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们一直以为存在,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ziyi94
小时候听孟姜哭倒长城故事,非常同情孟姜女的经历,觉得她实在是太可怜了,肯定是太悲伤了才把长城哭倒的。然而翻阅史书的时候发现,孟姜女这一个人可能不存在,他的原型应该来源于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改编,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但不是平贱夫妻,更没有哭倒长城。
《左传》中的孟姜,指的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并非是秦朝孤苦无依的小妇女。
公元前549年,齐国将领杞梁英勇战死,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
有勇有谋的孟姜面对齐庄公的失礼,大胆地指出,有功于社稷的将领,即便是死后也应该用正式的礼仪来对待,而并非是在郊外随便应付,因此拒绝了齐庄公的吊唁。
而正是孟姜的据理力争,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给予了杞梁应有的尊重。
这是一个女子为丈夫争取礼数的故事,然而在民间口口相传,竟成了贫苦女子控诉秦王朝的血泪史。
在民间诞生的人物中,自然少不了苏小妹了。
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苏小妹三难秦观,与苏轼相互调侃,其才情出众,可谓是一个妙人。
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苏家确实有一个小女儿,不过因为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在苏轼和弟弟苏辙的书信中,也并未提及提及她的存在,因此那些关于苏小妹的故事,如苏秦恋爱、佛印与牛粪、一起过江来的故事,应该是古人杜撰而来的。
这些故事的产生,大概是为了塑造禅林高僧佛印与苏轼的形象,让他们更加鲜明,为他们潦倒的生活添加色彩。

菜_c吇
整个世界都是虚构的,大家都只是一些二进制代码而已。你可满意这个回答?

小小静儿
曹雪芹。不,准确点来说是名叫曹雪芹的曹寅的孙子。
曹雪芹是存在的,但他只是一个笔名。他用这个笔名对红楼梦进行增删,进行修改,长达十年,然后在书中留下了自己的笔名。
他前面还有两个增删修改的前辈,一个叫吴玉峰,一个叫孔梅溪。
但是后人,断章取义的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个人写完的。他先写完,然后再修改增删十年,完全忽视了他的两个前辈,甚至牵强附会的把曹雪芹说成是曹寅的孙子。
曹雪芹这个笔名是存在的,但叫做曹雪芹的曹寅的孙子是不存在的。
我们可以想想,写一部处处带有讽刺清朝意味的小说,他敢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写上去吗?
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金瓶梅是兰陵笑笑生写的,兰陵笑笑生是一个人的真实名字吗?如果他不是,那为什么红楼梦就必须是作者把自己真实姓名写到小说里呢?
你看如今的网络文学,哪一个作者把自己真实姓名写到了文章里呢?
言之无物的网络文学尚且如此,恢宏巨制的红楼梦竟然被认为,作者如此自恋的把自己写进了文章里。
不可理喻。

liuuuu
扁鹊
扁鹊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神医,并且在史记中,太史公也为其列传,名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中讲述了扁鹊从一个叫做长桑君的人身上学到了神技,“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翻译来看就是扁鹊此时可以透视人体了,以此来诊病。这样的技能看起来太玄幻了。文中后续又提到了扁鹊医治过赵简子、虢国太子、齐桓侯,其中赵简子去世与公元前476年,这与出生于公元前407的扁鹊相距甚远。扁鹊的存在时间这样看起来就有些站不住脚了,扁鹊存在与否也极大存疑。起码我们平常认知的扁鹊是不存在的。
周文宾
江南四大才子我们都十分熟悉,其中的人物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前三者都是有史可考的,周文宾其人则在史书中未见其人,应为虚构。历史上确有吴中四才子,为唐、祝、文、徐,此徐为徐祯卿,徐是明代文学家,与李梦阳等人并列“前七子”,其诗风格清朗,但不通书画,性格也与另外三位不同。可能因为不太相投之缘故,其后的文人杜撰了一位周文宾来凑齐这四大才子。
公孙策
包青天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对于他身边的得力助手——公孙策,我们自然也不陌生。包拯是实有其人,但是公孙策确是一位文学创作出来的人物,并不存在这样的人。

kadorn
曹雪芹

miami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为女何所思.....”
