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小林-数码生存
大侠要么是地主,比如某某庄主、某某岛主,要么是黑社会大哥,比如某某教主、某某帮主,要么是服务业从业人员,比如杀手、镖师,要么是公务员,比如大内密探、捕头,还真没有缺少经济来源的大侠!

竹芒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武侠里的话,但实际历史上所谓大侠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潇洒。
能被称作大侠首先身手要好,但身手这个东西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人之外,大部分都需要后期锻炼,自己瞎练也不行,得靠名师指导。古代有句话说穷文富武,一般人家都是当不了“大侠”的。像是水浒传里的玉麒麟卢俊义,九纹龙史进等人都是家中富裕才能支撑自己习武甚至资助他人习武。
当然也有家境贫寒之人习武,这些人不但没有家族的支持,自己还需要资助家族。这些人正规赚钱途径一般有这几个。
1.从军,回到金庸老先生的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空有一身武艺却不去从军报国建立功业,岂不是很遗憾?身怀武艺在军中总能比别人好过一些,而且军旅也能磨练自己的武艺。
2.古代镖师,古代交通不便利,很多地方都会有贼人聚众抢劫,大宗的货物就是这些人主要的下手目标。镖师这个行业也就应运而生,走镖虽苦,但也算的上一门正当,报酬丰厚的营生。也可以被聘为大户人家的护院侍卫之类,报酬也是相当丰厚。
说完了正当的自然就是不正当的了,要么孤身一人,像小说中的飞贼之类,做个梁上君子。要么啸聚山林,为祸一方,做个山大王。乱世还好说官府顾不上这些人,若是治世,很容易成为官员升迁的一笔功劳。

妖精也很好
估计也是一边行侠一边打工

私房猫
古代的大侠们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还是非常多的。大侠的武功比较高,精通一门手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缺少赚钱的门路。大侠们在行走江湖的时候,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钱的问题,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靠家族李白在青年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游侠经历,因为家里有钱,所以呢,李白每次出去行走江湖,都会从家里面拿大笔的钱财。
靠朋友有的大侠行走江湖的时候,也会有大把的人接待他。
比如说,汉朝时期的郭解郭大侠甚至和卫青都能套上关系。要知道,当时卫青已经是贵为大将军相当于三军总司令。郭大侠有这么多的关系门路,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别人都会给他面子。哪怕不认识,也会邀请他来自己家中做客,临走的时候,还得送上一份薄礼,还怕人家看不上。
靠自己大侠在江湖上行走,出手阔绰,经常会把身上的盘缠花光。有时候,他们因为面子也很少会拉下脸来到当地的豪强大族那里蹭饭。好在大侠行走江湖,为的就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在古代,经常会有车匪路霸在路上劫掠行人,这时候正是大侠出手铲除当地恶势力的机会。
行侠仗义完之后,这些人的钱,当然就随便大侠分配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古代社会对文人和武人的防范还是很严格的。但是呢,这些人利用好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是有利的。所以政府对他们也会拉打结合,既会对一些人进行打击,也会对一些人进行拉拢。
比如著名侠客展昭就成了征服公务人员,他有了官方的身份,行走江湖的时候不仅能拿着工资还能够以官方外派的名义得到当地政府的接待!
靠要饭不是每一个大侠在江湖上行走的时候,都是光鲜亮丽的。有的大侠收入来源主要靠乞讨,最典型的就是丐帮中人!
以上!

时运永佳
劫富济贫,劫别人的“富”,济自己的“贫”。

yfdd
是啊,电影电视剧里有很多大侠都显的很有钱,走到饭馆吃饭都是点最好的,吃完总是拿出一大锭银子往桌子上一放,嘴里还说句不用找了。真是出手大方啊!
可是问题来了,他们整天行侠仗义,肯定不会做抢家劫舍的勾当,要不那就不是大侠是土匪了。
现在的人为了生活到处打拼,有时候也想做点好事什么的,无奈却没有那个时间还有财力。古代的大侠好像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什么事也不干。但也好像就从来没有缺过钱。想吃就下馆子,想睡就住客栈,身上的钱就从来没缺过银子。
这个我感觉也就是少说和影视作品而已,作者反正不会去写大侠穷的像叫花子一样,白天去打工挣点零花钱,晚上在出来行侠仗义。
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大侠也是人,也得消费,是逃脱不了油盐酱醋茶的。也就看看电视电影乐呵乐呵吧。精神食粮而已,不能和社会接轨

