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韩国的有一部电影叫做熔炉,然后这部电影,它就是根据韩国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然后我感觉这种电视剧啊,电影就特别有那种年代感,然后特别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历史名著读后感800字
novnff
外国名著呼啸山庄适合改编成剧本,小说讲述人的反抗压迫,争取自己的幸福,以及面对仇恨那种疯狂的报复,揭露人的本性,对于爱的渴望,和对于爱的仇恨。
rabbit_st
我觉得讲很多与成语有关的故事改编成剧本,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成语结合的学习,例如曹操的望梅止渴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的负荆请罪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故事。
chiangxiaoying
莫泊桑所写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冷漠、刻薄,社会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蔑视剖析,反映了当时人虚荣骄傲的人性弱点,从中让我们得到了这些启示。
在读西蒙的爸爸时,我深刻的感到当时人封建思想的浓重,西蒙虽是个小孩可却承受了外界对他“强大”的压力——说他没有爸爸,小小的身躯哪经受的住那样唾沫星子的狂轰乱炸,他的心渐渐扭曲让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了力量并答应做他的爸爸,这让西蒙的脸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了解当时西蒙母亲与西蒙两人在当时的镇上受尽别人的冷嘲热讽,受尽别人白眼那种痛苦而又挣扎的心情,西蒙在学校又受尽同学嘲笑,被同学殴打,只因为他没有爸爸。就算一个父亲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说;”我的爸爸在墓地里”。这一句句的生硬的话语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让这个小家庭摆脱厄运的缠绕,让他们的脸上重回快乐。
当今的社会我想与莫泊桑笔下的社会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专横跋扈之人,也有富有爱心体谅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民众自发的捐款捐物活动接连不断,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们中国人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让我们看到患难见真情,团结让我成为可以抵御一切困难的万里长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恒不变的美德,莫泊桑所写的每一篇都没离开过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们所学过的《项链》中,描绘的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玛蒂尔德。女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她有了华丽的衣服后又想要珠宝首饰来引人注目。当时也就是这样的社会,社会中的女人只要凭相貌就能找个好人家一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她们的资本就是长相,可玛蒂尔德是个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玛蒂尔德为了能在宴会上吸引众人的眼球,在宴会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对赞扬的渴望,对进入上流社会的向往,都是为了与后文玛蒂尔德丢了项链之后一改以往性格,变得勤劳、善良、节俭、朴素形成强烈的对比,并提出个人观点赞扬玛蒂尔德敢于承担、坚毅的品格,对她以前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表示否定。从玛蒂尔德这个小人物映射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人们只是寻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读了莫泊桑的文章让我更认真的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去掉人性的贪念,虽然这很难,但去掉一点去掉一点,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
爱淋浴的豆儿
中国名著小说有各种类型,主要包括公案小说、神怪小说、演义小说、修真小说、侠义小说、野史小说、世情小说、讽刺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一、明清之前的作品 烈女传(西汉)刘向 《搜神记》 (晋)干宝 《太平广记》(宋) 李昉﹑扈蒙﹑李穆等 《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 二、明清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全传》 施耐庵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醒世恒言》 冯梦龙 《警世通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禅真逸史》 方汝浩 《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 《封神演义》 陈仲琳 《红楼梦》(《石头记》)曹雪芹、高鹗 《镜花缘》 李汝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三侠五义》 石玉昆 《小五义》 石玉昆 《济公全传》 郭小亭 《说岳全传》 钱彩 《施公案》 未著撰人 《绿野仙踪》 李百川 《隋唐演义》 褚人获 三、清末及民国小说 《孽海花》 金松岑、曾朴 《老残游记》 刘鹗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吴趼人 《大唐狄公案》(荷)高罗佩 啼笑姻缘 张恨水 《金粉世家》 张恨水 《前汉通俗演义》蔡东藩 ----还包括《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史代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
戏曲戏剧名著
《窦娥冤》关汉卿 《救风尘》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牡丹亭》汤显祖 《长生殿》洪升 《桃花扇》孔尚任
诗词名著典籍
《诗经》 《山海经》 《全唐诗》(清)曹寅、彭定求等 《全宋词》 唐圭璋 木兰诗(北朝)郭茂倩 《孔雀东南飞》(南朝)徐陵
学术典籍
《吕氏春秋》吕不韦 《史记》司马迁 《黄帝内经》 《资治通鉴》司马光 《二十四史》 《道德经》老子 《论语》 《尚书》 《周易》 《春秋》 《夜航船》(明)张岱
原贴: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
Asuka4J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老锅子zoe
荆轲刺秦比较适合改编成剧本,虽然他没有很强的学习的意义,但是对于人物的要求场景的布置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是平时在学校里演一些剧本的话,这种简单的场景是最适合的。
LarryXuTong
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那个时候白人对待黑人的种种歧视,将他们当做商品买卖,这种故事改编成剧本,更有利于青年人对于人人平等的理解,不论肤色,民族,还是男女!
