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什么意思?

Raymond西生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西游,女不看红楼”是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已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主讲谋略的书籍。人们认为,老年人涉世已深,经验丰富,多看三国会变得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会打小算盘,不易合作。《水浒传》造反精神浓,江湖义气重,年青人正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多看此书,保不住会哥们义气,拉帮结拜,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于家国不利。《西游记》写妖魔鬼怪篇幅较多,男人思想敏锐,易于幻想,如沉溺其中,崇尚神通广大,一心得道成仙,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红楼梦》曾为清庭禁书,里面的才子佳人,打情骂俏,卿卿我我的章节不少。违反了封建社会对女子”三重四德”的要求,故旧时不主女子读红楼。
封建社会里,有针对性地提出什么样的人不宜读什么样的书,完全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及少数官绅家族利益的需要。
开卷有益。其实,不管读什么书,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会从中受益。而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在语言描述,情节展开,人物刻画等诸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不然不会成为四大名著。

乌龟
老看三国奸计大,
水浒诱人创天天。
女看红楼忧愁多,
西游读熟吹神话。

流水无心
怎么理解“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这句话包含了我国四部名著,即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人不看西游,女人不看红楼的真正含义。为什么人们说他们总是不看三国,很少看水浒传,男人不看西游,女人不看红楼?虽然有一些武断教条,但还是有一些根据的。
这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大多数人玩政治和阴谋诡计,使得人们在看完之后很容易学会狡猾。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男人不同群体争夺霸权的书,它生动地描绘了诸侯的阴谋、智慧和勇气。然而,当老年人到达他们知道自己命运的时候,再次阅读这些东西将不可避免地扰乱他们平静的心。此外,看到汉朝的衰落,诸葛孔明和刘、关、张这三个没有野心的人必然会伤了他们的心。
因此,《三国演义》不适合老年人阅读。年轻人充满活力的时候更适合阅读。顺便说一下,他们可以学习一些权力游戏。
《水浒传》的108好汉都充满了江湖习惯。他们很狡猾,诡计多端。如果他们看着他们,他们会变得不守规矩并鼓励坏习惯。梁山英雄被迫聚义行善,劫富济贫。 多喝水,在大碗里吃肉。多么开心!这也是每个少年年轻时向往的江湖。
但是青少年并不成熟,他们想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青春期也是一个冲动的时期。如果他们只是从梁山的幸福、善良和敌意中学习,他们可能会制造麻烦。 所以少说别读《水浒传》 。
猪八戒在西游记中偷懒,孙悟空没有领导,沙和尚平庸等等也能让男人失去斗志,不受法律法规和天马行空的束缚,做出傻事; 这里的男人应该指那些已经结婚并开始职业生涯的男孩。如果你看像《西游记》这样的故事,比如神仙鬼怪,那就显得幼稚了。就像现在有点老的人不喜欢网络上的奇幻小说一样,他们认为那是无稽之谈。有什么意义? 因此,据说人们不看西游。
《红楼梦》几乎全是关于爱情的,充满了爱情,女人看完之后容易沉迷其中,容易对生活产生影响。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红楼梦》是一本淫秽的书。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村民说的一句关于《红楼梦》的话:“读完《红楼梦》后,我看见裤子上有一个洞。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没有那么夸张。据估计,这条裤子现在质量很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些关于红楼男女私事和家庭伦理的描写。
四部伟大的书需要正确对待,而不是过于死板。
一切事物都分为两个部分,正面和负面。 这四部名著是中国最珍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吸收好的,消除坏的。 永远不要因为窒息而停止进食,不愿意阅读,害怕阅读,不能阅读 作为父母,一个人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个问题,同时教育下一代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个问题。 学校老师的正确指导也很重要。 简而言之,全社会都需要关注和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我认为我们可以客观地对待它,把我们应该学的东西变成我们的精神财富。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yo店小二
老不看三国:老年人的人生已过大半,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突然想返老还童,想大有作为,想再燃烧一把,这可算是作死吧,真实的人生不是修真玄幻小说,无法逆天而为,老年人热血冲动,不单对自己不好,只怕还会拖累儿孙,何必呢?
少不看水浒:但是对于血气方刚的少年人来说,读了这类小说,恐怕就会迷途难返,这种情况好比网游世界,孩子们进去就出不来了,长久下去,只知义气而不懂仁爱,只从本心性起而不知道德约束,凭着一腔热血,任意行事,到酿成大错时,悔之晚矣。
男不看西游:但是对于背负家庭重担的中青年人来说,尤其是男人,突然大彻大悟了,突然觉得生活没意思了,开始进入冥想状态,开始不务正业,从此没了进取的心态,这又算什么?个人解脱了,家中老少却从此没了生活的着落,嗷嗷待哺的孩子将由谁来养这叫不负责任吧。
女不看红楼:但对于天生敏感的女子来说,红楼梦却是过于灰暗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不管多么美丽的尤物,不管多么聪慧的女子,下场都是一样的悲惨,女孩子读红楼,会不自觉受到其中人物影响,心境会因此破坏,从此愁不知所起而终日无绪,这日子活得也太累了吧。

