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最新跟帖
希阳U_NG

希阳U_NG

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族子弟的称谓,所谓的“嫡庶有别”,指的是正妻所生的为嫡子,当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妾和婢女、丫鬟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这些人中年纪最长者为长子。


古代社会不跟现代社会一样施行一夫一妻制,那时的富贵人家可以妻妾成群,所以在下一代中才出现了嫡庶之分。


举几个历史上有名人物的例子:


1、唐朝皇室

大唐第一任皇后窦氏,一共生了5个子女,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昭公主。


太子李建成是嫡长子,太宗李世民、卫王李玄霸、齐王李元吉为嫡子,平阳昭公主为嫡女。


李渊其他嫔妃所生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庶出,如:李智云、李元亨、李元嘉……


2、明朝皇室

大明第一任皇后马氏,一共生5子2女,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朱标是嫡长子,明成祖朱棣是嫡子。(关于明成祖的出身,野史记载纷纭,有碽妃、元妃、高丽妃所生之说)


虽然都是儿子,但地位大不同。嫡长子拥有第一顺位继承权,比如:李建成和朱标。其他嫡子想要谋夺皇位只能采取兵变谋反才有可能。


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的“靖难之战”都属于此,其他的庶子们连一丁点的机会都没有。

babylina

babylina

长子:第一个儿子

嫡子:正妻所生儿子

嫡长子: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长子、嫡子、嫡长子,区别还是很大的,在古代主要体现在地位尊卑上还有就是官爵位的继承,以及家产的继承。

嫡子

正妻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嫡子,排序就是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如果正妻生了好多儿子,那么最尊贵的就是嫡长子。

庶子

和嫡子相对,是指妾或者外室所生的儿子,因为妾或者外室是没有正式娶亲的那些流程,有的甚至没有住在男主人家里,所以庶子的地位可想而知,都是排在嫡子之下的。庶长子如果比嫡长子年龄大,地位仍然不如嫡长子,在古代见面还是要行礼的。

长子

长子就是年龄最大的儿子,可能是嫡长子,也有可能是庶长子。

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长子也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

嫡长子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与其他儿子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且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做别枝了。优先权的判断有几下几个方面:1.如果正妻所生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我们称为嫡次子,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我们称为嫡长孙,那么在家业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2.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3.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古代很多悲剧都是因为嫡庶之争引起来的,庶子不满于现状,想要改变命运和地位,铤而走险筹谋,赢了就有了地位和钱财,输了就什么不剩。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史称“九子夺嫡”。当时的皇后(也就是正妻)只有一个儿子,排行老二,但他是嫡长子,所以几次废了太子又重新立。如果不是这个太子(嫡长子)太不争气,皇位稳稳的就是他继承。可惜,最终还是没能符合康熙的期待,囚禁致死。嫡长子都没了,剩下的几个儿子都开始觊觎皇位,毕竟那是天下最大的“官位”、最大的“财产”啊。悲剧就是几个儿子互相残害,四皇子继位后还在打压其他兄弟。

还有汉高祖刘邦,他的正妻也就是后来的吕后,生下的嫡长子是刘盈,可是前有庶长子刘肥深得刘邦喜爱,封王的时候给了他好多城邑,比吕后的嫡长女还多;后有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看名字就知道刘邦有多满意这个儿子了,好几次想要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刘肥还算聪明,把自己多余的城邑拿了好几个献给吕后,做为嫡长女的汤沐邑,这才免于被杀安全的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可是刘如意就很惨了,曾经差点当上太子的人,吕后没有放过他和他的母亲戚夫人,刘邦虽派了人保护刘如意,可还是被吕后毒死。

古代生存太艰难了,还是现在社会好,一夫一妻制,少了许多悲剧。

yingxuan

yingxuan

这是保护愿配妻子及其生的子女方法,因为过去和现在太多小四小六了,也是诰诉他们,你们要做小可能得不到一些你想要的东西。

angeliaanne

angeliaanne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繁衍是本能,目的是传承,生息千万年。迈进父系社会,男性地位的提升,随之伴随的是儿子数目的增多。儿子多,若是不立个规矩,不定个章法,那怎么传承?怎么生生不息?



