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ayida
长子即所有儿子中最大的一个(妻妾所出都可以
嫡子即正妻平妻(就像二女侍一夫两个都是妻)继室扶妻所生之子
嫡长子就是所有嫡子中最大的一个
在所有嫡子中正妻之子高于平妻高于继室高于扶正但是平妻和继室扶正不会同时出现,

麒麟山庄外
长子就是大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里面最大的那个。言简意赅。

秋月云天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我以电视剧知否里面的人物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长子就是家中的大儿子。如果是正妻所生,他就是嫡长子,他身上寄托着家族的期望和未来,是儿子辈中地位最高的。如果是小妾所生,那就和其他的小妾所生的庶子没有多大的区别。
知否中的盛长柏,就是盛家的嫡长子,他不光占了天时(老大),而且人品方正,才华出众,又很争气,初试即考中了皇榜。所以是典型的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身的嫡长子,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盛长柏!
知否中墨兰嫁给了永昌伯爵府的嫡子梁晗。梁晗是永昌伯爵府的大娘子(正妻)的小儿子。只要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嫡子,不论老几。永昌伯爵府共有四子,最大的儿子就是梁家长子,但是梁家长子并非正妻所生,是妾所生,是庶长子。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主要在地位和权利上。嫡长子是府邸的代言人,他将来是要继承家族荣誉和地位的。其次是嫡子,如果嫡长子早逝或者太不成器,那么官爵将由其他嫡子继承。比如顾廷烨就是在顾家嫡长子顾廷煜故去后,继承了顾家的侯位。至于庶长子,他和其他的庶子一样的身份和地位。永昌伯爵府的爵位就没有传给那个庶长子,而是传给了梁晗一母同胞的哥哥。
这就是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mrj90315
嫡子是嫡子,长子是长子,只有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才是嫡长子。
自从西周却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后续王朝都沿用了下来,对今天都有痕迹存在;只有正妻生的娃,不是嫡子,就是嫡女。嫡子们的继承权始终大于庶出的娃们,无论庶出的娃多年长。也就是说,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庶子对于嫡子是没有竞争力的。
而在嫡子当中,如果有一、二、三……,那就根据嫡子的长幼排序,继承权依次降低。
而在庶子当中,同样是根据长幼确定继承权的。
当正妻生的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那这个娃的继承权是无敌的;其他的弟弟们,无论嫡子还是庶子,莫能与之争峰。
如果有嫡子也有庶子,嫡子在前,庶子在后;然后再依据长幼确定继承权的先后。
如果没有嫡子,全是庶子,那没什么好说的,根据长幼定继承权。
一句话,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先划分嫡庶,再确定长幼。
明朝的皇位继承很能体现嫡长子继承制,至于那些庶子做了皇帝后,把自己的母亲追封为皇太后的行为,并不能影响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就不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
对于立长还是立贤,各有优缺点;在今天这个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不再是继承权的主要标准,只能算是其中参考的一项。

小予yulo
我们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或者说夫人),但可以有几个妾,妻子的地位是仅次于丈夫的,而妾的地位远低于夫人的,古代一般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基本都是家世比较好的,而妾就不讲究了。
我们来看看妾的古意,根据尚书与周礼注,地位低下卑贱者,男称臣而女称妾,战国策也说,在战争中流亡的,也是男称人臣,女称妾,根据说文解字,妾即为有罪女子,所以妾的地位远不如妻的地位。
子凭母贵,那么妾所生的儿子相比妻所生的儿子,那自然也是远远不如的,妻所生的称为嫡子,其中最大的那个叫嫡长子,第二个叫做嫡次子,而妾所生的儿子叫做庶子,如果这个儿子,刚好是夫的长子的话,那么就是叫庶长子。
以刘邦的儿子为例,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是曹氏所生,所以是庶长子,而刘盈是刘邦的第二个儿子,是妻吕后所生,是嫡子,更是嫡长子,刘邦死后,是由嫡长子刘盈继位的,不过他对刘肥也不错,封了他做齐王。
三国时期的袁术和袁绍,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生父是袁逢,袁术是嫡次子,因为嫡长子是袁基,而袁绍是庶长子,正因为如此,袁术十分看不起袁绍,更为袁绍成为盟主感到十分的不满,所以两人的关系极差,如果两人联手,那么三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另外有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一个夫只有一个妻,但是妻子可能会过世,那么这个夫就可能迎娶新的妻,或者将原来的妾扶成妻,那么一夫前后会有多个妻,那么新妻的儿子也为嫡子,而且前面的妻的嫡子是要胜过后面妻的嫡子的。
不过,如果前面的妻是被废黜的话,那么嫡子就会变成庶子,是不如后面妻的嫡子的,比如刘秀的两个皇后郭圣通与阴丽华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妾在成为妻之前生的儿子是嫡子,还是庶子,有人认为根据微子启与纣王的例子来说明,是嫡是庶得看这个妾此时的身份,所以纣王与微子启虽然是同母,但纣王是其母成为妻之后所生,所以得以继位的。

