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自游自在
穷秀才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国家给予认同,举人就是大学毕业的公务员每年都会有可观的收入来源,官场里的帮办级别,所谓进士级考试及格就可以官运财运滚滚了。

聆箫
范进算不?????

lance
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秀才具有了泛指一切读书人的含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科举考试。
直到隋代废除举荐制、制定科举制开始,科举才开始在读书人中风靡一时。
在隋代之前,秀才指才能秀异之士,并非泛指一切读书人。到了唐初,科举考试的改革使得秀才成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每年考取的人数只有凤毛麟角!等到宋代,虽然沿袭唐制,但是秀才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那时将所有地方前去礼部会试的人称为秀才,实际地位相当于后世的举人。到了明清两代,秀才进一步下到基层。凡是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生员者,通通称为秀才。而只有生员通过乡试,才能称为举人。到了这个阶段,秀才已经俨然是科举考试的最底层了。正因此,在慢慢的演变中秀才进一步扎根基层,就具有了泛指读书人的含义。
它的表意范围就此完成了由宽到窄,又由窄到宽的一个迂回发展进程。
当然,在这个迂回发展中,它的地位实际上是愈来愈低了!
所以,明清时代,当人们谈论起破庙里的穷书生时,会不由自主地骂一句“穷秀才”;谈论起酸臭难闻的“腐儒”时,会不由自主地骂一句“酸秀才”!就近代的中国人而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抵源于明清两代。而对现代的我们而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抵又来自近代。就这样,一代传一代,“穷秀才”的说法就传了下来!
再说,秀才和举人在明清两代的待遇也有些大!
中了秀才后还离仕途很遥远;可是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所以说举人才不穷呢!只有秀才,才穷得响叮当!

laoliufocus
秀才离进士很远;秀才就是有点文化的年轻人;秀才的下一步是高难度考举人;举人不一样,举人离进士很近,就一步之遥;一旦中举,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公务员;国家会给举人发不定期补贴;社会上的富豪对举人会另眼相看;富豪认为举人是潜力股;举人很可能是这些富豪相中的乘龙快婿;更有现实好事发生,朝庭预备干部队伍紧缺时,举人可获破格使用。清康熙年间,著名廉吏、官至二品的于成龙就是举人出身、被破格录用。故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节,写范进因中举而乐疯。是范进屠夫丈人的一个耳光把范进打醒。举人就是一条腿已迈进官僚体制内,通常会有赌他未来的人群。

W_Liz
举人都可以去做官了,哪里还会穷呢?

不喜欢阴天
秀才只是考取功名的最基本层次,而中举之后才算事业步入正轨,二者待遇天壤之别。
秀才,最初称作“茂才”,指才华杰出者,科举制度诞生后,成为了学校生员的专称,古代的读书人只有通过艰难的层层考试之后,才能够成为秀才,成为国家承认的学生。
读书人之所以努力考取秀才,目的也很简单:
一,是为了继续通过科举考试,按照“秀才、举人、进士”的道路不断高升;二,是因为秀才本身待遇就区别于平民,享有不少特别的优待。古代的秀才享有不少的优厚待遇:第一,地位上高于平民
唐宋时期尚可,但明清时期,普通人入公堂见了县官,通常都是要下跪行礼的,不过秀才却是例外,不仅不需要,而且还可以坐下,若是遇到官司,也不能随便对秀才动刑。
在古代,普通人家的住宅不能高出四邻,但秀才的家可以高出邻家三寸,而在衣冠服制森严的古代,秀才也可以穿着平民不可以穿着的材质与颜色的衣服。
第二,经济上受到关照
事实上,成为秀才之后按照朝廷规定,可以免除很大一部分的税赋与徭役,再者,秀才若是能够达到一定的等级,还能够享受不少金额的补贴。
古代,一等秀才称作廪膳生员,有官衙的生活补贴,每年是四两白银,至于二等的增广生员与三等的附学生员,倒是没有这么优厚的待遇了,衙门招人往往也是优先考虑秀才。
第三,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
从先秦时代保甲制诞生开始,历代对于人口的流动管束就比较严格,若非特别情况与官府的允许,普通百姓根本不准随便穿州过省到处溜达,离家超过百里就要开始写报告然后送审。
然而,秀才依旧是个例外,古代的秀才可以随意出入各州各县,不受相关的约束,还可以免费居住在地方上的官办书院中,这是普通人享受不到的。
自恃过高逐渐变穷变酸的秀才虽然在很多方面,秀才的待遇都要比平民更加优厚,使得他们成为了普通人之中的人上人,可这在另一方面,造成了秀才的穷。
