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emilypw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要理解他(它)的今天,就必须认识他(它)的昨天;唯有全面地了解了他(它)的昨天,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它)的今天,因为,昨天与今天存在着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昨天往往是今天的因,而今天则通常是昨天的果。这便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
当然,我们所要了解的历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正面的内容,也包括反面的内容;它不容割裂,更不容肢解。任何割裂和肢解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现实中,总有一些公知、文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任意地割裂、肢解历史,通过剪裁,攫取某一个片段,把它放大,为我所用。比如,他们总在有意无意地把新中国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割裂开来,再把前三十年中的阴暗面单独揪出来大做文章,还美其名曰“还原历史”。而事实是,历史在他们的口中或笔下成了比窦娥还冤的窦娥冤。
我相信那些人对历史的这种解读方法不会是历史老师教的,而是他们的独创,他们如此独创的动因,是要否定掉历史中的所有亮色,搞历史虚无主义,而若要探究再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当时的新社会历史没有好感,只有怨恨,甚至仇视。
爱,就会对着阳光与鲜花情不自禁地歌唱;而恨,则就会对阳光与鲜花视若无睹。

Betazz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是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民族的灵魂。
读历史能使人增加知识,了解历史,知道什么是民族的灵魂。

wenghuili
以古鉴今,温故知新,对照历史,吸取教训,寻找答案,宏扬传统,实现复兴。

窝窝
如今,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读史已然成为一种时髦。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对过去历史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存在种种庸俗说史的不良现象,但是能激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总算大功一件。至于读史层次的提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当大众被历史八卦灌得晕头转向之后,自然会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当然,作为内容创作者,理当坚守说史的底线。历史,不是小姑娘,更不是娼妓,不该被肆意涂抹和亵渎。
那么,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存在完全真实的历史吗?
读史的功用
搞历史研究的,常常会遭遇一个尴尬: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中山大学陈春声曾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人文学科确实没有什么用,它不能使你发财。但我们用一个家庭做比喻,一个家最有用的首先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要属挂在客厅墙上的那幅齐白石的大虾。但有客人来拜访,你不会带客人去厕所和厨房,更多地是坐在客厅里谈论墙上的那只大虾。人文学科就是那只大虾。”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所以也是“大虾”。有用无用,不能单纯流于实用层面的判断,而忽略了抽象价值。古人说,以无用为用,大致道出了个中真意。
读史的功用,可以相当广泛和多样,诸如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治国理政……不一而足。但是,在此之上,还应当有一个普遍意义。那就是:建构国民意识。
历史是什么?
历史,按性质分,包括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一种是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没有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在人类看来,就不是历史。好比一个新大陆,在被发现之前,人们并不把它看做是大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就是指进入人类视野的历史。通俗点说,就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专业名词叫 “集体记忆”。
概括成一句话: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
如此一来,读史的功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打个比方,一个人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失忆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什么物种?他肯定会陷入彷徨和恐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安放自我。
历史,塑造了人类的身份认同。
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五千年历史塑造出来的,我们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割不断的。否定了历史,也就否定了自己。(同样,美国人分享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什么很多华人出国后,总想着寻根。这个根,就是历史,也可以说是对故乡的记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老乡见老乡,为什么两眼泪汪汪?因为有共同记忆:门前的小河,村里的小芳……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读懂了这段话,就明白为什么日本占领满洲后,要篡改历史教科书了。读史的功用,也就无需多言。
重构≠重现
历史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间。当你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个行为的瞬间,这些话和行为就进入了历史时空。在目前的科学认知里,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历史也就具有不可复制性。现在很多人喜欢说“还原”历史,或者“重现”历史。实际上,现代史学理论早已证明,历史是无法被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复原的。因为,人们无法再次回到历史现场。无法直面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
当然了,会穿越另当别论。不过,历史有风险,穿越需谨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被雷劈后穿越了,低头一看,身上绫罗绸缎,抬头照镜子,闭月羞花,正疑惑自己是谁时,一个彪形大汉踹门而入,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提着刀,你一看,呵,挺面熟啊,就听大汉说:嫂嫂,还我哥哥命来。
无法直接面对历史,怎么来认识历史呢?犯罪学上讲,一个人犯罪,必然会留下痕迹,历史也一样,历史的痕迹,就是“史料”。史家离了史料,就像鱼儿离了水一样。哪怕你是史学界的大咖,也要老老实实地一条一条抄材料。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家的任务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有了史料,历史就能“重现”了吗?
首先,史料以文献为主,而文献是由人来记载完成的,即使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也已经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已经掺杂进记载者的主观成分,甚至是有意造假,而后来人再根据这一已经掺杂了主观成分的史料来认识历史,就更容易偏离历史真相。所以,真正的历史学家在对待史料的时候都十分谨慎。梁启超把它比喻为“老吏断狱”,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考证。
其次,历史书写者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哪些历史能够进入书写范围?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应该怎样评价?等等,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写者那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说,即使能够保证史料是真实的,但每一份史料仅仅能展现历史的一个镜头,至于如何把这些镜头制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那就要看各自的剪辑功力了。所以,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被重写。
《非诚勿扰》中有一个葛优与台湾女子相亲的片段,双方使用了解放和沦陷两个不同的词汇。这两个词汇,都指向国共战争,但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情感、用词等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差别。
当然,真正尊重历史的人不会故意去捏造历史。你可以说“解放”,也可以说“沦陷”,但不能说国民党把共产党赶到了台湾;你可以说孔子很革命,也可以说孔子很保守,但把孔子说成是韩国人,那就是对我大中华十几亿人民的挑衅。
近些年,网络上兴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历史看做文字游戏,信口开河地随意讲史,这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值得警惕!

