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如题,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

[作品]大秦帝国

2016全新修订版(六部17卷)

孙皓晖

[作品]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刘宋帝国兴亡录》主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宋朝,刘宋虽然不如赵宋出名,而且存在时间只有六十年,但刘宋这六十年历史却足异常的精彩和惊心动魄。刘裕的两次北伐,刘义隆的元嘉之治和北伐...

金满楼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最新跟帖
外贸淘衣库

外贸淘衣库

大秦帝国系列是为数不多,在艺术再创造的浮夸之风日盛的大环境下,很大程度的尊重历史的小说或电视剧,他的确很多地方尊重历史,比如:芈八子名字并非芈月,历史上没有记载芈月二字,商鞅变法也写出了当时的积极意义,算是反驳了大多数人的苦民之法的观念,毕竟秦国崛起就是因为商鞅变法的基础;另外也写出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特别是兵家,纵横家,法家,墨家,在大争之世的风采

~\(≧▽≦)/~

~\(≧▽≦)/~

不知道 没看过

暖暖阳光

暖暖阳光

摒弃后世不实杜撰资料,敢于直面发声书写心中向往,不可多得,一部伟作。

sarsh.gu

sarsh.gu

有啊,比如公子昂并没有那么愚蠢,反而还是名将,和卫鞅是朋友关系,曾经和公叔丞相一起推荐卫鞅给魏王!其人品还是不错的,对魏国也颇有攻绩!

还有卫鞅打战并没有那么神奇,人品也不怎么样,和公子昂对阵利用和公子昂的朋友关系约公子昂见面,然后把他扣押!再指挥部队偷袭魏军,虽取得胜利,却也不那么光明正大!这个剧中情节还是有较大出入的!

傻X小丸纸

傻X小丸纸

商君书》的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是对人民群众的极致压迫,让人胆寒,因此秦法为恶法,大一统后终究被人民所抛弃。并不像《大秦帝国》中描述的那么伟大,商鞅也没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悦容晗嫣

悦容晗嫣

商鞅对秦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小说中那么受人民爱戴,基本属于死了别人放鞭炮类型。苏秦张仪范睢没有小说中那么高尚,属于没什么底线但一张嘴打天下的人。芈月是个女政治家,不是一战败就自杀谢罪的人。秦始皇是个维护法制的人,没有史书说的残暴。秦法没有小说中那么高尚,压榨人民价值是它的本质。

独看冷雨

独看冷雨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也是我最喜欢读的历史小说之一,至于他与历史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曾经对照过《史记》《战国策》还有一个孤本战国纵横家书

就以第1本黑色裂变来说,与历史的差距还是不大的小说,在大概的故事情节上,最大限度的遵循了历史事实。但是书中关于魏国公子昂的描写与战国策和史记等史料有些差距。而且关于墨家大师墨子的出现时间也有很多误差。

第2部国命纵横根据史记战国策等诸多史料的记载,苏秦和张仪同为鬼谷子门人,两个应该是同时代的,他们两个也应该是最强的竞争对手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但根据最新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我们会发现苏秦出道晚于张仪,张仪死于公元前301年。而苏秦则于公元前284年被齐闵王车裂于齐国。两人相差了将近20余年,但是不知道太史公为什么将他们两个并列于同一时代。根据这本出土的史料显示与张仪同时代搅动风云的应该是犀首公孙衍。

第3部,《金戈铁马》首先是关于秦宣太后与燕国将军乐毅之间的暧昧,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在这就是秦宣太后的死亡时间根据史记记载,秦宣太后死于公元前262年,死于秦昭襄王40余年。

而在小说中,孙皓晖先生却把秦宣太后的死亡时间提前了将近10年。而且还是以自杀告终。

关于小说与史实的对比,笔者对比了前三部,还有后三部。以后抽暇再谈吧。

首先要说明一点,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就算是历史学家,他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的规格去写小说,因为小说是给人看的,他必须有矛盾冲突,情节结构有发展高潮。而历史往往却很枯燥。所以如果我们是冲着丰富历史知识去的,可以看一看,如果真的想看正史,那么我们就去读史书吧。



上海勇勇

上海勇勇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我曾多次说,大秦帝国是一本历史小说,而不是史书,但由于作者文章确实写的好,所以会给很多初读者带来误解,以为大秦帝国这本书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当然,大秦帝国是一本小说,与历史有偏差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一种批评,只是提醒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并且正是因为作者这本书写的好,才能让读者沉浸进去,信以为真。

其实作者写这本书,和狼图腾很相似,旧瓶装新酒,以历史为载体,其实要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思想,要借秦国的历史表达他认为民族应该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竞争的“狼性精神”,这和狼图腾真的很像。而且就像草原未必把狼当图腾一样,秦国的精神是不是真的如书里所写也很难说,但是孙老师本人并不在意,他要写的只是他自己的大秦精神。大秦也未必就有他写的那么好。

虽然在文化上有很多观点我非常不赞同作者,但大秦帝国这本书还是不失为一本好书,只是看完了需要去看写史实或者其他的书冷静下,否则很容易被作者的情绪带动。

NO EXCUSE!