花木兰说起历史上虚构的人物,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花木兰,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几乎每个人都会背上那么一段《木兰辞》。
这篇文学作品硬是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木兰迫不得已代父出征,却反而立下赫赫战功,一时让中国女性争相崇拜,男人趋之若鹜。但遗憾的是,即便我们翻遍千年史书,也找不到任何跟花木兰有一点关系的记载,因此说她就是一个文学虚构出来的人物。
当然,有人还是认为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但这里的木兰却是另外一个人物了,说是以木兰为原型的是帮助李家父子夺得天下的平阳昭公主。可是,如果说平阳昭公主是花木兰的原型,这个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了,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第三女,后帮助李渊父子夺得天下。但让唐朝的人物穿越到北朝时期,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到这里就要解释下,为什么一个文学杜撰出来的人物,能在民间的影响这么深远?
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乐府民歌的独特的传唱方式过于朗朗上口,这就像小孩子的睡前歌谣,如《白雪公主》、《灰姑娘》那样,许多百姓都会给自家孩子讲。就这样,《木兰辞》由上一辈人口述传给下一代,然后花木兰的形象也在经过许多年后,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但事实上,不论如何,花木兰在史书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貂蝉历代文学作品中捧红的女性不止花木兰,貂蝉也是脍炙人口的人物之一。三国中的貂蝉是王允派遣离间吕布和董卓的卧底,利用貂蝉的美色使出连环计,最终导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破裂,反目成仇。
但在历史上,貂蝉从未出现过,而因为历朝历代《三国演义》的影响极大,让民间的百姓直接将她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并排一起,称为“四大美人”,许多人对貂蝉的胆识佩服不已,他们甚至不相信貂蝉是虚构的。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真正有历史权威性的是《三国志》,在这本书里面根本找不到有关貂蝉的任何记载,所以让吕布和董卓反目的原因也并非貂蝉。
不过貂蝉虽然是虚构的,但她的原型却是存在的。正史中记载,吕布当时和董卓的一个侍女私通,董卓知道后与吕布翻脸,两人后来的嫌隙也由此形成。正是因为史书中貂蝉跟这个女子的事件极为相似,所以很多人就相信这个侍女就是貂蝉了。
穆桂英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他们的忠肝义胆血战沙场为国捐躯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人。杨家满门忠烈,其府中女眷各个巾帼英雄,更有精通武艺和奇门之术的穆桂英。
穆桂英随神女学了神箭飞刀之术,上战场以一敌百,立下赫赫战功,这样的女中豪杰自然受世人敬仰。然而,这样一个充满正面形象的女英雄,也是虚构的角色。不论是《宋史》还是野史,从来没有过穆桂英的一丁点记载。
顺便说下,杨宗保也是虚构的,这或许是作者让穆桂英的形象更为丰满,干脆一次性虚构了两个角色,不然杨宗保这样的英雄人物没老婆说不过去,而穆桂英也要有人收了她不是?
说了上面几个虚构的女性角色,其实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做出来极大的贡献,而这也是百姓赋予的美好愿望。不管她们是否真的存在过,但这种积极向上为国捐躯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finepp
这个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杨宗保、樊梨花、赵德芳、貂蝉……这些人物,因为形象深入人心,故事流传范围广,所以很多朋友都以为他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小说杜撰出来的人物。
今天,咱们说一个很多电视台都解密,认为存在的人物——方世玉。
我想方世玉的大名,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
毕竟他是威名赫赫的“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神拳无敌的情场浪子。”
如此优秀的他,总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因此很多电视台都做过关于方世玉的解密节目。
但是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电视节目全部都是扯淡,都是为了收视率编造出来的。
