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

Tolon
这部小说吸引了我这样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曾经改变了我的职业规划,一度想去做股票了,后来我遇到北京源乐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曾晓洁指点迷津,才迷途知返。
这部小说像一部精神鸦片一样吸引着我,首先,一个如此低调的人轻轻松松就可以积累如此之多的财富,仿佛开启了财富密码,什么时候想用直接去取就行,不费任何体力,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谁敢说这个能力不诱人!
其次,一个成功者的人反而不是土豪,还境界如此之高,哲学,宗教,音律,文学,茶道都研究的头头是道
再有,看破红尘,对女人那是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和距离,从不与你争吵,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与你争吵,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还有,主角丁元英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世间规律,仿佛参透了天道,一切都是按他设计的情节来发展,神乎其神,早就看到了结果,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就是神。
再有,其爱女人与普通大众的不同,普通大众的爱情就是柴米油盐,车房孩子名校,而他给我们呈现的爱情很不同,伟大又凄美还很血腥,其中夹杂着人性的丑恶与真善美,朴实而不市侩,高了普通一个层次
再者,其反其道而行之,以往社会作品对传统文化都是褒奖有加,大肆跪舔,但丁元英则不然,他认为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任何人,国家民族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接受啥样的教育那么就会产生啥样的结果。
还有就是其中很多词语琢磨起来都特别有道理,生存法则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中间就是生存空间;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自性作为不昧因果;他对我的感情不需要别人理解,需要理解那就是对感情的亵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女人和男人的交流方式要么站着要么躺着。每一句都说的简简单单又耐人寻味,给人以深思
最后男主角从宏观上的爱国提升了作品的更高的层次,男主角本身的高智慧又因为自身帮助国外资本赚取本国利益而感到自责,这与男主角都是在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市场规则下赚取的合法收益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男主角境界之高,爱国之深
谁读了这作品都难免会对号入座,都想像神一样的活一把不枉此生,但人与神总是有区别的,切不可钻进书本而出不来。近代难得的好作品!

hoverin
首先我先声明,我是一个天道迷。这本书差不多陪伴了我将近10多年的青春。
这本书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或者价值,我始终认为说它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觉得他有用,你可以觉得他没用,甚至说你可以觉得他是一个很无聊的小说。
这要看你去怎么去看这部书了。
如果我们抛开所有繁琐的东西,不容易被常人理解的一些提法。我想《天道》可能只用一句话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一句话概括了全书所有的中心思想。全书所有的案例,始终都没有跳出这一个圈子。
杀富济贫,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如果我们把杀富济贫换一个概念,如理如法的竞争。你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吗?当年马云提出网购这个概念,被大众极力反对。可是马云坚持说在未来的十年,网购会成为一种潮流。它会冲击实体店行业。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有点危言耸听。去年双11的交易额是
2684亿。这是一个很客观很实际的数字。
所谓的杀富济贫只是说谁更符合当下的客观规律市场而已。你符合你就生存,你不符合你只会被淘汰,不存在你愿意或者不愿意。
看事物一定要看透本质,这是肖亚文给我上的一课肖亚文给格律诗公司打官司,然后“落井下石”接管了格律诗。有人说她是蓄谋已久,也有人说她趁火打劫。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不妨碍她最后合理合法的成了格律诗的掌门人。这是她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去得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靠祈求靠祈祷。
给冯世杰预留股份,开除刘冰,都是已经在她的计划掌控之中的。
创业并不是简单的去考察市场,而是说鉴于你自身的能力,你的能力适不适应市场,这个才是最根本的,看问题的一个视角。
但这恰恰是众多创业者最致命的一个弱点。
刘冰如果不死,他真的能留在格律师公司吗?即便他不死,他留下个律师的机会也不会多大。刘冰想要的不是一份工作,他想要的是上流社会的追求,所以即便他不死,即便肖亚文能原谅他,用丁元英给他的档案袋去要挟欧阳雪的事情。
他留在公司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肖亚文绝对不会重用他,所以他留在公司的前途价值不大。
最后他会自己主动提出离开公司,重新寻找一份职业。
这本书留给世人的思考实在太多了。无论哪几个点哪一句话随便拎出来,我们可以面对面交谈,一天一夜。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的大。甚至感觉他重新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判断方式方法。
我不崇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状态。学习给予和悟道。

微风的水面
听说这部小说很出名,无论改成了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是很火,但我想讲的是,这也只是纯小白们的个人崇拜而已。现在这个社会过得很艰难,很压抑,所以需要偶像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给他们希望。
理论终究是理论,主角小说里面的情节,包括主人翁说的话,在一个制度相对约束的环境下,很难通过他的想法来构造自己完美的世界,这就是现实。电视剧里的主演王志文,个人表演得挺好,挺敬业的,但让我看到了一个跟社会格格不入十分矛盾的一个人:在国外投资公司,却带有罪孽感,被冻结了资金,回国没钱,又被迫重操旧业,最后又选择离开,活生生一个干一行恨一行的例子,这个最拿手的本事,却成为自己最不快乐最讨厌的职业。说他有钱吧,他又被冻结了,你说他穷嘛,又有被冻结的钱,他过着有钱与没钱之间的生活,他与其他人的不辩不争,智慧超群,看透万物,但却沦落在这个污浊肮脏之地无法逃离;要与不道德的人合作,面对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界,过起争讼的日子,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矛盾的人呢?
