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用上班,钱从哪里来?

如题,古代人不用上班,钱从哪里来?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明代社会生活史

本书从服饰、饮食、居住、行旅交通、冠婚丧祭、宗教信仰、节日、休闲娱乐、社交礼仪诸多方面,对明朝人观念与生活的变迁作了详细的考察。并对上自皇宫贵族、士大夫,下至商贾百工、医卜星相各社会阶层的生活面貌作了...

陈宝良

[作品]旅游指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旅游的基本知识、我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各种选择及其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 本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一册在手,邀游天下。

章苏红

最新跟帖
minakala

minakala

可能是出于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误导,让我们感觉古人都生活在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中,大侠每天打打杀杀,浪迹江湖从来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如有使不完的银两。民众也显得非常热衷于此,他们不劳动就有钱花吗?

其实不然,古人工作劳动从来就没有输过现在,996、5+2、白加黑,这些对他们都是常事,尤其是下层的劳动人民更是劳累,只不过太过于平常,最平常可见的往往就被忽视,也不会吸引大众的目光。

从远古到至近现代,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最悲惨的,就算是遇到盛世,只能做到每日劳苦换来全家糊口,而他们的收入,大多靠耕地收粮为支撑,帮工、打猎等等也只占少数部分。如遇灾荒之年,底层民众更是苦不堪言,逃荒吃树皮常在,更有甚者易子而食,卖妻卖女,就更不提收入了。

对于官员来讲,收入就会比较多了,除了朝廷的俸禄,会有下属的孝敬,除了正常的工资,还有其他不法收入,古时清官有贪官更多。而他们的工作量,也并不会比现在的公务员少,够级别的大臣要上朝,不够级别的官员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忙。

对于我们非常向往的大侠剑客,可能他们的处境和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并不一样。在古代,练武之人也要金钱生活,混的好的可能给大人物当门客,做护卫也就是现在的保镖,能力强的有背景的一般都在军队当皇差吃皇粮。而一般的,就需要做一些体力活,来勉强过日了。那些纵横江湖、刀光剑影、侠肝义胆的生活和古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全凭作者想象的。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底层人民才出现进工厂去上班的情况。再次之前大部分民众都是以务农为生,他们的收入也基本从耕种的土地而来,上班一词对于他们并不适当,有钱花也只有一部分上层富商贵族有,更多的底层人民,没班上,也没钱花。

逐月

逐月

古人当然也是要上班赚钱的,只不过他们对上班的称呼不一样罢了!

现代社会人们获取钱财的方式大多都是以上班的形式,到工厂劳作叫上班,去经营自家店铺也叫上班,当然还有些其它形式的上班方式,因为只有通过上班的形式才能获得“工资”,用这些“工资”才能养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现代人如此,古人当然也是这般!

在古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他们也是要上班的,他们的上班方式就是上早朝,因为只有通过上早朝,处理好国家大事才能管理好国家,管理好了国家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大臣们上朝,也是上班,只不过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皇帝,相当于是为皇帝打工罢了,皇帝会到一定时期发俸禄给他们,这些俸禄也就相当于现代人上班所得的工资!

当然还有一些古代老百姓,他们的上班形式跟现代人也是大同小异,农民上班会说一句“我下地去了”,因为耕作所得粮食是用以维持他们及家人生活并换取钱财的方式。猎户上班会说一句“我进山去了”,因为打到猎物才能拿到集市售卖换取钱财。渔民上班会说一句“我出海了”,因为能捕到鱼卖掉才能换到钱用以维持家里人的正常生活!

当然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上班方式,比如路边的小摊贩,跑堂的店小二,衙门里的公差这些都是古人上班的方式,所以说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是要上班赚钱的,只不过是上班的形式和称呼不同罢了!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J查无此un-c人啊

J查无此un-c人啊

首先,谁告诉你古代人不上班了?只是奔波的形式不一样好吧,其次,当官的不用处理政务吗?朝廷不给他发俸禄吗?古代人会通过种地或者做些手工挣钱养家。古时候农业为主,粮食都是自给自足,吃剩的粮食卖掉换钱。生活需要的东西有钱就买,没钱就不买。最后,那些不当官的人家还要忙着种地做生意,这些不都是养活自己的手段吗?

