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virginia82
关羽张飞没有拜师学艺,却能拥有一身绝世武功,并不奇怪。因为武功技能的提升与练就,本来就不是只有师父传授这种单一途径。
一、这种现象与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
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大致以明朝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萌芽成长期,三国时代也属于这个时期。此时期武术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实战与理论体系,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还很模糊,在这个阶段,武术技能的提升与练就,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为主。挂羽张飞正是走的这条路。
第二个阶段以明朝为起点,武术至此才进入成熟发展期,诞生了众多丰富流派和众多的武术专著,武术内容的丰富性大为提升。师徒传承这种方式从此时才大行其道。
二、 实践出真知,关羽张飞长年搏杀疆场,自然会练成一身好武艺。
武术作为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技能,甚至可以说,理论可以不学,但实战却是提升武技必不可少的一步。
关羽张飞在蜀国开创过程中,身经百战,驰骋疆场数十年,加之本身膂力过人,勇气超群,练成一身超群出众的武艺并不奇怪。

sallymi
谢谢你的邀请,题主的问题很有探讨性,即关张二人的武艺从何而来,为何一出山就是万人敌的存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天生神力者确实有。周星驰电影《功夫》中有句台词叫做:万中无一的武林高手。
这个万中无一说明数量非常少,但不是没有,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乏高手或者天生神力的人。
小编老家周口,清末时期,本村中就有一个武学奇才,可以用肩膀扛起来大炮,跑上几公里。马车上几千斤粮食,有个轱辘坏了,他一人扛着一边,支撑半个时辰。后来这个人被县里举荐,一路青云直上,担任过皇家某贵人的保镖。
我小时候曾听村里的一位百岁老人说,曾亲眼目睹这个事情,敢赌咒,敢发誓!
我的意思是,关张二人能名垂千古,一定也是在那个乱世崛起的天生神力之人。其底子实在是太好了,普通人从小练武,可负重三百斤的大有人在,但是能负重一千斤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两者不是一个量级的。
2.儒将张飞张飞家的经济条件一直不错,家有良田数倾,有肉吃,有酒喝。历史上的张飞是个儒将,书法、绘画、音乐颇为精通,绝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莽夫形象,否则如何能独领十万大军 ?
他们家请得起语文老师,肯定也请得起体育老师,武术课也是必修课。
那个乱世,如果家有余财,找人切磋不在话下,这就培养了实战能力。如此有先天优势,有后天教导,有实战经验,武艺不高才怪!
3.义圣关羽
再看关羽,其年轻的时候就敢杀恶霸,说明他胆子大,重义气,爱打抱不平。
种种迹象表明,关羽同样是先天条件极其优越的人。
在逃亡路上,关羽推着驾车子卖枣,说明体力很好。
毕竟生命在于运动,何况每天推着车子干活,比常人锻炼的勤快。
逃亡过程中,生在乱世,关羽遇到不平的事一定挺多的。按关羽这脾气,定然上去又是一顿猛打。
关羽也是个文武全才,最喜读春秋,说明他识字,悟性也不错,有可能早期家庭条件也挺好。那个时代,能识字就是有钱人的象征,或者有权人的象征。
不管关羽占到哪个优点,他都有可能从小和人学过武术。
据说关二哥看《春秋》时,某夜灵感大发,自创春秋刀法,从此武艺大成。

Joyce_小侯
关羽和张飞都出身于东汉军事传统浓厚的地区,青少年时代肯定比较系统的学习过军事技艺。指导过他们武艺的,自然是当地精通骑马射箭等军事技艺的人,这样的人两人家乡都多得很。两人自己天赋出众,又不缺名师指点,自然练就了出色的基本军事技能。在长期的战争中,也锻炼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运城一带)。河东郡在东汉时代虽然不是边郡,但有非常浓厚的军事传统。东汉的中央军常备兵力不多,遇到战争时期会会优先征发三河地区的步兵和骑兵补充兵力后出战。
三河指的是东汉的河东、河南、河内三郡,东汉都城洛阳属于河南郡。河东河南河内三郡邻近首都,从这里征发军队效率最高。三河地区也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军事传统,有强大的步兵和骑兵后备力量。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就征发五校(常备中央军)、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由皇甫嵩和朱俊统帅,镇压黄巾军。
东汉时代还没有科举,没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军功入仕是做官的正途。除了顶级士族们,其它阶层通过参加战争获得军功是最可能的做官路线。三河地区军事传统浓厚,获得军功机会多,当地也有大量的军事人才,青年学习军事有动力也有途径。关羽这类当地优秀青年,年轻时肯定有机会去学习完善的基本军事技能,精通精通骑马、射箭、武器使用等。
除了关羽,另外一位三国名将徐晃也是河东郡人。
