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比较好的历史书籍
[作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
滴瓜达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个问题上说几句。刚好我是历史类小说的爱好者。在这里就推荐几本我看过的,而且我认为值得推荐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刚看过一些回答,有人提到《琅琊榜》《招摇》之类的,我想这些人应该是对历史类小说有点误解。
先说下什么是历史小说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小说也是小说没错了,但只有那些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小说,才可以算得上是历史小说。所以历史小说有几个必备要素,一是它是依据历史事实;二它不是历史教科书,因为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也就是说,历史小说里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比如《三国演义》它的历史依据就是《三国志》,《西游记》的历史依据就是唐玄奘,《水浒传》的历史依据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
所以按照这个原则,我推荐的几本书应该算得上的是历史小说了。
1、《张居正》,作者熊召政,虽然关于熊本人的非议颇多,但回到《张居正》本身也确实值得一读。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意味传奇任务,荣登首辅大位,理政十年,使万历时期成为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与生前主政时声势显赫相比,死后家产尽抄,祸及家人,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世间已无张居正”,金庸说:“我读《张居正》,是迫不及待的先睹为快。”
2、《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表达很现代,涉及到事实查考也尽数翔实,对缺失史实合理推理,整套书读完对大明历史的全貌也算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了。
3、《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很多人已经看过剧版的《大秦帝国》了,但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看看书,毕竟文字的想象力是画面所不及的。
4、再推荐一个《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5、《康熙大帝》《雍正皇帝》,虽然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在给封建君主洗地,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
茨维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说:
“倘若艺术界出现一位天才,此人必千载不朽;倘若出现这样一个决定历史命运的时刻,这一颗也必将影响数十年乃至数百年。”
“……唯一的一声“行”,唯一的一声“不”,太早或太迟,使这一时刻长留史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
他又说:
“历史在她从事完美塑造的那些玄妙瞬间,是无需乎他人辅助的。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
所以,读史使人明智,但读史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解读能力。那么就多读点历史小说吧。
如果你也读过一些人不错的历史小说,也欢迎回复推荐。
timeless小爱
最近在看《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突厥狼卫在一个夜晚潜入了长安城,最终主人公破解阴谋,拯救苍生的故事。
马伯庸的文笔很干练,没有拖泥带水的繁琐辞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也有一些伏笔,我个人很喜欢这样情节推动下,伏笔慢慢浮出的故事。
小说带一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这样更显出故事的完整性,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思想。
推荐!
蔚蓝色西西
中国现当代写历史小说最好的,当推高阳先生,没有之一!其慈禧和胡雪岩系列我认为应该是国人必读。熊召政写的张居正也不错,另外如果你把明朝那些事当小说的话也很值得一看。
沙鸥天地
大秦帝国(套装版)孙皓晖
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1
刘和平
鬼容字的后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1-15卷)
寒川子
雍正皇帝(全集)
二月河
张居正(全4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熊召政
康熙大帝(全集)
二月河
曾国藩(全三册)
garland8307
Mis刘
管小Top
人文历史类,那你感兴趣的是背后的人类社会本质还是历史故事,如果是前者,建议读人类史和中共党史,网上一搜一大把,然后辅以大学马哲课本,然后再去论坛上搜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学等等相关知识,毕竟这是研究世界的大学问,学得越多懂的也越深。如果是喜欢人文故事,感慨人性、命运、历史潮流对个人的影响等等,那可以读人物传记,朝代传记,从史记开始,唐史、宋史、明史、清史、民国史,辅以什么班超传、太宗传、耶稣传、金瓶梅什么的,就挺全的了。
修
本人热爱并阅读历史文学类书籍多年,看了很多,记了很多,翻了很多,总结了一些心得,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建议。
历史人文类,顾名思义就是历史人类文化,其实还是历史范畴,包含很广,中华上下五千年数百万平方公里历经多少王朝更替,期间又有多少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奸雄恶棍,二十四史,正史野史笔记杂谈小说演义,根本就看不完,哪怕是现在的历史学家也不能说对什么都了解,像易中天、阎崇年一般都是通读和梳理一遍历史,然后针对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领域进行钻研。
那么问题来了(画重点),如何选择书籍?
