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们一直以为存在,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风起凌晨
其实很多人都是小说杜撰出来的,而时下的人又是通过影视剧来了解一些历史,而影视剧的编剧又是虚构了不少人物,所以这种现象很正常。好比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才是历史

Elachan
“大郎,该起来吃药了!”潘金莲假装含情脉脉,左手扶起武大郎,右手赶忙递上一碗精心熬制的毒药,骗武大郎服下,嘴角露出邪魅的一笑,尽管刚开始大郎察觉到这药有问题,但是还来不及思考,就被潘金莲一股脑灌了下去,药力发挥了,在大郎肚子里翻江倒海,但是此时的潘金莲不仅不着急,反而拿来两床被,死死捂在了武大身上。
在施耐庵笔下刻画出的经典桥段,时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很多时候,尽管是虚构的人物,带来的影响力却丝毫不亚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每当我们想起不守妇道,谋杀亲夫,潘金莲总会被推上舆论制高点,莫非除了道德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扭曲?但确实真实的历史与此大相径庭,哪有什么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哪有什么命苦的武大郎,历史上确实有同名的武大郎,潘金莲,但是真实的境况却并非小说中描写的那般动人,画面感,故事性也没有那么强,真实的历史更应该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所为。
不得不承认,施耐庵将武大郎、潘金莲的形象刻画的太过于逼真形象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吃瓜群众们的吃瓜热情,历史上那样的武大郎根本不存在,潘金莲其实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他们之间还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甜美爱情故事,只不过遭人嫉妒,被恶意抹黑了。
历史上的清河县,实际上是有一位名叫武植的年轻人,本来家境贫寒,但是读书十分用功,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深受当时大户人家女子的赏识爱慕,数百年来,一直被定在耻辱柱上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位贤良淑德之人,正如同《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所刻画的故事一样,仅仅是这个名字带有严重的贬低色彩,真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当时爱慕武植,后来武植成功中举,担任清河县令,他们也顺利完婚,组成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话说后来有一天,武植一位远方表情家里着了火,所有的家当被烧了个精光,但是得知自己还有一位乐善好施的县令亲戚武植,所以也就前来寻求帮助,可哪里想到,武植尽管对于他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好吃好喝招待,但就是对于房子着火的事儿只字不提,本来还想着借钱去
修缮房屋的这位表亲立马不干了,表面上不说,心里早已经怒气冲天了,他认为武植就是当官了飘了,压根不想给自己实质性的帮助,就做做表面工作把自己打发走,所以他也很聪明的悄悄离开了,但是一路山始终咽不下这口恶气,所以就没给路人讲武植何潘金莲的坏话,当然更多的添油加醋,恰好这件事又传到了施耐庵那里,被当成创作素材用了。
等到武植这位老表回到家里,本以为自己发泄够了,还想着自己白跑了一趟,好在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哪里想到,等他回到家时,被火烧毁的房子已经焕然一新,这可把他吓了一跳,仔细一问,原来在他刚去没多久,武植就派人过来给他们家修房子,本想给他一个惊喜,也不想这件事做得太高调,可哪里想到这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来的好心却办了坏事儿,以至于成为历史笑柄,实在是不应该。

desscy
那跟大家介绍三个影响中国很深远,但可能完全不存在的人。
第一个是鬼谷子。
这位大家都熟了,著名的隐士,道家高人,兵法大师,纵横家鼻祖,其人通天彻地,神鬼不测。但他从来都不露面,只是通过传授徒弟来影响天下的格局。
比如他最著名的有两个徒弟。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史记里写的,大多是有保障的,而苏秦张仪可以说是一白一黑,两位同学导演了战国的半个世纪的大戏。
