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的,就是真的吗?

漫游
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史书上记载的东西往往需要考古学家通过考古来印证,经常会听到到说某某一次考古发掘可以改写历史了,这就说明史书记载也是不完全真实。
二、中国历朝历代自古以来就有修书正史的习惯,所以史书大都是后代对前代的描述和总结。一般情况下后者都是朝着有利于自己方向来撰写前代历史。有些真实的东西不一定记载。
三、在宋朝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负责编修宋神宗实录,后就被张惇等人诬告,从而黄庭坚被贬黔州今彭水。本来黄庭坚说的就是真实的,但是真的也必须改,那就是假的了。
四、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是不同民族执掌,导致文化习惯有些出入,为了朝廷好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美化包装自己,对前朝也要适当摸黑,这就存在了造假,于是史书就有些不真实了。
五、有些野史史书,好多也是民间流传,未经考证,当然也是真真假假了。
六、有些古代文学作品,虽然有些是真的,但是由于是文学作品,经过了作者加工了,带进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所以又不值得完全信任了。
所以关于史书真实性的问题,还是那句话,采取扬弃的态度学习,吸取!不能盲目随从就是好。

Lina2014
这个问题有点泛指。如果,单独讲史记,那么,大部分是可信的。因为,司马迁秉笔。
但不排除,有一部分,会存在当时史料传承有误,不排除一部分,被后世根据需要做篡改。
其实,事件的真假是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想从史书上得到什么自己要清楚。
自己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投射。相同的史书,不一样的世界。

jackylovemary
要100%确定一件事是真实的,所需耗费的资源和精力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要说专业的史学概念,那么通过整理耙梳各种资料——文字、实物、遗迹、口头传说,将与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从而再现某个人或某一群人在历史中的行动轨迹,这是现代史学的一般方法之一。
实际上,不止对于历史。对于任何先人所记载和流传的东西进行怀疑,本就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从前清的乾嘉学派的疑古,到近代顾颉刚古史辨等,其直接促成了现代上古史学的方法突破。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有不少史书上记载的东西,确乎是可以怀疑的。举几个小例子,关于玄武门之变,是否真实如此,肯定很值得怀疑,甚至史书上说的大唐创立初期,李世民的功绩是否真的有那么大,都可以怀疑怀疑。
李广的功过、李陵降敌等,历来评说不休。为什么呢?就因为写史记的司马迁和李陵是好友,下笔的时候,主观上偏向他们的可能性就很高。
再举一个例子,史书上把明太祖描写的丑陋不堪,这件事就非常值得怀疑。很有可能就是后清故意抹黑的。
无他,二十四史本就是官方编撰为主,而且是基本都是后朝修前朝历史。总是要打扮下的,虽然可能核心没有变,但一次次包装,就像传话游戏一样,很可能面目全非了。
当然,也不能说史书完全不可信,那倒不至于。只是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来看历史,理性分析,结合其他材料相互印证才是合适的。

一个人旅行丶
1:由于年代久远,对古代的事件人物的相关认识,我们只能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记载来获得。
2:秦代开始正史记载的准确性还是很高的,至少在没有其它佐证证明它是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来相信。
3:而关于先秦史,我们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研究它里面的事件人物,毕竟秦始皇焚书以后所有的先秦史料几乎都是靠口口相传得来的,并无史书为证。
4:历代还有许多个人记载的历史和民间的野史这些,我们可以经研究考量后选择性的相信。
5: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正史野史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都应该去求证,去考量。

