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大狗熊和小狗熊
妻子生的孩子叫嫡,妾生的叫庶。嫡长子是妻子生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必须在所有孩子中排行老大。

qwinnie
以前只听老辈人说母凭子贵,所以女人要是生不了儿子就没有底气,到哪都抬不起头。
慢慢地才知道,帝王将相富贵人家是子凭母贵。平头百姓日子难过,娶媳妇不易,生儿育女继香火,平安为福。而豪门大家财多地广房产丰,老婆多儿子多,争权夺利是非更盛,于是古人发明了嫡庶制度平衡是非。首先,一众老婆中只有一正妻即嫡妻,余者皆妾为庶妻,嫡妻身份与丈夫门当户对,嫡妻生子为嫡子,第一子为嫡长子,而其它妾室生子则为庶子。假若妾生子为其夫第一子,虽称长子,地位远低于嫡子。
曹操那么多大儿子,却只在卞夫人生的儿子中选继承人,只因卞夫人为嫡妻,子凭母贵,年纪小身份尊贵。
帝王豪门传位袭爵分家产,嫡庶有别,很是伤脑筋。当然为确保政权稳固家族势力长久,嫡庶制确实是好办法。

/cat铅字笔
这个区别主要体现在政治地位上,在现代人看来都一样,但是在古代差别其实非常大。
举个例子来说,刘老板有老婆刘夫人和小三张美人两个媳妇,嫡长子就是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老婆生的其他儿子就是嫡子。如果在老婆没生孩子之前,张美人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是他的长子。
比如汉高祖刘邦,在他和吕雉结婚之前,他已经有一个儿子了叫刘肥,这个刘肥就是刘邦的长子,吕雉生的刘盈就是嫡长子。
还有康熙的儿子,大阿哥就是长子,胤礽就是嫡长子。
他俩的区别在哪呢,嫡长子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长子,虽然从年龄上是哥哥,一般和皇位是没有联系的,而且见了弟弟刘盈,该下跪还是要下跪。
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个一个故事,有一次刘盈和刘肥兄弟一起吃饭,因为刘肥是哥哥,皇帝刘盈就让刘肥和自己坐在了一起,自家人么,没什么好讲究的,但是他的母亲吕雉也就不高兴了,就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就准备要干掉刘肥。
如果在民间呢,嫡子和庶子的待遇依然不同,比如张财主有家产1000万,在划分财产的时候,嫡子是可以有权分到绝大多数的,如果张财主有什么爵位需要儿子继承的话,那继承人必是嫡长子无疑了。

Vanness
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如果不是嫡长子的话那就是小妾生的孩子。嫡长子是老婆(妻子)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指的是老婆的儿子不一定是第一个儿子

