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庄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庄周

[作品]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这一部国际通行的学科划分带来麻烦的奇书,当代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却同时又属于所有学科。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显了人类对自...

倪泰一,钱发平,

[作品]颜氏家训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志》篇里阐明了自己写这本《家训》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颜之推

[作品]楚辞

《楚辞》主要在精、全、注、装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精,指精选古代诗文选本中最为优秀者予以推出。不仅注重编选者、编选思路的权威性,也注重流传的广泛性,使之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 全,指尽量全面地反映古代诗文...

黄凤显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黄帝内经

天地之间,万物翻备,莫贵于人。而人体之保全,又赖于命于天地滋养,违之则病。而人又能治病,医之则救。古之医者,黄帝也。读了《黄帝内经》,即知病从体中生,体在自然中,心与自然万物相应,则病不生,故治病先治...

论敏编

[作品]列子

《列子》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

来可泓

[作品]天问

好奇心是青少年求知的原动力、想象力是青少年前进的泣滑油、探索欲是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对未知世界探知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尝试,包括调查、记...

饶晗

[作品]

《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蒋伯潜 蒋祖怡

[作品]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十代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争。特少伊王子帕里斯拐起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久续了整整十年。希腊最勇猛的将领阿基琉斯面对节...

荷马

[作品]少室山房笔丛

《少室山房笔丛》是一部以考据为主的笔记。全书共 48卷,分为 12部分。其中《经籍会通》四卷论古来藏书存亡聚散之迹;《丹铅新录》专门驳斥杨慎考据的谬误;《史书占毕》六卷是对史书及史事的评论;《艺林学山...

胡应麟

[作品]通典

据原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重新影印出版。

杜佑撰

[作品]周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

令狐德棻

[作品]离骚经

《离骚经》是王贺良编写的,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

王贺良

[作品]淮南子

本书包括校、注、译,每篇有说明,附刘安小传。

陈一平

[作品]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晋代常璩撰。全书共十二卷。《华阳国志》记事范围,从时间上始于远古,终于晋永和三年;地域涵盖西南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州县。无论从时间范畴或空间范畴来看,...

西晋·常璩

[作品]易经

《易经》内容简介: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出光耀世界的伟大圣哲,留下了影响世界的不朽经典。《易经》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血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历经辉煌和...

梁国典

最新跟帖
nonickname

nonickname

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是历史上谁写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书里有那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关于另一个文明的记载或回忆?

1、《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按传统说法,《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亲眼目睹并讲述,伯益起名,上古时博物贤人夷坚所记录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迹遍布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那么,记录者夷坚是何来历?对此史料并无太多记载,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晓博物知识的贤人。不过,对于夷坚是否真实存在人们也有争议。因而连带着大禹、伯益作《山海经》一书也不被广泛认可。

关于《山海经》作者还有“无名氏杂取而成”说法,因为书中人们能看到穆王传、《庄子》、《列子》、《离骚》、《周书》……的影子,这种说法同样得不到公认。目前人们对此书作者多持“不可确认”的观点,这也为《山海经》涂上一层神秘面纱。

2、《山海经》里写了些什么?

尽管作者不详,但是书中所写内容目不暇接、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实所见,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胡编乱造之作。如果,真是编造出来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脑洞开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对此书的评价均基于“子不语乱力怪神”的基础,甚至带有诸多不屑,司马迁评价此书“太过荒诞无稽”。不过细读此书,多数人会认为,作者具有丰富的地理、人文、物产等知识,绝非一味编造。

山海经》原书22篇32650字(现存18篇),有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内容。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志怪书,被冠以“经”之名,本身也是荒诞不经的。

3、《山海经》的荒诞之处有哪些?

为了加深对《山海经》荒诞不经的认知,下在就举例来说明几处: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身长1000里,面正中有竖长的眼睛,闭眼就是黑夜、睁开眼就是白昼,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耀到阴暗的地方,人称“烛龙”。

——有人称“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躯如车辕,长有两个脑袋,穿紫衣戴红帽,名叫“延维”,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飨祭祀,便可称霸天下。

——氐人国建木的西边,人面鱼身,没有脚。此处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会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阳谷里有神叫“天吴”,就是水伯。他长着兽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4、《山海经》是世前文明的回忆?

