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吴敬梓

最新跟帖
小贝

小贝

举人相当于高考各省至少前3甲!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乡试,各省分配名额。一般只有全国前一百名才能考中举人,因为考试是在北京南京两地进行,所以录取名额分布比例一般是南方60北方40人。考中比例应该是1000:1,即每次乡试全国参加考试人员是十万人,只能录取前一百人为举人。所以别小看孔乙己,说不定别人还是省状元呢!

马奔er

马奔er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逛老城区里的历史古迹。上周正好逛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厦门同安的宋代郡马府,厦门现存唯一的皇家建筑,占地二千多平方,建筑面积更少,而厦门海沧清光绪年间陈氏兄弟建的莲塘别墅占地三万多平方,建筑面积八千多,陈氏兄弟一个就是举人,一个经商,这个差别让我感慨了很久。

回到这个题目来,为什么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呢?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士农工商,读书人排在最前面,宋・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是古代的社会生产力低,而且教育落后,想读书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学生上学的地方称为私塾,一般在老师自己的家里、祠堂或者庙宇里面。当然,也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会把老师请到家里教孩子。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就是到林府上班。能有机会上学很不容易,秦业的女儿秦可卿嫁进贾府,儿子秦钟想进贾府的学堂读书,还要费很大功夫,由贾母发话才进去附学,交了二十四两学费,而二十两,足够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用。

进了学堂读书识字仅仅是开始,四书五经学习的差不多了,才能去参加县试、府试,通过的称之为“童生”。别以为童生都很年轻。考试不能过,五六十岁,头发花白的童生,大有人在。


考中童生后,再去参加院试,考中的才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也是过三关才能获得的,非常难得,红楼梦里贾珠十四岁中了秀才,就算是个神童了,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名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每年录取博士7.5万人约占人口的1/20000。按人口比例算,秀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博士。

考中秀才后,还不能做官。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只有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全国每次录取的举人也就一千多人,放到现在,大概都能上北大、清华了,此外,举人还可以享受国家补贴。

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起点不高,是县令、县丞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有大志向的读书人会接着往上考,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会试中举了就是贡生,贡生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只排名次,不会落第,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其余人称进士。考的级别最高,做官的起点越高。


从考试流程就可以看出来,秀才只是获得了当官的敲门砖,算读书人,而举人已经获得了当官的资格,这两者的差别造成了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从来只有老百姓穷,没有当官穷的说法。

秀才享有一定的福利待遇,除了免除徭役还不用上交赋税,见官不下跪,有官司可以面见县长。秀才每年要考核,最高等级的秀才,也可以享受一定的补助,但是很少,靠这个补助,想糊口非常难。而秀才因为已经是读书人,不可能放下身份再去从事丢读书人“脸面”的商人、农民的工作,一般都会做私塾先生贴补家用。做私塾先生不仅收入不稳定,还有可能受气,贾雨村在甄宝玉家教过书,工资很高,但是因为甄宝玉不爱学习,甄家老太太溺爱孙子,有事不怪孙子羞辱老师,所以一气之下不干了。




所以穷秀才的说法,一种是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还是受穷,一种家境不贫寒,但是十年寒窗苦读,付出的全部精力花费也不少,但是考中秀才,秀才的回报却非常低,是读书的人自我调侃。


举人就不一样了,不仅能做官,即使暂时不做官,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就导致了只要你中了举人,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而且因为举人随时可能做官,所以地方豪绅会刻意结交,以求日后当保护伞,儒林外史里范进一中举,乡绅马上来送拜帖称兄道弟就是这个道理。

进士在朝,举人在野,共同操纵天下士风舆论。他们是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一分子,而秀才还没进入这个圈子,穷秀才是一种又酸又嫉的说法,毕竟他们并不算真正的穷人。

拉着火车的猪

拉着火车的猪

秀才,这个词儿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原本并非属于科举功名的范畴,也不特指读书人。

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这个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

到了东汉汉武帝时期,又改回秀才。

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为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职称,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是秀才科弟最高,因为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问君,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

宋代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明清之际,秀才就逐渐固定下来,这时候的秀才有一定的门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经过院试取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才可称为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可以说是十年寒窗苦读书的初步获得。要想继续考试,就可以继续考取举人,一旦考中了,便正式进入为官的士大夫阶层,如果退一步讲,那么可以开设私塾。秀才,虽然没有国家俸禄,但可以获得一定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于是秀才这个最低功名,成了明清两代出身贫苦的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歇脚所”,他们往往一边通过教书获得经济来源,一边继续考取功名。由于竞争激烈,尤其在清朝时候排斥汉人做官,许多人也就一辈子就在秀才这个位置上。

