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隙

作者:戴锦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23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光影之隙内容简介

我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戴锦华透过光与影的缝隙,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斓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纵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本书的作者大多身在学院,笔下的文章却绝非自我囿闭的“纯学术”;书中辩谈的话题,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电影言志、介入当下的心愿,具有深广的全球视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时转身回望,既是总结,亦是前瞻,期望这个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烛照这个世界的症候,成为激活新思想的“马刺”。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在爱情表层之下,泰坦尼克还讲述着另外一个故事,一个被娇生惯养的上流社会富家女的身份危机的故事:她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是好;迪卡普里奥并不只是她的爱人,而是一种“消失的中介”,他的作用是修复她对身份的自觉,以及她的人生目标。他最终消失在冰冷的北冰洋时说的话并非是致爱人的临终赠言,而是一个传道的讯息,忠告她对自己要真诚、忠诚。

商业电影或曰主流电影的基本功能从来不是揭露,而是遮蔽和抚慰。但成功的主流电影的功能从来都是屏/蔽。我在这个词的中间加一道杠,是为了说明其双重效果:屏显某些急切的、观众所身受的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种种有效的、形式透明的滥套完成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从而达到遮蔽的效果。也就是我常说的“通篇谎言,不着一句谎话”,实现想象性解决与抚慰的路径,是通过叙事达成一种谎言效果。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它们未能承担其那部分“屏(显)”现实问题的功能。再度展露旧伤,无非是“审判失败者”,以达到加固胜利者/新主流逻辑的目的而已。

施林.奈沙试图分辨艺术家与电影导演的不同功能,即“传达观念”和“讲故事”。

光影之隙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戴锦华

戴锦华

马科斯,墨西哥恰帕斯州原住民运动、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发言人与战略家,现居墨西哥东南群山中。戴锦华,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著有《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隐形书写》、《犹在镜中》、《涉渡之舟》、《沙漏之痕》等专著十余卷。刘健芝,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参与主编《学科·知识·权力》、《庶民研究》、《反思中国》、《超越金融危机:亚洲民众的另类行动》、《亚洲父权社会的复辟》、《创出我们的未来:亚太区的民间汇聚》等多部作品。

戴锦华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