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的,就是真的吗?

兔兔家的kitty
史书记载的未必都是真的。
有人说过一句话,历史就是个小姑娘,你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道出了历史的随意性。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包含有作者的思想主张,历史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内容,都是作者或者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历史由人来写,势必历史中不可避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许多文人学子都会为当朝统治者歌功颂德,有时不惜歪曲真相,指鹿为马,以达到个人目的和时代需要。所以历代史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要了解历史真相,要多方求证,看原始史料,切忌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ing
司马迁写的是历史,是根据历史事件,根据历史上的人和事写的,当然是实事了,最后也有他的评语。这部史书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Seven
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真的吗?我觉得应该全是真的。
第一点, 历史其实在很多时候无法考证, 且一般由本朝来修前朝历史,本身就很久远的事了。而且为了巩固统治者地位,本朝一般会或多或少的美化本朝,贬低前朝,这种情况,汉代和唐代最为明显,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真假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点,史书是史官编修的,每个史官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相同,或多或少会代入个人的特点,也会受到外部影响,当朝高层的喜好,有很多犯禁的事,肯定要经过文学美化。
第三点,时间会证明一切,也会抹平一切事实,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事,只能从文献中去寻找,而文献中的记载也真中掺假,很难客观的说都是真的。会有很多文献丢失的情侣,只能去野史中找寻。野史更是鱼龙混杂,野史个人意愿又占主导地位,可想而知真的一定是少的部分。
综上所述,史书应该是真的占大部分,又因很多客观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影响,会出现部分无法考证其真伪性,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否认史书的价值,史书依然是网罗百代通史名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史学和文学的瑰宝。

norrette
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想要了解古代的历史差不多都是从史书的记载得知历史上发生的故事的,但史书记载了那么多历史,我们看了也无法判断真假,不禁想问,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真的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一方面:好像记得哪本书上说过,想确定史书中事件的真实性需要我们从当年的历史大势还有作者的派系立场来判断,历史的魅力本来就在于此,我们永远只能在一片迷雾中来窥视你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比如说,就像史书中记载的某个朝代因为某个女人而亡国这种事情,把全部的罪过都栽在一个女人头上还是有很明显是有破绽的。
另一方面:史书既然都是给世人看到的,那百分之七十是根据事实记录的,再加上百分之十的推测 ,因为历史上一些事件由于当事人都死了,所以只能按最可能的结果来记录,导致了基本历史书记载的同一件事情过程或结果都不太不一样。再加上还有一些是皇帝内心的想法,大臣的想法,那些皇帝或者手中拥有权利的人。为了掩盖一些事实就用钱来收买想要修改历史,并且知道这真相的人要么被灭口,要么就是一辈子都在被威胁着不敢说出来。所以历史上的有些事已经被改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还有百分之十也是我们理解上的误区。
比如长平之战中说赵国起倾国之兵,秦国也起倾国之兵这看起来就有点不对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派出去,秦国一个兵都不留,那么楚国派一万人不就直接杀到咸阳了。一个国家最起码的都城也要留兵守卫,因为皇宫也要有人站岗和保护。所以这样看来,古文和现在的文字所表达的意识有很多时候是不同的。我们误会古文的要表达的意思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史书上记载的有这么多假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历史呢?其实学历史不需要在意历史事件的真假,我们要学的是里面的知识,智慧,启发。就像是你不用知道他的出处,你只要知道它的含义这一句话所说的。
综上所述,史书上记载的有些事是真的,但是有些是经过美化的,因为史官记的大部分是皇家的事,自然不能太过真实。所以我们在看史书时,要有分辨的眼光去看才行。
文:史海泛起舟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 史海泛起舟

橘黄色幽灵
首先历史是人写的,人是一种感情生物,会受到自己或是外界的干扰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流传的载体,对于统治者维持统治有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历代史书大都是隔代修史,即当代历史不由当代人修。
其次,历史本身是以前发生的故事,所以一定会有遗漏,歪曲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考古探索,用那个时代遗留下的物件与文字来逐一反驳。
譬如说,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的一句话一直使史学界认为,大泽乡起义是秦朝百姓苦于秦朝严刑峻法,迫不得已掀起的反抗战争。然而通过调查最近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的刻文却发现这是错误的。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曰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这句话的意思是:“政府征发民夫,不去的,就要罚两套盔甲钱;误了期限三到五天,要被责骂;六到十天,罚一盾钱;过了十天,罚一套盔甲的钱;如果由于大雨而误了期限,则不必惩罚。”
这就意味着,太史公错了,《史记》中对于大泽乡起义的真正原因记载错了,秦朝未必就是亡在苛政,这仍需我们继续去考察。
再次,前文说过历史是由史官编写的,史官是人所以一定有自己的好恶与操守。有的史官在写史书时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譬如还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在这些文章中都带入了大量的私人感情,在描绘李广时,着重渲染了李广有功不得封的悲惨景象,但在斩杀霸陵尉的故事中却自然而然地一笔带过(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远远不如汉书·李广苏建列传中记载的详细。同样的也出现在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丑角的形象与项羽英雄的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但刘邦狡黠多变和项羽残暴弑杀的一面却暗自隐去,这也是太史公个人感情的一面。
当然,我们不能说,史书都是假的,因为史官这个职位同样不是寻常人等就可以胜任的。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抒弑杀齐国国君,逼迫齐国太史将这件事按下不提。但是齐国太史伯却坚决不干,在齐国史书上坚定地记下:“崔抒弑其君”。崔抒勃然大怒,下令诛杀太史,太史的弟弟仲(春秋战国史官一般是家族内部任职)依然对兄长的笔记一字不改,最终被杀。当崔抒看见太史的幼弟季依旧硬着头皮不改一字时,终于崩溃了,放过了修改史书的想法。
正因为有一代代史官的坚守,我们能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背后看见玄武门之变的惨烈;我们能在九击匈奴的汉武帝背后看见巫蛊之祸的恐怖;我们能在清朝文字狱的白色恐怖下看见清朝的三大酷政。
所以,不要轻言史书的真假,而应该结合自己的思考,结合考古文献的发掘,我们才能辨别百年乃至千年前尘封历史的正确与否。
手打不易,麻烦看官点个赞撒,更多精彩,请关注头条“潇生谈史”

