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骁黑妞妞
古代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妾众多,不仅有原配正妻,还有许多侍妾。就拿皇帝来说,不仅有正宫皇后娘娘,还有许多宠妃和无数侍妾,故此生下的儿子众多。由于出身不同,在叫法上也不同,就归属不同的级别,
长子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嫡子是原配正妻所生之子,非正妻所生之子则称为庶子。若为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也可能是庶长子。嫡长子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与其他儿子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无论是继承财产还是承接爵位甚至是继承帝位,都是遵从“立嫡立长”的传统,继承顺序是: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庶长子、庶子等,以此类推。
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有助于巩固皇权,明确皇位继承制,比由君主指定继承人更能够服众,因为这是"祖宗法"。
商朝纣王有兄弟三人,老大微子启,老二中衍,老三受德(受德就是纣王),都是同父同母所生。不同的是,纣王的两个哥哥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妾,等到他们的母亲变成正妻后,才生下纣王。所以当他们的母亲想要立最年长的微子启为太子时,太史官依据法规反对,认为只有纣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况下就不能立庶长子为太子。所以尽管纣王虽然年幼,却最终登上了帝位。
以上就是明显的区别所在。

乐悠游~~~
一、长子
就是所有儿子中年龄最大者。
二、嫡子
妻的儿子就是嫡子。
妻者,嫡也。所以正妻的儿子才是嫡子。
因为正妻可能死亡及废黜,所以继妻的儿子也同样是嫡子。
特殊情况下,扶正妻的儿子勉强算嫡子,但是地位低于正妻的儿子。
三、嫡长子
所有嫡子中年龄最大的。
因涉及扶正妻,所以可能出现扶正妻的儿子大于正妻的儿子,但地位依旧低于正妻之子。
因此通常情况是,在有嫡子的前提下,禁止扶正妻。男子只能继娶正妻,显然,继妻之子不可能长于前妻之子。
涉及宗祧地位及爵位继承时,嫡子排序是,原配之子优先于继妻之子,正妻之子优先于扶正妻之子。
举例,商纣王同母三兄弟,他是最小。其母在生育两个哥哥时尚且是商王的妾。但生育商纣王时前已经晋升王后。所以,商纣王以妻之嫡子的身份压倒两位同母哥哥的庶子身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再举例。
汉代之前,士大夫讲究一生只结婚一次。因为当时正妻出嫁要陪嫁庶姐妹,庶侄女,庶堂姐妹,庶堂侄女等同宗女为媵。
霍光就是如此。正妻死后没有继娶,在媵女中选霍显为续妻。估计霍显非常有本事,給霍光生了儿子及后来的皇后霍成君。所以,霍显的儿女全部成为了嫡出。

KIKI是吕神经病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地位,来划定孩子在家里的等级和地位。
很多人都对中国古代男人“一夫多妻”制度艳羡不已,但如果真的穿越回去,这些羡慕“多妻”制的兄弟可能要傻眼了。
当然了,如果你有钱多娶几个不是不可以,但“妻”很长时间以来,真的只有一个,没有好多个!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些朝代对“纳妾”的数量有明确的规定,为解决男人下半身的需求,代之以地位更低的“婢”和“姬”。
为了把嫡长子、嫡子和长子的等级关系说清楚,我们先来说说老妈们的等级关系。在古代王朝里,一个人只能娶一个“妻”,这个家里的母老虎,也叫“嫡妻”。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家里就只有跟她有关的人才能叫“嫡”,其他的人最多只能叫“庶”。这就是“嫡”和“庶”的关系。
一人分配一个母老虎是个长期以来的规矩,就算是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娶各式各样、品质不一的后妃,但皇后永远只能有一个,没听说过哪个朝代“母仪天下”的皇后有俩并列的。
网络上流行的种马小说里,男猪脚经常弄一大群美女回家环伺,为了解决各自地位的问题,弄了个“平妻”的概念出来。
这其实是偷换概念了,所谓“平妻”是指“嫡妻”在家里的地位和男主人平等,而不是几个老婆之间平等。
要知道,嫡妻在家里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能跟男主人坐在一起吃饭,享受相同的服制、车制等礼仪待遇,甚至可以决定“妾”、“婢”和“姬”的命运。
古代婚宴图
另外,从嫁娶的仪式上也能看出“嫡妻”的地位。古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成为儿女亲家的两家基本上门地相似。
但这仅限于迎娶“嫡妻”,从下聘问名开始,三媒六证各种复杂仪式后,开正门迎娶入家。(古代大家族,正门一年也开不了几次,但大婚一定是要开启正门以示隆重的)
在中国古代,姻亲关系意味着两个大家族的联盟和融合。
如果您一不小心凡了忤逆的大罪,要“诛九族”。对不起,“妻族”也是九族之一,您老婆家跟着一起菜市口外,开刀问斩。
从来没听说过“诛九族”有杀“妾族”的,因为“妾”这一族跟您家根本不是姻亲关系。
这句话翻过来说就是,“妾”族和您家就是简单的人肉买卖关系,什么“门当户对”、“三媒六证”、“开大门”都想多了吧?!