daidai
我的小爱好。

轻易爱上别人
现在的人们对历史不敢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如今资讯发达了,有些疑惑不需要通过翻查历史就能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呢,现在太多为历史翻案的情况出现,给人一种历史是胜利者粉饰的,乃至用于愚民的东西。
换句话说,问题侧重点在:历史的错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学习历史?错漏百出的历史学来有什么用?
历史,跟大树一样,有根茎枝叶等不同层次的事实组成的。无论是谁去书写,能篡改的关键性东西其实不可能有多少。
文字、神话、民间传说、习俗等底层(民间)文化乃至官制、历法等上层政治文化等等已经融入日常的东西,无论是谁来书写历史,都是无法更改的存在。这些就是历史的树根,无法改变的基础性存在。
这些也就是学历史的基础目的,我们是社会人,了解了社会的基本规则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的社会规则,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否则,我们就只知道生硬的礼仪,而不知道其背后的深刻社会含义。
其二,所谓观今宜鉴古。这句话反过来理解,跟如今常见的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异曲同工。众多历史大事件组成了历史的主干,而这些事件即使某些是被篡改的,也是符合当代的历史逻辑的,这对于今人理解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更何况,即使篡改嫁接,也是需要一定的脉络支持的,这些脉络,本身几乎不可能被篡改。
借助这些历史大事,我们对当下的社会演变能产生一定的预判,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立足社会
其三,具体的历史细节,相当于大树的枝叶。如同每片树叶都努力的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那些具体的历史细节,会在时间的点滴验证下,展现其真正作用。而那些耐不住时间侵蚀的,即使是真相,也会跟大树产生枯枝一样慢慢湮灭。
即使某些被篡改的细节,若是对后世有足够的正面意义,就会跟被成功嫁接的枝叶一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后人理解当时的社会产生有益的作用。
此外,如同叶子有正反两面,我们品味历史细节,不仅仅是阅读、记忆其中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品味其中的脉络,这些脉络本来就是在表面事件的背后的。无论真假,历史细节更多的是引发思考。
就跟寓言故事,我们明知道是假的,但其所表达的寓意(道理)却是很多都值得品味的。
因此,历史,更多的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品味的。
读史可以明智的前提是不能仅仅去读死书。
以上

zhouxl_
你的这个问题,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这个问题看来简单,无论是对于科班出身的,还是非科班出身的,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心中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历史是文化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历史,那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真正的、持久的自信。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时下的切身感受来谈一下。
我现在一直在做与三星堆文明有关的研究,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古史重建的工作。屈指算来,我做这项工作已经六七年,大部分时候不休节假日,经常一天十多个小时放在上面,而且收入来源也非常有限。可是,大部分人也绝对想不到,我曾经在深圳呆过十余年,做过美资企业、港资企业的技术部门管理人员。如果要把我说成是大陆从事民用3D技术的第一代技术人,恐怕也并不为过。但是,我后来把这一切都放弃了,为什么?
这一方面与我过去的历史爱好有关。还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就曾试图把近代以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作为题材,创作一部类似《三国演义》的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应该说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另一方面则是我在实际工作中,与美国人、犹太人、日本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的文化与他们的文化差别那么大?当时,我没有答案。
2012年,我回到成都,准备用3D技术来开拓文物修复市场。就是通过这样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到三星堆和金沙,开始知道有这两个非常神奇的古代文化。在对三星堆进行了解的时候,我对他的来龙去脉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知道。当时,学术界普遍地说法,是把三星堆称为古蜀,现在这种声音也很强。但是,当我开始做文献整理研究的时候,开始质疑这一判断。结果,越研究才发现问题越多。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要解释三星堆,整个中国古史体系必须重新建立。由于具备一些历史知识,我当然能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有多大,这与个人的商业成功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我对中西文化的形成和差异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判断,认识到要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要从古代历史入手。如果不能理解中西文化各自的特点,要谈建立文化自信,其实基础是很薄弱的。
以现在的中美贸易大战来说,很多人看到的是经济层面的影响、社会层面的影响,我看到的却是这场纠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东方文化崇向和谐、持中,对于解决矛盾往往主张协调,注重对双方利益和相关方的整体利益的照顾,视野是非常宏观的。反观西方,由于他们的文化建立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这种文化本来是容易培养创造力的,但是走向极端,就是非常的自私自利、丝毫不顾及他人利益和感受。因此,在两方出现矛盾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法,把危害逐步扩大。现在美国的这种行为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在国家治理上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坚信,我们国家只要战略正确,执行得当,民族复兴是必然的结果。这种自信,就来源于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所以,我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历史中发现自己的文化根基,做到更好地兼容并包。实际上,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以史为鉴”。以上是我的个人感受,供你参考。

hdx1515
历史是前人写的记录哪会当时的事情,了解历史,才能长知识,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和平发展,不走弯路。

