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jiaq
这是就宗法继承制而言的,它涉及到古代的遗产继承权问题。但普通百姓只有一房妻子,所以就只有长子、幼子之分,没有嫡子、嫡长子和庶子、庶长子之分。因此,长子、嫡子和嫡长子只能是统治者阶层的特有概念。
《周礼》
确立嫡生与庶生,关乎继承权封建社会里,王、侯、卿大夫按照国家礼法规定婚配妻妾,无论他们妻妾有多少,其中正妻只能有一个,叫“嫡”,正妻之外都是“庶”。在这一大堆妻妾里,正妻(大房,也叫大宗)生的所有儿子都叫“嫡子”,第一个儿子当然就叫“嫡长子”了。
庶生(偏房)儿子当然也有长幼之分,庶生中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庶长子。
在宗法继承上权上,只有嫡长子才能世袭,所谓“世袭罔替”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承不变更。
周武王姬发(影视资料)
立嫡不立庶。但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要是庶生的儿子一大群,大的都三四十岁了,而嫡生的第一个儿子才刚出生,那谁来继承王位或爵位呢?礼法规定,只要有嫡生的,那么庶生的再多,也只能眼看着那个嫡生的小儿子世袭,其他的庶生儿子只能给这个小儿子当“小宗”、做臣属,这叫“立嫡不立庶”,或者叫“立贵不以长”,这个“贵”指的是正妻之子。
立长不立贤。那么,嫡长子不贤,是否嫡生的老二,或者更贤能的老三、老四能继承呢?不能。这叫“立长不立贤”。
嫡、庶的所有儿子一律按先后排序。在王、侯、卿、大夫、士这个阶层里,不管有多少妻妾,所生的儿子一律按先后顺序称谓,这个从电视剧里就可以看到,不论嫡生、庶生,在其家族内部,都是以先后顺序称谓兄弟的。但王子们的排序,不影响正妻大宗的地位,也就是说,哪怕嫡妻之子哪怕排行第一百位开外,继承权也是他的。
周公东征
没有嫡生子咋办?在世袭上,只有当嫡妻无子的情况下,才在庶妻中选取一个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作为继承者。这个“贵”有妾得娘家权势、受宠程度等因素构成。这个时候,庶妻的地位会随着儿子的尊崇而提升,这叫“母因子贵”。
周礼中,国家机构就是由大众和小宗组成的周灭商以后,要对王族的兄弟叔伯和部分有功之臣进行裂土封疆,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和安全。在灭商战争之前,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就被帝辛(纣王)烹杀了。因此作为文王次子的姬发才顺次上位的,这就是周武王。
姬发
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被称为“大宗”,其他儿子都是小宗。这就历史上著名的“宗法制”。
宗法制度在夏代以前是没有的,那时候实行的是“禅让制”(准确地说是“竞争制”,所谓的禅让制,只是后人的溢美之词)。大禹改变了从前的禅让制,改成了继承制,但嫡长子继承制直到商朝晚期才正式确立下来。这一制度在周朝进入完备阶段,此后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所继承。
周礼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嫡生长子为大宗,其他儿子均是小宗,比如武王作为大宗,武王的兄弟都是小宗,被封为诸侯,武王原本是老二,他的三弟管叔,四弟周公分别被封到管国和鲁国。但管叔和周公,他们的嫡长子又是封国的大宗,其余嫡生庶生都是小宗,只能给继承诸侯爵位的大宗当卿大夫。卿大夫的儿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余的儿子只能当“士”——统治阶层的最底层级了。
在这个宗法制度之下,血亲家族与国家组织合二为一,个人身份、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家天下”的来历,在这样的家天下的政权序列中,百姓的子女只能做贵族们的家臣,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即使到了明清时期,普通百姓子弟进士及第的也是微乎其微,又怎么可能高中状元?
宗法制就这样世代相传,继承爵位的,每一代只有一个,众多的小宗中,以及小众中的小宗,离开政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才有“贵不过五代”之说。这也是每个家族的族谱中都能追溯到一位权重位高的先祖的原因。

