出生的那个,称为嫡长子。
和小妾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庶子。
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只要是男子的第一个儿子,就称为长子。如果这个长子是庶子的话,还必须加一个前缀,称为庶长子。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男人的这个妻子是原配,还是后来娶的,只要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即便是在做妾时生的儿子,只要被扶正为妻子,那么这个儿子的身份就由庶子变成了嫡子。
反之,如果妻子犯了错被废掉正妻的位置,其儿子的嫡子身份却不会变为庶子,仍然是嫡子。中国古代从没有降嫡为庶之说,只是母亲被废,往往代表着失去了皇帝的宠爱,作为废后的儿子,虽然仍是嫡子,但待遇肯定不怎么样了。
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第一个出生的是刘肥,他就是刘邦的长子,有因为刘肥是刘邦和曹氏私通生的,所以称为庶长子。刘邦的第二个儿子是跟正妻吕雉生的,这就是嫡子,同时也是嫡长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第一个出生的是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所以是嫡长子。长孙皇后所生的另外两个儿子李泰和李治,分别排行第四和第九,但因为是嫡子,所以李泰就是嫡次子,李治就是第三子。其他11个儿子,都是庶子。
清圣祖康熙有三任皇后,但只有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胤礽,所以康熙只有这么一个嫡子,同时也是嫡长子。胤褆是康熙所有序齿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但是是庶出,所以他是庶长子,至于大家都熟悉的雍正、八阿哥、十四阿哥等等,其实都是庶子。
嫡长子、嫡子、庶子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继承权。我国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讲只有嫡长子才能够继承父亲的全部遗产。
继承的优先权是这样的——
嫡长子是第一顺位,如果嫡长子死得早,那么就是嫡次子,再往下是嫡三子,直到嫡子全部死光,才能轮到庶子。庶子中,就不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序了,而是按照其母亲的身份尊贵程度确定继承顺序,如果长子的母亲出生低贱,那多半还是得不到继承权的。
继承的遗产如何分配——
古人的遗产有很多部分组成,其中爵位、封地等无法分割的部分,由嫡长子继承。财产中的绝大部分也是由嫡长子继承,但也会分出一小部分给其他嫡子,庶子们则大多只能按月领取“工资”,继承不到什么遗产。
由于以上遗产的继承和分配方式,导致了嫡长子、嫡子和庶子之间地位的巨大差异。比如父亲是亲王,那么嫡长子可以继承这个爵位,他就还是亲王。其他嫡子虽然也会获得朝廷的封号,但最高也只能是郡王。至于庶子,其实更多的是看自己有没有功劳,如果对朝廷没做什么贡献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以上所说都是在理论上而言,具体操作中经常会有各种特殊情况出现,使得这一制度并没有被严格遵照执行,这也是很多朋友困惑的地方。
比如,汉武帝时候实行“推恩令”,即诸侯王的所有儿子,享受平等继承权,如果这个诸侯王的封地有四十座城池,他有四个儿子,那么每个儿子都能分到十座城池,到了孙子辈,可能每个孙子就只有一两个城池了,这样自然就降低了对中央皇权的威胁。
再比如,皇帝不喜欢嫡子,反而喜欢庶子;或者不喜欢嫡长子,而是喜欢嫡次子。
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子,戚夫人所生,为庶子。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吕雉所生。可是,刘邦非常喜欢刘如意,不喜欢刘盈,于是便想废掉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刘盈,改立刘如意。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坚持认为“废嫡立庶,取乱之道”,再加上吕后的暗中操作,最终没有成功。
南朝时刘宋政权,刘裕死后,其长子刘义符继位,但顾命大臣们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便合谋杀死了他,打算另立新君。他们看中了谁呢?看中了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但是顾命大臣们觉得,刘义隆上面还有个二哥刘义真,怎么跳过老二立老三呢?于是,索性将刘义真也害死了,然后拥立刘义隆继位。好在刘义隆也没客气,上台之后就把这帮顾命大臣都杀了,给自己两个哥哥报了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三个嫡子,当嫡长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本应立嫡次子李泰。但李世民考虑到李泰心狠手辣,如果他将来当了皇上,只怕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于是为了保全三个嫡子的命,李世民最终决定立第三子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可见,宗法之外,还是要尊重一下皇帝本人的意愿。