骑木马的男孩
我认为历史就是一座陡峭的山峰,能感受到一种血性。这种高度需要去仰望,去攀登,去跨越。
历史不可全信,古代改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可以确切地说,正史并非无懈可击,野史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的真相或许隐藏在历代文人的笔端,或许真正的历史在民间!
读历史,首先要给自己树立个好榜样。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古人的心灵,用古人的人格塑造自我。写作光有一定的“美体”感是不行的,应该思索文学应该为当今时代做点什么?
读历史确实能了解过去,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认识现在?不要以冷漠的表情,去看待历史事件,即使看透了,又有几分热情呢?缺少反思,缺乏醒悟。读史可以明智,但更需要培养高尚的民族情结!我想,这对经典的吸收和提升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是在文学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活动,文学奖项太多了,其中不泛不言自明的。那我们就静下心来品读历史吧,这样才能勇于承担责任。

ぺ椛泽ッ
让历史告诉未来,知历史可知兴衰。只有熟读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

cpyob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读史使人明智 知道了过去,就明白了现在

farlin
简单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古鉴今,鉴往知来。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也讲过:读史使人明智。
一方面,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我们要面对生老病死,要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生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经历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研究一下处在相同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做,为什么用那种方式做。那些成功的可以借鉴,失败的引以为戒,在自己处理的时候加以避免。我们现在的吃穿用度哪一项又不是从前人的智慧中总结提炼进化而来的呢。
另一方面,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途径无疑是从他们的历史中去探寻。书刊,报纸,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或者作者的主观思想,这会引导或者甚至是误导我们的认知,对我们做出正确公正的判断或者选择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历史是客观的,是全世界历史研究者公认的,是没有立场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的选择才能是更正确,更公正的。梁衡就说过,当知识水平太低时,无力从逻辑上看出鬼话和实话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柴静做了一个调查讲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污染太严重,内容很详实,发人深省。但历史让我们知道,这是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过程,例如伦敦,例如旧金山,而且历史的经验也一直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是要先发展后治理还是一直落后一直挨打了。
人们常把历史比作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正因为历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代替的社会价值,人类永远需要历史学,永远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

SPEC当麻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历史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庞杂,朝代兴衰更替频繁,读历史使我们更加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知识。本人就是喜欢读历史书,增长了学识,具备了一些历史专长,可以与别人谈古论今。所以本人认为读历史好处诚不穷焉。

美静子_ontheg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千万不要说历史是无用之大用,那是屁话,无用之大用就是没有用。那历史有什么用呢?
首先了解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个人找寻自身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首先追求的是温饱,其次是性欲,再是自身安全,最后才是精神需求。在当下的中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北京也不像纽约、伦敦、巴黎、柏林那样发生那么多暴乱,全民基本上到了小康水平。这个时候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说盛世修史,东南沿海那么多富豪热衷于修家谱,在中国史学会中一般是学近现代史的甚至学党史的做会长,要把党史拿出来专门做一个学科,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史研究室是正部级机关?国家花几个亿搞清史撰修工程?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历史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这也是国家最高史学会议第一次在亚洲、在中国、在山东、在济南、在山东大学召开,习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和之前学界认为的历史学是学术界的农民有异曲同工之妙。梁任公说史外无学,诚哉斯言!文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哪个没有自己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除了那些必须要用到数学建模的部分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十分欢迎历史学的考生,因为基础扎实,可塑性强啊!
第三,我们说真正读完二十四史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吕思勉,这是中国四大史学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毛主席,正因为把历史读懂、读通、读透了,他才能带领我们的先辈打出了一个太平江山。习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而现代大企业标榜儒商精神,必然也会需要涉猎《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传统典籍。在国外,历史学有时属于艺术科学,一般都是贵族和公司高管选择的专业,火热度远比国内高。而且从市场供需来看,大学数大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大都集中在金融、会计、互联网等热门专业,而很少选择文史哲等冷门专业,这必然造成稀释效应和溢出效应,因此从就业的角度讲也应该读历史。笔者虽然学的历史学,但每个月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做答主和教育培训,也能轻轻松松的月入过万,在福建调研的时候,笔者所提出的建议对策也更得到地方领导的青睐,谁能说历史学没有用呢?

liuxuejie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他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实生活中那些跳梁小丑,现实中的小人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这是最最普通的为什么?大的方面那就太多了。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