大队长桃子

大队长桃子

依靠土地获得食物,换去交易货币

唯唯在路上

唯唯在路上

一样要打工,像是造纸,造家具,造房,木工,陶瓷,造铜器,造兵器,农具,店小二,还有去大富大贵家做工人,女的做丫鬟,做妹仔。做奶妈。做伙头工,做布料厂,染布厂,织布工,刺绣工,做金银首饰工,养蚕工,茶叶工,放牛公,耕田公,等等等

独登西楼观星夜

独登西楼观星夜

古代是农业社会,基本都是自给自足。上班是社会发展之后社会分工明确的产物。

我记得初中历史就有讲到,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大部分都是自给自足,税收也是以粮食为单位的,如果收成好,余粮卖出去,再到集市上买东西。

驻马听风

驻马听风

古代人分好多类,有入仕途做官的正常领俸禄,有贵族家庭世袭的每年皇帝都会拨款,还有种田的可以自给自足,那时候的人们只要够吃就行,剩下的还能以物易物,还有经商做买卖的,都是收入来源,和现在的架构差不多。

han_cl

han_cl

这种说法缺乏历史常识,古人虽然不用上班,但古人的生活也并不闲,男耕女织,漁樵商贩,工匠艺人,官吏士兵,各行各业都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劳动价值,然后产生交易,有时候是以物易物,但大多都是货币交易。

古人很早就发明了货币,官员们都是有薪水的,农民通过商品交易也有收入。朝迋要向民众收取各种賦税,这就是国家的经济基礎。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农民也是要交农业税的,他们的钱也来自于卖余粮,其实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都是一样的。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太年轻,沒有经历过以前的生活,以为不上班,不打工就沒有钱花,其实古人在太平盛世的生活比我们都滋润。



36413064

36413064

首先,要郑重纠正下,谁说“古代人不用上班”?

虽说古代科技与经济条件落后,但“上班挣钱”这事儿,距离古人的生活并不遥远。比如看看明王朝的世情百态,就知古代的“上班族”,那是大有人在。

首先说说一群古代公认的“上班族”:官员们。别管官大官小,都要靠“上班”来拿俸禄。明朝的官员“工资”,一直被人吐槽太低,但结合当时的经济水平,就知真不算低。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哪怕正九品的县主薄,“年薪”也有60石禄米,相当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普通地主家庭一年的纯收入。另外还有“优免”特权。凭着这特权,官员们不但不用承担赋税劳役,还能借机大肆兼并土地。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又多田产”已是常态。许多“清流”人前“安贫乐道”,名下的产业,早已是天文数字。

但这“工资”,最初也不好挣:明初时,官员们就任到岗,就要遵循授职到任须知,后来又变成责任条例,里面详细开列官员任期内的各类事务,考核的时候一件件查对,有一条完不成,后果都相当严重。就算没犯贪污腐败之类的大错,只要工作“没对上”,被严惩也是常事。以明朝学者何良俊的感慨,明初时做个官,那真是“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惊骇”,明初廉洁高效的吏治,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就有这“官不聊生”的功劳。

而比起这些“上班”的官僚们来,明代的各行各业里,“上班族”的群体,也是在不停扩大。比如工匠们,明初的工匠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甚至要轮班到京城服役。明代中期起,“服役”的口子越来越松,工匠们能“自由趁做”,手工业也就加速发展。明代小说《三言二拍》里就感慨,明朝工匠的行当,有三百六十行之多。江宁县志记载,正德年间的江宁县里,铺行就有一百零四家,社会分工空前细化。

如此一来,城乡百工里,“上班族”也是越来越多。比如明代徽州的冶铁业,每夜冶炼操作,轮番“上班”的工匠就有四五十人。浙江嘉兴石门镇这一个镇,油坊就有二十多家,“上班”的油工有八百人之多。制瓷中心景德镇的佣工,明代时也有数万人之多。以造纸闻名的石塘镇,全镇的纸工也在两千人以上。

