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书写
隐形书写内容简介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热门摘录
尽管90年代初年的类似表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座镜像回廊,此间多重话语、多重镜像彼此映照,似魅影幢幢,但它最终(至少在社会接受层面上)是为了映照出一个尤金・奥尼尔所谓的“唯物主义半神一一成功者”。来自不同年代与语境的镜像、话语都被用来装饰这位即位中的“赤金真神”。如果说“世俗化”的降落伞将我们带往现实的地面,那么这座文化的浮桥则将我们渡向拜物、拜金的商品社会。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之交,“现代化”还如同金灿灿的彼岸,如同洞开阿里巴巴宝窟的秘语,那么,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不无创痛与迷惘地发现,被“芝麻、芝麻,开门”的秘语所洞开的,不仅是“潘多拉的盒子”,而且是一个被钢筋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所建构的都市迷宫与危险丛林。曾为现代化“这一能指所负荷的、那个富足而亲切、健康而合理、民主且自由的彼岸,并未更加临近,而倒更像是那个留在了盒底的”希望“。
新纪录片运动具有介入或批判社会的自我定位;而对于前者——《生活空间》或类似栏目,所谓“老百姓”或“普通人”,却成为“老中国儿女”或民间奇人异闻的代称,进而成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日常家居、柴米油盐的现身说法。我们可以说,对昔日教化面孔的主流媒体的改写,或可称为“民间”对“官方”的胜利,但它也显然可以视之为“官方”对“民间”文化及抗衡的整合与收编。
当中国的先锋艺术家们的‘先锋性’必须参照戏仿的‘先锋’逻辑来指认并命名之时,它便必然是一种超越中国社会与艺术现实的、一种中国视野中不无暧昧感的艺术实践:它只能是一种文化的悬置,一出在悬浮舞台上结构并完成的演出,它预期中的观众并不在近旁,而千真万确地远在“他方”。
如果说,他们(城市打工者,引者注)才是“多数人”意义上的“大众”,那么,在今日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显然并未给此类“大众”留有空间。或许没有人怀疑他们正是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大众”,而且毫无疑问,是“沉默的大多数”,是热衷于“沉默的大多数”之话题的人(p20)们毫不关注的对象。
具体到90年代的特定现实,民族主义表述的繁复之处还在于,它间或与某种社会批判立场——对全球化、跨国资本与帝国主义政治、文化、经济侵略的批判——产生微妙的联系与混同;前者间或成为对后者的挪用与误认,但或许可以成为某种使后者得以浮现的表达契机;作为一种挪用与误认,它不仅事实上遮蔽了全球化过程中极端不平等的权力格局,而且会引出一种对社会批判立场的新的压抑机制,但作为一种契机,它又是从“制度拜物教”的迷雾中展现阶级与种族冲突现实的重要可能性之一。
隐形书写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