他们关于方世玉的解密,基本都是方世玉祖籍广东肇庆鼎湖罗隐方家村,父亲方德是丝绸商人,其为方德与第二个妻子苗翠花所生。其上有两个哥哥分别为方孝玉、方美玉。方世玉长得难看,呆头呆脑,一身铜皮铁骨,刀枪不入,最后被五枚师太掏肛而死。
解密的挺像那么回事,可他们所谓的密,其实全部来自一部清朝的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也叫乾隆巡幸江南记。
看名字,不看内容大家就应该也能想到,这就是一部为清朝歌功颂德的小说。
小说中,乾隆化名高天赐,微服出访,打击恶霸、贪官污吏。
而方世玉是书中的反派,与胡惠乾等仗恃武功,聚众作恶。最后被乾隆招揽的高手全部灭绝,南少林寺也被一把火烧个干净。
到了近代,随着清朝灭亡,民众意识的觉醒,各种反抗清朝暴政的电影相继推出,方世玉被成功洗白,从一个恶霸变成了反清义士,形象也从一个傻憨憨变成了帅哥。
方世玉也因此深入人心,很多人都相信历史上真有这么个人,而圣朝鼎盛万年青这部小说却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渐渐被大众所遗忘。偶尔有人提起,也把它当做历史文献,贻笑大方。
当然了,如此说,依然很多人不愿相信方世玉是虚构人物,那咱们就举点其他证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武术协会,曾想做一个关于历史上广东武术家的纪录片,因为方世玉太出名,就从他开始考证。
但工作人员查遍了所有相关县志,但方世玉就是查无此人。查询范围从康熙年间,一直查到小说出版的年份,都查不到。只有和方世玉有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但这些故事都没有超出过小说范围,没有半点参考价值。
说清朝文字狱厉害,把相关文献都销毁了,那就有些可笑了。连明史案、查嗣庭试题案,这些有损清朝皇帝名声的案子都能流传下来。方世玉能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清朝要把他彻底从历史上抹除。这根本就不现实。
另外一点,南少林寺是公元1672年,被康熙下令烧毁的。而所有关于方世玉的传说,都说他是乾隆年间人,时间压根对不上。除非方世玉会穿越,或者他遇见鬼了,不然他怎么可能拜入南少林门下?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我推测方世玉只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当然了,作者创作这个角色时,可能是有原型的。但这个原型是谁,那就不好说了,可能是历史上广东出名的恶霸,也可能是某位反清志士。
再补充一句,少林十虎是,洪熙官、方世玉、刘裕德、胡惠乾、童千斤、李锦伦、谢亚福、方孝玉、 方美玉、陆阿采。
这里面历史上唯一真实存在过的人,应该只有洪熙官。不过,根据相关史籍记载,他活跃在康熙十一年前后,一直是反清志士。康熙火烧南少林后,他隐居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内,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后来被叛徒出卖,他杀出重围,从此隐姓埋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關啃泥
有传说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笔名,欧美有部电影就拍摄过类似的情节。
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笔名,来源于圣经。当时出版的一部圣经的第46页的正数第46个单词是shake 倒数第46的单词是speare。
还有一点,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拉丁文当中的序列号(每个字母的排序,类比英文a就是1,b就是2)总和正好是46。
在莎士比亚纪念馆正好有这本被翻开到第46页的圣经,导游会讲到。
也有人认为他甚至只是个收书的出版商,主要他的作品太多,但是风格不一,不像一个人写的就从如此多的巨作来看。
莎士比亚很可能是一个人甚至几个人,一个人一生能有一部大作都简直要呕心沥血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
莎士比亚应该是一个机构的集合体。这些说法都挺有道理的,说白了就没有莎士比亚这个人。

莲安
很多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人,被小说、影视剧一遍遍的植入到我们心里,真正了解过历史就知道,英雄、美人都是想象。比如陈真、苏小妹、八贤王、貂蝉……
电影里的陈真,不管是为师伸冤还是英勇抗日,都看得热血沸腾。拳脚功夫更是影响了一批少年走进武术馆。
但事实上,霍元甲虽然有一个叫陈真的徒弟,但是“平平无奇”。很多故事、经历也不像影视剧那么传神。
电影里“东亚病夫”的牌匾也是虚构的,“精武英雄”陈真也是倪匡专为功夫巨星李小龙量身打造的。
这个“陈真”的角色虽然是虚构的,历史上从未出现,但是妥妥的勾起了民族正义感,成为爱国题材的经典。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流传至今的很多书信都是写给弟弟苏澈的,而且信中也并未提及他们的“苏小妹”,历史上他们确实有个妹妹,但是很早就过世了。
后世流传着很多苏小妹戏弄大才子的故事,也都是民间虚构。比如“苏小妹三难秦观”,调戏苏轼和佛印关于“牛粪和佛”的对话,这些都只是传说,并没有事实依据。
