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衙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示出来。
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是
scott okuno
"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
所谓"闲笔",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闲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文学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写作对象的细微而典型、具体而富有特色的生活片段,能起到揭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和引发读者联想的作用。其实,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闲笔可以提升小说的娱乐性,因为小说的娱乐性是小说大众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小说的教育性和娱乐功能是密切关联的。读者的阅读期待必须由小说的娱乐性直接诱发。
如果小说缺乏必要的娱乐性,读者必然越来越少,小说就会无法生存,也就失去了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特殊地位。小说的娱乐性,往往通过“闲笔”实现的。因此,在小说创作中,闲笔是必不可少的。
扩展资料
关于闲笔
“闲笔”,这个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新闻写作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所谓“闲笔”,就是“百忙中极闲之笔”。原意是指非情节性的因素:有时指次要的,交待因果的情节;有时指次要的人物事件;有时指对生活中实有情景的随意点染;有时指一段闲谈、一段闲论或一处闲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
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却能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所以,“闲笔不闲”,因为它不仅能强化作品的真实感和动感,还能增强作品的“意趣”。
参考资料
原贴:什么是文学中的”闲笔”
梦游者
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文学创作最为常见也最为高端的四种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形成
文学体裁的形成,除了归根到底为社会生活所决定之外,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历代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社会生活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发展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同作家继承前代的文学传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性分不开。
原贴:文学的四大体裁是什么?
虞舫
四大文学体裁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文学创作最为常见也最为基本的四种体裁。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
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
原贴:四大文学体裁有哪些
宁宁在路上
1.剧本要有人物,人物有鲜明的个性; 一般要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个性;
2.跌宕起伏的情节,通过情节贯穿任人物.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较为淡雅缓和,好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心理活动较为突出给予人一言未尽的感觉,而电视剧的情节则一浪高过一浪,给予人视觉以及心理上的连续冲击,对于人物更重要的则是怎样表达人物的心理,将人物思想以及心理境界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这则是小说和电视剧以及电影的不同.
剧本更加注重镜头性,,所以剧本不要写得跟文学作品差不多.要交代环境\地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
注意适当增减人物 ,理清脉络.要有矛盾冲突,情节要紧凑.
懒小伍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四大文学体裁简介
1、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
2、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揭示中心的方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散文的线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3、诗歌: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4、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篇幅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剧本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推荐于 2016-02-16被提问者采纳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淘宝原版文学书籍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原版文学书籍,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
m.taobao.com广告
文学期刊论文发表,文学期刊_期刊投稿-网站首页
根据文学相关内容为您推荐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10年专注期刊发布,,职称晋升等,优质绿色通道,质量高,详情请进站咨询在线编辑
诸暨市若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襄...广告
更多专家
文学四大体裁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有关文学方面的书-京东图书,集精品书,迎爱书人!
有关文学方面的书,「京东图书」品味生活,享受阅读,领略文字之美,让心灵成为智慧所在!
原贴:文学四大体裁是什么?
王尺nana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
librayefan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1、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揭示中心的方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散文的线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3、诗歌。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4、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原贴:文学的四大体裁是什么?