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嫡子,嫡长子为朱高炽,嫡次子为朱高煦,从宗法上说应该立朱高炽,但朱高炽生得很胖,又有足疾,而朱高煦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煦而不喜欢朱高炽,便有意将皇位传给嫡次子。但是,朝廷中大多数大臣都拥护宗法上更正统的朱高炽,朱棣为了维护政局稳定,最终选择了立朱高炽为太子。可见,皇帝有时候也不得不屈服于宗法。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儿子们为了争夺遗产而进行内斗,但这种制度也有一个很大缺陷,那就是如果嫡长子不够优秀,而嫡次子甚至庶子非常优秀时,仍然要选择嫡长子,这样做的结果,要么产生内斗,要么断送江山社稷。
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南征北战,可以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论功劳无人能比,可按照宗法,只能立李建成为太子,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近百年之后,唐睿宗李旦继位,嫡长子是李成器,但李旦坐上皇位却是庶三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的结果,李旦左右为难。幸亏李成器主动站出来,让出了太子之位,这才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
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有三个嫡子,嫡长子早夭,嫡次子就是司马衷。然而司马衷的智力有问题,显然不是当皇帝的人选。但是,司马炎出于维护宗法制度,也为了避免其他人觊觎皇位,仍旧坚持立司马衷为太子。结果,司马衷继位之后,大权落入了皇后贾南风手中,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将西晋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久便灭亡了。
综上所述,在一个家庭的儿子们中,嫡长子的地位最高,其他嫡子次之,庶子最低,尤其是母亲出身低贱的庶子,有时候甚至被家奴欺负也不奇怪。而这种地位上的区别,主要来源于他们对遗产继承的权利不同,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封号和绝大部分财产,其他嫡子只能继承一小部分财产,而庶子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运气不好的话,被赶出家门也屡见不鲜。

sh_bianjunjie
要理解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首先得明白这是怎么来的。
这个得从周朝流传下来的一个古老的制度---宗法制度开始说了。
如果硬生生的说宗法制度,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如果从我们都很熟悉的武王和周公的关系来看觉很明确了。从血缘上看他们是兄弟,但如果从彼此在国家层面的地位上来说,他们就是君臣了,作为君的武王有一个周公没有的特权,只有武王才能祭祀文王。周公只能参加文王的祭典,而且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从一个家族来说,武王是大宗,而周公是小宗。但到了周公所在的鲁国,周公的嫡子才有祭祀他的特权,嫡子是大宗,其余的都是小宗。
这就是我们能简单的理解的宗法制度。
第二个就是古代的夫妻制度,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只有妻子生的儿子,才能被称为嫡子,如果妻子生的儿子还是家里所有儿子中的老大,那就是嫡长子,家里有爵位的话,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的。如果生在帝王家,最有资格继承帝王的,就是嫡长子了,或者说是皇后所生的儿子。
而长子呢,可能是妾所生的,妾所生的长子,老大称为庶长子,其余的都称为庶子。
比如,嘉靖帝,他是作为藩王即位的。如果把这一点用在刚登基的嘉靖帝身上,同样是适用的,毕竟他是一个藩王。为了他的生父献王的明位,他和当朝的官僚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大礼议”之争。
其实大礼议讨论的并不是皇权的来源问题,而是关注作为新君的嘉靖帝所拥有的帝王权力是否符合宗法制度。根据宗法制的说法,嘉靖帝顶多类似于周公的小宗之人,而大宗是属于他的堂兄武宗朱厚照,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简单却常见的做法,那就是把嘉靖帝过继继给自己的伯伯,成为大宗宗人,这样他就能皇帝了,这样才合乎礼法。

狂野小鮮花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下古代的婚姻制度。
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一夫一妻”被视为婚姻的基本原则,在法律上,除了发妻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具备合法妻子地位的。正妻只有一位,又称嫡妻,是第一次娶的妻子,又叫结发妻子。名分非常重要,除非发生原配去世或离婚另立正妻,否则不会改变。即使是皇帝,也只立一个皇后,称为“正宫娘娘”。