bramasole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其他答主已经回答得很详细,我就不多作啰嗦。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女不读红楼”的理解。
自《红楼梦》诞生时起,就备受女性读者的青睐。正如曹雪芹在书中所言,是一部“闺阁之书”。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非常低下,被认为是男性的从属或附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影响之下,除非是大家闺秀,否则很难有受到教育的机会。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女子,即使才学与知识不输男性,也没有施展平台。封建社会的女子,终其一生,都会桎梏于家庭。那么,这些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女性,是否就没有权力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与事业呢?
美国学者魏爱莲写过一本书,叫做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女性与小说。顾名思义,书中所讨论的主题乃是清朝中国女性文学以及女性作家群体的命运。清朝著名女诗人或作家有汪端、侯芝、梁德绳、沈善宝、顾春等,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夹缝里,努力地表达自己以及挥洒才情。
其中,《红楼梦》对女性作家群体特别深远,几乎所有的女性作家都钟爱。有的人为《红楼梦》写诗作词,有的人续写《红楼梦》。“从1791年起,女性就开始借助诗词来表达她们对曹雪芹高超写作技巧的崇拜,以及对红楼梦人物的哀婉同情。“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必定会让清朝知识女性们联想到自己。在一个男权、父权的社会里,她们的声音与力量太过渺小他们。可以说,《红楼梦》让她们意识到女性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生命的价值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男性。
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小说《再生缘》《红楼圆梦》《红楼梦影》等小说应运而生。《再生缘》之中的孟丽君考状元,可看作是知识女性想要迫切改变自己命运的呼唤。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女不读三国”,几乎是封建时代男性的一种应激反应。他们害怕女性觉醒,进而危言耸听。

7*
三国时期岀人才。谋士泛滥成灾,你虞我诈,用心良苦。老年人本身就有生活阅历,再看三国那还了得。水浒里面尽是打打杀杀,哥们义气。年轻人容易跟风!当然,也不完全都是这样的。

各种作的昰荃
这四句话中,前两句是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所说,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少不看水浒”的评语,也许来源于他对于《水浒传》斥为“犯上作乱”,并反对书中的“以忠义予之”,在他看来,少年看《水浒传》必然学会好勇斗狠之事,教会年轻人造反谋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而“老不看三国”这句话,并没有找到金圣叹直接点评的原话,但若以“少不看水浒”的逻辑来推论,“老不看三国”就是为了让老年人少学谋略,不要在晚年还劳神劳力,真成为“老奸巨猾”的油腻前浪。
而“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两句的出处就无从考证了,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前面两句牵强附会的续貂之词,若是强行解释,也有一定道理。
“男不读西游”,是因为《西游记》是一部荒诞不经的神魔小说,书中主角大多先后戒掉欲望,四大皆空,最后顺利封佛。而这种类似于现代玄幻小说的神魔小说,除了让人清心寡欲外,对社会并无积极作用。虽然书中充斥着降妖伏魔的打斗情节,但主旨还是教人大彻大悟,这对于需要在社会打拼的男性来说,并许不是好事。
而“女不读红楼”就更加简单了。这部小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虽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但整体来说,毕竟是悲剧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对于天生敏感的女子来说,这里面的情节过于灰暗凄婉了,尤其是几位聪慧美丽女子的悲惨下场,更容易让女性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从此愁不知所起而终日无绪,也不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
当然,“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四句话,也都是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所说的。放在当下的时代,比他们生猛、阴暗、魔幻、凄婉的中外作品多了去了,所以这四句话完全可以作古,丢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了。
【姥爷原创内容 以你关注为荣】