萨巴鲁
1、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
“闲笔”一词,最早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他点评《水浒》等名著的作者用于写作的方法。金圣叹的“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他认为“闲笔”能“向闲处设色”,即丰富小说的审美情趣。
2、闲笔,是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情节。这些闲来之笔,看似与主线故事无多大关系,实际上却能起到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氛围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令读者拓展视野有额外的收获。
3、闲笔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故事衔接更生动,不生硬,起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奇效”。例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章节,刚开始好像和贾府生活没啥关联,却起到引出主要人物逐一露面的作用,在后续故事中也具有穿插辅助的精彩作用。
原贴:什么是文学中的”闲笔”
ampop
四大文学样式分别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
文学的四分法
在“四分法”中,诗歌一类包括着“三分法”抒情类中的抒情诗和叙事类中的叙事诗,其所以把这两者合在一类称为“诗歌”,乃是因为两者在塑造形象、组织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很多共同点。
小说一类,在“三分法”中是属于叙事类中的一部分。由于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在性格刻划、情节叙述、环境描写、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与诗歌、散文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区别,加以这种体裁在现代最为流行,因此,在“四分法”中就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大类。
散文一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之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它的范围很广,属于抒情类的抒情散文可以归人这一类,属于叙事类中的游记、杂记、报告文学、传记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甚至还包括夹叙夹议的杂文、小品等。
把散文作为独立的一个大类,是因为这类体裁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它既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等类的作品,又确具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也可以纠正某些对于文学的狭隘理解,防止把一些富有文学价值、具有文学特点的作品排斥于文学之外。至于戏剧文学一类,同“三分法”中的戏剧类完全一样。
大体分类:
各种文学体裁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地表现为形象塑造、情节构想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各种文学体裁由于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能,因而使得它们彼此相互区别开来。
历来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为了研究、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特点,以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不断地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于是出现了一些文体分类的理论、著作。
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因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我国最早的分类法是两分法,即把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最常见的分类法则是两种:一种是“三分法”,一种是“四分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诞生了另外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剧小说,从而产生了“五分法”。
扩展资料:
形成
文学体裁的形成,除了归根到底为社会生活所决定之外,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历代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社会生活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发展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同作家继承前代的文学传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性分不开。一个时代、一个作家,如果不能以前人的文学遗产作为基础,长期地积累创作经验,井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新的文学体裁就不可能产生。
历史上的中篇、长篇小说、多幕剧以至电影文学等篇幅较大的文学体裁,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步产生的。例如,我国最早产生和发达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和散文,而小说和戏曲文学则出现较晚。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搜集在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四言体的诗歌,随后五言体、七言体的诗歌才陆续产生,到了隋、唐前后则逐渐出现了对偶整齐、音韵和谐的绝句和律诗。这些发展和演变,无疑是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与此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技巧的发展。
古代文学体裁
1、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7、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四大文学样式
请叫龙猫大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
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
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
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王丹玲姐姐
小说与散文、诗歌、戏剧称为四大文学形式。
【小说】
1.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3.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5.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
【散文】
1.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分类: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3.散文揭示中心的方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4.线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诗歌】
1.概念;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分类: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2)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戏剧】
1.概念: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2)按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3)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篇幅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3.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4.剧本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mayo蔚
原贴:四大文学体裁共同特点
敬哲之秋
什么是文学?文学其实是一个官名。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称为“文学”。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设立了一个科目叫“贤良文学”。就是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进京考试,被举荐者就叫“贤良文学”。这里的“贤良”是指品行端庄,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
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含义越来越广,而且出现了很多种主义,很多种思潮,很多种流派。
思潮和流派其实是同义词,例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都属于不同的思潮和流派。但苏联文艺学家波斯彼洛夫在其《文学原理》一书中,则主张把两者分开。他认为:
“思潮”适宜于指某个国家和时代的那些承认统一的文学纲领而联合起来的作家团体的创作。而那些仅仅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共性的作家集团的创作,则应当称之为“流派”。
但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这两者很难区分。因为对文学纲领的认识有不同理解,在创作中又很难确定这个作家属于那个流派。
所以,我不主张作者在创作之前,首先弄明白什么叫文学?什么叫文学作品?什么主义?什么流派等等。
但作者必须明白,文学作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
以小说这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为例,西方文学在十八世纪,就可说是玉润珠圆了。但到了十九世纪的现代小说,则出现了很强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这都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憎恶造成的。
这一时期,由其是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为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狄更斯的小说是传记式的写法,写主人么从生到死的一生。即使不完全是这样,也要把人物的家世、出身、经历、结局交待的一清二楚。
巴尔扎克的小说,对产生主人公的具体环境和历史条件抽写的特别详尽。
托尔斯泰的作品,则是向广度、深度、宏观、微观的领域扩展。
可见,文学作品没有一定之规,但有个总纲,这就是“文学是人学”。
只要你不脱离这个总纲,你所写的作品就叫“文学作品”。
┏〣秋初≈
文学是生活的最高艺术表现!