尽管《山海经》里有许多被认为荒诞不经之处,但是很多现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学界)认为,《山海经》里蕴藏着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码,如果破解才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与西方记载的史前大洪水历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发的“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转;地倾东南,百川之水东流”的记载,与现代研究中世前曾发生的地理大变迁、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

而且似乎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山海经》里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态,有学者已从美洲、欧洲得到印证。基于这种研究结果,有人大胆猜测:

——《山海经》确实是世前文明的记载或回忆,所述内容不为后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没有在上古时期生活过。这些上古的事情经后代相传发生增改、删减的变化,甚至由此充满了神秘和荒诞。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shmily_zhangge

shmily_zhangge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维尼琦

维尼琦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写作年代无定论,传说是夏禹,伯益所作,实际不会那么早,约成书于战囯时代,秦汉有增补。全书共十八卷,分巜山经》,海经两大类,原有文图,又称山海经图,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传说中的山川地理,金玉矿产,奇鸟异兽,民族历史,风土宗教等。尤其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常羲生月,精卫填海,羿斗凿齿,鲧禹治水等。反映了远古人民奇妙向幻想和与自然做斗争的意志,也看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摘自张文玲的巜我国古籍之最》一书。

穿越风景

穿越风景



1901年的非洲,一群欧洲学者发现了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长相怪异的生物。然而,人们却在中国的《山海经》里找到了它的身影。这非洲出现的生物怎么会被记载在《山海经》里呢?难道,几千年前《山海经》的作者曾经去过非洲?

这种动物生活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热带雨林,直到1901年才被西方学者发现。它有马一样的身体,头却像鹿,白色的脸颊,红色光泽的皮毛,臀部和腿上有着类似斑马的黑白条纹,这活脱脱一个四不像的怪物,被命名为霍加狓。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的上古奇书《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叫“鹿蜀”的动物。它身体像马却有白色的头,身上有虎纹和一条红色的尾巴。这和霍加狓的样貌简直一模一样。但是,除了《山海经》以外,我们却找不到任何这种动物在中国生存过的痕迹。

这种情况并不是独此一例,《山海经》里还有一种叫犰狳的动物,说它身体像兔子却有鸟的尖嘴,长着老鹰的眼睛和蛇的尾巴,见到人就会假装死亡。种种特征和习性都和如今生活在美洲大陆的犰狳如出一辙,没错,就连名字都一模一样。可是,在中国却看不到它的踪影。那这《山海经》里的动物,怎么会出现在别的大陆呢?

这还得从《山海经》这本书是怎么形成的说起。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成书就有着千奇百怪的猜想。相传《山海经》写的是大禹周游世界的见闻,大禹根据这本书划定了我国九州的范围,大概是如今中原一带,这版图比现在,可是瘦了一大圈。但是当我们以为山海世界只限于九州以内时,专家学者却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像霍加狓、犰狳这样的《山海经》足迹。甚至,有专家经过严格对照,发现山海经·东山经中的山脉与北美洲的山峰有非常准确的对应关系。这样看来,山海世界的范围,可能远远超出了九州,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宏大,书里记录的很有可能不止是中国的地理,而是世界的地理。

悲剧的是,《山海经》的原书在历史的变迁中不幸失传了,今天的世界也和几千年前千差万别。山海世界是否只限于我国大陆,书里的生物是否真实存在,都难以考证。多少个世纪过去了,没有原始资料的帮助,学者和专家们都无法揭开山海世界的真面目。我们只能通过翻阅这本书,来窥探那个遥远的神秘世界,来感叹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chujiayu

chujiayu

山海经》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是很独特的一部,涵盖了天象、地质、历史、神话、人文、物理、医药、宗教等诸多领域内容。书中记载了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和稀奇古怪的事物。

据西汉刘歆所说,《山海经》是大禹和伯益所作,所以他认为该书写成於舜禹时代。后来人认为不是一人一时所做,却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增益写成的,和《论语》、《左传》、《黄帝内经》等类似。

由于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传至如今,我国以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因此《山海经》被正统思想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事,很少采信。西方国家则对文字出现之前的传说持中肯态度,如《荷马史诗》和《圣经》其中的历史,很多有实际遗址为证。

本人倾向于西方的这种观点,因为这恰恰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可信之处。在人类没有出现文字之前,人们传授历史经验的方法是一代代口口相传,最后就成了传说。

当先人们在世上了无痕迹时,他们的传说却保留了下来,或者他们用过的石制工具也会表明他们的曾经存在过。

现在还有很多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就是这样保留的。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大洪水的记载,希腊传说中的大西洲,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中国的大禹治水。

尽管现在找不到确实的文物证据证明这段历史,但传说却是惊人地相似。其实我国商代以前的历史也因为没有实证而被国外的史学界质疑。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随着族群的发展,肯定要分家的,也肯定是互有来往的,在来往中,肯定会有信息的交流,但由于语言发展不足,和对自然的崇拜,表达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走样,且越来越严重。后来发了次大洪水,人们更是四处迁徙来获得生存,文明肯定断绝了不少。