而且,一旦哪家的女儿给您做了妾,她也就在本家族内部除名了。她的本族根本不会承认,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儿。
某些古代王朝为了保证婚姻系统的稳定,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这就是所谓的“七出三不去”规则。“七出”指的是有以下七种状况,丈夫可以提出“休妻”: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礼记•大戴礼)
而“三不去”则是指,即便老婆犯了“七出”规则,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也不能休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唐律疏议》)
具体约束性的条件,大家自行百度吧,说真的“七出三不去”的条款,就是放到现在,我们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所以,很多古代话本小说,“嫡妻”天天在家河东狮吼,老公也没辙,想闪婚?门都没有!
但所有这些条款都是保障“嫡妻”的,没“妾”什么事儿。
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些朝代“纳妾”是种待遇,不是什么人都有权“纳妾”。比如说在汉朝,您要是个平头老百姓,“纳妾”这事儿就跟您没有一毛钱关系了,守着“糟糠”过一辈子吧!(“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除非您有特殊的贡献,皇帝点头答应了,才能享受特殊待遇,“功成受封,得备八妾”。
直到元朝以后,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纳妾的规定才逐渐放开,“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元史》)。
直到明嘉靖时期,法律还规定“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私纳妾者,赐以四十皮鞭。”
“妾”字的书体演化(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另外,从妾的来源也能看出“妻”和“妾”的区别。“妾”这个汉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从䇂(qiān),从女”。而“䇂”在甲骨文上的意思是刑刀,表示有罪、受刑,结合在一起就是“有罪的女子”或“女奴”。
这说明,妾的来源除了小门小户将女儿卖出外,还有很多是从获罪的教坊、妓寨中买来或赏赐的。
这种来源女子进入家中,还期望有多高的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至于“婢”和“姬”在家里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是人形财产。中国历史上多见文人雅士互赠“姬”、“婢”的记载,甚至一度被称为美谈,可见这二者的地位的低贱。
说完了家里女性的地位等级,我们就可以来说说儿子们的地位差了。
嫡妻所生的儿子毫无疑问是“嫡子”,如果他有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那就是“嫡长子”。
这个根正苗红孩子,必须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口中珠,是一家之主当仁不让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可以参见贾宝玉。
如果家里大老虎的产量比较高,一气儿生了好几个,那就依次往后排嫡次子、嫡三子,但无论如何带“嫡”字的儿子,地位都要排在“庶”子前面。
除了嫡妻所生的儿子外,家里所有其他的儿子都叫“庶子”、意思就是“庶出”。
有意思的是,庶出的孩子必须要认“嫡妻”为“嫡母”,而生母只能认作是“庶母”。“庶母”见到孩子时要称呼少爷、小姐,而孩子只能称呼庶母为“姨娘”。这一点,可参加探春对自己亲生母亲赵姨娘的称谓。
如果长子是“庶出”那这个孩子就是“庶长子”,虽然年纪排老大,但庶出地位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地位依旧要排在“嫡子”之后。所以,一个大家族里很有可能,既有(庶)“长子”也有“嫡长子”。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大老婆不小心挂了,“妾”扶正成了“嫡妻”呢?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但实际案例极少。古代家庭伦理中,“妻”和“妾”的关系有点像官场中的“官”和“吏”。
只有通过国家考试的天子门生才有可能是“官”,而没通过国家考试由为国家服务的人都是“吏”。当一个县令死了,国家只会在空降一个新的县令来上任,而不会从“吏”里选拔一个变成“官”。
所以,一般来说大老婆死了,解决的方式是再娶一个大老婆,称为“续弦”。这个第二任大老婆生的儿子依旧是“嫡子”,只不过位置要排在之前嫡子之后,即所谓“长幼有序”。
那如果“妾”一不小心扶正了,成了“嫡妻”,那她再生的儿子算什么呢?妾扶正成了“嫡妻”后,生的儿子也是“嫡子”,而之前身份变化前生的儿子还是“庶子”。虽然都是一个妈生的,但身份的变化“不咎既往”和法律一样。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古代家族伦理的规则了,孩子们的排位顺序是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说真的,庶子们,你们还是哪凉快,哪儿待着吧!