如果你只是想大概了解历史文学方面的提高下自己的知识储备或人文素养,首选四大名著,这几本书必看,流传几百年风行海内外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要想着电视剧就能概括了,里面大量的风土人情、文采风流、智计谋略、气势恢宏远非几十集的电视就能表现出来的,浓缩版的二十四史可以看看,每个朝代的知名人士都了解下,还有一些雅俗共赏的历史类,当小说读也不错,这样的有很多二月河全集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都可以看看,这些书看完下来对历史轮廓也能知道个七七八八。
然后文学类,《诗经》《易经》被称作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流,但由于晦涩难懂,可以看看翻译版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可以选一些背背或看看,有很多明士的故事也都挺有意思的,开始一定要看那些有名气的人作品,毕竟都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其中风韵不是你我小民可以完全品味的。
还有小说演义类,这个就多了,唐朝就有红拂女,后面的宋词话元曲明清小说本各类杂谈也不少,《封神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可以选择性的看。
如果你想再往深一步看,有一定古文功底,建议看专业书籍,《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是研究历史人员必看,因为原著翻译过的白话文会失去原文意境,有些意思也会有所变化,还有一些野史类的可以作参考。
最后就是不同领域类的,有军事、经济、法律、考古学、训诂学,服装礼仪、农业、水利、天文、玄学、心学、宗教等都有相关书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看书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希望你能点点关注,我喜欢历史文学武侠,欢迎大家和我沟通交流!
北上念海
谢邀!君问有无历史人文方面的推荐书目。我难以推荐,原因是同类书藉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换言之,你随便找一本基础性的人文历史类书籍,内容都差不多。
我建议先到图书馆和书店转一转,浏览一下,再决定重点需要什么?
及至有些人文历史知识,自然就会向何处攻艰了。好的学者,或者说杰出的学者,不是被人教的,而是教别人的;不是圈养的,而是有天生强悍的悟性自行奋斗的结果。
我读书兴趣广泛,无专一对象,不便推荐什么,惟恐误人子弟矣!搬家几次,书籍损失不少,现存的书籍占椐生活的各种有限空间,包括床下、走道等。下面发一张图,聊以为证。
丽贝卡
肯·福斯特 历史三部曲
零年·1945 作者忘了是谁
冯骥才 100个人的十年
迟子建 伪满洲国
阿敏·马鲁夫 非洲人莱昂的旅程
高阳 慈禧全传
岳南 南渡北归
这些够你读小半年了
daisy_wd
根据本人多年以来的经验,关于历史类比较好的影视和书籍,我认为包括以下方面:
一、书籍
1、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如《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清史稿》等。
2、研究历史的学者及大师的著作,特别是民国的一批大家,如王国维、陈寅恪、钱穆、吴晗、陈恒、吕思勉等等,他们当时写了很多历史方面的著作,开创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此类书记推荐的有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研究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明史简述》、《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
3、近些年来广为民众喜欢的历史书籍,如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张居正传》等。
4、此外,还有国外的著作未来简史、《时间简史》、《全球通史》、哈佛中国史等书籍。
二、影视
随着网络资讯越来越发达,各类视频网站上的历史类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是此类作品的质量严重的两极分化,参差不齐,以下推荐几部质量上乘的作品:
1、《走向共和》。国内网站上目前没有高清资源,比较难下载到未删减版的视频。
2、《大明王朝1566》。在优酷网上可以观看。
3、《贞观之治》。较难找到高清的资源。
4、《汉武大帝》。由陈宝国等人主演。
5、《大秦帝国》三部曲。在主流视频网站上可以观看。
三、最后
历史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上下五千年的泱泱中华人文荟萃,要摸清历史的门道,还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用以打开厚重的历史大门。
关于影视和书籍的推荐,可以参考豆瓣网上的分类,较为详细、全面,权且作为参考。
欢迎指正、评论,并提出不同意见,谢谢!