十三月
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制度之一,是家庭的权利、爵位和财物由嫡长子继承,特别是权利的继承,这也是中国奴隶、封建制度权利得以正常交接最基本的制度,因为它有很清楚的认定,不同于立贤,因为贤能是主观的认定,没有一个评定的界限,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古代很多嫡长子都没有继承皇位或者王位,但大多数原则还是这样,废掉嫡长子继承权是很难的。
人们所说的古人都是三妻四妾,其实古代制度一直是一妻多妾制,都只有一个正妻,当然有时候也有平妻。在古代因为嫡长子地位是最好的,其他儿子哪怕是他的哥哥,都要对他行礼,并且庶子好多时候不是由自己生母扶养,而是由嫡母扶养,叫嫡母目前,而叫生母姨娘。
长子:这个很好理解,他是一个家庭的第一个儿子,如果不是正妻所生,那就是长子(庶子),比如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汉景帝的儿子刘荣,古代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因为汉景帝皇后无子,那就没有嫡子,就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废掉太子刘荣,先立的王夫人为皇后,才立的十子刘彻为太子,子凭母贵,这时候刘彻就是嫡子,汉景帝其他儿子就是庶子
嫡子:这个很好理解,正妻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比如国家的皇后生的儿子才是嫡子,嫡子相对其他庶子,地位比较高,比较尊贵是因为自己母亲,但他如何不是嫡长子,那也没有对父亲权利的继承权,其他的都是庶子。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不一定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对家族的爵位、权利及财物是第一继承人,想废除这个嫡子就是皇帝也很难,比如说汉高祖刘备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而废掉嫡长子太子刘盈(二子),几乎所有的臣子都反对,直到吕后找到商山四皓,刘邦知道刘盈羽翼丰满,没办法废掉了。这也是李世民虽然功劳很大,但无法立为太子的原因,只能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康熙时的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后依然有支持者的原因。
可以说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权利过度的一个根本制度,除了嫡长子,其余的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对父亲的爵位无继承权,中国古代一般会把其余的儿子封到别的地方,比如皇帝由太子继承,其余封王、侯,而王侯的继承也是如此。此时嫡长子相对庶子就是大宗,其他儿子就是小宗,而其他庶子到了自己的封地,他也是这个封地的大宗。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当时一妻多妾制度下,儿子会生很多,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的矛盾和冲突。

小游人
主要是身份地位的不同,继承上一辈的基业顺序不同。不过兄弟之间,谁先生下谁是大哥,第二个是二哥。然后,老三、老四继续排下去,这个是不变的。
不过继承基业上基本都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男子之间的身份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说:一个男人可以有很多媳妇,但是大媳妇只有一个,即正妻。女人的身份与孩子的身份是相辅相成的。
男主人与正妻生的孩子都是嫡子,嫡子中第一个出生的叫嫡长子。
男主人与妾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庶子中第一个出生的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的第一个男孩是刘肥,曹氏所生,但并非是嫡长子。因为刘邦没有把曹氏立为皇后,皇后是吕雉。因为吕雉是刘邦明媒正娶的,所以只能立吕雉为后。所以,刘邦与吕雉的孩子刘盈就是嫡长子,刘邦与吕雉的其他孩子是嫡子,刘邦与曹氏的孩子刘肥是庶长子,刘邦与其他妾姬(比如薄姬、戚夫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包括刘恒,刘如意等。
所以汉高祖刘邦之后只能是汉惠帝刘盈。
不过对于现在来说,身份地位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继承顺序却变了。发生改变的事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太子(嫡长子)李建成、嫡子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在这段时间之前,大家都遵循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直至李世民,全变啦。虽然李世民也是遵循嫡长子制度,但是老子得位不正,小子就会学,他们认识到皇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夺取,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啦。在李世民之后各朝各代皇子们之间的争强斗狠,你死我活,血雨成风。
结论:区别就是身份地位不同,继承基业的顺序不同。