最后,我们说一下家族继承的问题。一个大家族家主位置的住宅和爵位,一般只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死得早,是不是嫡次子补位呢?
并不是!家族顺位的第二继承人是嫡长孙,也就是嫡长子的儿子。因为,虽然都是嫡子系统,但嫡长子本家的优先级高于其他嫡子。只有,嫡长子断了香火,才会有其他嫡子系统来承接。
在这一点上,皇家的传承规则和大家族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
大家看明白了吧,要是觉得写的还算清晰,看在辛苦码字的份儿上,您赏个关注呗!

richen12
谢谢邀请!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尽管制度般不可逾越,但这也仅仅局限于皇家或王公贵族,而且继承地是王位或爵位,并非是完全的财富。由于民间没有爵位可继承,尽管也言长子优先,实现上父辈的财产是平等继承的。
在古时民间,一般平民财产很少,财产的继承实行公平继承,也就是说每个儿子,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人人有份,平均继承。当然,私生子除外。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在中世纪的西方更为严格。大家都知道“北欧海盗”之说,之所以在八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形成北欧海盗在欧洲的横行,其根源之一就是因为旧时的北欧地区,更为严格地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财富完全由嫡长子继承,没有其他儿子的份,这样就形成其他儿子无财产继承的局面,这不仅仅在王公贵族家,就是普通人家也是这样。大量的男丁无财产可继承,就成众结队地有组织到海外去抢劫,于是就形成灾难性的“北欧海盗”现象。
古代的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儒教中的公平公正思想和普世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财产继承问题上,讲的是人人有份,并未如西方中世纪那样,财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中国古代的继承方式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更为漫长的原因之一。世界上的事物,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正因为继承制更为公允些,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社会从封建制进入资本制度之前行的羁绊。
前面说了,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只局限于皇家及王公贵族,继承地是王位或爵位,并非是完全的财产,而在民间,财产的继承是毎个儿子都有份的。
那么,什么是嫡长子,什么是长子,什么是嫡子,他们是怎样确立的,他们有何区别?其实很简单,古时可以一夫多妻,讲的是一妻多妾,“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叫“嫡长子”,余下的皆是“嫡子”,而妾生地就是“庶子”,假设“妾”们先生了头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长子”。需要指出地是,“儿子”中早夭地是不能列入儿子辈排列序列地。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主要指的是皇家及王公贵族家),皇位王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如出了事故,嫡长子不能继续了,由顺序的嫡子继承,以此类推,只有无嫡子的情形下,庶子才有继续权力,而且需将其母扶正。古时皇家更为复杂,这里就不细说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秋日侠影
所谓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是生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古代时兴一夫多妻,有钱的人娶了许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们俗称的大老婆),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领了结婚证的人,古时候有钱人多娶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做正妻;纳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这些人地位较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来再取的正妻叫继室、填房、续弦,她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儿子,然后走了狗屎运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妻侍时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起决于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地位,
其家产方面,在唐代以前,长子(庶子)和嫡子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产就慢慢变成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与祖产是嫡长子的。
路小胖在路上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来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
比如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则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释了相关的误区后,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这里就有澳古君来为大家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长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儿子,但是这个长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诸如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这三者都有何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孙继承),以此类推,当然如果当时的正妻没有儿子,或者说都去世了,那么就从当时的妾室中挑选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儿子为继承者。
在当时如果这位长子的母亲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几乎就没有继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财产等的机会,当然如果这位长子的运气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诸嫡子、诸嫡孙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继承所有的东西,不过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些许的变化,此时汉朝规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须要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财产等则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此时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财产。