秦观是苏轼的学生,年龄上可能和苏小妹相配,但是秦观的夫人记载的却不是苏小妹,而是一位姓徐的女子。
在包拯的很多影视剧里,都有一个救世主一样的人物存在:八贤王。他总是能在包拯有难的时候拿着宋太祖赵匡胤御赐的金锏出来主持正义。
事实上,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相继遭到叔叔毒手,明显不可能有机会活到包拯时期。
还有杨门虎将,潘仁美作威作福陷害杨家将,也是八贤王出面解围。事实上,这些都不存在。民间都是为了满足美好的愿望,安排了这样的“剧情”,希望善有善报。
八贤王赵德芳981年病逝,包拯999年出生,八贤王去世的时候包拯才18岁;杨门虎将的当家人杨业,死的时候都已经是986年了,再后来他儿子儿媳的事情,八贤王真的帮不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在三国开头是除掉董卓的重要人物,后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真实历史上,就没有貂蝉这个,“闭月”之容也是虚构。
历史上王允确实有个舞姬,但是不叫貂蝉,她和貂蝉经历相似,估计就是根据这个人物改编到三国故事里的。
主要人物就是刺杀董卓,任务完成,也就退居“幕后”了。

妖猫猫在路上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存在过许多的人物,而很多当时并不存在的人物因为一些歌谣或者书籍的影响,让很多人都相信了他们的存在。
论知名度来说,首先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呀,因为貂蝉属于四大美女之一,而其余三大美女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又加上《三国演义》中吕布和貂蝉之间那浓浓的爱情,让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民群众相信了貂蝉的存在。
还有就是隋唐头一好汉李元霸了。在隋唐演义中,我们看到李元霸是一个孔武有力的,是一个智商不高,但是武力极高的的人物形象。但历史上并没有李元霸这个人物的,他的原型是李玄霸,也并非是第一好汉,
当然这也少不了忠烈杨家将们,在各种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家将的惨烈还有他们的忠诚。但是也正是因为杨家将十分的受观众们欢迎,受大众喜爱。让杨家将的故事转播得很广,也让很多人是相信了他们的存在,但是真实的历史上也没有他们的痕迹的。
还有就是李岩,外号是“李公子”,这些都是从李自成那里分化出来的。传说是枸县人,却攀附了一个安徽的爹,传说是闯王军队里面的重要人物,当时同时代根本没有可靠的目击记录,当时官方的文书也没有记载过他。
当然,还有就是花木兰了。代父出征。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被皇帝所看重,其实这都是木兰诗里面所虚构的,但是传阅太广,让人信以为真了。徐妙锦,传说是拒绝了永乐皇帝求婚的奇女子。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桥童是李旻
罗成,薛丁山,花木兰,杨宗保,穆桂英,陈真,薛平贵

一起慢慢看世界
花木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她替父从军的巾帼形象让很多人一直以为她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花木兰这个人物,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记载有关于她的故事。

水瓶如意
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
这里说的是存在于影视、戏曲以及小说中的杨四郎杨延辉,而不是历史上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族杨家的四公子,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文艺作品中的四郎杨延辉跟随父亲“杨令公”杨业赴金沙滩与敌军谈判,不料遭到敌军包围,虽仗着武艺高强奋力死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至辽国。辽国当权人物萧太后欣赏杨延辉的人品和武艺,欲招赘为驸马。杨延辉遂化名“木易”娶了公主,在辽国忍辱偷生。
十五年后,宋辽交战,佘太君挂帅出征。杨延辉听闻母亲率军来至边境,忍不住思念母亲而独坐垂泪,被细心的公主发现后再三逼问,木易驸马终于道出实情。公主深明大义,去萧太后处骗来了金批令箭,助丈夫前往边境探望母亲,并约定杨四郎一夜之后返回。杨延辉终与母亲相认,并如约返回。
这就是四郎探母这出戏的来由。
在真实的历史中,杨四郎确有其人,杨延辉却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四郎探母”更是毫无根据。
