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什么意思?

asdxx1023
这个每个阶段的人的不同经历有关吧。老了看三国,会让老人触碰到自己好多不愿提及的回忆所以不愿看。年少不看水浒也是一样。西游记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很多男的来说并不合适,红楼梦故事情节太感人,女子看了最后太伤心!

阿成
只要不想读书,什么话都编的出来。
就是说,小孩子不能看水浒,看打打杀杀的冲动;老人不能看三国,要不就会更加老奸巨猾;男的不能看红楼,要不一个大男人就会多愁善感,娘里娘气;女的不能看西厢记,怕家里闺女有婚前性行为……
都是什么话这都……如果这样我也能说
少不看百年孤独,女不看星际迷航……
万书皆可读,不要信这种乱七八糟的话啦~

潘子
三国施谋诡计,老人家本来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诡诈谋多,读后回想人生得失徒增烦恼,老来学佛了生死才快乐;水浒都是打打杀杀占山为王,青少年意气用事不用脑子,还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了会中效仿做事,容易惹事生非给家庭给社会造成伤害与麻烦;西游记除妖降魔,表面上是斩妖除魔,实则是无能领导下的团队集团,能者多劳不多得还受到不公正对待,男人读到后感觉丧失信心,对工作失去热情,漫漫的就悲观;红楼梦是一股情啊情啊爱啊爱的,女子读了对于书中的情爱迷惑,龌蹉情节动心,缺少判断,容易伤春悲秋,需要批判的接受文化,就像是西方的自由浪漫爱情,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精华比较,需要浪漫自由但也要有文明底线,这些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思维。
这些名著都可以读,就是加以批判的接受,吸取精华去除糟粕!

ManP Jiang
民间一直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还有很多演绎版本。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大才子金圣叹,遍读名著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在金圣叹看来,《水浒》注重兄弟情义、为兄弟两肋插刀,人年轻时狂躁,喜欢拉帮结派,做事不能三思而后行,一意孤行、缺乏理智,会导致年纪轻轻误入歧途。《三国演义》一书以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为主,将三十六计融入其中,故事情节显得非常精彩,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他认为,人年纪大了,要是还读《三国演义》,照着样子学,必然使人与人之间设防,彼此失去信任,为了利益勾心斗角。
这句话很著名,金圣叹之后,民间出现很多演绎版本,又增加了新内涵,比如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
《红楼梦》一书尽是儿女之情,而且女子都特别美。一个大好男儿如果沉迷其中,只会憧憬脂粉堆中厮混的生活,尽想风流之事,从而消磨斗志,不能集中精力去干事业。
《西厢记》的主题是才子佳人,主人公积极追求爱情。但是女主角莺莺为了爱情,轻而易举被人骗走,给父母、给家族都带来很多伤害。不让怀春少女读此书,是怕其效仿而败坏家风罢了。
总结起来,水浒诲盗、三国乱思、红楼诲淫、西厢乱行。不过这几部,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于读了是不是有副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偏执的憨大
四大名著,又被称为"四大奇书”,胡适说在5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包括四大名著的几部白话小说。
那为什么它们都有不适合阅读的人群呢?
首先是少不看《水浒》,这是因为书中的好汉,虽言替天行道,不免义气用事,滥杀无辜。
比如李逵摔死朱仝小公子,孙二娘卖人肉包子,"梁上赫然挂着几条人腿",打打杀杀很暴力,未免担心青少年缺乏辩别力,容易冲动加以效仿。连灰太狼煮小羊,都有小孩摹何,古惑仔更不用说了。
其次老不看《三国演义》。其实这本书文学性稍差,但很励志,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多年屡战屡败,不言放弃终成大业,多少英豪令人景仰。
只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大器晚成的姜子牙毕竟是少数。人老人再看《三国演义》,未免力不从心,又看透世故人情,古今多少事唯付笑谈中!
而女不读《红楼梦》,是谓情深不寿。原本女子为敏感多思之人,就喜欢伤花悲月,看到众钗之悲情难免伤心落泪,深陷其中;又容易对号入座,一心要觅个怜香惜玉的宝哥哥。只是多情总被无情伤,名利俗尘真爱难寻啊!
最后男不读《西游记》,因为无欲路断人稀。作为也可看作男孩成长史的一本神话小说,最后落个六根清净,勘破红尘实在无趣。假使男人们都不好色了,这世界上要拉下多少破碎的家庭?
当然也有人言,孙大圣对玉皇大帝所言那句: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才是问题所在吧!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mylthc
《三国》里到处都是谋略和计策,布满了圈套和陷阱,不是算计人就是被人算计。人岁数大了,阅历本来就丰富了,再看《三国》就会变的更加工于心计;
《水浒》里的人物都好呈勇斗狠,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瞪眼就宰活人,不顺心就拆房防火。少年本来就心性不定,血气方刚,易冲动,好逞强,再看《水浒》就怕模仿里面的人物拉帮结派为了所谓的义气惹是生非;
至于男不看西游之说未曾听说,原来听说的都是少不看西游,也就是里面讲的都是神仙鬼怪的故事,怕少年看了,耽于幻想,浮躁起来,不利于成长;
而《红楼梦》里很多回目说的都是姑娘们勾心斗角或是闺房之乐,甚至里面有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以传统的观点来看会带坏小孩子的,尤其是女孩子。
但这都是传统的观点了,如今时代不同了,多读书就广泛涉猎,没必要特别限制读书的种类了。