当然在汉朝财产“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原则,这条继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纳入到相应的法律当中。当时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要是男主的儿子就能分到数量不等的财产,当然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当时如果出现绝户的情况,男主的女儿还可以获得男主全部的财产。
之后在元朝的时候,私生子开始有了继承权,份额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则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时如果男主没有其他儿子则可财产完全的继承。当然在明清之时,在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上制度已经趋于完整,此时在身份继承上,基本采取嫡长子-嫡长孙-嫡诸子-嫡诸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嫡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诸孙也如此)的继承原则,而在财产继承上则采取“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儿子,不管是私生子,还是什么都拥有继承权。
当然不管如何从嫡长子的身份被确定那刻起,不出意外这个嫡长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长子永远都只能是小宗。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皇族中就经常出现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过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长孙,然后说嫡子,再是嫡孙,再是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就知道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了吧。首先这三者的母亲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嫡子和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长子的母亲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认可的。
之后在继承权上,首先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们只有在嫡长子去世后,然后嫡长孙又去世,才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否则永远没有继承的权力。而对于长子来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除非是运气逆天,嫡子们和嫡孙们都去世了才有资格,而且还得保证他的母亲地位还要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
当然在汉朝之后,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都有相应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嫡长子分到的财产要比嫡子和长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长子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最吃亏的,他能得到的东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长子少。反之嫡长子则是获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远远要比长子和嫡子的总和都要多。

北京小妞
主要是由于母亲的身份不同导致的兄弟之间的身份差别,这就是古代的“拼妈”,母亲的身份决定孩子的身份。
要分清长子、嫡子、嫡长子之间的区别,首先要先了解下古代的婚姻制度。古代从总体上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丈夫可以娶多个女人,这些女人之间有身份区别,执行的家庭作用是不同的,否则这些女人不容易相处。
一般男人的正妻只有一个,除非出现死亡或者休妻等情况,正妻生的男孩都是嫡子,正妻生的第一个男孩是嫡长子。男人的第一个儿子是长子,如果恰好,又是正妻生的,那么这个男孩既是长子,又是嫡长子,又是嫡子。长子、嫡子、嫡长子身份是可以重合的。例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他是马皇后生的,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妻,他生的孩子都是嫡子,朱标是老大,他是长子,又是嫡长子,还是嫡子。
一般穷人只有一个妻子,不存在这么多区分,长子就是嫡长子,所有男孩都是嫡子。
长子、嫡子、嫡长子身份不同,他们的权利差别巨大,嫡长子在身份继承、财产继承和家庭权利等方面有巨大优势,中国古代一般观念是嫡长子优先,其他男孩权利是被排在后面的。朱元璋在嫡长子朱标死的情况下,明知皇太孙朱允炆不适合做皇帝还是让他继位。
古代男孩之间身份差别是由于母亲的身份决定的,进而出现身份、权利、财产享有等方面区别。

大老鼠格蕾丝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当然有区别。
首先嫡子和嫡长子是由正妻所生的,在家庭中地位高,进入社会以后地位也比庶子地位高。
嫡子是指所有由正妻所生的孩子,一律叫做嫡子。而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
而长子是指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是长子。但是这个长子,可以是嫡长子,也可以是庶长子,可以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小妾所生,正妻生的是嫡长子,妾室所生是庶长子。
古代是宗法制度的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分明。在社会上如此,在家庭里面也是如此。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男主人和正妻是主子,以及正妻所生的嫡子也是主子,其他妾室和妾室所生的孩子,都属于从属地位,或者半奴半主地位,有一些妾室甚至完全还属于奴婢的地位。
在子女里,嫡子有继承家业的权利,而庶子只可能分到极少数的财产,或者根本分不到财产。地位很低下。在有些朝代,庶子甚至被当作奴仆来使唤。
不过有很多的庶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人上人,与嫡子平起平坐。但是大多数的庶子一生过得很可怜。即使是长子也没有用。
清朝有一位名臣,乾隆时期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是家中的庶子,母亲是父亲尹泰的小妾。尹继善后来考中进士,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现实做到了江苏巡抚,后来是两江总督。即使如此,他的母亲在家中仍然是穿着奴婢穿的青衣布裙,站着伺候丈夫和正妻,而且经常受气。
