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吴敬梓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作品]北堂书钞

类书之作,始于三国魏文帝救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魏、晋之后,历代王朝取其分门排比,便于检阅的优点,屡屡组织人力、物力、搜检政府藏书,辑成鸿篇巨制,但时及今日,多已佚失无存了。在尚能见到的几部大...

唐 虞世南

最新跟帖
暖暖(潔漾)

暖暖(潔漾)

古代科举制,考取了秀才,并没取得功名,还没走上仕途。

加之古代这些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根本不是干农活重活的料,读书人又多为迂腐,不懂世事变通。

在古代,秀才为小知识份子,也只能在乡里办个私塾,操童子业,挣点银两,故为穷秀才。

考上举人就不同,这意味着正式取得功名,即便当时不立即委以官职,也是取得了为官的资格,作为候补官员,开启一扇通问仕途的大门。

于是在当地,名声就不一样了,地方官员也来走动了,当地乡绅也来拜访了,社会资源一夜之间发生巨变,自然就多了生财的途径,与穷秀才相对,人们就称之为富举人了。

秀才,当地人会尊称一句相公,而举人,人们就得称老爷了。

玖熙很蓝

玖熙很蓝

在中国古代,秀才和举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反倒是举人与进士之间,这种差异似乎要小不少。

古代的科举考试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考取童生资格,也叫“童生试”。在没有成为生员之前,管你多大年纪、哪怕满头白发,也依然只能叫童生!在考取童生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通过、被录取之后,叫做生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所以,在古代并不是说您读书了就是秀才,而是要参加三级考试被录取之后才能叫秀才!

接下来便是那条巨大的“鸿沟”——乡试了。在考取生员资格之后,便可以去省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了。乡试被录取者叫举人,高中举人之后便拥有了踏足仕途的“入场券”。虽然举人必须侯缺、等朝廷的“大挑”之类选拔,并不一定能立即出仕,但最起码已经具备了出仕的资格。

但生员是不能出仕的,除非是你考了一辈子都没中举,朝廷怜悯你、赏你一个举人名分。乾隆五十四年,清廷规定:参加乡试年满八十岁的生员赏举人身份、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但参加会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连举人都没考上,难道还指望考贡士、进士吗?到光绪五年,清廷又将年限上调,规定必须年满九十岁才能赏给举人身份。别说是那个年代了,就算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到九十岁?此外,达到一定年龄的生员还会被赏给副榜贡生身份,但没有资格参加会试,一般比赏给举人身份的年限低十年、也就是七十岁,后来光绪年间又改为了八十岁。

在乡试落榜的考生中,朝廷还会挑选一些成绩尚可者入国子监深造,经考核合格之后参照举人管理,也叫副榜贡生。请注意,是副榜贡生、不是贡士,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王朝初年,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候缺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终生无法出仕的举人不在少数!但无论怎么说,举人毕竟是“在编”的“候补官员”,是可以享受很多特殊待遇的,朝廷每年都会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不需要交税、也不需要服徭役,见官不跪、犯罪不得上刑……等等等等,而生员的待遇要比举人差太多太多!

举人如果不想候缺,主要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搏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获高官赏识之后取得出仕的机会,比如晚清时期的左文襄公走的就是这条路。二是去京师参加每三年一度的会试,考中后即为贡士。而考中了贡士就等于是老中了进士,因为接下来的殿试是等额录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会试的第一名会元不一定能成为状元,但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进士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候缺的,即便不能入翰林院镀金,最起码六部主事、知县之类还是能够捞着的。当然,和举人同样道理,到王朝中后期因为冗员实在太多、根本没法安排,进士也照样需要候缺!不过,进士的境遇还是要比举人好一些的,首先是候缺时间比举人短、再就是升迁速度比举人快,还有就是可以上升的空间也要比举人大,像左文襄公那样能够位列中枢的举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但位列中枢的进士还是相当多的。

无论是举人、还是进士,都可以出仕,但生员不行!因此,生员与举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而举人与进士之间的差异显然要比生员与举人之间的差异小不少。因为举人带有“候补官员”性质,所以能够享受很多古代给官员的“红利”,最典型就是不需要交税。所以,古代很多没有功名在身的人会把田地“过户”到举人名下,从而“合理避税”。而这一切,举人可不是白干的,是能收到很多好的!而这样的“隐形福利”,生员肯定是没有的,因此便有了“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

其实,在古代,生员相对于普通老百姓,也还是有一定程度经济优待的,只不过比举人、进士要差得多。在王朝初期,朝廷发放的生活费勉强还能养活一家人,但王朝中后期,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那点儿“千年不变”的生活费,恐怕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久而久之,秀才便成了“穷秀才”。

 襯衣~

襯衣~

在封建社会里,秀才是最低级的功名,朝廷不授官职的,也不给俸禄,所以秀才如果没有家底,仍是比较贫穷的。至于举人就不同了,比秀才高了一等,朝廷对他们是比较重视的,一般授予官职,享受朝廷俸禄。此外,如果举人没有授予官职或处于候补期间,朝廷也会给一定的俸禄供其生活,所以举人是不贫穷的。

听旋律~

听旋律~

秀才和举人最大的区别是,考上举人才有了做官的资格。

就像范进中举中范进之前中了秀才,也还是活着穷困潦倒,被所有人瞧不起的生活。

直到他终于中了举人,当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邻居都来为他祝贺,之前这些人可是从未露过面。