更典型的是纺织业,江南的“机户”们,每家都有二三十台织机,动辄雇佣数十名工人。单一个苏州城里,染工与织工都各有数千人,内部更有“车工”“纺工”“缎工”等不同工种。每天苏州清晨的玄庙口,就有数百工人在那里等活,等着“机户”们来雇佣,按工作天数来领取薪水。

“工资水平”也是各不同:比如在衙门里,以宛署杂记的记载,明代县衙的差役,年收入是20两白银。赶车的马夫待遇高,年收入能有四十两白银。装钉匠每天“工食银”七分,装炭匠要好得多,每天可以拿到三钱。比较惨的是衙门里的“更夫”和“铺兵”,辛苦一年也就三四两银子。有技术,才能拿得多。

各行各业的工匠也是如此,比如景德镇的瓷工和石门镇的油工,都是“按日以银”领工资。油工们每天可以拿到二分白银。但高水平的工匠,其收入也水涨船高:嘉靖年间擅长做小木器的鲍匠,万历年间擅长铜器的胡四,其“作品”无不卖出天价。晚明学者张岱叹息,很多没读过书的工匠,就凭着一手精巧手艺,不但能赚取巨额财富,还可以登堂入室,“与缙绅先生列座抗礼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就在“上班族”的精巧劳作里,不知不觉就在改变。

明王朝那惹人艳羡的繁华,只看这些景象,就可看到多少缘由。当然,繁华之下,也有危机。

比如在看上去不需要“上班”的明朝农村,“上班族”也不少见。以明代嘉兴府志的记载,明朝中期的农村自耕农,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农民们从春分起就开始劳作,春夏之交时插秧,秋收后还要育晚苗,冬初收割晚稻。家里的妻子老母,每年也要勤于纺织,几乎“每天不肯空闲”。全家一年到头,都是围绕着土地打转,不“上班”却比“加班”还累。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却也有不同。在很多地区,农民们已经不把“种地”当作唯一的出路。一是由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大多“甩锅”到苦农民头上,比如在明末的河南,以过庵遗稿里的记载,哪怕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有一百亩土地的农民,全年种地的收入,扣掉耕牛等成本,也就8000文左右,只够缴纳“差钱”。一年汗滴子摔八瓣,竟混个“肚圆”都难。于是大量农民,每年都扔下土地逃亡,成了“流民”。

而“流民”们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上班”。与明朝土地兼并相对应的,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以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北京郊区的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都不够果腹。相比之下,很多农民选择去北京周边的窑厂炭厂上班,收入竟然都是成倍增加。于是“弃田就贾”之风大盛,以至于“京师土阔人稀”。偌大的北京周边,“编民百无一二”,竟找不到几个“好好种地”的农民。

若干年后,明王朝那流民四起,中原大乱的景象,看看这时“弃田”的农民,就足以看到,多少繁荣下的危机。其实,“古代人不用上班”这个话题,很外行,但以此为视角,也能看到多少变革与兴亡。

看过这样的“上班”景象,也就看懂了常被津津乐道的“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社会的剧变,乃至国运的变化,多少的细节,就藏在其中。

参考资料:商传走进晚明、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梅朝荣读 金瓶梅 品明朝社会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小曾曾ZZM

小曾曾ZZM

古代人不用上班,钱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时间划分,中国历史把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分为古代,属于封建社会时期。我们再来探讨古代人的钱从哪里来的。

自耕农种地所得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题,虽然说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依旧缓慢。社会的阶级组成,基数最庞大的还是数农民,广大的农民只要有土地,他们就会去耕种,土地私有能大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收成好的话,可以用收上来的粮食交赋税,多余的可以拿去街上叫卖,一般小农经济都可以自给自足,如果你是给地主打工的,帮地主种地,那么地主会给相应的佃户工钱或者帮他们减免所得赋税。这样用自己劳动的来的银两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够一个小农家庭使用。

