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姬
  • 首页
  • 古诗文库
  • 成语大全
  1. 顾文姬
  2. 专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1500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小说]神雕侠侣

[作品]神雕侠侣

南宋年间,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大侠郭靖带领城内军民殊死抵抗。郭靖义弟杨康的遗腹子杨过投身古墓派 ,并与师父小龙女展开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师徒之恋。欲杀郭靖为父报仇的杨过,最终却感于郭靖 “侠之大者、为国...

金庸

[作品小说]班主任

[作品]班主任

这部短篇小说集汇集了刘心武同志近年所发表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没有讲完的课》,《醒来吧,弟弟》,《找他》等十二篇小说。

刘心武

[作品小说]倚天屠龙记

[作品]倚天屠龙记

小说以元朝末年为历史背景,叙述了明教教主、武当弟子张无忌率领明教教众和江湖豪杰反抗元朝暴政的故事。不祥的屠龙刀使主人公少年张无忌幼失怙恃,身中玄冥毒掌,历尽江湖险恶、种种磨难,最终却造就他一身的绝世武...

金庸

[作品小说]射雕英雄传

[作品]射雕英雄传

南宋年间,随丈夫杨铁心流落江南牛家村的包惜弱救了金国王子完颜洪烈,却害得丈夫和义兄郭啸天两家家破人亡。郭啸天的妻子逃到蒙古大漠,生下遗腹子郭靖。傻小子郭靖得到丐帮帮主洪七公传授绝技“降龙十八掌”,更赢...

金庸

[作品小说]先秦史

[作品]先秦史

《先秦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自原始社会初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会生产、生活、政治制度、重大史事、主要人物及各个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

翦伯赞

[作品小说]鲁迅杂文精选

[作品]鲁迅杂文精选

《鲁迅杂文精选》内容简介: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而现代杂文的兴趣、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开的。在...

鲁迅

[作品小说]雾

[作品]雾

本书通过奥古斯托同欧亨尼娅和罗莎里奥的梦幻般的婚恋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看法。奥古斯托自幼娇生惯养,直到结婚的年龄还没有获得一种确定的个性。一次,他邂逅一美丽少女,不由自主地跟到她家门口。...

米.德.乌纳穆诺

[作品小说]复仇

[作品]复仇

因职员盗卖公司关键技术,家木的父亲遭遇破产,被逼自杀。矢泽的未婚妻被绑架、强奸,最后被汽车轧死。心中充满仇恨的家木和矢泽在咖啡馆偶遇后,复仇的火焰被点燃。两人找来同是亲人被害无法申冤的末次和星野。四人...

森村诚一

[作品小说]春天里的秋天

[作品]春天里的秋天

《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基于当时泉州社会现实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位姓林的中学教师在泉州和他的女学生郑佩容相爱着,但遭到女方父亲的强烈反对,他俩逃到厦门鼓浪屿。但是他们的爱情终难为...

巴金

[作品小说]倚天

[作品]倚天

《倚天:共和国导弹核武器发展纪实》内容简介:从1949年到l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50年的光辉历程。5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却是一个亘古未有的...

董学斌

[作品小说]雨

[作品]雨

一個女同志生命和愛情的追尋,如情詩般的浪漫樂章,逃脫不了的情慾誘惑,面對真實自我的掙扎,終究深陷的愛情牢籠。文字精緻優美,內容曲折動人,在網路連載兩年多,深受讀者歡迎,引起廣大迴響,是女同志文學最受期...

张漠蓝

[作品小说]灭亡

[作品]灭亡

开明书店版复刻

巴金

[作品小说]资治通鉴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小说]汉书

[作品]汉书

班固

[作品小说]伤痕

[作品]伤痕

《伤痕》,内含四则故事: 伤痕 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名高中生。为了追求物质上的需求,做起了援交…后来,其男友让主角了解了援交与真正的爱不同。最后主角舍弃了以往的观念,认真珍惜对方… 扭曲 这是关於一所...

茉茉奇丽子

[作品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作品]乔厂长上任记

《乔厂长上任记》小说集,公选在了十八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有的歌颂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献身的干部,例如《乔厂长上任记》《土地》等;有的刻画了坚持原则与林彪、“四人帮”帮派爪牙搏斗的英雄,例如《大墙...

蒋子龙

[作品小说]海行杂记

[作品]海行杂记

本书是根据巴金1927年赴法途中给哥哥的信改写的随笔集,它记录了巴金途中所见所感和初到巴黎后的印象。 编者说明 序 小引 一月十五日 “狭的笼” “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香港或九龙 船上的友伴 ...

巴金

侯蘋儿

到书店买这本《鲁迅杂文精选》……

原贴:写关于鲁迅的论文3000-4000字?

anleo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当面对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智者将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后择法改之;愚者不谋自赎,反指责对方不详细告知自己哪里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雇尽?---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奶岢隽搜�剩菏侵泄�私�ニ樟��故撬樟�秩肓酥泄�柯逞讣捌湟换锏幕卮鹗牵褐泄���艿酃�饕宓乃羰苟��ニ樟�>��庖豢佳椋�逞傅牧⒊∈呛苊飨缘牧恕?/span>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这种比较倒实在有胡搅蛮缠之嫌。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 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原贴:写关于鲁迅的论文3000-4000字?

tliny

首先在指导思想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方针,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中大为加强。同时把文化事业建设列入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头,全国各地出现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文化兴县、文化兴村的全面规划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企事业发展的共同范式,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并落实到发展成略规划和实践中。

二是实施了文化走向市场的体制性改革,把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化生产和消费具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再生产机制,也使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兼顾增长。全国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和团体普遍进行了企业化的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发展的新轨道。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

三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闪涵并加以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国学,孔子思想文化精华的宣传教育得到普及并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和风尚习俗得到继承发扬,日益形成新时代的社会道德风尚。

以上三个方面,是新世纪我国文化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其它方面的变化还很多,兹不一一列举。

原贴:中国文化变迁的例子

dubitanshi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张无忌

《神雕侠侣》是金庸紧接着《射雕英雄传》的小说,但我认为这部小说及小说的主角杨 过应分别处理,因为神雕的主题完全不同。有些人或会觉得武侠小说是写故事、写人 物,不是探讨什么主题,我很同意这个见解,以主题论金庸小说的人物,并不是强说这些主 题是作者原意,而是纯粹读者自己的体会出来的东西,但是一部完成了的作品,是有它自己 的生命的,因此读者看小说,或者旁人要评论,也不必事事追究作者原来的用意是什么。我 的意见是,暂时不谈神雕而跳到下一部小说,可以得出较连贯的看法。 在《倚天屠龙记》,金庸又回复到袁承志式的主角来。张无忌的身世比袁承志复杂得 多,遭遇远比袁承志传奇,但张无忌的个性跟袁承志完全不同,他随和得多,也被动得多 了。

金庸在《倚天》的后记说,张无忌不是政治领袖材料,因为他不能克制自己,对敌人残 忍,不能当机立断,也没有权力欲,但是,张无忌随和良善,可以与他成为好朋友。 张无忌最大的特色是他的良善心肠。他并不很重视分辨是非善恶,也可说是不大重视公 正的赏善罚恶,而是习惯性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是个感性的人,很容易受人感动,要威胁 他做什么未必成功,但恳求他什么,他多半会答应,就算自己吃亏,也不计较。 他的良善心肠,自小已看得出来。谢逊在冰火岛上谈往事,说到以七伤拳打空见神僧, 十三拳打了十拳,小元忌插口说:“义父,下面还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罢,这老和尚为人 很好,你打伤了他,心中过意不去。倘若伤了自己,那也不好。”

他头十年的生命,在父母及义父慈爱保护之下度过,后来的一连串苦难,始终没有改变 他对别人的信任和善心。他父母在一日内相继自杀而死,殷素素临死时叮嘱他记着上武当山 逼死他父母的各门各派中的人,慢慢报仇,他记是记住了这些人,但最后没有向他们之中任 何一人报仇。金庸的男主角之中,似乎只有张无忌从来没有以为什么人报仇为目的。 另一方面,张无忌记恩,周芷若在舟中喂饭之恩,他一生都没有忘记,后来她两番累他 几乎丧命,他也一点不放在心上。记起她时,总想到她的恩情,不想她负他之处。 他是个温情的人,对父母义父的爱、对张三丰的爱、对武当六侠的爱时时洋溢在胸中, 甚至对殷离感到亲近,对殷野王、殷天正感到深切亲情。他保护杨不悔万里寻父,绝不是基 于“助人为快乐之本”的原则,而是出乎自然的爱护弱小。在光明顶秘道之中,他以自身为 小昭挡灾,小昭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于张无忌而言,这却是最自然不过:“你是个小姑 娘,我自是要护着你些儿。”

在情爱事上,张无忌也是随和被动、容易受感动、容易受人摆布。他以爱还爱,周芷若 爱他,他对她爱怜备至;赵敏对他迷恋,为他抛弃荣华。不顾生命,他也自然“刻骨铭心” 地爱她了。她们两个都是美人,金庸在书中三番四次刻画她们白雪红玫之美,一加上良辰美 景。花前月下,张无忌的反应便是“心中一荡”、意乱情迷了。