NO EXCUSE!

笔法应该更接近三国演义 ,虚实结合 。这也是小说本身的美丽 ,大秦帝国本身写的是历史不错 ,但更多是表达孙浩辉对于那段历史的解读 。当然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胡乱理解 ,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理解和对于当时天下形势的判断都是比较深入理解后的创作 。对于诸子百家的体察也比较符合各家的理论没有以偏概全 。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历史 ,更是一种精神 ,一种中华民族原生的天下观 。


这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 ,这种天下观远比小说中所表达的历史时间更为重要 。其中对于诸多常识的深入理解也会使我们看到一种有别与一般人的理解 ,更加全面深入 ,细细品读其实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当然一味依靠正史的眼光要求大秦帝国的人可以歇着了 ,要看历史24史就可以啦 。不必对小说指指点点 。故事自然都是这些 ,每一个作品都有作者独特的概念框架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xjtubaiyu

xjtubaiyu

此书我读过不下三遍。个人以为,对一段存在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进行准确的描述再现,且经得住所有人的推敲,恐怕无论是谁也做不到的,就算是拥有全部的事实,假如没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那恐怕如今观众的95%以上都是看不下去的,因为太过枯燥无味。

孙皓晖认为,在普通民众之中,对秦这一段历史的了解程度是欠缺的,儒家为己之利刻意抹黑了两千年之久的秦朝,真相究竟是什么样?拿出来争辩、讨论,我觉得不是坏事。

因此,我的观点是,这本书的最主要目的是引起大家对秦史的研究热情和关注,至于书中是否是史实,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AAII

AAII

首先,必须肯定《大秦帝国》原著积极作用,对秦的一个正确与客观的评价。

大秦帝国》的影视剧看过,原著我则用了一年去看,现在听完整版的广播剧。

这里不去细数《大秦帝国》与历史的出入,这部书的主体内容是小说,主体里面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历史不符的。非要去挑,会找出一堆。

但,《大秦帝国》的精髓不在小说,而是最后的历史分析。追求历史性的读者可以直接看最后。毕竟作者用了17年去写的书,如果失去其历史客观性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也烧掉了秦的大部分文献,关于秦的评判大多数基本毫无根据的一味抹黑。

大秦帝国》原著最后就是用现存的历史资料去深度挖掘,剥开历史迷雾,指出历史对秦的不公。秦还在时,以及秦刚灭亡时,历史对秦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后世因为利益原因开始抹黑。秦,对中国所做的贡献,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才是人们应该关注原著的重点。


白衣宝宝

白衣宝宝

大秦帝国》系列(包括小说及其影视剧)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至少第一部和第二部也能称得上优秀(第三部在大秦帝国粉看来也是毁誉参半),至于第四部目前还在播出所以不做评价。

以上来说,是作为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的评价,就好比我们评价三国演义、水浒传拍的如何肯定不是以他们是否符合史实为标准,但题主所问是大秦帝国跟真实历史的出入,那就大的很了。


大秦帝国

编造概念和常识性错误

首先是那个名场面“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老秦人”这个概念都是作者孙皓晖独创的,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同时秦国截止到统一之前的几百年里还真没有遭遇过国难这种程度的危机,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离着咸阳还有几百里呢,起码秦国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吧?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秦国跟这五国比起来谈何国难呢?

此外,小说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先秦时代贵族称氏而不称姓,直到汉代姓氏的区别才逐渐淡化,但在先秦这方面是从来不曾混淆的,书中秦国的君主直接就是嬴某某的叫,无疑是很低级的错误,因为秦国是赢姓,赵氏,极大概率成书于汉初的赵正书是直接把秦始皇称作“赵正”,换句话,秦国的君主,你要写他们应该说他们是赵某某。


秦昭王


推销自己原创的历史观

大秦帝国这部书的作者孙皓晖是不折不扣的秦粉,当然若非对秦的热爱,也不会写出如此长的小说,但是这个基于秦国发家史得出得历史观,是极其偏颇的,例如他说“高高越过两千余年的文明停滞期,直接与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实现精神对接”,合着在大秦之后,中国的两千多年都是文明停滞期,这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停滞的呗。这话槽点有多大,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别的不说,中国文化的凝聚力难道贡献最大的不是汉朝吗?汉语、汉字、汉族这三个概念难不成是在秦代产生的?