但是,据现在的人考证,苏秦跟张仪这两个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两者整整差了一辈,不太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于是,很多人认为鬼谷子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后人造出来的,比如司马贞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就是苏秦创了一个套路,怕这个套路没有权威性,就造了一个神秘的老头,说自己是得传于这个老产学研,而张仪出山,也有自己的理论,他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当然也需要有一个祖师爷撑场面,比如你是说相声,你出去没个祖师爷传承,那可能票就卖不出去,你说你是德云社出来的,名字带云的,郭师傅跟你在出租室里吃过大盆面,那得,你就有名了。
而鬼谷子留下的那本《鬼谷子》,后人也基本认为是伪书,是后人写的,假托鬼谷子之名,但是,书是可以摆出来的,那本《鬼谷子》里面还是有很多干货的 ,所以就算鬼谷子不存在,这个虚构的人也同样影响了这个天下。
2.黄石公
这是跟鬼谷子齐名的人物,是张良的师傅。也是一个谋略大师,他曾经让张良捡鞋,然后传了张良《太公兵法》跟黄石公略两本乱世内部攻略。
但是,这个人是否存在,也是有疑问的。
我们看史记的记载: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意里面有一个关键的东西: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与其说这是一本奇书,不如说是一个背书,是一个能够为王师的推荐信。张良拿了这个书,就可以说,我具备了当王师的资质。
再看后面的记载: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注意这一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张良经常把他从黄石公这里得到的书给刘邦看,那除了献策,可能也提了,读此则为王师,也就是暗示刘邦,自己可以当首席参谋。
后面还有一句: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就是张良把这个推荐信给很多人看过,别人都不信,就刘邦信了。这就是拿着简历找工作,别的人不认可这个学历,只有刘邦认了嘛。
再考虑到这个黄石公只在张良的记录中出现过,有关黄石公的一切,都由张良所说,那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张良虚构出来的,目标之一,当然也是加强自己才学的神秘性权威性。
真本事是有的,只是需要扯虎皮作大旗。
3.老子
老子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先贤,道家的开创者,通常的认识,他比孔子要大,因为孔子曾经求救过他,说老子是龙,天人莫测。
但是老子的身世也有疑问的,就是《墨子》等书中没有有关老子的记录,而春秋时期的书,也没有老子思想的记录,有关老子的记录跟思想,是战国末才大量出现的。而且老子这个人太神秘了,也没有徒弟,也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就是没有传承。
所以,有人就考证认为,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老子这个人,老子的思想是战国末才成系统成形的。因为起来的比较晚,不容易开山立派,为了传播,才虚构了老子这么一个人,让老子当道家思想的祖师爷,又编出了孔子见老子的故事。结果儒生们竟然还信了。
这三位可以说身世都有疑团,但他们又确实影响着中国,直到今天。

hakynamatata
《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经典古典小说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直接把小说当历史,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有杜撰的成分,其中有不少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却从不存在。
比如貂蝉、周仓、上将潘凤等,《隋唐演义》中十八条好汉倒有一多半都是虚构的形象。不过十八好汉先后放,老妖先讲两个本家。
薛平贵、薛丁山、薛刚老妖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分不清楚,薛仁贵跟薛平贵是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一个是原型一个是艺术形象。
唐朝有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降服高句丽等等,两薛年代相同,事迹相同,所以很多时候容易分不清楚究竟是薛仁贵还是薛平贵
尤其是一些戏剧曲目中,比如武定坡等剧目演的是薛平贵一家,汾河湾等演的却是薛仁贵一家,两剧偏偏极其相似,更是让人分不清。
实际上薛仁贵却有史籍记载,但是薛平贵与王宝钏却没有,有传言因为汾河湾薛仁贵与柳银环是悲剧结尾,故一富商为讨母亲欢心重金求购新剧本才出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大团圆。
