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好玩有趣又有料!
中国古代的圣人形象!儒墨道法的圣人什么样?
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人最高理想是追求“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追求自我道德的圆满;“外王”是追求宏大的权势,一内一外构成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通俗地说,理想人格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想成为的那种人。你是读书人,你大概最想成为孔子——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你是商人,你大概最想成为陶朱公,他不仅官做得大生意做得大,还能带着美女西施泛舟于五湖烟海之间;你喜欢军事,你大概想成为孙子那样的人,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以智止戈。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数千年来中国人最高理想人格就是圣人——既有平治天下的伟大事功,又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是诸子百家竞相登上历史舞台的“轴心”时期。各学派都根据自己的理论,推出圣人形象,这些圣人身上,集中体现了各学派的最高理想。
孔子的理想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路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时,详细阐述了圣人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
子路是个好学的好青年,他问孔子如何做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对人和事都要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人们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如此,恐怕连尧舜都难于做到呢?”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起点是修养身心道德,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先修养道德,再一步步向圣人靠近。如果道德修养不好,那就成不了圣人,很有可能成为被社会抛弃的“剩人”。在修养道德的基础上,更要心怀天下,为百姓做贡献,这样才能做像尧舜那样的圣人。由此可见,孔子眼里的圣人有两条标准,一是具有极高的道德修为,二是有平治天下的伟大功绩。但这个标准实在太高,把圣人变成了国宝熊猫那样的稀缺资源。孔子就经常感叹说,圣人我没有看到,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可见,尧舜那样的圣人,是孔子最高理想人格典范。
道家学派表示不服气。他们强烈反对儒家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庄子就曾经“恶毒”地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把儒家树立的圣人说成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提倡“无为而治”的道家,眼中的圣人和尧舜完全不一样。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是冷眼观世而心灵宁静遗世独立的高士,是拥有高深的智慧,悟透生命之道退隐不争全身养性的智者。而庄子就更加高妙了,他笔下的圣人是游方之外,抛弃了一切倚待而逍遥于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和圣人,他们超越于现实功利世界,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墨家是无条件牺牲自己成全天下的学派,他们崇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哪怕是摩秃头顶、走坏脚跟也要兼爱天下。在他们眼里,儒家圣人不够博爱;道家圣人不负责任;法家圣人心狠手辣。他们理想的圣人是兼爱天下,从来没有个人私欲,把身心和灵魂全部奉献给天下的人。
法家说你们太天真幼稚了。大车店老板希望别人发财,不是他善良,而是希望人们来买他的车;棺材店老板巴望着每天死人,不是他心坏,而是想多卖棺材。人性是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顺着人性疯狂生长而不严加管束,社会将会陷入极度混乱。因此人性需要严刑酷法约束,君主和臣子、百姓是互相算计的关系,君主既要心狠手辣又要心机深沉,用法术势的配合和高超的权谋,才能一统天下。因此,法家的圣人是拥有高超的权谋和冷血心肠,能够一统天下的霸主。
儒、道、墨、法等学派都树立了理想中的圣人形象,其目的就是塑造本学派的理想人格,用现实或虚构中的圣人,为他们的思想代言,让人们学习和膜拜,从而推广自家的思想。相对而言,儒家学派的圣人最接地气最具现实意义,因为人生而在世,谁也无法超越功利,你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墨家圣人;也学不来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甚至餐风饮露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神仙,即便是庄子笔下的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飞十五天,最后还得掉下来;你更无法做到视生命如草芥用严刑酷法高超权谋统一天下的霸主,哪怕是齐桓公这样的霸主,最后也被活活饿死。所以,儒家树立的圣人更贴近生活,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靠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功业,成为圣人。伟大的功业可遇而不可求,但追求道德是“操之在己”,你想做就能做,至于伟大的事业,就要看自身努力和后天环境的配合了。前者叫“性”,后者叫“命”。虽然我们可能毕生都无法达到圣人的高度,但作为榜样,可以让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 见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