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小说的演变规律
颜敏浩
炀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贾斯晋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小说的形式主要是传奇,产生与“温卷”风气有关。这类文章要求生动有趣。初唐秉承魏晋神怪遗风,中唐传奇全面兴盛,主流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出现李娃传《莺莺传》等优秀作品,后期专集大量涌现,出书成为时尚举动。志怪色彩复现,侠客题材诞生,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不再关注现实,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lulusay
高高Y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古代小说指汉代之前的“小说”本意指浅琐的言论,有别于高文典册著述的“大达”之辞,尚未形成“说”的一种文体。汉代以后在目录学出现“小说”概念。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1. 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
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原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
flyskyshmily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原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及规律
dreamer
敛左花栗胖儿
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整齐划一是美,参差错落是美,安静平淡是美,热闹喧嚣亦是美。美无处不在。
然而有一别样的种美丽,却常常被人忽略,甚至不为人所接受,那就是孤独。
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由此易知,人对于孤独的排挤是本能地对它心怀恐惧。但孤独又不是自闭,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孤独反而能显示出常人无法企及的崇高境界,成为一种别样的美丽。
孔子周游列国,却总不被接受,是因为他超前的目光与认知,众人无法理解他。有一次,有人要拜访孔子,但不认识去孔子家的路,就问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守城门的人知道他要去拜访孔子后,如此说道:“哦,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来评价孔子实在太恰当了。因为“不可”,所以不被接受,而他又偏偏“为之”,则众人更无法理解他了。孔子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更有甚者,还借此来讽刺孔子。孔子与子路外出,途中子路向人问路,那人知道来者是子路后,说道:“你的老师是孔子吗?他是知道路的。”其实,孤独的又何尝只有孔子,还有很多人。早就有人感叹过,古来的圣贤皆“寂寞”,而那些不学无术的“饮者”却名噪一时。
但这种孤独不会是永久的,历史会还那些孤独的人一个清白。早在汉朝,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孔子被确定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更有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签名,宣称只有“孔孟”之道才能挽救这个危机四伏,矛盾冲突不断的世界。孔子最终不再孤独。而他生前的孤独,则反过来突现出他超乎常人的智慧,长远的目光与深邃的思想,使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钦佩。
所以,不要再对孤独抱有偏见或恐惧。如果旁人无法理解,就让他们去说吧,好好走自己的路。
也许这孤独会给你带来坎坷与痛苦,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应该满怀信心,只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你的价值,那时,你就不再孤独。
而你之前的孤独,不仅仅是一笔珍贵的宝藏,更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美丽。
流浪的小孩
上古尧舜禹之后,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
传到夏桀,商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
到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发动政变,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军队,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到周幽王被少数民族所灭,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末年,秦灭六国,始皇帝建立秦朝。
秦末刘邦于项羽四年争霸,最后刘邦获胜,建立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不久以后,刘秀打败王莽,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国争霸。
最后魏灭了蜀国,又被司马家族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后西晋灭吴国。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司马睿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在此时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比如北魏和前秦,南方东进灭亡之后,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