(关羽)
张飞是幽州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一带),刘备的同乡。涿郡是很典型的边郡,军事传统更加浓厚,刘备张飞这些人年轻时自然也很容易掌握熟悉的军事技艺。东汉北方边郡处于对抗塞外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当地太守掌握着一只相当强大的兵力。本地太守掌握的军队当然以本地人为主,边郡地区军事化程度很高。边郡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随时都可能被征发参与作战。
在随时的战争威胁下,边郡地区男儿自然条件稍好的都会学习骑马、射箭等军事技能,随时准备作战。幽州地区的边郡精锐骑兵从西汉时期就闻名天下,光武帝刘秀得天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到了的幽州突骑的支持。
出身于这种环境下的张飞、刘备,都是典型的边郡武人,少年时在家乡肯定系统学习过各类军事技能。
吕布出身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和刘备、张飞一样都是典型的边郡武人。吕布后来曾经以大家都出身边郡来和刘备拉关系攀交情。

阿猫呜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手下的两员骁将,是天下人公然的熊虎之将,万人之敌。他们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建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众,几乎难有对手。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两人武艺如此出众,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师门传承。那么,他们的一身武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 两人的武艺得益于那个尚武的时代。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汉朝是震古烁今的朝代。这个朝代曾经开拓了广大的版图,并以武力之强震撼世界。汉朝的开国时期,因为国力衰弱,遭到过匈奴的欺辱。为了一雪前耻,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通过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奠定了北扫匈奴的物质基础。
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军队也没有停止建设。当时的朝廷,并不禁止百姓习武,还鼓励百姓练习骑射。到了汉武帝时代,他比较轻松的就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卫青、霍去病这些杰出将领的指挥下,他们横扫大漠,一举击溃匈奴,奠定了大汉帝国的基础。
汉朝当时习武之风之盛,是现代人不可想象的。在当时,汉朝人最流行的游戏是斗牛、斗虎、斗熊。和现在几十个人长矛利剑去欺负一头可怜公牛的西班牙斗牛不同,我们汉朝的斗牛是一个人赤手空拳去斗被激怒的公牛。至于斗虎、斗熊就更残酷了,也是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去和猛兽搏斗,直至制服猛兽。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尚武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鲁迅就十分崇拜汉朝,他多次去洛阳等地去搜寻汉朝的碑刻、砖画,就是想感受那个生机勃勃朝代的气息。正是这样一个尚武的朝代,汉族人才会被周边的少数民族通称为“好汉”。这个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成为称赞一个人的褒义词。
因此,在当时习武成风的环境下,所有的人都会点武艺也就是很正常的了。不光是关羽、张飞这样身体素质好,有练功底子的人练武,包括刘备这样的人也身带刀剑,会上几手功夫以自保。不过,像是关羽和张飞两人的武艺,还是有所不同的。
《三国演义》中把关羽写成贩枣的商贩,张飞写成杀猪的屠夫,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关羽应该是平民出身,他是因为打死了仇家而浪迹江湖。可是张飞却是实实在在的富家子弟,他拥有庄园产业。因此,在习武的条件上,张飞要比关羽强得多。至少张飞有足够的条件,能够请到名师来指点他的武艺。
两人在选择兵器的时候,张飞选择的是丈八蛇矛,关羽选择的却是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从这一点来看,就能够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的武艺很可能不是成套的武功,很多招式是来自大众化的武艺,或者是自己的感悟,而张飞的武艺却可能是有师承的。
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主要讲求的是力量的运用。关刀在古代兵器谱上是很有名的武器,对它的评价是势大力沉,当头劈砍,无坚不摧。因此,关羽在和敌人交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很多武将都无法抵挡住关羽的劈砍,斩不几合就被劈于马下。由于这种优势,关羽在刀法上就没有过多投入的必要了。