Cathy_Dai
先说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正妻所生的孩子叫嫡子,如果是第一个男孩,就叫嫡长子。如果男人的第一个男性孩子不是正妻所生,只能叫长子,是庶出。妾室所生的孩子,得管正妻叫“母亲”,而管包括自已亲娘在内的所有妾叫“姨娘”。皇帝也是如此,只有正宫皇后是妻,其他嫔妃也只是“妾室”。

shanghaichris
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但是有时候第一个儿子不一定能继承家族产业,因为长子不是嫡子。
古代的嫡子就是正式妻子生的孩子,古人其实也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度的,但是可以纳妾,小妾不算正式妻子。
妻子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妾可以多点,就像辜鸿铭说的,一个茶壶要配好几个茶碗,但是一个茶碗不能配五个茶壶吧。
古代娶妻和娶的流程也不一样,娶妻是要办正式手续的,要正经的惊动族人,三媒六证,然后抬进家门,要从正门进入举行繁琐的礼仪,才能拜天地入洞房。
娶妾则不用这么麻烦,高兴了摆桌酒席让亲戚朋友知道一下,有的根本不摆酒,直接分给几间房子,简单的布置一下,贴个红喜字,晚上老爷来房里一睡就算成亲,第二天知会家里人一声: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姨奶奶了。
这也算结婚。
正妻和姨奶奶都会为老爷生下儿女,正妻生的孩子叫嫡子,如果这孩子是老爷的第一个儿子,那么就叫嫡长子,小老婆生的孩子统称为庶子。
在家里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如果有家产或者爵位需要继承,大多嫡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不管这位嫡子是不是老大。
比如我们熟悉的康熙的几个皇子,太子胤礽就是嫡子,虽然他排行老二,但是却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当了四十多年太子。要不是康熙活的长,他也许早就当上皇帝了。
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这是康熙的正妻,生胤礽时难产死了,所以胤礽是康熙唯一的嫡子,所以他当太子是理所当然的。
胤礽还有个哥哥,大阿哥胤褆,这哥们也想争一下太子之位,毕竟自己是老大。可惜康熙立太子的思路是立嫡不立长,胤褆屡次想谋害太子,想给康熙造成一个既定事实:嫡子没了,只有立长或者立贤两条路可选,自己有二分之一的机会,可惜后来阴谋被康熙发现,把他圈禁起来。
不过后来康熙还是走上了立长这条路,皇子中老大老二被关起来,老三是个只愿编书的书呆子,那么最年长的皇子就剩下老四和老八可堪大用,老八后期他很讨厌,所以立老四也就成了唯一选择。
相似的还有刘邦。
刘邦的长子叫刘肥,估计很胖吧。刘肥是刘邦和村里一个寡妇生的,这个寡妇连刘邦的妾都不是,所以刘肥自然不是嫡子,只能是长子。
后来刘邦娶了吕雉,这算是他的正妻,吕雉给刘邦生下儿子刘盈,这是刘邦的嫡子,正牌接班人。
大汉建立,刘邦崇信小妾戚夫人,曾想着废了嫡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当继承人,但是数次努力都没有干成,最后只能和戚夫人相对流泪。
可见,皇帝其实也有力所不逮的时候。
后来长子刘肥靠着谄媚吕后活了下来,赵王刘如意年纪太小,有曾经争过皇帝位,吕后恨疯了他了,找个机会就毒死了赵如意。
女人疯起来,有时真的很可怕。
嫡子和庶子相处,如果关系好可以兄友弟恭,但是关系不好时,嫡子是可以看不上庶子的,在有的嫡子眼中,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是小老婆生的,天生就低人一等,比如三国的袁氏兄弟,袁绍不论能力还是手腕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和曹操抗衡的人物,绝对不是简单人物,天下人提起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无不竖起大拇指。
但是就有一个人一直看不起袁绍,这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
虽然俩人都是一个爸射出来的,但是因为袁术是嫡子,他觉得自己种更纯血更正,所以他打心里看不上袁绍:你是小老婆生的,牛气啥?
所以在古代,嫡庶之间有时候真的有云泥之别。
===================================================
文:薛白袍

TENEUR-Hgk
一,出身的区别。
长子:所有儿子里面的老大,但不是妻生而是妾生。如康熙的大阿哥就是长子。
嫡长子:所有儿子里面的老大,而且是整妻所生。李渊的大儿子,隐太子李建成就是嫡长子。
嫡子:正妻所生的都是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嫡子。
有这些区别主要是因为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继承制作引起的。
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老婆有区别,自然子女的出身也就有了区别。也就有了等级制度。
二,继承家业的区别。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这也就催生了一个家业的继承制作,以皇家的标准来走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
也就是说嫡长子是第一继承人,然后是嫡子,接下来是长子,按着顺序来。如果这个人一个儿子都没有,那就只能便宜他弟弟啦。如明朝天启皇帝,死后没有儿子,皇位就传给了弟弟,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
也正是因为这样继承制度,导致封建王朝里的真正太子上位,得位很正的太子少的可怜,大多都死于非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除了宋太祖赵匡胤没来得及立太子,其他三位,公子扶苏,太子刘据,太子李承乾,下场都很悲惨。
在那个礼教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封建时代,出身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长子与嫡子,长子与嫡长子,嫡子与嫡长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这种观念似乎早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在其他方面,都会有嫡系旁系之分,即便如一个小小的工作单位,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事。