古代能够赚钱的途径并不是很多,一来就是种地耕田,二来就是考取功名获取俸禄,三来就是经商之类,但按照“士农工商”这个排序,秀才是不屑于从事工商业的,而农业方面,虽然也有少数秀才会自己耕种一点田地,但也并不常见。
由于古代获取知识比较难,秀才其实可以依靠知识赚钱,比如帮别人写字之类,这个门路放在今天其实很正常,可在古代,秀才们大多觉得这有辱斯文,是不屑于去做的。
这就有点像如今很多高校出来的学生,原本都认为自己前途无量,可结果找工作之后才发现赚钱根本没那么容易,而他们面对很多的工作,觉得和自己的“身份”不匹配,因此不肯屈就宁肯受穷,古代的秀才们,之所以受穷,也大抵是一样的道理。
在秀才之中,只有达到一定等级之后才能够有一定朝廷补贴,大多数秀才是没有的,而其他赚钱的途径,秀才们又不愿“自降身份”,使得古代的穷酸秀才比比皆是。
秀才熬成了举人才算真的出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做秀才的时候,没什么人注意他高看他,可他中举之后,受到的待遇就发生了质的改变,知县亲自上门贺喜,送钱送宅送产业的人摩肩接踵。
中举之后,就获得了参加全国性考试的资格,就算是会试没过,依旧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这是秀才所无法拥有的,古代入仕者进士出身的其实没有举人出身者多,所以朝廷之中很多人都是举子出身,中举意味着前途。
正因如此,获得了举人身份,那么前途基本就用不着担心了,自然要比其实没什么实际前途保障的穷秀才靠谱得多,也就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了。

joysun1985
确实是这样的,古代的举人要比秀才拥有更为优厚的待遇。
古代科举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其选拔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原则上是择优录取。而古代读书人群体庞大,远大于政府官员的需求量,所以这个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需要通过层层考核,才能鲤鱼跃龙门。
以科举制度比较成熟的明清时期为例,普通读书人到朝廷命官一般需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殿试六场大型考试。其中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生试,其相当于科举的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即为秀才,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之所以会分成三场,主要原因还是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了,古代条件有限,无法通过一场考试来统一对人才进行筛选。所以需要先经过县试、府试的两级筛选,然后才去参加院试,也就是省里组织的科举资格考试。
当然,通过童生试成为秀才之后,仅仅只是代表其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做官了。想要鲤鱼跃龙门,还需要层层筛选。因为每一届科举的正考是在京城举行,而京城考试场地有限,录取名额更有限,所以不会让全国的秀才都跑去京城参加。况且除了通过童生试的秀才以外,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各地官学的官生,还有靠着祖上背景的荫生,这些人同样也可以参加科举,到时候京城可装不下。
所以各省入京赶考的名额是有限的,在正考的前一年,各省学政机构会组织一场省内选拔,也就是所谓的乡试,让所有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人来争取这样一个名额。这就好比参加一场全国大赛,你需要通过省里的队内选拔,从而拿到代表省里出战的名额。
通过乡试的人,就被称作举人,可以去京城参加第二年所举行的会试,也就是科举的正式考试。通过会试的举人,叫做贡士。在成为贡士之后,其实已经相当于两只脚踏入了朝堂。
后面举行的殿试,不再是筛选,而是排名。翰林院会按照考试名次来分别授予不同品级的官职,基本上最差都能是个知县。当然,也有人在殿试中被刷下来的,不过其大都是因为考试作弊,德不配才等等场外因素所致。只要是靠着真才实学当上贡士的,后面基本上都是进士,只是具体什么名次,可就说不准了。
从上面所介绍的明清科举考试流程我们不难发现,秀才和举人其实在类型上差不多,都是具有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人。只不过举人在优先级上要高出一级,秀才需要在成为举人之后,才能够正式的参加科举。
这就好比一场百米短跑比赛,其规定的门槛是,能跑进十秒的,都有资格参赛。但是赛道上只能站八个人,而能跑进十秒的运动员却有一百个。怎么办?那就在这一百个人里面选出八个跑得最快的。
然而,就是因为多出这么一次选拔,使得举人的地位和待遇,要远高于秀才。