在小说演义中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但实际上是以薛讷为原型,薛讷的事业巅峰确实是在西陲边境达到,推测因此才有了薛丁山征西,不过确实没有薛丁山这个人,而薛丁山没有,自然也没有反唐的薛刚。
隋唐十八好汉有多少是虚构的?隋唐时期的演义中,十八条好汉真实存在的,只有秦琼、程咬金、单雄信、尉迟恭、来护儿等是真实,其他要么完全杜撰,要么以原型虚构。
比如,
第一好汉西府霸王李元霸据说原型李玄霸,但历史的李玄霸16岁去世,自然没有《说唐》中使一对擂鼓瓮金锤,天下无敌
第二好汉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使凤翅镏金镋勇冠三军,据说原型是宇文化及的儿子,当然原型也没这么勇武。
第三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据说也有原型
第四好汉紫面天王雄阔海,使一根熟铜棍,压盖武林 ,查无此人
第五好汉:双镗无敌伍天锡,使一对短把凤翅镏金镗;第六好汉:南阳太守伍云召使凤翅镏金镗,这兄弟俩同样查无此人。
第七好汉:少保罗成掌中五钩神飞枪,反王大会夺得状元,后被李建成阴死,小白脸太有名,以至于盖过原型罗士信
第八好汉靠山王杨林,使一对囚龙棒,演义中是秦琼义父,有说杨林原型为杨素,有说是张须陀等多人集合体。
第九好汉花刀大帅魏文通,虚构
第十好汉四宝上将尚师徒使金纂提炉枪,《隋唐演义》中号称隋朝第一儒将,查无此人
第十一好汉八马将新文礼,弘霓关总兵,使200斤铁方槊,《隋唐演义》中被王伯当射中左眼而战死,妻子上战场想为夫报仇结果却喜欢上了王伯当,并嫁给了王伯当,还好历史上查无此人
第十二好汉双枪将定彦平,罗成义父,后被罗成偷学会单枪破双枪而打败,查无此人。
第十三好汉金刀殿帅左天成;第十五好汉挂锤庄庄主梁师泰 同样查无此人。
这些人物形象因为个性鲜明,加上民间流传许久,许多人甚至以为历史上真有其人,包括《杨家将》中的穆桂英等,实际上这全都是小说,小说而已。

angel_m
这样的人物,还是有很多很多的,而且这些人物多出自历史小说里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不但催生了不同的朝代,也有很多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大约是在宋朝之后,中国手工业空前发达,不农不官的城市阶级开始出现,他们的空闲时间较多,于是催生了各种服务行业,其中就包括戏剧和小说,到了明朝,城市阶级更一步扩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有三部在这个时候形成。
这三部小说中除了《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其实都涉及到了历史事件,所以二者里面有着很多很多的历史人物,但是小说就是小说,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做出了很多的虚构和修改,这里面就包括了看似真实,实际不存在的历史人物
那么这些历史小说的虚构人物有哪些呢?其实这可多了去了,比如说三国中赫赫有名的美女貂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杨家的杨宗保、挂帅的女将穆桂英、惩奸除恶的八贤王赵德芳、天生神力的李元霸,秦琼表弟罗成、罗成儿子罗通、苏轼的妹妹苏小妹、狄仁杰的侍卫李元芳等等很多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一起游叮叮
所谓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后世想要了解历史,那只能通过史书、记录等等去参悟。随着小说、戏曲、电视剧等的广为传播,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便多了很多途径。
有一些人物,历史上并未出现,但是因为传播广泛,形象生动,让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们真的是历史人物。
说起虚构的人物,首先想到的便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了。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美女,作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闭月”,她是一个美貌令月亮都黯然失色的女人,当然她与董卓、吕布父子的故事更为出名。
董卓是汉末的大奸臣,无恶不作,滥杀无辜,天下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只是董卓身边守备森严,常人无法靠近,这时貂蝉便上场了。
作为司徒王允的义女,她与义父巧施连环计,先是通过美人计迷惑董卓与吕布,又使用离间计让吕布杀了奸贼董卓,而貂蝉也归吕布所有。关于貂蝉的最终下场如何,《三国演义》并未交代。
除了民间故事与《三国演义》,貂蝉其名并未出现在正史中。但是《后汉书》中粗略的记载了董卓与吕布之间的恩怨,乃是吕布与董卓的一个侍妾暗中相恋,因怕被董卓发现,所以向司徒王允求助,之后的桥段便与《三国演义》类似了。