孙皓晖对自己的这部小说的期望极大,希望为中华文化“正本清源”,他始终认为大秦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创作完《大秦帝国》之后,还写作了史论性著作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三卷本。这一套书可以说是《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历史观的完整体现。关于这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家范教授曾经写文章孙皓晖式话语与“伪中国史观”进行过反驳,但他的基本论点是很明确的,孙皓晖为了论证他所谓的“铁血文明”,几乎是忽略掉了一切的历史常识。除了这位教授之外,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陈辽研究员也曾经为此写过多篇文章来批判这种历史观。


个人喜恶问题太大

孙皓晖极其喜欢商鞅,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车裂了商鞅的秦惠王尽心竭力的抹黑,这里发一段原文。

太子嬴驷是秦孝公与比他大六岁的一个宫女所生。那个宫女叫采桑,生下嬴驷后一个月便突然失踪了。她在嬴驷身旁留下了一方白布,血写着八个大字——身患内疾,远遁山林!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初知人事的嬴渠梁那时很是气愤,认为采桑是个无情无义的女子。及至加冠成年,嬴渠梁才理解了那个美丽宫女的苦心——老秦风习朴野,私生子倒是照常承继大业,然对其母却往往有诸多非议。

孙皓晖大笔一挥,秦惠王就成了私生子,还因为一直惹事所以被秦孝公流放,去体会民间疾苦,并且在此期间听到了“老秦人都恨不得他(嬴驷)死”的评语,后悔得痛哭流涕。最后三十岁才加冕,然后又小心眼的车裂了之前得罪他的商鞅。

这段除了秦惠王车裂商鞅外,其他基本都是毫无依据的编造,历史上秦惠王没被他爹流放过,我想孙皓晖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加了这么段具体还把时间线调整了,历史上惠王十九岁即位,这里改成了三十多岁。


秦惠王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私生子+亲爹嫌弃+举国痛恨还不够,孙皓晖还给秦惠王加了一段死后绿帽子的剧情,宣太后跟乐毅偷情。

“乐毅,不要那样说。”芈王妃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情愿那样做。在我母子濒临绝境的时候,你真诚地照拂了我与稷儿。芈八子原不是节烈女子,你纵然倚仗权力欺凌我们,芈八子也会顺从你。可你没有,你只是真诚地照拂我们,丝毫没有因了同僚的侧目嘲讽而有所改变。我便真的喜欢上了你。我晓得,你也真心地喜欢我,爱我,是么?”

反正杀了商鞅的秦惠王在孙皓晖眼里怕不是该天诛地灭。

再说一个话题,商鞅当真值得推崇吗?在孙皓晖眼里,商鞅近乎是”法圣“一样的角色,可谓伟正光至极。我国现在是肯定商鞅变法的正面作用,然而商鞅的变法的更具体理念,却不给大家介绍了,这是为何呢?

商鞅

商鞅的理念是弱民而强国,认为国家强大必须人民虚弱,不允许人民有积财,人民是像机械零件一样的消耗品,因为人民唯有贫穷才会重视赏赐,才会不要命的去打仗。当然,如果所有人民都极端好狠斗勇,那也是威胁,所以还要通过赏赐让这些勇敢的人民都战死,再通过刑法和贫穷让懦弱的人民勇敢,巡返往复,则国家强大。这种理念,以普通百姓角度看,这样的人,死一百次再挫骨扬灰都毫不为过。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

所以说不要觉得商鞅的军功授爵是想要给秦国的普通百姓一个上升的机会,这个做法单纯就是最大限度的榨干民力,当你当真心心念念的杀敌立功时,商鞅是希望你杀了敌人,自己也跟着战死。


商鞅

除此之外,涉及到六国和秦的对线上,大秦是全程伟正光,而这些很多也是孙皓晖的原创,比如孟子被张仪骂的哑口无言,被魏冉玩弄于鼓掌的孟尝君,还有对六国人物贬低,像孟尝君好似投机取巧、反复无常的小人,蔺相如在秦昭王面前全程好似跳梁小丑,秦昭王完全是看戏一样的样子看着蔺相如跳。