陈后主被杨坚打败,杨坚建立隋朝。
传至其儿子隋炀帝,被北方的李渊所击败,后者建立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大周。
武则天后期,张柬之带领太子夺回政权,唐朝继续发展。
唐末,节度使朱温杀了唐哀宗,建立后梁,开始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方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又叫契丹。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后灭辽。
宋徽宗和宋钦宗不理政事导致亡国,徽宗之子赵构逃亡南方建都杭州,史称南宋。
成吉思汗在北方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灭宋,改国号为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脱颖而出,最后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北方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传至明思宗朱由检,被闯王李自成所灭,后者建立大顺。
后金摄政王多尔衮辅佐顺治皇帝入山海关,灭了大顺,改国号清朝。
历史朝代就到此为止了。
这些朝代主要内容就看《中华上下五千年》,要剧情看看那些历史小说吧,比如明代就是看看明朝那些事,这本很不错的,其他你就自己找找吧。
原贴:中国朝代的演变
deepsea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短篇故事
唐朝——传奇小说: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访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这个时期佳作极多,无法一一列举了~
明代——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最著名的应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也是佳作迭出
另说一句,《聊斋志异》虽是清代创作但属于传奇小说,一般人容易混淆~
吴组缃先生有专门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上面的朋友已节选了一段,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楼主若是还没上高中,将来会学到的。
lingerlee_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饭饭了个饭
这个问题有点模糊,小说艺术的规律可以分成几种,比如:1、艺术形式的发展规律,有最开初的单一化演变至今的多量化,其中新的文体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举个例子,玄幻小说就是其中一个最具品鉴价值的代表,以其无可抵挡的思潮瞬息之间在各大网站遍地开花,panlong、doupo、yongsheng等的崛起都将玄幻推向了一个高峰,以前的小说不外乎仙侠(偏向于武侠,但又神乎其神)、武侠、言情、都市(没有异能的纯都市)、科幻……但是至从piaomiaozhilv打开修真大门,大批的修真类型小说出现,修真之中既有仙侠的神仙妖魔,又有武侠的内在思想,融百家,却又自成一体,不得不说是小说形式发展的大进步,虽然在现在开来piaomiaozhilv的内容已经有些out了,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里程碑的地位,而现在炙手可热的修真小说fanrenxiuxianzhuan、xianni、bailianchengxian都是现在修真中的代表,很具有参考价值。武侠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今人已很难写出超越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高质武侠,一切的模仿,不过是告诉我们这些武侠迷追忆当年的刀光剑影。而言情小说,在05年掀起的穿越热潮,小说女主一个个回到过去,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呵呵,一些作品我一不记得了,隐约记得一两本佳作,chuanyueshikongzhishengsilian(1、2、3)……在单纯的情爱小说中加入古典文化思想,例如,对子、诗歌、习俗、历史资料……文体也由华丽的半文半白转为平淡质朴,甚至俏皮(绝大多数),另外,言情之中,又衍生而出的耽美小说,虽然在写作形式上与言情的一样,但由于涉及到了同性之间的禁忌之恋,褒贬不一。再说都市小说,之前的纯都市小说,不外乎黑道中带点军事的,涉及纯武学,没有现在都市小说描写的武打场面惊心动魄,动不动就帮派血洗……现在的都市之中,添加了男生喜欢的玄幻主义色彩,小说猪脚除了带有一身无敌的王八之气之外,还有美女如云……对于当今纸醉金迷的高层社会进行了奢华的描写,展现给读者另一个视角,最好的例子就是烽火戏诸侯的jipingongziI,一种颓唐似的的奢华基调下,猪脚叶无道强的惨无人道。后来的相类似都市小说大多也都是模仿其写作的。chenghongniandai也不错!!说着都市,那就不得不提异能,都市异能是小说形式发展的一个大变化,异能总体上说带着一点科幻性质,更能调动读者的猎奇心理,第一部异能小说我大概已经忘记了,但是不得不说都市异能是都市小说中不可轻视的主力军。科幻小说,我的体会不是很深,就不详谈了。
大体而言,小说形式的转变很大部分是读者思想的转变,毕竟物质化社会在改变,小说的快餐化无可避免,以及国外小说的影响,都是推进本国小说形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小说形式也只有在不断的改变中,才能符合广大读者的意愿,未来的路才能越来越长。
其他2、3点便不详答了,若是认同我的观点,或者觉得还行,我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心得以及体会。
原贴:小说艺术的规律
罗马假日tiamo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功夫肥仔
liu_yuxiu
原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
xiaohe
心有灵犀LX
原贴:答题技巧和规律是什么?