自古以来,美女与英雄的故事最具有话题性,再加上“四大美女”之名,貂蝉很容易让我们以为她确实存在呢。
其次便是陈世美。作为“负心汉”的代名词,陈世美的故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他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后逐渐完善,传统戏曲《秦香莲》中讲的便是他的故事。
陈世美原是穷苦人家出身,但是妻子秦香莲却对他不离不弃,每日辛苦劳作,供他读书,夫妻二人恩爱和谐,还生了两个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世美成功考取状元,宋仁宗十分赏识他,要招他做驸马。结果陈世美见利忘义,隐瞒已婚真相,抛妻弃子迎娶公主。
之后,秦香莲进京寻找陈世美,但他为了隐瞒事实,竟然派人追杀妻儿。事情败露之后,包拯包青天不顾公主的求情,将陈世美用龙头铡处死。
这样的结局真可谓是大快人心,同时表现了包青天大人铁面无私的形象。只是正史中从未有过陈世美的出现。虽然后世也一直在寻找陈世美的原型,但是多年来未有定论。
正所谓“以史为鉴”,即便一些人是虚构而来,但是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故事与意义却是历经岁月的洗礼,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左边的猫右
为什么会有些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存在,但实际上并没有出现的错觉勒?那就是我们将一些小说和现实混为一谈了。尤其是一些古典的历史小说当中,她们的名字随着小说的传播而声名大噪,以至于大家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接下来就说几个比较出名的存在。
貂蝉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根据正史记载,吕布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怒斩董卓;但在所有正史都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女人名字的记载,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无名之辈;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应该是为了情节的完整,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就增加了一个这样的人物;随着《三国演义》,貂蝉也被大家熟知,甚至成为了四大美女之一。
李元霸李元霸,作为隋唐时期的第一条好汉,李渊的四子,很多人以为李渊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儿子呢?据正史记载,其实李渊是有一个四子名叫李玄霸,但是英年早逝。但对于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而李玄霸的事迹也都是后来人们虚构的!
至于后世,为什么将其称为李元霸?因为在清朝康熙时期说书的人为了避讳康熙的玄烨二字而将选择改为元字,故李元霸。
和貂蝉一样,同是四大美女之一,但西施和貂蝉相比又会比较尴尬,因为无法证明她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的人物。
西施号称中华民族的“四大美女”之首,要知道,我们的“四大美女”都是对民族起到关键作用的正面人物,要不然真论美貌,自然是苏妲己、褒姒、李师师、陈圆圆这种,能凭一张脸祸国殃民的更胜一筹。
然而,近年来史学家的大量考据,以及根据史料的分析中指出,所谓春秋时期以“美人计”覆灭吴国的西施,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人。
西施这个名字,主要出现在《越绝书》《庄子》《孟子》等野史和文学书籍之中,其中庄子·齐物论中所产生的“沉鱼落雁”,实则说的是毛嫱与骊姬,这也导致一些史学家认为毛嫱就是西施的原型。所以,这里也算是帮助大家以正视听,沉鱼落雁是用来形容西施与王昭君,但并非产生于二者。
在庄子·天运中,所描述的故事是东施效颦。而在这个故事之中,目前更多是认为西施与东施更似于两种称呼,因为如果东施效颦这则故事中所说的西施,若是苎萝村的那个西施,不可能匆匆一笔带过。
在《孟子》中,主要提到是孟子·离娄章句下,其中说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其中西子就是西施,但是也近似于《天运》所言,匆匆将其一笔带过。
从两者来看,如果抛开西施和范蠡的故事不谈,所说的西施更像是咱们这个时代的“美女”,而不是特指一个人。
如此,我们回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来看。这段故事可谓可歌可泣,但是在正史中却仍旧没有只言片语,甚至大说范蠡的《史记》,也未曾提到过西施半句。
而越国利用“美人计”的方式覆灭吴国,正史之中也记载了吴越战争,可为什么就是没提西施的事儿呢?
这就奇怪了,如果西施确有其人,在勾践和范蠡的背景之下,为何只是流于野史、文学、戏剧和民间传说之中呢?
