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行色
曹丕是文不如不曹植,却也有典论论文、《燕歌行》。武不及曹昂,但曹昂死了,长子的位置曹丕自然顶替。智不及曹冲,可曹冲也早夭。谋不如曹操,但曹操这样的奇人,天下有几人?排除曹操看,曹丕是个心机极深的人。
(曹丕)
曹丕在与曹植的夺冠之争中,之所以最终捧杯,并非是心狠。他最大的优势,是会作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一个单位工作,作人甚至比做事更重要。纵有天大的本事,不会作人,狂傲、偏执、阴郁、猜嫉,尽管做事不少,全是白搭。
那么曹丕作人做得好,体现在哪里?
一,恪守尊亲至孝,以孝尅才。
曹丕内心是否如此且不说,至少他做的是天衣无缝,让人感觉他是个讲孝道的人。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行。曹植当场作贼,为父亲歌功颂德,听者无不佩服,曹操不禁大悦。如此场面,让曹丕十分尴尬。此时,他的谋士吴质在他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就在曹操喝马将行时,曹丕突然泪流而拜,作生离死别、依依不舍之态。这一举动,全场动容,“操及左右咸欷歔”。临别一哭,压过了曹植的冲天才气。
不但如此,曹丕在平时以谨慎小心积累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意,矫情自饰, 时时按曹操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凡曹操要求悋守的,他绝不越雷池一步,让人挑不出毛病。
曹植不孝吗?肯定不是!但他“任性而行,好酒使性,不善在父亲与众臣前雕饰自己,他的孝道并未显示于曹操与众臣,反而冒犯父亲、不尊父命的恶行传遍京城。邺宫的司马门,只有曹操出门才能打开。可曹植酒后使性,乘车行至司马门时,喝守门者开门而出。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曹植尽管清醒后向父亲认罪,但肆意妄为旳品行让曹操大失所望。
(曹植)
不仅如此,曹操崇尚节俭,不准妇女穿绸衣。曹植的妻子父命不遵,穿绸衣招摇于人,曹操在铜雀台上看见。马上下令赐死此女。生曹植在父亲心中大为褪色。
二,以尊长尊老,以谦对傲。
在敬重智者、尊重长者方面,曹丕平就下足了功夫,尤其对曹操的核心集团成员尊重有加,姿态柔软。
对一些亇曹操看重的老臣,曹丕“执子孙礼”。逢年过节、大臣寿诞,曹丕皆有贺有礼。包括曹操身边的侍人,曹丕都下足了功夫。如此这般,与曹植大行不顾细谨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攸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受到曹操的称赞,曾有病。“世子(曹丕)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曹丕为五官将的建安16年,曹植立太子的呼声奇高。曹丕向谋士贾诩问自立之术。贾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矣。”曹丕立即诚忌表态,而且“深自砥砺。”
谏议大天张范,受到曹操敬重。曹丕对其“执子孙礼。”
水滴石穿于细微,润物无声于无意,功夫下到平时。便赢得了人心,不光大臣们支持曹丕,曹操身边的“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丕岂能不成功?
而曹植,却大行不顾细谨,走上了不断自污的道路。他以才高八斗,恃才傲物,对大臣们不够恭敬,放荡不羁,处处不愿受约束。曹操给儿子们配备家丞时,专门将自己最为敬重的大臣邢颙推荐给曹植,希望曹植能在邢颙的教导影响下政治上能成熟起来。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邢颙讲规矩、论法度的正道不为曹植所喜,而邢颙也是个宁折不弯的人,“防闲以礼,无所屈挠。”二人很快反目成仇。中庶子刘桢写信规劝曹植,却毫无作用。这样做当然带来了恶果。无论是贾诩,还是邢颙,还是其他重臣,都纷纷推荐曹丕,反对以庶代宗。曹植焉能取胜?
三,“挖坑埋弟”,以智胜疏。
善作人者,往往心机深遂,察人于细微,通晓用功之处,杀人与无形。恃才傲物者,往往不拘小节,误跳他人深坑。曹植好酒如命,这也让曹丕乘机加害。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令曹植帅兵支援。曹丕知后,与谋士吴质商量,决定给曹植饯行。曹植知道出征之前不该喝酒,但见大哥如此盛情,便忍不住开怀畅饮,以致第二天根本醒不过来,曹操派人连催五次,不见曹植前来,一怒之下换帅。此事看起来曹植是疏于对二哥的心防,更能看出曹丕能够巧妙利用人性之弱点,而上下其手的心机!