一直瞧不上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也马上变了嘴脸,不再叫他穷鬼,变成了“贤婿老爷”。

还有从没打过交道的张乡绅,也从地底下蹦了出来,上赶着结交范进,并且送上金钱和房子。

可见中了举人是真的能改变一个读书人的人生!就再也不是“穷秀才”了。

kukuhead

kukuhead

秀才,其实不是贫穷,凡是秀才,家庭殷实之家,不然那年代上不起学,凡是考入秀才,求写或担保书生应试都有收入,但你考取功名多年,仍不中举,就证明你文采穷,就秀-才水平,文化上穷,穷秀才。

小鹰

小鹰

古时候的读书人,一辈子热忱的事情,就是考取功名,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以及脱贫。

秀才是明清时代,各府学、县学的生员,是读过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称号。大部分的秀才都是出自穷苦家庭,而且得到秀才功名,并不能带来财富。古代的很多秀才因为没有在功名上更上一层,只能回乡以教书为生,所以经济并不富裕,但是是社会地位又稍微高于平民的读书人,因此也被称“穷秀才”。

举人则是参加过全省科举考试即“乡试”,并且乡试及格后才有的称号,亦称“孝廉”。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中举也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明朝律例规定,凡考取秀才,每年能拿到十八两白银的补贴。在明朝初期时,秀才依靠着这些补贴就能衣食无忧,但到明朝中后期,物价上涨,十八两白银已经不能维持温饱。这些读书人每年要赚到至少五十两白银,才能基本维持温饱。在经济稍微发达的地区,就得更多才能维持生计。

面对这般经济发展,秀才们不再是关起房门悠闲读书,而是忙于打工赚钱,赚到钱不仅要满足生计,还得花钱孝敬学官,因为学官掌握着考试资格的权利,秀才都怕得罪学官,如此一来,被连年压榨的秀才,是真的穷。

明朝的一代直臣杨继盛,早年做秀才时,兼职教书赚钱,为了省房租便寄居寺庙。冬天天寒地冻,半夜被饿醒冻醒,只能在房间里转圈,庆幸当时的他只是独身一人,要是拖家带口的秀才,就更不容易了。

举人不同秀才,举人有特权,能免税免差役,社会地位也高,连地方官员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虽然偶尔也会被上一级的进士给拿捏,充当犯错顶包的角色,但至少比起秀才要高人一等。

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之后,瞬间就乐疯了,原本是天天受人冷眼,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过日子。中举没几天,所有人的态度就变了,家宅产业源源不断的来,各路名流上门拜见,这也难怪范进就乐疯了呀。

范进的经历,贯穿着秀才和举人之间的阶级变化,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由此就能明白为什么说,没有人说举人是“穷举人”,只有秀才才是“穷秀才”。

林晶

林晶

“穷秀才”是平常百姓编排出来的。当然,这样是他们的日常写照。

古人为考取功名十年寒窗苦读,每天就知道读书,不务劳作,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其读书,一次考不中,下次继续考,时间久了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自然越来越穷。

等后来即便考中了秀才,但权力并不大,国家给予的特权也就免几个丁役,大头的地赋都免不了,个别穷的叮当响的秀才还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古代那些当官的老爷跟普通百姓活在不同的世界,而秀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他们权力不大,所以“穷秀才”是百姓闲时编排的对象。

秀才在社会中的比例,类似于现在博士,其社会地位也就是普通的正科级公务员。国家给予的特权无非就是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在地方上能够出任各级学校,私塾的老师。有关系的也已在县衙当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如果能力突出的话还可以担任教渝等正式的官职。

除了秀才外,在往上的举人、进士等基本上都是县委书记、县局局长的等级,这些人普通百姓能看得到吗?

九成九的人都达不到他们这样的高度,而秀才是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所以他们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比如范进中举之前,大家都喜欢拿他开玩笑,编排他,因为这样的等级在平常很常见。但再往上一个级别,就是举人了,就是大家口中的大老爷了。

中个举人有多难知道吗?这样的老大爷古人谁敢编排?

明朝存在了276年,全国一共录取举人11万名,算下来每年仅仅400人。举人大多在30岁左右中举,在60岁左右病故或退休,在加上准备考进士正在复习的,因贪墨无能被免职的,以及重病、丁忧、个人兴趣等不出仕的,全国在职的准备出仕的举人不足万人。

而明朝全国县级政府只有1200多个,仅县令、县丞、主簿就有三前多人,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属官等等。举人要步一个副县级官员基本上没什么难度。那些能力突出和关系过硬的举人甚至直接可以得到正县级的职位,而运气非常差的,也能获得教渝,日后升任知县也没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举人大老爷至少也能获得相当于如今县委常委,并且是很快就能升任县长、书记的常委。对普通人来说,平常看一眼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什么编排了,就算是能经常见到,平常百姓有胆子编排吗?不怕吃牢饭,挨板子的就去试试。

此外,举人的牛皮之处就在于,就算是不出仕,也能享受国家给的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雍正以前大概可以免100-200亩土地的地税,十几户的徭役,就算举人老爷啥都不做,帮免徭役免赋税,也能日进斗金。

举人大老爷有钱有权,有国家给的特别照顾,这样的身份地位放在那边,能穷到哪里去,谁敢编排举人?