所以,西施的存在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即,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耳熟能详但却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太喜欢读历史了,但二十四史又曲高和寡,被束之高阁,大家了解历史的切入点就成了什么小说、传奇、戏曲、评书等等,而这些虚构人物其实也寄予了广大民众的一些美好的愿望,值得我们珍视他们。

强贝子
这样的人物其实还真很多。
貂蝉作为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名气可谓非常大,然而实际上,貂蝉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拟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貂蝉最早的出现是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里,也是小说人物。虽然有说法,貂蝉的历史原型是吕布的部将秦宜禄的妻子,但这仍旧只是传说。
薛丁山历史上的确有薛仁贵,也有樊梨花,但偏偏就是没有薛丁山。薛丁山是根据薛仁贵之子薛讷的形象而编出来的演义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花木兰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自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因为代父从军并且击退外敌而流传千古,甚至还有唐朝将其追封为孝烈将军的事迹。然而实际上,花木兰只是民歌之中传颂的人物,在正史之中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
陈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霍元甲的弟子陈真是个大英雄,然而实际上陈真出自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在历史上的确有陈真这个人,但是相关事迹没有任何关联与相似之处。
八贤王在诸多的小说与影视作品之中,都会出现“八贤王”的形象,然而实际上八贤王到底是谁却说法很多,大多数署名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也有说是宋太宗之子赵元佐,还有是宋太宗另外一个儿子赵元俨,说法不一,而大多都来自于小说作品。
李元霸李元霸是古典小说《说唐》与评书《隋唐演义》等中登场的虚拟人物,虽然历史上并不存在此人,但也有其历史原型,那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

cimelia_
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算的上是家喻户晓了,并且现在仍被多种文艺作品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各方面等都有其相关作品。
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但,奇怪的是无论哪种史书都对花木兰的籍贯没有明确的记载,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据了解,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然后再看生卒年月,悲哀的发现居然连生卒年月都没有准确的记载,这就感觉很奇怪了,作为名声最盛的巾帼英雄为什么历史上会没有详细记载呢?再看她的祠堂就会发现,连祠堂都是在唐代而不是南北朝建起来的,而唐朝也没有详细记载她的生平,而大多都是故事形式流传下来。所以花木兰的存在与否实在是有点让人疑惑。

购物的人刍
历史上其实在很多人是并不存在的,那为什么我们老百姓却一直相信他们的存在呢?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老百姓需要他们存在,以前的人过得很苦,身体上受到了压迫。那么精神上肯定是需要得到一个支撑。一些文人墨客,小说家,就会虚构出一些让人们喜欢的人物出来。
于是一些并不存在的人就出现了。他们的出现,让人们精神上得到慰藉和鼓励,从而让人从痛苦中暂时解放。人们就口口相传,让本来虚无的人,渐渐的有了血肉,慢慢的人们就会相信他们真的存在了!
第一位精武英雄陈真
看过这个电影的朋友都知道,霍元甲的徒弟,陈真挑战日本空手道高手,替师傅报仇,向日本人证明了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真实情况是,霍元甲确实是存在的。清末爱国武术家,出生天津,迷踪拳也是真实存在。他的死有民间有两种猜测,一种是练功成疾,一种是被日本人毒死。
但是人们普遍接受他是被日本人毒死,于是口口相传,虚构出陈真这个人物来,也需要陈真这么一个高手带给人们正能量,鼓舞人们的士气!
第二位《孙子兵法》孙子将军
这个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书,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
可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长期以为一直是个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自己的兵法传世。吴孙子兵法和奇孙子
所以孙子这个人物也是不存在的。
第三位《隋唐演义》——宇文成都
在演义中,他应该可以说是最狠的人物,宇文成都是百国来朝的典礼上唯一的胜利者,是隋炀帝亲封的勇士。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是当时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罢了。不过他的父亲宇文化及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而且历史上宇文化及的一生,跟演义所描述的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出入。
也有人说,宇文成都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原型是杨玄感。不过历史中的杨玄感,此人确实一生平平毫无特点。
第四《包青天》包公座下人物——展昭,王朝,马汉 张龙,赵虎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个近乎执拗的人,他没有什么朋友,从不巧言令色。他是一个刚毅的人,不阿姨奉承,很多人都怕他。他铁面无私,对待案情公正公平,执法如山。所以老百姓对待这样的清高是深受爱戴。但是当时的朝廷腐败严重,像他这样清正廉明的,肯定是要被同僚排挤,被仇人惦记。
所以就虚构出武功高强的“御猫”展昭贴身保护,。还有四大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就好像天庭上的托塔天王李靖和他身边的四大天王。
老百姓把他们虚构出来,保护好包拯的安全!镇守住一方,不受那些妖魔鬼道侵害。还老百姓一个晴天白日的世界!
以上仅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tooooto
上海滩中的丁力,许文强!!!