疯爱
信史不如无史。史书上记载的许多内容,应该也是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说记载下来了,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对于史书,我们应该广览群书,甄别真假。

cbbtk
历史上记载的事件有可能真实发生过的。但是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因为添加了自己的主观意见,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更何况前朝的历史都是后人编辑的,里面添加了许多与当时社会发展相符的主观意见,增加了个人色彩。

golddlog
什么叫史书,就是前人的经历后人写,后人并不能百分百还原历史的真相,故史书上记载的未必是真的。

诺亚的洲
所有历史记载都不一定是真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才是真的。实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耆宝的快乐-cri
不见得

Ai & Ya
史书的记载应该说多数是真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是与事实不符的。为什么呢?
史官个人的原因对史官而言,本职工作就是史书的撰写,最重要的的就是实事求是,确实,多数时候多数史官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史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不可避免要受个人情感影响,于是乎导致部分史书会出现不实的记载。
外部力量的影响史官是古代朝廷的一个官职,可以说是地位不太高,但权利其实没多大的一个角色,这样的一个角色,又生活在权利斗争风暴的核心,自然要受波及,同时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可以说后世的人就是通过史书来了解那些已经存在的人和事,但是谁又不想留下个好名声呢?这就使得史官会受到各种威胁和压力。
人类认知的局限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首先,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很多事情已经说明,有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骗人;其次,史官作为个人,他不可能经历每一件事,听到每一句话,于是有些内容就要靠别人的传达,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人是最不可靠的,可想而知,经过人传来的事呢
综上所述,史书记载也不一定为真,有些事我们也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毕竟这世上绝对的事情不多!

X-地梦子
史书一般是后面一个朝代修前面朝代的史,修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给后面的统治者做参考,所谓的以史为鉴。记录史实只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副产品。
有了这个大前提,史书上的内容就不可能都是真的,必然要经过修改,或者美化或者丑化,都取决于修史人的需求。
连孔子都会用春秋笔法,后世修史人自然都会为尊者讳。或者突出强化某人的某些方面。比如,后世对秦始皇的记载突出强调的是他的残暴,不恤民力,但是不是都去客观评价了北拒匈奴,以及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好处,都比较隐晦。

洁娜kina
导语:
个人认为史书的记载在每个朝代兴衰的转折点、朝代对人类文明突出的贡献、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真的。而其中的细节就可能真的、也可能是记录时丰满的。
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一直非常的受大家欢迎,而这段时期的历史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正史《三国志》由晋朝时期的陈寿所著,另一个版本是野史《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时期的罗贯中所著,用这两部著作来比喻史书的真实性,个人觉得非常的有可读性。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对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间的所有重要事件、各路诸侯的兴起及衰落均有概括性的记载。也就是说陈寿所写的《三国志》记载的全部都是重要事件及各路诸侯的评价。而对事件及各诸侯兴衰的细枝末节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一代而过证明这个事件发生了。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则是将这些重要事件进行了内容的丰满,虽然没有真实性,但是也将三国时期的历史变得非常有可读性。
史书是经过传承的,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就像三国时期,有的朝代认为蜀汉是正统、有的朝代认为曹魏是正统。崇拜蜀汉或曹魏的可能就会对蜀汉或曹魏历史进行二次修订。
史书也是将一个段历史中重要及主要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记载。和平时期的记载真实性还是比较具备说服性的,毕竟事件发生后史官可以亲身前往调查、考证,但是若是改朝换代时期的记载真实性就有待考察。乱世中大事件不同的地区都有发生,史官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个事件,那么他就只能在传递来的信息中知道事件的发生和结果,而不知道过程。如果对一段历史记载是丰满的,那么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史官亲身经历的,二是史官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对事件内容进行了丰满。
总结: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在历史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定位。不必纠结于史书中记载的内容是真是假,因为无论是真是假都无从考证。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小眼睛小星星
既然是史书,其记载的内容,一定是有其参考价值,但我们绝对不能够全信。为什么呢?
1.无论多么中肯的史官,都不可避免有他的好恶。因此,在记录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极有可能把这种好恶掺杂进去。
2.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为了粉饰自己,封建帝王必然要为自己缔造天之子的合法身份。对于自己的执政手段,也往往是借天之名。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写出的史书,不可能不掺假,不可能不虚美不隐恶。
3.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古代更是如此。那么,对于很多当时无法理解的事件,即便是史官,也会不自觉的将其归结为鬼神所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阿里
史书是人写的,更准确地说是统治者写的,我只能说未必是真,也不全是假。一个词:真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