渔、樵、牧

除了耕地的农夫之外,还有渔、樵、牧等职业,渔民利用船舶去江河湖海打鱼,樵夫可以去山里打柴,牧民饲养牛羊马,一边供自己吃食,或者拿去集市售卖,有的卖的好的可以和酒馆、客栈、大户人家建立供应关系,这样就维持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资金就有了来源。

读书人走仕途

古代有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读书考取仕途是广大学子的出路,他们学成之后,如果考上了,可以当官,拿着俸禄维持生活,如果没有官当,可以在街上,摆个摊,给不认识字的代写书信,或者卖自己的字画,也可以在村子里面当一个私塾先生。

路边开驿站,客栈

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很多没钱的只能步行,有钱的也就是坐马车,很多人都是白天行走,晚上找地方住宿,所以驿站,客栈这类专门供远行旅客歇脚的店铺就顺势而生。从衣食住行下手是最普遍的挣钱方式了。

从事开DU场,和开青楼

现在这些是不允许的,但是在古代是司空见惯,DU是一种瘾,染上了就戒不掉,所以,古代有人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开始了DU场,这种生意,敛财很快,同它媲美的有开青楼,青楼是古代人们放松的场所,有很多文人雅客也都回去,里面的青楼女子,琴棋书画,也都略知一二,这也是他们吸引客人的手段。说这些地方是销金窟也不为过。

乞讨

如果觉得没有生计,或者因为战争、豪门的强取豪夺,被搞得家破人亡,无路可走,你可以加入天下第一大帮----丐帮,这样就算你没钱,好好乞讨也能够有饭吃,也能够生存下去。

大呆

大呆

有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讲了百姓不上班,然后钱财的来源方法;在看影视剧以及古代侠客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看到这么一些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从来不担心钱的问题,还非常的仗义,江湖称其为“大侠”,那么他们的钱从何而来呢?

说到古代的侠客,很多人想到风清扬、虬髯客等等人物,这种人暂时就不说了,谈谈那些杨过之类的侠客,在前期那种四处浪迹天涯,还不用上班,但是照样吃穿不愁,这会不会就太秀了?

一天到晚的不上班,貌似还有着固定的收入,每个人出手那是相当的阔绰,这些侠客吃个饭,出手就是一锭银子,并且一锭银子给你了还不用找零,就当是小二的跑腿费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种侠客不上班,钱究竟是从何而来?

显赫的家世及头脑所附加的金钱1.家庭

俗话说“穷文富武”,当侠客第一步是什么?肯定必须要一个好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最不济你要会两手三脚猫的功夫,不然如何当那种行走江湖的侠客。

这种侠客一般家庭或者背景都不会低,最低都是上一辈有着基础的积累,不然很难撑得住练武和打熬身体所需的钱财,这样前期就可能身体崩溃了,更别说什么大侠梦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般人是做不了那种高级别的侠客;倒过来说,就是高级别侠客需要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实力,只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才能够支撑起侠客不上班,闯荡江湖的愿景,等浪的没钱就找家里要就是了。

2.头脑

靠脑子的话,是我看《红楼梦》中一个片段总结出来的,就是王熙凤的一手操作,这一个未必准确,但是八九不离十的有脑子侠客可能都会去做。

古代还没有金融的说法,只是一种基础的投资,看看王熙凤,一手收钱放高利贷,简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谁敢说古代人不会理财的?

