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答很有意思,要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心酸事还真的蛮多。太多了啰嗦,咱就只说说这个“西鄙”的“戎狄之国”秦,也不多举例子,就说两位:商鞅和胡亥。商鞅是成也变法,败也变法;胡亥是成也赵高,败也赵高。
商鞅
商鞅在秦孝公封他为商君之前,是卫国人,是卫国国相公叔痤的小跟班,很有本事。公叔痤快蹬腿的时候,跟魏惠王说:我快到那边去了,就是不放心君王您呢!别的也没啥说的了,就是想给您推荐个人,这个人就是我的跟班,叫卫鞅。甭看他年轻,但是以老臣看来,这小伙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才。您要是喜欢他,就用他;不要是喜欢他,就把他杀了。不然会成为卫国的祸害。
魏惠王觉得,都是革命老战士了,临死还替我想着班子成员的大事,真是难为他了。可是,我有成套的班子成员,哪里在乎你的一个小跟班啊。又碍于老战友临死前的善意,也没明确表态。
就这样,卫鞅在老家混了几年,没啥头绪,觉得太浪费这一身本事了。那时候西边的秦国正在全世界招聘,卫鞅想去碰碰运气。
面试成功。别看卫鞅年轻,他可是很有谋略的,在面试前,他做了好几套方案,什么儒家的仁政治国、道家的无为治国,还有本家的王霸治国等等,要啥有啥,就看主考官的需要了。
当然,这次面试很成功。卫鞅牛逼哄哄的改革方案,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句句说到秦孝公的心坎上,孝公一连听了好几天,越听越上瘾,觉得东方“文明国度”的小伙子真的不简单,这肯定是上天的眷顾。于是,权责利、人财物,全部交给卫鞅,自己给卫鞅做后勤工作,反正为的是提高国际地位,哪怕受点委屈也不在话下。
大显身手。不久,卫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启他在国际舞台的开挂人生。
卫鞅的改革很全面,遇到的阻力也是千年不遇的,比如土改,自打武王伐纣分封土地,就各自为政,不断地分封加世袭,把诸侯逐渐架空。现在要收归国有,不再分封,朝廷直接任命郡县长到各地管理,郡县长不听话随时撤换,财税、服役等等一切大权归属中央。想想看,那些世袭的官老爷、官二代们能不反对吗?别说土改的其他内容,就这一条,就可知阻力有多大了。
再比如军改,这一条完全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以前打仗完全是为了君主,现在打仗是为了自己,因为军改方案规定,不论官二代还是平民百姓,晋升、受奖、公爵等一切利禄的获得,全靠本事吃饭,而且全部指标量化,量化的对象就是看你斩获多少首级,这是个硬指标,那些官二代、三代、N代不去杀敌,手里没有几个敌人的头颅,那对不起,你只能看着人家夺取你的爵位。于是,新的国家公务员代替了几百年“世袭罔替”的官二代、三代、N代。
想想看,把一个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全部替换掉,要是没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能办到吗?
改革成就了卫鞅卫鞅,也害死了卫鞅
卫鞅的改革也很彻底,彻底到了连自己后来潜逃时都没人敢收留他,因为他没有“身份证”,这个户籍制度也是卫鞅的改革内容之一。户籍管理有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相连的几家为一个基层单位,要相互监督,实行连坐制度。不准留宿身份不明的客人等等,这一条真够彻底的,彻底到连自己潜逃也没有人敢接纳,怕连坐啊!
结果,秦国强大了,卫鞅的靠山孝公也死了。新官上任,在一大帮失势大佬们的怂恿下,随便找个理由就把卫鞅给腰斩了。
这就是成业变法,败也变法的商鞅的故事。
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那时候实行的是嫡长制,镇守边关的公子扶苏才应该是秦二世才对。事实上,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发现自己快不行的时候,也确实是给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赶快会咸阳,安排后事。司马迁是这样说的:
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但是信写好后,没有交给送信的人,而是交给了时任皇帝“小车班班长”兼秘书的赵高秘手里。胡亥是赵高的学生,在赵高面前,胡亥就像个听话的小绵羊。但扶苏深耕朝廷和军队,社会关系复杂,跟赵高没有什么关系。他当然想叫胡亥接班。
所以赵高威胁李斯说,要是扶苏回来接班,那厮油盐不进,你的地位堪忧啊!
李斯想想也是,因为从打来到秦国,在秦始皇的高压下,他从没有拉帮结派过,万一扶苏真的上任,他肯定会用自己的人马,到时候能不能保命都不好说,别说当丞相了。
赵高是个太监,没那么多顾虑,他煽动李斯,干脆一不不做二不休,秘不发丧,改立太子,给扶苏和蒙恬下诏,给他们罗列几条死罪,叫他俩自尽。李斯想想可行,于是矫诏赐死扶苏、蒙恬,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上位后,只贪玩不上进。赵高开始还有点装逼给朝中大臣看,后来大权在握后,直接安排胡亥一边玩去,自己处理朝政,先是怂恿胡亥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罗列罪名,将同党李斯斩草除根,再搞了个“指鹿为马”的游戏,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武官员们一个个踢开,在各部门全部换上亲信,最后干脆叫女婿直接把胡亥逼死。
可笑的是,胡亥临死前还可怜巴巴地祈求赵高的女婿,能给个王不?要不然给个侯也行?实在不行,我啥也不干,当个平头百姓?胡亥的女婿是说,啥也别说了,老老实实地死去吧!
可怜胡亥,在赵高一手策划下做了三年的皇帝,最后又被赵高杀掉,真的是成也赵高,亡也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