ljch87
第一,史书不可全信。
关于历史,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根据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基本上都是由后面一个朝代来编撰前朝的历史。为前朝修史,是封建朝代惯例。朝廷会指定一位大员来负责编撰,但最后要皇帝审阅同意后才能定稿。
你想啊,就这么一个编撰程序,那些不利于本朝统治的内容,皇帝会允许写进去吗?对于前朝的皇帝,没有一位史官放开了夸。特别是对于前朝亡国皇帝,肯定极言其荒淫无道,是气数已尽,国家当灭,于是新朝代接班是天命所归。至于他做过的好人好事,那不重要,就不写了。
除了皇帝的统治需要,修史的人本身也难免会有个人好恶的。即使是最公正无私的史官,也难免会在写到某个人某件事时,不经意间流露出个人喜好来。若是史官本身并不那么公正的话,那就更不好说了。
举个例子,即使是最伟大的《史记》,也有人表示怀疑:为什么古代那些事情,太史公好像都在现场一样,对话记录得那么详细,神态描摹得那样传神呢?
于是,有些人走了另一个极端,说,官方编的史书都不可信,要了解历史,就应该去看那些稗官野史。
这话显然也是不对的。官方不可信,难道个人就一定可信了?其实官方修史,虽然会为了封建统治需要,对史料进行一些取舍,但很少会有无中生有地造假。而个人的笔记、野史之类的,那就是听到什么就写什么。古代交通、通讯都极其落后,很多东西无从去验证,其实很多都是想象、猜测,总体而言,可信度远远不如正史。
而古代史官对真实性的执著,有时候是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的。在这里,我愿意摘录一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的故事(可能很多人看过,不妨再看一遍),与大家共勉:
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杀齐庄公,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崔杼自封为相国,专断朝政。他担心弑君之罪被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找来史官,让其按自己说的写。齐太史看了看崔杼,在竹简上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古代史官是家族制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于是,崔杼又先后召来太史的二弟太史仲、三弟太史叔。但结果一样,他们写的都是“崔杼弑其君。”
最后又召来了四弟太史季。可是太史季面对三位哥哥的死亡,依然只写了一句“崔杼弑其君。”崔杼叹息一声,终于让步,让太史季退下了。太史一家四兄弟,就这样以生命捍卫了历史的真实。
但是,这个故事还没完。当时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被杀,匆匆跟家里交代完后事,就抱着竹简赶来,誓要将崔杼的罪状如实记录在册。后来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这才返回去。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个故事,我都有种想哭的冲动。太史一家兄弟令人钦佩,但其犹是职责所在,故被逼的在信仰和生命之间做选择;而南史氏本来置身事外,却主动赴死,只因为史家尊严。现在,和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人吗?
文天祥《正气歌》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被打扮过的历史有,但用生命换来的真实历史也不少。尽舍正史而取野史者,吾未见其明也。
既然史书有真有假,那到底应该怎么看历史呢?
其实这个好办,因为到了现在这个时期,那些古代史书的真实程度、优略版本等等,都差不多有了一个大致的评判。如果只是想了解某一个时期的历史,网上搜索一下,根据这个评判,去找你想要的史书去看就是了。
但如果是想对某一段历史做一个深入的研究,那么,光看一本史书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文所述,你所看的那一段,有可能正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喜好,就未必是当时的全部面貌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去找另外的也有记录这个时期的史书,对照着看。比如说杨家将,《宋史》和《辽史》的记载肯定不一样,金史和《宋史》对岳飞的记载肯定也不一样。不同史书对照着看,会看出很多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的东西来。
此外,个人笔记、民间野史也可以和正史对照着看。甚至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曲赋什么的,也能看出不少的历史事实来。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照着看,多角度分析,才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的真相来。

jill426
马未都经常说:历史没有真相 只残存一个道理!
确实!没有任何一本史书是可以完全相信的,
史书 毕竟也是人写的, 而历史大多是后世写前世 当朝写前朝!难免会受个人感情及朝廷政治需要的影响!
我觉得读历史有三个必备的因素
第一
存疑不存惑
无论哪本史书 任何史实我们都是可以问一句,也应该问一句真的吗? 这就是存疑!但既然存疑那就应该去客观证明, 而不可凭个人喜好甚至直觉去定论 ,甚至更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人一旦刻意就会很容易犯错 ,要推翻一个说法 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证据去证明 否则只会落个一知半解有失偏颇!
第二
证有不证无!
! 读史书我们可以怀疑 驳斥 推翻 只要有证据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唯一不可以的就是 ‘这事儿不可能’或者‘根本不存在’
要知道我们研究历史最主要的两个途径就是 史书和实物!而获得实物的最主要方法 就是考古!即使现在铁证如山的历史事件 ,没准哪天挖出来个墓碑 ,刨出来个竹简 一两句话就把这事儿推翻了! 又没准儿挖出来个夜壶,都可能牵扯出另一段历史!.
第三
看史不听史!
当然这句话不是说不能听别人讲, 相反 要想研究历史必须要多听各家言论 尤其是一些权威大师 各个领域的专家 ,都是必须要多听多问的!但
更重要的是看,因为历史观的形成是需要积累的 但如果只听别人说 而自己不去看 那最后形成的也只能是别人的观念,最后落个萧规曹随就有些可惜了!