张飞选择武器却与关羽不同。如果按照脾气、力气来说,张飞也应该选择大刀才对。他的力气很大,使用丈八蛇矛就能够让对手感到气力不加,如果使用大刀就会更能够发挥自己力量的优势。但是张飞却选择了丈八蛇矛,这是因为张飞必定得到过高人的指点,学会了出色的枪法。
张飞使用丈八蛇矛,这种武器枪杆很长,能够远距离攻击敌人。而且这种武器十分刁钻,它没有留情结的约束,这让对手很难招架。再加上张飞气力过人,和他交手的敌人不但要承受张飞刁钻的攻击,还要承受张飞力量的欺压。因此,很少有人是张飞的对手。
正是由于两人在武艺上的差异,才使得身体素质差不多的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武器。正是心底知道两人武艺的差距,关羽才会说出张飞的武艺要强过自己,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不是过谦之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夸奖。
二、两人的武艺提高于实战之中。不过,关羽张飞虽然有一定的武功底子,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还是要凭借实战的表现。两人在随着刘备起兵后,由于刘备兵微将寡,他们就不缺乏实战的机会。正是在实战中的锻炼,才使得他们的武艺得以不断提高。
关羽的武艺提升,有着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平定黄巾军的时候,关羽面对的是人数众多但是武艺较低的敌人。关羽正是和这些敌人的交手中,提高了作战经验。在温酒斩华雄的时候,他的武艺达到了这个阶段的顶峰。
第二个阶段是在虎牢关与吕布交手起,到斩颜良诛文丑时。在这个阶段,关羽面对的是组织严密,作战经验丰富的正规军。他正是在虎牢关与吕布的交锋,使得他的武艺走向完善成熟。在这个阶段,关羽的作战已经从依靠力量转变为力量与技能并重。
在斩颜良的时候,关羽已经把自己的所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发挥赤兔马速度的优势,倒提青龙刀,冲入颜良的军阵。颜良和他的部下从关羽的举动来看,看不出关羽的真实意图,轻易让他冲到颜良的面前。
而关羽到颜良的面前,用青龙刀使出了枪矛的招式刺。这个招式,完全出乎颜良的意料之外。颜良所使用的武器也是大刀,这使得他根本没有反应、招架的时间。关羽因此才轻易地斩杀了颜良。从关羽斩颜良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武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使用的是大刀,而招式却不拘泥于刀法,这是他从多年实战中得到的升华。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过五关斩六将至关羽去世。在这个阶段,关羽已经不把天下武将放在眼里。不管对手是谁,在他的眼中都是鼠辈。而他的对手黄忠、庞德之流,也不得不承认关羽刀法娴熟。这刀法自然是关羽从他多年的实战中提炼出来的,凌厉无比,平常人走不了三五合就会被关羽斩杀。
至于说张飞,他本身就有武艺的底子,枪法自成一家。因此在实战中,张飞的武艺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关羽。在虎牢关前战吕布的时候,张飞还不如吕布,需要关羽出手相助。可是没有过几年,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就能够和吕布大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这个时候的关羽只是在旁边袖手旁观,根本没有上前相助的意思了。
这说明张飞的武艺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自此之后,张飞在单挑的时候,除了马超之外,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在面对曹操六员大将的围攻时,张飞照样轻松的冲出重围,扬长而去,曹军众将也不敢追赶。
在和马超交手的时候,张飞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武艺。在当时,张飞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不处于巅峰的状态。而马超正当壮年,曹操评价他的武勇不减于吕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飞依然和马超交手二三百合,不分胜负。至于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像许褚、张郃等有名的战将,都是张飞的手下败将。
结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手下大将,由于两人的出身不同,他们的武艺特点也不尽相同。在汉朝的时代,是一个全民尚武的时代。当时的人平时都会练武健身,更不要说像刘备、关羽、张飞这些有身体基础的人。他们平时肯定也喜欢武艺,和大家切磋学习。
关羽是平民出身,他所学的武艺趋于平常流行的招式。这在他日后的作战中,只要挡住他的开始猛攻,就能够进入持久战中可见一斑。而张飞是富户出身,他的武艺有人指点,学得了一手好枪法。因此,在挑选武器的时候,关羽选择了能够充分发挥他气力过人的青龙偃月刀,而张飞则选择了使用难度更高的丈八蛇矛。