首先秀才可以获得一定的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点儿赋役,出入可乘肩舆,见了地方官,不必下跪。就算是犯罪见官,也需要由当地学官免除秀才身份才能定罪,因此小吏和衙役等人不能随便欺负
一得为此,则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以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隶人无论矣。
此外,才童生试中考试成绩较优的秀才,也被称为“廪生”,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所以,相对于平民而言,秀才的待遇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对于那些家庭贫苦的秀才来讲,这样的待遇并不能改变其经济状况。因为如果不是“廪生”,秀才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经济补贴。
但与此同时,秀才们为了读书和考试,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开销。比如说参加乡试的考试路费,孝敬学官的礼物花费,还有因为读书而忽略赚钱的损失等等。所以,往往会有“穷酸秀才”这样的说法。
但是,如果考中举人那就不同了,举人有着更多的特权和更高的地位。
首先举人不仅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徭役,还可以免除名下田地的税赋。这无疑给举人带来了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古代徭役税赋苛重,许多地主家庭为了少交点税赋,往往会把家里的田产店铺,交接到举人名下,双方再商量如何分取收益。此外,那些破落户也投身到举人名下,求一个丫鬟奴仆的身份,从而换取不用服徭役的机会。
仅仅就是这么一项特权,其实就足以让举人衣食无忧。换句话讲,从来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缺钱的举人。
关于这一点,《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估计深有体会。范进中举之前,穷酸落魄,不得不饿着肚子去省城赶考,而老母亲也都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为了温饱,他不得不将家中下蛋的老母鸡拿去变卖。
然而中举之后,范进什么都有了,完全不差钱。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当然,相比于秀才,举人还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秀才虽然也算是功名,有着一定的法律特权,但其地位并不算太高,旁人顶多会因为你的学识而尊称一声“先生”。而举人可不一样,那是可以上京参加会试的人才,全省下来也就那么百十来个名额。分摊到县里,可能十多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所以一旦考上举人,其在家乡族老面前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古代皇权不下县,像举人这种乡贤,往往可以凭借其名望,成为乡里百姓的权威人物。甚至于连当地县官,都会将其奉为座上宾,可以议事旁听。
更为重要的是,举人是可以做官当,相当于官员预备役。虽然官职一般会比进士出身的更低,通常是县丞,教谕等低级官职,但依旧是官员序列。当然,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知县缺位较多的地方,朝廷来不及补上,便会在举人中选择。比如范进中举后,那个跑来送房产拉关系的张乡绅,就是举人出身的知县。
“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
所以,古代举人往往会被百姓们称为老爷。他们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这样的地位,是秀才无法比拟的。同样是以范进为例,其在中举之前,范进虽然是个秀才,但老丈人胡屠户依然瞧不起他。一口一个现世宝,说他是烂忠厚没用的人。
然而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口一个贤婿,夸赞范进是文曲星下凡,前倨后恭。这就是中举之后,范进的地位变化所导致的。
总而言之,考中举人,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算得上是非常大的荣耀,足以给他的生活境遇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难怪当初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了。
常号称读圣贤书,但只要你不中举,混得连个肉贩子都不如。这是奚落,但何尝不是凄凉?

