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云中小鸟
好象不对吧,清朝就是中了进士,也只能当个候补官员还没有实缺。中个举有那多好处么?

zhaidonggang
在古代有穷秀才的说法,但是没有听过穷举人的说法,不能说没有穷举人,而是绝大多数的举人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在古代中了举人是具有做官资格的,这个就是和秀才最大的区别,并且即使举人一辈子也中不了进士进入不了官场中的高层,做个下级官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古代官员队伍里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官员,如州县的训导、教谕、学正、教导以及更高的学政等专门负责教育方面的官员,他们大多数都是由举人担任的,举人是可以直接通过吏部取获取担任这些职务的资格和机会的,毕竟在当时管理教育的官员属于冷衙门,没有什么其他太多的收入,基本都是靠自己薪水度日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油水,因此进士等出身的官员基本都不愿意担任,这就给举人留了很多机会。并且除了这些教职外,如果多次考不上进士,还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其他选拔,有机会做候补知县或知州的,晋升就没有进士出身的人那么快了,不存在任何的生计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古代秀才的谋生途径
古代的秀才虽然通过了童试获取了一定的功名,但是还是没有做官的任何资格,除非他能考上举人。但是仕途科举之路是越来越窄,考取举人或进士的名额是有限的,秀才却是很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所以大部分的秀才都有可能考不上更高一级的举人乃至进士。
这些秀才既然已经考取了一定的功名,那么他们在认知上肯定和没有考上前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成为了秀才之后,是不愿意做一些农民、商人、工人做的事情的,对于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考上举人乃至进士才是正经之路。考举人的乡试一般是三年一次,这些秀才在考试来临之前还要复习功课,还要吃饭,那么他们就必须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既然选了这条路那么他们不会再去作弄农民种地或者去经商的,只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教教孩子读书,或者被有钱人家雇佣去他们的家里做家庭老师来获取一部分收入维持生计。
如果以上的路都走不通的话,那么就只能想其他的办法了,比如帮人代写书信,或者卖自己写的字画等。这些赚钱的方法虽然有,但是赚到的非常少,只能获取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还是勉强,要是有一家子人样的的话那真是捉襟见肘了,可能要向亲戚朋友借贷度日了,所以这些没有考上举人的秀才都很穷。
古代举人的谋生途径
古代的举人是由秀才考取的,他们最初的出身都一样,但是待遇却有了千差万别。最主要的关键之处就是他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和资本。如果屡试不中的话,他可以选择就任教职或者继续一般读书一边考取更高的进士。
获取举人身份的人,在很多地方的人眼里那就是地位很高的了,因为他们就可以看成是还没有做官的候补人员了,未来的潜力无限。所以很多有钱人或者大户人家愿意招其做上门女婿或者直接把女儿嫁给他,堵的就是他的未来,即使他考不上进士也能做教职官员,或者一些州县官,不过时间就等的比较长了。他们是有着很大的投资价值的。
这些举人在地方也是待遇不同的,地方的知县等官员对待他们也是很客气的,都要给三分薄面,以为以后真的不知道这人会变成什么样的官员,所以都很善待他们,他们也绝不会筹自己的生计问题的。是在不行就去做教职官,并且以后也是可以再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的,教职官最低的也有九品,也是领取朝廷俸禄的,他们管理的事情很清闲,有时间来做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不存在穷举人这样的说法。
综上所述,在古代秀才和举人同样都是读书人也都有功名在身,但是举人因为有了做官的资格他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举人不存在任何生计问题,秀才会有。

一匹狼
举人是体制内的在篇人员了,相当于正科待遇官员了,哪怕没官位,待遇在那里。秀才就相当于没找到工作的重点大学的学生。你想一想,像如至今体制内正科在篇的官员会很穷吗,一样的道理!

青蓝焰火
举人可以去做官有俸禄了。

新用户不说话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意思是指只有穷的读书人,没有穷的做官人
古代按阶层等级分四民,士农工商,士排第一。秀才是士的基本资格,考中了秀才就进入了士的阶层,虽然有功名在身了,但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以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还不能出仕为官。所以秀才既要寒窗苦读,又要拜师学艺。又没有收入来源。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道理。
可是举人就不同了。首先,举人的身份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已经踏入仕途,具备了当官的资格。此外,举人还能获得远超秀才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也高,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有了更多收入来源。他们不用交税,也不用出徭役。
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他的杀猪老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也高兴的疯癫了!