所以,在古代的侠客,有一点积蓄,真的不会去放一些高利贷来获取钱财吗,假设不是高利贷,那也不会很拮据,这就是头脑的作用。

外人所不了解的固定收入

别看侠客都是打打杀杀的,仔细去看会发现,那些人都在一个帮派或者一个门派之中有固定的职位,不是供奉就是护法,然后基本平时不需要做事情,有需要的时候才帮忙。

但是别看什么都不需要做,工资还是照样发的,这就是大侠的一些固定钱财来源。

有了这么一笔收入,往往很多大侠就有底气,也有自己的资金进行挥霍,这种大侠一般都是高级别的了,低级别还得帮门派之类的打工,就是做一些小事情。

结语:

由此可见,古代的大侠不是没有上班,只是比较清闲,另外,没有殷实的家境以及背景,那是万万不可的。

沙兔

沙兔

公元1628年的某天,陕西米脂县李家站,一个年轻“公务员”收拾干净去上班了。

(古代驿站)

朝廷在李家站设置了一个公家招待所(驿站),专门接待公务人员,当然偶尔也有官员家属外出旅游,招待所也需要照顾一下。年轻人是招待所的马匹饲养员,虽然不怎么清闲,但最起码工作稳定,偶尔还能捞点油水。

这份工作虽然挣不到大钱,但总不至于饿死。

万万没想到,新皇帝一上台,觉得朝廷的公务花费太多了,想要裁撤一下各单位的闲散人员。年轻人刚到单位,还没来得及跟马打声招呼呢,就被领导叫进了办公室。

没有安慰,没有补偿,啥都没有,年轻人就下岗了……下岗就吃不上饭,要么饿死,要么造反,于是他选择了后者,他就是李自成。

你说他要是还能天天上班,会去造反吗?

(各行各业都要上班)

古代的官员要上班,衙门的文书杂役要上班,街上店铺的伙计要上班,富豪士绅家的丫鬟仆人要上班,就连地主家的放牛娃也要上班……也就是农民种地不算上班了,不过人家比上班还累。

上班就要领工资,不然谁去干活啊?比如清朝后宫里的嫔妃都按等级领钱,最低等级的“答应”年薪50两,少得可怜。所以拼命“评职称”,要是能升到贵妃,年薪就到了600两,天差地别——要是按这么说,嫔妃早晚请安,努力给皇帝生儿子,也算是上班了。

(卖炊饼养家糊口)

普通市民都有自己的工作,比如《水浒传》里武大郎天天要上班,卖炊饼养家。潘金莲被王婆设计诱骗,最初也只是想凭借女红做衣服贴补家用。

那农民的钱从哪来?很简单,卖粮食卖菜。虽然古代农民不用上班,但是必须努力耕种,饲养家禽。多劳多得,然后送到城里去卖,也能赚些钱。

所以,题主所说的“古代人不用上班”,是不符合实际的。古代人要上班,而且各行各业都要努力工作,才能挣钱养家。

小小的人

小小的人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交学杂费(也就是七十来块钱),父母都要先出去卖粮食。不只是交学费,日常的任何大一点的开销,也都是需要卖粮食。我记得父母平时兜里都不带钱,只有出去赶集的时候才带上十几块钱。那时候,已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

等到我上初中时,同学们还在从家里拿麦子到学校换“饭票”。这种“饭票”可以在学校周边所有小卖铺流通。学生都是拿饭票去买东西。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

明白了吧,农民一直没钱,“以物换物”的经济形势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存在!一直到老百姓普遍开始出去打工挣钱(当农民工)的时候,各家里才有了存钱。也是因为出去打工,老百姓都是集中在过年前后花钱。因为,这时候手里有钱了。

(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央视新闻只要一提到老百姓有钱了,就会放老农民点钱的镜头。很俗气,但是,很真实!)

我这辈人小时候家里都没现钱,更别说古代了。

在古代,老百姓家里也没钱,有的只是粮食和牲畜。如果遇到花钱的地方,只能拿家里的东西出去卖。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范进家里没钱卖米的时候,就是抓了一只鸡出去卖。他老丈人有现钱,是因为,他是卖肉的屠夫。

(文|勇战王聊历史)

脚丫满天飞

脚丫满天飞

幽默一下,古代人们都有事做,春秋时期就孔子七十二闲(贤)人读读书,旅旅游,玩了七个国家。玩过了回到鲁国,写下了著名的轮流玩。

旅游指南》,不断的读,不断的看,简称倫语。

monifree

monifre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