以上。
shineclear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历史启蒙书籍并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在毕业之后偶然看过的一本叫做魏晋南北朝的书。这本书出自于天涯论坛。
现在知道天涯论坛的人应该不是很多了。在天涯还是鼎盛期的时候,里面的一个历史茶馆栏目还是很火的,我经常在里面浏览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说,混迹天涯的那段时间里使我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上面说到的魏晋南北朝,对我影响很大。
这本书的作者当时也只是尝试着写写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后来越写越有味道。其中不仅历史知识比较丰富详实,更为不易的是说得也异常生动有趣。看的人很有代入感。特别是说到竹林七贤的时候,关于他们的故事更是让人为人动容。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世家门阀之间的斗争,让人看得也是很带劲。
而要说里面最让我新奇的内容,就是关于五胡乱华时期的故事和南北朝的故事。在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看来,这段历史过于烦乱不堪,而且有些“政治隐晦”,所以这段历史别说普通人不熟悉,就是正规完整受过了大学教育的人也不会怎么熟悉。深入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可以说,都应该算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了吧。
于我而言,魏晋的风度以及南北朝的混乱,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在初次阅读它的时候,就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甘之如饴。当时跟随着作者的角度,一起去窥探这段历史,让我想起了海底两万里里无畏的探险家去追逐神奇的地底世界的画面,那种汹涌澎湃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可惜的是,这个作者在天涯连载了很久,本来说是要出书的,不过还没有等到他出书。我就退出了天涯的江湖。后来再去寻找,原来的id也记不得了。加之其他论坛比如人人网的兴起,天涯慢慢的就没落了。也就很少上天涯了。真是让人遗憾又让人怀念啊。
世事更替,不变的依然是自己对历史的热爱。
最后,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历史书籍的话,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依然是值得推荐的。不过,最近我在读《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跟风吧,但里面的内容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需要品酌好久,是一杯老酒!
慢牛
从前,西域有个小国,叫楼兰。楼兰的罗布泊,是楼兰人的神,是是楼兰全部子民的生息之本。由于长期夹在匈奴与大汉王朝的争夺之中,弱小的楼兰不得已做出迁离罗布泊的决定。没有了罗布泊,楼兰和楼兰人将会走向何方?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段讲述楼兰的片子而对其产生了兴趣而找到了这本书,如果你也正好对这段历史感兴趣,那么这本有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写的《楼兰》是非常好的的选择了!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前任会长。1936年长篇处女作《流转》获千叶龟雄文学奖,1950年《斗牛》获芥川龙之介奖,1958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1960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完成了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孔子》。1991年病逝于东京。
短篇小说集《楼兰》里有一篇狼灾记,曾被导演田壮壮同名搬上大银幕。
ohyeah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地了解和感悟人物众多、事件纷繁的中国历史?最简洁的途径莫过于读懂细节。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从细节出发,忠实呈现大历史的丰满细节,凸现历史隐秘性,深挖历史多面性,给今人以启迪,掀起全新的读史风暴,力求展示让“中国人都能看懂”的历史全貌。
全书以朝代为限划分章节,选取了100多张插图,有历史人物、古籍书影、历史典故的情节再现、历史文物以及一些历史遗迹等,可以让你更为感性地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有限的篇幅内增加信息量,使阅读的气氛不再沉闷。本书将为你开启历史尘封的大门,带你一起去追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走近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
《愚昧改变历史》
《愚昧改变历史》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书。作者杰弗里翻阅了世界各地的历史记录,把历史上各种匪夷所思的政治失误、医疗事故、社会蠢行、技术错误等结集成书,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和珍贵罕见的图片呈献给读者。你会一边笑着看完它,一边说:人类真是太愚蠢啦!
这本书汇集大量从古代直至20世纪下半叶冷战时期人类的各种失察错误、不端行为乃至犯罪案件等。其中包括:由喷洒DDT杀虫剂引起的马来西亚部分地区的一系列生态灾难,迫使世界卫生组织求助于英国皇家空军的“降猫疗法”。在14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鞭笞运动中,许多认为自己有罪的基督徒,用带有金属头的皮鞭狠抽自己的身体。等等。
龅牙苏小姐
猫小虾
national humanity history
曾用名:文史参考
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2095-5189
cn:10-1110/k
邮发代号:2-339
创刊时间:2010
单价:10.00
定价:120.00
作为人民日报社发行的文史类杂志,其权威性还是可以得到较高的保障的。
杂志的订阅可以到当地邮政局,请工作人员给予订阅单填写后订阅,现在一般都允许破季订阅。国家人文历史的邮发代号为2-339。
其他的历史类评价较好的杂志还有文博、看历史、文史博览、文史月刊、文史春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在历史这个大命题下,但各杂志的偏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最好是查询清楚后,确实是自己需要的再行订阅。
查询可在当地邮政局查看期刊订阅黄页,有相关杂志的推荐介绍,也可网络搜索,进杂志社的官方主页进行观看后决定。
virelin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简笔画kasion
我想了解狄仁杰的历史,有没有其历史书籍可以推荐?