《宋史》记载,雍熙三年(公元986),杨业随主将潘美护送云、应、寰、朔四州百姓迁往内地,辽国萧太后率辽将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趁机重新攻据寰州。监军王侁自恃兵多,强令杨业出兵夺回。杨业认为,一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护送百姓,二来辽军兵势正盛,应暂避其锋芒,不宜出战。史家大多认为,熟悉军事的主将潘美当时可能是嫉妒杨业屡立战功,所以作出了不正确的决定,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杨业无奈,含泪陈辞。他先是表达了对大宋王朝的赤诚之心,又请求潘美、王侁等人埋伏于陈家谷口两侧,一旦自己进攻遇挫便引辽军至谷口,届时宋军左右夹击,当不致有大的失败。潘美应允,并与王侁依计埋伏。
寅时,即凌晨三点至五点间,杨业领兵出击。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间,王侁错误地认为辽军将败,为了争功而引兵离开谷口。潘美未能制止王侁,后来听说杨业战败,也引兵离开谷口沿着交河往西南方向行出二十里。杨业进攻失败后,按照计划且战且退,于黄昏时分吸引辽军至陈家谷口,却发现谷口空无一人,援军不知去向。杨业捶胸恸哭,在身受数十处创伤的情况下带领军士死战,并手刃敌军百十人,最终因马匹受伤而倒地被俘。三日后,绝食身亡。
《宋史》同时记载,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当场战死。
宋太宗感念杨业功劳,对他另外六个儿子提拔录用。其中,长子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由从八品供奉官提升为从七品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正九品殿直(又名保义郎)提拔为从八品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拔擢为正九品殿直。
所以,正史记载的杨业有七个儿子,其中当然会有老四——杨四郎!但是,杨业的儿子中没有一个叫杨延辉的。另外,除了杨延玉跟随杨业战死陈家谷口以外,其余六个儿子都好端端地留在大宋,还接受了皇帝的封赏。因此,杨家将在辽国招驸马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杨延辉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四郎探母”的故事有没有历史原型?
北宋自立国以来,与辽国边境纷争不断。边境百姓受战争纷扰日久,都渴望有一位盖世英雄站出来平定边乱,恢复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杨业父子在抗金斗争中屡立奇功,无疑为苦难中的边民们带来一丝和平的曙光。于是,杨家父子的抗金故事开始在百姓中广为传播,越传越广,越传越神。在这些传播的故事中,杨家父子几乎个个都成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欧阳修为杨业的侄孙杨琪所做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有一段话: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也。
杨业被称为“无敌”,是在他归降大宋之前为北汉政权效力时的事情。欧阳修在墓志铭里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当时老百姓口中传播的杨家将故事已经开始超出历史事实。
从最后一句话来看,以当时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不传颂杨家将的抗金故事。这篇墓志铭作于皇佑三年(公元1051),距杨延昭去世(公元1014)不过三十七年。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在不计其数的口耳相传中,不知被加进去多少老百姓对于英雄的期待与想象,以及诸多传说者的渲染与虚构,终于形成了杨家将系列。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杨家第四子——杨四郎!
《辽史》记载,辽国有名臣韩延徽,官至鲁国公,历经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四朝,是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辽国时的重要谋臣。
韩延徽有一个重要的功绩就是奏请辽太祖建立城郭,对城乡加以区分,让降服的汉人在这里居住下来,并为他们择定配偶,还教授农垦技术以养活自己。汉人们终于安居乐业,不再逃亡。
韩延徽的年龄比杨业略大些,但差的不多。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边境降服的汉人及其后代在感念韩延徽恩德的同时,会不会跟后来传颂甚广的杨家将的故事混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杨延辉”这个名字?而韩延徽活到七十八岁高龄去世,也与文学作品中杨家将里唯有身处辽国的四郎杨延辉得享高寿这一细节十分吻合。
韩延徽本出自后唐刘守光的帅府,因出使契丹的机会成为耶律阿保机的谋臣。在契丹居住很长时间后,因为思念家乡,韩延徽曾悄悄逃回晋阳,并留在晋王李存勖的府上。后来又得罪了晋王府的官员王缄,因为担心被王缄陷害,再次逃回契丹。在面对耶律阿保机询问为何离开时,韩延徽解释说是因为思念母亲,回乡探母。这个情节是不是看上去似曾相识?这应该就是“四郎探母”的故事原型!
