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孤独的行者
首先这三者的母亲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嫡子和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长子的母亲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认可的。 之后在继承权上,首先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们只有在嫡长子去世后,然后嫡长孙又去世,才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否则永远没有继承的权力。 而对于长子来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除非是运气逆天,嫡子们和嫡孙们都去世了才有资格,而且还得保证他的母亲地位还要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 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最吃亏的,他能得到的东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长子少。反之嫡长子则是获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远远要比长子和嫡子的总和都要多。

源儿gaoyuan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皇家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是嫡子,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
长子是与侧室或小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

得财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我最近看了几部古装剧,其中就有关于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分,接下来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吧。
长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男人的第一个儿子称为长子。
嫡子:古时有嫡庶尊卑之分,一个男子娶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妾室所生的儿子称为庶子。
嫡长子:一个男子的正妻所生的儿子,而且还是这个男子的第一个儿子,在古时就称之为嫡长子。
在古时,只有正妻所生的嫡子才能继承家族企业,妾室所生的庶子只能得到一点点产业,然后等成年离开家族自生自灭。
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两位嫡子,但都不是长子,那么年长的那位嫡子就能够继承家族,小一点的那个虽然得到的比庶子多,但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如果长子是一个妾室所生,虽然他不能继承家族,但他做为一个家族的长子,他日后的生活也是比那些庶子要好的多,但比不上嫡子。
好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你能够搞清楚,如果还是没搞明白,那就多看几部宫斗剧,那你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毛伊辛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在封建时代,王室和达官贵人们的儿子地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王位或者是官位、爵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先介绍下“嫡子”与“庶子”“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对于皇室来说就是指皇后所生的儿子,不管是不是长子,其身份都是最为高贵的;
“庶子”指非正妻(皇后)的其他妾室(妃子)所生的儿子,就算是长子,身份也要更低一些。具体身份高低情况,和母亲的地位是相关的。
立子以贵不以长在涉及到父亲的位置或世袭爵位的继承时,身份高贵的才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嫡子才有资格继承,那怕庶子年龄更大甚至是长子都没得着。
如果没有嫡子或者嫡子死了,庶子才有机会继承。
立嫡以长不以贤如果正妻生了不止一个儿子,也就是嫡子不止一个,这个时候就要看年龄了,谁是老大(嫡长子),谁就继承父亲的位置或爵位。
就算老大是个傻子或蠢材,都要由他来继承,除非老大死了或者是犯了大错误被废了,后面的兄弟才有机会。
综合起来看就是,嫡长子地位最高,其他嫡子次之;长子如果非嫡子,年龄再大也只有靠边站。
keqizhen
长子这个非常好理解。长子就是一个家中第一个诞生的男子。长子也分为嫡长子和庶长子。所谓嫡长子就是有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就是嫡长子。而庶长子则是除正妻之外,如平妻、小妾、丫鬟等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是唯一的,很明确的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最大的儿子。但庶长子确实不定的。他可能是平妻所生的儿子,也可能是其他任何妻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庶长子。这里要说明一点,在某一些特殊时期,平妻和正妻的地位是相同的。只不过平妻比正妻地位稍低一些罢了。所以有些特殊时期平妻所生的儿子也可被称为嫡子。但多数时期从法律层面讲,平妻的地位还是妾一个等级的。
