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文化推崇“孝”道?为什么西方文化没有“孝”的理念?

榴槤可麗餅
因为西方价值观信仰认为只对神职人员有孝顺,只是神职人员的孩子,父母等都是所谓的平等、自由、博爱。也就是说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只是特别好的朋友而已。
西方人最相信的是神职人员,而不是父母。因为他们都是教徒。
中国人认为宗教是低级的,信仰才是高级的,孝道是高级的信仰,而不是宗教,宗教只不过是信仰的载体而已。
中国人信仰的是人,以人为本,宗教只是个载体,宗教是低级的,信仰才是高级的。
中国宗教所谓的神佛,都是人的化身,都是人,没有真的所谓的神,只是神是真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以人为本,人是第一位的,中国宗教文化里都是人,没有真正的神。
以人为本就要讲究伦理,讲究伦理,就要讲究孝道。
而西方都是教徒,他们只对神职人员讲究伦理,对其他人是没有伦理的,只对神讲究孝顺,只有神,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和西方价值观的根本不同,中国讲究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而西方价值观都是一切都听神的,只对神孝顺。

太阳雨
谢谢邀请!
中华文化来源于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甲骨文是用龟壳和牛骨刻符,作为卜辞。祭司用火烤看裂痕,与鬼神对话,就是与死去的祖先(死人)对话的,那就是“祭祀和占卜”。殷商后期有甲骨文,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西周延续了殷商的祭祀文化。
西周的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也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歌功颂德祖先的丰功伟绩。譬如:遂公盨记载着大禹的名字,说明他们的祖先来源于大禹的一支。西周建立,周公旦颁布“周礼”。孔子的儒家也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史”等分化出来的。这里“祭”就是祭拜祖先,也是延续了殷商的祭拜文化。
这种祭拜文化最早出现在古印度的拜火教,拜火教传承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到达中国后,改变成“孝经文化”。这种孝经文化最早能看到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介子推,既又忠又有孝,寒食节的来历也就此产生了。到了汉朝,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以后,孝经文化又一次兴起,当然这次孝经是与官宦有关。当时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由地方官推荐谁为最孝道,就提拔为官吏。这样的推荐方法也存在弊端,假孝经接踵而至。
明清两朝儒家鼎盛时间,汉人被认定为“炎黄子孙”。老百姓随着以父系为单位一家一户的成立,汉化的成功,跪拜和姓氏的普及,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社”(每年农历三月三),就是人们野合生殖的时间改为祭祖的清明节(公历为四月五日)。与此同时,大量祠堂和家谱诞生,二十四孝的推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孝经深入人心,中国人都认定祖先同出一源,那个源头就是炎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了!
西方最初的文化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性崇拜文化,到了公元前后产生了基督教文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他们是海洋性文明,中国是大陆文明,两种文明格格不入!

硕饱儿
西方是神本文化,中国是人本文化。

快 到 碗 里 来
所谓“孝”,实乃动物之天性,所有的动物都有亲情之举,非人类独具。西方人不认为这有什么特别之处,随意好了,所以没有所谓的“孝”文化,却也活得好好的,一点不比我们差。
回头看我们自己,天天把“孝”挂在嘴边,歌扬赋赞,形容的高尚无比,结果,依然有太多不孝的悲剧上演,令人郁闷。
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的文化是要忠孝两全,外忠君,内孝亲,要体现出人有贵贱,位有上下,辈分大小,继而就有了论资排辈。更严重的是,因为一个“孝”字,竟被人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依靠,养儿防老成为了必须,人们老了,不想着去依靠社会,一头扎进儿女的怀抱,“我就靠你们了,你看该怎么办吧”?因此,国人的家庭观念远远大于国家意识,社会的好坏无人问津,只关心自家小窝是否中意。
所以,西方可以成为列强。
要论聪明,我们可以称为绝顶;论智慧,我们比西方早进化几千年;论人数,我们是世界第一;论历史,我们是人类的祖宗,可为什么没有成为发达国家呢?
去想想这个“孝”字,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ifarice
谢邀!中华儒家文化宣扬的是″愚忠,愚孝"西方文化宣扬的是人人平等,没有"愚忠,愚孝"概念。儒家定位统治阶级既为百姓"父母官″推祟"孝"道是假,桃僵李代,勒令百姓孝敬″父母官"做其"贤子贤孙"绝对顺从并借其礼数杀人是真?
儒家为了宣扬所谓的孝"道,并强化洗脑灌输″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的″孝"道思想,煞有介事的编撰出许多″孝"道的故事来佐证,弄巧成拙却把"孝″道撰写成了杀人的"魔"道,如"煮子救君″″割肉救君″等等都极及残忍而无人性?
还有″埋子孝母"讲的是夫妻怕母亲吃不饱,孙子与其争食,妻子抱着怀里的小孩子,看着丈夫挖坑活埋儿子的故事。听起来绝对是个无人性的残忍之最,这就是儒家毁灭人性的"孝"道?有问那为什么夫妻不少吃一口,却要活埋儿子省下一小口的饭食孝敬母亲呢?只因虚构的太离谱有悖了人伦情怀!