总结:人才人才,人与才也,作人与显才也。二者皆重要,但作人更为关键!
曹丕会作人,心机深,就是最大的优势。

waymanpigpigpig
建安21年,被曹操架空的汉献帝晋曹魏魏公爵位为为王,正式打破了刘邦定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规定。新立的魏国定都于邺城,名义上是汉朝的藩属国,拥有的地盘是原来袁绍的冀州,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既然建立了国家,自然需要设立太子,以将来延续宗庙,从曹操成为魏王的时候起,魏国世子争夺战就上演,主要热门人选是曹丕和弟弟曹植、曹彰。但是曹彰一直跻身军旅,没有成为决赛人物,主要进入比赛的人就有曹丕和曹植两个。
这两个有个共同点,都是文采不错,当时世家大族的天下,没有文采基本上得不到他们的认同,为此两兄弟身边各聚集一对文士,这一些人组成的智囊团成为双方的势力后盾。曹丕跟前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等人,曹植的支持者有丁仪、丁廙、杨修、、贾逵等人。
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构陷对方,以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对于三国乱世来说,不是啥好事,即使聪明如曹操,也无计可施,都颇具才华,让他很难做出决断。
建安22年,这一年公元217年,曹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册立次子曹丕为魏王世子,延续一年的世子争夺战以曹丕胜出而结束。让曹操最终做出决定的人是曹丕的党羽贾诩,在曹操举棋不定,寻求他的意见的时候,仅仅一句,我在思考袁本初、刘景升而已。就让曹操下定了决心。
这里的袁本初、刘景升就是袁绍和刘表,这两人之所以败亡就是因为没有选好继承人,刘表好歹还选定了,而袁绍则优柔寡断,没有重点培养某一个,看起来一视同仁,实际上一起害了,最后在袁绍死后,被曹操各个击破。不然依着袁绍的强大势力,即使官渡之战,曹操侥幸得胜,后面鹿死谁手依然很难。
贾诩的这个思考,成为曹操决定王世子的敲门砖,在当时天下依然混乱,如果没有选好继承人,肯定就和袁绍、刘表一样的结局,这两人的教训就是没有选择长子,当时曹操的长子曹昂早已阵亡,而次子曹丕就是最大的儿子。
论年龄,当时30岁,俗话说,三十二立,是成熟的年龄,而他本人的才能也不错,虽然文采不然曹植、武功不然曹彰,但是冷静、睿智是这两个弟弟不具备的,是个合格的政治人物,综合能力比起弟弟们好太多了。加上袁绍和刘表的教训,于是下定决心册立他为世子。
曹操看上曹丕,很多人觉得曹冲如果还在,或许还有变数,但是有袁绍和刘表等人的教训,只要曹丕能力够、就没有人威胁他的位置,包括曹冲。

morning18
曹丕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确实是非常不突出的。不只是一样不突出,是各方面都不突出。忠孝方面,他不如曹昂;武功方面,他不如曹彰;文采方面,他不如曹植;聪慧方面,他不如曹冲。但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不怎么样的人,最后被曹操选为继承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曹丕剧照)
说曹丕忠孝方面不如曹昂,是因为历史记载中,由于曹操受到了张绣的偷袭,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把自己的战马送给了曹操,并且最终拼死抵抗,战死沙场。曹丕一生都没有这样优秀的表现。
说曹丕武功方面不让曹彰,是因为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打仗能力最强的,以至于在汉中大战的时候,曹操打不赢刘备的时候,都试图把曹彰调来,和刘备作战,可见曹彰的武力值,并不差,至少比曹丕厉害得多。
说曹丕文采方面不如曹植,是因为曹植的文学才华,在当世就深得曹操喜爱。后来,谢灵运甚至做出了“天下十斗才,曹植一人独占八斗”这样的评价。而且后世文学史,也把曹植列为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曹丕在文学上,基本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
说曹丕聪慧方面不如曹冲,是因为曹冲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虽然“曹冲称象”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一定发生过,但是曹冲确实曾经表现过很多智力超群的一面,而且他也是最让曹操满意的。
可是,最终曹操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却选了什么也不行的曹丕。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曹操剧照)
曹操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既是无奈之举,又是有意为之。
说曹操是无奈之举,是因为曹操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有两个人已经去世了,一个是曹昂,一个是曹冲。这两个人已经去世了,事实上,曹操的选择范围就只有曹丕、曹植、曹彰三个人。
说起来,曹操最想选择的人,其实就是已经去世的曹昂和曹冲。
曹昂一方面是嫡长子,另外一方面又忠勇孝顺,所以他是曹操天然的继承人。曹操一开始之所以没有选他为继承人,是因为那时候,曹操还没有被封魏王。没有被封为魏王,当然就不存在选世子这样的说法。等到曹操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曹昂已经不在了。
曹冲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曹冲也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之一,因为他特别聪明,而且心中充满仁爱。但是他的年纪太小,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去世,曹操也没有机会,把世子之位给他。
那么,为什么又说曹操选择曹丕,是他有意为之呢?