所以,出现了这么几个名词。

第一,长子;

第二,嫡长子;

第三,嫡子;

第四,庶子。

不论怎么取名,那是以母亲的身份来鉴定的。妻子生下的,为嫡子。若该嫡子在诸多儿子或嫡子中,齿序或排行第一,则称之为嫡长子。



妻子之外的女人,为妾。很多人都羡慕古人,怀念古代社会,渴望穿越回去,当个什么王爷地主。实际上,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制。古代不是多妻制,而是多妾制。

这点上,古人是写进条例之中,受法律保护的。妻子地位与丈夫平等,娶时,那是风风光光,十分隆重,要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是指聘书、礼书、迎书,聘书定亲,礼书列礼,迎书接新。三书分别是纳彩(提亲)、问名(问姓名八字)、纳吉(算卦)、纳征(送聘礼)、请期(择吉日)、亲迎(迎娶新娘)。



娶妻娶的是贤,门当户对。与妻相对的妾,娶的是貌。解决的是生理。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追溯妾的甲骨文,表示有罪的女子。如同市面上流通的货物,不被人认可的。妾生下的,是庶子。如果齿序排在第一,是为长子。

从今天的目光来看,妻是有结婚证的。妾呢,是X三。这样好理解了。以上四个概念再举个两例子……

刘邦膝下八个儿子,其妻子是吕雉。吕雉生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刘盈。但,刘邦娶吕雉之前,和曹氏私混,生下刘肥。那么,刘肥是长子,刘盈是嫡子,又是嫡长子。



唐朝李世民儿子多,妃嫔也多。皇后只有一个,即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三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人便是嫡子,李承乾排行老大,是嫡长子也是长子。如隋炀帝女儿杨氏生的李恪就是庶子。

在继承上,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什么?继承身份权利。包括爵位,宗祧,祭祀权。古人在这点上的重视超过了对财产的。

不要小瞧身份权利,一旦继承,说明是正统,是合法的。例如刘秀,经过推恩令,汉景帝儿子刘发一脉传到刘秀,刘秀已经是庶民。不算正统,不具有合法性。到刘秀当皇帝统一天下,必须立宗庙,以祭祀祖宗。这时,身份权利显现了。怎么立宗庙?刘秀毕竟是汉室远支,身份地位卑微。为具祭祀资格,正统资格,大臣们建议刘秀认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



假如没有嫡长子,是不是长子可以继承?答案是NO。继承的先后顺序是:

嫡长子——嫡长孙——嫡二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嫡系继承地位始终高于庶系。朱标死后,朱棣当不上皇帝是有原因的。

凡事有例外,出于父亲的喜爱,有时可能是废嫡立爱。

HENRY

HENRY

这是个好问题,总的感觉就是:


这其实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继承制度。

首先,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个男人的女人可以有好几个,但是正妻始终只有一个。正妻的地位、权力和价值,是其他女人所远不能匹敌的。也因此,子以母贵,只有她生或者收养的孩子才具有合法的继承权。这就是嫡出,其他都是庶出。


(说到这里,千万别被宫斗剧忽悠。如果你信了,你的历史智商就慢慢开始瘸了。因为皇后的废立几乎是头等大事,皇帝是要和大臣商量的。大臣坚决反对,皇帝也没辙。想想为啥万历皇帝会罢朝。同样,皇室宗亲正妻的废立,是要得到皇帝批准和背书的。皇帝不同意,谁都得忍着。)

其次,都是儿子,但是区别太大了。

所谓“长子”,就是出生最早的儿子。但是如果她的母亲不是正妻,对不起,他不是合法继承人。如果在皇族,最高只能被封侯。

所谓“嫡子”,就是正妻所生或收养的儿子。不过,如果不是其中的长子,也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如果在皇族,只能被封侯。

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或收养的长子。这是唯一合法继承人。如果是皇族,是要继承皇位的。如果是宗亲,是要继承王位的。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基本都是西周创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其说“母以子贵”,倒不如说“子以母贵”。)