Fantasy"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 “(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阿谀逢迎的叔孙通、公孙弘……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物。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选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设《史记》选修课,其目的也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当然,经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一时的畅想,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
快乐的陆小鸟
我觉得适合改编成剧本的名著或者历史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因为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事件非常多,而且相互碰撞非常的激烈,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时代。
懒懒の猪
我用了三个月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鉴)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著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荐——《水浒》。
《水浒》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因为用的是古白话,所以使人读起来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里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如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义,疾恶如仇的武松等。
从《水浒》里,我们能品出豪情壮义,仗义疏财;能品出义气凛然,正气冲天,恐怕这就是水浒精神长存于世,乐不衰败的原因吧。
给分吧
原贴:历史文学著作读后感
九 月
剧透一下,最终大汉吞并了罗马...《大汉之帝国再起》穿越的,喜欢三国的可以看一看。作者历史功底深厚,小说是为数不多的含有扩张思想的军事小说。“远东,汉军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降临前进行着记载他们最后辉煌的平羌战争。海西,罗马军团在东征西讨的胜利中逐渐步入治世的终结。而横亘在东西间的安息人和贵霜人从丝路贸易中抽取巨额赋税而持续着富庶和繁荣。在北方,野蛮的游牧民族仍在舔舐着爪牙,等待着机会”
soul-mate229
我觉得,有很多名著或者历史故事适合改编成剧本,比如说,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比较适合改成剧本,因为它其中体现了许多内涵,适合学生或者孩子们观看。能够通过剧本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Dr_公子小白
海上大教堂,1400年左右,写农奴的,现代小说,写的不错
十字军骑士 这个,虽然是小说,但应该算是名著吧……毕竟作者显克维奇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是他写的小说很不错哦~这本书写的十字军征战时期
你往何处去 也是显克维奇的,这的还是罗马教皇尼禄的时代,这家伙是出了名的暴君哦~
圆桌骑士 这本书语气说是写历史不去说是写传说,毕竟超有名气的亚瑟王到底有没有这个人都不一定,中国挺难买到关于圆桌骑士和亚瑟王的书,我是03年买的这本,不知道现在还有没
其他的小说要是还能想起来再加,顺便推荐一本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也是诺贝尔文学,写中国历史的
chjbjzhy
bensonalive
和轩
gump
cqsblp
个个猪
四大名著在国外的名声未必就很大。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有 孙子兵法,边城,围城,吾国与吾民等。金庸的小说在东南亚和海外华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如果把标准提高,和 战争与和平,浮士德这样的世界性著作相比的作品,中国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国的世界名著,其实相对于其它国内作品在国外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而不是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所以中国的文化推广道路遥远,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的世界名著。
原贴: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
stones.xie
一说到中国历史名著,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其实,中国历史浩瀚博大,名著之多数不胜数。四大名著的说法本身就经不起推敲,而且也仅限在文学作品上。如《诗经》《论语》《尚书》等又何尝不是名著?
还有关二爷最喜欢的《春秋》,奇书三海经等,再开个不完全书单吧: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世说新语》 《史记》 《资治通鉴》 《淮南子》 《封神演义》 《儒林外史》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长生殿》 《聊斋志异》 《浮生六记》 《论语》 《大学》 《中庸》 《墨子》 《孙子》 《劝学》 天论 《九歌》 《九章》 《天问》 《离骚》 《国风》 《战国策》 《楚辞》 《诗经》 《书经》 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易经》 《春秋》 《大学》 《中庸》 《孟子》 《左传》 《国语》 《吕氏春秋》 《山海经》 《战国策》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原贴: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
乞力马扎罗
我国古代部分历史名著。先秦:相传孔子整理的《春秋》(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秦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陈寿《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隋唐五代时期:刘知几的《史通》(史学评论著作);宋辽金元时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袁杻的《通鉴纪事本末》(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史书);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明清时期,史学发展,官修、民修史学著作很多,主要有《元史》、明史录和《明会典》等,这里不赘述。我国近代时期,乾隆年间纪昀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魏源的《四洲志》。如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请指正。
原贴: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
leafs
日达木基
下一站,稻
觅食金鱼
前者的话就是借鉴的作用,也有预知未来的作用。
正所谓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后者的话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答案。
辩证法的看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jiangxueying
【文武小二郎】:2017年5月3日,我曾经写过一篇淫书不可看,尤不可蓄的文章,看到这个标题就信手拈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的色情文学是相当有水准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历朝历代都有禁书的举措,关于两性方面描述的很多书籍并没有流传开来,这也是历史上中国禁书最为敏感的地带。
研究中国性学文化的专家学者把这类书籍文雅的分为两大类:
一类如肉蒲团、贪欢报、灯草和尚之流,代表着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
一类就登堂入室、修成正果,变身为“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故事”,如《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等“。
当然,提到禁书,不得不提到《金瓶梅》,这本书一直游走于两类之间,可圈可点(关键是看谁读),算是个特例。
经典如此之多,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
作家茅盾先生会在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一文中感慨到:“不但在量的方面极多,即便是从在“质”的方面来看,亦足推为世界各民族性欲文学的翘楚” 。
那么,为什么《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这等名篇名著会被列为禁书之列呢?