真相只有一个,传说毕竟是传说。以上是我从《宋史》与《辽史》中梳理出的传说原型,如果您有不同的发现或者见解,欢迎加关注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

夏苏
现在是资讯时代,各种各样的新闻和故事充斥网络,下面这些经常听说过历史上出现的人,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
妲己可以说早就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印象中,她是纣王妃子,帮助纣王倒行逆施,残害忠良,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纣王的妃子妲己这个人。妲己在大家心目的印象是由著名的历史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得来的,在封神演义中,活灵活现的把虚构了纣王身边这个妖魔化的妃子妲己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纣王那个年代,确实有个苏国,被纣王所灭,但是没有这个叫苏妲己的妃子。
二.曹雪芹大家都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并且在网上还能查到所谓现雪芹的生卒日子,但是其实红楼梦并不是曹雪芹写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作者的笔名。原因是做为这样一部著作的作者,对于曹雪芹的生平几乎在历史上一平空白,更重要的是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作的曹雪芹竟然再无其他作品问世。因此曹雪芹是不存在的。
既然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谁呢?因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已经距离现今二百多年,但是从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可以大体的推测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清代的高鄂,因为高鄂确实曾写过红楼梦续,并且他出现的时间上也与红楼梦相吻合,现在有不少学者提出来红楼梦自四十集开始以后都为高鄂所写,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并不为主流所承认,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但到底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红楼梦这一部中华古典文化的经典留存于世,为万人学习欣赏,这个更重要。
三.李元霸在唐代开国战争中,出现的一位英雄豪杰李元霸,这个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书的宣传,使得隋唐英雄传深入人心,也使得这部英雄传中排名第一的李元霸也当然得成为了几百年的口口想传的真实人物。
不能不说,在唐代开国,确实涌现出许多闪烁星空的英雄,但在正规的史书上并没有一点记载过李渊还有这么一个无比英雄的儿子,能空手撕开排名靠后的英雄,李渊主要几个儿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chenxye
我们有口皆传的“花木兰”可能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来了,虽然拍的不怎么样,但是由于刘亦菲的名人效应,还是收获了一波播放量。这电影勾起了人们的回忆,我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课堂,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着“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词是我从小就背会的,但是随着长大后对历史的研究,我对“花木兰”是否存在都有了质疑。我并不怀疑木兰的存在,但是我怀疑“花木兰”的存在。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下文。
花木兰的故事
北朝时期,木兰在对着房门织布,人们却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一声又一声的叹气。老百姓就去问木兰在叹息什么,结果木兰说自己没有惦记什么、也没有想什么。只是昨晚看见了征兵的文书,统治者开始大规模的征兵,十二卷的征兵文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也没有兄长,既然如此,木兰愿意去买鞍马,然后替父出征。
于是木兰去市场购买马具,然后离别了父母,前去从军。在黄河边上,木兰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声,黄河水流声不绝于耳。到达黑山的时候,父母的声音也听不见,却能听见战马的叫声。随后木兰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获得天子的奖励。但是木兰没有任何要求,只想回家。回家之后,木兰开始恢复女装,同行的人惊叹同行数年不知木兰是个女性。
由于《木兰辞》太过出名了,花木兰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经年不朽。不过人们对于花木兰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严谨的考证。首先在《木兰辞》中有两句重要的话,分别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看出,木兰应该是一个名字,而不是所谓的“复姓”,古代没有直呼姓氏的习惯。但是在目前的史料中,并没有发现有“花木兰”的记载,唯一有记载的是“魏木兰”。
元代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上刻有《木兰辞》,而且还记载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商丘县志·列女: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这两处都就记载了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性,她的名字叫木兰,姓魏,也就是魏木兰。记载的内容和《木兰辞》的描述相差无几,但是唯一有区别的是,这两条记载都标注了木兰的姓氏。在史学界有一条规矩就是“孤证不能定案”,但是此处并不是孤证。《木兰辞》中并没有说出姓氏,只是说出了名字。而碑文、县志记载的和《木兰辞》几乎一样,但是却多了一个姓氏。
我们所知道的“花木兰”是出自明代小说《四声猿》,里面记载木兰的父亲是花弧,木兰自然是跟父姓。这个说法是流传最广的,但是却最没有说服力,因为这个出处只是一个小说。我总不能手捧网文,言之凿凿的说这是历史吧。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姓朱,因为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存在有保存完好的木兰祠、木兰墓、将军坊、木兰山、忠烈庙等遗址,所以也有史学家认为木兰姓朱。新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记载: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目前的说法有魏木兰、朱木兰、木兰、花木兰。其中前两者有文物、碑文、县志,后两者只是来自文学作品,可信度上不如前者。我们所熟知的“花木兰”很有可能不存在,至少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她出现过,反而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应该是魏木兰、朱木兰。