举人和秀才还不一样。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高,有进有退,都有保险箱。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可以向进士冲刺,且明清时的举人资格终身有效,举人如果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退,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廷有相应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一般的举人所任的官职都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的任知府的,因此明清时期,读书人一旦中举,也就基本上实现读书做官的愿望,即便是不再参加会试,也步入富贵阶层。总体讲,举人构成了明清两代低级官员的主流来源。

因此,古时候有穷秀才而没有穷举人之说。

风的啦啦啦

风的啦啦啦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称为“中举”)者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第一名称为解元,而因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乡试每经取一名为首,列前五名称为“经魁”。清代也沿袭称乡试前五名称为经魁,举人已经迈入了士大夫阶层,进入社会上流。

秀才的收入与特权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

很多秀才在考上之初可以获得一些以家族为名义的奖励,比如查氏义田酌定规条载:“议定县试助费一千文,府试、院试各二千文,应岁试者助费二千文,乡试正科举者助闱费六千八百文……其县试正案三十名内加奖一千文,府试正案倍之。”这些钱来自以整个家族为所有者的土地租金收入,大都一次性发放。

秀才中有一部分是廪生,国家发给廪生的补贴到底有多少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太祖初建国学,喻中书省臣曰……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后来可能有所提高,张仲礼在中国士绅的收入中提到,“在大多数州县,每名廪生每年可得到4两银子。”明清时期在农村地区做长工的农民的年工资大致在二两至四两银子之间。但是全国各地相差很大,东北、浙江高至十两以上,贵州等地低至一两,而大部分在三两到六两之间。可见一个廪生的补贴,与一般工匠和其他劳动者的年收入大致相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笔收入几乎是额外增加的。因为中了秀才,他并没有脱离乡村社会,也并一定要进学读书。也就是说,如果秀才家里原本就有一些种地而得来的收入,现在考上秀才之后,这些收入并不会减少。当然,如果一个廪生秀才什么都不干,只依靠这点补贴来过生活,必然穷酸得很,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剩下的钱可能连衣服都买不起了。

秀才还有一些别的收入,比如给参加秀才考试的人作担保。秀才作为一乡知识的精英,还会承担起作为一个知识精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承担乡村社会几乎所有和知识有关的社会工作,比如:为别人的孩子起名命字;为人撰写墓表、墓志铭;逢年过节为别人拟撰并书写对联;帮助本族甚至其他宗族编修家谱;甚至观天文、查地理,为亲邻占卜吉凶、推算人生命理、看相、堪舆等等。这些都会增加秀才的收入。

秀才不能至仕,所以秀才最直接的收入是担任塾师。明清时期,不具有绅士资格的普通塾师,一般一年只有30两左右的收入,而一般劳动者的年收入约为10两。生员担任塾师,不仅是一般劳动者的近十倍,而且也是没有功名的塾师的三倍左右。可见,考中秀才之后的人去做塾师所获得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在绅士阶层中,以塾师的收入虽然最低,但从全社会来看,具有秀才身份的塾师,收入足够他和他的家人过上小康生活,而广大普通的塾师,其收入在正常情况下,也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

举人的收入与特权

如果说中了秀才是现在的通过高考考上大学,那么中了举人就类似于参加现在的省级公务员考试并通过。考中了举人就真正进入了仕人阶层。

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如果会试未被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改换门庭,受到地方的青睐。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之后,那个做过一任知县的乡绅,第一个跑到范进的家中,称他为“新中的范老爷”,不仅送给范进50两白银作为贺礼,而且还把一座3进3间的房子送给范进。“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人、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一个举人就受到地方上的如此敬重,难怪范进听到自己中举的消息后,高兴得发了疯,连他的丈人胡屠户也立即对他改变了态度,吹嘘自己的女婿如何了得,“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这说明举人在明代的地位是很高的。

一般来说,中了举人之后就有当官的可能,地方上的乡绅、商贾就会对举人进行投资和拉拢,会赠送田产、房产、家奴以及金钱,举人在生活上可以一步迈入中产。另外举人户籍所在州县也会给举人发钱。

举人想要为官,除了考进士以外还可以参加大挑。

清初旧制:已考三科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可挑选授任知县,选任地方教职者则不受会试次数限制。然而每科乡试取举人一千二百余人,能得铨选者不到十分之一;尤其进士又优先于举人选班,至雍正年间已有中进士十年却还不得补官者,举人更有拖延到三十年仍未补官者;到乾隆时仅存虚名,朝臣多次奏议谋求疏通举人仕途的方法。

乾隆十七年(1752年)订定大挑制:每次会试之后办理,举人可由吏部考核挑选,重视形貌与应对能力,一等以知县补用,二等以府、州、县教谕补用。

清后期,吏治腐败,地方富户为谋求在政治上寻找出路,往往会给举人出巨资以在大挑上买官。举人补中知县或者其他官职后,这些富户会跟随得官的举人到地方任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关系。