不过,在经过实战的锻炼后,两者的武艺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尤其是和吕布这样的超一流武将的交手,更是让他们的武艺突飞猛进。关羽在经过实战后,总结创建了自己的刀法,使得关刀成为古代兵器谱中的著名兵器。张飞也是如此,他能够战平吕布,做到单挑不败。因此关羽、张飞的武艺是自身素质、平时学习、实战锻炼的结果,这使得他们成为当时的万人之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王小楠AnnaW
关羽和张飞武功未必有多么的强,但是劈、砍功夫必定是十分了得,换句话说就是人高马大又灵活,拿着起大刀、抡着起大锤、劈着起巨剑,而这种人在战场上十分的有优势,传来传去,日子久了就成为了武功了得,而其擅长的并不是所谓的武功。
大家常看《三国演义》,里面常常有这样的一个画面,两军对垒,首先得双方武将骑马上前进行1v1决斗,看完胜负还有下一步动作,而有很多时候都是有一方主将被斩于马下。而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主将不是萝卜白菜,一抓一大把
在冷兵器时代,主将起带头作用,冲锋陷阵,上阵杀敌是其本职,但是培养主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个军队之中除了主帅外,还应该有大大小小很多各种各样的将领,就像现在有军区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一样。而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这些都是一个军队之中中坚力量,而且培养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都是需要保护起来的,所以并不太有可能让其上前去拼命。
二、军中不可无帅,难道上门让人进行斩首行动
一个主帅在军队中是很重要的,如果在两军对垒的时候,主帅因为各种原因死了,这个军队很有可能丧失了大半的战斗力,而面对强敌也很有可能崩盘。两军对垒定是双方都经过事先准备的,不可能将胜负只决定在双方将领的上前互殴上,所以战场上双方主将不太可能进行1v1。
既然双方战场上都不会进行1v1对战,关羽、张飞自然没有阵前斩杀敌将首级的条件,所以关羽、张飞并没有像小说里的一样,那么的神勇,在一场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具记载其斩杀多少敌将,也是两军对战,将其打败后还将其将领斩杀,而不是阵前。关羽、张飞有多厉害主要是因为阵前斩杀敌将,既然不存在这个,其武功自然没有传说的那么举世无双。只是说很是勇猛,杀起敌来不含糊,小说为了突出效果,很有可能将其也夸大了一些。
项羽大家都知道,力大能扛鼎,在其还未出世的时候,其伯父曾让其去跟一个有名的剑师学习剑术,项羽听从命令前去,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嫌其理论规矩太多且繁杂无用,与老师起了冲突,进行比试,没想到竟然一招致敌,打败了剑师,可见在真正的战斗中,靠得不是武功,而且其力量、速度、快准狠。
樊哙也是如此,杀猪宰羊出身,哪里学习过什么武功,但是其在追随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在各种战斗中无不奋勇杀敌,尤其是在攻城战中,总是第一个冲上城头,其靠的不是九阳神功护体,而是靠其,长的高大,力量强,作战勇,且十分经过。
综上,关羽、张飞也是如此,并不是其武功有多么的了得,只是其十分的勇,拿着起大刀,抡着起大锤,杀起敌来不含糊,驾骏马而飞翔于战场之上,速度奇快无比,就这样在战场上如履平地,奋勇杀敌,才有了武功高强的感官。其实他会的并不是武功,其靠的是本身,而不是武功,自然不用非得受高人指点,靠其自己日积月累,实战经验就可以提升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水墨青Rocky
因为汉朝崇军功,文武一体,并没有分道。就连教书先生,也是腰佩长剑的,在教人读书识字的时候,还会同时教授学生练习弓马射艺、与刺击的技能。所以,就可以这样去通俗理解:
汉代少年们习武,是不用专门请武师。因为“小学科目”中就包括了武艺,且还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实实在在的射技与刀矛刺击之法。只要有条件读得起书,就必然会接受武艺教学。而史上关羽喜欢读春秋,张飞擅书能画,从这儿就说明了他俩是受过教育的。既然受过,那么武艺的基础,自然是扎实的很。
【号称三国武艺第一的吕布,他的武艺又是哪儿来的也没有拜师学艺的记录。】
其实“武功”一词,在古代是指军功。而题目,想必应是指个人武艺。
那么,为何关羽与张飞二人如此勇猛,显得武艺盖世?
无非就是练的勤、有天赋、再加身大力不亏。除此三者,再无其他。
说起武艺话题,总有人会一脸沉重的说:“真功夫已经失传了!”
这样,就忍不住,又要多说几句了。
什么才是武艺?武艺,决不是一套共有二十八招\三十八式的精妙刀法、或者枪法、拳法。
实实在在的手执长矛向前一戳,动作、发力等等正确掌握了之后,然后就是每天五百戳、一千戳。戳满二三年。
五十万次以上的单一动作重复,形成肢体肌肉记忆。
有了肌肉记忆,遇上危急时,想都不用想,条件反射驱动下,人执长矛跨步朝前,抬手一矛闪电刺过去,十步之内,一击而中目标的咽喉、胸胸要害,这才叫“功夫上身”。
练枪矛如此,练刀练拳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真功夫一直在,并没有失传!
如果武艺不是这样练,而是按照套路,每天从起手式到收式,二三十个动作从头到尾练上一遍、再练上一遍,倒也每天很勤奋,同样也每天练了上百遍...也很累。
那么,这样练,有用吗,能打吗?