都是儿子,区别还是很大的吧。

再次,这些是可以改变的。

不过,以上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假如庶出的,因某种变故其母成为了正妻,长子马上转变为嫡长子,成为合法继承人。如原来的东海公刘庄就因为其母阴丽华为立为皇后,而之前的皇后郭圣通被废,他就成为了汉明帝。同理,嫡长子、嫡子也可能变成庶子,失去大部分继承权。


(这里呈现的是刘秀的“一皇二后”,其实连带的是“一黄二太子”。儿子的地位与母亲在皇室和宗亲都是紧密相连的。)

这里不得不感慨,在常态下,古代社会就是出身即基本决定命运。如果说现代社会是“选择大于努力”,古代就是“出身大于努力”。

nana_love

nana_love

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年龄最大的儿子。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最大的儿子。

古代三妻四妾,及时未成婚还有通房丫头。所以很早就可能会有子嗣。

小猩猩

小猩猩

由于受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尤其是太子储君的候选人一般都是嫡长子,如汉惠帝,杨勇,李建成,李承乾,李弘,李瑛,耶律倍,朱标,朱高炽,朱瞻基,褚英,胤礽但是由于才能不够突出,或者皇帝的其他儿子才能强,当了太子不一定是皇帝,当然嫡子有时候与庶子还是区别很大的,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一般还是会有不同待遇,如隋炀帝,李世民 ,唐高宗,李显,李旦,朱棣包括代善曾经对皇位继承有着很大发言权这些人后来当了皇帝与嫡子身份有一定关系。长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不得志的,如刘肥,胤是,无嫡就又不一样了,像豪格就又不一样了,不过皇位继承还是要有才能,汉武帝,康熙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

Annika李婷

Annika李婷

嫡子加入身份特征,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是否是嫡子取决于生母,只有嫡妻所生的儿子才称为嫡子,嫡妻以外庶妻或者妾所生子均为庶子,嫡子的地位要高于庶子;

嫡长子是将前二者结合,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是相对于嫡子来说,即有多个嫡子时,按照行第排列,嫡子中的老大即嫡长子,老二即嫡次子,依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凡同父兄弟之间,长房无子,只有一孙,则应出继给长房为嗣子,所谓“绝次不绝长”。清朝宗祧继承中还有个兼祧原则,如兄弟数人,其中一个没有儿子,便让另一个兄弟的儿子继嗣两房,叫做兼祧。在通常情况下,若长子未生子,而兄弟先生子,则会将兄弟生的长孙过继给长子来抚养,并承嗣,只有一个孙子的情况下通常也是如此,千顷地一颗苗,承所有叔、伯之嗣,承担整个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

若后来长子也生了儿子,则可能将长孙退回本枝,例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生子很晚,曹雪芹的叔祖曹宣先生了三个儿子曹顺、曹頔、曹颀。曹顺就是过继给了曹寅。后来曹寅生了曹雪芹的父亲曹颙,曹顺回归本枝。后来曹寅去世,曹颙又早逝,曹顺也已先于曹颙去世,最终在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的撮合下,由内务府审查并报康熙批准,曹宣的四子曹頫过继给曹寅承嗣,继承了江宁织造的职位和曹寅家的家业。

由此可以看出,长幼有序也不是绝对的,也根据实际情况,能者上庸者下。清朝针对“孀妇立嗣”还有个专门的规定,叫“顺孀妇之心”,侄子们很多时,孀妇有权利选她喜欢的那一个,曹頫就属曹寅死后的“孀妇立嗣”。“有子立长,无子立嗣”,也是古代宗祧继承的一大原则。清朝宣统皇帝就是立嗣立出来的。清朝皇帝继承还有一个现象,除了道光皇帝外,所有皇位继承者都不是嫡长子。


事实上,历史上因为嫡庶之争、长幼之别而纷起的争战不在少数,说起来,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为名,二是为利。

冰茉莉

冰茉莉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身份和地位,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继承顺位的不同,也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为了维系宗法制,必须要对子孙作出身份区别。因此,宗法制度中的嫡庶之别便由此产生。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定义如下:

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所有的孩子首先要有嫡、庶之分,然后再有长幼之别。

长子:指家中出生的第一个男性孩子,他在所有男孩中的年龄是最大的。这个孩子一定是妾(嫔妃)所生,也就是所谓的庶子,尽管是哥但地位并不高。

嫡子:指家中正妻(皇后)所生的孩子,这一系有绝对的继承权,其身份和地位要高于所有妾(嫔妃)生的庶子。

嫡长子:指家中正妻(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嫡子中的长子。即便是庶子中的长子年龄比嫡子中的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也有绝对的地位和继承权。

古代人的妻子只能有一位,而妾则可以有很多个。这个妻子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其中的老大被称为嫡长子。嫡长子并非是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位。

如果原配妻子去世,再婚的妻子生的儿子也是嫡子,排在前妻所生嫡子之后。从身份上来讲,所有嫡子的身份要比庶子的身份尊贵,地位自然要高很多。

这种身份具体就体现在继承顺位上,古代宗法制度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第一句是说继承人必须是嫡子中的长子,不论是否贤能。

第二句是针对王位的继承来说的,如果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在庶子中按照母亲的身份来选继承人。也就是说不论年龄大小,只看谁的身份相对尊贵些。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三者的区别,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就是在遵照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第二儿子,是实际上的嫡长孙。

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庶子,即便是他能力出众,也与嫡子嫡孙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嫡长子的身份和继承权最高,之后依次是其他嫡子及长子、庶子等。

随着宗法继承制度的不断发展,包括长子在内的庶子地位一直在降低。在元朝之前,庶子的地位还能位列嫡子之后,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清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叫宗祧继承制,继承的优先权为:嫡长子>嫡长孙>嫡庶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

由此可见,嫡长子拥有绝对的地位与继承权,他对其他的兄弟有管教权。即使一母所生的其他嫡子,也是要受其管束的。至于长子和庶子,就更没发言权。

值得一提的是,嫡长孙在明清时已经有了仅次于嫡长子的身份和地位。在当时的大户人家中,嫡长孙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的嫡子与庶子,他是以后的继承人。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区别还体现在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嫡长子都会高人一等。所以说,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身份,这是后天奋斗所无法改变的。

综上,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主要在继承权上,这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特殊产物,很好的解决了继承难题,但却忽略也继承人的才能。

嫡长子就是正妻在家庭中独特地位的体现,这与正妻是否受宠没有关系,即使是妾再受宠,她所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古代这一尊卑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樱流

樱流

自从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一直到秦朝灭亡某种程度上也跟没有很好的立褚有关系。真正有长子、嫡子以及嫡长子大约是商朝末,周朝正式确立。

长子,古时候多数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有平妻还是按第一妻为嫡。第一个出身的就叫长子,如果是第一妻子养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嫡子也是嫡长子,如果妾生出第一个男孩子就是长子,妻子第二个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嫡子。

古时候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特别有讲究的,妻子生下的男孩都是叫嫡子,妾生下来的男孩叫庶子,这些妾生下来的孩子都得称“妻子”为母亲,而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姨娘。特别是那些贵族家里,一般妾生下来的孩子有时候都归主母养着。在继承家产和继承爵位都是嫡子,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男子爵位和家产都是嫡子优先。

从西周开始就是严格嫡庶,继承必须是嫡长子继位,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贵族内部阶级的统治。一般情况不可轻易废嫡立庶。不然会出现很多悲剧。

历史上除了上面提到的秦朝,隋朝隋炀帝就是杀死嫡长子夺位,到了唐朝李渊时期,本来已经立了嫡长子继位,可是却给了后面儿子的某种暗示,最终发生杀嫡长子夺位。不过在汉朝是刘邦先立了嫡长子为继承人,后来宠幸戚夫人,想废嫡长子立戚夫(戚夫人是妾)人之子,当时的皇后吕雉找了好多汉朝时期德高望重的文人施压,最终刘邦放弃废嫡长子,让嫡长子继续为太子,未来接班人。后来刘邦驾崩,吕雉的儿子顺利继位,为了报复刘邦当年想换嫡长子继位。吕雉把戚夫人的儿子杀死,并且残忍的把戚夫人手脚,眼睛砍断,挖掉,装在一个大缸里,叫做“人彘”。

深愛

深愛

在古代的时候,男人一般可以娶一个妻子,然后可以拥有好几个妾。在一个家庭里面,男主人的地位是最高的,而女主人就是妻子,而那些妾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当然妻子和妾所生的儿子身份地位也都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古代的时候有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Diablo