张无忌不能成为政治领袖,随和被动而缺乏野心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 他毫无主见,亦心无城府,容易信人。他之所以成为明教教主,全是凑巧,后来中朱元璋之 计退出,亦没有什么可惜。他根本没有多大的领袖指挥才能,更不懂谋略,就算当时没有中 计,也不是长久的教主材料。他甚至没有什么志愿理想,他对世界看法单纯,最接近理想志 愿的,只是空泛地希望人人忘记仇恨,结成朋友,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此,他最适合做医 生。他在蝶谷学医,后来运用医术救人的情节,是他表现得最主动的地方,也是他最令人欣 赏的时候。武功在他是次要,医术才是最主要的。

我始终不大喜欢张无忌,真正原因可能只是他的个性与我恰好相反。我对张无忌这个人 物颇有偏见。但我仍认为这样的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他们心地良善,绝不苛刻,也 绝不自以为是,道貌岸然;坏处是他们容易被人利用,他们往往明知被人利用而甘心被人利 用,虽然这是他们的宽大为怀,但这也令到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不快,因为对于对他好与对他 不好的人都一样好,其实就是对于对他好的人不公平了,这种心态或许可称为小心眼,但也是人之常情。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梅超风

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没有不记得“黑风双煞”的。

江南七怪黑夜在荒山恶战黑风双煞的惊心动魄之处,像人与鬼怪之间的搏斗多于武林人 物之间的打斗,梅超风长发飞舞、在月下荒山以“九阴白骨爪”插入活人靶子的头顶,满手 鲜血脑浆,令人想起吸血僵尸。童年的恐怖经历印象分外难以磨灭,恶战“铁尸”梅超风、 慌乱中刺死“铜尸”陈玄风,是郭靖童年最可怕的经历。

荒山一战,“铜尸”丧命,被江南七怪打瞎的“铁尸”却逃脱,她到处追寻杀夫仇人报 仇。梅超风是《射雕英雄传》最残忍可怖的人物,但同时又是最可悲可怜的人物。她突然在 完颜烈王府花园出现,被黄蓉一口喝住,读者才知道原来这妖魔似的“铁尸”以前有一个美 丽的名字叫做“梅若华”,拜在桃花岛黄药师门下学艺,才改为“梅超风”。同门的师兄弟 都以“风”字排,陈玄风原是师兄,两人成为情侣,此外还有陆乘风、曲灵风等人。黄药师 的夫人为他从周怕通处骗得一部“九阴真经”,梅超风与陈玄风偷了逃去躲起来练习,黄药 师大怒之余打断了徒弟的腿,把他们逐出师门,冯蘅为黄药师苦苦再努力追忆经文默出,终 于心力交瘁,难产而死。梅超风,陈玄风便成了相依为命的一对夫妻,陈玄风死后,十多年 来梅超风便了然一人,过着孤独、痛苦而黑暗的日子。

把梅超风比作自悔偷灵药的媳娥,未免有点怪诞,然而梅超风的确是怀念师父、后悔偷 经。在归云庄无意重见恩师,她掩不住渴望重归师门的心情,宁愿自己斩去双掌,以废掉从 “九阴真经”上学回来的高强武功。终于,黄药师与全真七子搏斗,欧阳锋在背后施袭,她 奋身扑在黄药师背上,为护他舍弃了生命,临终之际,黄药师让她得偿心愿,她死后,黄药 师以她的尸首为“武器”,为她报仇。无论是否同情这两个人物的所为,读者都会被他们之 间的感情感动。更值得指出的是,梅超风这个人物的完整。她的故事一早便有伏线,正好显 示《射雕英雄传》的结构比较严密。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黄药师

金庸小说所有女子之中,最幸福的一定是黄蓉的母亲冯蘅女士了,因为她有黄药师这样 的人做丈夫(冯蘅因黄药师而亡,不知有何可幸之处?--东方剑)。

黄药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览群书,精通阴阳五行、奇门八卦数术,琴棋书画,更 是无一不精,黄蓉随便乱学些皮毛,已经十分可观,黄药师本人如何聪明及有才学,就不难 想像得到了,何况他还武功盖世,脐身一流高手之列?

黄药师本人风流潇洒,口味高雅,单从他的武功已可见端倪。他的“落英掌”、“兰花 拂穴手”追求姿态优美,“碧海潮生曲”更是寓武功于音乐。桃花岛的布局符合防卫,但表 面上不露痕迹,但觉花木幽深,竟是园林艺术的上品。

看他的布置,便知他的生活充满抚琴、吹萧、烹茶、观画、钻研学问种种情趣,“桃花 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多么令人神往!

他不落俗套,不为世俗思想所规限,他任性痴情而极度浪漫。妻子亡故,他恋恋不忘, 十几年中,夜夜在她墓旁吹箫相伴,墓中供着的是他亲笔所绘的小像及最精巧的珍玩,他做 了花船,思算携了她的玉棺,月夜出航,让海浪打碎船身,与她一同葬身大海,这是何等痴 情,又何等浪漫。

而且他的浪漫,不是做梦的少年的浪漫,而是一个懂得爱也懂得欲的成熟男子的浪漫。 他的重视真情,一生渴望思念也在所不计。所以,他看见黄蓉深爱郭靖,难舍难分,他便共 鸣而发出悲吟:“且乎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有这样的父亲而 思嫁郭靖,黄蓉的口味实在不高贵。

这样的人自是骄傲的,所以是“东邪”,而黄药师的缺点也太多太多,“伟大”、“英 雄”、“完美”的这些字眼不能用到他身上,但这么多才多艺多令人倾心之处的人,有缺点 又有什么关系?冯蘅虽然早死,但也应是值得的。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洪七公

洪七公若非贪吃,必然是个伟大而无趣的人。他正义凛然的告诉裘千仞,他手下杀过二 百三十一人,但个个都是恶徒,死有余辜,他平生没有杀过一个好人;就算这是事实,这等 自信道德上从来没有错,而进一步结论因此他有资格杀裘千仞,真是使人不寒而傈。世上最 专横的独裁者,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

洪七公毫不专横,也绝非独裁者,他是一个典型的大节一丝不苟,其余便不拘小节的人 物,不犯大错,不给他作大义凛然指责的理由,洪七公是个可爱的长者。他的贪吃及美食当 前的猴急姿态,令人感到好笑,洪七公有此弱点,便不会变得不近人情了。

事实上,他很有人情味,他明知黄蓉故意讨好他,使他答应教郭靖武功,但也不在意, 照教如仪,让这对小儿女遂了心愿。他并不是一味出自好心,教穆念慈是出自好心,报答她 好心救了一名丐帮弟子,但只教了她两三招,黄蓉郭靖学了这么多功夫去,一来因为他贪吃 黄蓉的小菜,二来因为他着实喜爱他二人,而两人之中,他又喜爱黄蓉更多,因为她聪明伶 俐,这样的徒弟,往往吸引师父一套一套功夫的教下去,欲罢不能。若洪七公正义感大于人 情味,他就会欣赏正直的郭靖,多过古灵精怪的黄蓉了。为了郭靖,他大概不会承担这样大 的麻烦,亲自跑到桃花岛去代郭靖求亲,但为了黄蓉,见她那么喜欢这傻小子,他就扮演郭 家大媒去了。

他喜爱黄蓉,黄蓉也是真心爱他,他被老毒物暗袭,身受重伤,明霞岛上,黄蓉悉心照 料维护,犹如小孙女照料老祖父,亲情深厚,令人感动。

其实,正是因为他是这么可亲可爱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正义凛然才分外使人肃然起敬, 所以在他跟前,施以偷袭的欧阳锋,乘人之危的欧阳克,才显得那么卑鄙不堪。洪七公对裘 千仞说的那段话那么有力,原因不在于洪七公是永远不会错的圣人,而是在于他极少板起脸 孔教训人,连洪七公这么宽容的人也提出指责,裘千仞就不能不感到惭愧了。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黄蓉

金庸小说多妖女,黄蓉一露面便让郭靖的师父骂称“小妖女”;殷素素是“妖女”。任 盈盈是“魔教妖女”,何铁手、蓝凤凰之流自然更是妖女,连蒙古郡主赵敏,也被人叫做 “小妖女”。

金庸小说多妖女,无非是因为金庸小说多美女。美得惊人而又“来路不正”的女子,活 色生香,不肯像淑女那样守本分,太令正人君子抵抗不了,卫道之士就不能不骂以“妖女” 了。从这个角度看,黄蓉当然是“小妖女”。

许多人不喜欢黄蓉,特别是《神雕侠侣》中的中年黄蓉,嫌她聪明得过分厉害,有点近 乎阴沉。我却十分欣赏黄蓉,认为是金庸写得最好的女角。特别欣赏他处理黄蓉从射雕英 雄传的青春少女到《神雕侠侣》的中年妇人的个性发展。其他女角大多是形象化的人物, 但黄蓉却是活生生的、有优点、有缺点。会长大。会变。会衰老的真人,音容体态历历在 目,思想个性贯彻分明,熟读这两套小说,觉得了解黄蓉的一生,这是在金庸成功的角色中 也不可多得的。