哪怕练上了三十年,付出三十年汗水,或许到了真打时,一紧张,平时练的东西就忘了,抡出来的全是王八拳。
为何会这样,就因为动作太繁杂,既脱离了实战,又形不成肌肉记忆。
所以,关羽、张飞等人,包括刘备的武艺,都是这样来的。实际三国猛将们,有哪一个是专门拜师习武的,一个也没有!
汉末三国时代,凡有资格教育人子弟的名士、学者、大儒们,都是有武艺在身的,都能教人弓马骑射与兵刃刺击之技的。
而根本用不着专门去拜一个专业教授武艺的老师!三国时代,似乎也没有这个职业。
只有文武分道之后,习武才要专门聘请武师,而当专业武师这个职业出现后,武艺却开始套路化,慢慢脱离实战,走向花哨好看的歪路上去了。武艺是怎么演化出套路的?由此,等到文武分道、军功不能入仕,士人普遍成了不识五兵的纯文人之后。
武艺就被请出了读书人的课堂,文士们本来的腰间佩剑,也变成了一把折扇。
武艺从可以建功立业、甚至拜将封侯的、“齐家、护国、平天下”的屠龙之技”,沦落成了落魄武夫们的谋生手段。
那么,收钱授徒就成了一个新职业。
比如:
老王与老马二人,同时以教授刀枪技击为业。
那么老王要如何,才能让别人不选择跟着老马学,而要跟着他老王学呢?
那无非就是在动作上加点难度,増加些视觉美观与花哨之法,以吸引学生。
那么,老马一看,心想:
“哇,你竟然这样搞,那我也把动作变上一变,加些花哨好看东西进去。”
久而久之,本来简单直接的刀枪刺击技术,就成了一套一套的、各有几十个招式的“王家刀”与“陈家枪法”等等,还出现了遍地开花的门派与大师。
所以,到了明朝中期,门派武艺愈发的蓬勃发展,民间武师遍地,而军中士卒的真正白刃格斗能力却退化了。
害得戚继光练兵时,专门要在军令中强调:军中須习真打实杀,不得操练花枪花刀之法。
从三国,至隋唐五代北宋初,结阵野战,一直就是中原军队强项。汉军士兵只是骑射不及,输在了机动性上。白刃近战从来没有怕过任何敌人,包括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而到了北宋末,南宋,明朝末,中原士兵在野战时,三五个打不过一个蒙古或女真精兵。这是很悲哀的。由此,当我们了解北宋把文武分成两道之前的历史后,就不会再去纠结关羽、张飞的功夫是跟谁学的,师傅是谁等等问题了。武艺,本就是两汉时代中国士大夫们从少年读书识字起就必须同时习练的必备技能,那时候,几乎人人都会,也就不存在哪门、哪派、哪个师傅了。
当武艺为必备技能时,如大唐凌烟阁武臣排名第一的尉迟敬德,秦叔宝、薛仁贵等等,他们武艺是跟谁学的?
若真有专门的师傅,那么如此名垂青史的人物,想必史官们也不会去吝啬笔墨,不肯多记上一笔,“师从某某习武艺”等等。故而,别说关羽、张飞了,就算诸葛亮、司马懿也能在必要时披甲执兵冲锋陷阵,就看你们信不信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微凉徒眸
《三国演义》没有交代关羽张飞拜师学武艺的情节,不代表没有拜师学武艺的人生经过。
由于历史遥远,具体情况无从考究,只能隐埋真实部分,故事演变就形成神来之笔。
关羽读书当将万卷过,求之不教一疑存。充分说明,关羽有良好受教育根基。
张飞并非勇猛莽莽撞之人,张飞能三声喝断当阳桥,把曹操的兵马吓坏了。智与勇造成悬念,给后人无穷遐想。
关于关羽来龙去脉,只能神话故事中分享问津,越是迷越有传奇。

ludi137
关羽张飞向来被称之为武功盖世,称呼不是万人敌就是一骑绝尘这类的。只是神奇的是,在那个武将遍布的年代,他二人却没有明确的习武经历,难不成真是天才么?
先看看二人经历,
张飞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而关羽也是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而随着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可以说在历史记录之中,二人并没有明确的修习功夫的经历,而在各种野史传说之中,张飞是一个杀猪的,而关羽是卖豆子的,更是和厉害沾不上边,怎么就能成了万人之中取敌首级的大将呢?