米线儿713
前言:众所周知,三妻四妾是古代富贵人家和官员家里很正常,生母家族地位不同导致孩子地位长子、嫡子、庶子、嫡长子等,封建社会所谓的“子以母贵”。正妻生的孩子自然是嫡子,妾生或更低丫鬟(陪嫁丫头)生的庶子,地位有巨大差别。还有一种,如果儿子发展的好,特别是庶子,登基明代崇祯皇帝、清代康熙爷、雍正爷、嘉庆爷都是母以子贵的代表。
1长子:家里序列排行第一的儿子,可能是妾生、同房丫头或丫鬟生的,不一定是妻子。比如东汉末年袁绍(丫鬟生的,长子)、比如清初皇太极八大铁帽子王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也是长子,康熙九王多夺嫡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也是长子,不过都不是庶出长子,不是皇帝皇后(正妻)生的。
2嫡子:由当家主母所生的儿子才可以称为嫡子,主母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称为嫡长子,第二个儿子就称为嫡次子。比如隋炀帝杨广嫡次子,干掉大哥杨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嫡次子干掉嫡长子建成太子等。中原地区分家产的时候,如果嫡长子康健的话,那么大部分的房产、资产都是要留给嫡长子,由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家中的长子是由其他的妾所生,虽然是嫡长子大,但是也只能称为庶子。蒙古族(托雷监国)、女真族(清初多尔衮三兄弟继承两黄旗家产)等。
3嫡长子:不一定家族长子,但是正妻主母生的第一个孩子。比如都东汉末年袁术(妻子生的,袁术看不上同父异母的袁绍,因为丫鬟生的)。汉族中原王朝地区嫡子继承财产和权力一般多余庶子,一般庶子是没有资格参与。比如清代唯一嫡长子继承皇位的道光皇帝,清代是少数民族满洲族(女真族)建立,继承制度不同中原汉族。历史许多世袭爵位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就是庶长子继位。另外,老北京话“丫”有第二三人称的意思和贬义骂人和看不上的意思最早,旧社会丫头(丫鬟)生的孩子,也就是野种,不是明媒正娶的。当然,现在越来越活用“丫”。
结语:欢迎各位看官一起讨论斧正,留下有趣的思想,提升我这简单的皮囊的见解。

蛋蛋妞
母系氏族的影子——嫡长子继承制
人类最早是母系社会,而后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但直到商朝,妇女都有着不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祭祀方面,女性和男性都会被放在宗庙之中接受后人的祭祀!此外中国第一位女性元帅——妇好,也出现在商朝。要知道妇好可不是女将军,而是指挥将军的女元帅,后世相似的女性也只有小说虚构的穆桂英了。
正是由于女性地位的重要,才会有嫡长子继承制,最开始这种制度是子凭母贵,但到了周代,由于女性地位的急剧下降,才变成后来我们常说的“母凭子贵”。
从字面上理解,长子就是所有儿子中最为年长的,这里既然没有在前面著名嫡庶,那就是都有可能。
嫡子,故名自已就是正妻所生之子,嫡长子则为正妻所生孩子中最年长的那一位。

639F4
中国古代有嫡长子继承制,这让很多人闹不清,在中国古代到底哪个孩子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什么是嫡子,什么是长子,什么又是嫡长子?
中国古代实行的婚姻制度,其实也是一夫一妻制,不过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般而言,正妻所生的大儿子是老爹遗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
那么正妻还会生下其他的孩子,没有了长子的身份,但还都是嫡子。
小妾们的孩子就叫做庶子。 如果小妾的儿子是老大呢?那样的话就叫做长子,不会有"嫡"字。
小妾的孩子永远不会被称作嫡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身份地位却差了很多。
如果小妾的儿子是老大,正妻有两个孩子,分别是老二和老三,那么嫡长子的身份还是老二的。
举个例子:
王小明的爸爸有一妻一妾,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
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大华,是三个孩子里的老大。那么大华的身份就是长子,只能叫做庶长子。
妻生了两个孩子,分别是老二二华和老三王小明。那么二华就是嫡长子(正妻的大儿子),王小明只是嫡子。
这样说,应该很清楚了吧。