记得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我们村里的五十来岁的老头,印象中不上课的时候总是手握一个紫砂壶,悠哉悠哉的喝着茶,一副笑呵呵的模样。九十年代的农村,学生的知识接触面都很狭小,除了每学期的七八本书外,就是仅有的一两本课外书读物,里面的内容都是些短文,读来也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但是正二八经让当时的我们写一篇短文,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于是我人生的第一篇小作文,在冬天的某个大半夜煤油灯的烟熏火燎下,艰难的凑字填满了一张作文格:一个小闹钟。至今想来都是满纸糊诌的字句,因为我压根还没有见过一个真真正正的小闹钟,又何来感想而言呢,整晚上满脑子都是语文老师的那句话: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凑不会凑。想来,这所谓的作文,从一开始就带有深深的讽刺和糊涂感。
而每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时间的淬炼,这和我们人类从婴孩成长为壮年是一样的道理。再冰雪剔透的语言如果缺少了故事的润色,没有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正知灼见,都不算是一个完美的作品。正如当今时代大热的IP流量炒作,风头无两只是一时的,无亚于快餐消费,过后没有任何的价值和记忆可言。
真正的文学作品要经得起岁月的锤炼,首推当属《红楼梦》,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但是读者对它的热情有增无减,甚至滋生出很多的文学派别,文学分类,当然还有新中国初期的那场文学浩劫,估计就连作者都难以置信,自己在红尘中对一众女儿的悲人之声,竟有如此大的力量,让一众后世红迷为之疯狂。有人说这是曹公的家事,有人说文中的贾宝玉是清代纳兰性德的化身,还有很多人云亦云的说法,后世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者饱含着全身心的热情数十载增减,只为书中的故事情节更加耐人寻味又不覆前人后尘。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方面,虽文中内容大量隐晦伏笔,但是仍能从曹公的经纬脉络中看出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深意,为后世文人开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与同时期欧洲的各类文学作品相比无论是从写法还是故事安排上都要巧妙得多,也是近现代小说很难再超越的一个瓶颈,诸此绰见,不再遂一叙述。
这也正是我标题所强调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个深刻理论吧。
cynyu
文学作品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有其一可以称之为文学作品。
三者皆不具有,只能叫:“文字堆砌”。
你的作品能催人奋进、解人疑惑、让人震撼……
角落里的蔷薇
这是一个关于定义的问题。
定义,有客观的定义,也有主观的定义。前者即词典中权威的定义,一般具有唯一性,这个你自己去查;后者就很随意啦,一般来说,你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你说哪个是,哪个就是
bettyn_n
文学是个很大的话题。往大了说,文学即人学。往小了说,指的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形成于文字表述之中。文学具有认识作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认识社会生活,从中受到启迪教育,获得阅读美感,陶冶情操。
文学一般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大门类。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诗歌是一种有声韵、可歌咏、句式较为整齐的文学样式。按年代可分为古诗和新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有韵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古风外,其他的都是格律诗。而自由体诗则不讲求格律,形式灵活自由。
二、散文即散体文章,古代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皆归于散文,包括经传史论等文体,比如十三经及注疏、二十四史及各种议论文等等,具有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功能。而现代散文则偏重于抒情。
三、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它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我国小说源于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章回体小说及“五四"以后的现代小说等几个阶段。小说由最初的“引车卖浆"者街头巷议到现代的蔚为大观,逐步发展为被社会各阶层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高峰。
四、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也具有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的作用。戏剧按照内容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元杂剧中四大悲剧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高峰,现代京剧则成为我们的国粹。
可以说,文学的门类繁多,历史悠久,功能强大,是人类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的艺术体现。
傻子:大痔若鱼
文学文字的游戏。作者通过文字的巧妙运用,或疏离,或重复,或新颖,来川大他/她心中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是关于现实,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这种理念支撑下的文学,则文字相对朴实,但却更细微犀利,对社会现象以及风气有着非常敏锐的捕捉和烦死。
也有理念是关于美学的。作者通过文字的绝妙展现和安排,来展现文字的优美,不断通过各种变通的文字叙述来引导读者享受文本本身的阅读。这种理念支撑下的文体特征大多比较优美,流水般滑入读者的心灵,在读者心中激起关于美的想象的涟漪。所以该类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述不会太凌厉尖锐,相反,更加平和耐心。
第三种理念关于文学创作本身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作者通过文学的放来,来揭露文学创作的特征。譬如,非常有名的项迪传,就是讲述一个作者,他是如何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又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类文学作品大多比较注重叙事手段的展现,毕竟目的是为了反映文学创作本身,所以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它的叙述并不是很简单的线性叙述,相反,各种时空错乱的整体呈现有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头晕目眩的感觉。很多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尤其西方的作品)。
cherryym
文学的标准解释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喜剧、诗歌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至于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归为好文学,我认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至少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感,或者对人类的精神层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才算。
现在的作品,要么作品,要么一味意淫,要么不断秀下限,再高级一点的,就是扒开丑恶的人性血淋淋的展示给人看,再就是千篇一律,有什么好作品?