zhoushenghui
1,黑铁时期
网络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黑铁时期”,这个阶段,按照我的划分,应该是在2000年至2005年,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因为在这个时期,网络刚刚有所发展,而网络小说也伴随着网络,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因为网络并没有得到真正普及,网络小说的数量也还是很少的,基本也就只有几千部到几万部。
在网络小说发展的“黑铁时期”,网络小说就如同网络本身一样,刚刚兴起,也还是一种很新奇的事物。而这个时候,能够读到网络小说的,也只是有条件上网的少数人。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很陌生,那么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小说,自然也就更让人们陌生了。
而这个时候的网络作家,写网络小说大多是源于兴趣,很多人因为传统的武侠小说读腻了,而自己的脑子里又有一堆想法,于是也就付诸笔端,发布在网络上,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这个时候的网络小说还远远谈不上产业化,也更谈不上赚钱,网络小说的发展,也就才刚有一个短暂的开始。
2,青铜时期
网络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青铜时期”,这个阶段,按照我的划分,应该是在2006年到2010年,这四五年的时间里,网络逐渐在普及,网络小说也随之在普及。很多人已经有开始阅读网络小说的习惯,不过,网络小说的产业链也才刚刚形成,主要是网络小说打赏和订阅付费模式的出现。
而随着网站付费模式的出现,有一部分小说作者也就开始专门从事网络小说创作,毕竟通过网络小说创作,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而恰恰也就在这个时期,网络小说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批早期的写手,成长为成熟的网络作家,网络小说写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是,在这一时期,盗版小说网站也开始出现,因为网络小说的版权意识还不是特别规范,而且维权难度很大。而很多盗版网站能够很轻易地获得最新小说数据,从而吸引大批读者阅读。而这些不知情的读者,虽然跳过了正版小说网站的付费阅读,却给盗版网站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入。可以说,网络小说发展到青铜时期,就面临着盗版这一巨大威胁。
因为盗版小说网站的出现,会影响正版小说网站的收益,自然也就影响到作者的收益,网络小说作者的收益减少了,创作积极性自然也就下降。可以说,在网络小说的青铜时期,因盗版小说网站的出现,就差点把网络小说的发展扼杀在了摇篮中……
3,白银时期
网络小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白银时期”,这个阶段,按照我的划分,应该是在2011年到2016年,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网络小说顶住了盗版小说网站的压力。虽然有大批读者仍然是在阅读盗版小说,但是网络小说的产业链逐渐成熟,尤其是一大批正版小说网站的出现,使得网络小说的版权保护受到重视。
而且因为侵犯版权,盗版小说网站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因此盗版小说网站对网络小说的发展的阻碍在逐渐减小。而这个时候,随着一大批网络作家的成名,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以成为网络作家为目标,加入了网络小说创作的行列,网络小说的数目呈现几何数递增。
而这个时候,网络小说套路文开始出现,小白文也开始横行。尤其是网络小说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一大批网络小说工作室和网络小说枪手作为黑色产业链,也开始盛行。毕竟网络小说只要签约了,都署在一个网络作者号的名下,网络小说工作室和网络小说枪手就可以大行其道。
在这个时候,套路文和网络小说工作室及网络小说枪手,本身就是阻碍了网络小说的发展。总结套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小说的发展,但是只是在单纯增加网络小说的数量,却是影响了网络小说的创新和写作质量。
而网络小说工作室和网络小说枪手,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小说创作公平、公正和不得代写的原则,对于网络小说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害的。
但是,总的来说,网络小说的白银时期,网络小说的发展势头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这时网络小说已经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马上,网络小说的发展,就将进入“黄金时期”……
4,黄金时期
网络小说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现阶段,我称之为“黄金时期”,这个阶段从2017年至今,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兴起,促进了网络小说在无线端的发展。而在黄金时期,网络小说的产业化已经完全成熟,尤其是网络小说的全版权运营,更使得网络作家从中受益。
盗版小说网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版权意识已经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大批盗版小说网站倒闭,更多的正版文学网站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网络小说真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候网络小说作者的数量可以以百万基数计算,而网络小说的数量也应该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基数计算。但是,在网络小说发展黄金时期,套路文和工作室写手代写小说也形成了产业化。
原贴:小说演变流程?
月落无痕
小说演变的流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5、明清的繁荣: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原贴:小说演变流程?