(曹植剧照)
这是因为,在剩下的三个儿子中,曹丕是唯一没有大毛病的人。
曹丕确实在文才方面不如曹植,但是曹植仅仅具有文才,他这个文才用在政治上,是用不上的。
事实上,文学一开始起源的时候,本来是为政治服务的,孔子之所以修订《诗经》,是因为孔子是把懂得《诗经》,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政治素养的一部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诗,就不能治国安邦。
但是文学到了最后,就逐渐和政治拉开了距离,变成了更多是为了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这样一来,他对政治的帮助,就不是很大了。
曹操是一个算得上把文学和政治拉得比较近的人。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等,这样的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曹操想建功立业,更是想像周公一样济世救民。曹操写这样的诗歌,就是一种政治表达。但是曹植则完全作为内心表达。其实,作为文学,曹植这样是没错的。但是把这个用在政治上,就没什么好处了。
(曹彰剧照)
曹彰是一个武将,志向也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所以曹操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培养曹彰为接班人。武将从来都是不能够治国的,如果武将治国,那就是“武人政治”。“武人政治”从来都是失败的政治,因为这种凭借暴力压服别人的做法,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五代时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武人政治”。五代也是一个朝代更迭很快的时期,这也是“武人政治”最大的弱点。所以,无论如何,曹操都不可能把继承人给曹彰。
曹丕什么都不突出,但是他没有曹植和曹彰那样的弱点,所以曹操最终不得不只能选择曹丕。
不过,应该说曹操选择曹丕,也是造成曹魏王朝没有延续下来的一个原因之一。由于曹丕本身并不具备大才干,他驾驭大臣的能力不足,因此他的手下的权力过大,从而也削弱了皇帝的权力,更是给了藏得很深的司马懿机会,使得司马懿的司马家族,最终能够替代曹魏的江山。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等)

rebecca711
曹丕(魏文帝)字子桓,生于公元187年,亡于公元226年,于公元220年正月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篡汉建立魏国,改元黄初。追尊曹操谥号“武帝”。
此问题,显示曹丕在各个方面,与他的父及兄弟相比较,都有缺陷,唯一的优点就是心狠。这一问题似乎少了半句话,也就是曹丕为什么还成为了曹操的接班人。下面来解析曹丕及他为何成为其父的接班人,从而成为了魏国的建立者。
先来说,武不如大哥。曹丕的大哥也就是曹昂。曹昂字子俢,是曹操的长子(生年不详),生母为刘氏,刘氏早亡,后由曹操正室丁氏抚养长大。在公元197年,曹操受到降而又叛的张绣的突然袭击,曹昂与典韦(曹操的随身护卫)和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为保护曹操,断后而战死。曹昂因保护曹操而战死沙场,这给人们的感觉,是他很能打仗,所以曹操才带他隨军岀征,也才会战死。另外史书说昂: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而刚胆,代表胆子大,所以才有了曹丕武不如大哥这个说法。但是,后来曹操率军岀征时,常带在身边的则是曹丕(他在少年时,就善于骑射、击剑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公元204年,曹军攻陷邺城,曹丕就是随军岀征的,并抢了甄氏这个大战利品。所以,曹操带儿子南佂北战(曹植这位“文人”,也多次随父岀征),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军事能力,不能简单地认为谁能打,才带谁。