wayjq1006
原因很简单,举人的特权比秀才好太多,一个贫穷的家庭有举人的功名就可以发家致富,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有秀才功名确实不可以改变现状。
秀才和举人是古代读书人的“功名”,另外还有进士,分别代表着古代读书人的三个层次,类似于现在的“学历”,但是又略有不同,古代考取了举人或者进士是可以做官的,所以古代的科举制度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和官吏。
其实在比较早的时候,选拔人才和官吏,是看门第出身的,比如在周朝时,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基本上选拔人才也是在贵族中选拔,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世袭制”。
等到了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不是贵族的人一样靠着真才实学得到破格录用,甚至有的都干到丞相高位,这也是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导致的。
汉朝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就是由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以供国家使用,并且举荐的人才还要经过考试,当时的考试很简单,就是“策问”,也就是问几个问题,回答的可以就可以直接任用。
而秀才和举人其实就出现在那个时期,当时举荐有两种,一种就是“举孝廉”,一种是“秀才”。孝廉就是孝子和廉洁的官吏,所以孝廉比较注重品德,而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比较注重才能。
但是汉朝时期“举人”,得名于当时的察举制,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而“秀才”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改名为“茂才”,为了避讳刘秀的名讳。
汉朝的察举制还是有太多的弊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贵族官吏手中,普通老百姓想要被举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国时期,又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但是“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汉朝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其结果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代替了汉朝的门阀士族而已,穷苦老百姓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就像华佗一样,想当官根本不可能,只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当医生而已。
不过南北朝时期举荐人才的考试开始严格起来,并且考试的科目也开始多样化,这也是科举形成的开始。
等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正式形成,士族也慢慢衰落,国家选拔和使用人才开始重视科举考试。
比如下面这个是唐高祖李渊的诏令:
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朝廷明确了州、县要进行地方的预试,这种预试就相当于后世的“乡试”,并且还明确了考试的时间。
唐朝的举人指的是经过州县考试合格,并且被州县推荐到尚书省考试的读书人,而秀才则是在秀才科中考中的人,唐朝的秀才科很难高中,很多年没有几个高中的,后来被废除。
宋朝的时候,科举制度继续发展,宋代秀才是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举人是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朝的举子会到礼部进行考试,考试没有被录取的,下回参加会试还需要再考一次乡试。
我们熟悉的举人和秀才,其实是在明清时期正式确定的,这时候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高峰,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朝廷的官吏也都来自于科举考试的高中者。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层次很多,如果要登上最高峰,读书人需要进行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首先是童试,童试属于资格考试,只有通过童试才有考科举的入场券。童试分县和府两级,通过考试的读书人称童生,即使六十岁的童生在秀才和举人面前也只能称自己为“童生”。
然后是院试,院试一般是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考中的就是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科试”就相当于对秀才进行定级别的,考试好的称“廪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
只有科试成绩优秀的生员才可以参考乡试,考试不行的甚至会进行处罚和取消生员资格。
然后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基本上每个省城都有贡院,专门考试用的。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乡试的主考官,地位更高,一般都是国家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试非常严格。
贡院里面都是一人一间,进入考场都要进行严格的搜身,防止作弊。考试期间好几天考生都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要在这个小房间里进行,考试结束才可以出来。
乡试这样重要,肯定考中的人会有很大的益处,乡试通过的就是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古代能够中举人,可以说在科举的路上就算“小有成就”,因为中举人是很难的。一个省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朝一个省乡试录取的举人大约几十人不等),并且举人就有更多特权了,甚至可以做官。
最后是会试和殿试,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殿试被录取的称为“进士”,当然前三名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由此可见,举人和秀才就是科举考试中不同层次的读书人,秀才相对而言比较多,而举人属于更高层次,人数比较少。
考中秀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因为秀才的特权太少了,并且秀才不可以做官,所以很多古代穷困的秀才被称为“穷秀才”,而举人却没有“穷举人”一说,这是为什么呢?
就拿范进中举来说,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的待遇真是有天壤之别!
范进中举前:
胡屠夫的态度:范进中了秀才,胡屠夫(范进的岳父)来给范进道喜,那是相当的看不起啊!