purple_i
一
这就涉及到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设计问题了。现代社会基本上都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基层单位的组织,在历史上是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个家族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那么这个家族里谁说了算。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上是这样确认的,就是由嫡长子在承担起家族的管理。
最明显的例子比如明朝的皇权继承制度,朱元璋创立了明朝,朱元璋有很多老婆,但只有一个皇后,其他的只能算小老婆,官方的称呼叫妃子。
因此朱元璋就让自己马皇后的大儿子朱标来接班,立朱标为太子。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就让朱彪的儿子朱允炆来接班,也就是长房长孙。
二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推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具体的说就是一个正妻加多妾制。但有的女人没有生育能力。就算有生育能力,也不一定会比别的女子早生。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家中的妻子可能生的儿子没有妾生的早。这时候妾生的儿子就会是长子。但只有妻子生的儿子才是嫡子,妻子生的大儿子才是嫡长子。
在继承顺序上,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庞大的家业。在三国时期就有比较明显的例子,袁术和袁绍是兄弟两个,但他们是同父异母。袁术是正妻所生,袁绍是小老婆生的。
这就导致了两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袁术继承了冤家的财产和地盘儿,他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小老婆生的袁绍。当然袁绍的个人能力比袁术要强得多,他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河北四郡的地盘儿。
三
不要以为生在中国的古代就倒霉了,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就算不是嫡子,在家族中还是能得到正常的奉养的。如果是在欧洲,就比较麻烦。
欧洲中世纪推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族的全部财产和庄园。其他的儿子就比较悲惨,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为了能够生活过的舒服,就去娶其他家族的寡妇。但别人家的寡妇也没那么多,很多人只能靠自己去打拼。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蒋介石的父亲是一个盐商,但他的母亲王采玉却是个小老婆。因此当蒋介石的父亲去世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就霸占了家族的大部分家产。蒋介石母子这生活虽然不寒酸,也并不是特别富足。
嫡子和嫡长子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只是出生的顺序不同。长子和嫡子有可能是同一个身份,但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身份,那时候就只能说是同父异母。

顽图imppic
上古时期对嫡庶之分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血统的纯正和高贵,也影响到是否能从互为婚姻的家族中得到多少支持,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周公像 图片来自网络
嫡庶之分我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始于周朝。当周朝未灭商之前,这只是周族内部的一种族长的传递制度。商人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度;而周人奉行的是父死子继制度,这种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传递的次序。
古者诸侯一娶九女,后来又变成了一娶十二女,生的儿子一大堆,要是不明确这其中的继承制度,那肯定会乱套。为此,周族灭商建立周朝后,由周公旦领衔,建立了一整套的王位传递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度。
诸侯乃至周王虽然娶得女人挺多,但是王后仅能有一位,这位王后生下的儿子如果是老大,那他就是嫡长子,如果王后生了好几个儿子,那就是嫡次子、嫡三子等,统称为嫡子。
如果诸侯的其他女人生了儿子中的老大,那就被称为庶长子,那么,如果来区分他呢?周公早就给你想好了。
如果是嫡出,那么老大就被称为伯某,如周文王的长子名字叫伯邑考,这是古人的一种叫法,现代人可能听不明白。让我来分解一下。伯邑考:周氏,姬姓,名考,字伯邑。如果是庶长子,则称呼就要发生变化,把“伯”字变成“孟”字。如孔子的哥哥就是庶出,所以叫做孟皮。
这个制度男女通用。如我们熟知的孟姜女,其实并不姓孟,而是老姜家小老婆生的大闺女。
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嫡子,庶长子就一定能够继承爵位吗?如果王后没有嫡子,那么,就要从诸侯其他儿子中挑选。这里面也有规则,并不是除了嫡子之外,就轮到庶长子继承了,而是要看母亲的等级。
在上古时候诸侯所娶的女人中,还有“媵”这一个群体存在。媵分为左右,按照古人以右为大的规则,先是看右媵有没有儿子,如果右媵没有儿子,那就从左媵的儿子中挑选,如果左媵也没有儿子,那就从右媵的侄女的儿子中挑选,以此类推,总能有生儿子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怎么侄女也出来了?这不是差了辈分吗?上古时期就是这样的,媵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娣,指的是正妻或者左右媵的妹妹,二是姪,指的是正妻或者左右媵的侄女,这个现象叫做“侄女从姑”。只不过后世的“侄女从姑”跟上古时期的不一样,而是姑姑和侄女嫁到了同一家,姑姑既是侄女的姑姑,也是他的婆母。如宋朝时陆游的妻子唐婉就是陆游母亲的侄女。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上古时期对嫡庶之分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血统的纯正和高贵,也影响到是否能从互为婚姻的家族中得到多少支持,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图片来自网络