最赖的猪腩肉
嘿嘿……今天自己闲来无事,用四大名著的故事特点弄了一个梗:
整部《水浒》,没一个是好名声的;
整部《红楼》,没一个是好结果的;
整部西游,没一个是好活的;
整部《三国》,没一个是好死的。
用在这里引出自己的回答还蛮贴切的。
好吧,我也来怪论歪说一把。
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死的;
张飞,为报兄仇被部下割头颅死的;
刘备,是失去左膀右臂郁郁寡欢死的;
曹操,是疑心太重痛风抽死的;
诸葛武侯,壮志未酬病死的。
老了老了,还真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吗?那都是文学形象用来鼓励好青年的。一个正常的老爷子,就该颐养天年、尽享人伦。
少不看水浒,整部水浒人物没有一个好名声用今天的话说,水浒传就是一帮三教九流在三不管的社会环境下,有事没事就打架斗殴、抢家劫舍;实在无聊了,就恐吓恐吓地方政府;最后干脆造一个反,学学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青少年真是思想叛逆、特立独行的时候,有事没事就无视父母的存在;在学校谈个早恋、罢个课;闲得蛋疼的时候,三五几个为争一个女孩子还一起打个架;学学梁山一百单八将多威风,做一个真实版的古惑仔。
我去这还得了,少看水浒还不祖国未来的花朵给提前弄枯萎了?
《西游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师徒四人做不到的。
孙大圣,七十二般变化加天上有人,一路打怪一路升级。
猪八戒,一路混吃混喝、插科打诨。
沙和尚,一路都是扁担侠。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
唐僧,悟空再闹,小心我念紧箍咒。就是这样一群不着四六的人,因为有一颗向佛的心,路上各种魑魅魍魉都奈何他们不得;所谓天上有神,好通关。
青年朋友正是奋斗的年纪,如果天天像师徒四人一样求仙问道,还要不要凡夫生活了。
很多人都喜欢林黛玉的美,她基本符合了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病态美。
整天病恹恹的,这样吃不得那样喝不得;
有事没事就乱想,丫鬟来个亲戚触碰思乡情哭;
宝玉和丫鬟宝钗逗趣聊天,吃醋说不理她哭;
姐姐妹妹们,吃穿用度没有想到她,哭。
总之,就是哭哭哭。
女孩儿们,天天看红楼,成了水作的骨肉走不出来,天天多愁善感,还要不要家人活了。
且但是这些只是四大名著不好的方面,不然它们怎么万古流芳呢?
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路人,毛主席一生都和四大名著结下不解之缘。
他把它们当哲学书看、历史书看、文学书看、革命书看,从各个角度吸取营养。
所以不要上了读书少的当,多数时候“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一个伪命题,真正还在于每个人正确的独立的思辨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轻松de小雅
为何人言“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它的引申含义和意义说到底是恐惧、恐唯、恐怕误解、误导、误偏、误传许多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逻辑思维、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人情伦理、人文概念、人生作为、做人原则、为人之道…………等,严重受到冲击、受到刺激、受到感染、受到影响、受到熏陶、受到教化、受到“腐化”、受到…………等,“失去人生的励志和理想,失去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失去人生的方位和方向,失去人生的追求和理智,失去人生的意志和道路、失去人生的信仰、理念和拼搏奋斗的目标与目的………………”
人生如果老来看三国:根据自己一生一世的社会阅历、所见所闻、感同身受的经验和教训,斗来斗去、算来算去,机关算尽、心思用尽、精疲力尽,终究到头来还是一场梦、一生空,“人生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和意义…………”是一种消极、悲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如果青春年少看水浒:个个侠胆忠义、江湖义气、”走上(逼上)绝路”,无所顾忌、无所事从、无所理想,心态茫然,到头来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人生如果男人看西游:个个吃斋念佛,看破红尘,人人都去当和尚,不存社会、家庭休养生息,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不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存在人生男女的组合家族,七情六欲,不存在繁衍子孙后代。
人生如果女人看红楼:女人整天、终身沉迷、沉醉于红颜薄命,妖艳媚姿、睸来眼去、谈情说爱、优柔寡断、娇姿做作,舞媚弄色,情也忧忧,意也悠悠…………何谈婚姻家庭?何谈生儿育女?何谈成家立业?何谈兴家创业………?
何谈造化人生?何谈创造世界?何谈…………???