写黄蓉的笔触之准确,不像创造一个角色,倒像描述一个作者很熟悉很喜爱的人。 其实,黄蓉没有什么“厉害”;除了特别聪明美丽之外,她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女子。少 女时爱玩,遇到了喜欢的少年郎,但愿与他日夜相从、一生厮守,一心要嫁给他做妻子。 结婚之后,又一心助他事业成功,为他养儿育女。她可没有什么胸怀大志,不过事事以 丈夫为重。为儿女操心。

即使论聪明才智,黄蓉的聪明才智也只限于心思敏捷。记性特别好而已。诗词歌赋。对 联谜语她过目不忘,武功算术一点即通,但她没有超凡的智慧,一灯大师的禅机她便茫然不 知所对。她不够耐性。缺乏恒心,也不见得特别有同情心,南琴的凄凉、穆念慈为情所困, 她只觉好奇好玩。(金庸说,聪明的人未免缺少同情心。)直至与郭靖无奈分离,才开始了 解愁滋味,是失意苦难强迫黄蓉长大的。

但黄蓉就是娱乐性强。特别喜欢她在岳王庙拆穿欧阳锋和杨康在桃花岛杀江南六怪那段 情节,由她在柯镇恶手掌心写:“告我父何人杀我”开始,到逼欧阳锋让终于明白了内情的 柯镇恶走,分析推理,步步洞悉先机,紧张刺激,像看最曲折奇情的侦探小说。但这段己开 始见黄蓉以机智面对凶险。不复只轻松斗智,渐渐踏入后来《神雕侠侣》的“智者虑”的苦 涩境地。

精灵娇美的黄蓉,为什么乐意嫁与既笨拙而又不见得长得多俊的郭靖?一个解释是“萝 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解释,等于说情之为物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有一个新派解释是, 黄蓉就是看中了郭靖笨,容易控制,不怕他闹花样,这又未免太理性了。

黄蓉初识郭靖,不过盈盈十五,刁蛮任性,父亲又大有来头,她才不怕被什么人欺负。 而且她不但任性,更是痴情,真的是一往情深。发现郭靖原来已是“金刀附马”时,她对父 亲说,他另娶别人,我也要另嫁别个;他心中只有我,我心中也只有他,我是你的女儿,别 人不高兴也拿我没法,但是他这样对我,我也活不到多久。黄药师见女儿眼神是缠绵万状, 难舍难分,知道情根深种,根本无可挽回,只能陪她伤心。

不是的,黄蓉是真心爱慕依恋郭靖,若要解释,那也毫无难处。一般男以色爱女,女子 爱男子,却是基于道德或本领上的崇拜,郭靖觉得蓉儿“说不出的可爱”,但黄蓉爱郭靖, 是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比他更好的人了”,是因为他是好人,是君子,是个有清楚原则而 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的人。

甩一点现代心理学的术语说,郭靖是黄蓉的道德范畴,他给黄蓉的,是她一向匮乏的精 神上的安全感,换句话说,郭靖是衔蓉心底渴望的“父亲人物”。黄药师与女儿的关系,素 来是好友的关系多于父女的关系,尤其是妻子早死,女儿便在精神上代替了妻子的地位;他 教她学问武功,与她谈诗论文,但从不以父亲地位管教她。正因为关系是这样,他才对郭靖 诸多不满,其中有许多是喝醋成分,到后来郭靖黄蓉结婚生子,他更看不入眼,不但与他们 疏远,跟杨过谈起黄蓉,还是十分酸溜溜的。

但是黄蓉不是“小东邪”,个性上她只是个寻常女子,跟郭靖过着“正常”的家庭生 活,接受他的道德伦理价值,同时得到社会接受,她十分满足乐意,她要人间的快乐,不要 孤标傲世,黄药师对她失望,那也没有法子。

黄蓉为什么跟郭靖好。即使看《射雕英雄传》不明白,看《神雕侠侣》也会明白。杨过 是黄蓉的翻版,这个金庸已多次暗示过,黄蓉自己也再三说了出来,一般的刁钻古怪,聪明 伶俐,痴情任性,一个是娇美无倚,一个是清秀俊俏,所不同的,是两人的身世。 黄蓉初识郭靖时扮成个肮脏褴褛的小叫化,杨过根本就与小叫化差不多。黄蓉后来约郭 靖到湖边相见时,恢复她本来面目,郭靖只觉她宛若仙子下凡,黄蓉说,她穿这样的衣服, 人人都会同她好,但她扮作小叫化的时候他待她好,那才见得是真心。

杨过的小叫化可不是扮的,无怪人人都待他不好,黄蓉与杨过的分别基本是这样。 黄蓉与杨过这样相似的人,为什么一直关系十分差?金庸说成是中央隔了个杨康的阴 影,其实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爱的基础在于信任,而两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人要互相信 任,真是难乎其难。聪明人可以看到一百个怀疑的理由,而信任往往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考虑 之上。黄蓉与杨过在桃花岛有过一次真情流露的交流,是黄蓉不知为了什么缘故,对杨过坦 白诚恳他说,她知道他有许多事瞒着她,不过她很了解,因为自己小时也是一般怪僻。杨过 大是感动,在她怀里哭了起来。这就是以爱报信任的自然反应。可惜,信任没支持多久,杨 过一见傻姑,逼问出杨康死因,马上认定黄蓉是杀父仇人,而对他种种好处,都是别有用 心。傻姑断续不全的话又怎信得过?杨过是个聪明人,纵然偏激,也必能问得明白,但是由 于一早便对聪明的黄蓉不信任,所以一想到她存心作假,便坚信已找到答案。

聪明人太聪明时,就会草木皆兵,没有人可信任,因此,也没有人可以爱,但偏是黄蓉 杨过都是极需要爱的人,因此碰上一个全心全意爱自己的率直的人、笨人,因其笨而可信 任,便如获救星,一心相爱,到死相随。郭靖是笨人,小龙女是笨人,杨过爱小龙女而黄蓉 爱郭靖,黄蓉与杨过始终不能相亲相爱,就是性格的关系。

数年前看过倪匡先生批评黄蓉,他说,少女时代的黄蓉那么可爱,一到中年就非常不可 爱了。我很不同意,纳闷了几年,老是想翻案,一直想到现在,忽然明白,原来中年黄蓉果 然不可爱。

一灯大师赞美中年黄蓉大智大勇,怎样叫做“智”,似乎不必解释了,但是“勇”是有 多种的。不知畏惧的“当头勇”,被萧伯纳在兵器与军人之中挖苦得不成样子,比较值 得敬佩的是感到恐惧仍不退缩的勇。郭靖听见都史拉豹子去找拖雷,要去叫拖雷逃,韩小莹 问他怕不怕连他也吃掉,他说:“我怕。”韩小莹问:“那你去不去?”郭靖答:“我 去。”就是这种勇。这种勇气,是感情鼓励之下的勇气。第三种勇,是经过理性分析策划而 后采取行动的勇。

黄蓉为了取得仅存的情花解毒丹去救杨过性命,说服裘千尺打她三枚枣核钉,若然她不 闪不避不格接了,裘千尺便把丹药给她。这枣核钉十分厉害,黄蓉虽是策定计谋,但仍须冒 性命之险进行。一灯大师赞她大智大勇,就是指这种勇。

另一次是她潜下绝情谷底的寒潭去寻杨过。虽说黄蓉水性最好,但其时她已年近五十, 而潭底有什么凶险,谁也不知,她再三尽力潜至可潜到的最深处,以致上来时头发也结了薄 冰,不可谓不勇敢。

这种沉着的勇,并不逊于第一,二种勇,刚相反,把危险看得清清楚楚而全力以赴,需 要的勇气更大。然而,需要最大勇气的勇,也是最没有人感激欣赏的勇。黄蓉两番舍命救杨 过,他何尝感动?又有多少读者感动?倒是傻里傻气的乱打一通,无端一齐送命,大家都感 到敬仰无比。快意无比。

说破了。原因也很简单,人心底最害怕的是自己太过渺小无力,居然有人不顾后果拼命 为自己做一件事,那就证明自己重要,有左右别人行动的力量。令人放弃理智的力量,常常 使自己有这种胜利感的人自然十分可爱,黄蓉连面对生死都由理性控制,当然极“不可爱” 了。

原贴:求三篇“金庸武侠小说赏析结课论文”(1500字左右/篇)

lydia1224

买本《鲁迅杂文精选》。

原贴:写关于鲁迅的论文3000-4000字?