智不如五弟。五弟就是在曹操众多儿子中,知名度仅次于曹丕、曹植的曹冲(生于公元196年,同年曹操开始了奉天子,以令诸侯,亡于公元208年)。“曹沖称象",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智商高的象征了。在五丶六岁时,智力就已经与成年人相同了,如果在现今,十二、三岁就能上大学了。曹操有几次向身边的大臣们,说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大业。在曹沖逝后,曹丕等人劝解安慰曹操时,曹操说到“这是我的不幸,而是你们的大幸。”这句话说的太狠了!骂人可以,但不能揭短,打人也可以,但不可以打脸(骂人、打人都是不对的,还触犯了法律)。而曹操对曹丕等人说的这句话,既揭了他们的短处,你们均不如曹沖,打脸也是啪啪的,你们少了一个有力的竟争者,而幸灾乐祸。曹沖的智慧是很高的,但从小不一定就能看到老,而且要做曹操的接班人,更多的是要看在政治方面的智慧。随带说,他与其老爸比谋略,确实有代差的。
文不如四弟。四弟就是陈王或叫陈思王的曹植(生于公元192年,逝于公元232年,字子建)。也是曹丕的两位亲弟弟的二弟(大弟弟为曹彰,他们三兄弟均为卞氏所生)。在此问答的题目中,文不如四弟,是最接近事实的。后世对曹植的文学才能评价极高: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一石等于八斗);卓尔不群;诗家仙才者两千年,只有曹植、李白,苏轼等。所以,子建要比大哥子桓的文采高,但曹丕的文学才能也是极高的(八岁就能诗文了),有几十篇诗文。其中的典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只是心恨吗?真够狠的。首先,狠在他登基之后,对曹彰、曹植这两位亲弟弟的冷漠及打圧,特别是对曹植更是多加防范。如果不是生母卞太后还健在,这哥俩还不知后果怎样。二是曹丕在年轻时侯,因经济问题与曹洪(曹洪是他的堂叔,在曹操刚起歩时,曾救过曹操的命,要不然曹丕旱就成孤儿了)有过结,在他当上皇帝后,想要了曹洪的命,又是卞太后的干预,曹洪才免于一死。还有他逼死了于禁、张绣二人。于禁在公元219年,襄樊之战中被俘而降关羽,后生还于曹操。这两人,分别是对曹氏不忠和杀害过曹氏成员的人,但曹操并没有难为两人,但被曹丕逼死了。最后是对甄氏。甄氏(魏明帝的生母),在曹丕称帝后的移情别恋多有怨言,曹丕就将她赐死,一点也没念十七年来的夫妻感情(当然,还有一些解释,说甄氏与曹植有暧昧关系)。
最后,曹丕成为接班人的原因。相对于曹昂、曹冲,他是长寿的,那哥俩一个早早战死,一个十三岁就病亡。而与曹植相比,曹丕的沉稳,多谋要强于其二弟的,例如公元217年与仲达和好友吴质合谋,而在王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胜曹植。他能较顺利的上位,还有因为贾诩提醒其父,袁绍、刘表都是立幼不立长,而造成了各自集团的灭亡。而且要成为曹操的接班人,不仅单看文化、军事,政治的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而是要全面均衡的来作岀决定的。

maomicao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这个问题先转换一下,再来看就更透彻了。
曹丕文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昂,智力不如曹冲,运筹帷幄的谋略又不如曹操,没有一个特别出彩的点,只是因为帝王心术吗?
首先从问题可以看出,以上所诉除了曹操之外都有偏科的情况,从曹操对曹冲的喜爱可以看出,曹操骨子里有重文轻武的思想。
曹操作为乱世之枭雄,对于自己的继承人更会重文轻武。
曹冲早夭,跟皇位无缘是肯定的。
曹彰虽然是曹操最能打的儿子,但在曹操的心腹谋臣和曹丕的心目中曹彰是没有竞争力的。
最有能力跟曹丕竞争的就只剩下曹植。曹植主要的幕僚是杨修,很明显曹操并不太喜欢这个聪明而又张扬的杨修,曹操生性多疑,对太有能力又无法完全掌控的人都会心存芥蒂。
对于一个文采飞扬但欠缺政治手腕的人,曹操不可能完全放心,关键时候曹植又犯了几个错误导致自己彻底于继承人无缘。
有一次,曹操带兵亲征让二子为自己吟诗一首预祝自己凯旋,吟诗作赋曹植甩曹丕几条街,曹植吟完在场官员无不惊叹。
要想跟曹植正面刚文学,曹丕完全没有胜算,在吴质的提醒下,曹丕跟曹操打起了感情牌,痛诉父子之情,哄得了在场官员的眼泪,也赢得了曹操的好感。这场较量曹丕以自己的弱项赢得了比赛,1比0.
