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故事会

创刊于1963年的《故事会》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期刊界一个长盛不衰的传奇。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它曾陪伴我们度过难忘的青...

[作品]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

傅高义

[作品]忽必烈的挑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杉山正明

[作品]中国通史

民国以来畅销不衰的国史经典读本

吕思勉

[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陆)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

当年明月

最新跟帖
哥是牛

哥是牛

以史为镜,读史能明智,历史都是有规律的。

漩涡的小日子

漩涡的小日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得到启发,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从历史传承下来的。

沙丁魚scott

沙丁魚scott

学史使人明智不是一句空话,我觉得学历史的人总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我最喜欢读的两类书一类是文学小说,一类就是历史类的书籍。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历史,这让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很充实,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既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我也试着借鉴古人的经验,让我不会生活更加智慧!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个“陈”与“故”都是指历史的东西吧,其实我们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成长的,这些古人的智慧都需要我们学历史的去发掘去探索的!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枫云

枫云

人类大事件是不断重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借鉴的。读史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前人的问题为我们处理类似问题提供正确方法

金小Uknowxi

金小Uknowxi

使人明智 以史为鉴

苏州减肥猫

苏州减肥猫

一、怀旧与慰藉

二、归纳经验与规律

三、观照现在与未来

蝶舞_旋律

蝶舞_旋律

读历史不仅要读中国史,还要读世界史,人类史,要建立大历史观。读历史不仅是为了弄清楚历史时间脉络或是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透过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探索真正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历史是发展的,也是有规律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那么历史就离不开人类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人类的脑容量,思维方式,摄入的能量,基因的构成,生存的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相对于宇宙138亿年的历史和地球46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但同时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波斯老蛋去取经

波斯老蛋去取经

简答:温故知新!

connie_99

connie_99

我们看历史,主要是看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仅对于我而言,首先是看故事,历史也好,小说也好,故事性总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好多不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历史太枯燥。真的是他们一点儿都不喜欢历史么,也不见得。于丹讲的历史他们就看,易中天品三国他们就爱,明朝那些事儿他们就读。中国史籍浩如烟海,没有耐性是看不下去,即使是学历史的专业人士也不见得都能深埋进去。有些史书之所以流传很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很强。

其次,历史类书籍的文学性,一本好书,只有具备这个特点才能流传开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的二十五史,真正耳熟能详的书籍并不多,为什么,就是文学性太差。《史记》为什么那么被推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文学性极强。所以鲁迅才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畅销历史书很多,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很少,汗牛充栋畅销,凤毛麟角留存。

再次,被关注度或者说曝光率也很重要。是金子总会发光,没错。但是有没有人认为它是金子更重要。所以说,现在大部分书上都会写着谁谁谁等名人强烈推荐的书,某某某读了都爱不释手。名人效应就是光环所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正影响与反影响。正影响很简单,就是我们历史书中说这个人好或者坏,他就是好或者坏,除了教科书,我们也很少知道某些即使人物,对于知道的那些,有一些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由于历史课本中讲的东西太少不解渴,所以我们要找其他书来补充。还有一种情况,这个历史人物在课本中是这样的,但是在其他学者那里却是另一个样子,而且说的有凭有据不容置疑,你也会感兴趣,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康有为,历史课本中说他是改革家,但是现实中却有另一面坏的形象,好色,贪财,古板,还组织“黑社会”等等。还有那些被叫嚣着要平反的、要修正的等等。

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喜欢用盖棺定论来评价他的一生。看似合情合理,人死了,一切都结束了,无论好坏,都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真的是这样么,还真不是。人死的时候一个样,同时代一个样,现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比如说明朝大将袁崇焕。在崇祯朝,绝对的大奸大恶之人,最后被处以极刑。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就给他平反了,说他中了反间计,其实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世人都误解了他。现在呢,又有不同的看法,你说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说不清楚。想要盖棺定论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特殊受众,他们对故事不那么感兴趣,对文学性也没有太多要求,读历史只是为了听道理,吸取教训。有一句古话说得好: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前人崎岖的道路,我们再次走过,总会平坦一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他们读历史的目的。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历史还有需要理由,只要你愿意读,就是最好的理由。

ARCTICB

ARCTICB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如果不是从事历史研究应用等相关工作的,基本不会得到直接的利益。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个人的修养提高,个人对世界,事物,做事方法的认识的提高,是境界的提高。