香世

香世

以前读范进中举时,总闹不明白。为什么穷秀才范进一旦中举,所有人的态度都变了。而且相邻莫名其妙地“白送钱”。

平时根本没交集的张乡绅不但送贺仪银子50两,还把东门大街一处三进三出的宅子送与范进一家居住;还有许多奉承范进的,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的。只两三个月,范进家连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就更不消说了。

举人虽然还不是正式官员,但是他已经进入朝廷选派基层官员的候选名单了。他若继续高中进士,甚至可能成为京官,乃至经过多年历练后入阁。所以进士相当于站在门槛上,前途是预期的。

但是要知道范进只是在一大把年纪过了乡试罢了,和正式公职之间,中间还差着一个“实缺”。这中间从投资到回报,还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范进的状态有可能等不到实缺,就已经挂了,如此张乡绅的投资成本过高,风险系数太大;但如果说“孵化”或者“天使轮风投”,张乡绅似乎更应该在范进还是童生的时候,就开始投资。

所以一定是“举人”这个身份就已经有了含金量,就已经有了可以惠及他人利益的特权的。

我们都知道秀才可以免个人赋税徭役,甚至由于维系读书人体面,还可以“见(县)官不拜”,最优秀的还能拿到奖学金,但是金额太少,不足以维系体面生活。细究起来,这些所谓特权仅仅惠及自己,无法使得“鸡犬升天”。而举人的特权则可以惠及他人的,哪怕他不去当官。

举人的免税特权可以惠及到自己的家庭。自己及家庭名下的田产、房产以及生意都是可以免税的。

乡绅把自己的田产、房产以及生意挂在举人名下,则可以不用向朝廷交税。因此举人总不会白白把免税名额送人吧,按比例收点“转让费”,合情合理。只要比朝廷的赋税低,总归有市场的。

其实朝廷赋税本身不太重,清朝在康熙时,就基本确定了“永不加赋”。只不过古代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让普通百姓承受不起。因此很多平民为了逃避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少交或者不交人头税以及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费用,被迫或者自愿成为举人家的仆役。

为什么明清两季王朝到了末期,可以收税的田地越来越少,朝廷田赋锐减?为什么东林党那么强大?为什么田文镜搞“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为什么阻力那么大?

究其原因,士绅阶层由于自身的特权,已经形成了与朝廷“争利”的局面。土地还是那么多土地,可是朝廷能收税的却越来越少。因为原本朝廷可以收税的土地和人丁,划到了士绅的名下。那就只能加重可收部分的赋税,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清朝从顺治就开始搞“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但是走走停停,最终无疾而终。原因很简单,如果士绅都要和老百姓一样当差纳粮,那么他们还“十年寒窗”干嘛?

小妖0725

小妖0725

秀才和举人在社会地位上是有天壤之别的,秀才只能算是一种身份,能中秀才的人也不少,而举人除了身份之外,还直接拥有了当官资格,考中的难度也更大,虽然不一定能当上官,但就这个差别也足以改变正常人对待举人的态度了。

我们以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讨论,范进本身是一个底层知识分子,他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渴望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但悲剧的是他二十岁参加科举,五十多岁才考了个秀才。

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发生任何的改变,他的岳父胡屠户平时总对他呼来喝去,屠户也只是底层百姓,不过收入稍微高一些,胡屠户在范进中了秀才后,还骂他烂忠厚没用的人,还大言不惭的教他待人的规矩礼仪,胡屠户带了副大肠到范进家中,吃的醉醺醺的,临走时范进和他母亲还千恩万谢送别。

范进没钱去参加乡试,只能找胡屠户借钱做盘缠,胡屠户一口啐在范进脸上,骂道“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直接说范进中个秀才都是宗师抬举,让范进撒抛尿自己照照,一点情面都不给范进留。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但这只是跨进了科举的门槛,离入仕还有一段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距离,又因为他除了读书没有其他营生,所以被岳父看不起。

最后范进还是去考了乡试,而幸运的是范进在这次乡试中,考中了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中了举人,范进禁不住刺激疯了,众人去寻了胡屠户来,让他打范进一嘴巴,哄他说并没中举来治范进的疯病。

结果去找胡屠户的人,半道就遇到了胡屠户,当初范进中秀才时,胡屠夫是拿着一副大肠,一壶酒就来范进家了,而现在他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众人让胡屠户打范进一嘴巴,胡屠户却十分为难的说,姑爷现在做了老爷,是天上的星宿,自己不敢打。

胡屠户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原来他口中的范进是癞蛤蟆,现世宝,如今成了老爷,天上的星宿了,胡屠户最后喝了两碗酒壮胆后,他才敢去抽范进,事后还因此惶恐不已。

原来当地的乡绅,知县根本就不会和范进有任何交集,结果范进中举后,当地的乡绅们纷纷都还祝贺范进,和他攀关系,或是送钱,或送田产,范进家也逐渐有了新房,有了丫鬟,仆人服侍,其中转变最大的还是胡屠户,一口一个姑爷叫得那个亲切。

众人在范进中举后,态度的转变,说白了主要是因为范进就此有了做官的机会,这个时候送人情以后也好说话,就比如最初来祝贺范进的张乡绅,他本身也是个举人,他到范进家又给钱,又给房,范进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些,如果押对了宝,以后范进再中进士,或得到朝廷提拔,要请他办点事不就简单了吗。

从范进中举的经历来看,我们不难明白,为啥会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的说法,考中了秀才并不能让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任何改变,而很多秀才除了读书,并没有其他营生,过得也比较落魄,稍微有点钱,有点势的人也能张口便骂。