除了正妻,别的所谓“平妻”,“三妻四妾”只是一个说法,其性质都是妾,和正妻不是一个合法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宗法社会,皇帝每一次立和废正宫都是国家大事。
再来看看什么是嫡子,庶子,嫡长子,庶长子。
嫡子:古称正妻所生之子。亦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只有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比如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就是嫡长子,宝玉只是“二爷”,严格来说就不是嫡子了,只是“嫡系”。
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做别枝了。
庶子: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亦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庶子的地位,较嫡子为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贾环就是庶子,也不算嫡系。
妾室生下来的孩子,一般都必须要送到正妻的名下教养。也不能够喊自己的生母为母亲,而必须要称呼嫡母为母亲,对于生母只能称呼“姨娘”。比如探春叫王夫人为母亲。赵姨娘计较也没用。
再来看一下继承关系。
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有着特殊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和财产等。即使庶长子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更加贤良,都不允许打破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
遗产继承的顺序,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比如,在贾政一脉,由于贾珠去世早,继承的次序应该是贾兰~宝玉~贾环。
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实际上的关系,在真实的历史上更加复杂,因为皇帝或家族老大的废长立幼,发生了许多麻烦的事件,而大臣和皇帝之间也往往争论不休,其实争的就是一个“名分”,因为古人有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母凭子贵”。
比如明朝的嘉靖帝,因为伯父皇帝没有子嗣,作为侄子的他继承了皇位。继承皇位后,他就与大臣们争来争去,最终成功了加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亲为名义上的“先皇”和“先皇后”。就是这个意思,既没有违反宗法制度,又给自己的父母挣足了面子,还让自己的地位牢不可破。
古代的“三妻四妾”加上继承制,真是好复杂的关系啊!要不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呢!

cinor
谢邀,这和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法制度有关,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常情况下,一个男人在一段时间里只会有一位正妻,包括皇帝。正妻所生的儿子就称为嫡子。而长子则是此男人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很好理解,长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所生,正妻所生的就称为嫡长子,妾所生的就称为庶长子。需要注意的是,男人一生当中可能有多位正妻,只要是正妻所生就是嫡子。

EaouryMuno
简单明了:
长子:就是年龄最大的儿子。
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
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儿子。

敏敏哦
都是儿子,但地位不同。
我们如今都说古代的贵族传承原则是按照“宗法”制来进行的。
但是宗法制,只是大概划分了亲属的范围,然后通过这个范围,来分封利益和领土,它本身不能够具体量化,这也意味着宗法制,也就是一个轮廓。
如果把宗法制看成一辆汽车,那么“嫡长子继承制”,才是燃料。
嫡长子:注定的人生赢家闽南人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自古以来,闽南人少出皇帝,都是出海奔波为主,根本不知道中原王朝嫡长子们的快乐。
嫡长子们:“什么三分天注定,简直是十分天注定”。
古人喜欢讲轮回,轮回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投胎,投一个好胎,是技术活,投得准不准,有没有意义,非常关键,就跟现在的篮球比赛一样,你投得准,那就能通往世界大道,你投不准,还老是砸到观众,那就只能回家耕田。
投胎投得准,叫做嫡长子,投胎投不准,就叫小农经济。
嫡长子继承制,耳熟能详,核心就是以嫡妻所生的长子作为一切的继承者,这种继承方式很讲究血缘关系,不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如果说某一个皇帝的嫡长子即便是傻子,不那么聪明,只要皇帝死了,他还没死,那他一样可以继承一切,当皇帝。
刘禅:“谁在艾特我”?