江湖信美
当然不是
历史也是人写出来的,写历史的人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反正后人调查出来真相又不会特地坐时光机回来找我事,我想咋写就咋写啊!
在史书记载中,特别倾向于某一皇帝的言论是经常存在的,完全杜撰出来一件大事,也是极有可能的。
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为正义谁为邪恶也是写史的人区分的。

vanilla_ni
史学界有第一历史(史实)、第二历史(史料)、第三历史(史书)、第n历史(演绎)的说法,n越大越脱离史实。我们只能说,史学家研究的主体——第二历史、第三历史,比道听途书的第n历史价值要大。
除非发明时光机,否则针对第二历史、第三历史的研究,就是我们人类的极限。
比如挖掘一座唐代古墓,发现墓主人尸体,这是史料。我们能让法医鉴定墓主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死亡原因,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另外唐人实行厚葬,极可能有墓志铭,我们可以根据墓志铭知道墓主人的名字,这是事实。得到墓主人的生平,但这是第三历史(墓志铭会有美化主人)。
(一座唐墓)
研究追求的是真善美,既然得不到第一历史,我们就不研究了吗?如果按这种想法,您怎么不保证我们生存的世界是虚假幻象?
每一刻的逝去都成为历史。男人关心逝去的名人、大事,女人关心八卦、宫斗,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总之,人类从发明语言文字起,便开始记录历史,这是最悠久的学科之一,是人类童年时代文明的启迪。
逝去的史料、史书,又像一瓶陈年老酒,又像一座丰富宝藏,有足够理由等待我们后人去畅饮、探索。

