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提问,我读过这篇小说。今天又重新温故了一遍。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相关背景知识: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首发于《新青年》,目的是促进新文化运动的进行。鲁迅希望它能够打破青年人的思想笼子。当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经过辛亥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国民缺乏民主共和意识,他们还被封建思想和腐朽落后的传统意识束缚着。因此,必须展开一场思想运动来唤醒“沉睡”的国民。而《狂人日记》创作的直接起因是鲁迅阅读通鉴后的感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二、透析狂人的精神世界
狂人在小序中被描述为一个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在日记中,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意识不断流动,他一直在思考。他的精神认识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害怕、疑惑
狂人走在街上时,感受到周围人个个不怀好意。他们脸色奇怪,眼神凶狠,偷偷摸摸地议论着他。无论是赵贵翁,还是路人,甚至是孩子,眼里都闪着凶光。在狂人眼中,他人的神态、动作都透着危险,预示着将要来到的迫害。他充满疑惑,也有些害怕,尽管他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仇恨和摩擦。
第二阶段:从怀疑他们要吃人到确定他们要吃人
不明所以的狂人陷入思考,仔细琢磨周围人的表情和语言,终于通过语言得知,对他人话语进行了自我化的理解并且深信不疑。在狂人的心中,他们说出的“咬”和佃户煎炒恶人的心肝都是准备吃他的信号。为了更加证实自己的想法,他翻开历史,查找到许多吃人的例子。
第三个阶段:“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狂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家人,大哥的语言和神情竟然和外面的人一样。大哥也合伙准备吃他。
第四个阶段:“从来如此,便对吗?”
吃人的事古来有之,易牙蒸子、割股疗亲、易子而食……这本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而这吃人的习惯延续了几千年。但是,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五阶段:自己未尝没有吃过人
狂人想到自己死去的妹妹,想到吃人的大哥,想到大哥未尝没在自己的饭菜里放上几片妹子的肉。
狂人一直在思考。在空间上,从周围的人到家人再到自己;在时间上,从历史到现在。吃人的事情一直在发生。人人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里。人人害怕被吃,人人又吃别人。
三、关于狂人的结局:
日记中的狂人并不是是一个患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而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受到迫害的精神战士。狂人产生于常人,他是常人世界的一个觉醒者,他看到了常人世界虚伪的、不堪一击的仁义道德;看到他们封建制度之下的根深蒂固的奴性;看到他们如何既是受害者,又变成加害者;看到他们将“吃人”的行径粉饰得合情合理。因此,常人世界的秩序陷入不稳定,他们对他又怕又凶。然而最后,这个狂人重新回到一个正常世界的时候,他不“发狂”了,他和其他人一样,重新回到这个封建秩序之中,奔赴某地做官,成为愚昧中的一员。鲁迅在《野草》中说:“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当愚昧的百姓自甘在熟睡中闷死时,当他们吃着沾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时,一切呐喊都失声了,一句句利刃一样的话语也彷徨……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是忧虑的、愤怒的、无奈的……
四、现代的我们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仁义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阅读小说的时候,要联系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状况,不能单单把这段拎出来然后大肆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这里的仁义道德并非全指儒家礼教,不可一概而论。而仅仅指传统文化中陈腐的陋习,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例如:
“三纲”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衍生出愚忠、愚孝、对女性的禁锢。关于寡妇守节,不能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关于愚孝的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父亲早年亡故。弟弟们分完家产后,郭巨拿着自己分到的钱和母亲居住在客店中。家里非常贫穷,后来他妻子生下男孩,郭巨担心母亲日后吃不饱就打算将自己的儿子埋掉。呼兰河传中,小团圆的媳妇,刚进门的时候,多么水灵灵的充满灵气和生命力的姑娘。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被虐待生病了。婆婆不给看医生,反而请来跳大神的——“跳大神又来了,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洗热水澡。将水烧的滚烫,直接扔进去洗,昏了弄醒再洗,一共洗了三次,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现代,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纪念《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