狄仁杰(630年-70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检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尚书右丞、豫复二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武则天时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受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清正忠耿,敢于犯颜直谏,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要了解狄仁杰的历史,就要从与之相关的历史书籍入手。
一、正史资料: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有狄仁杰传。
两唐书中与狄仁杰同时期的人物的本纪和传记,如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的则天皇后和中宗本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酷吏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酷吏中来俊臣的传记等。
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中也有上述相关人物的内容。
三、诗歌和文章总集《全唐诗》中收录狄仁杰诗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全唐文》中收录有他的奏疏7篇: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请拔安东表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请曲赦河北诸州疏谏造大像疏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收录他的文告有2篇:檄告西楚霸王文吁神文。
四、传记与故事郭天印、董晓英著狄仁杰传,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覃仕勇著一代名相狄仁杰,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5
孙朦著武则天首辅宰相狄仁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
姜正成主编唐室砥柱-狄仁杰,海潮出版社 2014
于庚哲著狄仁杰真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闻婧男编著知人善任 狄仁杰(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五、地方志中资料主要是狄仁杰在地方任职的州县的方志中相关记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色堇1224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编非常高兴,因为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小编已经对狄仁杰有了一定的了解。剧中的狄仁杰智谋出众,心思缜密,接连破获多个大案。
梁冠华老师扮演的狄仁杰
梁冠华老师演绎的狄仁杰可以说是惟妙惟肖,那一句“元芳,你怎么看”,顿时火遍网络。剧中,狄仁杰与李元芳的组合,堪称绝配,一个智谋出众,一个武功绝顶,两人搭配查案,甚是相得益彰。
影视剧形象
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正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什么样的人。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升任大理寺丞。曾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其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员并在当地做出耀眼的政绩。天授二年,加受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授中书令,卒于任上,追赠右仆射、司空公、太师、梁国公,谥号文惠,配享唐中宗庙廷,葬于洛阳县北邙山南原。
狄仁杰
要了解狄仁杰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旧唐书·狄仁杰传 、新唐书·狄仁杰传;也可以看看《神探狄仁杰》1234部,《武则天》等影视剧和小说《狄公案》来了解一下狄仁杰。
旅途中的人類學家
首推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两本,
旧唐书是后晋赵莹主持编修,“二十四史”之一。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等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新唐书》是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狄郝朱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再推就是小说了,小说杜撰的成分就多了。
比如《大唐新语》唐代刘肃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第七章持法、第八章政能、十三举贤、十四识量都有涉及狄仁杰。
松窗杂录是唐李浚撰杂史。就一卷,有狄仁杰。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所撰笔记小说,卷二,有涉及狄仁杰祠的,从《太平广记》摘得,卷三一三。
广异记唐代志怪传奇小说集,有一章专门写狄仁杰。
《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罗贯中写的。
再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狄公案》、《绿牡丹》、《武则天四大奇案》什么的,还有外国人高罗佩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后又续写《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等十几部小说,一起合编成了《大唐狄公案》。