胡屠夫只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给范进道喜,说是道喜,实际上是来教训范进的,说自己女儿跟着范进受罪,自从嫁给范进猪油都吃不了两回,真是可怜!还说范进能中秀才是他积了德,范进占了他的光,而范进只能唯唯诺诺听着。
范进给胡屠夫借钱想要再参加乡试,胡屠夫也是相当瞧不起,说范进能中秀才是考官可怜范进,看范进年纪大才给了秀才。胡屠夫还说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能高中举人的,都是天上的星宿,哪里轮到范进这样尖嘴猴腮的家伙。胡屠夫当然没有借给范进钱,认为范进考举人就是拿钱打水漂,白费力。
邻居的态度: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邻居的态度,但是通过推测可以知道,范进家都揭不开锅了,也没人去管他,邻居对范进这个穷秀才也不待见。
张乡绅的态度:他根本不知道范进这个人。
范进家里的情况:范进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小饭菜,想要去参加乡试,都没有路费,乡试发榜那天,范进家里都断粮好几天了,范进母亲饿的实在受不了,让范进把家里的唯一下蛋的老母鸡拿去集市上卖了换粮食。
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的态度:胡屠夫知道范进中了举人,立马从家里割了七八斤猪肉,还带了四五千钱。胡屠夫说自己的女婿才学高,文章好,相貌出众,是天上的星宿。范进回来的路上,胡屠夫看见女婿衣裳后衣襟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邻居的态度:邻居之前根本没有人理会范进,而范进中举后,邻居对范进家很上心。范进的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一斗米来的,也有抓了两只鸡来的,用这些东西替范进款待报喜的人。邻居还帮助老太太(范进母亲)去寻找范进,面对范进疯了,都想办法治好范进,都想跟着范进占点光。
张乡绅的态度:张乡绅从原来的不认识范进,知道范进中举后,直接到范进家拜访,是又送银子又送房子,还和范进攀交情,称兄道弟。
范进家里的情况:范进中举前家里穷的没饭吃,中举后直接什么都有了,许多人来奉承他。这些奉承他的人,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给范进当仆人的。
过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自然是不用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范进住进了新房子里,过着贵族人的生活。
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就可以知道,秀才和举人的区别太大了,举人带来的收益要比秀才大很多。
先说一下秀才的特权: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一般是没有俸禄的,但是可以免除两个人的徭役,还有面见知县时不用和平民百姓一样下跪,只作揖行礼就行,自称学生。秀才犯了错误,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到什么事情,秀才还可以直接汇报知县。
但是即使这样秀才并不能给家庭带来太多福利,秀才里面只有最优等的秀才可以享受朝廷发放的银两和粮食补贴。普通的秀才是没有国家补贴的,免除徭役也只能惠及自己和妻子,而秀才读书就意味着失去一个主要的劳动力,所以一般秀才的家庭并不富裕。
秀才主要的营生就教书,虽然有可能自己不能高中举人,但是教出的孩子不一定很差,这样靠着教书度日的秀才很多。
而小说中的范进,就是穷秀才的代表,穷还是因为秀才带来的收益有限,另外读书人一般不能干活还需要花钱,比如考试需要费用,路上需要盘缠,这些花费都会让一般家庭变得越来越穷。
其实不止是一般家庭,科举考试需要的花费是很大的,就拿宋朝的三苏父子来说,他们家本来是四川眉山县的富裕人家,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
次年苏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丧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虽然秀才不用跑到京城考试,但是去省城是必须的,一样花费不少,秀才没有中举的时候,确实只能称为“穷书生”或者“穷秀才”了。
举人的特权:举人的特权对比秀才就强太多了,在明清时期举人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全部徭役田粮,甚至有很多地主都会把土地挂在举人名下,举人可以收取费用,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地主乡绅。
举人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同知县一个级别,知县遇到事情,都需要同举人商量,知县更不敢轻易得罪举人,说不定哪天举人高中进士,就成了知县的上司。
举人还可以继续考取进士,朝廷还会给举人发放路费盘缠,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们,还拥有乘坐朝廷派遣的“公车”待遇,清朝末期的“公车上书”就是举人们搞的。前往京城的公车上面都插着黄旗,土匪草寇看见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敢抢劫他们,路过州县还会受到官府的关照,是很大的荣誉。
同时举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权,在明清时期,举人还可以做官,能成为举人也就代表着可以出仕。很多人都认为进士都不一定当官,而实际上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很短,明朝和清朝大部分时间,举人都是可以做官的。就拿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的知县来说,举人占了百分之二十多,这就说明举人做到知县的也不少。即使不能为知县,做个县丞什么的应该没有问题。
就像范进中举里面的张乡绅是举人出身,他就干过一任知县,这也说明举人做知县,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怪不得张乡绅听说范进中举就来巴结范进,因为他知道这里面的好处。
小说中的范进确实也成就比张乡绅还高,后来考取了进士,到部院工作,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范进也成了读书人的考官,秀才等人的高中掌握在自己手里。
写在最后:古代的科举制度层次差距很大,秀才和举人的差距就和双色球中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区别。考上秀才只能比一般人强点,但是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而中了举人就不一样了,地位和钱财就会纷至沓来,想挡都挡不住,那样怎么还会有“穷举人”呢?