御はじめ様
古代王公贵族,富贵人家有一妻多妾,或者三妻四妾。而只有第一个明媒正娶的才是正妻,或者说嫡妻(也称为结发妻子、元配、原配、大老婆、正房),而与正妻相对的就是平妻(也称偏妻、偏房、侧室、庶妻、妾、小老婆)。而这些大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对应有嫡子,庶子的区别。
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儿子
指的是正妻生的所有儿子,比如隋文帝娶了独孤皇后,因为杨坚特别喜爱独孤伽罗,所以两人年轻的时候相约不纳妾,就不会有嫡庶之分,两人生了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分别是长子房陵王杨勇(废太子),次子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三子秦王杨俊,四子蜀王杨秀,五子汉王杨谅。这5人都同父同母的兄弟。
当然还有李渊和窦皇后生的4个儿子,也是嫡子,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后为唐太宗),三次卫怀王李玄霸(《隋唐演义》李元霸的原型),四子齐王李元吉。
嫡长子:正妻生的大儿子
杨坚的嫡长子是杨勇(废太子),后来太子之位被废,次子杨广变成了太子;李渊的嫡长子是隐太子李建成,后被次子李世民射杀,太子之位落到李世民手里。
长子:最大的儿子,如果正妻生的就是嫡长子,如果不是正妻生的就是庶长子
因为娶的正妻还没生育,或者开始纳妾了,娶了小老婆了,而妾和平妻反而先生了儿子,这个大儿子的身份就是长子。
比如刘邦开始的时候游手好闲,跟村里的寡妇私通生了长子刘肥,就是长子身份,但是后来刘邦又明媒正娶了大家闺秀吕雉,吕雉生的刘盈,是嫡子,继承权在嫡子手里,而且吕雉只生了刘盈和妹妹鲁元公主,刘盈是唯一的嫡子,刘邦的帝位由刘盈继承,就是汉惠帝。
而长子刘肥并没帝位的继承权,被刘邦封为齐王。
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为皇太极的皇后博尔吉特.哲哲没有生儿子,只生了女儿,所以皇太极就没有嫡子,所有儿子都是庶出的。这个时候长子就有了继承帝位的权利,但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掌握了近一半的兵权,也出来争帝位。豪格和多尔衮互不相让,女真人差点内斗。
这个时候,皇太极的另一位身份尊贵的皇子出场了,就是九皇子福临,福临虽然不是长子,也不是嫡长子,但是他母亲大玉儿(后来的孝庄太后)是皇后哲哲的侄女,都是蒙古科尔沁博尔吉特氏出来的,算是半个嫡子的身份,经过两位博尔吉特氏娘娘的多番运作,最后皇九子福利得到了帝位,就是顺治皇帝。
帝位继承权先后顺序:嫡长子-》嫡子-》长子,只有在嫡子都缺失的情况下(或没有,或夭折,或废黜),长子才有继承的机会
从帝王继承权的优先权来看,先是嫡长子立为太子来继承帝位,如果嫡长子没了,就是嫡子中的次子,三子.....依次来当太子的位子。所以我们看到,为了争夺继承权,也就是太子的位子,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争夺起来也是毫不手软的,杨坚的次子杨广弑兄,杀了杨勇,当上太子,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嫡亲大哥李建成,将嫡长子搞没了,就获得帝位的继承权。
可叹隋文帝杨坚还对独孤伽罗说:“历来皇位竞争,血腥无比,杀伐不断,就是因为不是亲兄弟,有嫡庶之分,如今我们5个儿子都是我们两人生的,他们应该不会互相残杀了”。结果杨广为了帝位,弑父杀兄,嫡子之间不争位闹成了千古笑谈。
帝王家的皇子之间争夺的是太子,帝王位子,而一般诸侯士大夫家儿子继承权就是爵位了,至于商贾之家儿子们继承的主要就是财产了,其先后顺序也是嫡长子-》嫡子-》最后到长子。如果长子就是嫡长子,就优先继承,如果长子是庶子,那就排在所以嫡子之后。
至于古代的贫民百姓家庭,生活都困苦不堪,娶一个老婆都困难,还想娶几房老婆?确定祖坟冒青烟了吗?所有贫民百姓最多只有一个老婆,生的儿子也就没有嫡庶之分了。也没有那么多的争夺了,或许这让贫民百姓家庭少了一个烦恼吧。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萧子北

瑶瑶小少爷
我看他们说的太复杂,我跟你说简单点儿。
这个区分主要涉及到继承权。就是要保证继承自己家产和官爵的孩子是纯正的血统。
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生多少都是。
长子就是第1个孩子。但这第1个孩子有可能不是正妻所生。
嫡长子就是既是第1个孩子又是正妻所生。
古代的家产和世袭官爵,优先传给嫡长子,其次是嫡子。如果没有嫡子,才能轮到庶出的长子。

切粉粉之愣小ya
长子就是男子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男子与正妻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男子与正妻生的儿子,同时也是第一个儿子。古代妻是妻,妾是妾。妻是主人,妾是下人,妻子的父母是岳父母,妾的父母,是别家人,依原来身份,下人依然是下人,别人依然是别人!

雪梨橙
长子就是第一个出生的儿子,不一定是嫡出。
嫡出的叫嫡子,嫡出就是正妻所生,嫡长子就是嫡出的第一个儿子。

未央-weiyang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家都看过以前的古装剧,里面有嫡长子即位,当皇帝驾崩的时候,为什么其他的孩子不能接这个位置呢,原因就是妻子的地位等级不同,有正妻,便是后,然后才是众多的妃子。古人把儿子的地位排位年长的说话分量重,地位也重,不过要是嫡系,庶出是没有一点继承皇权可能性的。里面还有很多排前面的大皇子,大嫡次子,这些都分成太子,亲王,郡王,世子,才有了三六九等的诸侯之类的爵位。
举个例子,曹操家族,长子是曹昂,不过英年早逝,没能继承父亲的位子,然后又是曹冲,不过也是英年早逝,这两个都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之后才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曹丕,他是文武双全,后来在宫廷角逐中取得了父亲的继承权,而最有文采的便是曹植小儿子了,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据说他能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这份文学功底历史上也没有几个诗人能达到文思泉涌这个层次啊。不过魏文帝照样是曹丕,这样的帝王,在称帝之后对家族的众多弟弟们都是一个打压啊,不过还是留了弟弟们的活路,没有赶尽杀绝,这还是有仁义的,所以在古代,皇帝世家大族里面儿子们的纷争是很强的,每天都在勾心斗角,而他们的妈妈们,从皇后正一品到从一皇贵妃,然后再是庶一正二庶二之后这么排下去,所以说后宫佳丽三千我偏偏独宠你一人,有这个能力的自然是皇后和排名靠前的几位,那些儿子的地位也跟着妈妈们的地位从大到小开始排列了。这些地位不同的标志还是由于皇帝本人的喜欢,还是围绕着帝王来变化这些等级,有正室,有侧室,还有平室,皇帝喜欢谁谁就能立后,所谓母凭子贵也对,子凭母贵也没错,这样的封建帝制是这样的。
那我们来看看民间的状况,就是大老婆【妻子】,姨太太排位了,孩子就是嫡长子,嫡次子,庶出之类的,也有这样类似于帝王家族的分类,毕竟古代的大户人家一名成功男性身上有一些女人追随是很正常的,因为本人养得起,开心呐,现在的社会其实也存在着这些,离婚前的正室的孩子和离婚后再婚迎娶的等级排位就不一样了,可能由于大房生病过世了再娶的女人就是继室了,生下来的儿子的地位也没有大房的嫡子地位高,因为是再娶不是原配呐。
说到这里,个人还是认为现在的情人一堆老婆一个的名流圈还是有历史根源的,出轨都成了常事,不过我们老百姓还是提倡一夫一妻,遵循从一而终是最好的,这样我们这些男同胞竞争女性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呀。