这里,我们就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谈起吧。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以后,为维系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大秦的边疆。“焚书坑儒”就是统一文字的手段之一,也是统治者加强集权领导的有力手段。
秦以后的封建王朝,大都有类似于“焚书坑儒”的手段(方法),设立禁书就是类似的效仿:一来可以统一认识巩固政权;二来可以劝导世人积极向上。
大清初期的文字狱就是最好的一种佐证,但是,因为带有强烈的目标倾向,许多因文字表达隐晦朝臣或朝堂的书自然成不了名著,更不会流传。所以,这方面的禁书本文就不涉及了。
今天,我们来说说食色性也的这类禁书!
历史上,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万恶淫为首”的古训。
纵观历史长河,关于两性描写的书籍在明、清两个朝代是禁得最多的。
比如:
《剪灯新话》作者(明)瞿佑 ,正德年间禁遭禁,原因:扭曲的情欲表现。
《国色天香》 作者(明)吴敬,明万历年间禁遭禁,原因:展示各种偷香窃玉手段。
《醋葫芦》作者(明)伏雌教主,清乾嘉年间禁遭禁,原因:婚外性行为集中描写。
《品花宝鉴》作者(清)陈森编,清道光年间禁遭禁,原因:同性恋生活揭秘。
........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这些禁书被禁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扭曲的情欲、各种偷香窃玉手段、婚外性行为集中描写、同性恋生活揭秘........都是奇闻怪论,流传开来,怎么了得?
就连《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在成书以后都坦陈此书"近于诲淫,藏之书笥,不欲传出"。
呵呵......也不知道他为什要写出来。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一经问世,即刻遭到遭到封禁。理由除了“万恶淫为首”的理由之外,还加了一条:借家事影射国事。不允许正式出版,大都手抄流传,只传了80章回后,故事缺失,成为遗憾!
《红楼梦》之所以能在众多禁书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名著之列,修成正果,是因为书中有许多积极的文化元素,比如有“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故事”等等内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写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清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里的一个故事,一阵后怕。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严笛舟的人,生了一场大病,昏昏沉沉中来到一个地方,好像是镇里的东岳庙。严笛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个人档案,正翻阅间,胸前突现出两行大字:看淫书一遍,记大过十次!严笛舟见状大为惊恐,忙向堂上帝王打扮的老大乞怜,老大乃借严笛舟之口发话,命其家人焚书,并曰:“淫书不可看,尤不可蓄。书箧中有《红楼梦》、贪欢报等,其速焚之。”等烧完淫书,有黑风盘旋中庭,臭不可闻,严笛舟胸前的字迹也随之不见了。
你看,连“书箧中有《红楼梦》”都会被罚,可见这本名著禁得多无奈啊!
而我却……
真是罪过,罪过。
最后,用个笑话来收笔。
据说有一部阴间法律叫冥罚淫律,对有关好色之徒的处罚进行了详细规定:看淫书三次要减寿半月,看淫戏一次减寿三月。我把它推而广之:在路上碰到美女眼光发直,累积三次也要减寿半月;如果假托殷勤,实际心里想的是泡妞更要减寿三月。以此来算的话……算了算了,有些人还是别看了,赶快回去掐算掐算日子吧。
禁书不可看,尤不可蓄,更不可想方设法的去找。
切记,切记!
hejiaxiaol
奥德修记(荷马):这本被誉为欧洲文学发源的希腊神话之一,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七年、公元三十五年分别遭删节的禁止。
《十日谈》(卜伽丘):这本书所受劫难最多,先后十二次被禁止,1497年,在意大利佛罗化斯,该书原稿和已复印部分被付诸一炬。
散文集(蒙田):作为一名大思想家,蒙田的名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然而,在十六世纪末的法国里昂,这本后来名满世界的散文集,却因为“宽容道德败坏”而被禁。
唐.吉诃德(塞万提斯):这本书已经被公为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书,但是,当年它被人禁止时,你可知道其理由是什么吗?因为一句话而列入禁书录:“不是用心做的慈善事业是没有用处的。”
国王理查二世的悲剧、《威尼斯商人》、《李尔王》(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大文豪,;简直是无人不晓,他的全集也被全世界一版再版,至今仍这畅销书籍,想当年,他的这三部戏剧,曾在英国、美国等被禁。
《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歌德):歌德可以算上是德国文学的泰斗,《浮士德》成为千古不衰的杰作。在1808年的德国,这部名著难以传播,被当局禁止公开上演,《少年维特的烦恼》有碍道德风化,被教会禁止。在西班牙,佛朗禁止各图书馆收藏歌德等“不体面作家”的作品。
(摘自文学视界)
halliema
龚清清
lemon_cy
therday
那个Alice
wangmanjy
京红一瞥
out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