觅雨

今天开始做魔王 小说 1楼这本书内容有趣,是科幻小说,而且幽默中还包含了哲学,文笔也很好

第十三卷片断

白哲的手指用力抓住桌巾。跟花瓣一样美丽的嘴唇,因为情绪变化而扭曲。盯著我看的瞳孔,因为淡色镜片的关系,看不见原来的颜色。原来我完全被这个容貌端正、跟我同年龄又努力做好大国国王的开朗外表给骗了。不过现在仔细想想,一切很可能都是他在演戏。

我并不是遭到背叛,而是被欺骗。

这一切只能怪我太笨了。

「我不晓得你们到底耍了什麼手段,但是你们兄弟串通好要骗我签下平等条约,好让你们占尽好处对吧?因为你们知道魔族的国王是个愚蠢的大菜鸟。没错,我就跟菜鸟一样笨,但是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你们看得这麼扁,还以为我会被这麼简单的伎俩蒙骗,我实在是难过到想哭!」

这时候背后发出可能是约札克的剑枘声。一开始先吓吓他。

「不过,很抱歉,萨拉列基。就算你的计画成功,我不小心在那张有所渲染的纸上签名,真魔国也不会呆呆遵守那份合约的。回国之后,还有许多比我优秀的人能继承我的位子。」

「那倒是无所谓喔,有利。」

萨拉列基抬起下巴,手叉著腰歪歪地站著。嘴角还露出傲慢的笑容,之前那些楚楚可怜的模样早已不复见。在我眼前的,是目中无人、不为所动又世故的国王。虽然他才十几岁而已,但现在的笑容却让我觉得很老奸巨猾。 「就算你自豪的臣子违反合约也无所谓,到时候我就能用这个理由宣战。要是真魔国不承认合约的内容而主动挑起战争更好。这样我们就不会遭到其他国家的谴责,正大光明地开战,如此一来我们就赢定了。」

「你……」

「我不会像父亲那一代那麼愚笨,缔结那种半调子合约。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把对方打到无法东山再起为止。」

我的肚子开始发热,几乎快要七窍生烟。我不只气态度遽骤然大变的萨拉列基,也气自己竟然会被这家伙的花言巧语所骗。我自然地降低声音:

「在你的计画里,打算怎麼处置我?」

自己的双亲分别是国王与女王的少年,毫不犹豫地说出可怕的字。

「我准备让你死哟!」

他轻轻说完之后,就把我手上的文件拿回去。他又重念一遍,因为计画受挫而惋惜不已。但是他的模样好像很开心。

「我的计画是等签完约之后就让你因为意外而丧命——我们四周的海洋就像那股激流一样,没有什麼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那是刚开始的计画,跟你一起旅行之后,我改变心意了。因为我知道魔王真是非常有趣。所以打算放出你不幸去世的假消息,然后把你留在这里。」

他以无线惋惜的口气叹气:

「本来打算养来当宠物的。」

这些听起来虽然像是真心话,但是对方可是用谎言堆积起来的男人,想必没有一句是真的。

「只要让真魔国认为你死了,事情就会像我说的,你的臣子或下一任国王可能会马上开战吧?即使消息走漏,被他们知道你还活著,那也是最佳的人质。」

「很遗憾,萨拉列基,我既不会被杀也不会被软禁!」

沉醉在阴谋里的小西马隆王,轻轻把手伸向我。修剪整齐的淡粉红色指甲从我的脸颊滑到下巴。

「有利,现在反悔还不迟。就算你知道计画也无所谓,你不想跟我合作吗?只要你在合约上签字,我就会让你回去,你只要想办法说服那些魔族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就能维持你想要的和平,也可以取到部分的霸权。怎麼样?这个计画不错吧?」

「要真魔国成为小西马隆的藩属?」

「没错。不仅是小西马隆,连你看到的圣砂国也将成为我的囊中物。你知道这个国家拥有什麼力量吗?人才跟法石应有尽有,因此不用怕缺乏士兵跟武器。而且这里大半的人民都是优秀的法术者;至於平常派不上用场的奴隶,只要训练他们拿剑,应该也能当成战场上用完就丢的棋子。这国家本身就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呢,有利。」

跪在地上的耶鲁西表情变得开朗,可能是将几个自己听得懂的单字组合之后,误以为萨拉列机是在夸奖他的国家吧?要是他完全听得懂这些话,恐怕会对哥哥说的话大失所望。

2007-10-14 16:37 回复 116.19.234.*2楼

「你当然还是继续当你的魔王,同时也可以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国的国王。如果你想要,西马隆王领土之一的韦亚三岛,还有碍眼的希斯克莱夫土地都可以给你。一旦我们三国联手,那麼就算是大西马隆也不敢轻举妄动。到时候就是我们的时代了——一个没有人会受到伤害,属於我们的时代。」

「那不是我们的时代!」

背脊下方突然发热,随著心跳的节奏产称耳鸣症状。

「萨拉列基,那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妄想。」

我突然觉得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受到的友情,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而且全都是骗人的,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友情。 「很遗憾,不管哪一款游戏,都是魔王对勇者提出这一类的建议。因为故事内容已经很制式化了。你知道为什麼吗?」

我把萨拉列基又发出剑枘碰撞剑鞘的声音,这是第二次吓吓他。

「萨拉列基,你的计画一点都不好玩,太自我中心了。我要退出,无法奉陪。」

这次的威吓终於让萨拉弹指呼叫在室内待命的侍从与卫兵。连同手无吋铁的人在内,顶多只有十几个。光凭这些人数应该不是约札克的对手——只要没有与伟拉卿为敌。还有就是我没有因为愤怒而像嚎啕大哭的幼童那样失控暴走。

最危险的是那个。在丹田附近有股奇特的疼痛感。在它顾著背脊往上冲、控制我的大脑以前,我一定要设法用自己的力量压制它——用力深呼吸,企图打散聚集的能量。

「我也不认为只凭这点人就能摆平你们。况且,我还让你那位武艺过人的护卫携带武器一起出席,当然有事先做好因应的措施罗!」

少年王回头对跪坐在地上的弟弟投已无比温馨的笑容,接著伸手将他扶起来,用温柔的声音喊他的名字。

「耶鲁西。」

然后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下达命令。

「这孩子事优秀的法术者,正因为他有法力,才被认定为母亲的继承人。他从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学会如何随心所欲遭纵法石的法术。」

就在这时候,我的右手小指感到一阵剧痛,彷佛快被连根扯断。

「什麼……」

「陛下!?」

我听著约札克跟肯拉德喊我的声音,瘫软地跪在地上。完全站不起来的我,战战兢兢看著紧握的指间,套在右小指的淡红色戒指正微微发光,不断传来的疼痛还比亮度强烈。

压制不住的叫声从紧咬的牙根中流泄而出。

「陛下!快把它拿下来!」

我紧握小指跟无名指,弯著背捧住疼痛的地方。眼窝里的眼球内侧不断发烫,连眼泪都飙了出来,这时候有人在我耳边说「喊出来会比较轻松」,但我已经无法判断说这句话的人是肯拉德或是约札克。

「你忘了吗,有利?我们是朋友,所以互相交换戒指跟项鍊。我拿从小跟我离异的母亲的法石跟你的魔石交换。那是鄙视我,还视我如无物的伟大母亲留下来的戒指哟!怎麼看都觉得你这颗魔石比较有价值。」

萨拉列基把蓝色魔石从脖子上拿下来,慎重解开缠在上面的头发,垂在眼睛的高度:

「真美。上面还有类似徽章的雕刻。」

我的泪水滴落在膝前。

「但是我已经不需要了。」

他就像完腻玩具的小孩,把魔石连同绳子一起抛出去。只见魔石反射著刚升起的月光,闪了一道光芒之后就落出窗外。而我只能绝望地目送它飞出去,眼睁睁看著那颗挂在自己胸前许久的魔石消失不见。 「劝你也快点将那枚戒指拔下来吧!不用客气。」

「……要怎麼……拔……」

不管我怎麼拔怎麼扯,那枚像珊瑚的戒指还是紧紧卡在小指动也不动。周围的皮肤都已经扯到破皮流血。明知会有这种后果的萨拉列基笑著说:

「很简单,把指头一起砍掉就行了。」

我当下就想这麼做,於是手便朝肯拉德的佩剑伸去。但是马上被他抓住,让我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不可以!」

没时间听他制止的我连忙转头,把手伸向约札克的短剑,此时他正把手环在我的背后。不过他并没有阻止我,反而向萨拉列基咆哮:

「是那位皇帝干的吗?那家伙对石头施法!?」

听从哥哥之命行事的耶鲁西毫不在乎地走近我,看到我痛苦的模样,一脸很不可思议的表情。他用跟萨拉列基一样的动作把头发拨到耳际,彷佛很惊讶地用指间碰我的肩膀。虽然我的痛楚不断增加,但是仍不得不佩服他们居然连指甲的颜色都一样。

我用快到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速度起身,将约札克腰际的剑拔出来,剑尖指著耶鲁西的喉咙。但即使面对这种状况,他还露出一脸不知道发生什麼事的表情,彷佛是不懂得害怕的初生之犊。

「有利,你想杀他吗?一向温柔的你要杀他?」

听到萨拉列基说的话,寥寥可数的圣砂国卫兵一起摆出拔剑的架式。随便他们想怎麼做都行,反正肯拉德会帮我解决。

「陛下,让我来。」

「不,不行……不可以。」

我不断地摇头。不过对象并非约札克,而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可是这个国家的皇帝,要是这时候出事那还得了!?