zhoumo1222
古代不仅有穷举人,还有穷官员,比如海瑞,还有一些京城清流官等。当然,这些穷官员不具普遍性。秀才之所以穷,主要是读书花钱,还没有产出,就相当于现在说的穷学生。学生要是没家里供养,哪里会有钱呢,对吧,道理一样的
古代家庭产出比较单一,正所谓男耕女织。一个家庭劳力就两人,丈夫负责重体力活,妻子负责轻的。如果一家人需求是10的话,丈夫产出是7,妻子产出是3。去读书走当官路,古人都说十年苦读,这十年读书,相当于自己没有产出,一家人仅靠妻子的3,而需求是10,即便妻子拼死拼活当男人用也是入不敷出吧,如此,家里能不穷嘛。在古代啊,读书要么是家底殷实的,要么是宗族供养
为什么要供养读书人呢?这个就涉及士、农、工、商古代四民制度了
四民制度,士族排在首位,出仕相当于给整个家族换了阶层,有钱有地位,自此高高在上,谁不想?隋唐之前,出仕大部分都是世袭或者举荐什么的,普通百姓呢没什么出路。不过自隋唐起,出仕有了另外的渠道,那就是科举考试,这样,普通百姓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完成鲤鱼跃龙门壮举。科举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院试称秀才,通过乡试为举人,相比于秀才,科举中的举人为士族,士族可以当官
一个是民,一个是官,举人自然不穷
另外,古代还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一说,十年寒窗,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除了四书五经啥都不会,他不穷,谁穷呢,对吧

wzloveljm
谢邀问答;
——穷秀才
秀才提笔力不从;
一纸文章少人懂。
考中举人进宫庭,
荣华富贵文不穷。

斯蒂芬
因为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秀才中选考举人,考上举人就是可以当官,有铁饭碗了,我从鲁迅的一文范进中举中得知的,范进一生考举人考到老年,才考上,考上后心情激动,由于情绪失控几乎疯了,口里不停的念叨着,中了,中了,在街上跑着,连鞋子都跑掉了。这时他的岳父扇了他几耳光。把他打清醒了。可见他当穷秀才时受了多少委屈和贫困潦倒,到老时才中举,多么不容易呀。

未央-weiyang
“穷秀才”,其实是读书人对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一种无奈自嘲。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秀才凑盘缠进京赶考的画面。也常常看到他们在中榜前,没钱住店、没钱吃饭的落魄场面。
而进京赶考的举子,徒步进京赶考的很少。他们一般都有车马随从,即使落魄一些的也会雇车或者通过驿站赶路。
为什么秀才和举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秀才是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在明朝,一个读书人想要成为秀才,必须要过三关,就是要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而通过县试和府试这两个阶段的考试就成为童生。童生在院试合格后,才可以称为秀才。
看来考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许多人要尝试多次才能通过基本县、府试成为童生。而有的人在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又多次落榜,卡在这儿怎么也上不去,所以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的也是大有人在。
成为了秀才就代表有“功名”在身了,在地方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尊重的。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它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
举人级别就高了,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乡试。考试及格后也就取得了举人的资格,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廉。
乡试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间隔时间比较长,不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年年都有。在取得举人之后,才能参加会试、殿试,会试通过后称为贡试。只有贡试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而殿试的第一名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状元了。
当然如果中了举之后,即便日后会试不中,也是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的。光凭这一点就比秀才高级了很多。
只要是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可以免除自己和配偶的徭役,这也算是秀才的一点小小的福利吧。
而且秀才在公堂上面对县太爷可以不用下跪,这也算是身份是高于普通百姓的。
最最重要的是,秀才到底有没有俸禄?有,但是秀才分为三等,只有一等者才可以获得国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
也就是说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是没有俸禄的,只有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俸禄。如果只停留在秀才这个级别,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了。
所以说,如果家里不富裕,只考上秀才这个功名还是带不来财富的。即使像一等者能获得国家的补助,但是只靠这点补助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常说的“穷秀才”。
虽说秀才如此地穷酸,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考取的。四书五经必须烂记于心,还要看许多的史书,就这样有时还是应付不了那种形式的文章,况且秀才的名额也是有限的。