佳佳毛毛蟲
1、老不看三国:
人一旦老了,就喜欢回忆往事,评价自己这一生遇到的人和事。人一旦到了一定岁数,就会自然的有一种看破人生的感觉,喜欢教育一下后生。
但是看了三国以后,突然明白这里面太多的阴谋诡计了,就跟老版《三国演义》主题曲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想得多了,难免老泪纵横,不利于身体健康。
2、少不看水浒:
毕竟谁都年轻过,谁都青春过,谁都义气过,尤其是人生观事业观还没有完全构建完成的青少年,这种引导有可能是致命的。
一切都是凭借个人主观臆断,整个水浒中的英雄大都意气用事,没有服从法律,没有规矩,喜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动不动玩拜把子兄弟,这里说点小插曲:
杨角风读书的时候,曾经跟大家打成一片,有一次几个人拉着我要去拜把子,后来因为某事没有去成,现在看他们几个现状,咳,幸亏当时没有冲动……
所以,本来现在的年轻人就难以管束,再看水浒,更不好管理啦。
3、男不看西游:
西游记就是讲的五个光棍儿跑到西天一群光棍儿那里,搞来经书,回到大唐再教出更多的光棍儿来……
而且作为男人,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当然女性也顶半边天!),可是整个西游记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是让人压抑,连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最后也变得乖乖的,很难激起男人的血气方刚之气,看的走火入魔了。看多了,某一天皈依佛门了,媳妇孩子咋办?
4、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里面有一些细节描写,多女孩子不利。
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少女,看多了,对自己的爱情观产生影响,有可能会走偏,这是不利的!

wj
我怎么觉得,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对应的是少看三国,老看水浒啊?想想看,三国讲得是权谋策略,更讲得是少年立志,周瑜诸葛亮都是年少成名,成就一番事业,功成名就。年轻人看能学权谋策略,更能励志。老人看除了懊悔就是悲叹了!懊悔年少不努力悲叹年少不得志。至于水浒,除了打打杀杀就鼓吹什么替天行道,真正能称得上侠义英雄的又有几人?年轻人年轻气盛,心智不成熟难免会学着打家劫舍,一言不合就干架真的好吗?老了看水浒,心智成熟,阅历丰富了,对年轻时候的心态跟行为都能做出总结。

B小调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句话,是从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警示意义和教化的功能上来阐述的。
“老不看三国”是指,《三国演义》故事里充满了很多勾心斗角和阴谋诡计,也充满了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和历史规律,如果一个人在盛年时期阅读这些东西,或许还能增长人生经验,为豪情壮志助力一把。
但一个人老了,该经历的事基本都经历了,追求的是一份闲适淡然的生活状态,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只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活着,若再让他看《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对他来说,现实意义已经不大,因为老人已经不需要那份壮志豪情,即使想要也力不从心了。此时,许多东西对老人来说,如同身外之物,争取或不争取,都改变不了老人的什么。
“少不看水浒”意思是说,《水浒传》这本书里把“侠义精神”大肆吹捧,鼓动人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还没有形成较强法制观念的青少年来说,看这些行侠仗义、打打杀杀的故事,容易产生崇拜心理,从而有可能模仿这些英雄好汉的行为。
行侠仗义精神不可无,但在今天,跟法制精神会产生冲突,若一些青少年在冲动之下,以身犯险,行了侠仗了义,充当了好汉,闹出了人命,无疑于自酿苦果,断送自己前程。
“男不看西游”应该这样理解,《西游记》虽然赞扬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团队(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协同作战的精神,但在另一方面,却宣扬了等级意识。
比如,面对有背景和靠山的妖怪,即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他降服,向妖怪开刀时,妖怪的靠山就会及时出现,并把他领走,妖怪仍然会像没事一样。
这情形完全是“打狗看主人”或“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翻版,一个男人不管有多么强大和厉害,面对比你高一个等级,拥有更多特权的人,你做什么都会出力不讨好,都难以得到公正而理想的结果,这无疑会打击男人的开拓进取和自我奋斗的精神。
“女不看红楼”说明,《红楼梦》一书属于男权社会下产生的读物,把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卑微而凄惨的命运展现得触目惊心,书中金陵十二钗一个个如花似玉,但她们之中,除过李纨寿终正寝外,其他女性都没有得到好下场,病的病,死的死,林黛玉死于咳血,王熙凤病死于狱中,迎春被虐待致死。活守寡的活守寡,如宝钗和史湘云都如此。还有早逝的,被贩卖的,等等。
女性多愁善感,意志力薄弱,如果一个女性看《红楼梦》这样充满负能量的故事,极容易陷入书里的情境而伤怀落泪,顾影自怜,从而患上心病,影响身心健康。

