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家族辈分排序吗?

topchan
我姓曾,家族辈分排列
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延朝。
国正天星顺,家和世德饶。
道传圣学绪,代有仕名标。
孝友能为宝,诗书可作调。
据考证,由湖南新化地区,湖广填川迁移到四川的。现居四川中江石笋乡。

飞天猪0111
原来看过家谱,但现在只记得目前村里存在的六七个辈份,前后都没印象了。

克莉丝小姐爱粉色
湖南岳阳南冲祠堂刘氏字辈:
其一:"忠厚贻谟美修齐衍庆长崇文明礼让敷教植纲常序正班联定源清昭穆详根深枝必茂弈叶毓奇芳";
其二:"裕后思先泽光增仰古唐庭阶培玉树禄阁校华章孝友传家学军民卫国康显承峙汉鼎世代永隆昌"。

AMY1994
我们三赵村在河南省郾城区西北三十里处,我们村西边有一片近百亩大的坟地,全村人是一个老祖爷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老祖爷赵巨池带五子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数百年来,探天人之道,索古今之变,与时俱进,在这片热土上昂起不曲的头颅,挺起不倔强脊梁,向着光明和未来一步一步走来,直到今日,初成基业,斗星转移,赵氏的后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励志有为,代代风流写春秋,处处拼博耀荣光。我们村的后人不管走到那,三赵就是根。
我们村原来有家普,毀于文革,当今盛世国泰民安,人思祖,水思源,修谱之事在全村要求热烈,于2016年由我起草访亲友,汇众声,寻找基因脉络,重新编写。
由于我村特殊历史原因,全村的辈份一直井然有序。
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家庭人旺,年龄与辈份相差很大,有的辈份高的刚出生就称上太爷了。这是传统,是基因脉络的延续。
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更不知道明天,抚今追昔,寻找祖先的根基,定能起到感恩先人,启迪后人,开创未来,教育家人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作用。让每一个人学会感恩,学会担当,文明礼貌待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yvett
我姓刘,是全国姓氏人口排例最多的第四位,刘姓人口达6千8百多万。刘氏自大汉开始强盛,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一统天下,威加海内。文景武宣帝励精图治,汉朝强大,四海安宁,社会文明,大汉为中华文明之掘起奠定了基础。。。光武中兴,炎汉昭烈帝刘备继承,宋武帝刘裕建立南朝刘宋。刘氏在中国历史上共出了54位皇帝,是中国姓氏之最。十里不断刘,刘氏不通谱。刘姓只按地方小区域家族修谱,若全国刘氏统一修合谱,整个刘姓就变成了天之骄子,皇亲贵胄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形成一家之天下。刘氏家族,祖德流芳。刘氏宗泽,远源流长。刘氏子孙,前赴后继,为时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家在湘西南一隅,家族人口不算庞大,祖辈修了家谱,三十年更新一次,为的是不忘祖德,福泽后世。我家族的辈份当然记得排序,修谱一次为三十三代,可传承几百年历史,我的辈份为第十七代,刚好承上启下,即:必文永应世尚正,国家贤生胜承先,玉昆芳声远,明伦教泽长,诗书绵福贵,忠孝绍陶唐。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西洲小侯
海岳风云会,中原气象雄!

月光光照荷塘
我知道我们自己家族的备份排序,我们的祖先是来自于中原河洛地区以及江南太湖片区的“泰伯后裔”,我们最近的排辈是“霜选必德,国家富强。”

banjow
元文大建策,
安善敦怡祥。

hhohhowwo
实话说,这个问题又勾起了我的困惑,因为这方面的知识真是少得可怜!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父母都是文盲,我们兄弟姐妹们的名字都是别人给起的。
对于家族辈分也是长大以后逐渐了解了一些。我爷爷那辈是万字辈,父亲是允字辈。到了我们这辈有用品字的,有用凤字的,而我们兄弟几人用了建字。至于曾祖以上未曾听人说过。
我断定,在我的父辈以上应该是按家谱字辈取名。但是我们这一辈似乎有了分歧,不知哪个字属正统,族中辈分高者亦未对此进行校正。对此,我亦曾想求证,但实属太难。常言道,张王李赵遍地刘,天下刘姓一家人,我们的祖宗究竟来自天南还是地北?真的不好考证。
好在我们现在都有名字,并且叫起来也都很有意义。我为儿子起名也就没有字谱可寻,只好寄予美好的愿望于他的名字上了!
这个问题真的难住我啦!历害!