儿子做了大官后,地位很高,回到家,她还需要伺候儿子。这让尹继善很痛苦。后来乾隆皇帝知道后,将尹继善的母亲封为了诰命夫人,和正妻地位一样,并且批准尹继善带着母亲去上任。最后,尹继善的母亲由儿子尹继善奉养善终。

肥嘘子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状况,即妻妾众多。但这并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实际上这只是有权有势男子的特权,但也并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个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谓一妻就是只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并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时候就是直接抬进家中,因为本质上来说妾还是奴婢,只不过比正儿八经的奴婢高级一些,不管多么受男主人的宠爱,还是不能改变妾是奴婢的这个事实,只能让她享受到的权力多一点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认了的,是掌管中馈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对妾室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贵的。在讲求孝道和礼仪的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贵和低贱的区分是相当明显的。而她们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样的。
正妻生下的儿子是嫡子,女儿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儿子就是庶子,女儿就是庶女。嫡庶之别是很难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以及庶子的区分。
简单来说,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长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是男主人的第几个儿子,都是嫡长子。嫡长子有家业甚至爵位的继承权,而皇室从西周开始到清朝之前实行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能够长大并且没有犯错,就会成为太子,进而成为下一任皇帝。不过帝王家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嫡长子从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并不是特别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儿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嫔,即便是贵妃的儿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继室,则继室的儿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儿子想从庶子变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妃嫔成为皇后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这里举皇室的几个例子来形象的说明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隋文帝杨坚只有嫡子,独孤迦罗生下的五个儿子都是嫡子,嫡长子就是杨勇,而杨广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杨勇最初就被立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终还是被杨广夺去了太子之位。与这个情况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李渊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余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在最初被立为太子,最终被嫡次子李世民抢得了先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顺理成章做了太子接着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长孙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个都是庶子,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但后期他和嫡次子李泰争权,最终两败俱伤,之后嫡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比较仁弱,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并没有付诸行动,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这个身份已经注定了他无缘于太子之位。
在上面这几个例子中,杨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长子又是长子。再来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李治有八个儿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个儿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长子,也是长子。王皇后被废之后,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为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是嫡长子。
一开始李治因为无嫡子,因此庶长子李忠被立为太子,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为嫡长子,李忠被废,李弘成为新的太子。

小兔他妈
因为封建家族的权势,地位,财产,人脉等由第一继承人继承大半以上,因此,古代对第一继承人的认定十分严格。他们的继承顺序是: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等以此类推。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他们的地位高于所有的姬妾等所生的庶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所生,是嫡子,他在贾母等人眼中就是“心肝”“宝贝”,“凤凰蛋”。
贾环是赵姨娘所生,是庶子,不但福利的主子们看他不起,就算芳官,麝月,莺儿,金钏等丫头也看不起他。贾政死后,顶多也就一所宅院,几处庄田而已
长子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而不论其生母是谁。长子又分嫡长子和庶长子。嫡长子的生母是嫡室正妻,如贾珠就是贾政的嫡长子。庶长子的生母是姬妾等。如果尤二姐能生下那个儿子,就是贾琏的庶长子。