糖盒子__行大...
长子是第一个儿子成为长子
嫡长子是与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嫡子是与正妻生的其他儿子,或者正妻去世,又娶了或者从妾室另立一个妻子,那么这前后两任妻子所生的子女都是嫡子,与第一个妻子生的长子依然是嫡长子。嫡子拥有顺位继承权,例如嫡长子去世,那么嫡次子就是顺位继承人。
从继承权来讲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基业是理所当然不需质疑的。
在皇族皇帝的儿子是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多数情况下为王。王爷或者侯爷的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在朝代不同的情况下,其余诸子的爵位也是不一定的。例如父亲的功劳比较大,会出现荫封的情况,比如父亲为王,荫封就是在除了父亲的继承人继承父亲的爵位外,另封父亲的一个儿子爵位,这个爵位由有功劳的儿子或者出色的嫡子继承。

中国制造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出生顺序的先后、地位的高低、继承权顺序的先后以及母亲地位的尊卑。
在中国古代一夫妻多妾制度下,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其中嫡子中的老大叫嫡长子,其他妾室所生的儿子统称庶子,而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在所有的儿子中最大的一个叫长子。所以,儿子身份的区别表面上是由母亲地位的尊卑和出生的先后顺序所决定的。
根据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决定儿子地位的先是嫡庶身份,然后才是长幼顺序。一般正妻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妾室,正妻所生儿子的地位也高于妾室所生的儿子,即嫡子地位高于庶子,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嫡长子的地位又高于其他嫡子。所以,在所有儿子中嫡长子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嫡子,最后是庶子。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就可以看出,二人虽然都是贾政的儿子,但是贾宝玉的母亲是正妻王夫人,而贾环的母亲是小妾赵姨娘,所以,贾宝玉被贾府当宝贝一样供着,而贾环就俨然一个人见人烦的野小子。
在继承权方面,嫡长子拥有绝对的优先权,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严格的继承制度下,权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优先继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在嫡长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跳过其他儿子,把皇位直接传给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
如果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如朱棣等人,能力显然要比朱允炆强的太多,而且朱棣也是马皇后所生,也是嫡子,可朱元璋偏偏绕过能力出众的朱棣,隔代传给了嫡长孙朱允炆,这让很多人想不明白,但是如果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风语者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古代人在继承地位、财产、王公爵位甚至是皇帝即位方面,都是遵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继承原则。一般而言,其继承顺序分别是: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庶长子、庶子等等,以此类推。
长子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年龄最大的儿子。这个长子的身份无卑微与高贵之分,也不论是否是嫡出还是庶出。谁是第一个出生的儿子,谁就是长子。就好像商朝的帝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名唤微子启,第二个儿子谓为微子衍,第三个儿子即是纣王帝辛,其中长子就是微子启。
嫡在古代既有正宗的含义,也有继承的含义,所以有“立嫡”一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嫡子,也称适子,有可能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不过嫡子不一定就是正妻所出,因为嫡子是正妻或者平妻的儿子(嫡妻:男子第一次的妻子,平妻:一位以上的正妻)。平妻所出的嫡子的地位稍微低一点,逊色于正妻之子。然而,如果正妻无一子所出,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这时,正妻所生的嫡子称为“正嫡”,平妻所生的嫡子为“平嫡”。
第三、何谓嫡长子?正妻所生之子中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嫡长子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在几乎所有方面的权利都远远胜于其他继承人,且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做别枝了。
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云:“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嫡不以妾。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
值得一提的是纣王帝辛的嫡长子身份,他前面有同父同母的两个哥哥微子启和微子衍,但是两个哥哥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和身份,正是因为他们非嫡子。
因为他的母亲原本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妾侍,然后生了两个哥哥,之后帝乙的正妻死了,帝辛的母亲就由妾侍身份被扶正成为正妻,才生了儿子帝辛,因此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帝辛的身份和地位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两个儿子。同是一母所出的儿子,是按照自己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自己的身份。所以要瀚海说,投胎可真是个投胎活。