「住手!」

就在大喊的同时,我也把剑丢掉。只要杀了他就能让我从这个痛苦中解脱,为了摆脱那股诱惑,我需要很大的努力。紧绷的气氛中响起沉重的金属碰撞声。

「不要……杀他……」

我再次命令自己,但是背后没有倚靠而脚步踉跄的我,整个人往后退了几步。

「陛下!」

我背后没有墙壁,好不容易碰到的露台栏杆又圆又粗,光凭我痛到灼烫的手根本抓不住。刹那间我还在想这里有几层楼高,不过答案还没出现,整个身体已经飞在半空中。

再也不会痛了。

只是向当时那样往下墬而已。

原贴:求一篇关于友情的1500字左右的小说

漂泊

买本《鲁迅杂文精选》。

原贴:写关于鲁迅的论文3000-4000字?

Daisy木木

到书店买这本《鲁迅杂文精选》……

原贴:写关于鲁迅的论文3000-4000字?

wangpinga

呵呵,我还没有达到要求呢

原贴:关于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的论文有没有

guorose

我不要你的积分,我只想告诉你,论文还是自己写。



如果你想有一种没有毕业的感觉的话,你就继续征求论文吧。

原贴:求关于专业的论文

betty_hjr

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

原贴:急需一篇关于巴金的家的论文提纲以及论文,4000字左右。

QT.chan

好123搜一搜,哈哈,你偷抄。

原贴:如何写一篇关于金庸小说的论文

wayne

你可以去百度的文库找找有没有类似的论文可以下载参考

原贴:关于声音的三千字论文

燕飞雨落

,我来搞定

原贴:关于商务谈判的论文

왕흠박

今天开始做魔王 小说 1楼这本书内容有趣,是科幻小说,而且幽默中还包含了哲学,文笔也很好 第十三卷片断 白哲的手指用力抓住桌巾。跟花瓣一样美丽的嘴唇,因为情绪变化而扭曲。  盯著我看的瞳孔,因为淡色镜片的关系,看不见原来的颜色。原来我完全被这个容貌端正、跟我同年龄又努力做好大国国王的开朗外表给骗了。  不过现在仔细想想,一切很可能都是他在演戏。   我并不是遭到背叛,而是被欺骗。 这一切只能怪我太笨了。 「我不晓得你们到底耍了什麼手段,但是你们兄弟串通好要骗我签下平等条约,好让你们占尽好处对吧?因为你们知道魔族的国王是个愚蠢的大菜鸟。没错,我就跟菜鸟一样笨,但是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你们看得这麼扁,还以为我会被这麼简单的伎俩蒙骗,我实在是难过到想哭!」 这时候背后发出可能是约札克的剑枘声。    一开始先吓吓他。 「不过,很抱歉,萨拉列基。就算你的计画成功,我不小心在那张有所渲染的纸上签名,真魔国也不会呆呆遵守那份合约的。回国之后,还有许多比我优秀的人能继承我的位子。  」 「那倒是无所谓喔,有利。」 萨拉列基抬起下巴,手叉著腰歪歪地站著。嘴角还露出傲慢的笑容,之前那些楚楚可怜的模样早已不复见。  在我眼前的,是目中无人、不为所动又世故的国王。  虽然他才十几岁而已,但现在的笑容却让我觉得很老奸巨猾。 「就算你自豪的臣子违反合约也无所谓,到时候我就能用这个理由宣战。要是真魔国不承认合约的内容而主动挑起战争更好。这样我们就不会遭到其他国家的谴责,正大光明地开战,如此一来我们就赢定了。    」 「你……」 「我不会像父亲那一代那麼愚笨,缔结那种半调子合约。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把对方打到无法东山再起为止。」 我的肚子开始发热,几乎快要七窍生烟。我不只气态度遽骤然大变的萨拉列基,也气自己竟然会被这家伙的花言巧语所骗。  我自然地降低声音: 「在你的计画里,打算怎麼处置我?」 自己的双亲分别是国王与女王的少年,毫不犹豫地说出可怕的字。   「我准备让你死哟!」 他轻轻说完之后,就把我手上的文件拿回去。  他又重念一遍,因为计画受挫而惋惜不已。但是他的模样好像很开心。 「我的计画是等签完约之后就让你因为意外而丧命——我们四周的海洋就像那股激流一样,没有什麼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那是刚开始的计画,跟你一起旅行之后,我改变心意了。    因为我知道魔王真是非常有趣。所以打算放出你不幸去世的假消息,然后把你留在这里。」 他以无线惋惜的口气叹气: 「本来打算养来当宠物的。」 这些听起来虽然像是真心话,但是对方可是用谎言堆积起来的男人,想必没有一句是真的。   「只要让真魔国认为你死了,事情就会像我说的,你的臣子或下一任国王可能会马上开战吧?即使消息走漏,被他们知道你还活著,那也是最佳的人质。  」 「很遗憾,萨拉列基,我既不会被杀也不会被软禁!」 沉醉在阴谋里的小西马隆王,轻轻把手伸向我。  修剪整齐的淡粉红色指甲从我的脸颊滑到下巴。 「有利,现在反悔还不迟。就算你知道计画也无所谓,你不想跟我合作吗?只要你在合约上签字,我就会让你回去,你只要想办法说服那些魔族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就能维持你想要的和平,也可以取到部分的霸权。  怎麼样?这个计画不错吧?」 「要真魔国成为小西马隆的藩属?」 「没错。不仅是小西马隆,连你看到的圣砂国也将成为我的囊中物。你知道这个国家拥有什麼力量吗?人才跟法石应有尽有,因此不用怕缺乏士兵跟武器。  而且这里大半的人民都是优秀的法术者;至於平常派不上用场的奴隶,只要训练他们拿剑,应该也能当成战场上用完就丢的棋子。  这国家本身就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呢,有利。」 跪在地上的耶鲁西表情变得开朗,可能是将几个自己听得懂的单字组合之后,误以为萨拉列机是在夸奖他的国家吧?要是他完全听得懂这些话,恐怕会对哥哥说的话大失所望。   2007-10-14 16:37 回复 116。19。  234。*2楼「你当然还是继续当你的魔王,同时也可以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国的国王。如果你想要,西马隆王领土之一的韦亚三岛,还有碍眼的希斯克莱夫土地都可以给你。  一旦我们三国联手,那麼就算是大西马隆也不敢轻举妄动。到时候就是我们的时代了——一个没有人会受到伤害,属於我们的时代。  」 「那不是我们的时代!」 背脊下方突然发热,随著心跳的节奏产称耳鸣症状。   「萨拉列基,那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妄想。」 我突然觉得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受到的友情,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而且全都是骗人的,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友情。 「很遗憾,不管哪一款游戏,都是魔王对勇者提出这一类的建议。    因为故事内容已经很制式化了。你知道为什麼吗?」 我把萨拉列基又发出剑枘碰撞剑鞘的声音,这是第二次吓吓他。 「萨拉列基,你的计画一点都不好玩,太自我中心了。我要退出,无法奉陪。  」 这次的威吓终於让萨拉弹指呼叫在室内待命的侍从与卫兵。连同手无吋铁的人在内,顶多只有十几个。  光凭这些人数应该不是约札克的对手——只要没有与伟拉卿为敌。还有就是我没有因为愤怒而像嚎啕大哭的幼童那样失控暴走。   最危险的是那个。在丹田附近有股奇特的疼痛感。在它顾著背脊往上冲、控制我的大脑以前,我一定要设法用自己的力量压制它——用力深呼吸,企图打散聚集的能量。   「我也不认为只凭这点人就能摆平你们。  况且,我还让你那位武艺过人的护卫携带武器一起出席,当然有事先做好因应的措施罗!」 少年王回头对跪坐在地上的弟弟投已无比温馨的笑容,接著伸手将他扶起来,用温柔的声音喊他的名字。 「耶鲁西。」 然后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下达命令。   「这孩子事优秀的法术者,正因为他有法力,才被认定为母亲的继承人。  他从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学会如何随心所欲遭纵法石的法术。」 就在这时候,我的右手小指感到一阵剧痛,彷佛快被连根扯断。   「什麼……」 「陛下!?」 我听著约札克跟肯拉德喊我的声音,瘫软地跪在地上。完全站不起来的我,战战兢兢看著紧握的指间,套在右小指的淡红色戒指正微微发光,不断传来的疼痛还比亮度强烈。   压制不住的叫声从紧咬的牙根中流泄而出。   「陛下!快把它拿下来!」 我紧握小指跟无名指,弯著背捧住疼痛的地方。眼窝里的眼球内侧不断发烫,连眼泪都飙了出来,这时候有人在我耳边说「喊出来会比较轻松」,但我已经无法判断说这句话的人是肯拉德或是约札克。   「你忘了吗,有利?我们是朋友,所以互相交换戒指跟项鍊。  我拿从小跟我离异的母亲的法石跟你的魔石交换。那是鄙视我,还视我如无物的伟大母亲留下来的戒指哟!怎麼看都觉得你这颗魔石比较有价值。  」 萨拉列基把蓝色魔石从脖子上拿下来,慎重解开缠在上面的头发,垂在眼睛的高度: 「真美。上面还有类似徽章的雕刻。」 我的泪水滴落在膝前。   「但是我已经不需要了。」 他就像完腻玩具的小孩,把魔石连同绳子一起抛出去。  只见魔石反射著刚升起的月光,闪了一道光芒之后就落出窗外。而我只能绝望地目送它飞出去,眼睁睁看著那颗挂在自己胸前许久的魔石消失不见。 「劝你也快点将那枚戒指拔下来吧!不用客气。」 「……要怎麼……拔……」 不管我怎麼拔怎麼扯,那枚像珊瑚的戒指还是紧紧卡在小指动也不动。    周围的皮肤都已经扯到破皮流血。明知会有这种后果的萨拉列基笑著说: 「很简单,把指头一起砍掉就行了。」 我当下就想这麼做,於是手便朝肯拉德的佩剑伸去。但是马上被他抓住,让我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不可以!」 没时间听他制止的我连忙转头,把手伸向约札克的短剑,此时他正把手环在我的背后。  不过他并没有阻止我,反而向萨拉列基咆哮: 「是那位皇帝干的吗?那家伙对石头施法!?」 听从哥哥之命行事的耶鲁西毫不在乎地走近我,看到我痛苦的模样,一脸很不可思议的表情。  他用跟萨拉列基一样的动作把头发拨到耳际,彷佛很惊讶地用指间碰我的肩膀。虽然我的痛楚不断增加,但是仍不得不佩服他们居然连指甲的颜色都一样。   我用快到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速度起身,将约札克腰际的剑拔出来,剑尖指著耶鲁西的喉咙。  但即使面对这种状况,他还露出一脸不知道发生什麼事的表情,彷佛是不懂得害怕的初生之犊。 「有利,你想杀他吗?一向温柔的你要杀他?」 听到萨拉列基说的话,寥寥可数的圣砂国卫兵一起摆出拔剑的架式。  随便他们想怎麼做都行,反正肯拉德会帮我解决。   「陛下,让我来。」 「不,不行……不可以。」 我不断地摇头。不过对象并非约札克,而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可是这个国家的皇帝,要是这时候出事那还得了!? 「住手!」 就在大喊的同时,我也把剑丢掉。  只要杀了他就能让我从这个痛苦中解脱,为了摆脱那股诱惑,我需要很大的努力。  紧绷的气氛中响起沉重的金属碰撞声。 「不要……杀他……」 我再次命令自己,但是背后没有倚靠而脚步踉跄的我,整个人往后退了几步。   「陛下!」 我背后没有墙壁,好不容易碰到的露台栏杆又圆又粗,光凭我痛到灼烫的手根本抓不住。刹那间我还在想这里有几层楼高,不过答案还没出现,整个身体已经飞在半空中。   再也不会痛了。   只是向当时那样往下墬而已。