过去有立嫡立长的说法,因此嫡长子的地位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正妻的权益,有规矩的家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儿子之前,不允许妾,通房等人怀孕。但尽管如此,为了家族繁盛,庶长子也是频频出现,甚至因为年龄的关系,智商与情商比较高,风头抢过了嫡子,出现许多的嫡庶之争。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争越厉害。特别是皇家,因为有“天下”这一块世上最大的饼,宫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更是花样百出。甚至影响到了朝堂,宫妃的家族。

hellomissn
区别在于古代人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度,既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有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行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质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比喻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必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其实古代婚娶制度比现代还严厉,现代有钱人,娶一妻却有明的或暗的包二奶何止一二个。就广东而言,只要有钱家有原配妻子,还包二奶,如果二奶生了儿子,男方家族可认可上家谱正式成为家庭成员。我们当地有一位田姓女孩,在广东个大酒店打工,因女孩长得标致漂亮有能力,两人相爱成了名符其实的伴侣。首先受到大老婆的干涉,男方甩了3OO万在湖北武汉租房做服装生意,男方每周坐飞机到武汉小住,一来二往,女方生了一对龙凤胎,男方家族接回家正式入族上谱,成为家族合法之人。在古代而言,这位田姓女孩的就是庶长子。
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生继承)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吃亏的。

疾风时辰
长子:男人的第一个儿子。嫡子:男人正室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男人正室所生的长子。
在古代,一个男子是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之间的纷争,比如男子死后家中财产的继承问题。
先来说下长子吧,长子就是男子拥有的第一个儿子。第一个孩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男子娶的正妻,也叫做正房,由她们所生的长子便是嫡长子,这也就是说嫡长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家中出生的第一个孩子,2必须由正妻所生。此外,凡是由正妻所生的男孩子都可被称为嫡子。所以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就是身份上的不同。
在古代,身份就象征着地位,嫡子和长子相比的话,还会是嫡子更胜一筹,因为嫡子不仅代表的是正房之子,还有的是他母亲背后的势力。一般来说身份尊贵的大户人家的小姐都不会屈尊做妾,妾室其实是有低人一等的含义的,在家中要被主母所管制,在外交际时也只会和同样做妾的人来往,因为正室对此是瞧不上的。不过如果庶子成为长子的话还是要好过其他庶子的,毕竟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嫡长子的话,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的优点,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地位更是不同凡响。总的来说它们的顺序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再者,在他们父亲去世以后,会进行财产的分割,这时候嫡子就占有了很大的优势,按照传统来看,他们父亲生前的爵位官职都是要就给嫡子进行传承的,如果这户人家中有嫡长子的话会是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就是由嫡子继承,长子虽然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但是庶子所以没有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在财产划分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优势。家中有多个嫡子的话,就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嫡子继承。
在这里我所说的嫡长子是广义上的解释,其实嫡长子也可以理解为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古代,嫡庶之分的区别要大于长子,也就是说相比之下嫡子比庶长子更加尊贵。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浅了。嫡子,庶子,长子的区别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像清朝时期顺治,雍正,乾隆,康熙等均不是嫡长子,也不是长子却依然继承了皇位。还有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后改变自己生母是谁的事实。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能力继承家族财产,就无关乎是嫡子还是庶子,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实力颠覆现状。

流水小桥
所谓嫡子、庶子,实际上是相对于生母的地位而言的。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是因为妻妾地位上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儿子的嫡庶之别。
所谓嫡子指的是妻生之子,而庶子指的是妾或者外室(即没有正式纳进门、没有名分的妾)所生之子。所谓长子,指的是男性主人的第一个儿子,不论生母的地位。如果长子为妾或者外室所生,则被称为庶长子。而妻生的第一子,无论行几,都被称为嫡长子。换句话说,所谓嫡长子、嫡次子、嫡几子,仅仅是针对妻生之子而言的,是嫡子的排行,不论其在所有儿子中的齿序行几。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因为其母曹氏的身份是汉高祖微时“外妇”。因此,虽然年长于汉惠帝刘盈,但他却只是庶长子。而汉惠帝虽然行二,因为是汉高祖原配吕后所生,却是嫡长子。再举个例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行九,因为是唐太宗原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因此又是唐太宗的嫡三子,其宗法地位远在其他诸多庶出的兄长之上。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平常人家而言,老爷子去世之后,只有嫡子才有参与分家的资格,而庶子是没有资格的。庶子充其量只能在老爷子活着时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或者由继承老爷子地位的嫡子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在参与分家的嫡子中,同样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以嫡长子最为优先,通常情况下祖宅、祖产是要划归嫡长子名下的。如果是在贵族和帝王之家,还涉及到爵位和皇位的继承问题,在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通常承袭爵位或者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嫡长子,即便是嫡次子也没有资格。当然,诸如清朝之类的朝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爵位的承袭和皇位的继承,通常情况下还是嫡子优先的。例如清世宗的铁杆十三弟怡贤亲王胤祥,他的怡亲王爵位承袭者弘晓和宁郡王爵位受封者弘皎,皆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所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弘晓实际上齿序在弘皎之后,也就是说,怡亲王爵位的承袭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齿序靠后的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爵位。但是,无论怎么说,承袭者都是嫡子,而不是庶子。
