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提到的作品

[游戏]亮剑

亮剑都梁

都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中国武术史

《中国武术史》主要内容简介:中国武术史是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写的,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是先秦时期武术、秦、汉、三国时期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两宋时期武术、辽、金...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陈亚红99

陈亚红99

答: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关羽和张飞这对儿“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也是多少读者公认的“武力强人”。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威风,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神表现,都是从此在民间流传数百年,收了一代代无数膝盖。

而放在真实历史上,关羽张飞的武力水平,虽然没《三国演义》里那么神,却也强到吓人。以《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关羽虽不曾“过五关斩六将”,但“斩颜良”却是实实在在,而且是“策马刺良(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过程比小说里还简单粗暴,不靠赤兔马的速度优势就“干完活儿”。张飞也不差,虽说没有“战吕布”等热血桥段,但他在当阳长板“据水断桥”,曹操的武将们竟“皆无敢近者”,足见战斗力之强。

更让好些“武打迷”疑惑的是,无论野史《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对关羽张飞这二位“武力强人”的习武过程,乃至“师承何家门派”,竟都是只字不提。仿佛这二位强人,是天生就有了这么强本事。其实,这么件奇怪的事儿,如果结合历史深扒一下,答案就不难找。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在古代战场上,一个横扫千军的武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绝世武功”。

这事儿,明朝年间打出“一生不败”战绩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感触良多。在他看来,那些民间看上去眼花缭乱的“绝世武功”,都“皆是花法,不可学也”。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是“开大阵,对大敌”,讲究的就是千军万马娴熟的战术配合,所谓“神功”“神技”,放在这战场上不但白白送死,而且还拖累部队。所以战场上的强者,只有把射箭、刀枪棍棒、相扑等基本技能练好,才有可能打胜仗。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宋年间的民族英雄岳飞,最拿手的不是“神功”,而是“射箭”“腰弩”“枪术”等技能,而他“挽弓三百斤”的强大武力,也让凶悍金兵闻风丧胆。而从唐代到明清年间,那汇集全国“武术人才”的“武举”“武进士”考试,根本不考什么“拳脚套路”“神功”,就考“步射”“拉弓”“举石”等硬核技能。想练好这类“硬本事”?绝不是去江湖“拜师学艺”就可以的。

明代如此,放在关羽张飞生活的汉末三国时期更如此,当时的“战场武艺”,既有射箭、射弩等“射技”,也有刀、斧、剑、棍、戟等器械格斗技能。这些基本功,如果想靠去江湖“拜师学艺”来学习?那只能越学越跑偏,只能在军营里勤学苦练,然后在一次次生死搏杀里历经考验。

而放在关羽张飞生活的年代,只要看看他俩的籍贯,就更可知他们为何能打?关羽是东汉河东郡解县(山西)人,张飞是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这两个地方在东汉年间,都曾是边防要地。两汉本就尚武成风,西汉年间时为了防备匈奴,更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那些居住在边地的百姓,除了日常劳作外,还要积极习武备战,处于“兵农不甚分”的状态。嘉峪关的魏晋城砖画像上,就描绘了边地军民耕种戍边的景象。

而且到了东汉年间,虽然东汉取消了西汉时期的兵役制,但边境依然不太平,一旦出现常备兵力不足的情况,就要从边地百姓里“招募”“征发”士兵,所以边地百姓的武备也一直不敢放松。到了东汉的最后几十年,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时,东汉内忧外患加剧,因此也高度重视武备,多次在边境举行“阅兵”“讲武”活动,有时还是皇帝亲自主持,汉王朝的边境地区,因此也引发了一拨拨习武热潮。

只要看看关羽张飞同时代的几位“熟人”,就知道汉末三国时期的“尚武”风气有多火爆。比如生活在河西地区的董卓,不但有一身力气,而且还能“左右驰射”,曹操、曹丕爷俩不但有文采风流,而且还能“上马横槊”。曹丕本人还“八岁而能骑射”。甚至,在野史里常以“文弱书生”“老好人”形象示人的东吴名臣鲁肃,放在真实历史上,他最为出名的,恰是一身骑射硬功夫……