原贴:求一篇关于友情的1500字左右的小说

孤城万仞山

绿州楼兰古城迅速消失现象的思考——试说毁于异常特大的沙尘暴气候 楼兰,是我国西部两汉魏晋时期一个绿洲城郭国,位于东经98°22′22″,北纬40°29′35″。  即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马干沙漠东部,罗布泊西南羌县境的大沙漠中。该城建于何时,尚未查明确切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建于秦汉,消失于4世纪中期,也有认为湮没在5世纪。  中外考古学家,探险家经一个世纪的探查,已初步查明古城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南北、东西各长300米,城内有街巷、官署、寺庙、居民住宅等建筑,是两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汉晋都在这里驻兵屯田,设置行政长官。  这么一座绿洲古城为什么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中就突然急速消失在茫茫大沙漠中?1900年瑞典探险家发现楼兰遗址,轰动世界,对这座沉睡了15个世纪的灿烂文明,沟通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绿洲古城的突然消失惊诧不已,引来许多考古学家人文学者猎奇、探讨古城消失的原因。    一个世纪过去了,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代表观点:第一,也是最早提出的"自然环境变化说";主要论据: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楼兰废弃。第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说";主要论据:丝绸之路改道,楼兰失去优势衰败,最终废弃。  第三,"人类活动破坏自然和谐说";主要论据: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以惊人速度创造着沙漠化,楼兰的消失,与世界古文明消失的悲剧一样,因沙漠化的扩大而弃城。  第三种观点在20世纪末期较盛行,媒体刊物发表文章,对楼兰现象视为人类破坏环境、毁灭古文明的典型,论述了人口增长、过度开发,破坏植被,干旱缺水沙漠化扩大,人类难以生存是绿洲古城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   学术讨论百家争鸣,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就共性而言:人类对水资源利用平衡与失调,必导致积水成患或干旱为灾。  在绿洲生态环境中过度开发,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则势必导致干旱加剧,沙漠扩大绿洲消失。  但作为楼兰这样迅速消失的个性问题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我国沙尘暴的频发,国际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绿洲楼兰古城毁于沙尘暴"新说,就教于专家学者,有待于考古论证。    为了说清这个观点,拟讨论下列三个问题: 一、楼兰古城兴起与消失的大体过程; 二、楼兰消失过程是渐变还是突变? 三、论证楼兰迅速消失是极端特异突害气候--沙尘暴所致的依据。   (一) 楼兰古城的兴起与消失,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期,兴起期,鼎盛期,消失期。   第一阶段起始期:1997年在楼兰地区发现距今3800年古墓沟六座古墓,陪葬品极简陋,仅有一包黄麻,一个草编小篓,篓中有10多粒小麦。  墓主人都是男性,以麻布裹身,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羽毛,没有陶器金属等陪葬品和工具。考古学家王炳华认为:"当时生活相当原始、贫困、生产力不高"。  (1)1980年春孔雀河尾闾铁板闸,出土一具距今3380年保存完好的女尸,也未发现其它陪葬品,说明时间推进了约500年,楼兰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没有提高。  2001年1月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得而复失达60年的小河口墓地,内涵极为丰富,墓葬跨度由距今1600年左右到4000年。  不论古墓沟墓群,还是小河口墓群都反映出楼兰地区居民起始于距今4000年上下,发展非常缓慢。   第二阶段兴起期:历史上最早出现"楼兰"这个地名是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在给文帝信中说,匈奴军队"定楼兰、乌孙、呼揭及旁二十六国……"。(2)这里虽然说明楼兰已是一个国度,但不明确它是大国还是小国,是"居国"还是"行国"以及它的军事、政治地位。    过了半个世纪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在向武帝会报中说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3)回答了楼兰是一个绿洲城郭居国、临近水边,虽然"兵弱易击",但位置非常重要,影响王朝对西域的开发,"楼兰、姑师当道,苦之"。    (4)要开发西域首先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要道口楼兰。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其时楼兰是一个小国,介于汉王朝与匈奴王之间,到昭帝元风四年(公元前77年)汉王朝势力控制了楼兰,"更其国为鄯善国"。  (5)应鄯善国国王尉屠耆之请,派遣伊循都尉镇守离城不远的伊循,驻军屯田保护鄯善国政权。  从屯田起楼兰进入了兴起时期,然发展并不快,到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楼兰在西域几十个国家中仍是一个小国:户口1570,人口14100,胜兵2912人,职官有辅国候、谷阝胡候、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1人,译长2人。  (6)在昆仑山前7国中,户口、人口均排在第4位,胜兵人数排在第3位。  把楼兰兴起时间定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也许不会离谱。 第三阶段鼎盛期:随着东汉魏晋与西域、中亚交流,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西文化、贸易往来频繁,楼兰古城亦由兴起逐渐达到鼎盛。  1999年12月在离楼兰48公里地方,发现一座魏晋时代古墓彩棺。彩棺集合着东西方文化特征,既绘有代表东方文化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又覆盖着代表西方文化罗马风格的丝纹栽绒毛毯,死者为男性老年,着棉、绢质地的长袍。    小河古墓群中亦发现彩棺,图案以黄、橘红、绿等色,绘有铜钱花卉纹,并以斜线分格。楼兰遗址出土的汉简,亻去卢文简,建筑遗存和《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录,都证明古城文化、经济在公元一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逐步达到鼎盛,跨度300余年。  第四阶段消失期:破译楼兰消失的确切时间,目前依据只有三条:①楼兰遗址发现的用亻去卢文写的有年代的简片卖:上书"兹伟大国王上天之子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十一年七月,诸民远离国境"。  (7)伐色摩那国王于公元321-334年在位,按此推算11年应在公元332年,即东晋咸和七年。  亻去卢文公元二世纪中叶至四世纪后半叶流行于于阗、鄯善一带,明显接受楼兰语与伊兰系诸语的影响,现在偶见于古佛经中。②楼兰遗址中,所发现的亻去卢文简、汉简,其年代记载都止于4世纪30年代,没有发现明确署有四世纪中叶及其以后的遗存。    ③公元399年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高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径楼兰,这里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如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耳"。(8)以上三点完全可以认为楼兰消失在公元332-339年之间,时间跨度很短很短,具突变特征。

原贴:求:关于楼兰的论文

Evita幻想家

特殊路基处理 这方面的很多 百度搜一下 桥梁方面的很专业 下载一个都看不懂

原贴:求一篇关于道路桥梁的论文

bobohuang

这样类型的文章 我知道怎么写    老师有问题 包修改  包通过↓↓↓↓↓下面可以和我联系

原贴:我要关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左右,谁帮我?