在夏以前,中原大部落讲究的是“禅让制”,下一任首领不是由老首领的儿子来当,而是需要“传贤”。
可到了夏朝这里,却演变成了“家天下”,老子是首领,儿子也是,孙子也是,这种就叫做“世袭”。
而夏朝的统治者的继承就是最高等的世袭,最高等的嫡长子就叫做“太子”。
千万记住,人类沧海桑田,历史变化,连皇帝都不敢说自己是人生赢家,但太子,一定是。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从人的本能出发,而后在社会环境下所派生的规则。
从欲望角度来说也好,从利益角度来说也好,古代的贵族及统治者阶级,配偶不仅是一个,孩子也不会只是一个。
生多一点孩子,本质是对劳动力的提升,这个劳动力,不分贵族,耕田的叫劳动力,回到家里继承亿万家产的也叫劳动力,而放在政治和财富的话语中,多生孩子,就是为了保证遗产的安全性。
但多生了孩子,肯定就会乱,孩子之间会因为生母的地位不同而不同,嫡妻生出来的孩子,肯定要比庶妻的孩子地位高,那么理所应当的,嫡妻的长子就应该是大部分的继承者,其余的庶子再去分小部分,这就构成了秩序。
这个传承过程中,嫡长子不需要什么证明,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他是嫡长子,那这个理由就够了,要比他那些努力的兄弟更充足无数倍,而这套制度逻辑,也是我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核。
嫡子:比不上亲大哥,看不上同父异母的兄弟解释了嫡长子,那么嫡子也不难理解了。
关键是这个“嫡”,最早是如何定义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今很多帝王,他们所深爱的女人,并不一定是“嫡妻”,甚至大部分都是旁系,所以嫡妻的选择,跟感情无关,跟观念有关。
有人说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度,实际上,这个制度应该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永远只能有一个,其他的不叫妻,叫做“妾”,也俗称“庶妻”。
古人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门当户对是婚嫁的最重要的基础,感情不重要。
所以皇帝也好,贵族也好,他们结婚,更多是政治联姻,与联姻的妻子家族实力也是大致对等的。
嫡妻更多的时候要看实力和资格。
有了门当户对的家世,夫妻双方就有门当户对的基因,生出来一个双方家庭公认的优良后代,这就叫做“嫡子”,如果是夫妻双方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那就叫嫡长子,如果是第二、第三,那就是嫡子,非长子。
嫡子们的地位自古以来都是很高的,为什么那么高,根本原因就是嫡子乃是被父母家庭所共同认可的,这个认可本身就值钱,首先是两个实力强大且相当的家庭,然后就是这两个家庭最优秀的男性和女性的基因。
只不过嫡子和嫡长子之间,差距也还是很大的。
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定义限制死了,如果是叫“嫡”子继承制,那也没关系,几个嫡子还能平分,但是叫了嫡长子继承制,注定这几个一奶同胞的兄弟,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大哥吃香喝辣。
可要说他们不幸运,那也不至于,因为比他们混得更差的兄弟也有,那就是庶子。
庶子,就是庶妻所生,也就是小妾生的。
说到了小妾,那地位就是低了,因为小妾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夫家,这不是什么门当户对的东西,而且还要被“大房”压着,在皇帝的后宫里,就等于是皇后压制住其他的妃子,这种不对等,导致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血缘上关联夫家,在其他方面,就是陪衬的。
自古以来,唯有汉武帝的“推恩令”对这些庶子是有着很大的利益的,除此之外,任何时代庶子都混得不怎么样,即便是皇族,也有混着混着就变成了普通人的,这些变成了普通人的皇族,祖上十有八九就是庶子。
因此嫡子肯定要比庶子好,决定他俩地位差异的,就是母亲家庭的实力和地位。
长子:值不值钱看命运,投胎也要选肚皮历史里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有人嫡子还没出生,长子却就出生,要注意的是,这种事情可不是矛盾的。
只要是第一个生出来的孩子,肯定就是“长”,儿子就叫“长子”,女儿就叫“长女”。
但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也有可能是庶长子。
汉朝高祖的第一个儿子刘肥就是庶长子,更荒唐的是,刘肥出生的时候,他的嫡妻吕雉还没有进门,这也就等于,刘邦是在单身的状态下,生下了长子。
这种事情,皇族的历史上是常见的,很多皇帝都是这样,因为皇后不能生育,又或者因为自己不喜欢联姻的皇后,更喜欢其他自由恋爱的妃子,所以才提前生下了长子。