想起来,恐怕有以下几点原因:
之一、战乱年代。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虽然看起来两人从来没有学习过武艺也没有拜过高师,可是在那个时代之中,总是有不少人会一点三脚猫的功夫的,不论是防身也好,行侠仗义也罢,都是符合时代特性的,而且三人之所以可以结拜,本身也是刘备看上了他们这种游侠儿一般的性格,若没有一些基础的动手能力支撑,恐怕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儿了。
之二、自身天赋。
如果以《三国演义》来看关羽身高九尺,而张飞八尺,而以当时的尺来看,这两位都是至少一米八以上的壮汉,再看现代分析刘备约1.62米,而书中描述则是七尺之高,也可以倒推出关张的体型。
况且根据史记及文献,墓志上统计,三国时期其实人的身高,一般在一米五五至一米七之间,这二人在身形上,本身就有着足够的优势了。
之三、不断努力。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关羽加入其中这时候很明确二人就是义勇军的水平。
但是这样的水平也不是永久的,随着公元191年,刘备投奔公孙瓒,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袁绍,累有战功,才被封为平原相,这7年里张飞与关羽自然受到不少磨炼,自然也是勤奋努力。
直到公元196年,袁术攻打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张飞守下邳,才有双方僵持了月余,互有胜负的本事。
而关羽也是在194年,曹操因曹嵩被杀而迁怒于陶谦,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才开始正式在历史上展露实力。
前后算起,至少也是十年的锻炼时间,故而二人也并不算想象之中那般平地而起就成了万人敌,而是确确实实有一个进步的空间和时间的。
当然,不论何种原因,终究还是要本身有这方面的才能,才可以在没有明确的师承的情况下,一步步成为了战场上的“天才”,若没有才能,纵然这般经历,碌碌无为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努力和天分本就是作为成功道路上不可分割的基石。

im追风少年
东汉末年,可以说是群雄辈出,各路诸侯势力群起的年代,后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接着有蜀汉刘备联合东吴孙权与曹操三分天下,各占领一方。刘备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但是他也是因为手下兵多将广,才得以延续蜀汉之命。
张飞关羽
刘备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市井之人,他在闹市遇到了张飞和关羽,三人一拍即合,想要干出来一番大的事业。所以他们选在了一个风景犹如世外桃源的园林三结义,他们举酒结义,对天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走上了以后的路程。不论是看过《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的人应该也是知道的,关羽和张飞才是刘备帐下最得力的干将,武功高强,更有领军打仗的军事才能。
首先关羽的勇猛已经让曹操都垂涎三尺,曹操对关羽真的是爱护有加,不仅将吕布的天下第一马,赤兔宝马送给了关羽,并且曾经也是放关羽一命,这要是换谁都是难逃一死。其实关羽和张飞的出身也只是布衣而已,他们并没有什么非常高强的武功,只是他们的身高八尺,力气巨大,导致他们在一对一的之中比较厉害。跟随着刘备的长时间的征战沙场,他们身上所积累的是更多的行军打仗的军事才能,所以他们给人感觉的就是他们武功高强,其实也没有多厉害,只是领军打仗这一块他们确实是十分突出的,所以给别人畏惧的感觉。

乱窜悠哈M
因为这是乱世中的特例。
张飞是县中大户,也就是与孙坚、许褚等人一样的出身。所以有资源学习文化,也有资源学习武术。
关羽则是庶民的幸运。
关羽本人出身低下,也因为杀人而逃离故乡,说明关羽具备一定武术功底。跟随刘备镇压黄巾而洗白身份,在整个乱世中不断学习,也幸运地活了下来。所以这是庶民的幸运。
三国时期,大多数庶民都消失了。
157年,东汉政权人口统计有自由民5700万人,到280年三国结束只有780万,也就是86%的人口消失,再算上人口自然增加部分,就是说大约95%的人口因为各种原因损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庶民,显然关羽就是其中的幸运者。

oliy1
关羽和张飞并称三国时期仅有的两个“万人敌”,这是史书记载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关羽和张飞早期的武艺水平如何?每个人对“万人敌”的理解也不一样,项梁看到项羽只爱舞刀弄枪,便对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里的“万人敌”指的是兵法韬略,那么在三国猛将如云的时代,为何典韦、许褚、徐晃、张辽等人没有被称为“万人敌”,只有关羽和张飞有这样的称号呢?