Rabbit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几乎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但是,什么时候读这些书也是有讲究的——民间就有这么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其实这跟每本书里描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三国时代各方势力攻伐掠斗,玩弄各种谋略权术,杀伐争斗气息非常重的一部著作,其中描绘的平定天下、指挥千军、挥斥方遒的大气象,容易激发人的斗志,不适合颐养天年的老人,而且老人容易被其中的权谋之术带歪,变成奸诈之人。
《水浒传》描绘的是一帮年轻气盛的愤青打破当时社会固有秩序、反对统治阶级的故事。说是“好汉”,实则是一群地痞流氓寻衅滋事,为了所谓的义气去烧杀劫掠。
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但是头脑简单的年纪,很容易受这些打打杀杀情节的影响,养成遇事冲动的习惯,容易导致过激行为,后果严重。
《西游记》则是过于魔幻,容易让人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想法,而将希望寄托于拥有超能力等方面上,也就是把人搞得“抬头看天,而不脚踏实地”。另外,孙悟空虽然武功高强,灵活自如,但是却无视纪律,把整个天庭闹弄得鸡犬不宁,对人的思想,特别是男人的思想有不良影响。
《红楼梦》中描写了各色女性,国色天香的有,楚楚可怜的也有,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而告终。这些狗血情节很容易让女性产生压抑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wangchunxia
1.老不看三国
三国中大多是成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多人从无到有,历经坎坷,终创大业,终得王权富贵。一代男儿的英雄气概在三国中会被感同身受的激发放大,迟暮之年再看三国,岁月流逝,日益苍老,英雄豪情不在,青春远走,一事无成,让人会唏嘘枉活一生,感叹青春时光没有好好奋斗珍惜,后悔年轻时的种种选择,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懊悔之情会弥漫内心,受三国书中情节、故事影响就很难让自己心中平静,不利于老年健康,也与老年生活所需的平静、豁达、万事不再放心上不相符不相称。故才有老不看三国一说。
2.少不看水浒
水浒中其实讲的是梁山108将啸聚绿林的故事,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少年性格还未完全形成,不稳定,很容易受影响冲动,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理智思想的形成,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3.男不读西游
西游记算是古典小说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无论人物还是场景,都很宏大、虚无、漫无边际、尽情驰骋想象。男读西游更容易被其中的虚幻情景和情节设计影响,过于虚幻,不切实际,容易在现实中落差太大,造成挫败感,和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于格格不入。这就有点像现在的网络游戏一样。西游中有很多关于鬼神、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讲述,这可能有利于西游记的传播,但对于读者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容易让人相信命运,沉迷虚幻,消极处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良性发展。
4.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无疑是一步伟大的作品,它的价值目前我们可能只是窥见一斑,红楼中讲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等故事,而且最终女主们大都倾尽所能,用尽所爱,付尽青春,却一个个不得善终,不是郁郁而终就是寡欢而死,女人多看红楼,容易对爱情绝望,对男人失去希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人类的进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问题的认知也更加理智和全面,四大名著本身各有特色,适合每个喜爱它的读者,读懂读透任何一本都是功力的加深,我们所说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点出了这几本名著的几个特点,但这绝不是任何一本名著的全部,既要投入书中研读,更要走出书本思考,以上为个人观点,纯属原创,杜绝抄袭,欢迎评论、关注,交流切磋。

飞鱼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是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两句名言,至于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则是现代人的新加之词,我们重点讲一下前面两句。
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里面的英雄豪杰,还有尔虞我诈描写地非常精彩。特别是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刘备仁义道德的典范,还有曹操奸诈狡猾的形象,关羽忠义的代表等都深入人心。
然而一个老者应该是清心寡欲,并且有五十知天命之说。所以对这些尔虞我诈的三国故事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更是很难去研究。不过也有些个别的人喜欢研读《三国演义》,他们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继续学习。这些老人家要给赞!
少不读水浒《水浒传》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里面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个性鲜明,特别把武松、鲁智深、宋江等人的形象刻画地非常到位。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也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然而里面的好汉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他们无视法律,喜欢杀人。尽管很多时候杀得都是坏人,但在现在的社会中肯定有不好的影响。
就说一个简单的,武松打虎。这件事情在现代社会中肯定是不可能发生。一来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便打;二来不提倡去打老虎这种冒险且暴力的行为。所以对于现在青少年来说,看多了《水浒传》的内容会去模仿里面的故事情节,从而在法治社会容易擦枪走火,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综上所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路同行
此话无理,不知出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