邂逅午夜
思想的深沉,文字的奇妙,逻辑的流畅,哲理的深邃,历史的深厚,这些是文学功夫的高超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我们说的话,一颦一笑,这些都是文学的表现,如果敬畏文学,那么文学应该力图接近真相,让人去思考,不轻易判定,不是教人去这样那样去思考。文学不只是故事的描述,更是对真相和智慧的挖掘。简而言之,文学的表层是人和社会自然间关系的符号呈现,文学的底层是对世界的认,是对世界的识!
celine赛琳
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人类的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文学通过艺术需要加工,以虚构的手法,塑造出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贾宝玉、诸葛亮、关羽、宋江、孙悟空、婴宁、阿Q、骆驼祥子、卡西莫多、老葛朗台、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是经过文学塑造,使之成为一种社会的典型人物。文学对后人的影响似乎远远大于史学的影响,比如很多人了解三国,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
文学的分类大体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影视及各种纪实类文学。
seven_小孩
古人云,凡著于书帛者皆为文章。意思是写下来的就是文章。但我认为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小说杂文自由诗等,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文学的范畴,当然也包括外国文学。
linxiw
冰吻
都督八世
原贴:四大文学样式
elysium_vi
原贴:什么是文学中的”闲笔”
黄晓佳_下底
原贴:什么是文学中的”闲笔”
mkeer
原贴:什么是文学中的”闲笔”
我是攀攀
小说与散文、诗歌、戏剧称为四大文学载体。
【小说】
1.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3.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5.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
【散文】
1.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分类: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3.散文揭示中心的方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4.线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诗歌】
1.概念;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分类: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2)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戏剧】
1.概念: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2)按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3)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篇幅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3.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4.剧本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chinson
原贴:文学四大体裁是什么?
Myself
木得水润
香港四大文学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这四个人比起来,我认为是金庸的文学造诣最高。
第一位: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流派,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他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捧红了无数影视明星和演员。金庸的文学成就。已经是社会公认的、有目共睹的。他的著作有:《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
第二位倪匡:小说家,编剧。他的小说以武侠和科幻为主,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紧凑,悬念迭起。能吸引观众眼球,不少都改编成了电影。倪匡有两件事引以为傲,一是替金庸写小说,二是屢替张彻写剧本。
但他的小说剧本没有金庸的小说影视剧出名。
第三位黄霑:黄霑以影视剧主题曲填词闻名于世。是香港公认的词坛教父。他的曲风热情奔放,充满激情。最著名的有:《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英雄本色>等。
第四位蔡澜
蔡澜出版过60多本书 ,但作品没有金庸的作品有名。
他在香港以美食家著名。
思南夏尽花笑风
赵孟頫与田蕴章好像不大能放在一个平台上比较。
赵孟頫是元代第一大才子,最杰出的书法家,最卓越的画家之一。也是古今将文化修养与艺术才能结合得最好的书家,其字遒丽无比,风雅绝伦,古今能与之一比的书家超不过10人甚至5人。其字真如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另外,我个人还认为,赵家应该是自古而今中国第一大文化世家,甚至超过了出了“三曹”的曹家和“三苏”的苏家。赵妻管道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画家和才女之一,其子赵雍是杰出的书法家、画家,尤善画人物鞍马,其外孙王蒙更是“元四家”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因此,要想出赵孟頫及家人这种水准的人物,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而田蕴章只是当代书法名家,其成就到底如何?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Annabelle
谢谢邀请!