corain君
在武则天当政和自立皇帝后 ……尤其在用人方面 ,很值得称道。只要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 大胆任用。所以,在她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一、生平简介
狄仁杰,唐朝大臣。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被突厥胁从的人;谏武则天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狄仁杰病故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世称“狄梁公”。
二、“ 国老 ” 狄公
(1)官宦世家
狄仁杰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命官。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修养很高。从小刻苦学习,立志进入官场,显示出耿介的性格,又以孝亲为时人所重。
(2)政绩斐然
稍长,狄仁杰参加科考,考中明经科,从而得以出任汴州参军。其办事公正廉明,得罪了不少如人,结果被诬告下狱。恰值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正担任河南道黜陟使,他审理案子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并对狄仁杰的才学赞叹不已,称赞他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旧唐书•狄仁杰列传以下简称旧唐书)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担任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期间他的德才受到了更多人的钦佩,时人赞誉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调任京师担任大理丞。作为中央最高的司法官员,狄仁杰在这个位置上有着完美的表现。仅仅一年期间,他就将历年来留下的案子悉数清理完毕,共涉及一万七千余人,而且没有一人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满。“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人们心目中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青天大老爷。
狄仁杰办案可谓公正无私 ,不该杀的绝对不杀 ,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甚至顶撞高宗,犯颜直谏。同时他对于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吏则绝不留情。
高宗去世后,狄仁杰于垂拱二年(686年)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河西走廊,五方杂处,可谓冲繁疲难之地。狄公在此处“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欢心”,老百姓非常感激他,“郡人勒碑颂德”旧唐书。因政绩斐然,狄仁杰升任工部侍郎,赴江南担任巡抚使。
“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旧唐书。武则天称帝后,在娄师德的大力举荐下 ,天授二年(691年)出任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朝廷宰相。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因狄仁杰豫州当刺史之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说:听说你在豫州时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深加叹异。”旧唐书。因此武则天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3)死里逃生
武则天当政,武承嗣等诸武得进,并觊觎皇位,企图得立太子。一些无耻大臣依附武承嗣等人,劝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以承大统。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没有应允。但诸武势大,酷吏来俊臣等皆是他们的爪牙。
然而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很有时望的狄仁杰却与众不同。狄公正色立朝,不肯谄事诸武。其聪明睿智,精明强干,亦颇受武则天信任。
这不能不对这股邪恶势力形成威胁,成为诸武攫取最高权利的障碍。于是惹动了诸武肝火。由武承嗣等授意,来俊臣出面,分头嘱人上书告密,编造谋反的罪名把狄仁杰及裴行本、裴宣礼、卢献、魏元忠等大臣一并栏入逆案,投入大牢,并由来俊臣主审此案,众人危在旦夕。
来俊臣设好公堂,气势汹汹的提审诸大臣。“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胁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旧唐书。俊臣见状 ,也无法动刑。
期间判官王德寿,入狱探视,劝狄仁杰引入平章事杨执柔,当可免死。狄公厉声道:“皇天后土,可表忠枕,奈何使仁杰板污好人呢?”说至此,即以首触柱,血流满面。
由于狄仁杰的“认罪”态度最好,遂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狄仁杰乘机血书冤状,藏于棉衣内,几经周折,送到了武则天的案上。
武则天宣狄仁杰等入谒,众人行过臣礼,齐呼冤屈。武氏道,卿等果有冤诬,为何自供反状?狄仁杰慨然道:”若非自承反状,早被搒死,那得重见天日呢?”武氏道:“为何复作谢死表?”大家齐声道:“臣等并无此事。”后经审视乃判官王德寿手笔捏造。
武承嗣等不甘心失败,密囑台官联名上奏,请诛杀狄仁杰等七人。
武氏明知狄仁杰等冤屈,不得以采取折中办法,死罪得免,贬狄仁杰为彭泽令,其它亦都贬黜或流放。
狄仁杰侥幸死里逃生,为唐室留下一脉!