关羽和张飞有没有拜名师学艺,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关羽和和张飞绝对是人中之杰,要不然刘备也不会把他们从数百人里面挑选出来担任左膀右臂。
正史交代关羽因杀人亡命到张飞和刘备的家乡涿郡,说明关羽也不是安分守已的人,而是一个路见不平要出手管一管的人物,没点武功底子恐怕都不敢出头。
张飞是涿郡的不愁吃穿的富户,演义里说是屠猪卖酒的,杀猪的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张飞还爱结交英雄豪杰,没点武术估计人家也不会搭理他。
早期的关羽和张飞有些武功底子,但肯定远没有到顶尖武艺的地步。
真正让关羽和张飞武功成长起来的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1.平常的军事训练。乱世之中,自身的实力是保命的根本,战场不同于市井斗殴,是拿命去战斗的,刘备从黄巾起义爆发后开始起兵,有仗打的时候去打仗,没仗的时候就加紧军事训练,所以后来两人都有着很强的带兵能力,并能成为冲锋陷阵的好手。军队的训练更能刻苦和磨练人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体魄、意志力、极限爆发力和抗压等方面,关羽和张飞就是经过这样的训练超过了一般人,熟能生巧就是这样的,一直不停的训练和练习,武艺肯定会增长的啊。
2.实战得来的经验。任何一个武将的成长离不开实战,关羽和张飞也不例外。刘备虽然早年多次失败,辗转各地,但经历过的残酷战争,也让他俩在乱世中练就了一身强硬的武功。比如正史记载的关羽斩杀颜良这段,就完美呈现了关羽的顶尖武艺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个“刺”展现了平常训练和实战的效果,不需要砍砍杀杀,只需要用长枪和长戟刺就完了,先刺再斩,两个动作解决掉了敌方主将的性命,这份武艺在古代历史仅此一例。
张飞二十骑据水断桥,掩护刘备撤退,这份过人的胆识也就猛将张飞一人有,张飞敢于就带二十个人自告奋勇去阻截曹操的追兵,不是仗着自己武艺高强能杀出重围,还能是什么。
3.关羽和张飞的敢打敢杀的性子。
关羽和张飞除了对刘备忠心不二之外,更重要的是勇猛,“熊虎之将”“勇冠三军”“为世虎臣”等等,雄壮勇猛,是这两人突出的特点,战场上最怕的是啥,就怕这种敢打敢杀,不惜拼命的人,有着惊人的武艺加上战场上不停地刷经验,长此以往,顶尖的武艺不就练出来了吗!
总结: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天下无敌,除了天赋,后期的训练和实战才是根本,只有专研和深耕自身的武艺水平,才能达到其他人达不到的顶尖水平。

zhangxintracy
你好,我是国风!
要这么说,秦汉时的项羽也没有拜师学艺,武功更是天下第一,同时代的吕布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出师,照样是天下无敌。你又何必执着于关羽和张飞呢?
有些人,生就天赋异禀,从古至今皆然。比如那些智商超高的神童,十几岁就可以清华北大。但是我们这些碌碌人众,也许是努力半辈子都不如人的脑子转一分钟。咱还能怨谁去?还能愿上天给了他个好脑子,偏偏给咱壳子里装了一泡浆糊?
现金这些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跑出豹子的迅疾,跳出袋鼠的高度,游出水獭的速度,哪个不是异于常人?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努力,但也实在不能否定人家自身的条件,就好比同龄的孩子有人只能跳一米远,有的却能跳出三米远。这就是天命啊!
想那关羽张飞刘备,也是残汉乱世中辈出的英雄。自身都有着天赋异禀,不但有极具的感染力,也有非常的人格魅力,更有超越常人的勇力,居于人上的智慧,所以才能在那个乱世一步步脱颖而出,最终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纪念!
至于关羽,张飞的出身,因为无论就史书还是传记,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仅刘备有所记载:先祖居楼桑,家贫,事母至孝,好游学……〉也就只能:英雄莫问出处了!有野史记载,关羽原姓冯,名长生,解良人。打铁为生。后因杀当地豪强流落江湖。所以关羽的勇力应该出自常年的打铁生涯吧。张飞家境殷实。古人穷文富武,自然要习练几手拳脚保护这一份家当。所以张飞的勇力应该出自自小的锻炼。刘备自小心怀家国之志,是谓习得文武艺,报与帝王家。所以从小习文练武。
至于三人纵横天下的勇武,应该是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一次次血战中积累下来的经验罢,毕竟不能把演义当成史实看!真正的刘关张的不世功业,是不可能像演义中那样凭着自己一身一刀一枪那么创下的。而是一将成名万骨枯。身后多少将士血洒疆场才挣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想了解关羽张飞两个人的生平就不可能停留在演义之中。停留在演义之中,那么关于张飞的神勇,我们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杜撰上精彩的前半生。反正都是虚构的,就像上古的神话传说一样,没有人追究你的历史责任!