艰难的路途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礼教等级森严,嫡庶分界明显。
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嫡长子是同一人,在此,有书君主要介绍庶出的长子与嫡子及嫡长子之间的区别。
首先,出身不同。
古代社会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都为服侍主子的女人,但地位悬殊,尤其是生下来的孩子,更是子凭母贵。
先看妻妾的区别:正妻,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女子,经三媒六证,用八抬大轿抬进门的。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
嫡子是指家中的正妻生下来的孩子,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则为嫡长子,若不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则为嫡子;
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室所生,在封建社会,注重长幼有序,长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其次,地位不同。
嫡子是尊贵、正统的象征,自带优越感。
而嫡长子更是嫡系中的战斗机,在家中地位尊贵,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由独孤家三姐们的关系中就可见一斑,独孤般若作为家中的嫡长女,年芳十五岁就掌管家中大小事物。
而作为庶出的独孤曼陀,虽集才貌于一身,却要处处低般若一等,庶出的身份还让她心里很自卑。
最后,享有的继承权不同。
古代社会在继承家业方面,不管是王公爵位还是皇帝即位,都是遵从“立嫡立长”的传统,虽是同父异母的手足。
但在继承家业时,嫡子继承是众望所归,庶出的孩子继承则是人生逆袭,嫡系的孩子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会继承家中的绝大多数财产。
而庶出的孩子,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能按长子、次子的顺序进行递补。
在最近热播的延嬉攻略中,乾隆皇帝弘历在富察皇后生下第一孩子后,给嫡子取名永琏,并秘密将其立为储君,以弥补自己庶出即位的遗憾。
连皇家都尚且如此,可见嫡子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绝对的继承权。
看完以上介绍,有书君不禁感叹,还是生活在新社会好,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给我们每个人都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拥有想要的人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南方兄
长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举例来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继位顺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变才能上位。
还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标,他是嫡长子。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储君地位最稳固。跟朱标一样情况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是长子、嫡子、嫡长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储君身份稳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他是康熙长子(其实也不是长子,只不过前面的四个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废太子胤礽是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长子。康熙帝其余的儿子,都不是嫡子。所以当胤礽被废后,储君之争就乱套了。大家都觉得有戏,于是便演变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尽管刘邦非常喜欢刘肥这个儿子,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刘盈不死,刘肥也没有资格继位。
以上举例,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大致情况。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笼统来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继承顺位要低于嫡长子。庶出的儿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继位。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个。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这情况叫“平妻”。
这种“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能与原配所生的嫡长子完全对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儿子也应该被视为嫡子。但是小妾在没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依然要被视为庶出,不能“子凭母贵”。
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说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为他是嫡长孙。其实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因为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为太子继妃;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吕氏后来被扶正,他也一样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这就是礼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与朱允炆是不是嫡长子没关系。朱元璋考虑的更多的,还是外戚的问题。(朱允熥的母族太强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总的来说,嫡长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内)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优先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不在了,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的继位顺位也高于其他儿子。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继承顺位上要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rosechan111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决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就造成,一个家庭里面,可能有众多的兄弟,而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亲。将来男主人去世,家族遗产的继承,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遗产,如果没有严格的继承法规定,将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残,严重削弱家族势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必须采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继承秩序。
举个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别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分别如下,数字为儿子们出生的顺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这十个儿子中,因为B是嫡妻,她所生的两个儿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儿子们都是庶子,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简称“大人”,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长者,所以叫嫡长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长者,所以叫长子,因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长子。
继承优先权问题按照宗法制规定,大宗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且嫡长子优先。所以B2和B6有继承权,且B2优先,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剥夺继承权后,才能成为第一继承人。
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庶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另一个办法是,从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嫡母,变身嫡子。
比如,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运作嬴异人成为继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华阳夫人无子,把嬴异人过继给她,嬴异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别从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间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嫡子有继承权,庶子没有继承权(除非没有嫡子)。
实际上,嫡妻和庶妻差别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质上只是主人的财产,连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将来会很惨,主人去世,继承遗产的儿子可以将她赶出家门,甚至当礼物送给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经常会出现夺嫡的情况,实在是地位差别太悬殊了!
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我国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设计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永保大宗势力的长期优势行。
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这种人为划分嫡庶的制度,对我国的历史影响深远,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严格界定了继承顺序,有效避免因为继承权,导致的兄弟相残。
最大的弊端就是,规定太死,第一继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选,甚至是最混蛋的一个,也只能按方抓药凑乎用,导致国家治理出现问题。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储方式,取代嫡长子继承制,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