谭莉_浆果薇蓝
我是湖北随州的 我姓余 我的辈分是正字辈 排序 士先立品,学正广昌,文章华国,长和其详。

cynthina
先说说本人姓李,家族起源于今陕西朝邑县,后到河南豫西一带,至今传至二十世,我是第十八世,家族排辈是用了一副对联远存忠良成大用,思崇正学敦古道,元末,战乱避祸到深山落户,由一户传至四子十六孙繁衍生息,至今已在全国各地都有血脉,可谓是家族兴旺,子孙遍华夏。
李姓现在是全国大姓之一,对网上李姓起源大概整理如下:
1、源出嬴姓说
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根深蒂固,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见证,愿中华文明,姓氏文化能在年青一代人里源远流长。

不要叫我吃肉
我家的辈分是:尚元喜伯,开光德新,令范良振,勇远忠续,祥发富林。

papans
记得:丕、振、圣、志......

点点
我的祖上袁氏迁徙路线图:袁氏原始起源发脉、发祥地、兴旺发达地———今陕西南部渭水中游南岸丘辕之地,秦时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为涛涂裔孙直系地望,西汉时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徒袁安,东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出自汝南袁氏,为袁绍之后,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迁徙至今江西宜春,隋唐时迁徙今湖北阳新县,北宋后期因战乱,迁徙至今湖北蕲春,元朝时因不满当地蒙古人的残暴统治,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武昌邑,今湖北鄂州,再由武昌邑的今鄂州市沙窝乡渔霸村燕子高梁地,迁徙至今鄂州市花湖镇华山村棚家嘴,迁徙至今鄂州市沙窝乡黄山村童家霸,现因建机场拆迁,当地政府集中安置今鄂州市杨叶镇白沙洲,毗邻湖北省黄石市区。
我的祖上袁氏堂号属于:卧雪堂。
中国袁氏宗亲、宗族起源:
一、出自上古原始的八大母系氏族的妫姓,为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东北)而得姚姓。以妫为姓的虞舜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其十一世孙有个叫陈诸,字伯爱。陈诸有孙名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任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爰”等字读音相同相通,涛涂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中所载:“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二、出自虞舜之后的轩辕黄帝。上古时期的黄帝因为擅长制作车辕,所以世人也称他为轩辕氏,因为辕与袁同音,所以黄帝的后裔中,便有人以袁为姓,我的原始发脉始祖就是黄帝的后裔孙,从汉水迁徙至渭水。
黄帝诞生于地今陕西南部汉水中游的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居五帝之首,以土德为王,故称黄帝。黄帝姓公孙,因其在姬水长大成人,故又姓姬。
三、出自改姓:明朝崇祯年间,东明(今属山东)人袁葵任山西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弃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领回孩子。后来这些孩子都随袁葵姓袁。
四、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有:满、蒙古、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宗族简述:袁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7位,人口大约为近800万。人口分布台湾等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还有南洋的新加坡、印尼等。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有:陈郡、汝南、彭城、河东、京兆、东光、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袁氏堂号:守正堂———东汉楚郡太守袁安。东汉东光县出自汝南袁氏袁绍的卧雪堂等。
袁氏宗族特征:袁姓宗族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人才济济、人才辈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袁氏宗族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名人:在这里忽略不计。
袁姓家族、宗族字行辈分排列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人一支的字行辈分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等。
如我的祖上袁姓家谱家族字行辈分排语为:“岱、啟、戴、敬、慕、孝、顺、德、泽、民、生”等。我是“德”字派行辈分。

G7
我们姓程的字辈:从大明弘治十三年算起,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 千,源推琦业,长流万年!这是明弘治年间的字号,如今在世的最高辈是铭字辈,最小辈是千字辈,我村程氏共九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