苏珞夕
穆桂英的老公真不是杨宗保!评书演义乱点鸳鸯谱,辈分全乱,硬生生杜撰了一个实质上形同乱伦的关系。
“穆桂英”是杨文广的老婆,不是杨文广的妈。杨六郎是杨文广的亲爹,不是他的爷爷。在中国古典文学《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万花楼》等小说中,老令公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与柴郡主生有一子,名为杨宗保,是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杨宗保找了一个武功盖世的老婆,叫穆桂英。夫妻两个生了一个儿子杨文广,一个女儿杨金华。
在这些演义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杨宗保为取得降龙木,上了穆柯寨,与穆桂英结为夫妻。后来,夫妻两人大破天门阵。穆桂英阵前产子,生下北宋名将杨文广。
之后,杨宗保少年受命,兵征西夏,中计受困于陷金山而中箭,战死沙场,时年二十四岁。佘老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杨文广随军出战。再后来,杨文广挂帅南征,妹妹杨金花充当先锋官。
战后,杨文广因功被封为太平王,宋朝皇帝把百花公主下嫁给他,杨文广一共找了18个老婆:
百花公主,吴金定,金平珠,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齐长善,苏三娘,慕容英,农艳花,李玉茹,柳香春,曾凤英,梅若兰,赵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范文萦。
杨文广又生了4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杨怀玉武功盖世,英勇无比。
演义中,二代以下英雄叫“怀玉”的人不少。如秦叔宝的儿子也叫怀玉,秦怀玉。
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
根据史书记载,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杨文广的妻子是慕容氏。
我估计:由于读音相近,经过说书艺人的长期艺术加工,逐步把慕容氏演绎成了巾帼女英雄穆桂英。并且身份从杨文广的妻子,变成了他的妈妈。
据《宋史》,杨家将三代抗辽, 杨业之子杨延昭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家将的其他人物,在《宋史》中都没有记载。杨延昭并非排行第六。他是杨业的长子,由于作战勇敢,在宋辽边境上威名赫赫,辽国人闻之色变 。
当时的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主镇幽燕地区,是辽国的克星。先是宋朝人把杨延昭看成是天上的六郎星下凡,称之为“杨六郎”,渐渐的,辽国人也这么称呼他了。
后来以讹传讹,在之后的评书演义中,硬生生把杨延昭说成是老六,又有了所谓的“七狼八虎”。根据刘兰芳评书《杨家将》的描述:
金沙滩一战,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台山,七郎被潘贼乱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现在只剩下六郎稳坐中军帐。
北宋开国大将潘美,被描写成了宋太宗的老丈人:第一大奸臣潘仁美。
这些故事非常具有传奇性,可惜只是演义而已。
这就好比《岳飞传》中,岳飞的儿子岳雷率领岳家军直捣黄龙府,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都是评书演义杜撰的故事。
杨宗保的故事,最早见于元杂破天阵,破天阵上讲:杨六郎之子名宗保;明万历二十一年 (公元1593),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也记载了杨宗保的事迹。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的杨宗保, 很可能其原型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杨宗保的生平事迹,应该是取之于杨文广的事迹,并加以艺术发挥。
除了宋史的记载之外,据曾巩隆平集:
“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
根据这个记载,杨延昭的儿子不止杨文广一个,而是有三个,分别是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但是,史书中关于杨传永、杨德政的相关事迹,有没有什么战功,都没有任何记载。
并且这两个人在评书演义中,也从来没有被提到过。
这倒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杨家将》的那么多故事,出现了大量的虚构的人物,但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两个人,却在演义中提都不提。
相比之下,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儿子李玄霸自幼早夭,却在《说唐》等小说中,被描写成武功天下无敌的隋朝第一条好汉李元霸。
杨文广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宋神宗年间,他曾经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多次打退西夏军队的进攻,给予西夏军重创。后任定州路副都总管、侍卫步军都虞侯等职。
熙宁七年十一月,杨文广去世,获追赠同州防御使。
在《杨家府演义》中,杨文广不容于朝廷,杨怀玉把杨文广带到太行山隐居,了此一生。
如此描写,主要是因为:在《杨家将》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非常令人恶心的奸臣,皇帝又非常昏庸糊涂。让杨文广到山中去隐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希望能寻找到一个世外桃源。
“杨宗保”居然会是一个女人?人民日报曾经有过一篇报道: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出土了一块宋朝杨令公的停灵碑,也就是说当初老令公杨业下葬时曾经经过这里。并在此停灵,上面有这么一段记载:
“北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有女孙杨宗保感祖之义, 居庐于此,遂人道而为观焉。”
如果这一段记载是属实的话,老令公杨业有一个孙女名叫杨宗保,至于是不是杨延昭的女儿,存疑。即使是的话,杨业的这个孙女,在历史上肯定也没有出征上过战场。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影响很大。体现了中国人的英雄情结,虽然这些故事大部分是虚构。但历史上的杨家将,确实也是宋朝的爱国将领,在对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中,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大家好!我是头条@今古讲堂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评论,点赞或转发,谢谢了!