嫡子和嫡长子他们相同之处就是一奶同胞。都是由一个妈所生。不过按照古代家族地位来讲,嫡长子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嫡子的地位虽然也是家族核心成员,其地位也远在其他庶出子弟之上。但无论如何也是不如嫡长子的。当然了,这种继承制度也不是没有特例。比如某些时候家中正妻无子,而家中主人又没有更换正妻的打算。那么家族中继承人的位子就是有德者居之了。此时就没有什么嫡庶之分了,因为大家都是庶出子弟。当然了,庶出长子从某些方面来看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毕竟古代也遵循长幼有序这么一种说法。
还有一点,嫡庶之分并非永恒不变的。继承人的顺序多数时期也会伴随嫡庶转变而变化。比如历史上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就没有后代,所以丁夫人就一直抚养曹操的庶长子曹昂长大。曹昂本身曹操的庶妻刘氏所生。但刘氏去世较早,曹昂基本上就是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养大的。也正因为丁夫人把曹昂视如己出,所以曹操最开始的培养对象就是庶长子曹昂。当时曹操就是没有嫡子的。因为丁夫人没孩子嘛。后来因为曹昂救曹操而死,丁夫人气愤曹操并且离开了他。曹操苦劝无果后两人也算是离婚了。此时卞夫人成功上位为曹操的正妻,而卞夫人的长子曹丕则成为了曹操的嫡长子。并且最终继承了曹操的权位。如果曹昂没死的话,曹操的大位也轮不到曹丕。就连曹丕自己都当众说过“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这个皇帝。可见曹丕也明白嫡庶之分对于继承来说有多么重要。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下嫡庶之间的转变。“子凭母贵,子也可以凭母废”。东汉时期东海恭王刘疆就是一个例子。刘疆身为刘秀和他的皇后郭圣通的嫡长子,一出生也自然成为了刘秀的法定继承人。但后来因为刘秀厌恶郭圣通,他废了郭圣通,重新立了自己贫寒时期的发妻阴丽华为皇后。此时的刘疆虽然还是刘秀的嫡长子,东汉的合法第一继承人。但刘疆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有多么尴尬,自身有多么危险。所以刘疆审时度势向刘秀申请辞让太子之位。后来刘疆被封为东海王。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主动的退居藩王得到善终的太子。他的身份也从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而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则从庶出子变成了嫡长子,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twq
古代一夫多妻制度,男方可以娶一个正妻和无数个妾室。这就导致孩子们的等级排名。古代极其讲究尊卑之分,如果无视了尊卑那么就是自己的绝路。在古代,女子必须要遵从女德。就是不能抛头露面,不管干什么都必须要遵从父亲,丈夫,儿子的意见。就有了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这就导致女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像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乖乖的为夫家生育孩子。治理家庭,为丈夫纳妾,否则就是妒妇。丈夫就有权利将她休弃掉,因此女子在古代如果被休弃掉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孩子也是一样。在古代,最严重的就是上下等级之分。孩子在家也只能乖乖听从父亲的意见,不能反驳父亲否则就是不孝,不配为人子。那么孩子的等级是分为哪几类呢?一个嫡子,一个庶子。看似都是父亲的孩子,但是地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等级跟生母的地位是相挂钩的。生母地位越高,孩子地位就越高,如果生母的地位越低反之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古时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导致妻与妾的地位,十分明显才有了孩子们的嫡庶之别。
男方原配妻子所生下的孩子就是嫡子,拥有一定的权力。不必小心翼翼的讨好他人,只要好好听父亲的话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就不会被家族抛弃,而妾生子就是庶子。也算是家里的主子,但是一定不能和嫡子比。首先是双方地位不相等,根本比不了。而且庶子对于家族来说是可以抛弃的,甚至没有发言权和说话权。因此,还有长子之说。就是没有名分的妾室或者外室所生下的孩子,有是男性家庭里的第一个男孩子。因此是不论生母所处的地位,都会被称为庶长子,但是在古代多数情况下都是嫡长子的多。因为在男方成亲之时,可以有妾室但是第一个孩子必须是正妻所生的。多数女方家庭都会如此要求,所以在古代一般而言对于正妻的保障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只是针对普通人家,如果是皇室有的也是嫡庶之分。但多皇室数都是强者为尊,如果太子不够厉害是会被拉下马的。
所以在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首先是权力上就不平等。在一个庶子是没有办法继承家业的,只能自己奋斗出个事业。否则也就是个普通人,也为了生活而发愁。在大户人家或者一般家庭,长辈逝去只有嫡子可以继承家业,参加分家仪式的资格。而庶子有可能是长辈逝去前给留了一点家业,让分家另立门户自己去生活。同样,在嫡子较多的情况下依旧是长子优先。通常祖业一般都是归于长子名下,如果是王公贵族或者帝王家在有制度的条件下会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就算没有,有的也会如此遵守。但是不代表有了继承权,就不会再改变。毕竟权力和财产是每个人的追求,极有可能挺而走险也不是没有可能。
