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底层普通老百姓讲的文言文还是白话?

monyafan
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文字。
从前电报费很贵按字收钱的时候,创作了“人傻钱多速来”这样的精简文字。
更从前,那些因为还没有纸而不得不在竹简上刻字的贵族士大夫们,对于精简文字当然有更强烈的追求!
到毛笔字时期这种需求会减少吗?回忆一下小学时期被老师罚抄作业xx遍时的恐惧;再看看程序猿、作家们自称码农时的无奈……
很明显,用文言文交谈除了装逼就是脑残嘛!现代白话文体已经很力求接近白话了,仍然没有谁会用书面语言聊天。
古代底层老百姓用文言文聊天,这种事情想想都不可能啊!

sally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交流”需求。所以语言是自人类走出丛林,就一直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工具。
但文言文则是“书面记录”的专用语言,是从有“书面”记录以后才正式出现的“语言”。
远古时代,由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人类“书面记录”的发展及其缓慢,最早的“文言文”记录目前并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为了更简洁的书面记录,人类必须用一种比口语简洁的多的方式来作为书面记录的专用语言,这就是“文言文”语言。
于是,自战国时代开始,文言文作为作为一种“独立于口语之外的语言”,开始出现在书面记录中。
因为文言文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口语表达的语言方式出现的。不用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不讲文言文,即使是作为诸侯们的贵族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使用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书面表达用语,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即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因为脱胎于口语,所以和口语表达最为接近,也最容易理解。到了唐宋,文言文成为成熟的书面“表达工具”,所以文言文也成为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书面表达工具”。所以,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也主要选择唐宋时期的文言文。
而明清时期的文言文,则由于“文人墨客”过度修饰,越发变得晦涩难懂。所以,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书面表达“字数”不再是表达的限制,抛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就成为读书人与普罗大众的共同选择。同时期出现的“名著”无一例外的选择口语表达就是例证。
自此,文言文成为一种表达方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相信,即使不出现新文化运动,文言文也会被淘汰。

翅膀
如果都讲文言,就不需要新文化运动啦!

假如让我说下去
文言是書面語言,白話就是生活語言。無論百姓還是官員,日常生活中講的都是白話。

Wiederkehr
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如今的白话。如今的白话诞生不过百年时间左右。古代的民间交流白话有些接近于文言文,在如今的潮汕话中,还能找到很多踪迹,有些词汇与文言文几乎一样。

罗德岛太守
“古代”,要看有多古。
甲骨文时代刻骨为记,不会有“文言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过是简单的发音表示。
竹简写书时期,虽然是言语交流方式丰富了,但言语交流不会抠文嚼字的文言方式。
由于竹简刻字是很繁重的,一个文件可能需要一大捆竹片,无论是刻字还是阅读都是很费力的。
所以不得已而惜字如金,浓缩句子,言简意赅,力求简练,而形成了“文”言文,也就是文字性的言语。
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普通百姓平常交流,不可能拽文的。
有一个笑话,一位文化人去码头接父亲,人很多,距离较远,不得近前,只能大喊。喊名字不尊重,叫爸爸,太土,只好大喊:父亲,父亲!
所以文言只是写文章或官场上的官腔而已。


樱桃之吻
文言文毫无疑问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跟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是规范化语言。至于布衣平民,操什么语言,我们只能从古代白话小说中得知。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会话中得知(抛开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民间交流的绝对是白话,尽管捎带文言的痕迹 ,但小说是文人写的。带有少许的文言色彩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可以推断,民间绝对是白话交际。

挥霍青春的黑白灰
当然是白话,不过是古白话。唐宋有很多笔记,记录那时候因为文言和白话不一样,闹出很多笑话。宋代有个农妇请苏东坡写个家书,报个平安,苏东坡文言写就,读给农妇听,农妇听了一脸懵,以为说啥不吉利的话。解释才明白。你看水浒传就是白话写就,跟明代的那些文言文很不一样。