黑杜鹃
古代的长子指的是男主最大的儿子,男主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指的是男主和正妻,正室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正室的第一个儿子。

spengpeng
你好,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
长子呢,有的时候也要分情况,因为长子有嫡长子和庶长子之分。
嫡长子呢,就是丈夫和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孩子。
庶长子就是丈夫和侧室所生的孩子。
鼻子就是丈夫和妻子所生的,所有的孩子统称为嫡子。
希望能帮到你。

jasmine_zhenzhen
长子,就是夫的妻妾不论是谁,所生的笫一个儿子的排次位置。
真一夫一妻的无妾的人家,长子长孙的老儿子大孙子的承主支记家谱的,二儿三儿第及其子孙列家族谱旁系了的。所以长子长孙很重要,祖系延传由此进行,其它为分支及渐成旁支旁系了。即:
爷
伯................父..............叔。(爷的儿子们的兄弟称词)
长子.......非长子........非长子。
长孙.......次孙...........再次孙。
祖谱.......宗谱...........分谱。
正支.......旁支...........旁支。
(竖着看读)
富人家,有妻有妾的人家,不论是妻还是妾,笫一个出生的儿子,仍是长子,其生孩子仍是长孙。
但,传承祖系家产的后代,唯妻生子可继承,妾生子不论长子否,不可继承,包括正支祖谱在内。
从而,妻生儿子不论与妾生子的长幼次序,笫一生子永主支承祖谱系的,才定名嫡系,而妾生子全庶子称。
而,嫡子内的老大应是嫡长子,其正妻所生第一儿子为嫡长孙。永不可变的。
但,祖谱与家资未必由嫡长子嫡长孙承接,而由爷或父指定继承人承受。这是富人终乱的原由。
这就是富户的嫡庶之争,与长幼之斗的起因。
长子长孙制,就是防子孙后代相争斗,夺家资的法儿。但仅适用一夫一妻无妾式的夫妻家庭,有妾后,破坏了一夫一妻制,乱也就生发出了。甚至一夫一妻的也仿三妻六妾式,用指定继承人式了,从此讨爷父喜欢成可承祖业的关键了。
三妻,正妻两偏房,帝王家称正宫娘娘与东西两宫娘娘,妾为妃姬等了。
民,仅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等论下去。妻妾不分的。但掌家内务的才是真正妻,其她为妾式的了。
所以,自然态时,长子就是嫡子,也是嫡长子。且承祖业的。
复杂化后,爷或父指定继承人式,就不论嫡出庶出的了。
古人的庶子成名,说的是妾生子得势了的说词说法。
按理儿,大老婆就是正妻,其生子的老大就是嫡长子,其孙为嫡长孙,且仅其传延主谱系的。
从而,辈辈代代如此延续,终第四代后,分族另立新支,渐成堂表兄弟及远房血亲兄弟式了。
从而,同祖为根,长子长孙系主干,老二老三渐变枝桠枝杈的众分枝了。族谱.祖谱.宗谱.家谱全依此树状编制。只不过是倒过来的树状,即根在上,枝在下。
总之,若仅一夫妻就没嫡庶之分。有妻妾才论嫡庶,且主持家务的老婆为嫡子,其她老婆生的男孩为庶子。可承家业的是嫡长子嫡长孙了,不以出生儿子孙子先后为定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Ivy-wang
在了解长子、嫡子、嫡长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嫡妻、庶妻和平妻。
中国古代有着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很多女人,并且受到法律保护。当时是封建社会,这种现象极其普遍,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享有这种权力。
嫡妻、庶妻、平妻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产物。所谓嫡妻也就是妻,而庶妻就是妾。
嫡妻指的是男子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女人,也叫原配、正妻。
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丈夫一样,而且嫡妻是不能被降为妾的,也不能休掉,除非犯了”七出“。某些朝代还规定了”三不去“,符合”三不去“的即使犯了”七出“也不能被休掉。
庶妻是一种称谓,嫡妻以外的妻子都被称为庶妻。
平妻则指的是男人在外经商时所娶的妻子,道光末年时,一名以上的正妻被称为平妻,也就说两个都是大老婆,在实际地位中仍是妾,地位不及嫡妻。
嫡妻所生的儿子被称为嫡子,而第一个嫡子就被称为嫡长子。
如果有平妻的存在,她生的儿子也会被称为”嫡子“,但是地位依旧没有嫡妻所生嫡子地位高。
假如嫡妻没有生子,那么平妻所生就相当于是嫡妻所生。
关于嫡子称号还有差别,正妻也就是嫡妻所生被称为”正嫡“,而平妻所生则为”平嫡“。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长子。长子分为嫡长子和庶长子,同时还有一种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年龄最大的儿子。
嫡长子刚才我们说过了,就是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庶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庶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在地位上,庶长子没有嫡长子的地位高,而且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一切。
也正因如此,古代有很多庶长子和嫡长子争夺权位的事情发生,比如陈国陈叔宝,他就是嫡长子,但他的庶兄却和他争夺皇位,发生政变。