除了嫡庶的差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嫡妻、继妻和平妻的问题想必看过电视剧的人都有所了解吧。即使都是妻子,但是原配妻子的地位依旧是最高的。继妻的出现有两种,一种是嫡妻被休,还有一种是嫡妻去世。所以即使是继妻生下的孩子也是嫡子,但嫡子之间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他孩子根本没有办法与之相比。所以正宗嫡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挑战,所以别看都是妻子但差别十分明显。即使待遇什么都跟嫡妻一样,但是两人同时出现时,继妻还是排在嫡妻之后的。继妻有的是侧室扶正还有是明媒正娶。但是民间的侧室有的来历不是很好,所以历朝历代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平妻的出现就是在商人在外跑商,所养的的外室。直到清朝中期便演变成了“兼祧”的婚制,俗称两头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兄弟中有一房绝嗣了,那么其余一房的兄弟之子则兼祧两房甚至多房。所以这个儿子是可以娶平妻,而且每个妻子之子都属于不同的房头。理论上属于妯娌的关系,所以两个妻子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不分大小,不分尊卑。但是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平妻又演变成了其他形式。就是所纳之妾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委身为当妾。为此做出了变通,就是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进门,名义上为妻实际上还是妾。就相当于名义上好听,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无论是纳妾还是娶平妻,都必须要原配夫人的同意,否则是不过明路的。就相当于野妾,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在男权时代,只能看丈夫是否在意原配妻子。否则原配妻子有权决定的事就都变成理论了,毕竟原配妻子也只是男人的从属地位。只要男方在意,妻子才有真正的决定权。而平妻之子的地位,也是嫡子也拥有继承权,如果是兼祧婚制分属两房,那么就不存在矛盾。但是晚清、民国时期通过变通之法娶的平妻。理论再好也只是外面好听内里光,所以理论是嫡子但地位依旧在原配妻子所生的嫡子之后。也拥有继承权,至于继承多少就看男方的态度了。小编自己的感受就是古代好可怕,一旦当母亲的选错了人又成为了妾室,那么以后都没活路了。更倒霉的是古代都父母之命讲究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的婚事都是家人给做的主。反而小夫妻俩没有权力,这女的是最倒霉的。如果是正室还好,不连累孩子。如果妾室就完了自己都不是正式的主子,哪有权力说话啊!

山涧隐客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也叫“嫡妻”,与庶妻相反。我们先用汉高祖刘邦来举个例子:刘邦还是热血青年的时候与情妇曹氏,偷偷的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取名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刘邦的“长子”。由于刘邦当时没有娶曹氏为妻,所以,曹氏没有名分。他后来明媒正娶,光明正大的娶了吕后为妻子。所以,吕后就成了刘邦的正妻,而曹氏只属于偏房(妾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老婆。
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吕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盈,他就是嫡长子。不过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如果他再生一个儿子,就是嫡次子,然后以此类推。曹氏虽然给刘邦也生了第一个儿子,且比吕后还早。但是,曹氏与刘邦未婚生子,两人没有正式结婚,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的儿子叫庶子,刘肥也就是庶长子。
如果还不懂,我们再简短的说一下:在古代,某个男人,娶了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就称作“嫡子”,长子就是嫡长子。如果他再娶了一个老婆,那么这个老婆生的儿子就称作“庶子”,长子就是庶长子。所以,长子就是妻子或者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都叫“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嫡子当中的老大叫“嫡长子”。
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兄弟之间,因为争夺财产而自相残杀。到了周朝,周天子因为儿子众多,他不可能把天子之位传给所有的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就按照前朝宗法制,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就是把“一夫一妻”划归为“一夫一妻多妾”。也就是说,男人只能一个正妻,但是可以多个妾。正妻所生的儿子,被称作“嫡子”,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长子可以继承天子之位。如果,嫡长子死了,有儿子的就由嫡长孙继承。如果,嫡长子没有儿子, 就由嫡次子继承。如果,正妻只有一个嫡子,也没有孙子,那么就可以在庶子里面寻找继承人。按照顺序,最年长的庶长子继承。