曹丕希望自己的谋士吴质能进入建邺城帮自己出谋划策,结果被杨修发现,告了曹丕一状,曹操很生气,结果吴质临时应变,偷偷又跑出了城,结果在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吴质,这也让曹植偷鸡不成蚀把米。曹丕又一次取得胜利,2比0.次
又有一次曹操想试探二人处事的方法,让他俩出城办事,又吩咐守城士兵不得放二人出城。
结果曹丕铩羽而归,曹植在杨修“挡你者死”的建议下,博得了曹操的好感,结果曹操被告知是杨修给曹植支了招,使得曹操勃然大怒,联想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价值观,肯定是无法容忍有人欺骗自己。无疑又是曹丕取得胜利,3比0.
再一次是曹植喝大了,完全忘记自己是谁,走了司马门,司马门是天子专用通道,而曹植因为多喝几杯犯了大不敬之罪也是让曹操不能容忍的,作为君主有如此不成体统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也是无法服众的。
这还好是曹植,要是别人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一局曹植又主动送了一分,4比0.
其实半仙认为最关键的因素主要还是发生在贾诩身上,有一次曹操找贾诩询问关于继承人的问题。
曹操向贾诩讨教关于立储的事,贾诩就当没听见一样,曹操有些生气质问道:“我问你,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诩回答,“我在想事情呢。”
曹操有些不满地继续问道:“想什么呢?”
贾诩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
此话看似随意,却一语中的,彻底了却曹操的心结。
袁绍和刘表势力都是被曹操所灭,而他们灭亡的原因都是废长立幼,导致整个帝国瞬间崩塌,在贾诩的助攻下,曹丕完胜了曹植。
贾诩的话很明显是想帮曹丕,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长子曹昂在,根本也没其他儿子什么事,而且这一点曹丕也是承认的。
曹昂出生时间不详,只知道死的时候是197年,死的时候是20多岁,曹丕187年出生,曹昂死的时候老二曹丕只有10岁。
这一年曹操出征张绣带上了长子曹昂,乱世之中君主带上自己的后人上战场很明显就是有意培养,一个是让他多长些见识,另一个是让他在军旅之中培养点人脉。
可是由于曹操垂涎张绣婶婶的美色,导致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大将典韦战死。
《魏书》中记载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可以看出曹昂是个孝子,曹操的坐骑被射中,曹操也中了一箭,然后曹昂将自己的马还给了曹操,曹操这才保住了性命,而曹昂却在这一役中殒命。
魏略中记载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说的是曹操的正妻丁氏埋怨曹操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曹昂。这里要多说一句,曹昂虽然是曹操的长子但严格来说跟曹丕一样也是庶出,他并不是丁夫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刘氏所生,由于刘氏早亡所以曹昂由丁夫人抚养长大。
曹昂的年龄和能力再加上丁夫人从旁协助,其他儿子可能连争权的想法都不一定会产生。
曹丕自己也曾说过,“家兄孝廉,自其分也。”
可以看出曹丕其实也是很服曹昂的。
张绣之死也是被曹丕以曹昂的说法逼死。
魏略记载,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而曹操临死前,也说出了他对曹昂的惋惜和愧疚之情,“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曹昂不死,他获得继承人的概率要远远超过其他儿子。
但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人的时候曹昂已经死了好多年了,所以没有可比性。
当然曹丕虽然没有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建树,但其综合实力还是曹操几个儿子中最强的,
曹操、曹丕、曹植被并称为三曹,说明曹丕的文学造诣也是很高的,只是没有曹植那么出众而已。
《三国志》记载: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最关键的一点是曹丕的驭人之术也是曹植比不了的,作为君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曹丕在跟世家子弟的关系一直很好,这也是曹魏长治久安的统治最需要的。
也是最适合做继承人的,除了短命也没什么特别大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