雪候鸟nn
《明史》的作者是张廷玉,按说这部著作在当时的评价很高,但关于孙若微的儿子明英宗的说法就完全是胡说八道。
第一孙若微从小就养在宫中,与太孙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有意思的是在电视剧中大明风华中,与孙若微相爱相杀的胡善祥。两人生前就不睦,死后却被明史作者安排在了一起,《明史》中排在孙若微的前面一位,真的是逃不过命运的轮回。巧合的是,胡善祥与孙若微都是山东人。应该都长得很漂亮。诚孝皇后,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女亲家彭城伯夫人是山东人,而孙若微的父亲孙忠当在正山东永城县任上当父母官。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孙忠的老婆就经常到宫中去闲聊,陪老太太聊一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建设变化,用来为老太太解闷。仁宗皇后,即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氏也是山东永城人,可见老太太是多么热爱家乡人。
就在这一来二去的闲话家常中,孙夫人就夹带点私货,经常在老太太和太子妃面前提起自己的宝贝女儿如何漂亮,如何懂事,如何乖巧。老太太一时好奇,就让孙忠带着女儿来给老太太瞧瞧。这一看不要紧,《明史》中明确记载,“孙氏,幼有美色”。说明人家从小就长得很漂亮,加上孙若微是官宦人家出身,在父亲的悉心培养,她应该是知书达理。这样一来,就得到了老太太和太子妃的欢心。从此孙若微常住在宫中陪伴老太太,明朝虽然宫禁森严,但她经常要去太子府看望太子妃,所以她与朱瞻基从小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所以,他俩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没有必要背叛对方。
胡善祥长的如何,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后面太孙朱瞻基在大婚上的表现来说,胡善祥应该长得也很漂亮,起码不比孙若微差。胡善祥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锦衣卫在大明朝后期确实是威风八面,张牙舞爪。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以胡善祥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远远比不上久居宫中的孙若微。在太孙大婚的时候,朱瞻基居然没有选择从小就青梅竹马的胡善祥为太孙妃,而是选择了以前素未谋面的胡善祥。由此可见,胡善祥应该长得也是楚楚动人。让这位未来的皇帝一见倾心,什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全都忘到了脑后。这也为后来孙若微处处针对胡善祥埋下了定时炸弹。未来的皇帝朱瞻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性格如何,她全都知道。按照明史的记载,老太太应该就是按照未来皇后的标准,亲自教导这个未来外孙媳妇的。再加上太子妃的言传身教和后宫斗争的耳濡目染,也就为她日后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独享皇帝恩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若微从小就受到了最正规的、最传统的宫斗教育,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她的立身之本。
第三、打破祖制、无故废后是祸乱根源等到朱瞻基即位后,就是明宣宗。胡善祥就跟着当上了皇后,孙若微则成了贵妃。胡善祥虽然长得不错,但是没有生下皇子,只生下两位公主,加上她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皇帝就慢慢疏远了她。孙若微则顺丰风水地生下了儿子,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加上孙若微从小熟知皇帝的脾气秉性,加上在后宫中修炼多年的宫斗术终于派上用场,1438年。胡善祥无故被废除,百官惊愕不已。事后,朱瞻基也挺后悔的,说自己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此朕少年事。而然而皇帝的疼小老婆举动成了孙若微被诟病的原罪。《明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在册封皇后的时候,有金册和金宝两件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物事。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孙若微吹了点枕头风,朱瞻基不顾明太祖的祖训,为当时还是贵妃的孙若微也制作了金宝。这个依仗皇帝荣宠,打破祖制的举动,成为了清朝往她身上泼脏水的主要原因。
而在《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妃亦无子,阴取宫人为己子,即英宗也。也就是说,明宣宗的贵妃,孙氏(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原型)自己没有儿子,用阴谋诡计取得了宫女的儿子,就是明英宗。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明朝的宫禁是非常严格的,其严格程度要远远超过汉朝和唐朝。自皇后以下,所有的宫女吃穿用度,日常开销都必须经过皇帝或者皇后的旨意,在拿到旨意以后,拿到管事太监或女官手里之后,还要去皇帝或皇后那里核实一下,才能批准。更要命的是,自妃嫔以下如果生病的话,也不能由太医进宫诊治,只能根据病症自己去取药,宫禁森严可见一斑。而且,皇帝所有临幸过的女人,从皇后、贵妃到普通宫女都有起居注进行记载,无一疏漏。阴取宫人之子”的说法,仅见于《明史》。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根系发达,耳聪目明,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自明实录和当时的所有文献中都没有这个说法的对比和参照,就连当时也没有这样的重大绯闻传出。
第五
退一万步讲,就算万一真的由孙太后是“阴取宫人之子”,皇帝对这件事情不可能不知道就算当时为了哄老婆开心,但是继承人的血统问题才是皇帝要首先考虑的。
皇帝也有其他的儿子,干嘛非要让这个来历不明的私生子,朱祁镇(明英宗)继承皇位。郕王朱祁钰(明景宗)也差不到哪去,北京保卫战一样打的有声有色。胡善祥就是因为惹恼了皇帝,加上没有自己的儿子,(只有两个公主)被废黜皇后的位置,由孙(若微)代替当上了皇后。
清朝的史官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往特别受到皇帝宠幸的孙太后身上泼脏水,希望以此来证明大明王朝皇室血脉的非法性和非正统性。是为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

maybemaymaybe
未必,皇帝让史学家记载的肯定都是称赞他的。
感觉真言的史学家毕竟是少数,如司马迁等人。历史上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历史只能有胜利者书写,而且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只能靠猜想,很难去证实的。

hikari0211
我个人认为史书上记载的不一定都是真的,有真也有假。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史书上记载的东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人为鉴,可以明事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仅供参考!