Mr.L
就像西方人喜咖啡,中国人喜茶,地方不同,教育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长相不同,饮食不同,等等不同是正常的。

熊爸和小熊
东西方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中国人遵从儒家思想,百善孝为先,西门方人信奉上帝,圣经里宣扬的也是叫人向善的理念

wb0002052
孝道与其它仁义礼智信都是正常人类都需要的一环。
而所有的统治者们权利阶层们又加以利用
所以没什么好讨论的。

clover_threeleav
中国古代一直是祖宗崇拜,祖宗、家长、皇帝(国家的家长)需要从道德上具有绝对权威。

哲也小V
西方也推崇孝,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我们推崇的孝已经变态成了“愚孝”,比如24孝。现代有些男人正是错误的理解了孝敬和孝顺、错误的理解了家庭关系。造成家庭婆媳不合矛盾,不明白夫妻本是一体,离开父母结婚后——夫妻组成新的家庭,为第一关系。

孙隆坤
就一点土地决定一切,中国有土地耕种几亩田老婆孩子热炕头,你看欧洲国家侵略扩张因为国内没有土地,所以孩子大了只有手艺人,官僚,律师,士兵这些路走,所以欧洲人很小就要离开父母亲出去闯荡世界,建议看一部电影怒海面前争锋看看里面的士兵构成就知道,中国说的孝那就是浮云在钱面前离开就成了假道学。

versatitle
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是定居文明,这样的文明需要社会稳定,人口繁荣才能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保障人类象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社会的整体生存与发展需要!原始的粗放的生产力自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更为紧密联系与合作,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便是必然,而对于社会的基本存在单位的家庭和谐与有爱就成为了前提基础,因此,在中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这种定居文化中的“孝”与“悌”自然就成为了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的基石。直到今天的中华传统文化式的隔代育儿模式依然盛行着!
西方文明起源于游牧的游居文化 ,这种游居文明形成了与农耕文明的定居文化截然不同的文明方式——他们逐水草而居,他们对于自然索取更加依赖于天热的赋予,而自然的产出在原始形态下是相对低下的,这就自然限定了单位时空所能供养人类的数量,这样就决定了这种游居文明的外向型的拓展性动力发展模式——劫掠与转移成为常态与存在、发展的必然!这种生产力就定着战争会伴随着整个族群的存在与发展的全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存能力就决定了族群的生存能力,因此,丛林法则自然回成为文化的主体。许多文化传承也在这样的主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自然地形成与存在下来——比如匈奴族中的父兄过世后,男人自然就继承了他们的女人,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而这在这样游居文明中却是符合伦理道德的文明形态,因为在更为广袤与艰苦的环境下只能如此,否则,孤儿寡母只能会以各种方式死去!
所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起源有着根本性的、原生态的差别,完全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来形成的独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互鉴的世界价值观,自然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宝宝de窝
因为中国人有“家”的观念,中华文化也主张“抱团”,在一个“团体”里长辈比晚辈更能凝固和团结家人,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能让长辈在家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更加有利于家族和后代的成长和延续。在中华文化中多个“家”既为“国”,所以中国人会为了家庭牺牲,为了国家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了后代能有更好的明天。当然为了“老有所养”也是原因之一。
但西方人更崇尚个人主义,推崇私人空间,家庭对于西方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是长辈还是国王都远没有自己来的重要,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一间破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个人高于家庭甚至高于国家,也更不会讲什么“孝”了。对于西方人来说,父母养大我,我再养大自己的孩子,就是传承了。至于后代以后过得怎么样,就不关他的事了。等到老了,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养老院,安度晚年。当然有很多外国小伙子只管当下不管未来。

tmsong99
这里是中国人的故有的“天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子女“慈”子女对父母行之以“孝”在唯物木头主义哪里叫客观唯心主义,难道这种本来就有的“天理”能叫物质吗?西方人崇拜上帝当生下来你小孩在教堂领洗的那天起,亲生父母就变成了教友,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父母叫教父。中国文化不能用什么血缘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