二次元的猫
古代那些流浪天涯的侠客们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qinying
第一,穷学文,富学武,,学武的要求:资质,财产,法门,时间,修行地,伴侣,名师.......哪一样不是要钱?从小时候筑基的补品,疗伤的医药,兵器等等。。。换句话,学武而且练到了高手境界,本身就是需要钱财的。。。丐帮弟子就算掉下山崖捡到了秘籍,那也得有时间去练习啊,饭都吃不饱怎么去练?基本功一天五百个引体向上那是吃素的隐士能撑得下来的么。。
岳飞传里,岳飞感叹穷学文,富学武,,来应武举的都是地主家的子弟,,比如他自己,,所以,学武本身就是富家子弟的选择
第二,宗门。名门弟子一般都是有宗门支持,,某某世家那肯定是世代地主的,某某山庄的那肯定就是耕读传家的,某某教是靠信徒的香火的,某某帮一般负责维持治安,收保护费。。就像少林寺有自己的寺田还有产业,还有大头的香火钱。。武当派也是有武当山寺庙的香火钱。宗门本身就为大侠们提供了经济支持。

Lester_Jiang
概念——大侠是指通过自身力量帮助他人的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且具备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勇气、道德仁义,有大作为的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想象中的大侠形象!
不知道你问的是历史上的那些大侠还是武侠小说中的大侠,我就杂糅在一起答了。然后因为我对金庸小说更加熟悉,所以就以他书中的人物为例了。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从来没有看到他们为钱操心过,反而总有些一掷千金的现象出现,他们的钱是哪儿来的呢?我认为有如下来源——
个人觉得郭靖和萧峰最有大侠的派头!
一、家里有矿。有些大侠是投胎小能手,家境优渥。,比如“长安樊中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等“大侠”,都是名下有大量财产,同时门下养了百千宾客的土豪。再比如大侠灌夫的资产多达数千万钱,也是土豪。像金庸笔下的南帝段皇爷、东邪黄药师以及大侠胡一刀(发现宝藏)等,都是家里有矿的,不用操心钱这种小事!
二、粉丝赠予。作为一个大侠,那必然是有些名气的,甚至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一辈子慷慨大方救危济困,也就会给自己留下强大的人脉关系网,关键时刻是可以“求包养的”。比如明初的大侠南宫生,行侠仗义一辈子,落得穷困潦倒,可派头依然不改,经常呼朋唤友饮宴,酒肉都有人送。谁家缺钱救急,给他说一声,他写个条子,就有当地有钱人来买单。如金庸笔下的大侠张三丰郭靖萧峰苗人凤等都有这样的能耐!
年轻版郭大侠和黄女侠
三、工作所得。很多大侠都是有工作的,不是一味的在江湖上瞎晃悠。比较战国时期的侠客比如荆轲就是燕太子丹养的门客,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门客里就有好多侠客,这都属于正经工作!金庸笔下的大侠也有很多都有正经工作的,比如丐帮帮主萧峰和洪七公、白驼山主人欧阳锋、西夏一品堂的一大批武士,这些都是有工作的,有工作肯定就有收入了。
娇羞可人的阿朱!
四、劫富济贫(自己)。大侠基本上都是身怀绝技之人,他们大多武功高强可以飞檐走壁,所以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这种事做起来就显得更简单,风险更小。比如明朝万历年间时,北京就出了号称“母大虫”的“女大侠”,在北京郊区打家劫舍。金庸笔下的胡一刀夫人、杨过等都做过劫富济贫的事情!

becky19850
小说和武侠片看多了,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现在的社会人,也就是看看场子,收收保护费。

玛吉阿米
首先劫富捞的第一桶金,以后有机会还是继续要做的!
其次置办固定资产,收租!
最后扩大产业,开不用自己经营的连锁产业!做投资!

garui
说实话,古代的那些大侠,更多的是靠打家劫舍,然后那些所谓的劫富济贫的称为大侠

Kobayash1_Lyn
别看小说多了,小说中的古代大侠似乎从来衣食无愁,天天干着行侠仗义之事。
现实生活中可能吗?不是有句话: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吗?因此,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以行侠仗义为业的大侠。
要知道大侠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要生活,就必须有收入来源。
所以,大侠也一般有其它职业,之所以成为大侠,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正义感,遇到不平事,持强凌弱的就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而己。
古时,要成为集武术大成者,一定要勤学苦练,消耗大,营养要跟上,吃的也会多。因此,古代,一般富学武,穷学文就好理解了。
家庭富足,学武,在兵荒马乱年代可以自保,也可以护家财。
穷学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出人头地境界。