大禹治水后,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有感于前人经验的流逝,故铸九鼎以记之,并且伯益来负责。可惜九鼎在秦朝时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但九鼎图谱和传说却记录了下来,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遂有《山海经》。

山海经》在东晋还是有图的,陶渊明还曾为此赋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可惜原图也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文字保存了下来,就是如今的《山海经》。

所以说,大禹和伯益是《山海经》的作者是可信的,当然,编篡过程中积累了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非一人一时之作。

而当时的信息提供者看到了什么?这已经不可考证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山海经》是以事实为根据的。

现今也有人考证说,山河经的地图正好契合了当时的世界全图,美州印地安人来源于殷商遗民,也有人说夏朝源于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而且似乎都有相关证据支持。

今人也根据《山海经》描述的某些动物形象,与现实中的动物相类比,得出某些结论。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口口相传中,就会有很多信息失真,虽经大禹和伯益考证,但是,再由语言化为九鼎中形象还是要失真,更何况当时的艺术水平,更别说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流。

但人类的足迹肯定遍及很多地方,见识了各种精彩与神奇。史前文明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很难说,毕意各民族都有神话传说,可能神就是史前文明的反映吧。现在不是有人在说某些出土文物像是穿越者的作品吗?

山海经》可能是大禹和伯益收集编纂的,非一人一时立功,是先人们经验的总结,至于先人们都看到了什么,实在不可考。

希望能发明时光机器,回来过去来揭开这个谜团,大家认为这个想法如何。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panzhencai

panzhencai

题主之问已获621个回答,可见热度之高。承蒙悟空小秘书的邀请,笔者也试着来回答一下。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研究三星堆以及先秦史已有数年,其间也着力对《山海经》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就结合题主的提问谈下自己的一孔之见,请各位朋友赐教。

题主问:“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同时附上了背景说明:“里面这么多的现在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另一个文明的回忆?”

题主的疑惑,可以说是许多读者甚至也是一些专业学者的疑惑。《山海经》的作者为禹益,这在隋唐以前的文献中原本是记载得非常明确的。但是,从唐代杜佑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开始存而不论,再到元初吾丘衍等对《山海经》的写作年代表示怀疑,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山海经》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进行质疑,以至如今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意见,那就是认为《山海经》只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文献。

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认识到,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记载实有坚实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笔者重新肯定了传统说法的历史价值。而自唐以来的历代学者之所以倾向于否定传统说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者对《山海经》形成时代的文化背景已经不能了解,因此造成了两个时代的“认知落差”。这种“认知落差”,反映在题主这里,就是所谓的《山海经》记载了太多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现在,笔者就分成三个部分来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山海经》的作者问题。(一)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的记载

司马迁作《史记》时,称不敢言《山海经》“所言怪物”,对《山海经》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是,从汉代的情况来看,其实可以发现汉代主流社会对《山海经》是采取肯定态度的。比如,东汉永平二年,王景奉诏治水。汉明帝即就把《山海经》、河渠书等作为地理书赐给了王景。而汉书·艺文志也把《山海经》置于形法类下,表明班固认可其为可信的地理书。同时,《汉书》、《淮南子》在编撰时也明显采用了大量《山海经》的材料。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梳理从西汉到隋唐的文献,可以发现各种文献都普遍肯定《山海经》为禹益之书。比如,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益,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又比如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又比如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说:

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所至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前边疏而之,故名曰《山海经》。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一些对《山海经》质疑的声音,但也并没有否定禹益为《山海经》作者的传统说法。比如书证篇说:

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二)隋唐以后文献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质疑。

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进行回避甚至质疑,应该说是一种理性发展的结果,也是《山海经》的文化特征被时代遗忘后造成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唐以来对《山海经》作者问题进行质疑的说法。首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搁置态度的是唐代的杜佑,他在《通典》中说:

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夫子删《》、《》后,尚奇者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

从元代开始,吾丘衍闲居录不再把《山海经》作者视为禹益。他说:

山海经》非禹书。其间言鲧入羽渊及夏后启等事,且又多祭祀鬼神之说,中间凡有‘政’字皆避去,则知秦时方士所集无疑。

其后,南宋淳熙七年池阳斋刻本末附尤袤跋,也说:

山海经》十八篇,世云夏禹为之,非也。其间或援启及有穷后羿之事,汉儒云:翳为之,亦非也。然屈原《离骚经》多摘取其事,则其为先秦书不疑也。

同时,朱熹在楚辞辩证中更斥《山海经》怪妄尤甚,提出该书是因《天问》而作。到了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伪下又提出,《山海经》是综合了穆天子传、《离骚》等文献而写成的。他说:

至于周末,《离骚》、庄、列辈其流遂不可底极,而一时能文之士因假穆天子传之体纵横附会,勒成此书,以傅于图象百物之说,意将以禹益欺天下后世而适以诬之也。

(三)现当代学者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见解。

到了近现代,中西学者关于《山海经》作者的分歧愈发突出,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比如,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是公元前五世纪受至印度、伊朗文明影响而产生的。我国学者卫聚贤则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按篇章有美洲人,也有中国人。苏雪林先生则认为,《山海经》作者是古巴比伦人。此外,还有以杨宽、袁珂为代表的楚人说,以茅盾、许顺湛和袁行霈等为代表的北方说,以饶宗颐、萧兵等为代表的东方说,以蒙文通、金荣权、段渝等代表的巴蜀说等等不同的观点。

(四)对《山海经》作者的写作地域的概括性意见。

要确定《山海经》的作者是谁,明确《山海经》的写作地域是关键。在以上各种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观点中,蒙文通教授的研究最为系统,也最为有力,其代表作是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他关于《山海经》写作地域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通过对山海经·中山经的分析可以发现,《山海经》的“中”包括了古代豫州、荆州的西部、南部和整个梁州地区。并且从描写的详略来说,《山海经》详于西南而略于东北,这表明《山海经》记载的核心地区在西南地区。

其次,海内经四篇明确以“都广之野”为天下之中,都广亦见于《楚辞》、《淮南子》,《后汉书》记其名为“广都”,为蜀郡之地。《华阳国志》、《水经注》称广都、成都、新都为蜀之三都。因此,明代学者杨慎指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再次,大荒经五篇同样也是以四川西部为“天下之中”,比如,海内经记载十六国,其中北方、东方只有四国,而其余十国均在西南方,因此,蒙文通教授指出,《山海经》是西南文化系统的作品。笔者赞同蒙文通教授的观点,并且还可以再补充两条材料:

第一,《山海经》在使用描述季节的用语时,只有冬夏而无春秋,这与甲骨文在描述时令时只用春秋而不用冬夏刚好相反,这表明《山海经》的文化体系与中国东部的文化体系有区别。

第二,从《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来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特征十分突出。比如海外四经的叙事方位为顺时针旋向,即以南为始,次及西、北、东,与山经、海内五经相同。以单卷来说,海外南经叙述顺序为自西南陬至东南陬,取逆时针;海外西经为自西南陬至西北陬,取顺时针;海外北经为自西北陬至东北陬,取顺时针;海外东经为自东南陬至东北陬,取逆时针。可以看出,《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是两条线,这两条线就像两支考察队,一队自西南至西北而东北;一队自西南至东南而东北,地理参照中心正如海内经所说,是在西南地区。

淮南子·墬形篇在使用《山海经》的材料时,对于海外三十六国的记述虽然也分成四个部分,但叙述顺序是:自西北至西南方有若干国,自西南至东南有若干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若干国,自东北方西西北方有若干国,呈现出逆时针的次序,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地理中心消没于无形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使用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时,尽量使用原始文献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隋唐时期,大量文献均肯定,大禹是出生在蜀地的古代羌人,具体可参考笔者发布在头条的文章禹生西羌:夏族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我们再回头来看隋唐以前文献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记载以及现在我们对《山海经》写作地域的分析,结果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这三者其实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区域,即西南地区。显然,这种一致性绝不会是偶然产生的结果。

二,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

对于如何在考古文化去发现夏的问题,是中国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禹益,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说明夏代的真实性问题及其与西南地区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宋元以来的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还只是因为《山海经》记载了夏启、后羿等这些人物和长沙、桂林等这些晚出的地名(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山海经》非一时一地完成),而当今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则更多是与夏代历史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必要介绍一下自己关于整个中国古史体系的理解。

在研究先秦史的过程中,由于笔者发现《史记》的历史体系与大量的先秦文献存在矛盾(参阅笔者三星堆再次发现六个祭祀坑,中国古史是否会被改写?),而且像诸如三星堆、二里头、盘龙城、台家寺、新干大洋洲、金沙等重要的青铜文化在传统的《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也发现研究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起源时在《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切入点,由此,笔者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史记》的先五帝、后三代的线性历史年代框架有别的年代体系。笔者把这个观点称为“夏与商周并行论”,内含“夏分三段”、“商分二段”、“唐虞与夏并立”等多个分论点。