但是中了举,等于半只脚进入了仕途,前途无量,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各行各业,沾亲带故的人都会忙着来巴结,自然就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当然就没有“穷举人”了。

ShineTsao

ShineTsao

说个更贴切的事实,其实不仅举人不穷,秀才绝大多数,也是不穷的,所谓“穷秀才”,乃是以前大地主对秀才的嘲讽罢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秀才仍旧是地位很高的存在。

秀才这个称呼、身份,在咱们每个时代的定义都不一样,秀才自古以来,经历了“地位”到“学籍”的变化,一般来说,当秀才代表着“地位”的时代,是最值钱的。

关于“秀才”这个词,最早是周代后期出现的,其大义为“才之秀者”,更通俗一点来说,意思就是“有优秀才能、才华的人”。

但这个称谓,一般是士大夫给士大夫的,是上层文化人之间的称呼,不可能是给予底层人士的称呼,所以前面才说,在早些时候,“秀才”代表着一种地位的时候,它的价值含量是最高的,因为配得上这个称谓的人,非富即贵。

而秀才逐渐演变为“学籍”,是在汉代。

此学籍跟咱们如今所理解的学籍有所不同,用古代科举的话来形容,或许“功名”更加贴切。

因为汉代改革了选官制度,虽然还是被上层社会垄断,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其贵族垄断的基础上,有了很多“考察”的门槛,其中便以“道德”为主,能力为辅,这个就是“察举制”。

汉武帝时期,他规定朝廷的公卿以及州府的长官要“推荐”人才到朝廷为官,而且一年要推荐一次,被推荐的这个人,就被称为“秀才”,这不再是一种模糊的敬称了,而是实打实写在文书上的称呼。

但因为当时没有科举,秀才本身也没有通过考试之类的,因此没有“功名”的说法,只能把这个看作为“官身资格”,毋庸置疑,这个时候的秀才,地位和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真正让秀才走向“功名”化的,就是科举考试。

科举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在科举出现以前,并不是没有系统的“选官制度”,但是那些制度的圈定范围很小,来来去去都是贵族阶级,所以那个时候的秀才,就是一种敬称,虽然官级有高低,可在他们彼此的称谓,都是秀才之类的敬称。

而科举,则是把秀才专门做成了一个“科”。

众所周知,科举兴起于隋,发展于唐,唐代的科举制度,乃是后世科举的“教科书”,而唐代的科举分为很多“科目”,最著名的就是“进士科”,除了进士科以外,还有“明经科”、“秀才科”。

与进士科出身不同的是,秀才科出来的人才在官场上会比进士科逊色,但是仍旧能当官,因为这个秀才不是一种敬称,而是实打实的功名,是写在了个人信息上的,也是这个时候起,秀才被定义了地位:比进士低,但能当官。

不过“秀才科”在唐代以后又消失了,大抵是这样的选官制度会造成行政的繁琐,因为秀才是根本不可能进京的,但他们的人数又多,这样只会造成行政的不协调,所以秀才科的科举制度就取消了。

在宋代,秀才又变成了一种“考生类型”。

宋代科举体系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举荐”的色彩在其中。

虽然宋代的科举也是对底层开放的,甚至比唐朝更开放,可宋代士大夫群体太多,而且这些士大夫群体经常性地“互帮互助”,因此宋代有一种“贡举”考试,模式就跟察举制时代是一样的,需要各地州府、中央士大夫推荐“人才”。

不过这些人才也是需要考试的,他们要到礼部参加“会试”,而只要是参加了会试的考生,也都被称为“秀才”。

从周代开始,一直到宋代,“秀才”身份略微显得有些模糊,包括唐代,即便有秀才科,但是据史料的记载统计,整一个唐朝也根本没出几个秀才,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所以秀才在明朝以前,都不是很特别的存在。

而之所以到了明朝,秀才开始有了改变,根本在于朱元璋开辟了大规模任用“非进士”任官的先河,以前即便是一些县单位的二把手、三把手,都需要吏部使用“进士”来任命,可实际上这就是大材小用。

洪武年间,因为科举开科缓慢,但社会却需要大量的管理者,朱元璋破例一批刚通过了应天府地区“乡试”的举子提前出来当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再成为“贡生”,最后运气好,成为“进士”才可以为官,他们只是通过了乡试,便可以做官了。

当世人都以为这只是特例时,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因为治理地方,根本不需要多厉害的人才,只要有一定的管理水平,便能治理好地方,而且也更好被朝廷掌控,于是明朝此后的“科举”,每一个级别的含金量都很高。

在明朝的官场中,就有这么一个成文的规则:

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

明朝的“科举”—“职场”形成的这一个体系,让科举的每一级学子,都是“预备役”官员。

区别只是在于,进士的上限空间无限,但是举人的上限空间,最多只能做到四品。

但要知道,四品,已经是很厉害的官员了。

因此举人是不可能穷的,不说别的,光是“预备官员”这一个身份,足以让他们和知县平起平坐,这可不是见到县令不用拜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平起平坐。

除此之外,举人还被赋予了“减免赋税”、“免除丁役”的特权,在古代社会,一旦不用缴纳赋税、田税,而且家里还不用出“人丁”去服役,这其中省出来的劳动力和财富不是一般的多,足足可以拉开悬殊的阶级差距。

那么举人如此,秀才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明清时期,秀才的定义是什么?