joy_wyz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对于古代的大侠我总是停留在各种版本的武侠小说里面,他们永远都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好像他们有花不完的钱、吃不完的肉、喝不完的酒,还有各种美女相伴,把人生所有最美好的事情都体验一遍。记得一位朋友在少年的理想就是当一位大侠,路见不平一声吼,可惜他只是劫富却不济贫。最终,他带着梦想去了监狱。
那么古代的大侠的真实生活又是什么样呢。侠的概念最早来自于韩非子的五蠢:“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法家的眼里,侠是在政府打击的范围,他们以武功来违规作乱。在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样写道:“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所谓季次、原宪这样的大侠,他们的真实的生活却是这样的,他们的一生只能居住在简陋的房屋里,穿着破旧的衣衫,连粗劣的饭菜都吃不饱。
他们追求着最高的理想,却不在乎俗人看中的锦衣玉食。他们是言有信,行必果的忠诚之人,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解决别人的苦难。救了别人之后,反而不显示自己的能力,不夸耀自己的恩德,这样的人应该好好的表扬。要是朋友早读史记,就不会以大侠为理想了,看来小说与历史总是不同。司马迁老先生说是一两个代表性的大侠,而大部分的大侠是有收入的,而且过的还不错。
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大侠的收入来源。一,贵族的养士制度。
这种养士制度始于春秋,古有孟尝君养士三千,这三千士里面不少就是侠。比如,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招待,赵人闻孟尝君来了,都去观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天视之,乃眇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手下的食客立马拔出刀来,砍了数百人,遂灭了一县才离去。这说明很多士都会武功,他们平时以士自居,关键就拔出刀来变成侠了。这些侠士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靠孟尝君来豢养,离去还赠百金。古代大侠的收入之一就是寄居贵族门下,充当临时保镖,这样的收入很稳定。但秦统一之后,打击贵族的养士制度,把这寄居在贵族侠士们统统赶向了江湖。他们就游走于江湖。
二,行走江湖挣佣金。
在墨子·公输记载着:“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辱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这是了中国古书中最早记录用钱买凶杀人。十金可以杀一人,行走江湖的们的大侠们,肯定会心动的。《史记》记载的那为了义而去当刺客专门刺杀帝王的人少了许多,后世的游侠大多会为了利而杀人。比如西汉年间的“长安樊中子”“长陵高公子”等大侠们,他们的名下有大量的资产,他们收入主要靠给王公贵族当保镖,还有就是接单杀人。他们出去杀人可不是暗杀,都是动辄十几辆车一块出动,直接把人砍成肉泥。
三,利用大侠进行身份转换,趁乱世任将相。
他们先在江湖打出名气来,趁势赚取豪财,然后再把豪财散尽,换取社会名声,拉起队伍来干起革命工作。比如魏晋的鲁肃,在《三国演义》里是忠厚长子,其实鲁肃并不是出生名门大家,祖辈无人在朝廷做官,只是家里资产丰厚。从小便胸怀大志,喜欢骑射习武,也不吝啬钱财,好游侠,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望。这样人投靠孙权,当然获得孙权的重视,这就利用自己的侠换来的名,同时又带来了利。所有的侠都与王公贵族有说不清的关系。
四,利用大侠身份做生意。
人怕出名,猪怕壮。只要大侠出了名,那钱就像水一样进来。隋朝的大侠沈光,早年家徒四壁,后来在江湖混出名声来了,官仕争相交往。沈光利用这样的机会,获得一些特权,比如树木的采伐、粮食的运输等方面生意,为自己获利千金。然后再把钱抛向社会,赢得更大的名声,再获得更大的收入。明正德年间,开始的镖局业务,这就是大侠们的就直接的生意,他们大多在社会有名声,江湖有地位,身上有功夫,这样的侠在社会最好生存,他们才能挥金如土。
还有的打着杀富济贫进行杀人越货的侠,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们,他们的义都是利己主义,我们看到梁山好汉们,一言不和就要拔刀,为了自己每天的酒肉生活,不惜对周围的村镇进行洗劫。这样的侠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以上是我们古代侠士的收入来源调查,靠的是自己的社会名声来猎取利益,或者寄居在王公贵族门下,为了自己的锦衣玉食,游走在各种法律的边缘。
为什么金庸笔下的江湖武侠小说,不能说明这些大侠的收入来源,如果一掀开盖子,发现这些大侠都是寄居在人民群众的寄生虫,他们使用另外一种手段来压榨老百姓,人们还喜欢看吗。我们都希望那种真正为义的大侠,但这种大侠只留在古书中。为什么社会中会有侠这种观念的存在,是社会中的不平等的事太多,老百姓只能把心中的不平寄托给这些所谓的侠士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就是侠士们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