偲薇特
古代的老百姓讲的肯定是白话文,这个可以参考西游记和红楼梦这样的章回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当时那些江湖说书人在各地流窜用白话文来讲解故事的,面对的是当地底层的老百姓,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所以只能用白话文来讲解。如果用文言文形式底层老百姓理解不了。慢慢的这些流传的故事被一些文人整理成了章回小说,流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或者西游记都是如此,不需要翻译也能看懂。

yangsiyar
在古代,文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奢侈品,人们之间的交流当然是白话。文言文只是文化学者用来著书立说和史料记载等等,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会用白话,所以在古代说和写是分离的:写是精炼的文言,说是白话,只不过有当时的口语特点而已。
五四时期自打提倡白话文运动发起之时,说和写才逐渐统一起来。
但在此之前的雍正皇帝在给田文镜的御笔朱批中有这样的话:“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也不负尔等。勉之。”
想来十分有趣,可见即使皇帝和大臣日常对话也不会之乎者也的,说着累,写着也累。

行路无语
古代,底层百姓讲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得看是什么时代。另外,讲文言文还是白话,底层百姓和上层统治者没什么区别和禁忌。
古代老百姓讲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得分时代。不同的时代是有区别的。先秦时代,也就是秦朝以前,汉民族语言,文言文和白话是基本没什么不同的。
这里说的文言文,指的是书面语,白话指的是口语。
文言文本就是从口语来的。
先秦时代,把语词从口中说出来就是口语,把口语记录下来,或者写成文章,就是书面语。
比如《论语》里的文章,就是孔子平时说的话,他的弟子把它收集成文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温习温习那些知识,不也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么?
但是在当时,是不需要翻译的,因为那时人们说话就是那样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
当然,那时候写诗作文,也讲究修辞,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诗文,必然与口语不一样。那很好理解。
比如现代人写现代诗,与口语说话也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写的文章中的语言与口语也有一定区别。那就是文章语言一般有一定文采,口头语相对直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头语(白话)与文言文(书面语)的区别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文言文(书面语)为了表达的简洁和语词容量,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语言特色。白话(口语)为了意思的清晰和丰富,则与书面语渐渐脱节。
汉语言的分期,一般把先秦时期以及秦朝之后的西汉划为上古期,把魏晋时代到两宋划为中古期,元、明、清时代是近代期。
越到后来,文言文(书面语)与白话(口语)的区别越大。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绝大部分书面语依旧使用文言文,口语使用的是白话。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这个语词的意思,从中古期开始,就是“纹言文”的意思,“纹”是修饰的意思,“纹言文”就是修饰过的文字。
而把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对应的提出,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所谓文言文就是指古文,所谓白话文,就是用现代口语,或者说现代汉语语言写成的文章。
古代,底层百姓讲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和上层统治者一样,没有区别。上古期,底层百姓讲话使用的语言,既是文言文也是白话,二者并无区别,上层统治者也是这样。上面已经说过,那时候,书面语与口语表达,是同一套语言。
中古期以后,文言文(书面语)与白话(口语)有了区别,但只是书面交流与口头交流的区别。并不是当官的说官话,底层百姓说白话。
也就是说当官的写文章用的是文言文,口头说话时用的是白话,下层百姓也是如此。
文学作品中有所谓“官话”,但“官话”指的是当时朝廷认定的通用语言,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官话”只与说话人的地域有关系,与他的身份是上层官员还是底层百姓无关。

杨昌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语言肯定不是现在的白话和古代的文言。古代的文字和语言都是经过历代的吐故纳新才进化成现在的语言。古代文字少,语言贫乏,《诗经》中的“风”就是民歌,翻译成现代白话能增加几倍的篇幅。随着文字的不断增加,语言表达也不断变化。因为书面文章需要精炼,保留了古代语言的精华部分而形成了文言文。白话和文言相辅相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丰富和淘汰,给我们留下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高雅的文言文。

拉美西斯二世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已照古时人。同理,今天人的口头语与书面语也是有差别的,这说明了人类文化生活中总是存在于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
至于古代人的口头语与书面语(文言文)不同的事实,我们可以在很多古文书籍里找到证明。如陈涉世家中,陈涉为王后,其同为佣耕者来见陈王,见到陈王的殿屋帷帐之华丽后惊叹:“夥颐!”,这就是当时的口头语。据考证今天的华北一带还保留着这个口头语的说法,有“唉呀伙计”之意。
文言文告别于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登上文化舞台,但是,我们今天与人交流的语言尽管与书面白话文很接近,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说明了人们生活中的语言与书面语言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就能够得到结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百姓,都有口头语交流的语言,也有书面语交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