比如刘邦的嫡子刘盈死后,按理说该庶长子刘肥继承,只是刘肥死在刘盈的前面,所以与皇帝之位擦肩而过。说白了,古代一夫多妻,就是害怕正妻没有儿子,断了后。所以,让妾室来弥补这一个空缺。古代皇帝都是这个样子,如果皇后没有生儿子。要么被废掉,要么从庶子当中领养一个作为继承人。在我国历史上,皇后没有儿子,一般逃避不了被废掉的命运。所以,做皇后没有儿子也很悲剧,不过很多朝代都不按套路出牌。皇后也有可能被废,庶子也可能成为嫡子。比如汉景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嫡长子是刘荣,刘荣本来做了太子,结果薄皇后被废,刘荣也跟着被废。王娡成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

tangFY
大家先看一下这张图。我们再来详细的说一下。
这就涉及到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设计问题了。现代社会基本上都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基层单位的组织,在历史上是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个家族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那么这个家族里谁说了算。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上是这样确认的,就是由嫡长子在承担起家族的管理。
最明显的例子比如明朝的皇权继承制度,朱元璋创立了明朝,朱元璋有很多老婆,但只有一个皇后,其他的只能算小老婆,官方的称呼叫妃子。
因此朱元璋就让自己马皇后的大儿子朱标来接班,立朱标为太子。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接班,也就是长房长孙。
二、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推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具体的说就是一个正妻加多妾制。但有的女人没有生育能力。就算有生育能力,也不一定会比别的女子早生。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家中的妻子可能生的儿子没有妾生的早。这时候妾生的儿子就会是长子。但只有妻子生的儿子才是嫡子,妻子生的大儿子才是嫡长子。
在继承顺序上,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庞大的家业。在三国时期就有比较明显的例子,袁术和袁绍是兄弟两个,但他们是同父异母。袁术是正妻所生,袁绍是小老婆生的。
这就导致了两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袁术继承了袁家的财产和地盘儿,他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小老婆生的袁绍。当然袁绍的个人能力比袁术要强得多,他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河北四郡的地盘儿。
三、
不要以为生在中国的古代就倒霉了,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就算不是嫡子,在家族中还是能得到正常的奉养的。如果是在欧洲,就比较麻烦。
欧洲中世纪推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族的全部财产和庄园。其他的儿子就比较悲惨,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为了能够生活过得舒服,就去娶其他家族的寡妇。但别人家的寡妇也没那么多,很多人只能靠自己去打拼。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蒋介石的父亲是一个盐商,但他的母亲王采玉却是个小老婆。因此当蒋介石的父亲去世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就霸占了家族的大部分家产。蒋介石母子这生活虽然不寒酸,也并不是特别富足。
嫡子和嫡长子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只是出生的顺序不同。长子和嫡子有可能是同一个身份,但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身份,那时候就只能说是同父异母。

紫嫣
古代讲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门当户对的古代,能做皇后!娘家不是开国功勋就是朝廷重臣。世家做主母的,一定也是世家的掌上明珠!背景相当的强大。不管有多少个老婆,主母(正妻)的地位相当的高,后院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正妻生的孩子都是嫡子,在这些嫡子中,老大才能叫做嫡长子。嫡长子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就是下任家住或帝皇。他的嫡长子的后代才叫嫡系。
举个例子,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朱允炆的同母兄弟才叫嫡系,其他姨娘的孩子都是庶子。朱棣的不管那个儿子,都是边缘化的那种。所以朱标—朱允炆—朱允炆的嫡长子才是正统。所以朱元璋在朱标死后,传位给朱允炆是有一定的法理依据的。
正妻以外的都是庶子。一般娘家没有什么背景,念两年书,直接给家族看店铺。
古代要保持嫡系,除非一代代下来,你一直都是嫡长子一脉。要么直接夺权,由你来定嫡系。

言研
在古代之所以会出现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原因就是进入了父系社会,以男子为尊,可以娶多个女子,而又在这娶的众多女子当中因为地位的划分才出现了嫡庶之分。
而这些女子的地位划分为妻妾区别,妻子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妾的地位,甚至有生杀大权。