他是一个有钱的穷光蛋,处事大智若愚,虽然没办法呼风唤雨,但能看透事物本质,却喜欢跟一群蠢人,自私自利的人,在一起谈论,创业,显得自己的厉害与高明。
如果一个有钱人生活平淡如水,那也真的没什么好写。观众们喜欢写一个有钱的穷人,一个暂时很穷但有钱的人。修真小说的社会里面就可以看到,有本事的主角,满脑子都是女人和钱,这不是主角的错,仅仅是观众需要而已,他们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得到想拥有的一切,却寄望在小说里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化身,来满足自己现实所需要的一切。
观众认为武松的厉害,是因为他打了老虎,干了别人干不了的事。难道他不打老虎,这没办法发挥它的价值吗?答案是的,还是那个武松,但只是一个普通的武松。人喜欢看到的一个世俗的爱好:反映一个人厉害,应该是虎口夺食,干掉一个超级对手,对手越强大,干掉他越叫好卖座。这是世间一个庸俗之徒,跟在街上卖艺的人没什么其他区别,他们吆喝卖艺,而他卖弄的是自己的本事。
一个有本事的人,他不需要干其他的事情来证明他自己的本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无需证明!像极了现在的世界,请你用一个证明来表达自己的强大,这可能就是一个流量热点吧,被观众喜爱的原因吧!

54小小矮人国
我个人非常喜欢《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
我至少看了三遍。
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天道》,王志文和左小青演的。
我至少也看了三遍。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酔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这是男主人公丁元英的一首自嘲诗。
非常喜欢这道诗,这是多少个“我”的自我写真,想做清心淡薄的后山人,过隐居的隐士生活,但是又不得不登堂入室,追名逐利做个俗人。
多么矛盾的内心写照。
对于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点:
豆豆通过《遥远的救世主》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用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来做对比,强势文化遵循客观规律,弱势文化依赖强者赐予。
书中的好些个人物如刘冰、叶晓明、冯世杰等就是弱势文化的代表,这些人物就是映衬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他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
在书中,前面99%的篇幅都在为强势文化摇旗呐喊。很自然的,我也跟着认同这种理念,然而结局却实在是让我很意外。
我感觉豆豆对强势文化的价值实际上也摇摆不定,所以用这样的结局否定或者怀疑强势文化。
丁和芮都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人,作者通过戏剧化的小说来做一个假设,其中一个人成为弱势文化后会如何呢?
芮小丹炸了腿、毁容之后选择自杀就是对强势文化的一种否定。 芮自杀,作为一个强势文化的代言人,她无法容忍自己变为弱势;丁痛苦,反思强势文化是否真的是济世良方。
芮和丁在一起实际上是不自信的,她在和丁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依靠丁,这点从她去北京的那段过程中感受到,当然芮自身就是个很独立的人,这通过丁对她的分析体现出来,同时丁的认可给了芮很大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重新认识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之上。
我们可以这样看芮的遭遇,她实际上就是强势文化社会中的失败者,在任何一个社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我们的社会能接受成功者,可是对失败者呢?
一个弱势文化为什么不能接受弱势者呢?
反观,M国是强势文化,然而《西方经济学》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失业,管理学有对竞争失利者的讨论,这个强势文化对失败者的接受程度比弱势文化高很多,这种对比又说明什么呢?
强势和弱势自然就是对立的,而且还必须长期共处,所以每种文化对应着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运行体系,打破一种文化,必须创造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运行体系,即破与立,缺一不可,想必这也是丁元英痛苦的根源所在吧。
“存在即是合理”,不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自有其体系,都要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这规律即是《天道》。
二、丁元英在五台山说禅论道作者豆豆想在这一段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说佛是觉悟。
救世主是谁?