Polaris
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是古人的说法,大概是因为一下原因:
一,老不看三国
老不看三国是说三国是一部玩弄权术的书,里面讲了许多算计斗争等阴险狡诈的事情。
小时候在农村一听说谁经常看三国演义,老人都不让跟他玩,说这人太有心计了,怕被他算计了。
尤其是那些聪明又有能力的中老年人,经常看三国,肯定会产生更多各种各样的想法恐怕会产生不安分的思想,就可能做出抵抗上级,危害社会稳定的事。所以,才警告人们老不读三国。
二,少不看水浒
水浒里面争强好胜,常常有打斗的场景,少年人血性,本来就控制不住的情欲,此时更加无所顾忌。少年是一个人青春期,最燥动的年纪。这个时期一身的力量整天想找人发泄。如果再看了这么一幅打家劫舍,又毫无限制的水泊梁山,一定会更容易促进他有样学样,去和人冲突,做出一些抢劫,偷盗之类的事,对社会稳定也是不利的。
江湖好汉,讲义气,爱打架,为朋友两肋嚓力,若事生非,聚众头殴什么的
男不看西游。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剧,与现实大相径庭。看了《西游记》很容易让人胡思乱想,被神话中的各种奇幻的法术所诱惑,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现实的判断,消磨意志。这对于一个正值大好年华,应该努力上进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所以,奋进的年龄是千万不能幻想的。
西游记本身就是神仙鬼怪,荒诞不经,多看这些书,让人没有定性。至于清心寡欲的唐僧,也不是大家追求的偶像。
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女不看红楼”大概很好理解,女子本来就偏爱伤春悲秋,红楼女子又多薄命,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如此之文,尤其是闺中女子看了,难免伤春悲秋,情绪郁结。
里林黛玉等这些娇弱的女子,既不知勉力丈夫建功立业,而且自己又很虚弱,没有正能量。所以,女不读红楼也是对古代女子妇德的提倡。
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女生,多看了往往对宝玉想入非非,最早的坠入情网。
其实这是大家的误解,“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都是在古代农耕条件那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观念,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的。作为四大名著,她们其实都是大智慧的,读懂读通,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都能很好的了解,怕的就是一知半解。

花生
命题不准。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因为权略谋术太多有违儒家对于老人知天命后的恬淡心性阐述;少年人血气方刚,易怒易冲动,而水浒梁山说是好汉,但究竟也落草为寇,水浒通篇哥们儿义气重,易使少年人迷失心性;红楼梦则是典型的女儿国,诗书礼仪之邦中的一个大族,偏偏生出如许风流才情女子,而红楼中的男人呢?腐朽、龌龊不堪,十足阴盛阳衰。男子读红楼易嗟叹流连而丧志,或价值观偏移产生消极心态;西厢中的崔莺莺是逾越了封建礼教的,女子读易乱心做出有违纲常之事。

好想变成抹茶冰淇淋
老不看三国,是因为看透了。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读不透。
男不读西游,是因为怕男人伤心。
女不看红楼,是因为怕女人都学了林黛玉。
老不看三国,是因为看透了。《三国》是讲计谋,讲义勇的书。诸葛亮唱过空城计,周瑜打黄盖使过苦肉计,王允灭董卓使用美人计,庞统助周瑜火烧赤壁用了连环计,三国风云变幻,权谋计略无处不在,令人叹为观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常山赵子龙万军丛中救阿斗,三英战吕布,猛张飞喝断当阳桥,忠肝义胆,勇不畏死,令人荡气回肠。足智多谋也罢,英雄豪情也好,现如今都怎么样了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正像这词里写的,是非成败,皆成云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老年人已经历过沧桑岁月的洗礼,这一切自然都看得明白了,这《三国》读起来,便也无味了,不读也罢。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读不透。少年人读水浒,肯定会被替天行道的侠义、快意恩仇的英烈所吸引,却不容易读透那些故事背后所折射的社会黑暗、江湖险恶和人心莫测。有人说,读透了水浒,就是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就是读懂了江湖。我想,还是让少年人多保留几年内心世界的纯良吧,这《水浒》不看为好。
男不读西游,是因为怕男人伤心。西游讲了几个男和尚抓妖怪的故事,这几个男人,个个出身不俗,特别是那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火眼金睛看穿一切妖魔,堪称我们大男人的偶像。可孙大圣恁大的本事,却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真让我们无语了,论本事,我们远不及孙大圣,孙大圣尚且对这个世界无可奈何,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了!沮丧,无奈,伤心啊。为了不伤心,不悲观,建议男人们还是别看西游了哈。
女不看红楼,是因为怕女人都学了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的女主角,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爱葬花。现世女人,要是都学林黛玉,弱不禁风,看上去美,但人间却没有了烟火味,你就等着饿肚子吧。更要命的是,这林妹妹还敏感多疑,如书中周瑞家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才送到黛玉这里时,黛玉就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女人若这般的敏感多心,岂还有男人们的活路?所以,男人们啊,一定要想方设法阻止女人看《红楼》,嘿嘿。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实际上是戏谈,是笑说,世间健康之书,开卷有益,四大名著,更应多读勤读细读啊。