举人即使选择不为官,但是他的同窗或者同考们都有入仕为官的机会,这样的小团体就会被各地官僚、乡绅阶层拉拢,所以举人根本不会缺钱。

一步一步向前走

一步一步向前走

秀才不在编制,不能当官,没工资拿,没有可靠收入,自然是穷秀才了,举人就是在编人员了,可以当官,自然就不会穷了

shihjing

shihjing

秀才不能做官,举人能做官

suez_

suez_

秀才 举人 进士,肯定秀才穷,马云李彦宏雷军,他们三个比较,是不是也有一个比较穷,真正的穷人你是看不到的

gilgil

gilgil

举人有免税权,秀才没有。

免税权,意思就是举人名下田地可以不用交税。于是产生了另一个名词,叫做“挂靠”。普通农户会把自己的田地挂在举人名下,每年将一定收成交给举人做挂靠费,这样可以逃掉很多税收。举人平白就能获得大量挂靠收入,怎么可能穷的了。

秀才没有免税权,没法拿到挂靠收入,只能靠自己的收入过日子,外加国家每年发的几两银子的补助,如果家境不好,那肯定就得过穷日子。

冰菲

冰菲

这也要具体说一下科举考试等级(以明朝为例)。

明朝地方有官学,一般一个县设一个,官学的老师为学正或教谕,由举人出任,大约八九品左右。

朱元璋建国,需要大量的官员,而自愿与不自愿归顺朱元璋的文人不够。次要原因是朱元璋杀的太多,导致很多文人不愿意出来做官,朱元璋左手砍刀右手大刀硬是逼出来一些人,但人数还是不够。

所以朱元璋成立了国子监,培养后备官员,而进入国子监的学生少部分由权贵子弟出,大部分由各地县学送入,由地方送入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当然也可以送钱买一个监生,称为捐监,不过这是后来的事。

县学

地方有送学生去国子监的指标,所以地方学正会在当地招收学员。

当时想要把孩子送到县学里上学,家中必定是有钱的,没钱的孩子早就在田地里劳作。这时,朱元璋就搞了一个政策,能在县学的上学的学生会定期发粮食,这类学生就称为廪膳生,但廪膳生有定额,定额之外也招学员,此类学员称为增广生,增广生是没有米可领的,但也有定额,增广生定额之外进入县学的称为附生。另外还有例生等等。

廪膳生缺,则由增广生往上补,附生再补增广生,依次类推。

一个读书人要成为”秀才“,得通过县,府,道三级考试,县府二级由县府地方官举行,道级由学道主持(相当于省教育长。)

县府的这些学生要参加县府里举办的考试,过了称为童生。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童生就有资格参加府一级的考试,考秀才称为“岁试”,由省一级的学道大人主持。中试的称为“秀才”或生员,就成为府、州、县学的诸生,取得进一步考试的资格。当然,得了秀才也不一定能当廪膳生。

县试与府试在科举中只算得上的参加科举的资格考试,不具体做官的资格。

不能做官,基本上不得不到任何社会资源,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再往下考。

乡试,会试,殿试

秀才参加省里的考试——乡试,考中之后称为举人,举人与秀才是天壤之别。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不过一般是七八品的县令,或者县学里的教谕。不过人生一旦考上,那么就有人无数的人,送你房子,银子,票子,还有土地。送土地的人是想把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因为明朝的举人以上,是可以不交田税的,这个是逃税必备手段。送房子,票子的人一般为本地乡绅,或者做了官员退休后在家的,他们指望举人能以后帮他们一把。

所以进京赶考的举人,都不会是穷人,他们都有大把的银子花。

取得举人后,就进京参加会试。

会试中者,可称为进士,因为最后一级的殿试,殿试就是一个走过场的考试,一般情况不会淘汰任何人,皇帝再由大臣们上奏的名单,分出一二三名等名次,按个确定,就可以发布了。

sunyide

sunyide

所谓秀才就是指读过多年书的人,并且得到学堂考试过关成为秀才(等于今天学生的毕业文凭)。但举人是由秀才考到的功名,(也就等于今天已考上公务员的岗位)。所以说秀才是学历的身份,而举人是公务员的身价,你说谁会是穷人。

泡沫影子

泡沫影子

“穷秀才”是平常百姓编排出来的。当然,这样是他们的日常写照。

古人为考取功名十年寒窗苦读,每天就知道读书,不务劳作,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其读书,一次考不中,下次继续考,时间久了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自然越来越穷。

等后来即便考中了秀才,但权力并不大,国家给予的特权也就免几个丁役,大头的地赋都免不了,个别穷的叮当响的秀才还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古代那些当官的老爷跟普通百姓活在不同的世界,而秀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他们权力不大,所以“穷秀才”是百姓闲时编排的对象。

秀才在社会中的比例,类似于现在博士,其社会地位也就是普通的正科级公务员。国家给予的特权无非就是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在地方上能够出任各级学校,私塾的老师。有关系的也已在县衙当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如果能力突出的话还可以担任教渝等正式的官职。

除了秀才外,在往上的举人、进士等基本上都是县委书记、县局局长的等级,这些人普通百姓能看得到吗?