就是自性觉悟,是自己。不是佛,也不是神,也不是耶稣。
那么为什么遥远?
因为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带着的业力,让我们充满着贪嗔痴。我们本身具有的佛性,却被这些贪嗔痴迷障着。太难放下了,太难恢复了。所以佛性离我们很遥远。
而实际上佛离我们也很近。
因为我们本身就有佛性啊!
看到五台山论道一段,描述丁元英“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现在看来,丁,其实是十分杀气。从进山门投石问路的三招:钱,钱钱,诗。老和尚吃套路,就范了。
再说和老和尚过招的诗: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一见面就怼,生猛。
老和尚刚问完神马是真经,丁: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
老和尚也不是吃素的,开始捧杀:施主站在得道的门槛了....
就是这样! 丁元英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太多了。 大多数的人都像他那样,游走在正与邪的边缘。
智玄大师把丁元英的诗改成: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看到这里,我以为丁元英会做到全然断贪嗔痴。
谁知道看完后,还是有些失望。呵呵。
丁元英给小丹的礼物不过就是为了让她觉悟。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看似有道理。实际站在佛法角度看,这个丁元英表面对女人敬而远之,实际痞性还在。所以,他决然进不了佛门的。
后来,丁元英在小丹的对话中说:“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原来能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的人就是神!
这就是在说 我们的本身的佛性已经被迷障太久了。所以我们说实话、实事求是太难。 同时这也是小丹觉悟到的。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三、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故事我喜欢左小青演的芮小丹。
作为一个女警官,她是一个活的自由的人,精神独立。
当然喜欢她还在于她漂亮。
漂亮到一种境界,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正常女人达不到遂只能仰望的境界。
肖亚文评丁元英说:“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一旦动了心就算把地狱之门打开了……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
而丁元英却对芮小丹说:“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
芮小丹曾跟丁元英有过一次温和又温柔的争论。她非要“收留他”,“养活他”以证明自己站着和他对话。
然后丁元英想出了一个让我为之惊叹叫绝直呼“鬼才就是鬼才”的解决办法。
他说:“我借给你500万,3%的年息,第15年一次偿还本息725万。你预支这笔钱在柏林买一套这样的房子,养着我。房子按2%的折旧计算,15年折旧150万,加上15年的利息225万,你的绝对风险是375万,这就是你要证明站着对话的代价。于我而言是经营资本,于你而言是收留我。 ”
他理解她,支持她。
丁元英也真是奇才,才想的出这样的非人的主意。
小丹死的时候我真是没办法不掉眼泪。
这是是真正现实意义的平平淡淡的刻骨铭心。
小丹赴死赴的多么平静啊,死前回忆起元英那个“捧着一箱方便面”的画面,也是多么现实的情理之中。
芮小丹每次给他打电话都先以“乖”开头:“乖,都闷在家里几天了,我带你出来散散心……现在就去找你。”她心里无数次独白,都是“疼他”:“你是什么人呢?你是我忍不住想疼的人,我把我积蓄了26年的能量在这一刻为你而迸发了。我知道你要走,所以我珍惜疼你的每一天。 ”
诀别时刻,她心里黯然自语的,既有“乖”又有“疼他”:“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
她走了,丁元英怎么办?
正是因为丁元英的“非人”懂他,才最后沉默地接受她作为警察选择的诀别。
然后就是听到她自杀后,平平静静的试着做事,直到吐血。
我看到书中的那段描写,难受、感慨、遗憾、心痛不已。
“然而,无论他怎么对抗、舒缓、掩饰,都无济于心头的疼,那是一种心如刀绞、无可忍受、无可遏抑的——疼。他以为他是明白人,他以为他可以从容、达观,但是当他静静地泡好一杯茶静静地喝到嘴里的时候,这杯茶却被喉咙的一团东西堵住了,也就是在他试图咽下这杯茶的一瞬间,一股生理无法控制的东西突然从胸腔喷出,他本能地紧闭上嘴,快步走到卫生间的洗手池,吐出的是一口鲜红鲜红的血。
过去他一直认为伤心吐血是文学的夸张描写,而这一刻让他体会了,那不是文人的夸张描写,那是没到那个伤心处。也就在这一刻,他的理性、他的坚强……崩溃了! 他突然浑身无力,眼前金星乱舞,似有千万根针刺入心脏。那种像岩浆一样爆发出来的绞痛撕心裂肺,胸腔哽咽得让人想哭都哭不出来。”
丁元英的痛,比谁都平静却比谁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