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底层普通老百姓讲的文言文还是白话?

提到的作品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smart菁菁

smart菁菁

当然是白话,人与人口头交流肯定是白话,

得瑟的大奇奇

得瑟的大奇奇

那得看看你对古代的定义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元代,清代……

居然

居然

文言文之所以叫文言文是因为被官方使用的书面文字方式,日常生活交流肯定不会这么死板的,语言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不然怎么会发现到今天的样子

天晴姐

天晴姐

看秦代出土的云梦秦简里,黑夫写的家信就知道了,不但能基本读懂,字体也基本能辩识。这就是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有力证据。

cibber

cibber

白话

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为的就是让普通人也能更好接受新知识 新思想改造社会 。知识分子和普通人都说文言文,那还有白话一说。不过普通人拽几句之乎者也,也没问题,逼格高嘛。

嘉城明月

嘉城明月

每个时期的白话多少有区别,但是老百姓说白话是错不了的。因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文字,不是交流语言。

giftbag

giftbag

古代底层普通百姓讲的肯定不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作为书面用语来进行记录和传递知识、信息的。

文言文和普通的口头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小说里面的一些对话,可以看到一些普通百姓沟通的一些端倪。当然也跟现今的白话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现在的白话,掺杂了一些外来词汇和随着时代社会进步的一些创新词汇,我们可以看到《三言二拍》,以及比如元曲、戏剧里面的人物的对白。那些语言是相对于贴近于社会的普通的交流的语言,有点类似于文白夹杂的一些语言。

比如称谓和现在还是和现在有些区别的,过去女子称奴家、小女子等等,是有一些礼教规制的,和现在自称本宝宝、老子是有很大区别的。

火枪手76

火枪手76

你可以听下黄梅戏,古时候对话基本就是那个样子的!

lily小兔兔

lily小兔兔

老百姓不懂文言文,如皇帝下圣旨,宣读完后估计也没有几个老百姓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是好事也担心是杀头之类的灾祸。

ZLD

ZLD

如果古代人日常交往也用文言文说话,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白话文。

在古代,文言文是官话,日常用的白话文是人话,就连大臣们上朝与皇帝对话也用白话文。不然的话岂不是要累死皇上了?

只有在给皇上呈奏折时用文言文,而且还要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奏章。还有凡是正式行文也都用文言文,包括历史记录等。

明清后盛行白话小说,终于接了地气。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渐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Single_Numb

Single_Numb

古代有一书生,平时喜欢咬文嚼字,一天晚上,他被蝎子咬着了,于是摇头晃脑道:“贤妻,速燃银烛,汝夫为毒虫所袭!”他老婆文化不高,听了几遍没听懂,这书生痛急了,张口而出:“败家娘们!快点灯,老子让蝎子给蛰了!”

看看,还是说人话好懂啊,看来古代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口语究竟是文言文还是白话?

一、先秦时期以前书面语和口语是一致的,“言文合一”。

先秦之前,人们使用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是一致的,这叫“言文合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句大多清朗意明,现代人读起来能知其大意,并不觉得吃力。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类句子,我们并不难揣度到它的意思,这说明在那个年代,书面语与口语区分并不大。

二、先秦之后,逐渐产生了“言文分离”的现象,延续至今。

年龄较大的人可能还记得电报这种通讯方式,电报成本高收费贵,所以拟电报稿时要以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而文言文相对于口语来说,就如同拟电报稿,同样追求言简意丰。

先秦时期文言文出现,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书写条件,二是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地位,三是为了更好的文化传承。

纸张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竹简、纺织物甚至石碑、青铜器来记录刻写文字,效率非常低,像纺织物的成本也非常高,这就迫使人们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

说白了,文言文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口语的精简用语。

随着社会层级观念的加深,达官贵人们觉得有必要用一种与普罗大众相区分的语言体系来表达阶层优越感,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么可怜的一个读书人,却满口之乎者也半文夹白的,其实是在炫耀骨子里的优越感。这种心态无疑加大了文言文同口语白话分离的速度。

当然,这其中也体现出古人的卓越智慧。就文化传承稳定性而言,文言文要远胜口语白话。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口语随着时空转换变化极大。说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肯定听不懂同一地方唐宋时人们的方言,就算处在同一时代,一个河南人也肯定听不懂广东客家方言。