时间线混乱

孙皓晖敢写这么一部书,起码应该明了时间线吧,结果一大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搞错了,比如苏秦和张仪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我国多位历史学家就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对比,认为史记中关于苏秦的时间线记载是有误的,但一直没有实锤,直到战国纵横家书这部成书更早于史记的史料出土,史学界算是比较认可之前的推测,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比张仪要晚几十年,这点孙皓晖却好似完全不知道,还是采用了旧观点,倒是电视剧用了最新研究成果(其实已经不算新了),把苏秦和张仪分开了两个时代。

除此之外,孙皓晖还把赵灭中山和秦赵阏与之战安排在了前后脚,秦国趁着赵国灭中山,主力调动以及赵武灵王不在,乘虚而入。然而历史上这两战差了多久呢?赵灭中山发生在秦昭王九年,而秦赵阏与之战发生在秦昭王三十八年,两场差了三十年的战争竟然能凑到一起。

除此之外,五国伐齐的时间也被提前了三十年。还有战国四公子在第一部到第四部都有出场,也属于混乱的时间。

秦昭王

其余编造

其余编造的内容也实在太多,一一说明怕是再写一万字都够了,这里不多说,只说一个我认为最雷人的,秦宣太后在阏与之战后自刑谢国。

第一件事,阏与惨败,罪在芈八子错断大势。”宣太后的声音竟是清晰异常,冰冷得令人心跳,“秦王未涉国政,丞相亦未力主,芈八子利令智昏,是为国耻也。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是故即颁摄政太后罪己书,以明战败之罪责。

三人面色苍白,踉跄着竟是一齐跪倒——素净的竹榻上,跪坐着一身楚人装束的宣太后,鹅黄明艳的长裙,雪白的九寸发髻,胸前挂着两条晶莹圆润的红色玉佩,双手肃然握在肚腹前,一口雪亮的短剑插在腹中,鲜血弥漫渗透了竹榻下的白色丝绵大毡,竹榻边搭着一方白绢,赫然便是鲜红的四个大字“自刑谢国”!

宣太后因为误判形势,阏与之战秦军战败,选择自杀谢国,前面已经说了,孙皓晖的阏与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比历史时间提前了三十年的穿越大战。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是入侵方,战国战胜的结果也不过是守住了阏与,秦国并没有失去土地,这就直接让太后自杀谢国???也不知道是开了个什么脑洞,出了这么奇葩的想法,何况秦法严厉,可没对王族严厉,当初做太子的秦惠王犯事儿,惩罚的是他的老师。

顺便说一下,这一章的名字叫秦军首败,天下变色。得了,匡章、田文、苏秦这仨一块表示,身为赵奢的同时代人,我们没打赢过秦军呗。


宣太后

梨园

梨园

感觉写的很好,看了三遍。其实探讨书中所写与历史相符不相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真实的历史谁知道呢?难道像史记,战国策里面记载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吗?其实都是小说而已。只不过相对真实而且年代比较贴近,不必过分褒贬。

windows

windows

基本上是王婆卖瓜的调调,作者驾驭全局的能力较差,不适合做大部头历史题材小说。写着写着就成了无底线吹捧,这是创作历史小说的大忌!

历史小说一个很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读着往往无意识中站在上帝视角俯视全局,不偏不倚、洞观全局,隐隐有心系黎民、纵横四海、胸怀天下之意,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写作角度的高屋建瓴!

而反观大秦帝国,不能纵览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而一味局限于秦地一隅,无限歌功颂德,甚至不惜歪曲历史丑化对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陕西老秦人)的心胸实在有限,更多的只是乡土情怀。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不分国家、民族、地域,获得较广泛公认的。而《大秦帝国》的拥趸基本上都是陕西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作品本身的立足点太局限!在一个很宏大的“帝国”题材下,填充的却是过度美化的乡党情怀的内容。即使不考虑歪曲历史的问题,最多也就能称为秦国或大秦方国。因为整部小说都是说的秦国作为周的诸侯国的事情,秦帝国也就几十年二世而亡,小说的名字四个字里面有两个字都是极尽吹捧的浮夸字眼,内容和论调完全撑不起“大”和“帝”二字。标题很大,内容却立意不高,这就是问题所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以孙皓晖之二三流文才和胸怀,强行驾驭历史王朝题材的大部头小说,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把大米饭做成夹生饭,也不足为奇了!

布鲁先生

布鲁先生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