裳馨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古人之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书生、秀才与举人,是文化知识的阶梯层级,比若今天的小学、中学、大学;所以范进中举一下失心疯,不能自我,就因为中了举人是最高出息,一下时来运转的强烈刺激招架不住,也就疯颠了,所以说封建科举害人。然中学秀才还依旧游历于社会上,还是个官场外之人,还得为生计苦挣扎;而大学举人自然作为了国家人才选入官府,若是中了个探花状元就更是国家栋梁人才,获得厚禄;举人与状元虽有差别,好歹都受国家官银奉禄养着,比起秀才来,就己是走进了黄金屋,娶妻纳妾,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当然也担起了国家责任,也难免会过得谨小慎微战战惊惊,心存伴君若伴虎的惶恐;而秀才,虽无伴虎惶恐,却別说成家立业,连糊口银两都时时无所着落;所以往往省吃俭用寒窗苦读省下来的银钱都是为的是去赶考,就为实现一个金榜高中的梦想;之所以拼命去“赶”,自然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提名入朝为官而改变命运;屡考不中,就只能被人讥为“穷秀才”、“酸秀才”了;一旦中举,成为范进第二,也是会在所难免的;但改变命运,也只有苦读考取功名一条道,才能有机会一举摘下贪穷之帽!

fifty
在我国古代,对于读书人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秀才”和“举人”。实际上“秀才”和“举人”又分别代表了读书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划分,而在古代还有着“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究竟秀才和举人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秀才,原先实际上只是一个单纯的褒义词,指的是才能俊秀之人,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秀才方才成为了通过特定考试人群的代称。所以我们这里的“秀才”,专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的称谓。
明清时期的秀才,必须是进入到县学、府学、州学的学生才能取得这样的称号。那么普通读书人怎样才能进入县学、府学、州学读书呢?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大考。这三次考试很好理解,就是县一级的考试,州府一级的开始,学院的录取考试。
所以,我们知道了,秀才实际上指的是取得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资格的学生。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考入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他们成绩很优秀,未来拥有无限可能,被人们给予厚望,但是他们却仅仅只是学生,还并没有获得“官身”,也就没有进入到古代社会的特权阶层!
二、举人,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准国家干部”
秀才在进入县学、府学、州学进行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的科举考试了。而通过乡试(省一级考试)之后,这些考中的生员就被称为“举人”。而在乡试当中是有排名的,排名第一的称为“解元”,比如大才子唐伯虎,就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解元”。
如果说秀才仅仅只是一个“上大学”的资格的话,那么举人就完全不同了。首先从称呼上,普通老百姓见着举人要称“老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举人已经取得了当官的资格,虽然这些官都是类似于县教学、主薄等八、九品的低级官员,但是毕竟是具备了“后备干部”的资格,一旦出仕便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
这实际上就相当于通过了县一级的地方公务员开始,虽然起点不算高,但也已经是鲤鱼跃龙门了。以此类推,至于比举人更高的贡士、进士则就可以算是通过了更高的省市级甚至是国家部委层面的公务员考试。
明白了秀才和举人分别代表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
首先说秀才,不得不说在古代身为一个“大学生”确实比现在更加荣耀,除了可以接受良好的系统教育之外,还可以免除徭役等等。
但是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相对于这个社会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只是拥有了一个可预期的光明未来,但是未来毕竟没有来!整体而言他们依旧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他们依旧没有太多的特权,如果他们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那么依旧要回归到平头老百姓的阶层。
总的来讲,也就是说获得了秀才身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较普通百姓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并不足以带来太多的现实利益!所以才有“穷秀才”!
身为举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后备的国家干部,说不定哪一天一转眼便成了官老爷,那个时候手中握着的可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了!这是举人区别于秀才的根本要素。
而单就举人本身,其享受的各种待遇要远比秀才优厚,而且更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里我们就举一个最为典型的特权为例:举人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
单从举人个人来讲,自己不用服徭役,其名下的田产等也不必向朝廷缴纳赋税,较之普通百姓这就已经算是卸下了巨大的财政包袱了。再往深一层分析,一些与举人关系不错的地主可以把自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都挂靠在举人的户籍之下,以此逃避徭役和赋税。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举人这样做,势必能够从受其庇护的地主阶层当中获得大量的好处,而且那些依附他的人口无形中也就变成了其附庸和爪牙。所以一个举人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接着手里这点特权也能够成为乡里面有钱有势的主儿!所以才有“富举人”!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Karl-Lu
这个看了很多引经据典的回答。。。可我感觉区别就在一个还不能当官,一个已经可以做官了,不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吗?

kaylee
你好,我是国风!
这样一比吧!秀才就等于现在的考公务员的人,所有的前期费用都要自己承担。考上你是公务员,考不上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就等于进入了事业编制。不但有工资还有五险一金,顺便还有点儿乱七八糟的收入。如此来:一个没收入,还得吃老本,那还不得越吃越穷?另一个不但有名有望,还有工资有福利,还有人吃请。钱花不着还越聚越多,哪还会有穷?
这个问题可在范进中举上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范进54岁方才过了童生的门槛进学考上了秀才。这就有如当下大学毕了业,有资格参加工作了。虽然也是美事儿,但是谁会看得起一个大学毕业生呢?于是他老丈人的态度就是:我哪辈子积了福,带携你中了个相公……带来的贺礼也不过是一副肠子一瓶酒,以上待下的态度,至于范进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要求,则是一口老痰吐在脸上,骂到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人说,就是中相公,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了!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但等着范进偷偷的参加乡试,侥幸中了举人之后。还是一个老丈人,带来的却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明明自己的女婿,大话都不敢说一句儿了。以下待上的态度!而且非但他老丈人,街坊四邻立时也都现了阿谀之色,更有达官显贵前来拉关系,套近乎。
还不是因为举人就是老爷了,可以为官为宦,掌管一方行政。有了对别人的决策生杀大权?成了那些同僚可以团结的对象!所以才会又给房又给钱。
古代一旦中举,所拥有的特权还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举人的家产是可以免税的,所以很多叫不起税的农民会主动把自己的土地过给举人,自己成为佃户就可以不交皇粮。还是范进中举中,最后一段: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想想吧!是如范进这样的穷秀才,中了举之后都得这样的变化〈一跃成为有钱的富户〉何况那些家境不错的人家?所以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是有道理的!