在明清科举考试中,有一个常说的词叫做“童生”,这个童生,乃是从“童子试”中派生出来的,童子试是明清科举的“第一场”开始,只要是预备参加这场考试的,都叫童生,此童并不是指参加考试的都只能是小孩子的意思,这个童,只是寓意此乃科举的“第一步”。

而通过了童子试之后,才有去参加“乡试”的资格,这一部分通过的人,就叫做“秀才”,所以说,明清的秀才,乃是“功名”,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考试才可以获得的,跟以往的“敬称”是不同的。

那么秀才为什么总被大家说穷呢?

其实秀才的诞生,往往多于乡村之地,这是科举的最大特点,对全社会阶层的“覆盖”,有效地吸纳底层人才向上爬,此乃科举的核心动力。

一般大城市的子弟,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要走“童子试”的路线,可事实上,在科举中还有一种特殊群体叫做“监生”,所谓监生,就是指进入“国子监”学习读书的学生,他们一般是不再需要考童子试,可以回去直接参加乡试,等于起步比人高一个台阶。

所以监生出身的举人,是肯定有钱的家庭,监生是如何来的?

要不就是九品芝麻小官举荐的家眷,要不就是经商的富商,拿钱给自家科举考生买的名额,所以他们非富即贵。

因此回到“秀才”的问题来,与这些“监生”相对应,秀才们绝大多数就是出身贫寒的底层子弟,而且他们已经条件够差了,但也许比起他们同龄人的圈子中,他们都有可能是较好的那一个了,正所谓环境影响人,圈子也会造就人的名声,“穷秀才”就是这样来的。

“穷”字,是描绘秀才们的出身并不好,但绝不会是对学子成为了“秀才”后的描述。

虽说明清时期的秀才没有明朝廷明确的规定可以安排为官,但在不成文的习惯中,秀才和举人都是一样的,有着“预备”官员的资格,这是因为社会中的文化人数量还是少的,却也不可能派一个进士来小地方当官,也不可能让一个举人到小乡当官,所以这部分基层,依旧需要有人负责。

谁来最合适?

当然是秀才。

秀才本身是可以兼有官身的,事实上也并不少,整个明清时代,秀才当官并不罕见,只是因为他们最高的上限鲜有超过八品,几乎全部都是九品之列,而还有一大部分则是“吏员”,连官位都不存在。

可即便如此,秀才仍然是属于“士农工商”的“士”这一个阶段,是社会的上层人物。

基于明朝统治者对社会读书人的理解,他们认为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用处,相比起两宋时期,明朝大大减少了进士的录取人数,整一个大明朝,进士的人数也只有两万多人,但光是南宋,进士人数就已经高达十一万人之多,冗官现象依然存在。

按照近距离来看,似乎进士人数少,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在事实上,基层的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端的人才来完成,反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底子的人才就可以胜任了,明朝统治者,实际上在发挥科举的更大作用。

当然啦,秀才虽说没有举人那么超然的地位,但秀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一定的“福利”的。

秀才做不到大片田地免税,也做不到让家人得以免除丁役,可在朝廷给出的政策上,秀才也还是享受一定程度的“免税”,这可以说是明清两朝对读书人的尊敬,也是标配了。

即使免税的量没有举人那么多,但还是那个道理,一旦有免税的特权,那么就可以跟普通的老板姓拉开很大的差距,这是生产力和社会发达程度所决定的,光是这一点,谁敢叫秀才叫做“穷秀才”。

而跟举人一样,秀才看到了父母官也是不需要跪拜的,顶多做拱手礼。

为什么举人和秀才都有这种特权呢?

这其实跟明清时期的“政”、“学”两个体系的分开有关。

在科举的时代,朝廷会在地方各等级设立官府和学府,这两个存在,实际上是“平等”的,看似学府要受官府节制,可官府真的管不了。

学府的地位这么超然的根本原因就是:学府“筛选人才”、“培养人才”,很多在地方出身的人才,就需要学府的一路推荐、打招呼从而顺畅很多,所以学府的地位就是从这些已经获得功名的权势人物庇护得来的。

举人、秀才看到知县,他们不需要慌张,但看到学府体系的官员,他们就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这就是因为他们一旦处理不好和学府的关系,被开除了“功名”,那就是一拳打回深渊。

是的,这种保留在学府的“功名”,才是举人、秀才可以从容不迫的底气,而朝廷每年给出的“福利”,也都是循着这份名单来安排的,一旦被除名了,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便是举人、秀才之流存在的根本。

再回到秀才的身上,聊聊为什么秀才不会“穷”。

第一、举人是老爷,秀才是先生。

举人老爷也许很常听,但秀才其实也有“标签”,那便是“先生”。

先生,也就是老师的意思。

秀才本身出身于底层,他们深知改变命运之艰难,所以很大概率会去当老师,而在明清的史料记载中,秀才的就业的确是“先生”的数量最大,而很多地方性的“私塾”,就是秀才办的。

既然有学生,那肯定就有钱,秀才花费精力教导他们读书写字,他们给予学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便是“职业”和“收入”的优势。

第二、秀才的文化水平决定了秀才的基层地位。

明朝朝廷若是把秀才们都组织到一个地方,那么秀才简直可以说是“遍地都是”。

但事实上,秀才在民间的分布率,有很多的人,是一生都没见过秀才的。

秀才在基层社会,主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譬如给新生儿取名,譬如给人编纂文章,凡是跟有文化沾边的事情,秀才都能胜任,因此秀才在明清基层的社会中,地位是十分高的,也不可能存在“穷”的情况。