Sand

第一个十年:电影和音乐显露大众文化潜质 40年前,中国人刚刚走出大一统样板文化的阴影,尚不知大众消费文化为何物。大众文化消费是以精英文化为代偿。这是因为,精英文化较为敏感,觉醒得更早,而此时的大众文化消费还只是一种潜流,只能借助精英文化来表达。比如在文学方面,反思文学(其代表作为1977年11月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文学(其代表作为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的卢新华的《伤痕》)、改革文学(其代表作为1979年2月发表的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都曾在大众中广为流行。戏剧舞台在经历了最初的复排热潮之后,遂有了北京人艺的丹心谱(作者苏叔阳,1978年3月25日首演)和上海

原贴:中国文化变迁的例子

初左左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 [1][2]、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3][2][4],《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5];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

原贴:中国文化变迁的例子

零911

O(∩_∩)O哈哈~我去年才写了一篇····发给你····

原贴:求关于运河文化的论文

elvira--ji

The term English literature refers to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cluding literature composed in English by writers not necessarily from England; Joseph Conrad was Polish, Robert Burns was Scottish, James Joyce was Irish, Dylan Thomas was Welsh, Edgar Allan Poe was American, Salman Rushdie is Indian, V。    S。 Naipaul was born in Trinidad, Vladimir Nabokov was Russian。 In other words, English literature is as diverse as the varieties and dialects of English spoken around the world。     In academia, the term often labels departments and programmes practising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al systems。     Despite the variety of authors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remain paramount throughout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article primarily deals with literature from Britain written in English。 For literature from specific English-speaking regions, consult the see also se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Contents [hide] 1 Old English 2 Renaissance literature 3 Early Modern period 3。  1 Elizabethan Era 3。2 Jacobean literature 3。3 Caroline and Cromwellian literature 3。  4 Restoration literature 3。  5 Augustan literature 4 18th century 5 Romanticism 6 Victorian literature 7 Modernism 8 Post-modern literature 9 Views of English literature 10 See also 11 External links Old English Main article: Anglo-Saxon literature The first works in English, written in Old English, appeared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the oldest surviving text is Cædmon's Hymn)。     The oral tradition was very strong in early British culture and most literary works were written to be performed。   Epic poems were thus very popular and many, including Beowulf, have survived to the present day in the rich corpus of Anglo-Saxon literature that closely resemble today's Norwegian or, better yet, Icelandic。     Much Anglo-Saxon verse in the extant manuscripts is probably a "milder" adaptation of the earlier Viking and German war poems from the continent。     When such poetry was brought to England it was still being handed down orall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the constant presence of alliterative verse, or consonant rhyme (today's newspaper headlines and marketing abundantly use this technique such as in Big is Better) helped the Anglo-Saxon peoples remember it。     Such rhyme is a feature of Germanic languages and is opposed to vocalic or end-rhyme of Romance languages。   But the first written literature dates to the early Christian monasteries founded by 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 and his disciples and it is 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it was somehow adapted to suit to needs of Christian readers。     Even without their crudest lines, Viking war poems still smell of blood feuds and their consonant rhymes sound like the smashing of swords under the gloomy northern sky: there is always a sense of imminent danger in the narratives。     Sooner or later, all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as Beowulf eventually dies at the hands of the monsters he spends the tale fighting。     The feelings of Beowulf that nothing lasts, that youth and joy will turn to death and sorrow entered Christianity and were to dominate the future landscape of English fiction。     Renaissance literature Main article: English Renaissance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printing press into England by William Caxton in 1476, vernacular literature flourished。     The Reformation inspired the production of vernacular liturgy which led to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a lasting influence on literary English language。     The poetry, drama, and prose produced under both Queen Elizabeth I and King James I constitute what is today labelled as Early modern (or Renaissance)。     Early Modern period Further information: Early Modern English and Early Modern Britain Elizabethan Era Main article: Elizabethan literature The Elizabethan era saw a great flourishing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drama。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had rediscovered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heatre, and this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rama, which was then beginning to evolve apart from the old mystery and miracle plays of the Middle Ages。     The Italians were particularly inspired by Seneca (a major tragic playwright and philosopher, the tutor of Nero) and Plautus (its comic clichés, especially that of the boasting soldier had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Renaissance and after)。     However, the Italian tragedies embraced a principle contrary to Seneca's ethics: showing blood and violence on the stage。   In Seneca's plays such scenes were only acted by the characters。   But the English playwrights were intrigued by Italian model: a conspicuous community of Italian actors had settled in London and Giovanni Florio had brought much of the Ita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England。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 Elizabethan Era was a very violent age and that the high incidence of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in Renaissance Italy (embodied by Niccolò Machiavelli's The Prince) did little to calm fears of popish plots。     As a result, representing that kind of violence on the stage was probably more cathartic for the Elizabethan spectator。   Following earlier Elizabethan plays such as Gorboduc by Sackville & Norton and The Spanish Tragedy by Kyd that was to provide much material for Hamlet, William Shakespeare stands out in this period as a poet and playwright as yet unsurpassed。     Shakespeare was not a man of letters by profession, and probably had only some grammar school education。   He was neither a lawyer, nor an aristocrat as the "university wits" that had monopolised the English stage when he started writing。     But he was very gifted and incredibly versatile, and he surpassed "professionals" as Robert Greene who mocked this "shake-scene" of low origins。     Though most dramas met with great success, it is in his later years (marked by the early reign of James I) that he wrote what have been considered his greatest plays: Hamlet, Romeo and Juli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and The Tempest, a tragicomedy that inscribes within the main drama a brilliant pageant to the new king。     This 'play within a play' takes the form of a masque, an interlude with music and dance coloured by the novel special effects of the new indoor theatres。     Critics have shown that this masterpiece,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 dramatic work in its own right, was written for James's court, if not for the monarch himself。     The magic arts of Prospero, on which depend the outcome of the plot, hint at the f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nature in poetry。     Significantly for those times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colonists in America), The Tempest is (though not apparently) set on a Bermudan island, as research on the Bermuda Pamphlets (1609) has shown, linking Shakespeare to the Virginia Company itself。     The "News from the New World", as Frank Kermode points out, were already out and Shakespeare's interest in this respect is remarkable。     Shakespeare also popularized the English sonnet which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Petrarch's model。   The sonnet was introduced into English by Thomas Wyatt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Poems intended to be set to music as songs, such as by Thomas Campion, became popular as printed literature was disseminated more widely in households。     See English Madrigal School。 Other important figures in Elizabethan theatre include Christopher Marlowe, Thomas Dekker, John Fletcher and Francis Beaumont。     Had Marlowe (1564-1593) not been stabbed at twenty-nine in a tavern brawl, says Anthony Burgess, he might have rivalled, if not equalled Shakespeare himself for his poetic gifts。     Remarkably, he was born only a few weeks before Shakespeare and must have known him well。   Marlowe's subject matter, though, is different: it focuses more on the moral drama of the renaissance man than any other thing。     Marlowe was fascinated and terrified by the new frontiers opened by modern science。   Drawing on German lore, he introduced Dr。 Faustus to England, a scientist and magician who is obsessed by the thirst of knowledge and the desire to push man's technological power to its limits。     He acquires supernatural gifts that even allow him to go back in time and wed Helen of Troy, but at the end of his twenty-four years' covenant with the devil he has to surrender his soul to him。     His dark heroes may have something of Marlowe himself, whose untimely death remains a mystery。   He was known for being an atheist, leading a lawless life, keeping many mistresses, consorting with ruffians: living the 'high life' of London's underworld。     But many suspect that this might have been a cover-up for his activities as a secret agent for Elizabeth I, hinting that the 'accidental stabbing' might have been a premeditated assassination by the enemies of The Crown。     Beaumont and Fletcher are less-known, but it is almost sure that they helped Shakespeare write some of his best dramas, and were quite popular at the time。     It is also at this time that the city comedy genre develops。 In the later 16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 was characterised by elaboration of language and extensive allusion to classical myths。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of this era include Edmund Spenser and Sir Philip Sidney。 Elizabeth herself, a product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produced occasional poems such as On Monsieur’s Departure。     Canons of Renaissance poetry Jacobean literature After Shakespeare's death, the poet and dramatist Ben Jonson was the leading literary figure of the Jacobean era (The reign of James I)。     However, Jonson's aesthetics hark back to the Middle Ages rather than to the Tudor Era: his characters embody the theory of humours。     According to this contemporary medical theory, behavioral differences result from a prevalence of one of the body's four "humours" (blood, phlegm, black bile, and yellow bile) over the other three; these humours correspond with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universe: air, water, fire, and earth。     This leads Jonson to exemplify such differences to the point of creating types, or clichés。   Jonson is a master of style, and a brilliant satirist。   His Volpone shows how a group of scammers are fooled by a top con-artist, vice being punished by vice, virtue meting out its reward。     Others who followed Jonson's style include Beaumont and Fletcher, who wrote the brilliant comedy, The Knight of the Burning Pestle, a mockery of the rising middle class and especially of those nouveaux riches who pretend to dictate literary taste without knowing much literature at all。     In the story, a couple of grocers wrangle with professional actors to have their illiterate so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a drama。   He becomes a knight-errant wearing, appropriately, a burning pestle on his shield。   Seeking to win a princess' heart, the young man is ridiculed much in the way Don Quixote was。   One of Beaumont and Fletcher's chief merits was that of realising how feudalism and chivalry had turned into snobbery and make-believe and that new social classes were on the rise。     Another popular style of theatre during Jacobean times was the revenge play, popularized by John Webster and Thomas Kyd。   George Chapman wrote a couple of subtle revenge tragedies, but must be remembered chiefly on account of his famous translation of Homer, one tha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ll future English literature, even inspiring John Keats to write one of his best sonnets。     The King James Bible, one of the most massive translation project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up to this time, was started in 1604 and completed in 1611。     It represents the culmination of a tradition of Bibl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that began with the work of William Tyndale。   It became the standard Bible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some consider it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works of all time。     This project was headed by James I himself, who supervised the work of forty-seven scholars。   Although many other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 have been made, some of which are widely considered more accurate, many aesthetically prefer the King James Bible, whose meter is made to mimic the original Hebrew verse。     Besides Shakespeare, whose figure towers over the early 1600s, the major poets of the early 17th century included John Donne and the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     Influenced by continental Baroque, and taking as his subject matter both Christian mysticism and eroticism, metaphysical poetry uses unconventional or "unpoetic" figures, such as a compass or a mosquito, to reach surprise effects。     For example, in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one of Donne's Songs and Sonnets, the points of a compass represent two lovers, the woman who is home, waiting, being the centre, the farther point being her lover sailing away from her。     But the larger the distance, the more the hands of the compass lean to each other: separation makes love grow fonder。   The paradox or the oxymoron is a constant in this poetry whose fears and anxieties also speak of a world of spiritual certainties shaken by the modern discoveries of geography and science, one that is no longer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Apart from the metaphysical poetry of Donne, the 17th century is also celebrated for its Baroque poetry。   Baroque poetry served the same ends as the art of the period; the Baroque style is lofty, sweeping, epic, and religious。     Many of these poets have an overtly Catholic sensibility (namely Richard Crashaw) and wrote poetry for the Catholic counter-Reform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eeling of supremacy and mysticism that would ideally persuade newly emerging Protestant groups back toward Catholicism。     Caroline and Cromwellian literature The turbulent years of the mid-17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Charles I and the subsequent Commonwealth and Protectorate, saw a flourishing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in English。     Pamphlets written by sympathisers of every faction in the English civil war ran from vicious personal attacks and polemics, through many forms of propaganda, to high-minded schemes to reform the nation。     Of the latter type, 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would prove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British political philosophy。   Hobbes's writings are some of the few political works from the era which are still regularly published while John Bramhall, who was Hobbes's chief critic, is largely forgotten。     The period also saw a flourishing of news books, the precursors to the British newspaper, with journalists such as Henry Muddiman, Marchamont Needham, and John Birkenhead representing the views and activities of the contending parties。     The frequent arrests of authors and the suppression of their works, with the consequence of foreign or underground printing, led to the proposal of a licensing system。     The Areopagitica, a political pamphlet by John Milton, was written in opposition to licensing and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eloquent defenses of press freedom ever written。     Specifically in the reign of Charles I (1625 – 42), English Renaissance theatre experienced its concluding efflorescence。   The last works of Ben Jonson appeared on stage and in print, along with the final generation of major voices in the drama of the age: John Ford, Philip Massinger, James Shirley, and Richard Brome。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theatres at the start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 in 1642, drama was suppressed for a generation, to resume only in the altered society of the English Restoration in 1660。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written during this period are usually ascribed political subtexts, or their authors are grouped along political lines。     The cavalier poets, active mainly before the civil war, owed much to the earlier school of metaphysical poets。   The forced retirement of royalist officials after the execution of Charles I was a good thing in the case of Izaak Walton, as it gave him time to work on his book The Compleat Angler。     Published in 1653, the book, ostensibly a guide to fishing, is much more: a meditation on life, leisure, and contentmen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oets of Oliver Cromwell's England were Andrew Marvell and John Milton, with both producing works praising the new government; such as Marvell's An Horatian Ode upon Cromwell's Return from Ireland。     Despite their republican beliefs they escaped punishment upon the Restoration of Charles II, after which Milton wrote some of his greatest poetical works (with any possible political message hidden under allegory)。     Thomas Browne was another writer of the period; a learned man with an extensive library, he wrote prolifically on science, religion, medicine and the esoteric。     Restoration literature Main article: Restoration Literature Restoration literature includes both Paradise Lost and the Earl of Rochester's Sodom, the high spirited sexual comedy of The Country Wife and the moral wisdom of Pilgrim's Progress。     It saw Locke's Treatises on Government, the foun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the experiments of Robert Boyle and the holy meditations of Boyle, the hysterical attacks on theatres from Jeremy Collier, the pioneering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Dryden, and the first newspapers。     The official break in literary culture caused by censorship and radically moralist standards under Cromwell's Puritan regime created a gap in literary tradition, allowing a seemingly fresh start for all forms of literature after the Restoration。     During the Interregnum, the royalist forces attached to the court of Charles I went into exile with the twenty-year old Charles II。     The nobility who travelled with Charles II were therefore lodged for over a decade in the midst of the continent's literary scene。     Charles spent his time attending plays in France, and he developed a taste for Spanish plays。   Those nobles living in Holland began to learn about mercantile exchange as well as the tolerant, rationalist prose debates that circulated in that officially tolerant nation。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poetic form of the era was satire。 In general, publication of satire was done anonymously。   There were great dangers in being associated with a satire。   On the one hand, defamation law was a wide net, and it was difficult for a satirist to avoid prosecution if he were proven to have written a piece that seemed to criticize a noble。     On the other hand, wealthy individuals would respond to satire as often as not by having the suspected poet physically attacked by ruffians。     John Dryden was set upon for being merely suspected of having written the Satire on Mankind。   A consequence of this anonymity is that a great many poems, some of them of merit, are unpublished and largely unknown。     未完。