冬日里的鸢尾花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说明秀才已经是知识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书生就是读书人。说明光读书,而没有生活体验,是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明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总而言之,说明秀才只是通往仕途的通道。并没有取得仕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准仕人。而举人就不同了。它虽然没有进士那么高,但是它却比秀才高。范进中举,简直是读书人的成功进阶。相当于公务员入编,吃喝不愁了!如果精门道,便可以平步青云。看来举人与秀才是读书人的分水岭。一个包分配,一个自主择业。秀才大多回原籍重操旧业,过着自在囚的生活。而举人再努力一把就是进士,还有望成为状元郎。

只谈风月Daniel
关于秀才和举人,需要我们自己去看待通俗易懂的就是考试选拔人才,秀才是初级选拔,举人是高级选拔。也是选拔的一种模式,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秀才一般是初级考试,需要我们自己去用心考,总体来说是一级考试,一级考试,人数多,也是有难度,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举才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认真对待,只有合格才有秀才。通过人数多,对于读书人来说也是个门槛。
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才是最好的学习,通过秀才考试后,才有举人,举人考试也是优中远优,也是选拔性考试,通过考试,才有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职称。
选拔考试,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认真学习,认真总结,秀才和举人,需要我们自己去用心体会,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才有相应的称为,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去考试,古代考试也是选拔测试过程,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才有新的收获,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全面分析,秀才多,相应补助少,所以比较穷,举人少,相对商人多,也是给予多,所以比较富,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综合选拔,提高自己。这或许就是收获。学好,用好。

西湖远近客栈
相信很多朋友在众多影视剧当中都能听见一说说法那就是“穷秀才”一听到这几个字,说明这个被称为穷秀才的人,是个读书人,但家境却十分的贫穷。那为何在古代当中,同样都是读书人的举人,却没有“穷举人”这个说法呢?
关于这一点就要从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方面进行深究了。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种。且在乡试之前,还有一种名叫童子试的说法,据说童子试过了之后就是秀才了,也就拥有了进入更高级别学校的学习资格。
而在这基础上的人被称之为生员,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在乡试当中合格的才被称为举人,而举人参加的就是由京城安排的会试和殿是了,会试当中合格的就会被称为贡士。
只有你过了贡士才能有资格参加下一次的殿试,殿试当中的前三名的则被称之为进士,进士分前三名,第一名就是所谓的状元。第二名就是榜眼,第三名便是探花了。
其实简单地理解的话,就是秀才只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种称呼罢了。虽然说成为了秀才也能得到国家补贴的各种福利,比如说,每个月的话可以有粮食和银两,而且还可以不用纳田税。
就算是面对县太爷的时候还可以不用下跪,并且还可以不用服徭役。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还不好,这不就跟我们现代的公务员一样的,有着事业编制,国家养着你。
你要是有着这样的想法,你就错了,因为在古代当中,如果是贫穷家庭出身的秀才的话,全家靠着一个秀才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用的。
常常还会因此挨饿,毕竟古代读书的人都会遵从一个道理,那就是百善孝为先,特别是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这便是“穷秀才”的来源。
而要是举人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成为举人之后就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了,就算是之后的会试没过的话也能成为一个学官或者是知县。
成为举人之后,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跟秀才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人全家都可以不用交税纳粮。一旦你成为举人的消息传了出去,当天便会有人找到你,向你“投现”也就是这个人将他名下的所有地挂到你的名下,这样子就省去了很多的税收,而他便将那些税收以少部分的形式交给你。
不仅如此,举人的福利待遇要比秀才好得多,这样一来,你觉得举人还会穷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当中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一说了,穷秀才有的只是自身的福利待遇,而并不是整个家人,举人不仅是自身有,家人也会享有。

Beatriceoy
古代科举等同于公务员考试,秀才属于海选通过了的后备公务员,举人就是已经考上了公务员了。
所以穷秀才叫做穷秀才。
穷举人那就是两袖清风的青天大老爷了,再两袖清风,公务员工资还是有的,不会太穷的。

冷月葬花人
一个举人,半拉县太爷,你沒看范进中举后当地地主如何送他土地房屋吗?

垚土土
你搞错了,古代是没有穷秀才的,电视剧全部都是骗人。古代秀才不用交税,很多富人把自己的产业挂到秀才名下。很多美女要嫁给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