总结:

所谓“穷”秀才,这个穷字,只能说是一些人对秀才所处环境的一种“暗讽”,并非实指秀才是真的一直还穷。

对于绝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一个秀才懂字,有才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此有趣特殊之人,保护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恶言相向,出口嘲讽秀才“穷”。

举人不穷,而且可以说很富,秀才也是一样的,只要熬过了苦难的日子,接下来便都是甘甜,即便看似一生碌碌无为,可还是要比别人普通人好上太多太多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方草茵茵

方草茵茵

【古代中国科举,穷秀才富举人,乡绅治理结构。】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在中国古代,隋唐以后,清朝以前,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下,最基础的功名学历,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担任各级政府的官吏,可以充当军队、衙门的基层文员、职员,但是,这些岗位的名额并不多,因此秀才只能自谋职业。举人是古代科举中,中等的功名学历,可以担任县级以下政府部门的职务,俗称为“吏”,吏是有薪水的,可能还有“灰色收入”。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等的功名学历。考中进士的学子,可以授予副县长以上的官员,以后凭政绩人脉升迁。考中进士的人,不管他以前是穷还是富,做了官之后,有丰厚的俸禄,自然是不可能受穷了。社会上流传“穷秀才、富举人”。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传,其中一篇范进中举。范进是乡里的秀才,娶了胡屠夫的女儿,这一年范进考取了官学的“贡生”,也就是百姓所说的“相公”。贡生是政府出资供养的秀才,在书院里学习,下一届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胡屠夫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前来恭喜范进考取了“贡生”,但是,胡屠夫不忘羞辱范进:“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秀才范进家里很穷,平日里生活艰苦,范进的母亲和媳妇在厨房里做饭煮大肠,胡屠夫在茅草棚下坐着教训女婿范进,说范进是忠厚没用的人。饭做好了,胡屠夫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从这一段看出,秀才范进家里非常的寒酸,十几年过的日子,连点油水都没有。

来年,范进中举了,省城的报子来三拨,范进还在集市上卖老母鸡呢。范进家里十分热闹,邻居们有拿米的、拿酒的、捉两只鸡的,范进的岳父另个伙计,拿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祝贺。乡亲找到范进,说他高中举人老爷了,范进只是不相信,乡亲硬拉回家。中间的报子已经挂了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一口痰涌上来疯了,狂奔而去口中喊着“中了!中了!”大家都说,范进平生最怕岳父胡屠夫,胡屠夫在大家鼓动下,一个巴掌扇过去范进醒了,胡屠夫的手却弯不过来,嘴里念念有词:“天上文曲星,打不得,打不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公元587年,隋文帝首创“开科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唐代,天下的学子们在各省考试海选,各省考中者称其为“举子”,然后进京参加考试,考中者进阶为士授予官职。科举制度到了北宋时期,就发展的很完善了。北宋初年,全国人口六千多万,天下的读书人,怎么者也有几百万。几百万人都到各路(省)考试,人数实在太庞大了,北宋读书人的海选工作放在了县城。每三年一次,在县城考试选拔文章“茂才”,考试通过选拔为“茂才”者,才有资格去路省考试选拔“举子”。到了北宋中晚期,中国的科举制度就基本完善了。

“秀才”既文章锦绣之才,汉代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唐宋科举就已经有了选秀才制度,只是不完善,北宋中晚期基层科举,基本完善了选秀才制度,秀才是最基本的功名学历。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级别档次的考试,县考、省考、京考,第一年县考,第二年省考,第三年京考,每三年循环一周。

县城考试分为文武两科,文科考试有三大类。第一是基础学科:诸如算学、律法;第二是:明经,就是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第三是:文章诗词。县考没有明确的名额限制,只要各项成绩合格优秀,文科考生就可授予最基本的功名学历:“秀才”。武科考生,侧重于十八般武艺的基本功,文化课是辅助科目,各项成绩合格优秀,就可授予最基本的功名学历:“武生”。由于秀才人数庞大,明朝时,为了更好的选拔培养,州府官办了一些“书院”“官痒”,从秀才武生中考试选拔一批人才,官方供养进入“书院”“官痒”深造,称其为“贡生”,民间俗称“相公”。

秀才、武生、贡生有资格去省城参加选“举人”考试,文科“举人”考试又叫做“乡试”,文科乡试相对高级而简单,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考三四篇文章,分为明经、策论、政论,每三年举行一届,录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路省人口的多寡,50名至100名不等,最多不会超过150名,高中乡试者,由各路省授予“举人”功名文凭。武举考试,并非每三年一次,或许六年一次,武举考试相对文举复杂一些,武功、兵器、格斗等等,明朝武举还要考核“火器”的使用。武举考试最后考一两篇文章,能够考取“武举人”的人数也不多。

文科京考每三年进行一届,武科京考不一定每三年一次,有时候八九年才举行一届,京考又叫做“会试”,明清时期,会试结束之后,还增加了“殿试”,由皇帝最后定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的目的和作用,首先是杜绝可能的“会试”舞弊,其次彰显高中进士者,都是天子门生。北宋早期文武进士录取的很少,最少的一届才录取了6个人,最多的时候也就100人左右,后来,京考名额固定在100名。特殊的年份,皇帝高兴还特别加设“恩科”,目的就是扩大“进士及第”的名额,为皇帝和朝廷网络人才。