长子:顾名思义第一个年长的儿子,但是需要注意的这是妾室所生,也叫作庶长子。
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
嫡长子:不参与所有儿子的排序,只是在嫡子中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
同时促使嫡庶之分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嫡庶之分最早的萌芽可以说是出现在夏朝就有了,对于家族权力和财富的继承最为突出表现在对于王位的继承上,夏朝时期采用的是父死子继制度,但是并未明确孩子之间的嫡庶之分,到了商朝时期,前半叶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度,到了后半期采用的就是有父死子继嫡庶之分的萌芽了,而到了周朝,可以说是进一步完善了继承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而使得继承人的身份也变得更加有法律性正统性。
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主要应用于宗祧继承中,在奴隶制时代,属于家国一体,因此宗祧继承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最主要体现在周天子分封其弟弟们为诸侯中,也就是只有嫡长子才可以继承王位,其他的孩子只能继承担任诸侯,而诸侯的嫡长子才可以继承诸侯位。
权益方面:嫡子的权益普遍比庶子的权益要高,但是在嫡子中又以嫡长子的权益最高,对于各种权益的优先权最高。只有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且顺位继承也有所区分。
对于嫡子,嫡长子和庶子的区分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其实质上是对于妻的地位的确定来划分的,也就是子凭母贵。
在妻的划分中,有正妻,继妻,平妻三种情况
正妻:正妻就是元配,也就是第一任老婆,是当家主母,地位很高,权益很大,而且一般情况下其母族家庭势力也很强,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且身份一般是嫡女,从而保证贵族之间的强强联合,互相帮助的目的。亦或者女方势力强势,男方相对弱小,庶女嫁过来也可以担当主母正妻,毕竟身份相对来说贵重。也因此,所生的子女都是嫡子女身份,天然享有优先权。
继妻:也就是假如第一任妻子去世或者离婚,第二任妻子就是称为继妻,同时这时候嫡子之间就有所区分了,第一任妻子的孩子时正嫡,继妻的孩子也是嫡子,但是其优先权益依然比正嫡要弱,主要是为了明确宗室礼法,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平妻:地位类似于妾,只比妾要高一些,平妻这一说法多出在商贾之家,像世家大族中时绝对不允许平妻出现的。若是平妻出现就乱了嫡庶尊卑,是家族败落的开始。古时候商人在多个地方置办产业做买卖,得找靠的住的人去管理,若说靠谱的就是自己的枕边人了,可是又不能让形同奴婢的小妾去管理,这个时候平妻就出现了,商人多娶一个妻子来帮助自己管理产业,平妻所生的孩子也是嫡子,称谓平嫡。权益要比正嫡的弱。
对于嫡子的确定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其母亲原是妾室,后被扶正,成为正妻,那么在妾室时生的孩子依然是庶子,成为正妻后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即使是一母同胞也不例外,主要是为了克制出现尊卑错位的情况,最具有典型的就是商纣王了。商纣王同母三兄弟,他是最小。其母在生育两个哥哥时尚且是商王的妾,因此他的两个哥哥是庶子的身份。但生育商纣王时前晋升为王后,商纣王的身份就是嫡子身份从而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之所以出现嫡庶之分,多适用于家境殷实以及有一定权利的贵族阶层,他们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减少家族子嗣之间的互相倾轧,减少内耗,从一出生之时就明确主次,从而来减少在以后家族权益的纷争,也是一种维护纲纪礼常的手段,尤其最突出作用于帝王家庭,是选择后世之君的重要评判,但是也因此会发生骨肉相残事件,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以嫡次子身份玄武门之变屠戮同胞兄弟,以及隋炀帝杨广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等等。对于家境贫寒之人,嫡庶之分也有但是不重要,报团取暖,活下来生活更好才是最重要。
相比于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再存在嫡庶之分,都具有同等的法律继承权,但是依然会因为父母的偏爱出现一定的厚此薄彼情形。
总结开来:
拥有妻的名分后所生的孩子都是嫡子,正妻的嫡子权益最大,其中嫡长子最为重要,有承担一家家主的责任。
没有妻名分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权益相对于嫡子来说要低很多。
(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淡淡微笑
长子就是男主人的最大的儿子。
嫡子就是男主人与正房(正妻)生的儿子。男主人与其他偏房、小妾、丫鬟生的都叫庶子。
嫡长子就是嫡子中最大的那个。
因此,长子可能是嫡子,也可能是庶子。

风随南寒
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室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大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

紫月亮
长子就是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原配所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原配生的第一个儿子