柠檬丫头
关于这事儿啊,咱们先从“超能力者”李世民说起。
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儿,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关系不好,有一天晚上李建成就叫李世民去喝酒。
哥几个聚一起喝酒,能有啥事?结果,李建成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完之后,呜哇呜哇的“吐血数升”,被淮安王神通扶了回去,居然没死。
这事儿就很值得吐槽了,《资治通鉴》原文说的是“饮酒而鸩之”,鸩毒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杀人效果杠杠滴,史书中没多少人能扛得住。结果,李世民居然没死!
所以,这事儿就有疑问了,要么是李世民有超能力,要么酒里根本没下毒。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有没有中毒,“吐血数升”可不是好玩的啊!唐朝的度量衡没怎么研究过,简单查了查,一大升约为600毫升,三小升为一大升。也不知道李世民吐出来的,是按照大升还是小升算的。咱就算吐了三小升,那也有600毫升了。
消化道出血600毫升,还能好好活着,真不是一般人。
所以,这其中要么夸张了,要么就是瞎编的。鉴于李世民一直有修改史书的传言,这事儿就更不靠谱了——由此引申,史书并非完全可靠。
咱们接着说“吐血数升”,这种神奇技能,还真不是李世民独有。
魏晋著名男子天团“竹林七贤”中,阮籍绝对是大名鼎鼎,十分个性。晋书·阮籍传中有记载:阮籍这个人非常孝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外面和别人下棋。得知母亲去世,别人赶紧让他回家,这一局先不下了。结果阮籍不愿意,下,必须下完!
于是,别人就在战战兢兢中下完了棋。然后,阮籍一口气喝了两斗酒,然后大嚎一声,“吐血数升”。这还不算,等到母亲下葬的时候,阮籍又喝了两斗酒,大嚎一声,“因又吐血数升”。
连续两次吐血数升,你说阮籍厉害不?
这种事儿,正史上的记载还有很多,一搜一大堆,好像古人都有超能力,随便吐个几升血,一点事儿没有。
当然,大家可以会说,古人写书夸张嘛,你不要这么较真儿。以小观大,史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字可以有很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所以,研究历史,不管正史野史,还是要多方对比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才好。

shiyun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史书上的记载,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就像历史界有句行话:“你永远无法达到真实,只能无限地接近它。”
一、哪些东西较为真实?
1.历史人物,特别是有史书记载以来的人物基本是真实的。
2.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皇帝登基、战争、叛乱、自然灾害等是真实的,大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会比较真实。
3.国家法令、政策、改革措施等。
二、哪些东西不真实?
1.一些不应为当事人之外的人所知的情节。编史者站在上帝视角,用文学色彩较浓的文字进行的描述,往往不够真实,这个在《史记》中表现较为明显。
2.一些年代久远的人物和事件。比如现在争议较大的“夏朝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另外一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不够真实。总之,越久远的历史越不可信。
3.一些较为隐秘或者牵涉到统治阶级的丑闻、统治者名誉、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历史。三、史书为什么会失实?
1.史书是为统治阶级编写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个人编史往往是违法的,所以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内容是不允许出现的,或者是改头换面出现的。
2.编史者是有个人感情与好恶。编史者会美化自己喜欢的人物或事件,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物或事件进行丑化,断章取义,甚至颠倒黑白。
3.由于当时通讯和统计等手段不发达。很多史实是根据野史和前人著作编撰的,甚至来源于编史者搜集的轶闻旧事,甚至是传说流言,肯定会导致史书失真。
4.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焚书和修史对史书的真实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来历史是可以通过互相佐证来接近真相的,但是统治者的焚书,让很多野史、笔记毁掉,让很多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和形象的东西被删除和篡改,让史书更加失实。
总之,“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也只能让你了解部分历史的真实。我们也要抱着存疑和考证之心去读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解决问题。

恋懿
未必。朝迁为何要养史官?既然养你,你敢记载朝廷的劣迹恶行?没啥功德,你就编,编个这治那治,编个清正廉洁,编个爱民如子,编个歌舞升平,如此很多历史可不可信,请各自判断。

xixipetal
应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