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家族辈分排序吗?

zoeseahxs
不记得了

择时而乐
是传统文化、还是自立门户?
每个家族的成长壮大,茆是和国家的命运一起走束。

紫色草
我很遗憾,记不得,也不知道宗族辈分排序,我只知道近几代人的辈分了。

xiaoshuiniu
中国姓氏历史文化悠久,每个姓氏都有说不完的典故。在农村同姓之人大多同村而居,论资排辈,长幼有序,维系了家族的繁衍生息,无数人更以光宗耀祖为最大荣光。
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大量流动,许多人背井离乡,辈分的观念便逐渐淡薄。失去了家族传承,许多人都感觉不管身在那里都是异乡。
我们“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尚姓起源于姜尚(姜子牙),是姜太公的后裔。姜尚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齐地后人分别以姜子牙的姓名,即姜姓和尚姓传世。
至于尚姓后人如何辗转至湖北襄阳,没有确切考证,老家有关于“望天候”的传说,据说明朝丞相张居正手下有一尚姓幕僚,跟随张居正多年,出了很多主意,也立下一些功劳,渴望能够得到皇上赏识,封候加爵,但一直到张居正死都没有如愿,后来携家人来到襄阳,于唐河边落户。老家1976年洪灾前,还能看到几个石雕的猴子望天而吼,老家人称其“望天猴”,寓意为“望天子封候”。
尚姓家族辈分从上到下依次为:正大光明,奉先师善述,荣华度长春。这些辈分曾经铭刻在老祖宗留下的石碑上,如今因岁月侵蚀和人为损坏,字迹已不能辨认。
本人为“述”字辈,属于小字辈。小时候在老家按资论辈还很严格,我家因辈分低,一般见到老人都要要喊老太,同龄人也至少是爷字辈。
逢年过节偶尔回去看看老屋,因为相貌大变,很少有同乡相识了,只几个儿时的发小还经常开开辈分玩笑,但在心里早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己的后代也不再以代表辈分的字命名了,只给讲过辈分之事,但应该也不会太在意吧。
为了能够有效的传承,其实可以恢复中国几千年来的家族宗祠,定期举行祭祖活动,使漂泊之人能够认祖归宗,家族的辈分也能够得以延续!

Lisa.Ding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这个问题,首先阐明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孩子起名时可以不要求一定使用辈分的字,但是对于家族的情况和辈分,长辈必须要教给孩子,一个家族的辈分,既是家族传承发展的根据和体现,也是族人们区分身份辈分的一个工具。同时来说,一般家族的辈分都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和传承,是一种类似于家规一样的精神物质。为何这样说,接下来看我们的家族辈分您就知道了。

猫吉
行辈之别 长幼有序,数典忘祖的事不能干,也不敢干。

tigerwang
我们刘氏家族排辈分是:仁、义、礼、智、信。我太公是仁字辈:大仁大德之意。我爷爷是义字辈,做人要仁尚义气,传承仁字辈。我爸爸是礼字辈:做人要注重仁尚义气礼节,又传承仁义之辈。我是智字辈:做人要注重传承仁尚义气礼节,做事要靠智慧去创造财富。我儿侄是信字辈:做人要注重传承仁尚义气礼节,做事要用智慧创造财富,更加要用诚信做人做事。所以,我们家族仁、义、礼、智、信之辈分是有家族文化教育含义。

陶然居创意设计
怎能忘记家族辈分的排序呢?

aniwxb
我们家的辈分我只知道五个“传家从礼义”,我是从字辈,取名也用了从,所以清明祭祖祠堂庙会只要报出自己名字,别人就知道你是“老子”还是“孙子”了,这个在同姓中是非常重要的礼节。是我国文化遗传中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对当代人仁义孝廉恭等优良传统传承和发展有巨大积极意义。

Fung
我们杜姓,不记得了只知道爷爷和父亲的辈份

puppy
只能记住五代,“文革”时破“四旧”,家谱被烧掉了,只在老人的言谈中记住一些。到现在我可能是宗族中最明白的人,但在我出生前家谱已烧,比我岁数大的多文化很低,无从考查了。

范世刚
哎!现在只记得一部分了,记得在90年代,很多家族都非常流行修族谱,族中人基本都是一家一本,大伙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惜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不怎么热衷此事了!其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家都应该重视起来!

松鼠小馒头
我是姓郑,但是我不认太多,只认本人上下五代人就可以了,多认是零,三代有用多代谁也邦不了谁,我要从我起下几十代只认一个普,钱,从一加一路下,[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鱼儿水中游
我们是东汉太尉杨震后代,是杨秉一支。1639年始祖杨道山从合肥大兴集(瑶海区)迁徙六安椿树。字辈是:∴道芝文明,思锦德忠秀,传宗守先绪,功存自必隆,俊修延恩泽,端士遇尊崇。

笨笨的山鱼
知道啊,字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特色,每一个姓氏为了区分长幼,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辈份排序。
我们姓杨的,派系众多,每个派系基本上以始居地来命名进行区分。我的祖先也许首居地为卧龙,因此叫卧龙杨。从族谱上显示,我们祖先是在明朝时期由江西迁入湖南怀化。我们字辈是这样的:龙扬景芳兴,大国楚春司,圣中光华本。
记住祖训,记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