(4)心气相通
狄仁杰在被贬黜为彭泽令时,正赶上彭泽发生旱灾,他积极为百姓申请发放赈济,免除租赋,受到百姓的爱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之乱”爆发,河北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局势,安定人心,武则天调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狄仁杰在任百姓安居乐业,契丹听说狄仁杰大名,不敢进攻,闻风而去。“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旧唐书。
狄仁杰的政绩再次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先是赐给他紫袍、龟带以示奖励,并在紫袍上亲自绣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 ,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可谓是难得的钦赐。紧接着,狄仁杰再次被召回朝中,于神功元年(697年)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开始了其第二次宰相生涯。
武则天晚年,信重狄仁杰,或许是两人都是山西并州老乡,讲起话来心气相通。即使是这位老臣面引廷争,当众表示异议,武则天也常屈意从之。狄仁杰入见 ,武则天常免其跪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这一时期 ,武则天对狄仁杰极为倚重,称之为“国老”。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
在武则天犹豫未决之际,也是李唐皇室地位危如累卵之时,“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母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旧唐书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承嗣深恨不得为太子,急火攻心,竟发病而死。
在狄仁杰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噩耗传来,朝野悲痛。武则天不能自已,不禁泣下道:“朝堂空矣,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呢。 ”
(4)最佳伯乐
武则天晚年乐得任情纵欲,所有一切朝政都委任德高望重之狄仁杰。狄仁杰以复唐为己任,对着武则天却婉言讽谏,屡把那切情切理的言语,徐徐引导,所以武则天也被感悟,目为忠诚。
武则天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尝谓狄仁杰道:“朕欲得一佳士,秉枢机,究竟何人可用。”狄仁杰乘机推荐苏味道、李峤、张柬之等。越数日,武则天又问狄仁杰,狄公道:“前荐张柬之尚未擢用。”武则天道:“已迁任洛州来。”狄公道:“柬之有宰相才,不止一司马呢。”武则天乃擢为秋官侍郎。“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推荐也。”旧唐书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旧唐书
或语狄公道:“天下桃李,尽出公门。”狄公道:荐贤为国,并非为私呢。”
三、关于推荐历史书籍有旧唐书•狄仁杰列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还有小说狄仁杰断案传奇等,特别是《狄公案》流传甚广,狄仁杰成了一个神探,此皆是小说家言。
结束语:观风云际会,看兴衰更替。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心系民生的气节。在身居相位之后,辅国安邦,为武则天趋利避害费尽心机。他是推动唐朝走向稳定繁荣的一代贤相和重要功臣。
纵观狄仁杰身为大唐忠臣良相,尽己之力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作为史上最佳伯乐发现之千里马,后来都成为大唐的忠臣良相,中流砥柱,为大唐繁荣昌盛发掘了一大批人才,为大唐王朝从“贞观之治”过度到“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年萦绕,数不尽风流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千古留名!
吃货爱美丽
第一本:旧唐书·狄仁杰传
第二本:宦经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 狄仁杰, 通过这本书可以熟悉狄仁杰做人处事为官之道
一、明势
为官必明势也。 上心易变,下意莫执。 上好之勿驳,上言之勿信。
官者忌孤,智者忌名,忠者忌直。 察微而趋之,无患焉;知大而顺之,无凶焉。
二、立身
官不依技也,位不由德也,功不为善也。媚者荣,人皆媚之。诡者贵,人皆诡之。变者安,人皆变之。能者,官之基也。恃者,官之秘也。运者,官之要也。
近利由人,远利由行矣。
三、识人
奸无自认,忠无自封。忠奸不识,官之大失也。 用才必察其德,拒奸必正已心。
莫以一事论之,勿以一时断之。 爱民者必忠,害民者必奸。情鉴忠奸,无误也。
四、谋略
官以智胜焉。贵以谋得焉。无心必失,存疑当慎也。谋人谋心,谋事谋利也。上谋安,下谋进。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四、谋略
官以智胜焉。贵以谋得焉。无心必失,存疑当慎也。谋人谋心,谋事谋利也。上谋安,下谋进。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五、权术
术多则害也,术寡则衰也。大智无迹,小术无功。 求小以直,求大以曲。外愚内明,君子也。内惑外精,小人也。君子不以术胜,小人常以术败矣。
六、胜敌
人之所羡,据之乃敌也。人之所忌,为之乃仇也。以下为敌,独也。以上为敌,逆也。以僚为敌,贼也。独不进忠,逆不养奸,贼不示让。 恶勿敌善,邪莫胜正焉。
七、攘祸
廉则贫也,贪则亡也,庸则贱也,名则祸也。以权为贵,失之人弃。以仁为贵,得之无绝。以情为贵,惠子孙也。止者不祸,予者消灾。舍即得焉。
八、祈福
官之难,无尊也。官之凶,莫测也。官之苦,弗言也。良官难做,俗吏亏心。
为恶易,为善亦易也。多恕人,少容已,心安则福至矣。
abuabu
大宋日月记
明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
纨绔子弟
楚氏春秋
风流王侯
风流刑警到清朝
飞在隋唐
天生郭奉孝
无奈三国
三国霸业
魂回大宋
海之三国
大唐兵幻志
大唐刑警
风流大唐
风流唐帝国
光着屁股去唐朝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携美看云归
异域人生
灭秦记
新宋
抗日之血肉长城
乱世风云---凤翔三国
帝师传奇
问鼎河山
看我汉儿郎
新战国时代
日月无双
大唐天下
逆流而上的鱼
目前市面上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很多,其质量也良莠不齐,不过真正的要看中国历史话可以选择教材一类的读物,这样会比较严谨也比较客观.