zyr696900666986
以《雍正王朝》里面,康熙对几个儿子的态度,简单分析一下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
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康熙对他非常的宽容,非常的好。很小的时候就封他为太子;长大后,即便犯了很多过错,比对方说和庶母郑春华胡搞、卖官鬻爵等,也没太计较,仍然宽容了他。
其他皇子的待遇就差远了。大阿哥胤褆,虽说是长子,但待遇和其他诸子没什么两样。在热河行宫,说了几句过分的话,诅咒了太子,就被贬为庶民,终身监禁。胤褆也就是说说而已,既没有真的诛杀皇子,也没有对太子造成实质伤害,康熙爷知道他蠢,但就是不愿原谅他,可见待遇差别之大。
再看老十三(他是庶子),其实也没犯什么大错,康熙一声令下,把他囚禁了十几年,没有什么理由!可见地位之低下,与太子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按照继承传统,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家主,倘若嫡长子去世的早,那就从嫡子往后排;只有嫡子都没了的时候,才轮到庶长子。原因无外乎,嫡子的母系势力比较大,强强联合才利于家族的长盛。

HalfDecaf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来自于古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
嫡子对应的是正妻所生,老大就是嫡长子,庶子对应是妾生,如果是老大,则是长子。
自西周开始封建制,继承制度以嫡长子继承,这是农耕文明最核心的制度安排。
但是,当时人的寿命短,在各个诸候国经常采用兄终弟及,鲁国史料记录的非常清楚。
因继承不明,经常引起王位之争,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有三成国君死于非命。
在游牧民族釆用是兄终弟及,为了保持最强的人带领部落,因为生存资源有限。这种方式导致两三代之后可继承王权的人多达几十人,部落纷争导致战斗力大减。才有了胡人之命不足百年之说。
宋时之辽、金,都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才有了后续发展,但也慢慢失去了游牧政权烈性。
秦汉之两千年,在中国的大家族,也是有嫡庶之分。不过,中国不像西欧和日本,由嫡长子继承,而是分家,其原因,中央王权希望削弱地方势力。而门阀仕族,则通过联烟,各个子女形成一张网,来保护家族利益。
随着,科举制的普及,影响欲大,家族的利益围绕仕途展开,家族的兴衰越来越快,如雍正时张庭玉贵为中堂,五代之后,一贫如洗。

飞屋环游-胡皓钧
长子是老大,嫡子是原配夫人生的,嫡长子是原配夫人生的同时是老大,根据道德观念,地位不一样,嫡长子的地位仅仅次于父亲,嫡子次之,庶出长子再次之。

thunder7
长子就是一个家庭中最先出生的孩子
嫡子就是主母所生的孩子
嫡长子就是家庭中最先出生的孩子还是主母所生

群之足迹
长子:男主人与小妾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又称为庶长子。
嫡子:男主人与正妻所生的孩子。
嫡长子:男主人与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

nadal
顾名思义,长子是第一个儿子,但是其母亲不是正妻,是妾。
嫡子,不在乎是不是第一个,与顺序无关,但母亲一定是正妻。
嫡长子,即是第一个儿子,又是正妻所生。
在古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最高,所以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说法。

¨棍仔糖&﹏.
嫡长子第一继承权,原配所生。嫡子为原配所生。长子为非原配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