总体来说,在汉末三国这个尚武的时代里,如关羽张飞这样,在尚武的边地长大,又在一场场残酷厮杀里建功立业的男儿,那真是想不能打都难。

不过,比起各类野史里对武将“武力值”的各种神话,放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想要确保军队打胜仗,只靠武将个人的武勇还不成,更重要的是一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放在“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里,各方都以严格的条令,确保军队的训练效果。比如东吴就有专门考核军队训练的“简日”,曹魏则制定了步战令船战令等残酷法令。一统三国的晋武帝,每次检阅部队长达七八天,检阅中要进行各种战术推演和演习……

也正是这样的演进过程里,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评书演义里,常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神兵器”,但真实历史上的兵器演变,却是更简单实用。比如在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世里,随着骑兵战术的革新,曾经看似不起眼的棍棒兵器就异军突起。魏晋时期就有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的共识,南北朝时期“葛荣起义”等大战,参战各方都大量使用棍棒。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长枪,更基本取代了三国时期的长戟……

所以,许多野史里的“偃月刀”“八蛇矛”等奇特装备,放在真实的战场上,其实是大大的走样。

而且更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止指的这支军队的“武将武力”和“士兵武力”,最重要的是战术执行力。就以萨尔浒战役里的明军来说,倘若真要如野史里那样“叫阵”“单挑”“单打独斗三百回合”,明军里的杜松、刘鋌等名将,确实是谁都不怵。可整个明军已经文恬武嬉,以明朝当时许多官员的话说,基本的作战战术,他们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站队摆个样子,结果也是不出意外,被对手“我就一路去”打垮……

这样摆样子的军队,不管是关羽张飞,还是其他勇冠三军的猛将,也都是救不了。关羽张飞们“为什么能打”的话题,既是汉末三国社会风貌的见证,又藏着古代军事多少真实的学问。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中国武术史》两汉军事训练研究

作者:张嵚

sarah_lr

sarah_lr

如果你身高2米,身材健壮,能吃能喝能运动,再配上一身好甲一把好刀一匹好马,稍加训练,你也会成为武功高手

蕙风秀林

蕙风秀林

非要拜师才能学武艺吗?那师父的师父又是谁?

很显然武艺最初是有创始人的,而创始人的武艺是天生的。或者根本就是天生敏捷,力沉刀猛,无法抵挡。打仗不用讲招数门派,直接砍他娘的。

风信子!

风信子!

罗贯中没写就是没拜师学艺吗?我个人觉得古今道理都一样。一个人的天赋很重要,但要达到全村第一,全县第一,全国第一,肯定要接受过正规的教练训练的。

Rainie

Rainie

首先,这么说的人是不动一点脑子。其次跟着附合的人更是没一点脑子。我可以告诉这些人,师傅是绝对有的。都是从小习武练出来的。吕布利害,师傅是谁?写了吗?薛仁贵利害,师傅是谁?写了吗?中国民间习武的人那么多,有几个写了师传是谁了?用得着写吗?写得过来吗?

有人说单挑不存在,那是不了解那个时代。

有人说关羽张飞不用上前,在后面指挥就行了。这种说法更是笑话。别说冷兵器时代,就是现在,你武艺不出众,一个班长都当不上,更不用说提干了。旧时代的将军,都是打出来的。现在的步兵军官,在原先实行从战士中提干时,没有一个不是出其类,而拔其萃的。不能出类拔萃,对不起,当三年兵回家吧!提干?门都没有。可以绝对的说,在冷兵器时代,个个是从小习武,个个有师傅。

8宝one

8宝one

古代打仗根本没有主将单独对战,然后胜的一方就算胜利的傻子战争!看看欧洲古代打仗,这才是真正的战争!电影、电视看多了脑子要生苍的!

Jophin童

Jophin童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武功”一词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身的单打独斗的能力;二是统兵打仗的功绩。从题主题干上来看,你所问的应该是第一种意思,即单打独斗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我仅就单打独斗方面来谈一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其实单打独斗也分两种,一种是江湖中的好勇斗狠,一种是战场厮杀。

江湖斗狠,也就是俗称的街斗,这种打斗讲究是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其目的绝非是置人于死地,打斗者也没有做好豁出命的心理准备。打斗中通常是狠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不计后果敢下死手的大都能占得上风,当然这里面也要依靠很大的技巧。拜个师傅学个一招两式,再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快就会被人送绰号“##虎”“##霸”等,令方圆几里闻风丧胆。

