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为人
诸葛亮:“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孙权:“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曹集诠评卷十文帝诔)
桓阶:“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三国志·卷二十二·桓阶传)
陆逊:“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元皇帝下)
孟达:“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刘封传)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晋书·礼志上:“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
阎缵:“魏文帝惧于见废,夙夜自祗,竟能自全。”(晋书·卷四十八· 阎缵传)
刘渊:“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
李班:“观周景王太子晋、魏太子丕、吴太子孙登,文章鉴识,超然卓绝,未尝不有惭色。何古贤之高朗,后人之莫逮也!”(晋书·卷一百二十一·载记第二十一)
葛洪:“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有可行矣。”(抱朴子外篇)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南齐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九)
释道恒:“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全管宁之操,折至尊之高怀,遂匹夫之微志。”(释文纪卷八)
沈约:“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又选贤进士,不本乡闾,铨衡之寄,任归台阁。”(宋书卷五十五)
颜之推:“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颜氏家训》卷四)
陈思王庙碑:“魏高祖文皇帝,绍即四海,光泽五都,负彰魈茫朝宗万国,允文允武,庶绩咸熙,正践升平,时称宁晏。”(全隋文·卷二十九)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二)
郝处俊:“昔魏文帝着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二)
刘知几:“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史通·探赜第二十七)
张说:“周文王之为太子也,崇礼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宫也,好古无怠,博览史籍,激扬令闻,取高前代,垂名不朽。”(张燕公集)
王锴:“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全唐文 卷八百九十)
范仲淹:“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范文正集 卷十五睦州谢上表)
黄庭坚:“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北固樽前失箸时。霸主三分割天下,宗臣十倍胜曹丕。寒炉夜发尘书读,似覆输筹一局棋。”(山谷诗集注)
苏辙:“臣伏观历代帝王,如汉武,魏文,唐徳、文、宣三宗皆工于诗骚杂文,与一时文士比长絜大。至于经纶当世,讲论利害,以文墨尽天下事,则皆不足以仰望先帝之万一。”(栾城集卷四十七进御集表)
司马光:“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陈亮:“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龙川集·卷七)
耶律楚材:“仲谋服孟徳,孔明倍曹丕。唯晋成全统,平吴混八维。”(湛然居士集)
郝经:“丕特负赃胠箧之盗。操死丕直取,自以为可也,乃从容禅让,自以为舜、禹复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轻薄佻靡,未除贵骄公子之习,不矜细行,隳败礼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乱亡基兆,已在于是。孔明谓为土龙刍狗,宜哉!”(续后汉书 卷二十六)
曹丕假借禅让,逼汉献帝刘协退位备受非议。直到明朝末年,复社领袖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魏文帝集题辞中首次对曹丕德政品行作全面评价。张溥写到:“魏王帝业无足称,惟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令。诏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不得常辅政任,石室金策,可宝万世。彼亲见汉室炎隆,女主中人手扑灭之,麦秀黍离,伤心目。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所及……甄后塘上,陈王豆歌,损德非一。崇华首阳,有余恨焉。”他认为曹丕的施政有可取之处,礼遇汉室君臣,可见并非无德,但杀妻、害弟罪名昭著。
胡应麟:“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马名存钟品,则彪当亦能诗。又任城武力绝人,仓舒智慧出众。阿瞒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孙仲谋辈讵足道哉!”(《诗薮》)
方孝孺:“汉高祖、魏文帝皆中才之主,非有圣智之度,高祖犹能不杀子婴,文帝犹能奉山阳终其身。曾谓武王圣人而忍其君至此乎?吾决知其不然矣。”(逊志斋集卷四)
谭嗣同:“若夫汉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诏天下上孔融文章,渐昭风轨,犹无集名。自荀况诸集,编题后人,张融玉海,标目己意,乃始波颓雾靡,不可胜遏。”(《谭嗣同全集》)
章太炎:“今人皆谓汉代经学最盛,三国已衰,然魏文廓清谶纬之功,岂可少哉!文帝虽好为文,似词章家一流,所作典论,隋志归入儒家。纬书非儒家言,乃阴阳家言,故文帝诏书未引一语。岂可仅以词章家目之!”(经学略说)
毛泽东:“曹丕也是他(曹操)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哪!”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四卷)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叶嘉莹:“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汉魏六朝诗讲录》)
陈家兴:“曹丕既是第一任魏君,同时也是守成者。对于东汉末年的流弊,曹丕都是亲历见证者,作为开国者和守成者的他,却没能汲取教训,深自约束。曹丕缺少的正是历史上不少开国者所具备的胸襟格局,不过一庸碌守成之主,由此便注定了曹魏政权的短命。”(曹魏政权短命启示录(上):安于守成是危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