香港四大才子,谁的文学造诣最高?我觉得不一定分辨出谁的造诣更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各有长短处罢了。非要分出高低就比如说李白杜甫谁的造诣高。李白善歌行,古诗。杜甫善格律诗,各有所功罢了。
金庸、倪匡、黄霑、蔡澜,在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希望我们的脑际随时可以想起:写流行曲的沾叔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他们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1.写武侠的——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金庸创办“明报”至从先生七十年代封笔以后这两句诗便可以影响我们几代人,真是“几代之青春。”甚是现在零零后还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可见影响力之大。可惜先生已于2018年10月30日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则会流传千古。
2.写流行曲的——黄沾
黄沾是香港有名的才子,为许多影视作品创造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像《狂潮》,《强人》,《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并且在电影《倩女幽魂》中,黄沾创作的曲目也是让大家所熟知。
3.写科幻的——倪匡
可能大家会不太熟悉,倪匡专注写科幻小说,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像卫斯理传奇,卫斯理之老猫,女黑侠威震地狱门,在当时三天就可以出一个作品,可谓很牛。
4写美食的——蔡澜
一个十足的吃货,常常看到没食就走不动路, 代表作有《蔡澜游记散文精品集》有《蔡澜的缘》、《附庸风雅》、《忙里偷闲》、蔡澜游日等等。
四位大才子我还是比较喜欢金庸先生,因为他是我的青春,包括电视剧和小说。
我是痴狂烟雨人,有诗就有远方。大家如果喜欢多多评论加关注。
J默默one
香港“四大才子”,是指香港四位文人,分别为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四人各有所长,皆是腹中饱有学问之辈,而且分属好友,因而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们四人之成就约于七、八十年代开始被广为认识和推崇。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最推崇的当是武侠巨匠金庸先生。他创作过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武侠巨著,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
以前曾听到过三句关于金庸的“醒世名言”:其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其二,中国的书浩如烟海,其它的不读也罢,但不能不读金庸;其三,早些年李陀先生断言,“金庸的武侠小说使传统白话文起死回生”,那时候李先生有北京批评界“坛主”之称,其人其言令人无法漠视。
可以说,金庸小说开创了一个武侠时代,他书中涵盖的知识面广之又广,非常了不起。
如今故人已乘黄鹤去,白马依旧笑春风。而金庸之后再无武侠了。那是我们对一个时代共同的回忆。
minnie9799
通常我们所指的香港四大才子就是金庸、倪匡、黄沾和蔡澜,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四个 人都是著名的作家,领域有交集,又有差异,先来看看他们的身份和所涉及的领域:
金庸: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特别突出的贡 献是他的武侠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了,他的小说人人争相传看,让每一个华人的脑海中都烙入 了武侠的情结。
倪匡: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小说题材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杂文、散文评论及剧本等。武侠小说以 《六指琴魔》为代表,他是华人科幻小说界里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代表有尤以卫斯理系列 、原振侠系列、浪子 高达系列、亚洲之鹰罗开系列、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年轻人与公主系列、侠盗影子系列等。
黄沾:名字也写做黄霑,著名的词曲作家、演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 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 主题曲都是黄沾的佳作。他的歌红遍香江,无人不传唱,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蔡澜: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通晓多国语言还学了书法、篆刻 。长期任职邵氏、嘉禾等东南亚最大制片厂的电影监制。监制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霹 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散文作品有《蔡澜的缘》、《附庸风雅》、《忙里偷闲》、蔡澜游日本、《一点相思》、《狂又何妨》、《海隅散记》、《二乐也》、《放浪形骸》、《乐得未能食素》、给成年人 的信、《给年轻人的信》等。
从上面的简介状况可以看出来,领域有交集但又有各自的专长,金庸善于武侠,黄霑善于作词作曲,倪匡善于科幻, 蔡澜善于剧作。
这四个人的突出的特点是:想到金庸就是武侠小说,想到倪匡就是科幻小说,想到黄霑就是流行歌曲,想到蔡澜就是电影编剧。
笔者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才华难分伯仲,如果一定要说谁的文学造诣最高,那用“不可替代”的标准做唯一指标来衡量的话,只好选金庸。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在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 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成了唯一。
笔者拙见!
