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Capricorno
商君变法是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郡县制的伟大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是废除封建各种思想,走向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二个伟大世界都推动中华历史的前进伟大世代,这是历史必然,复辟的暂时的,谁也挡不住历史车轮滚滚向的道路。要读好历史和人类哲学历史,才能有大视野,大格局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宏观看待历史的发展,历史是曲折、还有时倒退,但谁也阻挡不了历史是人民创造历史前进步伐,因为人民的觉悟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Deep Orang
写的很好,我看了有三部了,不过,个人认为,太偏心于秦国,对秦国功绩大段描写,对败绩一语概括,例如攻邯郸失败,一笔概括,对攻打它国大段描述,对本国人才突出强调,对它国人贬低太大,例如,齐闵王,楚怀王等。攻赵两万骑兵投降,作者却说是宁死不降,全部战死。六国联军攻打到函谷关,河外驻地全部丢失,作者几十字写完,基本只写秦国的好,不说秦国的坏。

年糕少年Z
千万别把一部小说当历史读,即便它是历史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文学形式。

鱼子酱君
有谁拿着本小说当历史书看?!

gordon
《大秦帝国》与真实历史的相同之处在于以真实史料和时间发展为主线,出入的地方在于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刻画、细节生动的描写,这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人为创作,可以不以史实为依据。《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的出入还是在于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生动描写。《大秦帝国》本质是小说,而不是史书。小说是可以依据真实历史发展塑造形象的,可以大量塑造情节的,而历史是绝对不能凭空“造出”故事情节的,它必须要有文物、当时文字记载印证。这就是根本区别。
那到底能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呢?答案是可以的。
因为它没有违背原来历史时间和人物发展的走向,只是将那段历史上的故事以文学的手法更加生动地表现在大众面前,让这段历史更加生动的为大众所了解。正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一般,作者通常在现有的史料上为了方便大众了解根据时间顺序因事作题、作章。《大秦帝国》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如《裂变》讲述秦孝公时期的故事、《纵横》讲述秦惠文王时期的故事、《崛起》讲述秦昭王时期的故事……
整部《大秦帝国》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都是按照历史上的故事和时间进行记述的,只是在记述中为了能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采用小说的手法进行表现。《大秦帝国》以小说的文学形式去表现,面向的人是所有人,而不是针对学术界专业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群体。
要面对广大的普通民众,要使广大普通民众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小说形式了。三国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得益于三园演义小说那那生动的描写和表现。如果说拿原来的《三国志》放在广大民众面前,估计多数人是没兴趣看的,理由很简单,里面的语句理解起来太费劲了。同样,《史记》里也记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同样的故事,可是多数人是没兴趣看的,司马迁采用文言文记述理解起来太费劲,不能为绝大多人所理解。但读《大秦帝国》就不一样了,通俗易懂。同样的故事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不是从事专业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多数人来说,毫无疑问更喜欢看《大秦帝国》。
既然多数人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那么趣味性和可读性则成为大众了解那段历史的最好表现形式。在不背离真实的历史发展顺序和人物的基础上,它是可信的,至于出入多大问题,一句话,大体无出入,情节、细节有塑造。

doclixin
作为电视剧的演绎是非常成功的,但有两个缺陷没有解决好,由于史料的缺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一是电视剧标题有问题,只能叫“秦国”,不能叫大秦帝国,古代帝就是指的神,所以大秦帝国如果按照今义理解应该是“大秦神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秦国是明确要行“霸道”,而不是“帝道”,直到秦始皇才称“皇帝”,意思是大大神,是大帝,就像我们说“汉武大帝”实际上就是指“汉武大大神”,只不过这样的称呼按今义不够响亮而已。
第二是衣着,当时有“礼”的要求,贵族还是平民,一目了然,这也是“以貌取人”成语的来历,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商鞅为什么可以在秦国推行变法成功,他的衣着就是他的名片,所以秦孝公对他前两次见面非常失望,但还是尊称商鞅为先生,而且放下自尊第三次面见了商鞅。
就因为商鞅有资格穿的衣服,连秦孝公也必须要接待,这种衣服,是缺乏史料印证的,对《大秦帝国》而言,这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