九成九的人都达不到他们这样的高度,而秀才是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所以他们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比如范进中举之前,大家都喜欢拿他开玩笑,编排他,因为这样的等级在平常很常见。但再往上一个级别,就是举人了,就是大家口中的大老爷了。

中个举人有多难知道吗?这样的老大爷古人谁敢编排?

明朝存在了276年,全国一共录取举人11万名,算下来每年仅仅400人。举人大多在30岁左右中举,在

导语:在古时候,要是一个读书人特别贫穷的话,大家会叫他穷秀才,有些人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叫他穷举人呢?这两者之间在没有考上进士之前,难道不是一样都穷困潦倒吗?秀才和举人在古时候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我们口中常说的秀才是指已经通过了童子试的考试,童子试的考试在科举考试当中属于最底层的考试。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去考,在通过此考试之前,大家都被称之为童生,只有通过此考试才能被称为秀才。



有很多人都觉得童子试的考试可能特别的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童子试的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到底有多难呢?有些人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都没有通过童子试的考试,而这类人终究只能被称之为童生。



在古时候读书是特别浪费钱的,一般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跟得起孩子读书。对于收入水平一般的家庭,往往是因为家中的孩子读着读着就把家给读穷了。即便他们幸运,通过了童子试的考试,被称之为秀才,但家里依然是穷困潦倒,而穷秀才也是名副其实。



举人则是通过乡试考试的读书人,乡试考试则是科举考试当中第2道难关,所有的读书人只有通过了乡试考试之后,才能获得举人的身份。乡试考试的难度肯定要比童子试考试的难度高得多,我们就拿明朝时期的大作家施耐庵举例,他是19岁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在上次考试当中多次败下阵来,直到29岁才成功考上举人。清朝大作家蒲松龄也同样是如此,他19岁就考中了秀才,但在乡试考试当中多次败下阵来,直到71岁才成功成为一名岁贡生。



要是你有幸考上了举人在读书界就相当于鲤鱼跃龙门了,其身份和秀才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秀才可以见官不跪,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秀才,还能获得国家对此的补贴,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好处了。要是只考中秀才没能考中举人的话,那就只能在乡下过着教书的日子,他们的经济来源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的地位比一般的农民要高。



在《儒林外史》当中,范进有幸考了秀才,但他的老丈人根本就不打他当回事儿,依旧像往常一样对他百般羞辱。举人就不同了,他们的身份不再属于普通的百姓,而是已经成功踏入仕途,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即便他们今后在考试当中败落,他们回来之后依旧可以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除此之外,举人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远超于秀才。



在政治上举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甚至能与相关级别的地方官员平起平坐。当范进中的举人之后,当地的知县张湘生还亲自去他家看望他,而且还给他送房子、送银子,各种方式套近乎。在经济上举人的摄入来源比较的多,他们也不需要交税,同时也不用出徭役。有很多人就会将自家的房产、田产挂在举人的名下,以此用来逃税。当范进中了秀才之后,有很多不认识的人对他送房送田,以此达到逃税的目的,此做法会让举人获得丰厚的收入。



结语:举人要是放弃做官的机会,回家耕读的话,国家还会对此发放一定的补助。虽然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满足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家的开销了。要是你能够穿越到的话,你可以大声嘲笑穷秀才,但千万不能去嘲笑穷举人,不然他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Apirlababy

Apirlababy

因为秀才还不是官儿,举人已经是官儿了啊!

秀才只能再往上考,平时只能想办法糊口而已。

红河川

红河川

因为古代秀才没有官职,没有工资,秀才大都仍读书不忙于搞钱,所以有“穷秀才”,而举人有官职,有工资,又有人巴结,所以没有穷举人。

sweet

sweet

现在也有本科生,(秀才)研究生,(举人),,,所以,秀才花钱熬夜。

wendywyw

wendywyw

举人可以减免田赋,免徭役,每年还可以得到国家给的钱粮,而秀才在这方面却要少的多,一般秀才考不上举人了最终也就是办个私塾混个温饱,但是举人不一样,举人不仅可以向上考进士,就算考不上不想继续考了还能做官,虽然做不了七品知县,但是在县里担任个八九品小官还是可以的。看看我们小时候学的课文范进中举就知道了,居然都发疯了,可见举人也比较难考,但是考上举人后所得到的好处就有很多,县里有头有脸人物都来巴结他,至于后面范进考上进士那更不得了,他的岳父都说他是天上文曲星,更是怕的不得了,可见古代只要取得功名,就能一飞冲天,什么都有了。

剑行剑道

剑行剑道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