武悦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中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评价是作者赢个是投放的结果,因此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人呐,有的是做家人,不是作家,也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凹凸妞妞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 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 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述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具体说,戏剧文学的特点包括集中性、舞台性、动作性三个特点。
一 集中性
高度的集中性,可以适应舞台演出的各种局限。
人物集中。一场戏一般只着力写几个(或一两个)人物,一切可有可无的人物应略去。人物众多,笔力分散,往往会给观众一浮光掠影的印象。
情节集中。剧本故事有一条最能表现主题的中心线索,构成单纯明晰的情节。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他的情节集中的具体表现。
场景集中。频频换景,很难深入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戏剧要求一个故事一般在几个甚至一个场景里演完。
二 舞台性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舞台性。剧本虽然也以文字为其表现形式,但剧本却不以文字表现为满足。
因此剧本在艺术处理的方法上,就和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在小说中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对人物、事件、环境气氛、声音动作、心理状态等,进行细致刻画和描写,甚至可以由作者出面发表议论,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而在剧本中这一切都要靠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在小说中可以连贯地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进程,自由的描写各种场景,而戏剧则必须把发生在广阔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的事情,浓缩在几十平方米的舞台和二、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这就要求戏剧的内容高度集中,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太多,故事不宜太复杂,场景也不能有过多的变化。只有做到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的三集中,才能使剧情主线突出,一贯到底,而不至产生庞杂、冗长、松散地的弊病。
三 动作性
戏剧中的一切,既然主要靠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表现,剧本就必须为人物设计出一系列鲜明深刻的戏剧动作,才能把剧本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呈现于舞台。
在戏剧中,动作不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动作的随便应用,而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从生活中精心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鲜明、精炼、含蓄、优美、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典型化的戏剧动作。动作在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典型化的戏剧动作,就很难推进剧情的发展,反映戏剧的矛盾冲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澜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一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二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原贴:四大文学样式最重要特点
可爱的小汤圆
小说: 1.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3.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5.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 散文 1. 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分类: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3.散文揭示中心的方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4.线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作为线索。 诗歌: 1.概念;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分类: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2)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戏剧 1.概念: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2)按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3)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篇幅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3.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4.剧本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原贴:四大文学样式最重要特点
难得好天气
四大吝啬鬼是世界名著长廊中的吝啬鬼群像。
他们是:
1.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一次,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以自己的名义向夏洛克借钱;夏洛克借机报复,一面声称不要利息, 一面提出了三个月为期,到期不还刚从安东尼奥身 上割一磅肉的苛刻条件。
三个月过去了,由于商船出海未归,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诉诸法庭,要求依约割肉。此时,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娜装扮律师,出庭辩护,提出了既不准少割,也不能伤害性命,并不准流血,如有差错就将依法论处,并将财力充公的条件,致使夏洛克以败诉告终。
2.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 莫里哀 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葛朗台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泼留希金 (俄国作家 果戈里 长篇小说《死魂灵》)