秀才就像是我国现阶段考取大学一样,而现在的大学也在根据自己的专业不断地进行扩招。现在的学生依据高考的分数,可以选择一本、二本、专科,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
而古代的秀才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没有选择权,只有考试。考过了才会有功名,才会有下一步的打算。
三、 举人的待遇当上举人就意味着可以当官了
明清时期的举人是可以做官的,官小一点儿可以做一县的教育,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或者是县丞、主薄之类的佐官。如果高一点的话,可以做一方的父母官,也就是现在的县长的职位。这样的话,就可以有官奉收入,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就比秀才要好一点。
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
这一点很厉害了,秀才只是自己不用,而举人就可以全家都不用。这样家里也会减少一点开销的。而且只要你中了举人,也会有人来“投现”的,他会把他的地挂在你的名下。然后他以比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能保证衣食无忧了。
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
中了举人之后,他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不是像秀才见了县令不用跪下,而是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举人的优势了。
举人的福利比秀才优厚,那是因为举人在学习上比秀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说,读书的确是给自己一个好未来的重要途径。当下的学子们一定要认真地好好的读书,在这一点上,古代与现代还是相似的。
但古代功名获取如此之难,这也说明当时的科举考试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内容过于僵化,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去注意考生的实际学识。这样的话考生的思想就被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住了,就会少了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科举考试也容易埋没人才,许多在文学创作或科技创作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失意于科举的考场中,而郁郁不得志。
纵观古代科举,还是现代我国的教育制度好。高考每年都有,它的考试科目也会优化扩充到多种学科,它不再是僵化的形式内容,鼓励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专长的科目去考试,这样就比较人性化。
就像许多省份会有文理分科,可能以后还会变革,总之是本着学生的优势去参加考试,让学生有所成。让学生进入自己满意的学府,去深化自己擅长的专业,为美好的未来铺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guoliwei_
题主好,这一问题涉及到“秀才”一词的含义,秀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搞清楚了“秀才”一词的历史演变,也就明白了这个问题。
“秀才”的本意是才秀之士,一般指才学好的读书人。汉武帝元光元年,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起来了,武帝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武帝时也令公卿、郡国推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从中选拔人才授予官职,但这类察举并不经常进行。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成茂才,但由此而为官的情况并不突出,所以一般来说,秀才基本还多是指读书人。
唐代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科,唐初秀才科等级最高,到唐太宗时秀才一科基本废绝,明经、进士成为了热门。因为秀才一科影响太小,废绝太早,在唐及以后,秀才一词基本上还是指读书人。
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生通过院试中的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乡试,叫“录科”。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考中的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做官的资格。
科举制度下,唐代秀才地位很高,可没多久就废绝了,明清秀才(生员)只是一个正式的读书人身份,算不上功名。举人在明清算是有功名在身,地位大不同于秀才。举人有机会可以做个八九品的小官,不用服劳役,不用纳税,官府每年给发银子,差不多够一家人一年的用度。举人见县官不用下跪,犯错、犯罪官府不能直接处罚,更不能用刑,先要走革去功名这道手续。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人情纸半张”,“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些俗语中的秀才都是专指读书人,秀才一词在历史上主要用来只读书人,而读书人中大多都是下层贫寒子弟,所以就有了“穷秀才”一词。范进中举为何会如此高兴,就是应为从秀才到举人是天地之差,举人百姓被称作“老爷”,不但政治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有直接的经济实惠,其他的隐形的好处也是很多的,举人自然不会穷了。

Selena