图片来自网络

战场厮杀则是另一种情况,很少出现一对一单挑,就算真的遇到评书中一对一单挑的情形,也往往讲究的是一招杀敌,其目的是置人死地。

战场上即便是一对一,兵源素质和装备水平也是占据主宰地位的。关羽和张飞在演义中无一例外都被描述成身高八尺、力大无穷的猛人,否则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二人也不可能舞的虎虎生风。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并不是以锋利闻名,而是重量和长度。

先说重量,“青龙偃月刀”相传有82斤,如果换算成今天“斤”的单位可能更多,偏偏关羽又骑着当最快的“赤兔马”,在如此速度加如此质量下,会产生多大的势能?就算你穿再精致的盔甲,只要被它碰上,不被震个五脏六腑大出血是不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张飞的丈八蛇矛,矛杆一丈,矛头八寸,换算成今天度量应该四五米吧,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在战场上拿着这么一个长家伙,你够他不着,他挑你容易,这不是降维打击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张飞和关羽有没有拜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兄弟之所以能以武功名扬天下,主要靠的还是人高马大,身强力壮。无论是82斤的青龙偃月刀还是四五米的丈八蛇矛,都是以强壮的身体为前提的。

试想一下,张飞是杀猪的,猪肉和下水肯定不缺,关羽是贩卖绿豆的,在东汉末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时候,此二人能和猪肉和绿豆为伴,营养肯定不缺,所以,长的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也并非难事!

以上纯属戏说,只供娱乐!

橘子香水

橘子香水

家传,仙传,是比师传更牛逼的存在。

oliviamiumiu

oliviamiumiu

幸存者偏差。关二爷和张三爷跟着刘大耳打了一辈子仗,战乱年代如果武功不好打不过别人早被人给砍了。他俩也算实践出真知,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真本事,靠拜师学艺老师教是教不出来的。

比如《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泥腿子出身没读过几天书,扁担掉地上都不知道是个“一”字,跟随我党闹革命南征北战打了一辈子仗,最后授衔的时候还嫌少将给低了。

halaxing

halaxing

绝对的力气、持久力,盔甲,技巧和武器的重量,勇气。

关羽和张飞身材好大魁梧,异于常人,这个不管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写了。为什么现代不管是拳击还是散打等都要分重量级,虽然不能绝对,但是重量大,体型大,战斗力相对会更强,尤其是正面一对一,还骑马的情况下,矮小灵活根本发挥不出一二。

持久力,这个也看天分和后期锻炼的,肺活量大,这是天分,肌肉耐久度高,这是后天训练。关羽逃亡五六年,风餐露宿,肌肉耐力应该不会差。张飞是有钱人,说他没学过练习过谁信,那时候有钱人都得学两下子的。

技巧,前面说了,张飞是肯定学过的,不管是跟谁,基本技巧和刺杀技巧就够,关羽一开始就能杀恶霸,后面逃亡肯定也要琢磨怎么生存,能力也不弱。结义以后干什么,讨伐黄巾军,也是他们锻炼的好机会,那时候应该是他们增长战斗技巧突飞猛进的时候。刘备这种一开始野心勃勃的人,怎么可能随便找个人结拜,因为从一开始就看出两人有潜力。

盔甲,大将可是重甲,包到脸,去玩一下重甲搏击就知道了,普通力量刀根本砍不透,用斧子也只能感受到冲击力,没有盔甲的武将在战场上也是白扯。而穿戴这种盔甲,需要自身力量大,骑得马也特殊,不然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马那么出名,因为马的负重很重要,毕竟身上那么重,自己也得附甲胄。

武器,关羽那大刀劈头盖脸的下来,什么人能受得了,兵器自身重量,下坠的力量,光受下一击都得是好兵器,人也得有很大力气,虎口也得够结实。

还有就是勇气了,无畏,是战场最重要的,无畏对面虚三分。

-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很简单。你因果弄反了而已。他俩正因为武功高强,才能最后为人所知。要是弱鸡早就死了,你连听都不会听说。

lchao

lchao

一条成年的土狗 ,抓住两条腿 从中间撕开 需要多大的力气 ,我听老一辈的人说,同治年我们那儿出了个武状元 ,回乡探亲的时候 ,村民让他露一手 ,穿着锁子甲 ,一雷鼓 ,看到一条狗 ,徒手抓住把狗撕了

圣大天齐

圣大天齐

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真实写照。实战中练出来的。

小溪

小溪

没有写而已,不是没有。

天蓝色彼岸

天蓝色彼岸

后人吹的

吴言吴语

吴言吴语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