邂逅午夜
三国阴谋诡计多,老人家人生所剩无几,读来无处施展徒增烦恼;水浒打打杀杀不用脑子,年轻人还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了会中毒;西游记表面打的热闹,实际一团和气低眉顺眼,男人读到最后没有血性;红楼一股病怏怏阴森森的情情爱爱,女子读了缺少阳光,容易伤春悲秋。

水墨孤舟
这个问题在问答里面出现了不止一次,今天我还是在来回答下吧
我只知道前面两个,“老不看三国”的原因应该是老年人要心平气和的养老了,而三国里面的权谋之术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
“少不看水浒”应该是青少年人刚刚步入社会或者准备踏入社会,水浒里面的想当的黑暗,黑帮老大聚义杀人,为了拉拢人上梁山,做了多少坏事,这明显不符合青少年的价值观
至于“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暂且不知,个人愚见望君斟酌,如有不同观点,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麦田里的守望
我去那还能成为四大名著,

身随心动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因为水浒中都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在人们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尤其是18-25岁之间,很多人都注重兄弟义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问题,再看水浒,会让这些年轻人做事太过意义用事;而老年人,在饱经沧桑以后对所经历的事情都已经明了,所以再看三国,只会让他们更加的明白世事的不测,人情的淡薄。 过去的统治阶级怕年轻人看了水浒,学梁山好汉造反,年纪大的人看了三国,更喜欢勾心斗角,人老了还是平平淡淡归于童心比较好。"男不看西游”是因为西游是讲的僧侣行为,一路苦行,大师兄很有本事,但打也打不得,打了还得受领导打骂。二师兄,懒懒散散,好吃懒做,贪财好色,油嘴滑舌。沙僧又太老实,一路上任劳任怨。唐僧,作为领头羊,太怂,除了真心取经和显贵的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本事。男人看了这些都憋屈。“女不看红楼”是因为红楼讲的都是男女之事,女人读了,容易心生邪淫之念,还有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看到最后容易伤感。

江鸟金艮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人们根据作品的内容提出的一些建议。
1、""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里太多的谋略、反叛、战场厮杀的描写,对需要安静下来养心安神的老人来说不太适合。
老人的各种器官功能比起年富力强时都有所减弱,受不了书中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情。
有些老人在看书过程中会替古人担忧,感情会随着情节变化跌宕起伏,情绪容易受到干扰而影响健康。所以有""老不看三国""之说。
2、""少不看水浒""《水浒传》里都是哥们义气,少年人血气方刚,本来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容易""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假神""的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人生的第二次生长的高峰期,心理的成长速度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需要,又想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处于叛逆期。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喜欢跟父母师长对着干。
年少的时候是最喜结交朋友的时期,但自身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是非观念不明确,对问题的好坏还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这个时期是成长阶段的危险期,容易模仿别人行事。《水浒传》里多是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有些事情是因为人比较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犯下的错误,尽量避免孩子们看了不分是非地学人家的义气、冲动。
少年时期都以朋友为重,甚至可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容易酿成悲剧。冲动之下所犯的错是要自己来承担后果的,他们也许会在之后逐渐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但能尽量避免最好。
所以""少不看水浒"",可以避免受打打杀杀的义气用事影响,少犯错误。
3、""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后人借金圣叹老先生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说法,凑齐四大名著的内容提出来的。
《西游记》中,一个团队总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作为师傅要带领团队,作为最有办法和办事能力的师兄要保护师傅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挑担的、跟随的师弟要协助师兄帮师傅完成任务,最后的功成名就都是大家的。
个人离不开组织,借助团队的归属感,男人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外奔波,有理由不需要家庭,或者对家庭不管不顾,所以“男不看西游”。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个个吃穿不愁,性格不同。看了这些书中人物的生活,女人特别容易拿来比照自己。
感叹人物的命运,伤感于男女之爱,甚至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女人对待情爱极易痴情,完全投入其中,不利于正常的生活,也不利正常的男女相处。所以“女不看红楼。”
以上各种观点,都是根据书的内容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而提出来的,不一定就真的会影响到每个人。
现在,人们可看的书比较多,看得多的人比看得少的人有主见。看得多了,分析比较能力和驾驭生活的能力都会更强,不必担心会被书的内容""套住""。对以上这些说法,拿来作个参考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