我们在看电视时,经常看到进京赶考的穷秀才,所以很多人以为秀才一般都很穷,而举人就是老爷,富得流油,为何两者之间差距会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秀才也不容易取得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一般是指明清时期读书人的一种身份,这个词在明朝之前却是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在此我们不做讨论。
明清时候,一个读书人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相当于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者被称为生员,生员可以进入府学、州学、县学进行学习。
打个比方说,孩子从读书认字开始,上的私塾我们暂且称之为小学,那么成为生员之后,就有资格进入中学考试了,成绩越好的,就可以进入越高级别的中学。
考中生员之后,一般有两种去向。如果成绩特别优异的,经过举荐可以直接到国子监进行学习,成为监生,这种单纯凭实力进入国子监的称之为贡监。
国子监就是国家大学,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其负责人为国子监祭酒。
当然古代和现代一样,除了贡监之外,还有依靠祖先功劳入监的荫监,有通过捐钱入学的例监,总之有学问、有权、有钱的这三种人可以进入国子监。实际情况是,贡监最少,例监最多。
那么,没有进入国子监的生员怎么办呢?他们必须在相应的府学、州学、县学中认真读书,准备参加每年由各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两级考试。
考试的成绩分为六等,第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为科举生员,俗称也就是秀才。
你看,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出来的。据统计,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比例。
考上秀才,意味着从此脱离了“民”的身份,进入了“士”的范围,但是别急,身份虽然有了,但要做官还不行,除了嘉靖、万历几个特殊时期外,极少有秀才做官的情况。
但是,秀才的特权仍然不少,比如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地方上还会发给极少的补助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不过,秀才的特权大多体现在身份上,对经济上帮助不大,而且秀才为了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往往要埋头苦读,不出去挣钱,如此坐吃山空,往往使得他们在生活上捉襟见肘,所以常常有“穷秀才”的说法。
举人就已经是很牛的存在了秀才和国子监的学生,这两种身份的人可以参加乡试。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称为乡闱,由于通常在秋季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考中举人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对大部分一辈子没出过村的老百姓来说,这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除去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了。
清朝秀才和 举人的比例,约为1:3,所以清朝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这是二百多年的综合,算下来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这和全国一两亿的人口相比,已经是非常的出类拔萃了,全国共有两千来个县,平均一个县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举人的特权就比较多了,除去秀才有的特权之外,举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权,就是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免税。哪怕是没有出仕,没有官身的举人,其免税田亩份额都能有几千亩。
所以一旦中举,自然会有人主动投献,把土地寄托在举人的名下,目的就是为了逃避交税,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举人的好处,真是想不发财都难。
清朝虽然实行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执行,所以举人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属于富人的行列。
此外,举人的前途很光明,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相当于副县长或者教育局长之类的官员,权力不大,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儒林外史》中描述,范进中举前,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后,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你是范进你也得疯。
此外,举人还有可能中进士,虽然这个比例较低,清朝三年一次会试,一次会试大约产生进士两百多人,总共录取26849人,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为6:1左右。
但是,一旦中了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委书记。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省长之类的也就平平常常。
所以,无论是地方低级官员,还是地主豪绅,都会争相示好,就当做是一笔投资了,一旦这个举人成了进士,那就是百倍千倍的回报啊。
综上所述,由于秀才没什么经济上的特权,所以虽然身份提高了,但入不敷出,往往生活困顿。而一旦中了举人,仅仅是免税这一条特权就足以让其丰衣足食,所以举人通常都较为富有。当然,以上所说都是正常情况下,个别案例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