文科进士和武进士,殿试后录取“进士及第”和“同进士出身”,不论50名还是100名,都会发布三搒,第一搒叫第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授予五品官职,多为翰林院编修,也有知府知州;第二搒叫第二甲若干名,授予六七品官职,少部分是翰林院编修,大部分是州县的正副主官;第三搒又叫第三甲,人数一般是前两甲人数的两倍,绝大多数授予七品官职,有些人有门路的可以在京为官,大多数人都是县令、县丞、主薄、县尉官职。

【中国古代特有的“乡绅治理”,俗语所说的“政权不下乡”。】

五千年以前,中国古代是部落联盟体制,地方治理是部落酋长或长老治理。象、夏、商、周四朝,中国进入联邦制城邦国家,地方治理进入方国体制,所谓的象、夏万国,商三千,周八百。周武王开国分封了71家公爵、侯爵的诸侯国,公侯之国下面管理者200多家伯爵方国,伯爵方国下面还有数百家子爵、男爵的封邑。公爵封地百里、侯爵封地八十里、伯爵封地六十里、子爵男爵封地五十里以下。楚人祖先鬻熊是为周文王掌管火种的“火正”,武王伐纣后熊氏自以为功劳很大,鬻熊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分封为封邑四十里的“子爵”。楚人认为周王分封不公,因此“不服周”而“苞茅不进”,春秋时期崛起为大国而自称“楚王”。

春秋时期,诸侯国、方国之间兼并频繁,人口增加后,“废井田开阡陌”,基层管理的子爵、男爵逐渐被废除,“乡”的概念产生了,子爵、男爵演变为“乡绅”。公元前704楚国攻灭了汉水流域的伯爵方国“权国”,并且在权国的地方设置“县”,中国古代第一个“县”。诸侯国兼并到战国七雄时期,伯爵也基本上没了踪影,演化为“士大夫”阶层。大小诸侯国相互兼并逐渐设县,县就是战国七雄政权管理的基本单位,“乡”演变为农村“乡绅”治理机构。“乡校”就是士绅百姓参政议政的场所,《国语》中有一篇子产不毁乡校。中国古代政权不下乡的“乡绅治理结构”,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的儿子,前554年为郑国卿,前543年为郑国相,辅佐了郑简公、郑定公两代郑国国君。郑国人经常聚集在“乡校”,参政议政,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乡绅”治理模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你为什么不解散乡校?”子产说:“我为什么要解散乡校?人们休闲的时候,在乡校里参政议政,正确的意见我就采纳;他们讨厌反感的政令,我就改正,这是我的政令之师呀,为什么要解散呢?我听说,尽力做善事就会减少民怨;不闻民间疾苦大摆威风而防止民怨,怎么可能很快制止民怨呢?防口如防川,大河决口伤人必然很多,我没办法相救;小的决口还可以疏导,我听到怨言还有药可救。”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和前215年,两次在原六国范围内招考基层官吏,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政权下乡了。有什么证据吗?《史记》记载很多有关“乡、亭”管理的人物和事件。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什么意思?刘邦35岁时,前221年,考试合格成为“吏”,任命为泗水亭长。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农忙的时候,刘邦经常请假回来,帮着吕雉干农田的活计。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什么意思,韩信是淮阴人。当初做百姓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品行不好,参加了前215年的公务员考试,但是,因为品行不好,没有录取为“吏”。韩信又不会经商,经常在别人家里蹭饭吃,人们大都很讨厌韩信。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里,蹭饭了几个月,亭长老婆很讨厌,做好饭在家偷着吃,不给韩信吃,韩信生气了就离开了。

十里为亭、三十里为乡、百里为县。秦朝有总人口2500万人,大约900多将近1000个县,小县万把人、大县四五万人,平均每个县25000人。政权不下乡,县政府的平均编制,平均每县200人上下,管理2万5千人,乡、亭(村)实行没有正式编制的“乡绅治理”,百姓的负担相对会轻松很多。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结束了“乡绅治理”,“乡校”参政议政,堵塞了百姓的言路,政权下乡了,乡、亭两级成为基层政权,有了正式的“官吏编制”。百里方圆为一个县,三十里方圆为一个乡,十里方圆为一个亭(村)。平均一个县有五六十个亭(村)、七八个乡。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手下有两个兵,一个姓薛的治安员,一个专管杂役的收税员。一个县50个亭,正式编制150人;七八个乡,正式编制至少50人。一个人一年30石米的薪水,200人就得6000石米。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之所以短命,秦法苛刻、罪徒遍地;大兴土木、开支巨大;政权下乡,加重负担;军队庞大(130万),巨额军费;横征暴敛、税赋沉重(各种税率高达百分之四十)。秦朝政权下乡,增加了二三十万的基层“官吏”,近千个县的财政负担多增加600万石(一旦米折合1000个铜钱或一两银子),郡、县两级官吏的人数相仿,又得600万石米(银两)。秦朝军队多达130万,养活一名军士平均花费至少一年需要10石米(两),每名军士的武器装备也不会低于10石米(两),修长城、修骊山秦始皇陵、修水利修宫殿,每年的支出至少需要3000万石(两)。秦王朝一年的财政开支高达七八千万石米(两),百姓的年平均税赋高达四成以上,也就是说一户百姓每年收入100石粮食,不计算人工劳动价值,物质成本至少得减去一二成,纯收入也就是80多石米(两),四五十石米(两)缴税赋了,农民每年还要服劳役徭役,结果秦朝就悲剧了。