梧桐雨儿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几乎家喻户晓。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貂蝉并不存在,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拥有一套完整的人物设定。她自幼被选入王允府中,充当歌伎;由于年轻貌美(时年16岁)、技艺出众,被王允视为己出:“允以亲女待之”;为了报答司徒大人的养育之恩,貂蝉主动献身,先被王允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其后却明着献给董卓做妾。其后她周旋于这对“父子”之间,成功离间了两人的关系,并最终经由吕布之手,诛杀了董卓。
而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中,吕布被困下邳时,陈宫建议他帅精兵偷袭曹操的粮道、复制当年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奇计时,吕布却由于舍不得丢下妻子严氏以及貂蝉、拒绝了这一提议。其后他丧失了进取心,天天与妻妾饮酒解闷,最终坐以待毙,真可谓是“牡丹花下死”。
但若对照正史,我们就会发现:貂蝉只是罗贯中以英雄、美女的元素来加强小说戏剧性、博取眼球的艺术手段,实际上这一角色并不存在。
依据《三国志》的记录,在王允介入前,董卓、吕布早已存在矛盾。一方面,董卓明白自己仇人众多,所以每逢外出,都让吕布贴身跟随,以防不测,类似于如今的贴身保镖;但董卓的性格相当糟糕,而且控制不住情绪,他“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即生性刚烈、心胸狭窄,经常被小事气昏了头而忽视大局。曾经因为一次小事,他就随手拔出手戟投向吕布;好在后者反应迅速、身手敏捷,及时躲开。后来董卓虽主动道了歉,但两人从此心存芥蒂,吕布“由是阴怨卓”。
吕布也确实是个风流人物。出于对他的信任,董卓经常让其顺便守卫自己的后宫;但管不住下半身的吕布,竟然跟一个丫环看对眼了,俩人经常借着工作之便缠缠绵绵。由于担心被董卓发现,吕布的心里总是不踏实。
而王允和吕布早就认识。当初吕布还在丁原麾下时就以勇猛闻名,司徒王允也因此对他高看一眼:“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吕布当然也乐于结识这样身居高位、谈吐不凡的朝廷大员,二人于是保持着友好接触,时常有来有往。
而当遭受了被扔手戟之耻后,吕布郁闷之下就去找王允吐槽,刚好被对方趁机策反为诛杀董卓的内应。最终,吕布身怀诏书,在大会未央殿之际,亲手杀掉了义父董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董卓之所以被吕布所杀,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犯浑:身为老板,却动不动出手打贴身保镖,这不等于逼着对方背地里捅刀子吗?