要详细了解笔者的这些观点,可以具体参阅笔者已经发布在头条号的文章。就本文来说,根据笔者“夏分三段”的观点,大禹的生活年代就是三段之夏的第二段,也就是三星堆青铜文化时期(即三星堆文化四期分法中的第三期)。这样,我们从考古文化上便把《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山海经》的写作地域问题以及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等统筹了起来。

关于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目前笔者也已经在头条发布了〈山海经〉与三星堆:巫史时代与神圣叙事、三星堆文明是被遗忘的异世界吗?论大禹治水和〈山海经〉的形成、当〈山海经〉神话被三星堆文明证实,历史研究应当如何对待神话?等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三,《山海经》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

最后,笔者再来谈谈题主所说的《山海经》那些所谓的“难以理解”的东西。这一个问题要解答,需要一些人类文化学知识。古代的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山海经》,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在近现代时期,由于许多学者兼有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因此,事实上我们现在对于《山海经》的认识已大大地加深了。

山海经》所记风俗情状瑰丽奇特,多蕴藏鬼神思想,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巫文化反映。《山海经》的这种巫文化特性,其实也正是《山海经》具有古老特征的反映。蔡元培先生就曾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说明:

这部书固然以地理为主,而且有许多古代神话的材料,但就中很有民族学的记载。例如山经于每章末段,必记自某山以至某山,凡若干里,其神状如怎样,其祠礼怎样,这都是记载山间居民宗教的状况。……(这类书)但或为好奇心所驱使,或为政略上的副产品,不能认为科学的记录。在欧洲,自希腊历史家Herodotus记埃及人的风俗,罗马的大将凯撒记高卢人、不列颠人的风俗,也是这种记录的开端。

吕子方教授也说:

书中那些比较粗陋艰懂和闳诞奇怪的东西,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正华所在,并非后人窜入,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和否定《山海经》原本,以至贬低它的价值。

对《山海经》的这种特征进行过类似评论的还有顾颉刚、葛志毅等学者,这里不一一具引。一言以蔽之,《山海经》就是以巫治史、以巫治国的产物,那些所谓的离奇记载,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影像。

比如《山海经》记述的各种混合着人、兽、鸟特征的怪物,看起来不可思议,在现实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找得到,但是结果现在我们却能从三星堆遗址看到鸟首人身像、青铜神坛底部的神兽、纵目面具等类似的神物出土。这说明,《山海经》所描述的神物,除了那些本身存在于自然界而被夸张的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则是属于人们观念中存在的神物。这种神物,他可能会取一个人的头,再取一个鸟的身,或再取一个兽的爪等,混合而成。这些现象看似荒诞,却反映着观念的历史真实。正如葛志毅教授所说:

关于《山海经》所言诸地域是否真实,各家历来争执不休,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将《山海经》归于地理类不在于它所指究竟是否荒诞不可考,而在于撰史之人是不是认为《山海经》中所言真实。

葛教授讲的是神话地理,对于《山海经》记载的神话生物,我们也应作如是解。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山海经》的这些特征,徐旭生先生才特别指出,“从史料观点来看,(《山海经》)为我国有很高价值书之一,而有此等价值者,恐尚不及十部也。”

四,小结

尽管我们现在很难甚至是已经不可能从考古文化中去指实大禹和伯益的存在,但要看到,《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说法是有很强的历史背景的。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自被发现以来,赵殿增等学者就把三星堆政权称为“神权王国”,这种所谓的“神权”特征,其实与《山海经》的神奇与怪诞正好形成了呼应。同时,文献中记载的“禹生西羌”、《山海经》反映出来的以成都平原为天下之中的特征,无不指示着我们,要揭开《山海经》的更多秘密,要解决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三星堆文化恐怕都是中国古史学界绕不开的一个考古文化。

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专注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史多年。希望这篇回答能解决题主及关心这个问题的一些朋友的疑惑,如果朋友们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大家的点赞、转发与关注,谢谢。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传,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

[3] 蔡元培:蔡元培民族学论著,中华书局,1962年。

[4] 《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5] :学津讨原第12册,广陵书社,2008年影印本。

[6] 《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

[7]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8]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紫蝶恋秋

紫蝶恋秋

山海经》是中国的志怪书籍,是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人或是巴蜀人所作的,具体是谁写的并未被证实考究出来。

至于写山海经为谁人,他又看见了什么,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是成于一时,作者也并非只有一人,况且《山海经》内容之庞大,由某人写下所见所闻来构成这本书,实属难事。

当然《山海经》的出处也有一些较为具体的说法,比如有前人认为是有确切作者: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形成了这本传世书籍,但这些信息,包括书本的成书年代、作者、编著者,都无从确证。