原贴:我需要关于英国文学的英语论文1500词

suki77

金庸笔下有反清大侠陈家洛、粗犷豪放的大侠胡一刀甚至是上升到民族气节层面的郭靖、杨过,其中杨过已经比较人性化了,塑造出这样的侠之后,金庸还能塑造出侠吗? 不能了,物极必反,所以他塑造了一个市井小混混——韦小宝,和杨过不一样,杨过的是叛逆,环境造成的叛逆,韦小宝的是滑头,一个市井小混混的无赖,但是这样一个人去深得读者、观众的喜爱,为什么? 这是因为韦小宝不再是一个具有侠的精神的活标本,他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生活,不必要什么大侠的清高,他就是一个小混混,是一个普通人,是一次回归,只不过,这个小混混掌握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存之道,这就是一次飞跃!侠之大者,不是舍本逐末的追求表面,而是要看

原贴:求:有关于金庸小说的论文

小豆冰棍

从电影文学剧本方面呢?

原贴:关于论文的问题!(电影文学方面)

阿健的钱包~

百度搜周传基,他的博客里面绝对有。

原贴:关于影视文学的一篇论文啊

可能感兴趣

关于小说的论文3000字  关于小说的论文  关于金庸的论文题目  关于武侠小说的论文  关于金庸小说的论文  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  中国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小说论文1500  关于明清小说的论文  关于明清文学的论文  关于网络小说的论文  关于网络小说的论文选题  关于网络的论文  关于小说的论文1000字  关于历史事件的论文  关于小说的论文题目  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小说的论文  关于文学的论文  小说论文鉴赏1500字左右  

最新专题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封神演义相关的小说

单田芳的封神演义和小说一样吗?

封神小说主角名字

主角叫风元的封神小说

拜师截教的完本小说

精灵梦叶罗丽原创女主同人小说

叶罗丽精灵梦小说全集目录

叶罗丽精灵梦免费阅读完整版小说

精灵梦叶罗丽八季小说

相关专题

中国年文化论文2000字

西方文化史论文大全

日本古代文化史论文主题

关于中国文化史论文题目

一个汉字就是一段中华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文化社会关系论文2000字

文化史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文化的论文1800字

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1500的相关推荐尽在顾文姬.

顾文姬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版权说明

Copyright©2025 渝ICP备15005112号-4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