而文言文就不同,千百年来,读书人用自己的顽强固守,代代传递着一套独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密码,让每个时代人都能听得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声音,这其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迹。


三、白话应当是历朝历代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用语。

白话是最具人间烟火味儿的表情达意方式,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甚至贵为一国之君,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在使用白话。这从流传下来的不同时代的文字记载里可见端倪。

你不会想到,在大文豪苏轼的文章里,也有标准的口语“呵呵”。

明代皇帝朱元璋得知有倭寇来犯时,龙颜大怒,急不择言,干脆下了个白话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这圣旨真是话不好听但好懂啊。

网红皇帝雍正更是一位爱上白话的皇上,他在大臣呈上的奏折中批到:“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若不是亲笔真迹,你敢相信这是雍正的原话?

如今,文言文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做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用心拜读,因为里面有中国精神民族魂。

鸭子

鸭子

都是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大白话,文言文用词只不过是在文学作品官方和有文化人之间交流当中才会出现使用的。在古代的时候,绝不会人与人用文言文繁琐的意思来互相交流说话的,那也是真的太麻烦了。古代的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之交流沟通语言是一样,人与人在说话的时侯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最多的事情,表达出最完美的意思和内涵的。

agneschan

agneschan

古代老百姓讲的当然是白话,或者说是各地的方言,而不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出现是因为方便书写,因为古代记载文字的载体并不多,早期的是结绳记事,后来的是甲骨记事,甲骨面积有限,一片甲骨记不了太多东西,如果按白话记事的话,像现在的一篇简单的新闻稿都恐怕记不全,所以要用文言文,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听以说和写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远古,文字是属于皇室和贵族才配拥有的学识,最早的记事是关于贸易算术、古天文记事和占卜、祭祀。

小米的私人角落

小米的私人角落

文言文,顾名思义只是一种文章中的语言,用于书写时的书面记录方式,而决不会是古人讲话的方式。

古人日常讲话,自然就是口语化的大白话为主。不仅仅是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孔孟、司马迁、以及帝王将相等等,日常生活之中的语言表达,也绝不会用文言文讲话交流,同样的就是一口大白话聊天的方式。这是逻辑!否则,打个比方,皇帝的太子七八岁时,他还讲不来文言文。那么负责教授他读书的人,莫非用文言文与皇子对话,整得人听不懂?岂不就是欺君之罪,要掉了脑袋。


那么,为何会出现文言文?

纸张发明之前,毛笔与竹简作为文书记录工具,就决定了古人在记录事件,或者官方文书等等,必须化繁为简,将需要几千字白话才能写得清楚的事,用一种统一的格式,浓缩成一二百字,就能让人观看之后,一目了然。这就是文言文的产生原因。

古代无纸张,所有法令、文书、书籍、包括帝王起居录,凡一切要书面记录的人与事,都得用毛笔写在竹片上写好。

这竹片,俗称为竹简,又称简牍。若写错了,又得用随身小刀,将字削去,再重新书写。

故而,古代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削竹简。又因刀笔并用,又称之为:刀笔吏。


若没有文言文出现。那么用白话叙说的形式,去记录大事小事,那得用掉多少竹简?

简牍成堆,体积大,份量沉重。古人读书要读得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那必定要读很多书,多到什么程度呢?

有句古话,叫作:学富五车。

就是读完了五辆大车才能装载得下的书。而这五大车书,决不是如今现代的纸质书籍,而是五大车的竹简。

但这五大车的竹简上,所有记载的全部内容写在后世的纸质书本上,或许两个手提皮箱就能解决掉了。


由此可见,古人用文言文记录事件,书写文书,高效而精简。

若是用白话的格式去竹简上书写,那么,这就真将是一项不可想像的灾难了。那样的话,刀笔吏们的小刀,估计会用来抹了自己的脖子。

所以,文言文也是时代与物质条件所造成的。而到了造纸技术进步,纸张普及之后,本来可以不再使用文言文了。但此时,文言文早已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官方记录习惯了,也是文化习惯了。