不管《山海经》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存在都是不争的事实。《山海经》原共有22篇,包括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等。它的主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远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参考价值,是一部内容复杂的文献。

然而对于这部书籍,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编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便认为它的内容过于荒诞,不能看作历史的参考内容。

那么无从考证的《山海经》有什么文献价值呢?在小新看来,《山海经》充满着神奇色彩,包含着各类学说的丰富资料,尤其在神话学和民俗学中,为后来的中国神话记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至于更多人关注的地理学方面,《山海经》的确记载了许多山,每座山的命名都根据地貌而定,这么远古时候的记载,当然需要现代的认证考究呢。

云游客小芦

云游客小芦

山海经要配合失踪的九鼎来看。传说大禹治水之后铸九鼎镇国运,鼎身就是山海经的异兽山河。很多异兽都灭绝了,因为中国是个吃货国度,穿山甲公子多起来,穿山甲都吃绝种了!山海经记载的各个大陆,也许都分离去异度空间了,说不定今天的日本,在上古时代只是一个小岛,秦始皇派徐福去征服镇压了,秦始皇焚书是有道理的,不让书里的秘密暴露,很多资料只能帝皇家知道就好,小平民还是不用操心了。周朝还有大量的书籍甲骨文和礼器丢失了,做为周朝御用图书馆长的李耳,就是老子赶快丢官跑路了,留下道德经让后人找那批丢失的周朝礼器!我猜想那批国宝应该和山海经记载的大陆一起封印在异度空间了,那么多凶兽守护,没有人能找到!

北海盗

北海盗

谢邀:山海经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是家喻户晓人人乐道神鬼曽怪的很有味道的故事。也是上古社会留给我们的一部宝贵的社会百科,人文百科之总集大成。(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指正)



有人认为山海经是地理人文专著,而近代文学家沈雁冰则把山海经归纳为是一部杂乱无章,神话志怪的总集。



而古文学家司马迁则认为这是一部:不登大雅之堂荒诞不经的邪书,我们江南则有:瞎说三官经,胡说三海经的谚语。



其实三海经的确确实是一部先人留给我们最有启蒙,最全最深就社科教材。它囊括了人文地理,道德,巫说,命卦,医学,处世的大观。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遂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会飞的人,三足鸟,人头兽身,兽头人身,三身国,三首国,长生不死民,死而复的鱼妇,两面国,黑齿国,鱼身蛇尾的虎鲛(即鲛人)等等的神怪描述,无一不给后来的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成书提供丰富的素养题材。另有李汝珍的<<镜花缘>>提供营养。以及后来所有的神怪志异小说提供原型。其贡献之大,可见一斑。



山海经与黄帝内经,周易并称古代三大奇书。山海经共有18篇:五藏五经称为山经。海外经4扁,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为海经,集成于今元225o年左右总称山海经。



因历时久远始作者是谁,众说纷云:有人说因巴蛇吞象,山海经描述巴蜀较祥尽,更有孟涂断案的故事,认为孟是著作者。也有人认为:邹衍说话荒诞不经,常常说些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末见的事,思想活跃,扯东说西天马行空,认为邹是始作者。而西汉的刘歆是校合完成三海经的第一人,应该刘才是第一人。或许三海经只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部天书宝典吧。

水岩熙L

水岩熙L

谢大圣书童邀!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古籍,主要记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内容,还包括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及其历史传说。传说作者为华夏文明草创之初的大禹和伯益。作者看到的,应是当时华夏民族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足迹,更有前人的传说,及记载的史前物象。

山海经》留存的最早版本,为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校刊。清代的考证注释者有状元毕沅等。我小时候看到祖父的藏书,就是毕沅注释的版本。 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海经九卷,大荒经四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550座山,300条水道。

山海经》有条有序地记载了中国先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风貌,如水文、山系、动植物、矿藏、经济、文化、民俗等。描写的地域,分为中华圈(海内圈)和世界圈(海外圈),其中海内经五篇,海外经四篇。

宇宙洪荒,世事沧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山海经》中描述的故事,有夸张色彩,记载的动植物已无从考证。凤凰,鲲鹏,青鸟,飞廉,天马,麒麟,青龙,烛龙,九尾狐,天狗,狰,兕,蛊,诸犍,独角兽等灭绝了,未见遗迹,而存在于楚辞等诗歌文献中,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其中的很多东西,并非随意编造,而是曾经的存在。

山海经》中的“黄帝大战蚩尤”,“大洪水”,“大禹治水”,是历史的记载。“公共怒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劈地”,“精卫填海”,“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这些遥远的故事,动人心弦,我辈读之,思接远古,浮想联翩!