庶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虽然比不过嫡长子,但是作为第一个孩子,无论是汉高祖的长子刘肥,还是清朝乾隆的长子永璜都很受到宠爱,而根据历史规律,这种专属于长子的宠爱,随着嫡长子的到来,才逐渐减退。
所以自古以来,庶长子是不喜欢嫡长子的,如果没有嫡子,庶长子本质上就等于嫡长子,继承一切,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明明是自己先出生的,宠爱却要被分掉几乎所有,放任谁都不能接受,嫡长子是犯规的,犯的,是人性里的规。
汉武帝最早就是汉景帝的庶子,地位还比不上汉景帝的庶长子,可是后来,汉景帝把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立为皇后,汉武帝的身份一下子就飙升了,成为了“嫡长子”,于是身份就超过了所有皇子,名正言顺地坐在了太子的位置上。
因此对于长子而言,投胎投得怎么样,是最核心的技术活,如果投到了庶妻身上,那真的就是险之又险了,因为他未来混得怎么样,是好不说的,自古以来有“长兄为父”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他都有一个地位在那里,但如果父亲有了嫡长子,他以后就只能帮弟弟看管家产了。
这种事例不是没有的,明清时代很多江南地区的富商之家,都是嫡长子出去求学,然后在京城作诗出名,花天酒地,而大哥则是在家里管理家业,赚到的钱,多是供给嫡长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能有那么多风流才子的原因。
混得好不好,几乎不看脑,投胎投得好,才是真的好,古代的嫡庶制度的确是造就了很多不平等的典故,让人对于这个制度和观念的好坏有所微词,讲究人定胜天的中国人,很早就对这个制度不服气了,而那么觉得嫡长子继承制好得很的人,大多数,自己就是嫡长子。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天下第一王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实行一妻多妾制。
因此,官宦以及富裕人家的男子除了正妻或者也叫做嫡妻之外,还会与别的女子产生婚姻关系,那么多子多女便成了这种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
嫡庶分明。
而且,几乎是从有了婚姻关系这种社会制度开始,我国古代的婚姻关系似乎便从来就不单单是两性,或者说两个人之间的简单关系。
而是是结两姓之好的媒介,是两个家族或国家结盟的标志。
这样一来,为嫡妻及其子女谋福利的制度便应运而生。
男子与嫡妻所生子女,为嫡子嫡女。
男子与妾室所生子女便为庶子女。
关于嫡庶关系,许多古言小说,电视剧里都不可避免的提到过。
还有很多以此命名,比如《庶女攻略》,《庶女有毒》,《重生嫡女狠角色》,《神医嫡女》等等。
弄清楚嫡庶,咱们再来说说长子。
长子,顾名思义就是男子的第一个儿子。
如果是与嫡妻所生,那么就是嫡长子,与妾室所生,便是庶长子。
这种情况,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
因关系到家族继承,一般重规矩的人家,都不会让家庭里面出现,庶长子被称为乱家的产物。
记得很早之前,在起点女生网看过一本书,叫做《名门正妻》,女主所家的人家世代武将出身。
既然是武将世家,那么便不可避免的要出征,要上战场。
正所谓刀剑无眼。
家里面总要保证男丁的数量。
于是到了女主婆婆这里,第一胎生了一个嫡长女。
没过多久,战事起了,公公要上战场,然后便有了家里面的庶长子。
再然后两年,才生了女主的丈夫。
本来,武将世家便没有文臣们注重那些嫡嫡庶庶的规矩,于是,这便尴尬了。
庶长子的生母以为自己和儿子有了一争家产的能力,处处跟嫡枝做对,后来更是给儿子娶了高门嫡女为妻,家里面乱成一团。

HAPPY夏小萱
长子,是所有儿子中的老大。
嫡子,是指正妻(包括原配和续弦),平妻所生的儿子。
嫡长子,就是指所有嫡子中的老大。

ukyangliu
长子不就是第一个孩子?嫡长子不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嫡子就是正妻的孩子啊。。这都要问。。。

大逗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等称谓,一般会在古代出现。因为古代男子妻妾众多,她们的子嗣会有排序,因此出现各种称谓。
具体说来,长子是一个大家庭里的第一个儿子。
而嫡子,是指男子的正妻所生之子,称之为嫡子。用一个词就好理解,比如说嫡系派别,就是指一个政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有受首脑人物直接控制的关系。
下面来说嫡长子,它是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之为嫡长子。