henrycooper
一、古代的婚姻制度
1、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婚姻从蒙昧的乱婚,到走婚制度。
2、是炎帝、黄帝和蚩尤时代结束了母系氏族社会之后,便逐渐进入了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直到现在,清朝及之前一直都是可以一夫多妻制的。民国法律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成为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1950年后才真正是强制的一夫一妻制。
3、过去的一夫多妻也不是随意的。皇帝和国王往往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对民间也是有级别资格和财富资格的。一般平民百姓也就是一夫一妻,不少贫民和残疾人自然是光棍了。
三宫指正宫、东宫和西宫,称为娘娘。实际上,有的皇上不需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有的超过或严重超过这个数,达到了后宫三千佳丽的程度。
民间一般小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
二、为什么分长子、嫡子、嫡长子(一)、主要还是皇家继承权的确定和争夺问题。我观察过去的皇、王位继承问题一直困扰着皇家,传长不传幼成为了主流认识,目的在于避免皇家内部互相残杀。
1、尧舜禹时期是在皇族内找能者殚让的。当时黄帝的子孙后代很多,老一把手(当时的叫法多变,不叫皇上,从秦始皇后才叫皇上),在轩辕大帝的众子孙后代中寻找能者管理日常国务(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之后让位于此人。
当时的辈分较乱,比如尧比禹高一辈,舜比尧低几辈,比禹也低一二辈。可传位是尧传舜,舜传禹。
2、从禹子始传位只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夏商周就脱离了轩辕大帝的范围了,自己只传自己的子孙。而且,一直存在着传位于谁的争夺。也就逐渐分长子、嫡子和嫡长子。
3、秦始皇传幼而二代亡的事实,对后代帝王传位影响是很大的。后代的主流思维方法是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传嫡长。
可是,真正的实施结果,没有几个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传嫡长子尚未传位就早亡,紧接着传嫡长孙。最后还是让三子朱棣谋了权。
(二)、民间存在着掌家权(一家掌柜的)问题。
1、过去民间掌家的,大多数是嫡长子。
2、民间如果分家产,往往是嫡子占的平均份额比其他儿子多的多。
(三)、什么叫长子、嫡子和嫡长子
1、长子,是指一到几个妻子的儿子中最大的,妾的儿子没资格,叫庶子。
男子婚前与之后未成婚的女子所生儿子,也属于庶子。
2、嫡子,一般指丈夫与大老婆的儿子们。有的也扩大到其他正式妻子的儿子。
皇家的嫡子也就是三宫的儿子。当然,当正宫及东宫、西宫无子,或者是儿子少时,其他妃子及宫女争着将自己的儿子私下或过继给三宫娘娘。
3、嫡长子,就是嫡子中的最大的。

邵云
谢谢你的提问。
长子
长子是年龄最大的儿子。
长子不分嫡庶。谁大,谁就是长子。例如康熙的儿子胤褆是庶出,但是皇长子。
嫡子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所有的儿子,也称适子。
嫡在古代既有正宗的含义,也有继承的含义,所以有“立嫡”一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议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
嫡子只存在于古代宗法制度一夫多妻的情况下。妾室所生的所有儿子皆称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嫡长子
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若正妻只生了一个儿子,则不存在嫡长子之说,只称嫡子。
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云:“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嫡不以妾。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
所以嫡长子不分大小,即使庶出的儿子比嫡长子生得早,他依然是嫡长子。同时,无论是妻还是妾所生,第一个出生的儿子都是长子,庶出的长子若年长于嫡长子,为了与嫡长子区分,常称为庶长子,嫡长子称庶长子为哥,即庶兄。但家族地位上,嫡长子为尊,有继承权,是一家之主。
比较有名的庶长子就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他比嫡长子刘盈年长11岁,但没资格当皇帝。不过,刘肥封为齐王,其封地齐国是汉初最大的诸侯国。
庶长子只存在于庶出的儿子大于嫡长子的情况下,若嫡长子在整个辈分中年龄最大,即使妾生的儿子再多,也不存在庶长子一说。都是按大排行来排。
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所有庶子的地位,即使所有的嫡子比所有的庶子年龄都小。
为了突出妻在宗法制度中的地位,妾所生的子女通常也都归在妻的名下,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的探春,其生母是赵姨娘,但他称王夫人为娘,称生母为姨娘,包括舅舅也都是王夫人的兄弟。
若妻没有生子,则妾所生的儿子都要由妻来抚养,如同己出。秉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祧继承原则。

行!
长子就是大儿子,第一个出生的。不管排行第几,只要是正妻生的就是嫡子。嫡长子就结合前面两点,既是正妻生的又是家中老大(儿子中的,如果前面有个姐姐,他还是算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