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我们的祖先,跨越不了高山,渡不过大海,于是凭借超自然的智慧,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凭借想象揣摩遥远的地方,同时将对祖先的崇拜,写进神话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神话的源流,古典文学的既往,就是《山海经》,神迹延伸致远……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时世轮转,文化一脉相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春风秋月相续,物景转换不停,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犹照今时人,古老的华夏大地,留下很多历史的记忆,诸多动人的故事,演绎着人类文明,承载着人文历史内涵,薪火相传,文化演进……

小奕云龙

小奕云龙

山海经是谁写的?这个谜团都是秦始皇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或许有很多谜团会解开,所以秦始皇有功亦有过。社会发展到今天或许我们以现在的科技和眼光已经不能理解或者不能相信山海经里面发生的事了。假设山海经里面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才是地球初期的人类,地球异变机缘巧合,始人灭绝或进化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逐渐发展繁衍到今天。

大鹏Maybe?

大鹏Maybe?

我国的历史大家顾颉刚认为,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经用于叙志,海经用以佐图。黄帝和禹都曾铸鼎图事,有极大可能山海图就源于此。那么山海经是谁写的呢?我个人的推测并不是一个人或是同一时代的人,上能追溯到尧舜,下至夏初。大家对山海经有个误解,那就是这本书重在志怪,讲的是女魃,刑天和大鱼海棠,青丘九尾狐的事,其实这些基本都归在了山海经的海经中。

司马迁说:“这本书太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鲁迅说:“这就是一本漫天乱谈的迷信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位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山海经》中河水向西流仿佛是非常正常的,足足有30多条河流向西流。这难道是古人肆意编造的吗?就《山海经》中的山来说,同一个山名的山位置在不同的章节中叙述的方位却是不同的,这到底是作者本身的错误?还是另有蹊跷?就拿昆仑山来说,在《山海经》不同的章节中共提到了10多次,所描述的方位,一会在南,一会在西,一会在北,一会在海外,一会在海内,一会在更遥远的大荒之中。如果是有多个相同名字的昆仑山,那么情有可原。如果是同一座山,这么前后矛盾的描述又掩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虽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有很多是虚幻的,但是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研究和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得到的东西。阅读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伟大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关于山海经到底是谁写的?他是不是看到了另外一个文明世界?这就不得而知了。

Jzsky

Jzsky

看回答里有对巴蜀文明和《山海经》进行通联论述的,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比较新颖而且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山海经》里对巴蜀之地的地貌描述曾经令学者们困扰,因为图中的山川走向和今天的实际地貌实在是大相径庭,但却完全符合计算机推演出史前三万年的山川地貌,也正因为此,《山海经》被一些观点认为有可能来自地球前一个文明期。这是我在十年前看过的一篇科学论文中提到的,很多细节记不清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看看。

另外关于三星堆,真是一个神奇的文明,和中原的文明在表现形式上就完全不同,如果你去过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在你进入三星堆博物馆时就会感到这个文明的异像之处,她的青铜器,她的面具人物造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凸眼睛的面具和九鸟青铜树,你能感觉她应该和中原文化源自一脉却又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一件文物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根王仗,缀有宝石却做工粗糙得像是南美土著的手工,和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相比简直天壤地别。流连在静谧的博物馆大厅,徘徊在一排排标识着历史的展柜间,昏暗的空间里可以任思绪飞越时间的桎梏。那一刻我就想到,或许三星堆的特色就是因为巴蜀地理的地域封闭性,才使得原始文明能以原生态保留,但随着中原文明因其地域斗争需要为源动力的整体化进步,终于在有一天,势力和领土扩张的需求和能力完美结合,从而可以进入了这片原本因为山高路险而遗忘的古老文明栖息地后,灭绝了(也可能转移或被转移)这个文明和文明的载体――古蜀国。时光荏苒,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文明面前,把这两个可能同出一源却各自不同的文明再放到一起比较,不禁感叹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我还去考察过邛崃市现未开放的邛窑遗址,大家对著名的陶器“唐三彩”应该不会陌生,那是被认为最早制作精美彩陶的时代,但邛窑遗址里那满地的彩色碎陶片一定会令你惊讶自己的历史学得还很是粗浅。今天的蜀人已经和古蜀人完全不同,文明也已经彻底断代了,我们只能透过这些被挖掘出来的遗址和那些静静地陈列在射灯光芒下的具体物件,遥想它们当年的故事,构架出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我相信这块神奇的,充满魔力的土地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尘封的历史有待挖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格格巫