D调de-张扬
原贴:明朝五彩瓷的历史演变
圈儿yoyo
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内容多与创世造物、自然、战争和发明创造相关,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后羿射日”,自然质朴,开创了神怪题材,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母题和想象空间。先秦诸子多善于用譬喻的方式说理,留下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浅近简短,精辟形象。史传文学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其人物描写、历史题材和教化作用也对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初具规模。这一时期作品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两类:谈论神鬼的“志怪”与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志”是记录的意思,志人志怪小说受史传文学“直笔实录”观念的影响很深,这时期的作品虽然在结构、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形貌,但缺少艺术的虚构。如志怪集《搜神记》,作者干宝是东晋史学家,他在搜神记序中表明自己力求“实”“信”的态度,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证明鬼神的存在。《搜神记》的内容包括地理博物、鬼神灵怪、佛法灵异几个方面,其中一些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传说为题材的怪异故事有着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表达了人民的情感态度,如“干将莫邪”的复仇故事,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乐道。
这一时期重要的志怪小说还有南朝人刘义庆编撰的《幽明录》,记录了许多关于现实生活中道人俗士的奇闻异事。刘义庆还编撰了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志人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逸闻轶事,是一部品评人物的小故事集。《世说新语》语言简约生动,特别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认为,中国小说的真正开端是在唐代,“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代出现了许多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后世称之为“传奇”,如《莺莺传》、任氏传、南柯太守传、《昆仑奴》等。传奇是唐代继魏晋志人志怪后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兴盛是在中唐时期,题材涉及爱情、豪侠、历史、仙梦等,其中爱情题材占有极大比重而艺术价值尤高。
(风尘三侠图,清代任颐绘,描绘了虬髯客初遇红拂女的场景,故事出自唐传奇虬髯客传。“风尘三侠”指隋末唐初的三位侠客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
爱情传奇以真实、热烈、生动、深切的男女恋情撼动人心,把异闻和言情相结合,反映现实生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有着青春浪漫的愿望、果敢大胆的追求、顽强不渝的抗争、勇敢坚贞的品格,追求真爱,生死不渝,但是往往因地位卑微得到凄冷残酷的悲剧结局。可以说,爱情传奇的兴盛代表了唐代传奇的成熟,是唐传奇全盛时期的主要内容。
唐代传奇语言华美,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体制成熟。
宋、金、元代,小说全面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传奇和志怪作品,如传奇小说选集云斋广录、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另一方面,话本小说悄然兴起,与文言小说分流,并逐渐成为后来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话本即“说话”的底本,“说话”是市井中以说唱方式演出,取悦听众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日益繁盛。它以内容世俗化、语言口语化为主要特征,话本小说继承了这些特点。
话本小说有固定的体制,一般分为入话、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通常开头用一首或一组诗词引起话题,结尾再用一首诗词作总结。其题材内容以爱情和公案为主,还包括灵怪、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简贴和尚、错斩崔宁、西湖三塔记。
元未明初,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一章回内容相对完整,可以自成一个段落,但各个章回之间又相互联系,连缀成一个整体。
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要代表。明代(1368-1644)“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带动了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繁荣。长篇小说创作逐渐从历代累积、集体创作走向个人独创,内容逐渐由历史重大事件走向日常生活,人物形象从英雄走向平常百姓,益加世俗化、平凡化、口语化,更加能体现现实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话本在明代大量刊行,一些文人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创作了供案头阅读的短篇小说,即“拟话本”。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主要有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分别总称为“三言”、“二拍”。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也仍然大量存在。
到了清代(1644-1911),小说达到了长篇章回体裁创作的最高峰。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它以独特的结构方式将科举制度下几代知识分子的境况遭际穿连于百年历史图景之中,博大而深刻,饱含了作者对当世文人命运的思考。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更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广传天下。
小说在近代继续发展,侠义公案和人情世态等题材随着社会文化的变更发生一定转向,出现了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等大量作品,取得了卓著的创作成绩,为“五四”后白话小说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影响。
★小小々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原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