【宋朝以后的乡绅治理,取代政权下乡的保甲制度。】

刘邦推翻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简约秦法,降低税赋减轻百姓的负担,压缩大型土木工程,军队转业复员,常备军从130万裁减为60多万,取消乡、亭两级基层政府,政权不再下乡,恢复了“乡绅治理”模式。乡绅治理结构,乡、村两级管理者是由开明绅士、有文化的长者、复转军人担任,但是没有正式的编制,最多县政府发放一些补贴,乡村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有编制,没事的时候各干各的私事,有事的时候临时召集,县里发一些补贴或者减免一些税赋。

宋朝为了抵御外患,养兵太多费用巨大,王安石变法之一“保甲法”,注重民兵预备役建设。5户为一甲、任命甲长一名,10甲为1保、任命保长一名,保甲长都是从百姓中推选的,有权利有责任但是没编制,10保为“都保”,都保长由退役官员或乡绅担任,乡一级的官吏多由举人或乡绅担任,但是没有正式的编制。民兵预备役就是团练,也就是俗称“民团”。保甲制下的多余男丁,都要参加团练(民团),保长担任队长。一个县根据人口多寡,至少编练一个“团”或两三个“团”,团练(团长)由退伍军官或者武举人担任。民团就是“乡绅治理”的主要力量,政府花很少的钱给一些补贴或减免一些税赋。

秀才作为最低一级的科举功名,不能当官也不能为吏。进士最为最高一级的功名学历,朝廷直接任命为正从七品既以上的官员。举人作为中级的功名学历,能干什么呢?举人不能被任命为正从七品既正副县级以上的官员,除非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北宋规定:“举人当官,须有有两名中央政府的省部级官员推荐作保。”这个规定,其实就把举人非科举的升迁之路给断绝了。举人可以担任县级以下的八九品官吏,也就是科股级的吏员,县、州、府政府下层吏员。比如《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就是举人出身,在郓城县政府办公室担任大押司既办公室主任,秀才只能担任一般工作人员,比如宋江手下有个文员押司叫张文远,结果把宋江的小妾阎婆惜给泡了。

1279年,蒙元入主中原后,开始的时候也是依靠“乡绅治理”,帮助蒙元政权有效统治地方。但是,蒙元贵族跑马圈地霸占汉人土地,中原地区大片农田被蒙元霸占为草场,北方几千万汉人饿死或流离失所。几百万蒙古人把中原耕地变成草场,肥沃的耕地变为草场,短时期内蒙古人牧业效益成几倍暴涨,人口自然也是成几倍的暴涨。任何事物都是有极限的,100亩耕地可以养活10个人,100亩草地只能养活20只羊,20只羊只能养活一个人。当蒙古人霸占的耕地,效益达到极限时,蒙古人的人口增长极限也来了。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蒙古总人口仅有150万到200万人,经过100多年的掠夺式发展,到1351年时,全世界蒙古总人口达到2000万人,仅在中国就有1300万人。蒙古人口的暴增,掠夺的耕地变草场,游牧生产方式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蒙元想要养活1300万蒙古人,就想到了政权下乡,把几百万蒙古人编制成民团,按照十户汉人一户蒙古人的比例,把几百万蒙古人分散到汉人乡村中去,蒙古人就是管理统治者,政权下乡了还进村了。蒙元要汉人养活蒙古人,也就算了。一项不成文的歧视性政策出台,汉人结婚的时候,新婚头三天,新娘子必须让鞑靼来睡。

蒙元政权下乡,“十户一家鞑靼”,新娘子鞑靼睡三天,蒙元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彻底激怒了汉人。汉人以白莲教为串联手段,以月饼为联络方式,1351年相约八月十五杀鞑靼,开始了全国性的汉人暴动,暴动的领导者都是各地的“乡绅”或者白莲教领袖。一夜之间,几百万蒙古人被杀掉,在白莲教旗帜下的红巾军多达200万人。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出生在豪强地主家里。他起义前是朱皋镇的巡检(派出所所长),郭子兴是豪强地主,陈友谅是乡绅县吏,徐寿辉是小商贩,张士诚是私盐贩子等等,这些人以前都是协助蒙元的基层统治者。

几百万蒙古人,为什么能统治近一亿汉人,因为,中国特有的“乡绅治理”结构,就是稳定社会的基石,中国古代政权不下乡,乡绅治理广大基层社会。乡绅治理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稳定的薪水收入,乡绅治理地方为什么能有效而长期存在呢?第一,政府少花钱,乡绅的利益和地方联系在一起。第二,乡绅保护自己利益的关键,是乡绅拥有乡村治理权。第三,乡绅治理可以上通下达,能够有效化解政府和百姓的矛盾。蒙元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不但伤害了汉人百姓的利益,同时也伤害了乡绅集团的利益,他们最终成了蒙元的掘墓人,蒙元不足百年就被推翻垮台了,1368年,残元势力逃回到草原大漠的时候,蒙古人的数量仅剩下100多万,从起点开始最后又回到起点,蒙元白忙活了将近200年。

参考书目:《国语》、《史记》、《汉书》、唐书、《宋史》、明实录、各地姓氏家谱等等。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剑行剑道

剑行剑道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