格格巫

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本“天书”,一本是《易经》,而另一本就是《山海经》了,很多人把这两本书被尊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具体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了,现代普遍的认为是这本书并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写成的,作者也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这本书应该是后人在前人口口相传的基础上逐步汇编完善的,属于集体的结晶。这种传承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言语,也可以是图画或者别的方式,比如说神话之类的方式传递下来。所以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并不是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将前人传承下来的信息继续传承下去。而后人能不能理解,或者能不能相信,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作者需要考虑的了。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信息毫无保留的继续传递下去,而做为现在的我们,其实也身负同样的责任。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关于《山海经》这本书,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涵盖的领域非常的多,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山海经》也有着不同的认知。甚至有的人认为《山海经》这本书记载的其实是一个失落的古文明,一片人类没发现的“世外桃源”。

我认为失落的古文明或者世外桃源这些应该不至于,但书中所记载的不管是上古异兽也好,神秘国度也好,或者是奇异的地理环境也好,这些都不是古人随意编造出来的。这些应该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也许在悠久的传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会加入一些后人的想象,但是应该都是具有原型具有出处的。

中国上古时期绝大多数龙的造型是没有羽翅的,因此,这很让人怀疑是否真有传说中能够自在飞翔的龙。而《山海经》中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就是一本非常荒诞的书。但情况却并非如此,三星堆出土的龙蛇,让我们见识了原始龙的真面目,在它身上有象征飞翔能力的刀状羽翅,其造型正与《山海经》中作为天神驾乘、能遨游四海的龙的形象相吻合。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恐龙。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各种各样的恐龙,它们的形象各异,同时期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远古异兽。6500万年前,因为气候的原因它们基本都灭绝了,但是就真的被灭的一干二净、没有一丝痕迹了吗?

1977年日本的一艘渔船在大海里用网拖起来了一具海洋生物的尸体,而通过留下来的照片,这具尸体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海洋生物,它和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的蛇颈龙极其相似。而地球上流传着很多有关于水怪、湖怪、海怪的传说,而这些水怪要么就与某些恐龙形态相似,要么就像一些上古的早就灭亡的生物,这些相信大家都有知闻。

对这个星球,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和未知的东西并不知道,那些我们认为应该灭绝的生物也许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也行它们还保留着以前的形体,或者经过无数年的进化后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形象。而如果现在都还存在,那么它们就必然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发展史中。《山海经》中的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上古异兽,难道就不能是这些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物种吗?在几千年前的蛮荒时期,我们的祖先应该更容易见到它们的踪影,见到了,然后通过语言,通过图画或者神话的形式传承与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是非常正常的。

山海经》里有五山、四海、四荒的记载,很多年前美国的墨兹教授,按照海外东经的描写徒步行进,并最终证实海外东经上说的四大山脉在北美,其地形地貌,植被动物完全吻合。这种说法很神奇,北美的地理信息是怎么传递过来的我们无法想象,因此这种说法我们只能当一个传说来听。而书中的四海是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我们知道现在只有东海和南海,多出的两海说法很多,反正都是后人的揣测。

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有大洪水的传说,不仅在东方,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传说。因此在西方流传着方舟的传说,而我们也有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几千年前,东西方肯定是没什么交流的,能够同时存在这种传说,那么大洪水基本肯定是存在的。能够波及到东西方的洪水,那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这除了是海平面上升也想不出别的理由。洪水肯定不会把整个大陆都淹没,不然人类也就灭绝了,剩下的陆地四周都是海水,那么《山海经》的“四海”之说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五山”、“四荒”这样的记载也大可能只是当时大洪水中的地理环境被古人传承下来的信息罢了。

同时,《山海经》关于中医的记载恐怕比《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更为重要,而成书也更古老。《山海经》里面记载了上百种中药,以及几十种疾病。

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症状,例如“痈、痔、癣、痿、蛊、瘿、忧”等10多种症状,被后世中医广泛采用,并且一直流传至今。中医里常见的痔疮、皮肤病和麻风病,甚至是“思虑不调”等心理疾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应描述。

因此,《山海经》也可以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中医奇书,而正因为书中这些关于中医的记载,也从侧面向我们证实了此书所记载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这本书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信息传承,它需要我们不停的一代一代传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会将它完完全全的破解开来,让祖先的心血不至白费。

艾娃ZJ

艾娃ZJ

前人认为是禹,伯益,夷坚写的。后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出书。但无从考证。作者无从考证,看到了什么?更是无从考证。书中翻天复地,移山倒海的能量,地球生物根本就没有。或许地球就是宇宙小孩玩泥巴搓成的小泥团,然后合成多维空间,又命超能记事器通过立体全方位扫描转换成人类文字记载流传至今也是有可能的。谢谢邀答

jibinwuxi

jibinwux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