重庆-山楂树。
程昱、郭嘉曾说过,关羽、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这说明二人武功非常之高,可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杀猪的,关羽是卖枣的,但历史上张飞和关羽是做什么的却并没有记载,那他们的武功为何如此厉害呢?
关羽本身就喜欢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最看不惯那些恶霸欺凌弱小,为此他背负着好几条人命,打伤了很多人,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他一个人浪迹天涯,以卖枣为生,可见关羽的武功本就不差,所做之事也都是伸张正义,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大英雄。
再来说说张飞,在电视剧中,张飞纯真率直,给人一种土包子、大老粗的感觉,做事勇往直前,从不考虑后果。
可是张飞为什么会去杀猪呢?其实这只是他的一点小兴趣,用来打发时间,张飞从小就家境不错,每天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这使得他有很多时间和精力练武,时间一久,武功自然就高强起来了。而且在卖肉的过程中,张飞也结实了很多好汉,并向他们请教了许多武艺方面的问题,本领愈发高强。
张飞也是因为这份卖肉的工作和大哥刘备相识,随后认识关羽,三人趣味相投,志向相同,更是在桃园结为好兄弟。
在刘备早期的战斗中,由于没势力、没背景、没金钱只能靠战斗力,而张飞与关羽在早期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磨砺己身,不断的进步,终于从一介武夫成长为一员虎将,令人闻风丧胆!

JoJo四处游荡
关羽和张飞千军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就像开挂一样。他们在《三国演义》中号称“万人敌”。古代没有正经军校,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名师,也没经过系统学习格斗,那么他们的武功为什么那么好呢?他们的师傅是谁呢?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关羽和张飞的职业和经历造就了他们的武功根底。
关羽早年是卖枣的,常常打枣,收枣,挑着枣去城里售卖。久而久之,他的基本功就很扎实了。后来,关羽犯了事,出逃在外,如果没有一身好武艺,早就一命呜呼了。再看张飞,他是种地,卖酒,屠猪,经常下地干活,因此造就了一身好武艺。
正是关羽和张飞的职业,为以后剿灭黄巾军起义,三英战吕布,斩杀敌方大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们辅助大哥刘备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奋斗终身,多少次在战场上
其次,关羽和张飞身强体壮,天生力气大。
如果你身高一米五,身材瘦小,即使再有力气,和高大强壮之人比起来,天生差一截。除非双方实际战斗经验相差很多,要不肯定是高大之人占优势,能将瘦小之人打的屁滚尿流。
演义中关于关羽的外貌是这样描述的,刘备和张飞前去酒店喝酒,看到一个身长九尺,胡须长二尺,英俊潇洒,相貌堂堂之人进入酒店招呼店小二拿酒来。《三国演义》中云: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演义中关于张飞的出场是这样的,刘备看榜良久,感叹自己28岁,还一事无成。这时,张飞在刘备背后高声喊道,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刘备转身回头看到八尺长的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也是典型的身强体壮之人。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虽然古代的尺比现代短,八尺,九尺那也是铁定的身材高大之人。因此,关羽和张飞在那个年代,身高应该高于平均值,处于高大之列。
没有哪一个人是刚出生,就啥都会,啥都能干好。一个人只有经历一些事,多实践,才能快速进步,最后笑傲群雄。其实,古代打仗,和今天差不多,关羽和张飞作为军事主将,不可能傻乎乎地冲上去和对方大将拼个你死我活。关羽张飞作为指挥官,是一军的灵魂,如果主帅单挑战死,那么剩下的那些兵该怎么办?投降刚刚还是仇人的敌军,还是一哄而散。因此,主将只需要在后方负责指挥部队作战,根部不需要自己上去单挑。
所以,历史上,关羽和张飞并没有武术师傅,也不需要他们赤膊上阵。关于演义中的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都是罗贯中小说文学创作的需要。罗贯中特意写两军大将单挑,增加了可读性。真实的三国历史上,一般不会发生两军大将单挑的现象。
除非这只部队被围,连警卫部队也支援前线战斗,只剩下光杆司令。这时,才可能出现主帅赤膊上阵,拿刀抡枪和敌人肉搏战。这时,意味着这支军队距离全军覆没不远了。
因此,演义中关于关羽和张飞的“万人敌”,明显是罗贯中老爷子为了可读性而描述的。演义只是通俗文学著作,“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我们不可将演义当成真实历史来对待。
你们是怎么看待关羽和张飞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