本人曾经读过有 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 翦伯赞先生编写的《中国史纲要》受益匪浅。
当然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牵扯众多的话题,要清楚某一个朝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值得去深究。
个人以为,了解一朝一代首先需要的是关于这个朝代的一个串讲资料,其次,你对什么方面更感兴趣的话可以侧重去寻找此方面的相关文献。
另外一个小的建议,提高自己的古文修养水平,这样对理解中国古代史会更有帮助!
linyueyue
这个问题问的好。推荐几个找历史资料的网站,仅供参考。
第一个:国家数字文化网http://www.ndcnc.gov.cn/
范围广,类目多,有文字,有视频。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
很不错的一个专业网站。
第三个各个省市的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以陕西省举例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http://www.sxhm.com/
陕西省图书馆
http://www.sxlib.org.cn/
图书馆资料一般比较全http://www.nlc.cn/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很N的一个网站,自己用用就知道了。
第四个各个省市的地方志办公室(重点推荐)可以找到非常多而且详细的资料,更加了解家乡的发展变革历史,非常不错。
怎么找呢?百度搜索例如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http://www.sxsdq.cn/sqzlk/xbsxsz/
其它各市县以此类推,一般大一点的省会或者市,这方面做得都非常好。推荐个官网 中国方志网
http://www.difangzhi.cn/zgdfz/index.shtml
可以找到关于全国各地其它方志馆的信息。举例 宝鸡市 http://dfz.baoji.gov.cn/dqzlk/index_1.htm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网站,觉得不错的可以点个赞,谢谢大家。
LouiseLo
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如何。不过这些书是学史的人必看的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余继林:原始社会简史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孙 淼:《夏商史稿》 童书业:《春秋史》
夏 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丁 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杨宽:《战国史》 林剑鸣:《秦史稿》、《秦汉史》 张维华:试汉武帝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 陈竺同:西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韩国磐:南朝经济初探 韩国磐:北朝经济初探
高 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论稿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传》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关履权:两宋史论 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张正明:《契丹史略》 杨树森:辽史简编 吴天墀:《西夏史稿》 张博泉:金史简编
邓广铭:《王安石》 漆 侠:《王安石变法》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翁独健:《蒙古族简史》 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 李 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李洵主编:《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吴晗:《朱元璋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明史研究论丛、明史资料丛刊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辽宁合编清史简编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李洵主编《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 各单位编辑的《清史论丛》、清史研究集、清史资料等。
马克思:摩尔根一书摘要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诸形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列 宁:论国家
列 宁:《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8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邹贤俊等: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
《中国近代史》参考文献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基本参考文献目录
1、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原贴: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
月之海
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严格说都不属于历史书籍。
如果你对相关年代纪事感兴趣,可以看《三国志》和左氏春秋、《东周列国志》、《战国策》等。
研究历史仍须以正史为主,野史小说笔记等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避忌讳、直言信书,但毕竟是一家之作,难令人信服,也难以考证其真实性。
原贴: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
光脚的鱼
中国:翦伯赞《中国历史纲要》
张岂之《中国历史》(没有共和国史)
钱穆国史大纲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张传玺《中国史纲》
周谷城《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世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6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汤因比《历史研究》
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蓝勇历史地理学(今天刚从老师那里借到了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王力《古代汉语》
专门史:《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宗教史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世界政治制度史》(均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准备了这么多,还缺少史学理论、史学史
以上书有的看了一遍,有的数遍,但是对于专门史和世界史还是害怕啊~~~~
原贴: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