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原贴: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不语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一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高中语文课本中选载其中三个供中学生阅读,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中学生阅读欣赏时,一定要把握其这个个性。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时只选其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给选文定名为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中学生欣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抓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当独生女声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扑过去想抢回时,老头竟"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啬鬼发狂。但抢夺女儿的情物梳妆匣把太太气得晕死过去的现实使葛朗台从癫狂的漩涡中跳出,变得异常清醒,"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来也摔在床上,声称是送给欧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其中的隐秘只有吝啬鬼自己清楚。为一只梳妆匣气死了太太,女儿按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便百般讨好自己的女儿,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装模作样,以亲情为诱饵,骗女儿放弃对亡母财产的继承权,并且常利用女儿对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这些都表现了吝啬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狡诈"。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中学生欣赏这一典型形象时,只有抓住其性格特征——癫狂和狡诈,才能深刻理解其典型意义。
象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一样,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灵》中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就定名为泼留希金。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欣赏这个人物,首先抓住他的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和他对自己吝啬之极的个性,才能充分认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总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三个吝啬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敛财时的贪婪和用财时的吝啬,但贪吝的特征却各不相同。夏洛克和葛朗台虽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高利贷者,后者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前者贪吝得阴险凶残,后者贪吝得狡诈癫狂。而泼留希金则是俄国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的典型,与前两个不同的是他竟对自己极端吝啬,以致形似乞丐而实为巨富。这三个人,金钱都将他们异化成鬼,成了金钱的奴隶。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冲突集中,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闹剧"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原贴: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命运的转轮
四大吝啬鬼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我认为是这些.
原贴: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肌酸
eo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一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高中语文课本中选载其中三个供中学生阅读,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中学生阅读欣赏时,一定要把握其这个个性。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时只选其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给选文定名为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中学生欣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抓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当独生女声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扑过去想抢回时,老头竟"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啬鬼发狂。但抢夺女儿的情物梳妆匣把太太气得晕死过去的现实使葛朗台从癫狂的漩涡中跳出,变得异常清醒,"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来也摔在床上,声称是送给欧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其中的隐秘只有吝啬鬼自己清楚。为一只梳妆匣气死了太太,女儿按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便百般讨好自己的女儿,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装模作样,以亲情为诱饵,骗女儿放弃对亡母财产的继承权,并且常利用女儿对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这些都表现了吝啬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狡诈"。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中学生欣赏这一典型形象时,只有抓住其性格特征——癫狂和狡诈,才能深刻理解其典型意义。
象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一样,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灵》中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就定名为泼留希金。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欣赏这个人物,首先抓住他的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和他对自己吝啬之极的个性,才能充分认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总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三个吝啬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敛财时的贪婪和用财时的吝啬,但贪吝的特征却各不相同。夏洛克和葛朗台虽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高利贷者,后者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前者贪吝得阴险凶残,后者贪吝得狡诈癫狂。而泼留希金则是俄国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的典型,与前两个不同的是他竟对自己极端吝啬,以致形似乞丐而实为巨富。这三个人,金钱都将他们异化成鬼,成了金钱的奴隶。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冲突集中,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闹剧"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高中生欣赏这些世界名著,要学会比较欣赏法,把他们放在一起阅读,既认识其贪吝的共性,又分辩其个性,从而完整深刻地领会名著的社会意义,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原贴: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黄爽
四大天王就生在古印度著名的须弥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弥四宝山,山高三百三 十六万里。"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瑶。四天王各居一山。”四大天王是各护一方世界,说须弥山四面;东 胜神洲、南瞻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大天王守护 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方。