在眼界提高后,办事,沟通,交际能力都会提高。比如我们和客户,朋友,甚至泡妞交谈,随口说出名人轶事,历史变迁,历史典故,那么结果会不一样。

具体到大义方面,什么以古为镜之类的大道理,说都能说,管用不管用就不一定,因为人类总是在历史里打转转,都没有跳出去。

chibi_009

chibi_009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发展到了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

历史反映的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

古希腊一哲学家也曾说: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

所以,我们要:读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



御影水无月

御影水无月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读史、制史,最有用的养德方式也是读史知史。

张托托

张托托

说到读史,我推荐钱穆国史大纲的课堂笔记版《中国通史》,这本书用十多万字的简短篇幅就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是很好的史学入门读物。

既然谈到了读历史,我就简单地分享一下如何读历史类书籍。

我认为第一步是选书,我把历史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比如二十四史、历史学研究专著等等,这类书门槛较高,一般是写给历史学者的,不太适合通识学习。

另外一种就是面向普通读者,这种书可读性比较强,笔法幽默,简洁有力,比如我们本周共读的《中国通史》。

还有诙谐历史写作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也可以是研究某个历史细分领域,但是文字是以小说写法表现的书籍。

代表人物就是张宏杰,他的书顽疾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员腐败问题的,还比如研究乾隆盛世的饥饿的盛世。

还可以根据出版社或者出版系列来选书,个人就比较喜欢甲骨文丛书,比如讲述苏联解体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有日本元史专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的兴亡,有讲述英国中世纪历史的金雀花王朝,这本书的译者陆大鹏翻译的其他书也推荐。

这类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书,阅读门槛就比单纯唠嗑式的书要高些,也更严谨些,推荐进阶阅读。

选取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后,第二步就是阅读了。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等书,可读性很强,当看《故事会》读下去就行。对于稍有难度的书,个人阅读顺序是:网上的书评和简介——序言——目录——正文——书评。

有些书一上手可能有些难度,就需要把握主要脉络,可以通过网上的书评了解大概,降低自己的阅读门槛;

其次是书的序言,一般都会将书的写作背景和大概内容以及作者信息进行介绍,对阅读全书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就是正文,推荐按照顺序阅读,全书读完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可以反复阅读某些章节,比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某些章节我就反复阅读过好几遍。

最后是书评,阅读之后再看书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写书评,让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碰撞出火花。

如果是外国图书翻译过来的版本,更加进阶的阅读体验是读一读英文原版,因为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删减。

第三步是阅读之后需要做复盘,读书重要,读完后的思考更加重要。阅读之后有人喜欢做笔记,有人喜欢画思维导图,这些都是很好复盘的方法。

我自己比较喜欢直接在书上批注,如果发现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就会找相关的书继续阅读。比如在拆解极简欧洲史时,我发现自己对标志中世纪结束的1453年很感兴趣,于是我详细阅读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让知识更加丰满。

简单分享了我个人读书的方法,这属于方法论,是具体的操作,在具体地行动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这种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书?”

我的回答是,读历史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储蓄起来的知识会在将来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给你惊喜,但是这么说还是很抽象,有点云里雾里。

直到我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我觉得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满意的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认为读历史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信念:

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展。)

任何国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懂历史的人都会对历史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而保有历史温情的人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国家,身边的社会,不偏不倚;

有更多有独立思想的人,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产生的进步才是民族的进步,是和历史割不断的、有渊源的进步。

这就是钱穆对“为什么要读史”的回答。

liuhuiwhu

liuhuiwhu

以史为鉴,矫正工作方向

摄狼NumberOne

摄狼NumberOne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之所学习了解历史,是为了总结人类在以往的生话实践中的得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我们所能亲身感知的社会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了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总结历史,晓其精义,以便使我们更加智慧和理性的面对生活:。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人类的借鉴作用是无可比拟和替代的。

历史上,大抵成功的伟大人物,无疑都是擅于从历史中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并顺应历史的湖流使自己走向成功。

这些伟大人物,虽己成为过去,但其己深深融入历史之中,成为我们后人汲取营养且景仰的对像,激历我们,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的人。知之善任,人尽其才,并且能够听得诤言而践行,这方有贞观之治,成为千古名君,

而近代历史的另一个伟大人物毛泽东,亦不可不说。

毛泽东乃一介书生,张空拳与天下搏,靠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熟读历史,深知历史。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运筹帏幄,致胜千里。真可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在历史中总结,汲取营养。在现实中应用历史规律和真理。让我们的生活一片坦途。有什么可以不让我喜欢历史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