林皚皚
长子是指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明媒正娶得正妻所生得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中国从西周开始实行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王朝,一个家族,有了领导者,还必须有继承人,才能长期稳固。所以很多君王会认义子,以便自己没有继承人,自己的势力依旧可以团结。
刘备早年就因为没有继承人而认寇封为义子,就是刘封,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刘封下场就比较惨了。相比之下,像郭威,柴荣,赵匡胤三个人之间就是义父义子继承制。
嫡长子权利比较特殊,从一出生开始就被作为未来继承人开始培养,所以尽管皇帝对此有所不满,只要太子无大错,就很难废除掉。西汉时刘邦想废除太子刘盈,就因为所有功臣集团一致反对而不了了之。
同时,作为嫡长子也代表着宗庙的传承,代表着正统,也会得到天下大义的名号,三国时期,袁术就经常以正统的名字嘲讽袁绍。因为袁术是嫡长子,袁绍只是长子,相比之下,嫡长子可以顺理成章继承家族势力,其他的子嗣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才可以。
但并不是说嫡长子就一无是处,相反,家族的嫡长子从小就受到严苛而优秀的教育,毕竟承担着家族的兴衰。
所以古代嫡长子,长子,嫡子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嫡长子早早去世,一般是选择其他嫡子为嫡长子,当然,明朝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文继位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

刘秋研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长子就是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个,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是嫡子,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个。
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于继承父亲财产和政治地位的优先级不同。
比如一直到秦,夏商周一直到三皇五帝,华夏的所有天子都自称是黄帝的后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探寻,他们出自黄帝儿子中的哪一支,你会发现,他们宣称的祖先只有两个人,长子玄嚣(青阳氏、少昊氏)、次子昌意。
而恰恰,这两人的母亲都是一人,黄帝的正妃嫘祖,而嫘祖只有这两个儿子。
也就是说,只有玄嚣和昌意是黄帝的嫡子。而相比于黄帝其它的儿子,他们二人的后裔,更有资格继承华夏的天子之位。
这是怎么回事呢?具体的说,从黄帝开始,到西周成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正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主要区别。
他们的继承优先级别分别是嫡长子、(嫡长孙)、嫡子、长子、(庶子)。他们之间的继承顺序如下:
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家族内部的稳定性,避免因为夺取家主之位而导致的家族内乱。因此这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很长的时间,基本上直到清代才逐渐走出历史舞台。
而这个制度,也可以解释历史上的很多历史事件。
譬如朱元璋为何要在嫡长子朱标死后,选择嫡长孙朱允文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不是在世的最大嫡子朱棣。
不只是朱元璋,南齐武帝萧赜、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辽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颜雍都在嫡长子死后选择了嫡长孙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因为在这个制度之下,嫡长孙的继承顺序要比其它嫡子和庶子更靠前。
再比如,唐太宗时诸子争位,而处在漩涡中心的,主要是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也就是太宗的嫡子们。
太宗三子李恪虽然能力杰出,却因不是嫡出,始终无缘太子之位。而太宗的另一个儿子李佑更是只能起兵造反才能拿到一张争位入场券。
因为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另一个原则,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
而电视剧琅琊榜中,太子萧景宣得以被立为太子,正是因为皇帝没有嫡子,而他是皇帝活在世上的最年长的儿子,事实上的长子。
由此也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实行。
那么是不是一般长子就是嫡长子呢?正妻是不是就是第一个娶的妻子呢?
有时候是,但往往不是。
比如曹丕娶的第一个妻子是甄宓,但他的正妻却是后娶的郭女王,这就是为什么曹丕的长子,甄宓所生的的曹睿直到年龄很大,曹丕去世才成为曹丕的太子,因为他不是曹丕的嫡子。
那么,如何去衡量这个女子是不是正妻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妻呢?
这就与这个女子的家世地位和身份有关了。比如甄宓不是正妻,多半就与她曾是袁熙之妻这个身份有关。
所以,你清楚嫡长子、嫡子、和长子之间的区别了吗?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