Diablo

“人之一生有三死,其一曰身死;其二曰名死;其三曰知其死者死。”

人莫有不死,人莫有不想永生。既然无法保证身体的永恒,就要通过血脉传承-----身份的传承和财产的传承,通过子嗣的继承繁衍达到自身的永恒。

其中身份的继承不仅承载了血脉的繁衍,还涉及到政权的稳定、内亲外戚的荣辱、庙堂江湖的震荡。

论及身份继承的合法性一般有三个维度——“伦理合法、程序合法和绩效合法”。

就“伦理、程序”来讲,在历代权利交替中,除了暴力上台外,其伦理依据和继承程序一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夏时强调“父子相传”,周在“父子相传”上增加了“兄终弟及”的模式,秦则更是以律条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后由汉至宋,至少在理论上仍然坚持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述及元、清则由于其草原及少数民族特性,继承制度则另有变化。

在为后世熟悉的“父子相传”模式里明确保障了嫡长子的地位,但是也并非不留余地---立贤、立嫡、立贵等等均可考量,但是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大部分的时间,且无不是在竹简草纸的字面之外另有文章。

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几乎牵扯了当时所有的力量,且无不是在父贤子孝、兄友弟恭之外另有心思。

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几乎消磨了前人的所有智慧,且无不是在金科玉律之外另有途径。

伟大如始皇帝之扶苏、胡亥;强悍如汉武之废长立幼;枭雄如曹操之曹丕、曹植……,无不困于此中。

以今之观点来看,一父之子,仅有出生前后之别,并无地位尊卑之差,但是放在讲求名分的环境中,就会另有不同,因其初衷混杂着巩固家族财产和权势目的,故而长幼之别,嫡庶之分大多意味着权利、地位、财产的高低与多寡,甚至会发出“同根而生,相煎何急”的悲叹。

通俗而言,长子即为最大之子。但是并非所有嫡子都是嫡长子,此中区别不难理解, “一夫一妻多妾”是中国自古婚姻中的标准模式-----一人在某时间点只能有一个妻子或者无妻,但可有多位妾。

而妻子也就是正房夫人,其所生之子,全部都是嫡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

妾室所生即为庶子,然妾室亦有贫富贵贱之分,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固有以贵、以长的区别。

尤其是在皇室中,母方又代表了外戚的势力,母贵则更多意味着外戚家族的强大。在“长贤有别,贵长有序”的鄙视链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最优解,其余组合均为次优解,如果只有次优解那么在现实的约束下,次优解就是最优解,可是“如果经过春天,本可以忍受寒冬”------立了庶出长子又生嫡子如何权衡?

选择了次优解后又出现了最优解,如何取舍?

若维持局面,则嫡子一方必然心有不甘,嫡子日后也必不见容与当权者;若废庶立嫡,则庶子必更加怨愤,“宁若弗予,奈何夺之?”完全符合此困境的例子在唐时即有。

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正妻未产嫡子,在大臣们的催促之下,只能无奈的将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及武则天为皇后并生下一子,这样一来李治便有了嫡子,于是居太子位六年的长子让位与后来之嫡子了,但是此次让位的结局则因武则天的称帝脱离了人们预想的剧本。

总其所述,身份的继承承载了太多目的,其过程必充满艰辛,博弈各方都无奈的参与其中,失势者固然一败涂地,胜出者也不过是在此模式束缚下被动的胜利,而后又会陷入另一番挣扎当中……

拧发条的鸟

拧发条的鸟

和原配妻子生的第一个男孩就是嫡长子 只要是妻子生的孩子就叫嫡子 不是妻子生的第一个男孩叫长子 长子也是年龄最大的孩子

懒猫先生

懒猫先生

古代男子和正妻生的第一个男孩子叫做嫡长子,再往下生的孩子被叫做嫡子。古代男子和小妾生的第一个男孩子,被叫做庶长子,再往下生的被叫做庶子。嫡长子和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地位和家产。总的来说嫡长子和嫡子的地位,比庶长子和庶子的地位高。

芒cici

芒cic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