据记载: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辅助管理所属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众大将中居首位者是韦驮,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 备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名称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主守东方,据称他能护扶国土,故称东
方持国天王。“多罗吒”,乃梵文译音,“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住须弥山黄金棰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 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仗宝剑,他住须弥山琉璃埠。“毗琉璃”梵文
译音,即意“增长”,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毗留博叉”梵文译音,意为 “广目,'。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扶人民,他住须弥山白云量,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称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就 用赤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4.北方多闻天王, 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梵文译音,意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 ,闻于四方。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据说他与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说是兄妹),在古印度他是佛教中的一位主司施福护财善 神,又各施财天王,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中国敦煌壁画中的 毗沙门画像:画他渡海布道之际,常常散下金银财宝。
四大天王在中国寺庙里,不但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虎将打扮,而且将四神赋予中国式寓意。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 元始之命,敕封魔四兄弟道:“今特敕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永修厥职, 毋忝新纶。',大概受此敕封,古印度的佛教护法神,就成中国式的护法神了。
据清·霍灏通俗篇载: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 顺也。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而四大天王之塑像,却被造神者塑成横眉怒目、凶猛威武形像,说明佛教护法神之庄严 可畏。
原贴:文学中的四大金刚是指什么
乐乐
泼法金刚、胜至金刚、大力金刚、永住金刚。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民间的四大金刚是指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就是封神榜里面的魔氏四兄弟:魔里海,魔里红,魔里青,魔里寿。 持国天王魔礼寿:穿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广国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一把,职调。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混元米伞一面,职雨。
原贴:文学中的四大金刚是指什么
shinee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就连老舍,他最终还是中途放弃了反映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
friedman
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
谈到英雄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英雄崇拜。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最初在脑子里形成的英雄观念大多是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说明英雄崇拜并不是那个疯狂的年代特有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却是盲目的崇拜,而值得提出的是,古希腊罗马的英雄和中国十七年所塑造的英雄却有着截然的不同。前者的英雄是既是人类完美的化身,也或多或少拥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后者的英雄却是在政治极端理想盲目化的社会条件下被逐步地抽空成一个代表先进阶级属性、拥有高尚政治品质的固定积淀体;前者有血有肉,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并且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英雄,却是一个英勇善战却易怒的统帅,而中国尹青春里的尹青春和永生的战士里的小武,他们除了"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之外,很难在其身上找到与众不同的特质。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英雄形象的完全高大化,十七年的小说几乎都采用了绝对的肯定手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英雄就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
“十七年文学”中城市的隐匿更表现为城市文学的稀缺。“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原“解放区”作家占有着主导地位,他们这些人熟悉的是农村生活,在他们思想深处文艺为人民服务被理解成为农民服务,他们多年来追求的文艺大众化,更确切地说是文艺的农民化。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笔往往滞留在农村生活这一素材域中,而对他们身处的城市缺少必要的反映。十七年文学中城市生活的隐匿,除了众多作家本身就是乡土作家以外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近代城市被认为是“罪恶的渊土”,及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腐败产生的场所,再者都市文学本身就具有消费、娱乐的腐蚀性特征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必须予以批判和清除的。即使是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城市空间”也被简约为“工厂”这一斗争资本家的场所,且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抒发方式、道德体系、价值取向、文学想象方式等完全束缚在乡村文化范畴,反映的是作家们的乡村情结。城市的隐匿,使得“十七年文学”文本中所表达的现代化诉求缺少精神、物质基础的构建,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片面性。“十七年文学”似乎成了红色中国、乡土中国的书写。城市的隐匿,对“十七年”城市题材文学作品艺术内容的改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十七年文学”日渐取消了城市生活中礼俗的审美意义,而礼俗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正体现出城乡生活的差异性。城市生活有着较乡村生活远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形式,对它们的应对是城里人对自己心智的考验,世故的城里人常常在一些巧妙的应对中体会着生活的惬意。日常生活好似波澜不惊的小溪,缓缓覆盖人的生命,小市民们的世故、圆滑保护了他们,养成了他们生命力的内敛。在日常礼俗场景中,广大市民人性的内容徐徐展现,其背后的文化结构呈现了出来。虽然这种文化结构多是固态的,有很大的惰性,但即使是对它的批判也得建立在对它的呈现的基础之上。正如老舍,他的京味追求“是以对于北京的文化批判为思考起点的”,虽然他的作品因多顾及京味而被指缺少勃发的生机,这正是老舍的小说需发展的地方,而这发展并不能简单化为剥离日常生活。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就连老舍,他最终还是中途放弃了反映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
Barnypok
好熟悉的题目啊。。。。
作为中文专业的孩子~~去年期末的文学史貌似就是考的这些东西。。。
不过很抱歉。。。。额~我的笔记不在,我自己记不住。。。额
其实~你去百度搜一下~可以轻松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