不过小说中也这样如实描写的话,那戏剧性就差了许多;罗贯中也许是抓住吕布私通丫环这一事件大开脑洞,从而杜撰出了貂蝉这位绝世美女形象,以吃瓜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美人计”,创造出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英雄、美女的桥段。

xuhl
再说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分清是历史虚构人物,还是文学虚构人物。
有些朋友有点分不清文学和历史差别,甚至有把《封神榜》当史书看的。在文学中虚构的人物,可能有原型,但也绝对是进行过艺术化处理的。所以,纵使我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等作品之中存在大量历史人物,但也不完全是这个人物真实的状态。就好像诸葛孔明确有其人,目前来看“空城计”却未必。
而所谓的历史人物,是在历史文献确有记载的,且必然出现在正史之中的人物,当然野史也很重要,野史只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但不代表野史的内容一定不真实。
在这个背景之下,想和大家聊聊两个人物,分别是西施和莎士比亚。
西施:不见正史,但流传甚广西施号称中华民族的“四大美女”之首,要知道,我们的“四大美女”都是对民族起到关键作用的正面人物,要不然真论美貌,自然是苏妲己、褒姒、李师师、陈圆圆这种,能凭一张脸祸国殃民的更胜一筹。
然而,近年来史学家的大量考据,以及根据史料的分析中指出,所谓春秋时期以“美人计”覆灭吴国的西施,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人。
西施这个名字,主要出现在《越绝书》《庄子》《孟子》等野史和文学书籍之中,其中庄子·齐物论中所产生的“沉鱼落雁”,实则说的是毛嫱与骊姬,这也导致一些史学家认为毛嫱就是西施的原型。所以,这里也算是帮助大家以正视听,沉鱼落雁是用来形容西施与王昭君,但并非产生于二者。
在庄子·天运中,所描述的故事是东施效颦。而在这个故事之中,目前更多是认为西施与东施更似于两种称呼,因为如果东施效颦这则故事中所说的西施,若是苎萝村的那个西施,不可能匆匆一笔带过。
在《孟子》中,主要提到是孟子·离娄章句下,其中说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其中西子就是西施,但是也近似于《天运》所言,匆匆将其一笔带过。
从两者来看,如果抛开西施和范蠡的故事不谈,所说的西施更像是咱们这个时代的“美女”,而不是特指一个人。
如此,我们回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来看。这段故事可谓可歌可泣,但是在正史中却仍旧没有只言片语,甚至大说范蠡的《史记》,也未曾提到过西施半句。
而越国利用“美人计”的方式覆灭吴国,正史之中也记载了吴越战争,可为什么就是没提西施的事儿呢?
这就奇怪了,如果西施确有其人,在勾践和范蠡的背景之下,为何只是流于野史、文学、戏剧和民间传说之中呢?
所以,西施的存在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即,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莎士比亚:疑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IP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我们一般将其尊称莎翁,因为他对人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虽然他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很多很多的经典。但是,也不妨有很多人质疑莎士比亚到底是否存在。
而质疑莎士比亚是否存在的人中,甚至包括马克·吐温、弗洛伊德、威廉詹姆斯等等时代翘楚式的人物,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
当然,这些时代伟人提出的佐证也不无道理。
第一,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很受瞩目,但是一个作家一生,到底能不能创作出如此之多受人瞩目的作品?
提到莎士比亚马上就会想到“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还有流传广泛到不能再广泛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就已经九部作品了。
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比如但丁、乔万尼·薄伽丘,我们能提及多少作品?无非就是《神曲》和《十日谈》。就算是近代更加容易高产的时期,提到加西亚·马尔克斯,萧伯纳,也只是寥寥无几的经典而已。当然,JK·罗琳比较好记,哈利·波特1234567么。
所以,莎士比亚如此高产,质量又那么高,自然容易被人怀疑。当然,对此也有很多人提出的反对意见,毕竟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有天才的。
第二,莎士比亚是一位作家,作家自然就有作品,那个时代的作品又不是打印的,自然也得留下点东西吧?
结果,人家目前尚存的签名中,都是各式各样的……
大家看看上图右边的六个签名,一个是不清晰,另一个就是,根本不一样。
所以大家就产生了一个怀疑,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莎士比亚本来就是个IP,因为有无意间用了这个笔名,再因为一部作品而促使这个笔名火了,所以大家就都用这个笔名发给剧院和出版机构,因为只要作品过关,结合笔名比较受瞩目,至少稿费能多一点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莎士比亚是一个“自媒体”,运营这个账号的人有很多,这就导致了这个自媒体能出很多精品。
综上
这里简单说了两个人物,一中一外,而这样我们深信不疑存在的人物,可事实上很可能,或根本不存在的状况,其实真的屡见不鲜。
比如有学者提出伍子胥和孙武很可能是一个人;再比如虽然有《木兰辞》,但是花木兰很可能是杜撰的;又比如导致特洛伊战争的海伦,就是那个宙斯的女儿海伦,实则是神话故事与真实战争结合的产物;最后,孙悟空很“可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