再打个比方。

(1)如隋炀帝伐高句丽,他肯定就会用普通的白话对众臣说:给高句丽下个诏书,限他几日内来请罪称臣,否则就要发大军讨伐他。

然后,负责诏书的官员,就会将皇帝的意思,写成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讨伐檄文”。

(2)如《三国志》中的关公斩颜良情节。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

万军之中斩敌上将军,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在文言文的笔下,只是寥寥二十余字。

所以,文言文只是种书面语言。而古代人日常生活中讲话,不论百姓,还是官员,包括帝王与大儒学搜,平常讲话时,必定还是讲普通的大白话的。但是,他们做过的大事与说过的名言,则会被文言文的形式,记入历史之中。


(图来自网络)

逸鴹ぁ松月岗

逸鴹ぁ松月岗

古代的底层老百姓究竟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由于没有音像资料留存下来,因此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情是可以分析的。我认为,古代老百姓肯定不是用文言文来说话。虽说他们用来说话的语言,与我们现在说话的白话文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那时候绝不会用文言文来说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甲骨文)

一、文言文最早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提炼过的语言。

这首先是由书写工具所决定的。因为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龟甲兽骨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物品,很难得到。后来不刻在龟甲兽骨上了,又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然后才写在竹简上。同时,无论是使用刻刀,还是毛笔,书写的过程都非常困难。

总之,在整个中国文字形成并定型的初期,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书写方向,都非常艰难,这就使得古人的文字表达必须非常精炼。

那时候的人说话,肯定也是一句一句说的,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吐的。但是记载在书写工具上的时候,就不可能一句一句地说,只可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所以,就对文字有着非常精炼的要求,用尽量少的字来表达更多的意思,这样也就出现了文言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言文一开始就是与白话文分离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显然是读不懂的。

(古代贵族)

二、文言文是奴隶主贵族才有资格掌握的语言。

文言文一开始就是一个奢侈的东西,是奴隶主贵族才有资格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表达技巧。一般的奴隶和平民,一来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文字,二来他们也不被允许接触到文字。

奴隶主贵族之所以不允许奴隶和平民掌握文字,主要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感和神圣性。在历史传说中,仓颉把字造出来的时候,就出现了“天雨粟,鬼夜啼”的现象,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字是一种能够“窥破天机”的密码。既然如此,普通奴隶和平民肯定是没有资格掌握的。如果这种与上天交谈的密码,随便哪个人都能掌握,那么奴隶主也不可能宣扬他自己的神圣性和高贵性,因而就不可能理所当然地统治奴隶了。

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巫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事实上,文字最早就是与巫师密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就算是到了现在,对于一些道士画在纸上的东西,我们也把它称为“鬼画符”。就是因为他画的那个东西非常的神秘,努力不让人看懂。一些中医在开处方的时候,他的字也都写得让人看不懂。从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字产生过程,有多么的神秘。

既然文字一开始就不是让普通老百姓看懂的,而是只能给奴隶主贵族看的。因此在文字表达方式上,肯定就要与一般老百姓的说话方式要严格区分开来。所以,古代老百姓说话的语言,肯定就不是用文言文来表达了。

(孔子作《春秋》,图取其义)

三、文言文的表达是为了显示微言大义。

文言文在表达上追求微言大义,这一点,从孔子编撰《春秋》的时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孔子在编撰《春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春秋》里面表达微言大义。要想实现表达微言大义的目的,在文字上就必须要有特别的安排,甚至包括文字表达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陨石于宋六,六鹢退飞过宋都”这句话,第一句话的数量词在最后,第二句话的数量词在最前面,这样的表达,就是一种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与孔子要求遵守周礼的思想是一致的。周礼对整个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及说话方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人不能够随便穿衣服,随便吃饭,随便行动,随便说话,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礼仪来进行。而语言作为一种记载周礼最重要的载体,在表达上,以及语法规范上,都是特别考究的。

为什么古代会出现“皓首穷经”的儒生?古代的那些经书为什么能够让后世反复不断研究?除了统治者的强行规定以外,更重要的,还就在于这些经书在文字表达上的特殊性。如果这些经书的文字表达很容易,一下就让大家看明白了,就算统治者强行要求后世“皓首穷经”,也不可能办得到。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代的文言文,绝不是寻常百姓说话的方式。

kellyhan

kellyh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