除了嫡庶之间的差别,嫡子之间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别的。这就涉及到嫡妻、继妻和平妻的问题。所谓嫡妻,即通常所说的原配。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地位无人能够挑战。因此,中国古代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只要原配皇后有儿子,通常其中最年长者都会被册立为皇太子,特例除外。
所谓继妻,指的是嫡妻去世或者被休(帝王之家即废后)之后,男性主人续娶之妻。其地位同样是妻,待遇也与嫡妻基本相同。当然,如果与原配嫡妻同时出现,继妻仍然要排在原配嫡妻之后,这种情况主要涉及祭祀、丧葬等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继室在原配灵前执妾礼”,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但大致是这么个情况,而继妻所生之子同样是被视为嫡子的。继妻通常是明媒正娶之门当户对之女,而帝王之家则存在不少侧室扶正者。当然,民间也存在这类情况,但相对较少,因为民间很多侧室多为出身低微者、甚至不乏娼妓出身者,而帝王之家则不同,很多侧室同样出身官宦、贵族之家。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侧室未扶正之前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这种情况历朝历代处理不同,商周时期,侧室扶正之前所生之子是被视为庶出的,这就是著名的帝辛(商纣王)之于胞兄微子启、微仲衍的嫡庶之别。后世多数王朝是将继妻扶正之前所生之子认同为嫡子的,但是其宗法地位在原配所生嫡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则采取了最为粗暴的方式,将原配与继妻所生之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而这正是明惠帝朱允炆跨越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嫡妻常氏所生之子朱允熥而继承皇位的法理依据所在。
此外,民间还存在平妻之说。所谓平妻,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大”。最初的平妻是指商人长期外出经商时所娶的外室。清朝中期之后,逐渐演变为“兼祧”婚制的特殊形势。兄弟中有一房绝嗣,其余一房兄弟之子兼祧两房、甚至多房。这个儿子可以娶平妻,平妻所生之子名义上属于不同的房头之后,而平妻理论上也属于妯娌关系。例如清废帝溥仪,他的身份就是过继给堂大爷清穆宗(同治)为嗣子,兼祧亲大爷(名义上的堂大爷)清德宗(光绪)。如果是在民间,他这种情况是可以娶平妻的,平妻所生之子,一支为清穆宗之后,一支为清德宗之后。但是,溥仪生在帝王之家,皇位正统只有一个,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更何况,溥仪根本没有子嗣。这里仅仅是以溥仪作为一个例子而已,切勿深究。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平妻又演变出了另一种形式。即所纳之妾因为出身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委身为妾,因而作出变通,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进门,名义上为妻,实际上还是妾。梅兰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就是这种地位,因为福女士是旗人出身,女方家长不同意其以妾的身份进门,因此,梅先生最终采取了变通的方式,在争得原配王明华女士同意之后,以平妻的形式将福女士娶进了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纳妾还是娶平妻,理论上都是必须争得原配夫人同意的。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实际上,即便是原配嫡妻,相对于男性主人,也仅仅是从属地位而已。再说回原话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理论上也属于嫡子,兼祧婚制分属两房,不存在矛盾。晚清、民国时期变通的平妻所生之子理论上仍属于嫡子,也同样拥有继承权。但是,地位要排在原配所生嫡子之后。当然,最重要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糖糖chica
古代所说的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如果是正夫人所生,就叫嫡长子,如果是妾所生,就叫庶长子。总之,凡是正室所生就是嫡子,其它侧室所生就是庶子,也叫庶出。

进击的兔子
长子,顾名思义,长,年龄最大,子,儿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称为长子,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家,第一个儿子称为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汉朝做的最好,大多是传位嫡子的。但这里面又分嫡长子和庶长子,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主人可以同时有很多个女人,皇帝也一样,可能小妾或者妃嫔先生了儿子,这属于庶长子,而正妻或皇后不管时间先后,生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嫡长子。
古代社庶子有财产权,但分配权在嫡长子手里。而正妻或皇后再生的第二个、第三个儿子,这属于嫡子,“嫡”分为女和啇,在商朝的意思是被选中的女子,意为正妻,所以正妻或皇后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嫡长子,后面不管生多少个儿子,这属于嫡子。
宋朝的嫡长子制,执行的也不严格。古代宗法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意思是家产或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历朝历代只是作为个依据,是否按照制度执行,看男主人的意思和当时的情况,古代皇位真正由嫡长子继承的,少之又少,汉元帝刘奭、明宣宗朱瞻基、道光皇帝等等。
少数民族政权,像金、元、清,并未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种情况要说明一下,有些男主人有几任正妻的,皇帝有几任皇后的,三种,原配、继妻、晋妻,这三种正妻或皇后生的都是嫡子,但原配的是嫡长子,理论上享有宗祧优先权,继妻的次之,晋妻的第三,再就是庶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