一般来说,嫡长子承担着一个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的重任,他与其他的儿子,在权力地位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几乎所有方面都占有优先权。
和“嫡”相对的是“庶”,庶子指的是低于正室的妾或姨娘(皇室为嫔妃等)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儿子,则称之为庶长子。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和国家承接有序,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有着特有的继承原则,那不是:
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和财产等。即使庶长子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更贤良,都不容许打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如果庶长子的权力,与嫡长子的名位,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时,便会演变为权力斗争。
举个例子,就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他的妻子吕雉所生的儿子为刘盈,他就是嫡长子。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刘肥,则是庶长子,刘肥年龄比他大,但是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只能被封地方做齐王。
事实上,历史上因为嫡庶之争、长幼之别而纷起的争战不在少数,说起来,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为名,二是为利。

明月
最先出生的男嗣为长,正妻所生为嫡,正妻元配所生第一个男嗣即为嫡长子。古代按照宗法制传统,奉行非常森严的嫡长子继承制,嫡庶尊卑、长幼有序得相当严格。
通常所说的“三妻四妾”,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说法,准确来说是一妻多妾。所谓娶妻、纳妾,正妻只有一位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室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妾的地位与奴婢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妻为嫡,妾为庶,也由此决定了她们的子嗣地位不同。长幼次序一目了然,而嫡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生母的地位。
所谓长子,就是父亲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其生母是妻或者是妾都有可能,甚至是没有名分。比如汉太祖刘邦,他的长子刘肥就是他与曹氏所生。曹氏并没有过门,甚至连个妾室的名分都没有,刘肥虽然是长子,但也就是庶长子。
嫡子也很好理解,就是正妻所生儿子为嫡子。举个栗子,吕雉为刘邦生育了后来的惠帝刘盈,刘盈就是刘邦的嫡子。因为在刘盈之前刘邦已经有了长子,所以长子是刘肥。然而刘肥是庶长子,而刘盈是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仍旧悬殊。
嫡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嫡出的第一个男丁就是嫡长子。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贵族,妻妾的数量对比更加悬殊。所以在古代有些时候,为了保证嫡子为嫡长子,在正妻生育之前一般不会让妾室等怀孕生子。当然,人算不如天算,以历代皇帝为例,嫡子就是嫡长子的情况实在是寥寥无几。
譬如整个清朝,道光帝旻宁是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在古代,正妻只能休弃而不可贬降,而妾室虽然很难却还是有可能被扶正,所以也有“庶出变嫡出”的可能。
比如汉武帝刘彻长子刘据是其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在做妃嫔的时候所生,所以刘据最初也就是长子。然而陈皇后被废,卫子夫从夫人变成新任皇后,刘据因为有了嫡出的名分,也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简单来说,是否是长子看的就是出生时间顺序,而嫡子看其生母的地位。长幼次序是无法变更的,而嫡子庶子却很可能随着生母地位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